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简单染色法.

合集下载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细菌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染色使细菌在显微镜下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分析。

细菌染色通常分为简单染色、阴性染色和阳性染色三种方法。

一、简单染色方法:简单染色是最基础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是用一种染色剂来染色所有类型的细菌。

常用的染色剂有墨汁、甲基蓝、伊红等。

简单染色的步骤如下:1.取一片细菌涂片,将其干燥。

2.在涂片上滴加染色剂,覆盖整个片面。

3.将染色剂置于片上一分钟,用水冲洗。

4.用纸巾将涂片上的多余水份吸干。

5.镶片并观察。

简单染色可以使细菌呈现出斑点或条纹状,并能够区分一些基本形态和结构,但不能提供更多细菌信息。

二、阴性染色方法:阴性染色可使细菌显现为透明,而背景呈色的方法。

常用的阴性染色剂有阿里兹红、印度墨等。

阴性染色的步骤如下:1.将涂片上的细菌涂片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使其成薄层。

2.滴加阴性染色剂到涂片上,使其均匀覆盖涂片表面。

3.用水冲洗染色液,并用纸巾擦干涂片。

4.镶片并观察。

阴性染色使背景呈色,使细菌透明,从而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其形态特征。

三、阳性染色方法:阳性染色可以使细菌显现为有色的圆点或杆状,常用的阳性染色剂有甲基蓝、伊红等。

阳性染色的步骤如下:1.将涂片上的细菌涂片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

2.将染色剂滴加到涂片上,使其完全覆盖涂片。

3.置片5-10分钟,然后用水冲洗染色剂。

4.用纸巾将涂片上的多余水份吸干。

5.镶片并观察。

阳性染色可以染色细菌,使其呈现有色的形态,便于观察和鉴定。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法、氢酒精酸快速染色法等。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经典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不同细菌细胞壁的染色性质来将其分为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

该方法使用革兰紫染色剂和碘液,以及酒精和碳酸盐条件溶液进行染色处理。

氢酒精酸快速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染色方法,将细菌用甲基蓝染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用酒精和酸性酒精进行洗涤和脱色,最后用伊红染色液着色。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将细菌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

细菌简单染色法注意事项

细菌简单染色法注意事项

细菌简单染色法注意事项
细菌简单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细菌的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样本的处理:在进行细菌简单染色之前,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

样本应该新鲜、干燥且无菌污染。

如果样本不新鲜,可能会导致细菌失活或变形,从而影响染色效果。

2. 染色剂的制备:在进行细菌简单染色之前,需要制备好染色剂。

染色剂的制备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不同的染色剂,例如碘酒、靛紫溶液等。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温度和pH值,否则会影响染色效果。

3. 染色的时间:在进行细菌简单染色时,需要控制好染色的时间。

如果染色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染色过度,影响观察结果;如果染色时间过短,会导致细菌染色不充分,也会影响观察结果。

4. 洗涤的方法:在进行细菌简单染色后,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洗涤。

洗涤时需要注意不要用力擦拭,否则会导致细菌脱落或变形,影响观察结果。

总之,细菌简单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细菌的方法,但是在进行染色时需要注意以上几点,以确保染色效果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二细菌单染与复染

实验二细菌单染与复染

革兰氏染色

丹麦C.Gram创立,用于细菌分类学研究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脂质, 故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脱色时融解了类脂质, 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 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G+细胞壁结构致密,用脱色剂处理后,肽 聚糖层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故细菌仍 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实验二 细菌简单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巩固油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基本技术,掌握细 菌的简单染色法; 3.学习、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4.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学习其技术。
二、实验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 染色的方法,常用碱性染料。只能观察微 生物的大小、形状、和细胞排列状况,但 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它的特殊构造等。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 染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 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 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等。

革兰氏染色结果及细菌分类
细菌细胞结构
革兰氏染 色阴性
Left: 单菌染色结果 (G+或 G-)
Right: 混合菌染色结果 (G+和 G-)
五、实验结果
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革兰氏染色 结果的差别,判断是G-/ G+。 绘图描述各菌形态(可在一个视 野中)。

六、问题与讨论
1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何不宜太浓厚? 实验关键步骤? 2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 怎样才能确证你的结论正确?

三、实验材料

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香柏油、二甲 苯、擦镜纸、吸水纸等。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2、掌握好乙醇脱色时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1/8/5
6
2021/8/5
7
葡萄球菌
2021/8/5
8
杆菌
2021/8/5
9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
1、根据油镜观察结果,绘出普通变形杆菌和表皮 葡萄球菌的简单染色形态图。 2、列表简述普通变形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革兰 氏染色油镜观察结果(菌的形态、颜色、革兰氏染 色反应)。
G-菌: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类脂含量高,肽聚糖 分子交松散,故经乙醇处理后,壁会出现较大的缝隙, 细胞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洗脱出来,再经 番红复染后使细胞显红色。
2021/8/5
4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普通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2、染色剂:简单染色液(吕氏碱性美蓝染液);革兰氏 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 番红染液) 3、仪器或其他用具:载玻片、生理盐水、酒精灯、接 种环、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滤纸等
细菌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带正电荷增
加,可采用酸性染料。酸性染料有:伊红、酸性复
红、刚果红等。
2021/8/5
3
2、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采用二种染料对细菌细胞进行染色, 初染采用的是结晶紫,复染采用的是番红。
G+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基本不含类脂, 肽聚糖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经乙醇处理后,肽聚糖网 孔因脱水而明显收缩,使壁的通透性降低保留着结晶紫 -碘复合物,所以复染液番红不能进入,细胞显紫色。
2021/8/5
5
四、操作步骤
1、简单染色
涂片
加热干燥固定
染色 1min 水洗
干燥
镜检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技术。

2.初步学习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并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3.观察细菌的菌落平板,学会识别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学会初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简单染色法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观察个体形态与细菌排列。

由于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对细菌进行染色。

美蓝是美蓝的盐酸盐,可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简单染色过程: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涂片→ 固定→ 干燥→ 水洗、吸干→镜检→染色 1mim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于 1884 年创立。

它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脱色(95% 酒精,30s)→番红复染(30 秒)→干燥→镜检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革兰氏染色要点:(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 1 分钟,水洗。

(2)媒染:加碘液覆盖 1 分钟后水洗。

(3)脱色:连续滴加 95%乙醇,约 30 秒,直到滴下的乙醇无色为止,水洗。

(4)复染:加番红染色 1 分钟,水洗。

(5)干燥。

(6)镜检:先低倍镜,后油镜观察。

注意:涂片要薄而均匀,脱色程度要控制得当。

学生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革兰氏染色。

观察细菌个体形态与排列,绘图。

3.芽孢染色原理细菌的芽孢壁比营养细胞壁厚,致密,透性差,着色和脱色都比营养细胞困难,故一般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使菌体和芽孢都染上颜色以后水洗或稀酸冲去菌体的染料,芽孢仍保留颜色,再用另一种对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明显区分芽孢和营养体结构。

实验三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三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三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三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1实验目的1.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1.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1.3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1.4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2 实验原理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

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此法操作简单,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

一般使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

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

因细菌蛋电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燃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

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荷,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对染料的亲和力。

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

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3实验材料3.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约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3.2染色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

3.3仪器或其他用具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吸水纸、无菌牙签等。

4 流程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5 步骤5.1涂片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菌种斜面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薄膜,涂布面积约1~1.5cm2。

微生物实验四细菌的涂片及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经典法

微生物实验四细菌的涂片及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经典法

【实验报告】
• 2)填表

表1 细菌形态的描述
【实验报告】

2.思考题

(1)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时应注
意什么问题?

(2)你在涂片染色过程中遇到了什么
问题?试分析其中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革兰氏染色中哪一步是关键,为
什么?你如何控制这一步。

(4)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别革兰
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 2、仪器 显微镜(25台); • 3、材料 载玻片(每组4个),酒精灯(每组1个)
,接种环(每组1个),擦镜纸,二甲苯、香柏油 ,吸水纸,染色缸等;
【实验用品】
• 4、染料 草酸铵结晶紫(Crystal Violet , CV)、沙黄、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1)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的配制:
A液: 结晶紫

染色前必须先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
:一是杀死细菌,使细胞质凝固,菌体粘
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固
定时应尽量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
膨胀或收缩。
【基本原理】
• 二、革兰氏染色法(经典法)基本原理 •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
要性状 •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
【方法步骤】
• 3、染色

⑴初染 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草酸铵结
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小心地冲洗。

⑵媒染 滴加(Lugol)碘液,染1-2min,水洗。

⑶脱色 滴加95%乙醇2-3次,脱色20-25s立

实验三、细菌简单染色和运动性观察-精选文档

实验三、细菌简单染色和运动性观察-精选文档
环以无菌操作分别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平板 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成薄膜。
载玻片无油迹;滴蒸馏水不要太多;涂片要涂抹均匀
❖ 2.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
❖ 3.固定 涂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免 改变或破坏细胞形态。
❖ 4.染色 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于涂片上,染色约1-2分钟
❖ 5.水洗 用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为无色为止。
不要直接冲洗涂面,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大, 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 6.干燥 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
❖ 7.镜检 涂片必须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结果要画出形态图
(二)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压滴法
❖ (1)制片 加水——挑菌液——加一滴0.01%的美蓝水溶液——加盖玻片
❖ (2)镜检 先用低倍镜找标本,再用高倍镜观察。 也可用油镜观察。 观察时要用略暗光线。
二、器材
1.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染色剂:石炭酸复红染液
3.仪器及其他用具 显微镜 酒精灯 载玻片 接种环 双层瓶 擦镜纸 蒸馏水
三、操作步骤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
❖ 1.涂片 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

细菌的染色方法范文

细菌的染色方法范文

细菌的染色方法范文细菌染色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从复杂的细菌群体中提取有关其结构、形态和一些特定性质的信息。

它是微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细菌染色方法,包括简单染色、差异染色和特殊染色。

1.简单染色简单染色是最基本的细菌染色方法,使用一种染色剂将细菌细胞全部染色。

最常用的染色剂是碘蓝和甲基蓝。

染色方法如下:(1)将细菌涂片固定在玻片上,可以使用热固定法或化学固定法。

(2)在涂片上滴加碘蓝或甲基蓝溶液,让其渗透细菌细胞。

(3)用水冲洗玻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4)用纸巾将玻片上的水分吸干。

(5)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细菌。

2.差异染色差异染色是通过使用多种染色剂及/或特定条件,使不同种类或部分细菌以不同颜色呈现。

主要的差异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和酸性忍受染色。

(1)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用于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染色方法如下:-将细菌涂片固定在玻片上。

-滴加革兰氏紫素,让其渗透细菌细胞。

-用碘液固定染色,形成染色颗粒。

-用乙醚或酒精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滴加脱色剂,使革兰氏阴性细菌脱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染色。

-用水冲洗玻片以去除脱色剂。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细菌。

(2)酸性忍受染色酸性忍受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适用于具有特殊的抗酸性结构的细菌,如结核菌和其他抗酸杆菌。

染色方法如下:-将细菌涂片固定在玻片上。

-滴加浓硫酸,让其固定和脱水细菌。

-滴加酸性忍受染色液,让其渗透细菌细胞。

-冲洗玻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细菌。

3.特殊染色特殊染色方法主要用于染色细菌的特定部分或结构,以使其更清晰可见。

一些常见的特殊染色包括荧光染色、胞外多糖染色和内孢子染色。

(1)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是一种利用荧光染料如荧光素和荧光素同系物染色细菌的方法。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给细菌标记上特定的荧光标记物,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

荧光染色是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2)胞外多糖染色胞外多糖染色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染色方法,用于染色细菌细胞表面的胞外多糖。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了解染色结果
通过显微镜观察,判断细菌是否着色,从而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了解染色结果
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染料,使细菌呈 现不同的颜色,从而区分革兰氏阳性 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通过显微镜观察,判断细菌是否被染 色以及呈现的颜色,从而确定细菌的 革兰氏类型。
革兰氏染色的目的是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因为这两种类 型的细菌在染色结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03 实验材料
菌种察。
金黄色葡萄球菌
另一种常见的细菌样本,具有不 同的染色特性。
染色液
结晶紫染色液
用于细菌的简单染色。
革兰氏染色液
用于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简单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料对细菌的亲和力不同,将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区 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简单染色方法简便、快速,但染色效果不如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使用结晶紫、碘液和酒精 等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结晶紫和碘液对细菌的亲和力不同,将细菌染 成紫色或红色,再通过脱色剂酒精将细菌脱色,最后用番红和碘液复染。
其他试剂和器材
显微镜
用于观察染色后的 细菌。
酒精灯和接种环
用于加热染色液和 接种细菌样本。
无菌水
用于清洗玻片和细 菌样本。
载玻片和盖玻片
用于放置和观察细 菌样本。
吸管和滴管
用于吸取染色液和 其他试剂。
04 实验步骤
细菌的简单染色
01
02
03
涂片制作
将细菌均匀涂在载玻片上, 晾干后进行染色。
染色
出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特点。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一、实验原理简单染色采用一种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常用结晶紫、美蓝、碳酸复红等碱性染料。

染色后,菌体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被识别。

通过简单染色方法可以观察细菌的菌体形态特征和菌体的排列方式。

观察菌体形态 简单染色(只用一种染料) 观察菌体排列方式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鉴别鉴别染色 抗酸性染色(利用两种染料) 芽孢染色观察特殊结构 荚膜染色鞭毛染色二、实验步骤: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水洗 干燥 镜检三、思考题1、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答;(1)涂片:开始所加无菌水液滴不要太大,否则不易干燥;取菌量要适宜且要涂抹均匀,避免过大造成堆积,而难以看清细胞个体形态同时也应避免取菌量太少而难以在显微镜视野中找到细胞。

(2)无菌操作取菌:一定要等接种换冷却后再取菌,以免高温使菌体变形;(3)干燥固定:干燥后加热固定,可避免加热时间过长,否则细胞会破裂或变形;(4)固定:菌膜一面朝上,通过酒精灯微火三次。

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太长,否则菌体形态则会发生改变。

(5)水洗:倾去染色液后,用水沿着菌膜四周冲洗,注意勿使水流直接冲洗菌膜部位,水流不宜过急,过大,至流出水无色为止;2、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才能用油镜观察?答:使用油镜时,物镜与标本间的介质为香柏油(N=1.515),不仅增加了透明度,而且会提高了分辨率。

若制片不完全干燥后,就用油镜观察,则N 会减小,分辨率D 也会变小。

而且还会造成油水两相不互溶,所以制片要求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3、如果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又会怎样呢?答:加热固定的作用是使细胞质凝固,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这种加热处理还可以杀死大多数细菌而且不破坏细胞形态,而且还可增加细胞对染料亲和力。

(1)如果图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则细胞无法固定在载玻片上,在染色水洗后会被水流冲走。

(2)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则会使细菌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破裂。

细菌概述 细菌的简单染色

细菌概述 细菌的简单染色

谢谢大家!
光学显微镜下的状态
细菌芽孢的各种类型
3、鞭毛染色和运动观察
基本原理: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如单宁酸或者明 矾钾)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的直径 变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如硝酸银或者结晶紫)
运动观察:压滴法、悬滴法
4、荚膜染色法:
基本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之间的亲和力较低,不易 着色,通常采用负染法染荚膜,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 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 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 荚膜皱: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 此,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如孔雀石绿)在加热条件 下进行染色时,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 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 孢的染色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 染色后,芽孢仍然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被染成 复染剂的颜色,即菌体和芽孢分别染成红色和绿色易 于区分。
基本原理: 细胞含水量在70%-90%,易与背景融为一体。
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清楚的看 清菌体形态。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 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区分死、活细菌等。
1、革兰氏染色:细菌分类和鉴定的依据
原理:G+菌肽聚糖含量较高,网状结构致密 G-菌肽聚糖含量较低,含有一定脂类,结构疏
松。 步骤:涂片→干燥、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简单染色法: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例如番红。

1.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2.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

5.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

6.干燥7.镜检复染色:利用用两种以上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

例如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需要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而且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为番红。

1.载玻片固定。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理1. 简单染色法: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生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着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

碱性染料的作用象在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

细菌简单染色法.

细菌简单染色法.

简单染色微生物染色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调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易,合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摆列的察看。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由于: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往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 (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所以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简单与细菌联合使细菌着。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亮的对照,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辨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快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步骤1、涂片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琼脂斜面上挑取适当菌苔;将挑取的菌苔沾入载玻片中央生理盐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注意:载玻片要干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抹平均,不宜过厚。

2、干燥将涂好菌膜的载玻片平放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也可用电吹风低温吹干。

3、固定手持(木夹夹住)已干燥的涂有菌膜的载玻片,涂面向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经过2~3次。

原理:加热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凝结,进而固定细菌细胞形态,并使之坚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注意: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不然会改变甚至损坏细胞形态。

4、染色将热固定的细菌涂片平放于在载玻片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恰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染色时间: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染色约1min;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5、水洗将细菌涂片上染液倒入废液缸中;手持细菌染色涂片,置于废液缸上方,用洗瓶中自来水冲刷涂片,直至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注意:水洗时,不要直接冲刷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

水流不宜过急,过大,免得涂片薄膜零落。

6、干燥自然干燥:平放于室温,自然干燥;吹干:用电吹风凉风或低温热风吹干;吸干:平放在一张吸水纸上,上边覆盖一张吸水纸,将细菌涂片两面水分吸干。

配方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溶液A 美蓝0.6克;95%乙醇30毫升溶液B 氢氧化钾0.01克;蒸馏水100毫升分别配制溶液A和B配好后混淆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染色
微生物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步骤
1、涂片
1.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
2.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琼脂斜面上挑取适量菌苔;
3.将挑取的菌苔沾入载玻片中央生理盐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注意: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
将涂好菌膜的载玻片平放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也可用电吹风低温吹干。

3、固定
手持(木夹夹住)已干燥的涂有菌膜的载玻片,涂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

原理:加热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固定细菌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注意: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
将热固定的细菌涂片平放于在载玻片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染色时间: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染色约1min;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5、水洗
将细菌涂片上染液倒入废液缸中;手持细菌染色涂片,置于废液缸上方,用洗瓶中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注意: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

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干燥
自然干燥:平放于室温,自然干燥;
吹干:用电吹风冷风或低温热风吹干;
吸干:平放在一张吸水纸上,上面覆盖一张吸水纸,将细菌涂片两面水分吸干。

配方
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溶液A 美蓝0.6克;95%乙醇30毫升
溶液B 氢氧化钾0.01克;蒸馏水100毫升
分别配制溶液A和B 配好后混合即可。

2、石碳酸复红液:称取碱性复红10g,研细,加95%乙醇100ml,放置过夜,滤纸过滤。

取该液10ml,加5%石碳酸水溶液90ml混合,即为石碳酸复红液。

再取此液10ml加水90ml 即为稀石碳酸复红液。

3、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A液:结晶紫(crystal violet) 1g,95%酒精20ml
B液:草酸铵(ammonium oxalate) 0.8g,蒸馏水80ml
混合A、B二液,静置48小时后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