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作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海淀区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2023.05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

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

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

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

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

《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

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

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

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第15课《白杨礼赞》-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随堂练习(部编版)

第15课《白杨礼赞》-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随堂练习(部编版)

第15课《白杨礼赞》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开垦.(kěn)主宰.(zǎi)倦怠.(dài)B.倔强.(qiáng)婆娑.(suō)虬.枝(qiú)C.伟岸.(àn)秀颀.(xīn)傲.然(ào)D.鄙.视(bǐ)参.天(cān)晕.圈(yū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场球赛战况胶着,两队的表现毫无亮点,令观看比赛的观众们恹恹欲睡....。

B.万物都在油然而生....,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

C.这条路坦荡如砥....,一眼望不到尽头。

D.白杨树所有的丫枝绝不旁逸斜出....,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专家建议:不要吃很脆的四季豆,要煮烂一点,需要二、三十分钟。

B.电影《长津湖》广受好评,你是打算周末到电影院看呢?还是寒假之后再在电视上点播?C.郑板桥做官期间,关心民生疾苦,曾赋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D.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在和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长者谈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是由我及物的,而且也是由物及我的。

B.通过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我们懂得了白杨树精神的可贵。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

D.我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二、填空题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三、现代文阅读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练习一:(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答案】(1)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2)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对乐曲的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阅读练习二:1。

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 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2。

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

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

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填空题1.文学常识填空。

穆旦,原名,曾用笔名梁真,现代主义诗人、,是“”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穆旦诗选》《穆旦诗文集》等。

二、选择题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丰润(rùn)红晕(yùn)疑望B. 忧戚(qì) 枉然(wǎnɡ)漫游C. 谐奏(zòu) 飘逸(yì) 流盼D. 坦荡(tǎn)摇拽(yè) 吹熄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些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 不懂英文的张艺谋,用一部全英文对白的怪兽特效大片《长城》,证明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国际价值。

C. 你送来的材料已交给打印室,正在进行打印。

D. 走进美丽的地中海公园,我禁不住驻足欣赏。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

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缝隙中透过点点金色的彩霞,林子中映出一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

①当大地从晨雾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肃穆的园子便开始活跃起来。

②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处乱闯。

③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雾夜中耀眼的星星一样。

④鸟雀开始欢噪,呼朋引伴地唱起悦耳的歌曲。

⑤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

⑥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的硕果。

A. ①③⑥⑤②④B. ①④⑥③⑤②C. ①④②⑥③⑤D. ①②④⑥⑤③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 子/固非/鱼也D.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三、语言表达6.昼夜平分的岁月、四时更迭的季节,无形地运行着,犹如流云逝水,去而不归。

但时光的无形妙手却在大自然这块有形的巨大画幅上绘出了春夏秋冬多姿多彩的美景。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5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一、(2021·湖北麻城高三5月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白居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诗人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自己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自己情谊深厚。

C.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诗人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邯郸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酒杯。

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中的“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三、(2021·湖北天门一中高三5月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练习试题 含答案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练习试题 含答案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练习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

A.作品分析B.文献分析C.行为分析D.调查分析2、教师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

A.激情B.共情C.热情D.反移情3、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教育。

A.政治立场和观点B.政治思想品质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D.品德4、教师运用实物与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5、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6、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B.培根C.康德D.洛克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A.连带学习B.附属学习C.正规课程D.显性课程8、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B.青少年阶段C.成年阶段D.老年阶段9、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

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数量和质量D.社会意识开态10、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的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方法是()。

A.经验研究法B.调查研究法C.行动研究法D.叙事研究法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

2021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2021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2021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园把(B)和()放在工作首位。

①保护幼儿的生命②安全教育③促进幼儿健康④身心健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2.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A)体检一次,()测身高、视力一次,()量体重一次;注意口腔卫生、保护幼儿视力。

A.每年、每半年、每季度B.每半年、每年、每季度C.每季度、每半年、每年D.每季度、每年、每半年3.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有(A)。

①参与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②发挥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③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计划和要求④协助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交流⑤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⑥对幼儿园重要决策和事关幼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⑤4.督导评估周期为(D)年。

在一个周期内,县级教育督导机构按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幼儿园(班、点)至少进行()次督导评估。

A.1~2,一B.3~5,两C.2~3,两D.3~5,一5.《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依法保障幼儿的教师地位和待遇,规定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保安人员实行(B)。

A.定期培训B.持证上岗C.准入制度D.五年一轮全员培训6.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运用(D),获取教育对象及社会的积极评价后感受到的一种来自职业本身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A.教育方法B.教学手段C.教育行为D.教育智慧7.龙应台出过一本书,名叫《孩子,慢慢来》,从这个书名可以说明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是(B)。

A.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B.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和幼稚性C.工作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D.教育影响的示范性和感染性8.月月小朋友动作发展不协调,经常容易摔倒,针对这种情况,李老师给全班孩子讲了《一二三,自己爬起来》的故事,并加强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平衡协调和腿部力量锻炼。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含解析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部编版初中语文庄子二则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2

部编版初中语文庄子二则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2
A.公与之乘B.杀之以应陈涉C.何陋之有D.择其善者而从之
8.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发怒)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C.志怪者也(奇异)D.野马也(快速奔跑的马)
9.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D.吾与徐公孰美
(1)如果班上派你去和他的父亲见面,你打算怎样去说服他的父亲让王昌继续上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父亲被说服后,你若是王昌的班主任,你会怎样劝他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甲】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陈蕃立志》)
34.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中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闲处一室(______)
(2)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______)
(3)甚奇之(______)
(4)安事一室乎(______)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B.替代经验C.言语暗示D.情绪唤醒【答案】 A2、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年。

A.1951B.1957C.1945D.1949【答案】 B3、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A.六三分段设置B.五四分段设置C.九年整体设置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答案】 C4、课程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C.课程主题、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课程任务、课程主题、课程标准【答案】 B5、“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论是( )。

A.个人本位论B.宗教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兴趣本位论【答案】 C6、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量力性原则【答案】 B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勤奋感B.培养主动性C.形成亲密感D.建立自我同一性【答案】 D8、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A.新授课与巩固课B.单一课和综合课C.技能课与检查课D.活动课与理论课【答案】 B9、张博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消极悲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

他存在的心理问题是()A.强迫症B.焦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答案】 C10、小芳的妈妈可以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那么她的这种注意活动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无意后注意【答案】 C11、(2022上半年真题)在学习文化建设中,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实际锻炼法C.情感陶冶法D.自我修养法【答案】 C12、中学生晓华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认为其他同学与他—样也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

英语四级长篇阅读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英语四级长篇阅读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英语四级长篇阅读基础练习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英语四级长篇阅读基础练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者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和手段。

国内的各类英语考试中几乎都有阅读理解题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不例外。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试题是试卷中分值最重的题型,为了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者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和手段。

国内的各类英语考试中几乎都有阅读理解题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不例外。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试题是试卷中分值最重的题型,为了提高大家的阅读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英语四级长篇阅读基础练习题:Why I Became a Teacher: to Pass on My Love of LiteratureA) Like lots of people, I never thought Id be a teacher when I was at school. To be honest l only did my training because my husband was on a four-year course and 1was on a three-year course at Cardiff University so I wanted to do something for one year. I thought doing a teaching qualification would be interesting and might be quite use full Im convinced that nothing else I might have done would have given me so much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or fitted in so well with family life.B) When I retire, in just a few years time, I can look back ona career which made a positive difference to the lives of thousands of children. Few other career choices can be so rewarding, so if you have a love of your subject and want the opportunity to pass that on then teaching can be a great career.C) Anyone going into teaching now will be used to teaching to formal work schemes and observation. I think it has raised standards in the profession but personally I feel the loss in the classroom. Ive got the confidence of 30 years experience. Ive seen new approaches come and go (and sometime even identical "new ideas" come and go more than once).D) For me, its the passion for your subject and interest in the success of your students that matters more than how all the acronyms (首字母缩略词) add up. This is what will make you a good teacher. Theres still room for individuals but you have to have the confidence and passion for your subject to make it work.E) The major challenge in teaching is time. Theres not enough of it. Its hard if youre working full time to cope with the marking and feel Eke you have enough time to do your job properly. Ive worked part time ever since I had children. I officially work three days a week--trot on my two days off I always work, it probably all adds up to what counts as a full weeks work in most other jobs but the pay isnt bad so you can work part time and then the job really doesfit in with family life. There are shortcuts to save time, and if had to work part time Id have to use. them. But working part time gives me the luxury, to be a critical marker. It can take two hours to mark a 3,000 word A level essay, so if you have 16 pupils thats32 hours of marking in one week for just one class.F) One of the benefits of being a part-time teacher is that I do have time to mark properly. Sometimes my feedback is almost as long as their essay but 1 really want the kids to do well. One of the best things about teaching is you get to raise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ir lives. You get visits and emails from your old students to prove it! Its great to make the difference, and, as they say, it does make it all worthwhile.G ) The core of teaching is the subject and the pupils. We have a lot of NQTs and PGCE students coming to our school and sometimes I must admit to being disappointed when students dont know their subjects that well. I had an NQT who was teaching Animal Farm and asked me "Whats Marxism?" --and shed got a first in her degree so it just goes to show that government initiatives to try and attract those with firsts arent necessarily going work.H) However. lots of people drop out of teaching after a couple of years, it is an exhausting job. So my advice to those just starling out is:I) Dont lose your sense of proportion over things that happen in the classroom or in an observation that doesnt go well. As long as in the higger picture of things you are connecting with kids and the subject--then dont get frustrated. Even after 30 years of teaching everyone has fearful days in teaching, he you think: "Can I really do this?"Youve got In keep positive; its only a problem if you gel mute bad days than good days.J)Make sure leaching doesnt overwhelm you. You have Io develop strategies especially if you are teaching a subject which requires a lot of marking. So plan things well. Get your pupils to do peer marking, which really can work. If you know you just cant handle any more marking in a particular week, get pupi!s to write a speech and then perform it in the next class. Youve got to think ahead about times of maximum workload and plan accordingly--ask your more experienced colleagues for adviceK)Youve got to keep your sense of burnout, which is a great v, ay of relieving a,situation. I know I became a better teacher when I became a parent. I realised that kids can be so unpleasant sometimes, even your own kids. They dont mean it; theyre just being kids. It doesnt mean they bate you or hate your lessons, When youre a new teacher coming into teaching, especially if you are young, you think of the students as almost your adversaries (对手), antiyouve got-to defeat them. But youve got to be, careful what you say. You cant belittle them too much or you can really harm them.L) Love your subject. If you are going to succeed in secondary school leaching you must love your subject. The kids really know if you do or dont.M) You have to know your students are individuals, they learn in different ways. You have to be sensitlive to that.N ) You cant just teach to a formula. 1 do worry about the diffcuence between lip service to what the government say its supposed to be like and what its really like. I do hate the untrnthfulness of that and the gulf seems to widen more anti more. It feels likewhat matters most is whats tested. The trouble is nothing that is really worthwhile canbe tested. are the love of learning, connection with literature, having empathy ( 移情作用 )--these are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to someones life but of course they cant be tested. Young teachers have to he eareful not to get lost in fimnulas and initiatives. A more experienced teacher will have confidence to respond to kids anti to talk about an issue thats raised in class thats not on the plan. The children will learn so much from that but theres no box to tick.1. Keeping sense of humor rather than belittling your students can help relieve a situation.2. Teachers should not teach to a formula because what cannot be tested may really matter to a students life.3. For the author, the main challenge in teaching is that theres no enough time.4. For teachers faced with a lot of marking, one strategy is to get pupils involved in peer marking.5. When dealing with things that happen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are advised to decide priorities.6. Working part time enables the author to mark students assignments properly.7. The author believes she has received most satisfaction from teaching as a career.8. Students can tell whether a teacher loves his subject or not.9.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eaching to formal work schemes and observation can make a loss in the classroom.10.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passion for a subject and interest in students success will make a good teacher.1.K) 【题干译文】保持幽默感比贬低学生更能缓解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定位】由题干中的sense ol humor,belittling you students和relieve a situation定位到原文K)段第一句:Youve got to keep your sense of humour.which is a great way of relieving a situation.和最后一句:You cant belittle them too much 01"vou Carl really harmthem.【精解】K)段第一句提到,幽默感是缓解突发状况的妙方。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大练苏教版练习七答案(最新版)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大练苏教版练习七答案(最新版)

小学四年级上。

语文大练苏教版练习七答案小学四年级上。

语文大练苏教版练习七答案。

小学四年级上。

语文大练苏教版练习七答案篇一:苏教版四年级上练习7 小学四年级上。

语文大练苏教版练习七答案篇二: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1老师,您好!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茁壮衷心理想幸福崇高茁壮二、根据课文填空。

1.浸透心血地北天南飞速涌起感情的波涛 2.智慧塑造春晖闪耀美好三、读下面的诗句,理解关键的字词,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①“铺设大道”和“架起金桥”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教师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②崇高,因为老师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 2、①老师,教学成果,教师的心血,学生。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但愿人长久一、查字典,完成练习。

H HAO 白 7 洁白洁白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上。

二、省略。

三、阅读课文片段,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次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 2、安静弟弟你也在赏月吧,我好思念你。

3、兄弟苏轼苏辙四、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写怀乡、思亲、送别的佳句。

请试着填写下列诗句。

1、登高处少一人 2、一杯酒无故人 3、存知己若比邻 4、江南岸照我还五、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古诗两首一、读下面的句子,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A A 2、B 3、B 4、A 5、B 二、读诗句,解释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1、①互相和谐铜镜湖面②宁静和谐 2、①半边月影②峨眉山上挂着半边月亮,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里,小船也在平羌江里一起流动。

3、①出发驶向思念友人前往②思念友人 4秋天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望无际金黄晶莹沉甸甸温暖弯弯曲曲红红美丽二、按课文填空。

2017新部编版语文教材第12课《唐诗五首》练习及答案

2017新部编版语文教材第12课《唐诗五首》练习及答案

古诗五首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望字意蕴丰富,“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B.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是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C.这首绝句引用了两个典故,中间两联对仗,首尾呼应。

D.“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1.【2012年江苏省徐州市】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2012年广西南宁市】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2020年下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下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本题共10 ⼀题,每⼀题3分,共30分)1.幼儿赛跑、下棋一般属于()。

A.表演游戏B.建构游戏C.角色游戏D.规则游戏2.与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表述不符的是()。

A.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B.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C.训练幼儿的体育运动技能D.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3.大班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直觉行动性B.具体形象性C.抽象逻辑性D.抽象概括性4.“我跑得快”“我是个能干的孩子”“我会讲故事”“我是个男孩”,这样的语言描述主要反映了幼儿哪方面的发展?()A.自我概念B.形象思维C.性别认同D.道德判断5.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是世界上最早()。

A.使用恩物开展教学的学前教育机构B.为工人子弟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C.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D.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的学前教育机构6.明明总是跑来跑去,在班级里也非常活跃。

他的行为主要反映了其气质的什么特征?()A.趋避性低B.反应阈限高C.节律性好D.活动水平高7.田田因为想妈妈哭了起来,冰冰见状也哭了。

过了一会,冰冰边擦眼泪边对田田说:“不哭不哭,妈妈会来接我们的。

”冰冰的表现属于什么行为?()A.依恋B.移情C.自律D.他律8.有些婴幼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属于()。

A.焦虑—回避型B.安全型C.焦虑—反抗型D.紊乱型9.萌萌怕猫,当她看到青青和小猫一起玩得很开心时,她对小猫的恐惧也降低了。

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看,这主要是哪种形式的学习?()A.替代强化B.自我强化C.操作性条件反射D.经典条件反射10.3—6岁幼儿运动时,正常脉率高峰区间应是()。

A.90—110次/分B.110—130次/分C.130—150次/分D.150—170次/分⼀. 简答题:请按题⼀要求,进⼀简答。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①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释】①鲍照南北朝诗人。

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 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 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1)B(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分析】(1)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

故选B。

(2)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从情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故答案为:⑴B;⑵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实用类文本审美体验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审美体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材料二:大自然黑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

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

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

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

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烽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颈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从心理学着,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

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

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育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子。

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
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乏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168.下列迭项对“移情作用”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仿佛觉搏外物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情感。

B.外物本来是没有性格和感情的,可我们有时却赋予它们这些,把它们看作我们的词类,移情于外物,觉得它们也有性格有情感,也能活动。

C.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D.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既符合心理学的观点,又与美感经验一致。

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169.下列选项对文章的概括与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而且是由我及物的也是由物及我的。

B.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C.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虽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

D.有人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这就符合移情的规律。

170.下列选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看到鯈“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
滋味是有经验的,这符合本文移情的观点。

B.生活中,“天气冷”如果是“我觉得天气冷”;“石头太沉重”如果是“我觉得它太沉重”,那就是我对物的主观情感,符合移情。

C.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荽学习物的姿态,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D.美感经验认为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

林和靖爱梅,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梅提升了人的情趣。

【答案】
168.C
169.B
170.B
【解析】
168.试题分析:“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此部分正确。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则不符合原文意思。

169.试题分析:“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无中生有。

170.试题分析:那是我对外物的真实感觉,不是移情。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B项曲解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