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皮影戏-推荐下载
皮影戏 PPTppt课件
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
涂,双面着色。
ppt课件
14
5.熨平: 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平。
6.上油∶ 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 后还要上一层清漆,以增 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ppt课件
15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 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 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 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 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ppt课件10皮影种类皮影戏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ppt课件11最具代表性的四类皮影戏陕西皮影唐山皮影浦城皮影北京皮影ppt课件12皮影制作其制作一般分雕镂着色熨平上油订綴七道工序
ppt课件
ppt课件
10
最具代表性的四类皮影戏
唐山皮影
北京皮影
浦城皮影
陕西皮影 ppt课件
11
其制作一般分 为制皮、描样、 雕镂、着色、 熨平、上油、 订綴七道工序。
皮影·制作
ppt课件
12
1.制皮 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
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 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ppt课件
5
皮影·造型特征
1、造型平面化
不能塑造三维立体空间的造型
ppt课件
6
皮影·造型特征
2、造型艺术化
皮影形象处理不用太写实,可以进行艺术加工
ppt课件
7
皮影·造型特征
3、造型卡通化
皮影体现能动性,被公认为是电影的先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介绍PPT课件
皮 影 戏 的 制 作
叁 皮影戏的演出
皮影戏的造型主要有人物、鸟兽、山水 等,而舞台道具的造型,也非常巧妙, 有帷幔、城寨、房屋、亭院、车马和家 具等,都呈现出丰富的环境装饰效果。
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
锻
结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 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 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 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 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 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
皮 影 戏 的 制 作
画
皮
稿
影 戏 的
制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作
过
稿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 更加平展光滑,然后才能描图样。薄而透亮的成品皮,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色 暗的成品皮,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 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贰 皮影戏的制作
选
皮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 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 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 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华县皮影
华县皮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关于戏剧的起源,说法很多。
在学界中,中国的戏剧的起源有:歌舞说、巫蛊说、俳优说、傀儡说、外来说、民间说、文学说、百戏之摇篮说、综合而成说。
皮影属于傀儡戏的一种,孙楷弟《傀儡戏考源》中指出,“当代傀儡戏有二派:一以真人扮饰,一以假人扮演,二者性质不同,而皆谓之傀儡。
”书中还说“余此文所论,以宋之傀儡戏、影戏为主,以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
由此可以推断,皮影可能是中国戏剧的源头。
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春秋两汉隋唐以其地为最盛。
宋以后盛兴于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随帝都而转移。
① 而陕西的皮影起源于华县。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为“华剧”,也就是华县皮影戏剧的意思。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
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中的集大成者。
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及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世界皮影之父”。
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由于皮影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皮影戏也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明,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为宾客。
中华传统艺术之皮影戏皮影戏材料
中华传统艺术之皮影戏皮影戏材料艺术资讯频道2010年09月03日 15:53 皮影[导读]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因为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制作材料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2009年04月14日The Interplay of Lights and Shadows The Fantasy of Chinese Legends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
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用牛皮、羊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
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
因此,雕簇皮影在古代便是专门的技艺,经过千百年,一直相延到今日。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
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皮影戏作为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有戏曲“活化石”、电影“鼻祖”之誉。
皮影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流派,如东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
随着皮影艺术在“文革”时期遭遇劫难以及电影、电视的发展和排挤,皮影渐渐退出演出舞台质料制作皮影的材料是兽皮,包括驴皮、牛皮、羊皮、猪皮等。
所有皮料中,驴皮最好,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雕刻起来也不“闯手”,且“站色”、“站线”性能较好,还防水防腐防蠹,所以各地皮影大都采用驴皮制作,故而皮影又被俗称为“驴皮影”。
中国民间文化瑰宝皮影戏介绍图文PPT课件模板
皮影的表演形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 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 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 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 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 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 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 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 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 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 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 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 出。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 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 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 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 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 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 盛时期。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 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 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暑期社会实践皮影戏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我国各地的暑期社会实践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这其中,皮影戏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的关注。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我国皮影戏的发源地——陕西省西安市,旨在深入了解皮影戏的历史、技艺,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皮影戏的历史渊源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皮影戏最早是由宫廷乐师在宴会上表演的,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娱乐形式。
皮影戏以兽皮、纸张等材料制作成各种人物、动物形象,通过灯光照射,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在白幕前表演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二、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选材、雕刻、上色、组装等多个环节。
首先,选用优质的动物皮作为制作材料,如羊皮、牛皮等。
然后,将皮子浸泡、晾晒、打磨,使其柔软光滑。
接下来,艺人根据剧本要求,用特制的刀具在皮子上精心雕刻出各种人物、动物形象,再进行上色、组装。
最后,将雕刻好的皮影悬挂在竹签上,以便表演时操纵。
三、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主要分为单人皮影戏和多人皮影戏两种。
单人皮影戏由一人完成操纵、唱腔、配乐等工作,具有较高的技巧性。
而多人皮影戏则由多人共同完成,包括操纵、唱腔、配乐、灯光等,具有更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皮影戏的唱腔丰富多样,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多种地方戏曲元素。
表演时,艺人通过操纵皮影,配合唱腔、配乐,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戏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为了使皮影戏焕发新的生命力,许多艺人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
1. 传承:通过举办皮影戏培训班、夏令营等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皮影戏,从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
2. 创新: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皮影戏在题材、形式、表演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例如,将皮影戏与现代舞台剧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皮影戏作品。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剧种。
皮影戏源于唐代,是由宫廷艺人为皇宫内院演出而逐渐流传民间的,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戏曲剧种。
皮影戏流传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最为流行。
陕西皮影戏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传至山西、甘肃和河北等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碗碗腔”。
陕西皮影戏音乐唱腔既有传统曲牌联唱(又称“十番”)又
有西皮、二黄、青鼓等多种板式变化。
伴奏乐器以板胡、二胡为主,同时兼用月琴、琵琶、三弦等,也有用笛子和唢呐伴奏的。
唱腔以西皮为主,它以委婉缠绵而著称于世。
陕西皮影戏最大的特色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俱全,它包括:道具、布景和人物造型三个部分。
道具主要有:灯(灯)、台(台板)和皮影。
布景主要有:幕布、桌子和各种道
具等。
—— 1 —1 —。
浅谈陕西皮影浅谈陕西皮影化特征论文
浅谈陕西皮影浅谈陕西皮影化特征论文2021-02-13浅谈陕西皮影浅谈陕西皮影化特征论文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
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一、陕西皮影艺术特征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
陕西影戏又称“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
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
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
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
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
深植于民间哲学意识中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互相转换、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宇宙观,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
如皮影人头茬中生、旦角的镂空白脸,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征;净角的实体花脸,便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突出“白豆腐块”,这几种风格迥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彰。
皮影戏
皮影戏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
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是一种用动物皮做的剪影表演。
这次,我在西安就看到了皮影这种古时候的电影。
到了看皮影戏的地方,只见屋子正前方的墙上
安着一块白色的幕布,布后有些许亮光,我屏气
凝神,期待着这从未看过的表演。
突然,一阵敲
打声响了起来,锣鼓齐鸣,一堆白骨随之浮现在
了幕布上。
接着,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白龙马、树木山水也接连浮现在了白色幕布上。
这部戏的名字叫三打白骨精。
这些人物都是彩色的,看上去就像半透明的剪
纸在幕布前动来动去:他们一会儿赶路,一会儿
休息,一会儿说话,一会儿打斗,栩栩如生。
他
们说的是陕西方作文言,我有些听不太懂,但三
打白骨精的故事我还是挺熟悉的,我觉得既好看
又新奇。
只是热热闹闹的演出一会儿就结束了,
意犹未尽。
看完演出,我们来到卖皮影的小卖部,原来皮
影都是染成五颜六色,半透明的皮做的,有猪皮,有驴皮,摸上去很硬。
但我很好奇这些放在橱窗
里不能动的皮影是怎么动起来的?这时候,来了
一个售货员阿姨,她说:小朋友你看,每个关节
上都有一根细线连接着,只要牵着线的棍子一动,关节就跟着动,人就好像动起来了。
所以只要会
控制这些棍子,就能让人动起来。
我恍然大悟,这真是件神奇的事情,古人可真
聪明啊!我试了一下,其实让它做动作还是很难的,于是我也买了一个皮影,准备回去好好练习,试试也演一出皮影戏。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关中一带。
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集戏曲表演、美术、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关中皮影的制作材料是用牛、羊、鱼等兽皮制成,经过切割、雕刻、上色等工序,制成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的皮影。
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表情丰富,能够通过动作和表情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人入胜。
皮影戏的演出有固定的剧目和曲目,如《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其中《三打白骨精》是皮影戏中最经典的剧目之一。
演员们手持皮影,通过技巧娴熟的操控,使皮影展现出生动的画面,配以京剧唱腔、曲艺等表演形式,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关中皮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如今,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不少皮影团队和剧团在坚持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皮影世界。
- 1 -。
西安皮影戏
皮影戏我们小组在西安调查了各项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了陕西最有名的民俗之一------------皮影戏。
我们通过参观西安民俗博物馆,游览回民街,走访老艺人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皮影戏展开了详细调查与研究,下面我就来仔细阐述一下我们的调研成果,其中包括皮影戏的概况,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等。
一、皮影戏的介绍及概况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也叫“影子戏”或“灯影戏”。
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一般有1至2个皮影艺人同时操作,他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述说故事,同时打击乐器和弦乐,而观众则在幕布前观看,表演非常具有观赏性。
在陕西的农村,这种朴素的民间艺术很受人们的欢迎。
说到皮影戏,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皮影,“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我们在西安走访了一些皮影老艺人,大致了解了皮影的制作过程。
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皮影制作艺人颇多,因此当地的皮影制作工艺十分成熟,制作的皮影也相当精美。
下面我就来讲讲皮影的具体制作过程:首先是选料,皮影一般采用牛皮、驴皮、马皮或者骡皮作为原料,因为这些动物皮比较结实而且耐用,另外还容易上色并且不掉色,这些特质让动物皮成为制作皮影的绝佳选择,不过由于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各地的皮影戏偶造型风格也有所不同,在陕西,一般是采用牛皮居多。
第二点,经过精心选料,艺人们就要投入到具体的制作过程中了:第一步,他们将皮子泡制,让皮子变软,容易加工,之后再刮薄,除去一些动物皮毛及脂肪,然后是磨平,使其容易上色;第二步,艺人们要用皮子刻凿出各种人物的图案,比如人物的头部,四肢,兵器,或者是各种小动物。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刀具,经过粗雕和细雕,各种人物的雏形就显现了;第三步是在雕刻出的皮子上绘制各种人物的图谱,这是皮影制作的关键一步,将直接影响皮影的制作成败。
中国皮影戏
只有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五人班社,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
吕崇德就是今晚演出的 “前声”。皮影戏所有的操作都在幕后,看不到观众,对艺人们来说,戏实际是给过红白喜事的主人们长脸的。主人要的就是这个热闹、这种气派。然而,以前那种两个皮影戏班子唱对台戏,相互叫板的欢腾情景,吕崇德已很久没有经历了,那几乎是20多年前的记忆了。
与西安相邻的华县,古时被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朝历代人文鼎盛,为皮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中国皮影在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就是取意“来自华县的皮影戏剧”。
据《华县志》记载:“清末时……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民国时期皮影仍盛行不衰,极盛时有班社48家。”而每个班社至少五人。由此可以想像当时皮影戏在华县的流行状况。
2008年11月平常的一天,在离老爷庙4公里的山脚下,来了一队皮影戏班。他们是应四合塬乡四合塬村徐家的邀请,专程来为徐家刚满一岁的孙子举行过关仪式的。
在当地,孩子满一岁至三岁时,按照传统习俗,必须请皮影戏班为小孩举行过关仪式,同时也要为同村的人演出皮影剧目。所谓过关仪式,就是通过一种仪式性的表演来完成小孩的人生成长仪式。此时的皮影艺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一种类似巫师的职责,借助影戏与神灵沟通,满足人们的愿望。也就是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幸福。
学唱一年后,由于吕崇德天资聪明,提高很快,于是他拜师到了潘京乐的门下。
晚饭后,戏班的人在吕崇德带领下,开始在村口搭台。而潘京乐则坐在床边,唱起了皮影戏的唱段。
潘京乐曾是华县四大皮影社之一光艺社的社长,可原来的老搭档们都已先后离世,他现在成光杆司令了。近几年,潘京乐常被别的皮影社借用,他收集了200多套剧本,可有很多戏如今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怎么演,没有人能够和他配合演出了。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关中皮影,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皮影戏。
关中皮影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被誉为中国传统皮影戏的瑰宝。
关中皮影的特点是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寓意深刻,是一种集艺术、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民俗表演形式。
关中皮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形成于明代,开始流传于清代。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关中皮影已经成为关中地区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符号。
关中皮影戏的演员通常使用马鬃毛制作的人偶,通过手法巧妙地操纵皮影人偶,表达戏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皮影演员巧妙地运用手法,使人偶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非常逼真的艺术享受。
关中皮影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戏曲演出等等。
关中皮影中常见的角色有历史人物、神仙、鬼怪等等。
其中,历史人物是关中皮影表演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
神仙和鬼怪则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给观众带来神秘和趣味的体验。
除了剧目外,关中皮影的音乐和唱腔也是其独特之处。
关中皮影常以曲调悠扬的民歌为伴奏,其中融入了一些琴、笛、鼓等乐器的演奏,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而唱腔则是关中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定的技巧和表现方式,演员可以将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
关中皮影除了在戏台上的表演外,也常以民间传承的形式存在于关中地区的村庄和乡间。
在农村地区,人们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结合皮影表演,以乐曲、歌唱等方式来娱乐和享受生活。
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方式,使关中皮影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中皮影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人物的培养和支持。
在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关中皮影的保护和传承给与了重要的支持。
各种关中皮影的培训、演出和研究活动相继开展,使关中皮影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一些专门的机构也成立了,对关中皮影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中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种民俗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传统民俗文化PPT模板之皮影戏(2024)
2024/1/28
18
05
皮影戏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
Chapter
2024/1/28
19
节日庆典中的皮影戏表演
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中,皮影戏表演往往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为节日增添喜庆和 欢乐的氛围。
婚礼、寿宴等喜庆场合
皮影戏表演也被广泛应用于婚礼、寿宴等喜庆场合,为宾客带来精彩的视觉享 受,同时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Chapter
2024/1/28
23
数字化技术在皮影戏保护中的应用
1 2
数字化采集与存储
利用高清扫描、摄影等技术,对皮影戏道具、剧 本、表演等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并建立数据库 进行长期保存。
数字化修复与复原
针对皮影戏道具的老化、损坏问题,采用数字图 像处理和3D打印等技术进行修复和复原。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3
通过网站、APP、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将皮影戏 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给观众,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
2024/1/28
24
虚拟现实技术在皮影戏表演中的尝试
2024/1/28
虚拟场景构建
0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皮影戏表演场景,提供沉浸式
的观赏体验。
交互式表演
02
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与皮影戏角色进行互动,参与表演
6
02
皮影戏表演艺术
Chapter
2024/1/28
7
表演形式与技巧
表演形式
皮影戏是一种利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 ,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陕西民俗风情之秦腔与皮影戏26页PPT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Nhomakorabea▪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6
《陕西皮影雕刻工序》 第一节
皮影雕刻工序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
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选皮西安皮影均以上等“秦川牛皮”作为刻制原料,因为牛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强,一般选用四至六岁的母牛皮为最好。
如果选用黑牛皮,不论公牛或母牛均可。
第二步制皮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
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
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
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
刮好后撑於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另一种灰皮使作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用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分次化入水中,反复浸泡刮制而成。
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镞。
第三步画稿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
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
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
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
刮好后撑於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另一种灰皮使作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用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分次化入水中,反复浸泡刮制而成。
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镞。
第三步画稿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
由於纸质的样谱比牛皮的皮影更不易保存,故现今能流传下来的明清样谱寥寥无几,能觅得的几成“孤本”,如明末清初的样谱存世的只此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影戏我们小组在西安调查了各项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了陕西最有名的民俗之一------------皮影戏。
我们通过参观西安民俗博物馆,游览回民街,走访老艺人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皮影戏展开了详细调查与研究,下面我就来仔细阐述一下我们的调研成果,其中包括皮影戏的概况,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等。
一、皮影戏的介绍及概况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也叫“影子戏”或“灯影戏”。
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一般有1至2个皮影艺人同时操作,他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述说故事,同时打击乐器和弦乐,而观众则在幕布前观看,表演非常具有观赏性。
在陕西的农村,这种朴素的民间艺术很受人们的欢迎。
说到皮影戏,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皮影,“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我们在西安走访了一些皮影老艺人,大致了解了皮影的制作过程。
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皮影制作艺人颇多,因此当地的皮影制作工艺十分成熟,制作的皮影也相当精美。
下面我就来讲讲皮影的具体制作过程:首先是选料,皮影一般采用牛皮、驴皮、马皮或者骡皮作为原料,因为这些动物皮比较结实而且耐用,另外还容易上色并且不掉色,这些特质让动物皮成为制作皮影的绝佳选择,不过由于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各地的皮影戏偶造型风格也有所不同,在陕西,一般是采用牛皮居多。
第二点,经过精心选料,艺人们就要投入到具体的制作过程中了:第一步,他们将皮子泡制,让皮子变软,容易加工,之后再刮薄,除去一些动物皮毛及脂肪,然后是磨平,使其容易上色;第二步,艺人们要用皮子刻凿出各种人物的图案,比如人物的头部,四肢,兵器,或者是各种小动物。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刀具,经过粗雕和细雕,各种人物的雏形就显现了;第三步是在雕刻出的皮子上绘制各种人物的图谱,这是皮影制作的关键一步,将直接影响皮影的制作成败。
由于皮影戏一般讲述的都是民间故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因此皮影人物上的绘画也是颇具民族特色的。
皮影绘画染色讲究男女性别发饰及衣饰,女性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突出女性的阴柔之美,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显示男性的阳刚之气;第四步,艺人们要将制作完成的人物的各个部分用线联缀起来,再将皮影与竹棍连接起来,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这样,皮影就大致制作完成了,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样式十分精美,表演时观赏性强,而且经久耐用。
说完了皮影的制作,就要讲讲皮影的表演了。
皮影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由它独特的表演方式所决定的,它是依靠幕后的灯光投射在皮影上,从而在幕布上形成投影,艺人们通过竹棍操作皮影,就能在幕布上形成动态的画面,这就是皮影表演的大致原理,其中的关键就是艺人们的高超技艺了。
皮影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制作而成的,用线联缀而成,表演时艺人们可以让小皮影表现得活灵活现。
一个皮影,一般要用五根竹棍操纵,分别控制头部与四肢,要使皮影在幕布上行动自如,栩栩如生,高超的操作技巧必不可少。
而艺人们通常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可谓是一心多用。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不过这个白纱布要经过鱼油打磨,使其变得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在陕西的一些农村至今还有一些皮影戏演出。
皮影戏固然十分精彩,但要演好它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皮影艺人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表演的方法。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些皮影老艺人正是通过几十年的摸索与练习才造就了现在他们娴熟的技艺与技巧。
介绍完了皮影戏,接下来就是皮影的概况了。
中国的皮影艺术经过长期的流变,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诸如山西皮影、陇东皮影、陕西皮影、北京皮影、山东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独有的风格特色。
我就简单介绍几个比较有名的地方皮影:(一)陕西皮影(是我们调查的重点)陕西皮影最具民间特色,汇集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它的表演夹杂了民间说书的种种特点,同时也具有一些陕西地方戏曲的影子。
我们参观的西安民俗博物馆里就有相当多的皮影,相当精美。
陕西皮影的造型比较质朴,单纯,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又不失装饰性,做工精致。
其人物造型形象逼真,线条优美生动,且不失力度。
在人物的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典雅有致。
每一个皮影不论是从局部还是整体来看,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让人爱不释手。
(二)陇东皮影陇东皮影是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甘肃和陕西是毗邻的,按理来说民俗文化会比较相近,但陇东皮影却是和陕西皮影有着很大的不同。
陇东皮影的创作比较豪放,擅用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子小,构成一个不规则人形,这和陕西皮影造型纯朴的特点背道而驰。
不过它的脸谱的设计规律与陕西关中秦腔脸谱基本相同,有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等。
陇东皮影选料一般采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因为这种牛皮质坚而柔韧,制作出来的皮影质量上乘,不易损坏,经久耐用。
陇东皮影戏还十分注重表演效果,它的唱腔比较高亢,有些山歌的特色。
此外,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内容十分丰富。
二、皮影戏的历史渊源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历史十分悠久。
其具体发源地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不过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皮影起源于陕西华县。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
皮影起源于陕西其实是很有说服力的。
因为从秦汉以来至隋唐,各个朝代都在西安建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历朝历代人文鼎盛,能为皮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西安或者西安周边诞生皮影这种技艺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戏剧理论家齐如山也在《故都百戏图考》中说:“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术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
而根据历史学家的进一步考证,皮影其实诞生于和西安相邻的华县。
华县古时被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现如今中国皮影在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就是“来自华县的皮影戏剧”的意思。
说完了起源地,就要讲讲皮影是如何诞生的了。
对此,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上有多种说法,意见不一。
不少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翁进言说他有招魂之术,并设帐弄影以招嫔妃李夫人之亡灵,这正好印证了陕西皮影的流传:“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另一说也和亡灵有关,唐代讲僧在佛寺利用灯影说理和超渡亡灵。
由此可见,皮影的诞生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不过无论如何,到了宋朝,皮影戏已经发展出了相当大的规模,在民间极其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颇受人们欢迎。
南宋时,杭州首先出现了“绘革社”的影戏组织,而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足见皮影的流行程度。
至公元13世纪,蒙古军营里也演起了皮影戏,由于蒙古军队多年征战在外,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皮影戏随军队被带到了中亚的波斯、阿拉伯等国。
在13至15世纪还由西亚传到了欧洲,在欧洲引起了轰动,皮影的辐射力之广可见一斑。
至清朝,皮影艺术到达了顶峰,各地的皮影版社极多,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
当时皮影技艺也发展得愈加成熟,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当时很多大户人家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养影班为荣,很多小户人家也经常悬挂一些影人用作装饰之用。
但在这之后,皮影的发展就开始出现了种种阻隔,起起伏伏。
清朝后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场聚众起事,曾出现禁演影戏和拘捕皮影人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日本的入侵,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皮影更是一蹶不振。
不过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一些残存的皮影戏班和艺人在当时政府的扶持下得以复苏。
从1955年起,政府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皮影艺术因破四旧而再遭打击。
不过在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皮影戏也得以复苏和发展,不过随着电子影视和流行文化的发展,皮影戏势必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三、皮影戏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尽管皮影戏的历史悠久,但步入现代社会,它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被人们遗忘的处境。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导致皮影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呢?我们经过调查走访,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入侵和新中国的文革使皮影戏几乎“全军覆没”,导致大量皮影艺人改业,因此现在能找到的皮影艺人已经屈指可数了,即使能找到,那些艺人们可能都已年逾百岁,没有太多精力再制作或者表演皮影戏了(我们在西安走访的老艺人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了)。
另外,现在也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因此一旦这些老艺人百年后,这门精湛的技艺就要可能要失传了;第二,传统皮影本身的缺陷也是阻碍其继续传承的重要缘由。
传统皮影大都精雕细琢,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如果制作过程中一旦出现什么纰漏,皮影制作就将前功尽弃,因此皮影成品率较低,难以大量制造,这就给皮影的传播和传承制造了障碍;第三,如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也是阻碍皮影传承的最大威胁。
电影电视报刊,这些现代娱乐方式相比皮影更加具有冲击力和观赏性,而且十分快捷方便,因此人们也就慢慢忘却了曾经辉煌的皮影戏。
眼看皮影戏就要失传,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拯救这中华文化的瑰宝,重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呢?为了让皮影戏继续传承下去,对皮影的保护与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国家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皮影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11年,皮影戏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通过申遗及颁奖,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皮影这种传统文化,并重视它,为传承并发扬皮影戏打下基础。
另外,对皮影戏本身的改良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现代文化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变化,之前的皮影表演在现在看来可能已经不再那么吸引人了,因此皮影为了延续与发展必须变革。
一方面,在皮影戏的表演中可以增加一些现代的人文故事,使其更接近现代人的生活,比如可以将一些街坊邻居之间的故事演绎出来,让传统皮影戏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影人工艺品的发展潜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热衷于收藏一些传统的工艺品用作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