审计第一章总论教案.doc
《审计学》教案1-4章.doc

模块一第1章总论授课学时4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1.了解国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状况2.掌握审计的含义和特征3.熟悉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职能和审计任务4.掌握审计学科体系包含的内容能力要求1.能正确区分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
2.能对审计独立性进行分析。
学容教内1.审计的产生和发展2.审计的含义和特征3.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4.审计职能和审计任务5.审计学科体系教学重占二J\W 1.审计的独立性2.审计目标3.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区别教学难点1.审计独立性2.认定层次的审计目标多媒体+PPT导入:由世界上第一个民间审计案例南海公司事件导入审计的概念,审计产生原因。
新课:详见PPT复习总结1.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2.审计的含义和特征3.审计对象和目标作业要求运用审计的特征理论分析给出的审计案例模块二第一章审计的种类' 机构和程序授课学时4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1.掌握按照不同标准对审计进行的多种分类2.熟悉国内外审计机构的设置3.熟悉审计工作的基本程序,特别是民间审计的基本程序能力要求1.能对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行分析2.能分析一个审计项冃的具体程序教学内容1.审计的种类2.审计机构3.审计程序教学重占1.审计基本分类2.我国的审计组织机构3.民间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教学难点1.注会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内容2.民间审计的独立性教学方法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从普华永道对萨蒂扬审计失败案例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新课:详见PPT习结复总1.民间审计的特点2.我国民间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3.民间审计组织就地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作业要求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2.对给出的一个财务报表审计项目分析其具体程序三块模章-- 4教学目标与要求标酸械蹄讎舞写明了勢教L2.3.4要翎陽力厶冃育匕匕• • 厶月1 2教学内容教学重占二1=1/\\\学点教难£复习总结作业要求对给出的CPA考试中关于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质量控制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模块四第四章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授课学时4标教学目标1.了解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2.社戏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3.掌握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4.掌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定义和识别方法5.掌握审计风险组成要素及其关系能力要求1.能自己学习操作审计中的初步业务活动2.会写审计业务约定书3.能学习拟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4.学习确定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1.审计计划2.重要性3.审计风险教学重点1.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2.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写法3.审计计划的拟定4.重要性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5.审计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方法教学难点1.具体审计计划的拟定2.重要性的概念3.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4.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方法II多媒体+PPT教学过程由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引入新课。
第1章总论

1.1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1.1 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审计是由专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被审 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进行独立鉴证和评价的监督活动。
1.1.2 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是审计经济监督产生最早的国家 。 我国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开始了国家财政 和官厅会计的起点,可以推论,“这一时期约 为我国审计的萌芽阶段。 “审计”一词最早见于《宋史》。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审计法》及实施细则, 次年颁布《审计法组织法》,后审计院改为审 计部,各省市设审计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82年12月第五届 全国人大第五次会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规定建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 监督制度。1983年9月国务院设立国家最高审 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94年8月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西方的国家审计,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据史书 记载,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埃及、古罗马和古 希腊时代就有了官厅审计机构及国家审计的事 实。
1.1.3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审计,即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和人 员,对本组织及其所属机构的经济活动进行的 审计监督。我国早期的皇家审计,西方国家的 庄园审计、宫廷审计、行会审计和寺院审计均 属于内部审计范畴。
1.1.4 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的民间审计,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 起而发展起来的。 1720年,英国南海事件标志着民间人员接受委托进 行的社会审计的出现。 1720年,英国发生一起有名的南海公司破产案,就 是英国议会聘请精通会计实务的查尔斯· 斯奈尔 (Charles· Snell)对南海公司会计账目进行审查, 确认该公司存在虚假会计记录进行舞弊的审计报告。 这就是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的民间审计,即由民间人 员接受委托进行的社会审计。
第1章 总论

第一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第一章总论学时分配:3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审计的演进历史及其启示,理解审计的含义、目标及对象,掌握审计的特征、职能、作用,理解审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其它: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第一章总论授课时数:3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审计的演进历史及其启示,理解审计的含义、目标及对象,掌握审计的特征、职能、作用,理解审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审计的含义、目标及对象2.审计的特征、职能、作用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皇家审计民国期间:独立审计20世纪后:社会审计1983年后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全面发展1.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周王之下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掌政令。
其中,天官(亦称太宰或冢宰),居百官之长,掌邦国之治,并总揽财政大权。
在天官之下设有司会官职,掌国之百物财用,为计官之长,负有“以参互考月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月成”之责,另外,还在天官之下设小宰官职,协助大宰掌管政令,其所属宰夫一职,则负有“考其出入,而定行赏”的职权。
宰夫一职地位不高,但其所从事的工作却具有审计的性质,可以视为我国审计工作的滥觞。
我国皇家审计从西周开始已进入萌芽时期。
2.秦汉时期实行由御史大夫“上计”制度:审查、监自上而下进行的御史监督制度和由诸郡县自下而上进行的上计制度,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由中央控制全国的监察系统,使我国的审计工作开始进入发展时期。
但在秦汉官制中,尚无专司审计职责的官员,也无专司审计职责的3.隋唐时期自隋唐始,我国的皇家审计有了专设的独立机构,并把比部置于行司法职能的刑部之下,从而提高了审计的地位;加之,唐时期御史监察制度更趋完善,使审计工作与监察工作相结合,因而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皇家审计进入了一个日臻完备的阶段。
《审计学》课程教案

《审计学》课程教案第一章:审计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审计学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理解审计的类型和程序掌握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1.2 教学内容审计学的定义和起源审计的目的和重要性审计的类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审计程序(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完成阶段)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审计学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解释审计的类型和程序,讲解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学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增强对审计学的理解第二章:审计程序2.1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程序的步骤和流程掌握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学会制定审计计划和控制风险2.2 教学内容审计程序的步骤(初步调查、风险评估、计划审计工作、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观察、询问、检查、分析)审计计划的重要性和平衡控制风险的方法和原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审计程序的步骤和流程,阐述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介绍审计计划的重要性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际案例,提出审计计划和控制风险的策略2.4 教学评估审计计划设计:学生设计审计计划,检验对审计程序的掌握程度第三章:审计证据3.1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证据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方法学会判断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3.2 教学内容审计证据的概念和分类(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观察、询问、检查、分析、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审计证据的评价标准(充分性、适当性、可靠性、相关性、重要性)审计证据的评价过程和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审计证据的概念和分类,阐述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方法,介绍审计证据的评价标准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过程3.4 教学评估审计证据评价设计:学生设计审计证据评价方案,展示对审计证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四章:审计报告4.1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报告的作用和重要性掌握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4.2 教学内容审计报告的作用和重要性审计报告的格式和结构(封面、摘要、、附件)审计意见的类型和表达(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4.3 教学方法4.4 教学评估第五章:内部控制审计5.1 教学目标理解内部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内部控制的评估和审计方法学会识别和评价内部控制缺陷5.2 教学内容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分类(预防性控制、纠正性控制、混合性控制)内部控制的评估方法(询问、观察、检查、分析)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了解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评价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第六章:财务报表审计6.1 教学目标理解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程序和步骤学会评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6.2 教学内容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和重要性财务报表审计的程序和步骤(初步调查、风险评估、计划审计工作、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财务报表审计的关键领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评估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方法和技术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和重要性,阐述财务报表审计的程序和步骤,介绍评估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方法和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践应用6.4 教学评估财务报表审计设计:学生设计财务报表审计计划,展示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七章:审计风险与质量控制7.1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管理方法掌握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学会评估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的效果7.2 教学内容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管理方法(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内部控制、独立性、专业判断、职业道德)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的效果评估(风险水平、质量指标)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的应用实例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管理方法,阐述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介绍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的效果评估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的实践应用7.4 教学评估审计风险与质量控制设计:学生设计审计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案,展示对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八章:信息技术审计8.1 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审计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学会评估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风险8.2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审计的概念和重要性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初步调查、风险评估、计划审计工作、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硬件、软件、数据)信息技术审计的工具和技术(数据分析、程序审查、系统测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审计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介绍评估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的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习信息技术审计的工具和技术8.4 教学评估信息技术审计设计:学生设计信息技术审计计划,展示对信息技术审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九章:审计质量保证9.1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质量保证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审计质量保证的程序和标准学会评估审计质量保证的效果9.2 教学内容审计质量保证的概念和重要性审计质量保证的程序和标准(内部控制、独立性、专业判断、职业道德)审计质量保证的效果评估(质量指标、客户满意度)审计质量保证的应用实例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审计质量保证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审计质量保证的程序和标准,介绍审计质量保证的效果评估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质量保证的实践应用9.4 教学评估审计质量保证设计:学生设计审计质量保证方案,展示对审计质量保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十章:审计伦理与职业道德10.1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审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学会评估审计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审计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审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独立性、客观性、专业判断、保密性、职业道德)审计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影响评估(职业形象、信誉度、法律责任)审计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实际应用实例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财务报表审计难点解析:理解财务报表审计的概念和流程,掌握评估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方法和技术。
审计学-第1章教案

教 案 首 页课 程 名 称 审计学教学内容: 总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理解并掌握审计的含义、本质以及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掌握审计的分类;理解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本质特征。
教学要点:审计的本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分类。
教 案 续 页 审计概述 (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会计审计学家杨时展教授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 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不断演进的,也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 2.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早期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 3.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二) 第一关系人 依 提 委 报 约 供 托 告 审 资 审 结 查 料 查 果 委托经管财产 第二关系人 承担受托经济责任 第三关系人 按照审计关系人理论,审计行为的发生必须有审计人、被审计审计人 被审计人 (受托经管者) 审计委托人(财产所有者)第二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
其中,审计人是第一关系人,作为被审计人的第二关系人是财产的受托经管者;第三关系人即为财产的所有者。
三者关系如上图所示。
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一、审计的概念关于审计定义的不同观点:中国审计学会1989年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中国审计学会1995年定义:“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
”美国会计学会(简称AAA)在1972年给审计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并评价与各种经济活动及事项的申明有关的系统过程,以便查明这些申明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各有关利害关系人。
最新审计第一章()讲课教案

审计的系统化过程如图
第二节 审计的概念与种类
——审计的种类
按审计目的和内容的分类
❖ 财务报表审计 ❖ 合规审计 ❖ 经营审计
第二节 审计的概念与种类
——审计的种类
❖ 财务报表审计 ➢ 会计报表审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 ➢ 审计的依据是有关法规和会计准则 ➢ 审计的客体是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 ➢ 审计目的是查明财务报表是否符合
阶段
时间
英国式审 计
1884年20世纪初
美国式资 产负债表 审计 会计报表 审计
审计国际 化、法制化
20世纪初 -20世纪 30年代
20世纪30 年代-40 年代
20世纪40 年代后
特点 审计目的 审计对象 审计的方法 查错防弊 会计账目 详细审计
报告使用人 股东
判断企业 资产负债 初步转向
信用状况 表
发展和完善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
1933美国《证券法》 国际“八大”到
第一节 审计与鉴证业务的产生与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
❖ 按审计对象划分的发展阶段 ➢ 会计账目审计阶段 ➢ 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 财务报表审计阶段 ❖ 按审计模式划分的发展阶段 ➢ 账项导向审计 ➢ 内控导向审计 ➢ 风险导向审计
如果你能够在会计资料中签字,并出具鉴 定意见,你的服务价值会更高。
审计就应运而生了。
思考: 为什么需要审计?
第一节 审计与鉴证业务的产生与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
❖ 萌芽时期 可追溯到16世纪的意大利,合伙企业出现以后。
❖ 诞生与确立 ❖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股份公司出现。出现了第
一份“会计师查账报告”,英国公司法确立了会 计师的法律地位(1844《公司法》、1862《公司 法》)。 ❖ 职业的形成 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
《审计学教案》

《审计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审计学概述1.1 审计的定义与目的解释审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讨论审计的主要目的和目标1.2 审计的类型与过程介绍不同类型的审计,如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和合规审计概述审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计划、执行和报告阶段1.3 审计师的角色与责任探讨审计师的职责和专业道德要求分析审计师与客户、监管机构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审计证据与审计程序2.1 审计证据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及其在审计过程中的作用区分主要证据和次要证据,并讨论其获取方法2.2 审计程序的设计与实施介绍常用的审计程序,如观察、询问、检查和分析探讨审计程序的实施步骤和技巧2.3 审计抽样的方法与应用讲解审计抽样的概念和目的介绍常用的审计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第三章:审计报告与审计意见3.1 审计报告的编制与提交讨论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解释审计报告的提交方式和时间3.2 审计意见的形成与表达分析审计师在形成审计意见时的考虑因素阐述不同审计意见的含义和使用场景3.3 审计报告的应用与解读指导用户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审计报告强调审计报告在决策中的作用和局限性第四章: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4.1 内部控制的概念与重要性解释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的讨论内部控制在审计过程中的作用4.2 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介绍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阐述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和关键要素4.3 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讲解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和方法探讨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和标准第五章:财务报表审计5.1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解释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讨论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和限制5.2 资产负债表审计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审计重点和程序讲解不同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审计方法5.3 利润表审计探讨利润表的审计重点和程序解释收入、成本和费用项目的审计技巧第六章: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审计6.1 现金流量表审计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审计重点和程序讲解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的审计方法6.2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审计探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审计重点和程序解释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的审计技巧第七章:审计质量控制7.1 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与目的解释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讨论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和原则7.2 审计质量控制框架与程序介绍审计质量控制的框架和基本要素阐述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程序和措施7.3 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与评价探讨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责任分析审计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第八章:信息技术审计8.1 信息技术审计的概念与范围解释信息技术审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讨论信息技术审计的范围和目标8.2 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与技巧介绍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讲解信息技术审计的常用技巧和工具8.3 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探讨信息系统的审计重点和程序解释信息系统评价的指标和标准第九章:合规审计9.1 合规审计的概念与目的解释合规审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讨论合规审计的目标和原则9.2 合规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介绍合规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讲解合规审计的常用技巧和工具9.3 合规审计的风险与挑战分析合规审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探讨应对合规审计风险和挑战的策略和方法第十章:审计前沿与未来发展10.1 可持续发展审计解释可持续发展审计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可持续发展审计的目标和实施方法10.2 数据分析与审计介绍数据分析在审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讲解数据分析审计的程序和技巧10.3 未来审计发展趋势探讨审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分析未来审计师所需技能和素质要求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审计的定义与目的审计的定义和目的是理解审计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关键概念。
最新审计学教案第一章

审计学教案第一章审计学教案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及其存在的动因;理解并掌握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了解审计假设的各种理论及其不足之处;理解审计目标及其与企业管理当局五项认定的关系;理解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本质特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现状,对不同类型审计活动如何发展各自的职能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点】1.审计的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动因。
2.审计的涵义.3.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对象。
4.审计职能与作用。
5.审计假设、审计目标、五项认定。
6.审计的独立性。
7.审计种类。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本章共分5节。
【案例引入】见教材。
第一节审计的起源与发展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我国著名的会计审计学家杨时展教授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不断演进的,也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2.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早期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3.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二)第一关系人依提委报约供托告审资审结查料查果委托经管财产第二关系人承担受托经济责任第三关系人按照审计关系人理论,审计行为的发生必须有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三方面关系人,他们顺次为第一关系人、第二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
其中,审计人是第一关系人,作为被审计人的第二关系人是财产的受托经管者;第三关系人即为财产的所有者。
三者关系如上图所示。
(三)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是审计发展的动力(四)(五)审计的动因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动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主要的学说包括:受托经济责任论(认为审计是在两权分离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代理人学说(审计的出现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最大化的共同选择)、信息经济学说(审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更有效率)、保险论(审计就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活动,甚至认为审计是分担风险的一种服务)、冲突论(会计报表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外部独立专家发表意见)、多因决定论(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审计的出现)。
最新审计学教案第一章

审计学教案第一章
进行合理性效益性审查时,也首先要对真实正确性、合规合法性进行判断。
审计目的三个层次的关系,审计的根本目的,或者说我国实行审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度发散。
为学生理解后面内容打基础。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提示
审计目的三个层次的关系(教学提示4)(4)板
书该图式
样,并详
细介绍该
图的意
义。
本课小结
1.审计对象的内容
2. 审计对象的演变
3. 审计目的的概念(根本目的、具体目的)
作业布置
思考与练习
判断题第2、3题
简答题第5、6题。
审计学第一章总论

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 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 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
表述清楚
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 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
披露,且金额恰当
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关于具体目标,强调:
▪ 1、审计目标是审计实务工作的指南和导向,它界定了审计的 责任范围,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如何计划和实施审计;同时,审 计目标决定了审计人员针对审计对象如何发表审计意见。
列报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
认定 发生及权 利和义务
完整性
各类认定的含义
各类认定对应的具体审 计目标
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 发生的交易、事项,或
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 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交
有关
易和事项包 括在财务
报表中
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 应当披露的事项有包括
的披露均已包括
在财务报表中
分类和可 理解性
三项暗示性的认定(1)所有存货均已包括在内; (2)所有报告存货都归企业所有; (3)存货使用不受限制。
具体目标
▪ 1.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 目标
▪ 2.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 标
▪ 3.列报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
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
认定 发生 完整性 准确性 截止
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 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 负债属于 被审计单位 的义务
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
计价和 分摊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 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 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 恰当记录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 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 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 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 当记录
审计学原理__教案

6.审计目标——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会计资料 财政财务收支 有关经济活动 真实性 合法性 效益性
二.审计的本质
(一)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 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 1.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2.会计活动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
(二)我国社会审计的发展
1.解放前的社会审计 (1)北洋政府1918年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 (2)1921年开始在上海设立会计师事物所,先后颁布了《会计师注册章程》等 2.解放后的社会审计 (1)建国后很长时间取消了社会审计 (2)1979年开始陆续设立会计顾问处,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 问处的暂行规定》,同年五月开始筹备上海公证会计师事物所 (3)1985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4)198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条例》 (5)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6)1995年财政部批准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等。
第四节
审计基本假设
一.假设与审计假设 (一)假设 1.涵义 2.特征 (二)审计假设 1.涵义 2.假设与推理、惯例、准则、观点的区别 3.审计假设特点 4.审计假设存在的原因 5.审计假设的作用 二.国外审计基本假设 (一)毛茨和夏拉夫的基本假设(8假设论) (二)托马斯· 李的审计假设(13假设论) (三)弗林特的审计假设(7假设论)
(三)美国审计总局的定义——审计一语,包括审查会计记 录、帐务事项和财务报表,但就审计总局的全部工作 来说,还包括: ①审核各项工作是否遵守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②查核各项工作是否经济有效率 ③查核各项工作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包括立法 机构规定的目标) 1.审计对象——会计记录、财务事项和财务报表。 2.审计目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审计授课教案

(二)审计的产生奠定了审计关系人理论
第一关系人
依 提 委 报
约 供 托 告
审 资 审 结
查 料 查 果
委托经管财产
第二关系人承担受托经济责任 第三关系人
按照审计关系人理论,审计行为的发生必须有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
三方面关系人,他们顺次为第一关系人、第二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其中,审计人是第一关
1.证明审计工作质量。
2.证明审计责任履行情况。
第三节审计假设和审计特征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审计假设
审计假设也称审计假定、审计公设、审计假说、审计公理、审计前提,它是对审计领域中存在的尚未确知或无法论证的事物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所做的合乎逻辑的推理或判断。
我国的审计假设体系应包括如下具体内容:信息不确定假设、信息可验证假设、审计主体独立性假设、审计主体胜任性假设、审计主体理性假设、内控相关性假设、风险可控性假设、认同一贯性假设、责任明确性假设。
(三)经济鉴证
经济鉴证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有关经济资料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公允性、合法性的审核检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做出书面证明,以取得审计委托人或其他有关方面的信任。
经济鉴证职能的发挥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审计组织的权威性;二是审计组织要有良好的信誉。权威和信誉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认证、签证与非认证服务之间的关系
二、西方审计的起源和演进启示:
1、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两权分离;
2、注册会计师审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3、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特征。
第二节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体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没有受托经济责任,也就不存在审计这项经济监督活动。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
从内涵上看,由于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自身无法有效经管这些资源,因此将资源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产生了授权委托者对受托管理者或受托经营者实行经济监督的需要。
但应指出,受托经济责任的确立,并不一定产生审计活动,它只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如果这种审查评价活动由授权委托者自身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审计活动。
只有*这种经济监督活动是由授权委派人委派(或委托人委托)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行的,才会产生这种具有独立性的审计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作为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其涵义包括:1.受托经济责任是不断演进的,它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2.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的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3.资源财产所有者X寸经营管理者无法实施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审计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产生审计的同时,也形成了审计关系。
审计关系是指审计行为所必然涉及的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三方之间形成的监督与证明关系。
审计关系由三方审计关系人所组成。
其中,第一关系人是承担审计工作的一方,称审计人。
审计人受资源财产所有者、主管人员的授权或委托,并代表他们对经营管理者所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实施独立的审计监督与证明。
审计人不经管所有者的资源财产,也不参与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必须处于独立的地位。
同时,他与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不存在资源财产上的利害关系。
第二关系人是接受资源财产所有者或主管人员的授权,经营管理其资源财产的一方,称被审计人。
他应当承担管好用好资源财产的任务,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同时他有接受审计人实施审计监督的责任。
第三关系人是授权或委托审计并接受审计报告的一方,称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
他是资源财产的所有者或主管人员。
他因向被审计人提出履行经济责任的要求,而使两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审计关系存在于一切审计行为之中。
任何一项审计行为均应具备三方面关系人,否则就不叫审计。
审计三方关系如图1-1所示:审计人被审计人图1-1被盾计人和审计授权人之MI的关系二、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民间审计的起源2.民间审计的形成3.民间审计的发展(二)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三、中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古代皇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西周标志性事件(1)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审计活动(2)设置了专司监督职能的官员“宰夫”2.发展阶段:秦、汉标志性事件:御史大夫兼职审计长3.成熟阶段:隋、唐、宋标志性事件:(1)隋、唐两朝代均设有专司审计之职的机构——“比部”(隶属户部)(2)宋代专门设置“审计司”(后改为“审计院”)4 .衰落阶段:明、清两代均未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二)、我国现代审计的发展1 .萌芽阶段:辛亥革命前后(以民国初年为主)(重点)(1)标志性事件%1成立了专门行使国家审计职能的审计处%1著名会计学家谢霖教授成为了我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教学提示1)%1谢霖教授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现改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2)评价:尽管我国的现代审计在辛亥革命后已经萌芽,但是由于军阀混战和政局波动,我国现代审计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发展阶段新中国建国后,审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建国初期,面对资本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严峻形势,中央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同志果断聘请大批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工商企业进行查账,粉碎了资本家的阴谋。
但随着国家对三大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审计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3.复兴阶段(难点)标志性事件:(1)1983年9月,国家审计署成立(2)1985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同年10月,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3)1986年11月,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教学提示2)(4)1988年11月,国务院又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5)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诞生(非常重要),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西方国家现代审计的发展1.详细审计阶段标志性事件: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
(教学提示3)2.财务报表审计阶段乂叫美国式审计阶段,这一阶段审计的目的主要着眼于企业财务报告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美国式审计在继承英国式详细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审计的目的、方法、内容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变革,形成了以财务审计为显著特征的西方现代审计。
美国审计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后来,人们把审计发展史上以美国审计为代表的这一阶段,称为财务报表审计阶段。
3.抽样审计阶段乂称为综合审计阶段。
该阶段的审计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目的已经转变为既重视财务又重视经营者管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
审计方法上抽样审计、控制性测试等方法被广泛运用。
4.风险导向审计(教学提示4)这是现代审计目前所处的阶段,该阶段的审计以强化内部控制和经营风险为主要特征,更关注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风险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国在07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与新会计准则实施配套的审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审计也进入了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五、内部审计产生与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肘期2、初步发展时期3、不断完善时期(-)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内部审计的起源内部审计的历史几乎与国家审计•一样悠久,奴隶社会是内部审计的萌芽时期。
进入中世纪后,内部审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标志是出现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
中世纪的内部审计继承了奴隶社会内部审计的思想,而且为近代内部审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期,内部审计主要采取寺院审计、城市审计、行会审计、银行审计和庄园审计诸形式;内部审计的H的是查错防弊。
2.内部审计的发展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也迅速崛起,引起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加,从而产生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控制和监督的需要。
20世纪初,内部审计首先在美国产生,后来在英国、日本有所发展。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以保护财产、查错防弊为主要目标。
以事后监督为主,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②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目标,以评价活动为主要内容,是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③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以经营及效益评价为主要内容,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在内部审计的发展中,形成了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
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从监督、控制转向评价,由事后审计发展到事前监督和评价。
内部审计的发展培养了-•批有经验的内部审计师。
美国于1941年在纽约建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从此内部审计师有了自己的职业组织。
该协会的成立意味着内部审计已成为一支社会力量。
到60年代,协会成员已发展到4 600 人,代表着2 000多个企业。
自1951年英国成为会员国到目前,协会已发展成为有一百多个会员国的国际性审计组织。
它担负着国际性的内部审计教育管理、科学研究、著作出版以及内部审计师考试和证书签发等工作,为推动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世界范围内的内部审计的持续发展,使大量企业受益良多,引起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这-工作的重视,并使之更好地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审计概念与种类一、审计概念与属性(-)审计概念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但审计理论界对审计概念却众说纷纭。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Association, AAA)于1973 年在其所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公告中,把审计概念描述为:“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经济现象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这种结论有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有系统的过程。
”这是目前对审计概念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对上述审计定义的理解应掌握以下要点:(1)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2)审计的性质是法定的,必须依法授权或接受委托才能审计。
(3)审计的对象是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
(4)客观地获取和评价证据,审计以获取的证据和客观的评价为依据,不能带有任何偏见。
(5)审计的标准是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o (6)发表审计意见,是指审计人员根据会计报表认定同审计标准的接近程度,表达合法性、公允性的审计意见o (7)向利害关系人传达审计结果。
1.审计控制论概念介绍审计的实质是企业对其财务报告提供信息可靠性的控制过程。
(蔡春刘新琳《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西南财经大学MPAcc课程讲义2008.9)2.审计过程论概念介绍审计是独立的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运用适半的审计方法进行审查并和既定标准进行比对以判断财务资料合法性和公允性的过程。
(钱逢胜《审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7)3.审计的概念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运用审计标准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适半性、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的经济监督、评价与鉴证活动。
(-)审计属性与特征1.审计属性审计属性是一种被授权或被委托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
经济监督是其基本职能,但并非与生俱来,是授权人或委托人经济监督权力的暂时•转移。
经济监督的种类有很多,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是独立性。
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包括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金融监督、工商行政监督、物价监督、统计监督和会计监督等。
总结国内外审计实践经验,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1)组织上的独立性。
(2)人员上的独立性。
(3)工作上的独立性。
(4)经费上的独立性。
2.审计特征与其他经济监督(计划、统计、财务、会计、财政、税务、银行、海关、工商行政)相比,审计监督具有以下特征:(1)独立性。
(2)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