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之名词解释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的是自然环境、人类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下面将介绍环境学导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环境概念: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总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人文环境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2.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都属于环境问题。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成部分和非生物组成部分。
其中,生物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光、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要素。
4.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认识环境问题、评估环境影响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环境保护的目标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6.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协调和平衡。
7. 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伦理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应如何对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 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指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包括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鼓励徒步和骑行等。
9. 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公众的环境素养。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汇编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汇编1. 环境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学旨在理解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等。
2.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活动无直接关联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等要素的总体。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空气、水、土壤、气候等因素。
3.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或能量,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它对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4.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是指长期内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强,从而引起了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现象。
5.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的度量。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满足当前世代需求为基础,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相互协调,追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7.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以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
环境保护包括监测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8.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不断恢复并且源源不断供应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环境学导论答案
环境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8分)[每题3分,共18分]1、环境───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度),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混合气团。
4、富营养化───适量的氮、磷为植物生长所必需,但过多的营养物排入水体,则有可能刺激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大气污染───由于大气中某些气体异常增多,或者又增加了某些新的成分,从而破坏其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危害人类生活、生产、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设备的现象。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判断题(12分)[每题1分,共12分](正确的命题打“√”,错误的命题打“╳”)1─6 ╳、√、╳、√、╳、╳ 7─12 √、√、√、√、√、√三、选择题(10分)[每题1分,共10分]1─5 C、C、A、B、C 6─10 C、D、B、D、C四、简答题(30分)1、工业废水的特点[该题4分](每一小点1分)(1)污染量大;(2)成分复杂;(3)感官不佳;(4)水质水量多变。
2、噪声的主要特性[该题6分](每一小点2分)(1)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
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2)噪声源的分布广泛面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3)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
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会消失,转化为空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答:环境是指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总体。
环境可作多种分类,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按组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
2.环境保护答: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
3.环境要素答: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它是环境系统和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要素不包括阳光)等。
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即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以及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二、简答题1.试简述聚落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答:(1)聚落环境的定义聚落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
聚落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
(2)聚落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①院落环境是指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
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②村落环境是指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
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发展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
环境学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4、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5、分贝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
6.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7、土壤净化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8、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9、EIA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0、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称为光化学烟雾。
11、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
12、半衰期: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13、噪声: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影响的声音都是噪声。
1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6.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1.环境:人类周围事物(生物与非生物)的总称。
2.环境问题:广义上,由自然力或是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从狭义上,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3.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上层建筑。
4.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索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5.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6.能源:是指乐意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7.粮食安全: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总和,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8.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水体原有的用途。
9.海洋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海洋的原来状态,使人类和生物在海洋中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
10.大气污染: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中排放有毒害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度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害。
11.一次污染物:是指从各类污染源排出的物质。
12.二次污染物:由各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污染物。
二、判断题1.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的标志物: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两类。
一次污染物是指从各类污染源排出的物质,可以分为反应性污染物和非反应性污染物两类;二次污染物是指由化学反应的结果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污染物。
污染物名称标志物来源危害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燃烧不完全。
氧气不足,火焰温度不够高,二氧化碳与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长,以及燃烧室有湍流发生等,都能碳氢化合物燃烧不完全。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周围的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它既包括人类周围的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等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和人类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环境是个集合名词,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二是指周围事物的总称,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治法律、科学教育、道德观念等。
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人们所指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不仅包括个体的生存空间,还包括个体的心理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具体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外部条件,还包括人们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感受体验等内部条件。
1。
环境的范围及其基本特征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了解再到重视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 20世纪初以前,科学家关注的主要是自然环境,即陆地和海洋。
因此,当时的环境研究比较狭隘,其关注重点是各种物质要素。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人类和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了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们对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化,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整个环境,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
目前,环境的含义更加丰富,已经突破传统环境概念的范畴,发展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领域: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心理环境。
2。
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影响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环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整体性。
任何环境都是由各种组分构成的复杂整体。
环境系统与系统之间,环境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了环境的整体性。
(2)差异性。
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以及一个区域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均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环境并非完全由人类活动决定,它还取决于诸如地球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人文环境。
因此,只有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既能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益,又能使人类付出代价。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篇: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环境学资料参考名词解释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规律: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五律协同;规律与规划。
环境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环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名生活中的作用。
化学需氧量(COD):只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简称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表示。
总需氧量(TOD):指水中被氧化的物质燃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要的氧量总有机碳(TOC):指水中所有有机污染物质中的含碳量溶解氧(DO):指一升水中所溶解的氧量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污染物参与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其分离或分解,使排入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使水体基本上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现象。
水质标准:规定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的数量和浓度的技术规范。
氧亏:亦称“缺氧量”。
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的差。
水环境容量: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体富营养:N、P等职务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干洁空气:没有水气和悬浮物的空气。
温度层结:是指地球表面上方大气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干绝热递减率:气块绝热上升100m降温1℃称为气体干绝热递减率。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篇一:复习题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三同时”制度2. 自然保护区3. 污染源4. COD5. 年龄结构6. 水土流失7. 清洁生产8. 水俣病二、填空(1)人类环境具有、、、、和六大功能特性。
(2)美国、日本是型的能源结构,而印度、中国是型的能源结构所以美国,日本的大气污染物以为主,印度、中国的大气污染物以为主。
(3)按照污染源在空间分布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和。
(4)局地气流会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常见的局地气流有、、。
(5)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即、、。
(6)在水质监测中常用主要的水质指标可分为、、 __三大类。
(7)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有、和_______ 、。
三、简答1.“水能是清洁能源,水能开发利用对环境没有危害”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剖析之。
2.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性问题?4. 简述氮肥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5. 请绘出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功能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7.简述能源危机的主要内容。
8. 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9. 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度量指标。
10. 何为农田退水,简述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四、论述1.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同时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试从C循环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2.2000年对我国18个主要湖泊的调查表明,其中14个已进入富营养化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和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试分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3.你认为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对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请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4.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本《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2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3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4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5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 骨痛病是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部分镉污染地区的一种公害病,以周身剧痛为主要症状而得名。
骨痛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造成肾损害,进而导致骨软症。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8年,长者可达10~30年。
初期,腰、背、膝、关节疼痛,随后遍及全身。
疼痛的性质为刺痛,活动时加剧,休息时缓解,由髋关节活动障碍,步态摇摆。
数年后骨骼变形,身长缩短,骨脆易折,患者疼痛难忍,卧床不起,呼吸受限,最后往往在衰弱疼痛中死亡。
从1931~1972年,共有280多名患者,死亡34人,成为轰动世界的“骨痛病”。
7环境管理学是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根本目标,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理论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它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采用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1.环境概念和环境问题:环境指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活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力、土壤质地、水质等。
3.环境保护原理和策略: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污染防治原则、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环境保护的策略包括控制污染源、治理污染物、节约资源、提高环境管理和监测能力等。
4.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对计划环境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
它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
5.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影响进行控制和监测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环境规划是指对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妨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8.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和宣传手段,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环境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9.可持续城市发展:可持续城市发展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包括城市绿化、交通管理、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10.环境法律和政策:环境法律和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3.臭氧空洞:人类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放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在扩散至平流层后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层反应区产生臭氧含量降低的现象。
4.生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生态环境过渡带。
5.人体退化:6.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7.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8.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1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11.离体保护:是指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使基因资源在没有动植物实体的状态下长期保存,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对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和遗传物质进行离体保护。
12.老年型人口社会: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一套标准,它规定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就称之为人口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社会,4%~7%为成年型社会,4%以下为年轻型社会。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环境的一般概念:环境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2.环境科学中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概念本法所称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特别要注意的二点:1.环境是相对于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其时间的相对性。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于任何生物,人类是以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并不断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
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又有其空间存在的相对性。
二、环境的分类①按环境的主体划分: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②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空间环境、劳动环境、生活区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星际环境等。
③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及生物环境等。
④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划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为上层建筑。
社会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自己整理的)
CCTV全球变暖推进迪拜旅游 恶性循环值得关注
哪些是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
CO, CH4,N2O和氟氯烃
酸沉降法Acid Precipitation Act
在已有的燃煤电厂安装净化器;
煤燃烧后进行脱硫;
使用低硫煤;
利用最新技术减少机动车和电厂排放 。
5.5 空气污染控制Air Pollution Control
光化学烟雾 (Los Angeles Smog)
硫酸型烟雾 (London Smog)
污染物主要有: SO2, SO3, H2SO4 和 颗粒物。
API(Air Pollu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是空气污染指数
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 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 污染指数 污染物浓度(毫克/立方米) 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
湿地破坏Destruction of wetlands
土壤浸蚀Soil erosion 农田盐渍化Salinization of farmland soils 耕地保护Farmland conversion 地下水退化Groundwater depletion
5 10 60 90 120
O3 小时均值
0.120 0.200 0.400 0.800 1.000
500
2.620
0.940
0.600
150
1.200
逆温的分类
辐射逆温Radiation inversion 平流逆温Stratosphere inversion 下沉逆温Subsidence inversion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限制律: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2)等值性:每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未明显差异;(3)整体大于各个之和:一处环境的性质比各要素之和丰富得多,复杂的多,诸要素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环境可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排除出去,从而达到环静的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叫做环境自净环境污染:人类开发活动生产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由自然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环境干扰:人来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城市病: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工业和人口发展的需要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不同点:(1)影响的范围和性质不同(2)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3)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4)解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其一,不可根除性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其二,范围广泛而全面;其三,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最后是可控性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问题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特点:一是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二是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1)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2)噪声问题仍很突出(3)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4)大气中有害物质污染如故(5)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森林锐减(2)土地沙漠化(3)土壤侵蚀(4)积水和盐渍化。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4、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5、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体、生物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6、总悬浮颗粒(TSP):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物,包括飘尘和降尘。
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7、降尘:指大气中粒径大于30μm的固体颗粒物,因重力作用,在短时间内可因自身重力沉降到地面。
8、飘尘或可吸入粒子:指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m)和PM2.5(粒径<2.5μm)。
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则更为严重。
9、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的吸光物质(氧气、臭氧、NO2等)的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它们吸收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10、自由基或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即化合物分子中共价健在光、热等影响下,分裂而成的含有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强氧化作用。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
12、酸雨: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pH值低于5.6的降水。
陈敏整理的: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1 二次污染物:P19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强。
(常见的有: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等。
)2 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监督、环境监测和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3 氧垂曲线:P83式中,O----河水中的溶解氧值;OS ---饱和溶解氧值。
根据S-P 氧垂公式绘制的溶解氧沿程变化曲线称为氧垂曲线。
4 大气边界层:P141-2 km 以下,受地表机械、热力作用强烈,通称为摩擦层或边界层。
(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该层。
)5 还原型大气污染:P25属于还原型污染物(低价化合物,可失去电子)的大气污染。
(经常发生在使用煤炭为主,同时也消耗石油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颗粒物。
)6 非保守性污染物质:指进入水环境后,不但随着水流的运动而改变其所处的位置,由于分散作用降低其浓度,还由于自身的衰减或化学反应使其总量不断减少。
如可以生化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7 逆温层:P38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即r < 0 或r =0,称为逆温层。
(等温层可视为逆温层的一个特例。
)8 水体污染:P69指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9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的战略,目的是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10 城市热岛环流:P45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11 环境背景值:通常指环境各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在没有污染物质进入的正常情况下,各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2 土壤净化:P121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的过程,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赤潮: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
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1)
2.水华:上述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则称为“水华”
3.水资源:一般仅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资源
4.生态用水:从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
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狭义的生态用水主要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而需要的水
5.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氧的量(以mg/L为
单位),生化需氧量越高,表明水中好氧有机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
6.总需氧量:
7.污水人工处理:即是利用各种人工技术措施将各种形态的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分解
或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过程
8.污水的二级处理:是污水经一级处理后,再经过具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及沉淀
池的处理,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工艺过程
9.物理处理法:是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不溶性的呈悬浮态的污染物的处理方
法
10.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
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水处理方法
11.生物处理法:即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并采
用一定的人工强化措施,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的方法
1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利用土壤生
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3.厌氧生物处理: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
物,最终产物为甲烷、二氧化碳等
14.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将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
成二氧化碳和水
15.尾水生态处理:依赖水、土壤、细菌、高等植物和阳光等基本的自然要素,利用土壤
-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综合自净能力,完成尾水的深度处理,同时通过对尾水中水分和营养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尾水无害化与资源化的有机结合
16.尾水自然处置:指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进行尾水江河湖海处置
17.点污染源: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
18.面污染源:是指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的,以面状形式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
19.耗氧有机物: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降
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的有机物
20.难降解有机物:是指那些难以被自然降解的有机物,它们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
21.水体自净过程: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
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的这一过程
22.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任何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
物质
23.湿法脱硫:是把烟气中的SO和SO3转化为液体或固体化合物,从而把它们从烟气中
分离出来
24.煤烟型污染:指由煤炭燃烧排放出的烟尘、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以及再由这些
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污染物所构成的污染
25.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雾学)迁移到地当面,或在含酸气团
气流的作用下直接前一到地面,前者为湿沉降,后者即是干沉降
26.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
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27.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
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28.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
术
29.干法脱硫:指采用固体粉末或非水液体作为吸收剂或催化剂进行烟气脱硫
30.土壤污染:就是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
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31.土壤胶体:是土粒中颗粒细小的部分,其颗粒直径一般小于0.002mm或0.001mm的
微细固体颗粒(土壤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呈相互分散的胶体状态,其固相颗粒直径一般小于1μm,土壤胶体常指这些固相颗粒)
32.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
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33.土壤生物修复: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土壤中的各种生物——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
物,吸收、结合、转化土壤中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为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的过程
34.废物资源法
35.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
36.电磁污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一起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是产生的污
染
37.放射性污染:由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放射线造成的污染(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
物,使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自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38.光污染: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39.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40.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各种生态过程中的多样性
和变异性的综合,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41.生物入侵: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
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42.生物安全:狭义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
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43.转基因技术:就是以人为的方法改变物种的基因排列,通过涉及将某种生物的某个功
能基因,从一连串的基因中分离,再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使其具备或增强此功能的生
物技术
44.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其周围
的环境,利用资源并适应他们的生存环境。
45.环境基准:是环境质量基准的简称,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
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4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7.生态回用:主要是指将经过必要的水质控制的城市为谁导流回用于生态林地、滩涂湿
地等,以充分利用尾水中的水分及营养物质,重塑生境
48.生态破坏与环境相适应:
49.生物污染:由病原微生物、霉菌、寄生虫以及某些有害生物过量生长引起的各种环境
单元质量下降或失去利用价值的现象
50.环境自净: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或总量的降低过程
51.河流污染:是指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的污染物造成河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52.海洋污染: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海洋中,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引起海水质量下
降的现象
53.稳定塘:也称污水塘或氧化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
总称
(1)注:斜体字为网络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