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
绪论名解体征: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的可觉察的改变。
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第二章一、问诊的内容(8个)1、一般项目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系统回顾6、个人史7、婚姻史8、月经史: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
现病史: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和演变5、伴随病状6、诊治经过7、病情中的一般情况。
二、主诉的名解: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第四章发热一、正常体温的值36~37二、病因和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2)非感染性发热如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三、发热的分度分为三度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度以上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身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水肿咳嗽和咳痰【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咳嗽无痰或少痰为干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为湿性咳嗽咳嗽的音色:咳嗽声音嘶哑为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鸡鸣样咳嗽见于百日咳;金属音见于纵膈肿瘤和主动脉瘤和支气管癌;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痰的性质:恶臭痰厌氧菌感染;铁锈谈为肺炎球菌肺炎;黄绿色或翠绿色痰为铜绿假单细胞;痰白粘稠且牵拉成丝为真菌;稀薄浆液中含粉皮样物为刺球幼病;粉红色泡沫痰为肺水肿【伴随症状】1、咳嗽伴发热为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胸膜炎2、伴胸痛为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肺栓塞等3、伴呼吸困难为喉水肿,气胸和肺淤血等4、伴咳血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癌5、杵指状为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和支气管肺癌和脓胸咯血咯血量的大小500ml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咳血100~500ml为大量。
西医诊断学重点内容
常伴有呼吸音异常(减弱或消失)
临床表现
喉部疾患,如喉水肿;气管疾病,如支气管肿瘤
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不张;大块肺梗死,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
15、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呼吸困难活动出现或加重,体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表现为:
A.觉醒障碍:
①嗜睡,表现为持续性睡眠;
②昏睡,表现为熟睡状态;
③昏迷,表现为意识丧失.(浅昏迷和深昏迷)
B.意识模糊,表现为对时间,空间,人物失去了正常的判断.
C.意识内容障碍:
①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障碍,伴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
②醒状昏迷,表现为觉醒状态存在,而意识内容丧失.
28、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胸痛原因:
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
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
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
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胸痛问诊要点:
1)发病年龄与病史2)胸痛的部位3)胸痛的性质,灼痛,压榨性痛,刺痛,濒死感4)胸痛的持续时间5)胸痛的诱因和缓解因素
6)伴随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咳血,吞咽困难,面色改变等
8.常见面容:
急性(热)病面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有时面部与发际多汗,口唇干燥,呼吸急速,表情痛苦,有时鼻翼扇动,口唇疱疹.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链球菌,疟疾,流行性脑脊髓炎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症、胃炎、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
血色
鲜红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西医诊断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负责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观察、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从而获取疾病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最终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
在西医临床实践中,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对西医诊断学的复习非常重要。
以下是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的重点概述。
第一部分: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1. 病史收集:了解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寻找可能的诊断线索。
2. 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以及特定系统的详细检查,例如心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体格检查可以提供直接的征象和体征,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实验室检查1.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炎症指标、肝肾功能等。
血液检查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生化指标。
2. 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超声波、CT、MRI等,用于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的器官形态和结构,为疾病诊断提供直观依据。
3. 病原学检查:对于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为治疗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诊断思维和技巧1. 临床推理:根据收集到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运用临床推理的方法分析评估患者的疾病,排除不可能和可能性较小的诊断,最终确定可能的诊断。
2. 鉴别诊断:对于多种疾病可能性较大的情况,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比较不同疾病的特点和表现,通过排除法确定最可能的诊断。
3. 诊断错误和遗漏:诊断学中常见的错误包括诊断遗漏、过度诊断和错误诊断等,复习时需要了解这些错误的原因和防止方法。
第四部分:常见疾病的诊断1. 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典型表现和特点。
2. 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了解常见疾病的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例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痛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区别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西医诊断学知识要点
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 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细目一、发热一、发热原因1、感染性发热--细菌、病毒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②变态反应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④皮肤散热减少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二、发热的临床表现1、发热分度①低热37.5~38;②中等度38. 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2.发热分期⑴体温上升期①骤升型--几小时内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寒战。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疟疾、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②缓升型--数日内缓慢上升达高峰,多无寒战。
见于伤寒、结核病⑵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增快,可有出汗,可持续数小时。
⑶体温下降期--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①骤降--体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伴大汗,时见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②渐降--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3、热型⑴稽留热--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1。
见于半脸汉(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⑵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温差>2。
见于百合风化(败血症/结核/风湿热/化脓)⑶间歇热--骤升骤降,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⑷回归热--骤升至39以上,后骤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⑸波状热--渐升39度,渐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⑹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4、发热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⑴发热伴寒战、黄疸--肺炎球菌肺炎、败血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溶血⑵发热伴眼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⑶发热伴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核,淋巴瘤、白血病⑷发热伴肝脾肿大--败血症、疟疾、白血病、淋巴瘤、吸血虫病、伤寒细目二:头痛1. 头痛发生的急、缓①急性头痛--颅内血管疾病、感染、外伤;②慢性头痛--神经症、血管性头痛(搏动痛)2.头痛的特点⑴头痛部位:感染--全头痛;偏头痛--一侧眶后或颞额部痛⑵头痛性质:高血压、血管性头痛--胀痛、搏动痛;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剧烈;三叉神经痛--电击样疼痛;⑶头痛程度: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脑膜刺激性头痛最为剧烈3.伴随症状①头痛伴发热--感染、中毒、脑出血②头痛伴剧烈呕吐--提示颅内高压,见于脑膜炎、脑炎、脑肿瘤③头痛伴意识障碍--感染、中毒、脑血管病变、脑外伤细目三、胸痛1.发病年龄青壮年--注意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等;2.胸痛的部位--胸壁疾病所致者,常固定于病变部位,局部压痛⑴带状疱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
绪论名解体征: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的可觉察的改变。
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第二章一、问诊的内容(8个)1、一般项目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系统回顾6、个人史7、婚姻史8、月经史: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
现病史: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和演变5、伴随病状6、诊治经过7、病情中的一般情况。
二、主诉的名解: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第四章发热一、正常体温的值36~37二、病因和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2)非感染性发热如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三、发热的分度分为三度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度以上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身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水肿咳嗽和咳痰【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咳嗽无痰或少痰为干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为湿性咳嗽咳嗽的音色:咳嗽声音嘶哑为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鸡鸣样咳嗽见于百日咳;金属音见于纵膈肿瘤和主动脉瘤和支气管癌;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痰的性质:恶臭痰厌氧菌感染;铁锈谈为肺炎球菌肺炎;黄绿色或翠绿色痰为铜绿假单细胞;痰白粘稠且牵拉成丝为真菌;稀薄浆液中含粉皮样物为刺球幼病;粉红色泡沫痰为肺水肿【伴随症状】1、咳嗽伴发热为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胸膜炎2、伴胸痛为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肺栓塞等3、伴呼吸困难为喉水肿,气胸和肺淤血等4、伴咳血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癌5、杵指状为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和支气管肺癌和脓胸咯血咯血量的大小500ml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咳血100~500ml为大量。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西医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疾病的识别、分类、评估和处理等方面。
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西医诊断学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点:患者病史的收集与分析在进行西医诊断时,医生首先需要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
病史包括患者的主诉、疾病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症状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等。
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检查方案。
第二点: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西医诊断的基本步骤之一。
医生通过观察、询问和触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寻找异常体征和症状。
例如,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等,以及检查特定部位的疼痛、肿胀、红肿等情况。
第三点: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西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可以获取更精确的诊断信息。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分析、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疾病的进展。
第四点:病情评估与诊断判断在收集并分析完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后,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作出诊断判断。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来确定最可能的疾病诊断。
病情评估也包括对疾病的预后情况进行估计,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第五点:诊断的准确性与鉴别诊断西医诊断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准确的诊断可以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
尽管一些疾病的诊断比较直接,但也有一些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容易产生混淆。
因此,在西医诊断中,医生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确保最终的诊断结果是准确的。
总结起来,西医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通过准确的诊断,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患者病史的收集与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情评估与诊断判断以及诊断的准确性与鉴别诊断等都是西医诊断学的重点内容。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西医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一系列手段,确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些西医诊断学的重要知识点和笔记。
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医生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手段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的过程。
体格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和腹部检查等。
2. 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及家属或者病历记录等途径,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症状表现、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等信息。
病史采集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确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血液、尿液、体液和组织样本等进行化学、生化、细胞学等检验分析的手段,以获得患者疾病的相关指标和生理状态的变化。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应用X射线、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获得患者体内器官和组织的断面图像,以了解疾病的解剖结构、形态及其异常表现。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检查、超声检查、CT扫描和MRI检查等。
5. 诊断思维模式:诊断思维模式是指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整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疾病的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常见的诊断思维模式有: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概率诊断等。
6. 诊断工具和技术:现代医学发展使得诊断学拥有了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工具和技术。
例如,PCR技术可用于病原体的检测和基因突变的分析;纳米技术可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显微观察;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7. 诊断误区和挑战: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会面临一些诊断误区和挑战。
西医诊断学歌诀
西医诊断学歌诀西医诊断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帮助医生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来判断和诊断患者的疾病。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被广泛传颂的诊断学歌诀,是每个医学生都要熟记于心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个以“四量六症七查八法”为核心的西医诊断学歌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医诊断学的基本要点。
首先是“四量”。
四量即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四个必要的生命体征。
体温是反映人体热量生成和散发的重要指标,正常体温应在36.5℃-37.2℃之间。
脉搏是心脏收缩和充盈的表现,通过检查脉搏的频率、强弱和规整性,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心血管状态。
呼吸是人体的一种生命活动,通过检查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规律性,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
血压是心脏收缩时和舒张时在动脉内的血液压力,通过测量血压的高低,可以判断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
接下来是“六症”。
六症即问诊、望诊、闻诊、切诊、摸诊和辨证六个常用的诊断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病史和症状表现的方式来进行诊断。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和形态等方面的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音、心音和腹音等,来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消化系统状态。
切诊是通过望、闻、问等方式观察后触摸患者的病灶以及相关区域来判断病情。
摸诊是通过手指触摸病变的局部,来了解患者的组织结构和温度等变化。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结合西医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然后是“七查”。
七查是指检查血液、尿液、粪便、影像学、生物化学、器物检查和细胞病理学等七个方面的检查方法。
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血糖、血脂和电解质等情况。
尿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和尿液成分等情况。
粪便检查可以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和排泄情况。
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X光、CT、MRI等设备来观察和判断病灶的位置和形态。
生物化学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清蛋白、酶和激素等情况。
器物检查是指利用一些器械来进行检查,如心电图、超声波等。
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西医诊断学歌诀
西医诊断学歌诀西医诊断学是指通过各种临床方法和手段,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在西医诊断学中,有许多规律和经验可以总结为一些简洁易记的诊断法则,被称为“诊断学歌诀”。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西医诊断学歌诀,以帮助医生和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诊断学知识。
一、“辨证论治,合纵连横”这是中医“经络诊断学歌诀”中的一句口诀,也可以适用于西医的诊断学中。
它强调了诊断学的两个重要环节:辨证和论治。
辨证是指通过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鉴别。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同时,“合纵连横”则是指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要善于综合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推理,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问诊、望诊、闻诊、切诊”这是中医“四诊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的“问诊、望诊、闻诊、切诊”也可以很好地适用于西医的诊断学中。
问诊是指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情况。
望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等来获取诊断线索。
闻诊是通过听诊器等工具,倾听患者的呼吸、心跳等声音,从中判断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腹部等部位,以感知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三、“一病一证”这是西医诊断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一种疾病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病因和一整套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来支持。
在诊断学中,医生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已知的疾病模型进行匹配,从而确定患者的病情。
一病一证的原则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使诊断更加准确和可靠。
四、“细节决定成败”这是西医诊断学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强调了在诊断学中,细节的重要性。
临床诊断常常需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力,通过对细微的病情和体征的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病情。
因此,在诊断学中,医生需要时刻保持对细节的关注和敏锐度,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以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诊断学基础重点一、名词解释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
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一、引言西医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疾病的诊断方法、技巧和流程。
本文旨在总结西医诊断学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二、西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西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采集: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病情发生的时间、症状的表现、可能的诱因等。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听诊、触诊等方法来获取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
3.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获取血液、尿液等生理学指标的信息,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尿常规等。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患者体内结构的异常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5.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病理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三、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1. 心脏病的诊断要点: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诊断要点包括症状的特点、心电图的变化、心肌酶的升高等。
2.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包括咳嗽、咳痰的性质、胸部X光的表现等。
3.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包括腹痛的性质、胃镜的结果等。
4.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尿路感染、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包括尿频、尿痛的存在与否、B超的结果等。
5.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脑梗死、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包括症状的特点、神经影像学的结果等。
四、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1. 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病史对比:通过比较不同疾病的病史特点来进行鉴别诊断。
3. 体征对比:通过观察不同疾病的体征表现来进行鉴别诊断。
4. 实验室检查对比:通过对不同疾病进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5. 影像学检查对比:通过对不同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1. 人工智能在诊断学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在诊断学中的应用正逐渐得到推广。
中医诊断学与西医诊断学的异同点有哪些
中医诊断学与西医诊断学的异同点有哪些在医学领域,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学是两种重要的诊断体系,它们在诊断疾病的方法、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一、诊断方法的差异中医诊断学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主要是指触摸脉象和按压身体某些部位以了解病情。
西医诊断学则更多地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
例如,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X 光、CT、MRI 等)、病理学检查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医生还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观察身体的体征,如皮肤颜色、淋巴结肿大等。
二、理论基础的不同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导致的。
因此,中医诊断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病情,通过辨证来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候类型。
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科学知识。
西医认为疾病是由病原体感染、细胞病变、组织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的。
诊断的目的是明确病因、病变部位、病理生理改变等,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对疾病认识的侧重点中医诊断学更侧重于对疾病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调节。
中医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肝郁气滞等,治疗时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西医诊断学则更注重对疾病的微观分析和局部病变的研究。
例如,对于肿瘤的诊断,西医会详细研究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转移情况等,治疗方法也主要针对肿瘤细胞的杀灭和病变组织的切除。
四、诊断思维方式中医诊断学采用的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思维方式。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诊断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科学之一,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掌握好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医学生和临床医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总结西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
一、病史采集在进行临床诊断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
病史采集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方面。
主诉是患者自述的主要症状,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就诊之前的病程,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发生过的疾病史,家族史是指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的患者,个人史是指患者的生活、工作和饮食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仔细询问和记录,可以为后续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对患者身体各系统进行细致的观察、触诊和听诊等操作,以了解患者的体征和体征变化。
常规的体格检查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和系统体格检查。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体型等;闻指听诊心、肺、腹部等部位的声音;问指询问患者有关症状和疾病的情况;切指对患者进行脉诊、舌诊等操作。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理变化。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人体组织或体液的样本,进行相关化验、检测和分析,以获得患者的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和遗传指标等重要数据。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血凝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直接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程度,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放射性物质或其他工具,对患者的身体内部进行成像观察和分析,以获取患者的器官结构和病变位置的信息。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超声波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患者的异常结构和病变,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五、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通过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分析,确定病变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以提供临床诊断的依据。
常用的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西医诊断学检查法
1. 主诉:迫使患者就诊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2. 问诊内容: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②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最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③现病史(从发病的第一个症状起至就诊时为止,整个疾病的全过程及其诊疗情况)④既往史(从出生到发病为止的健康状况,如过敏)⑤个人史⑥婚姻史⑦月经史及生育史⑧家族史
3. 现病史内容:①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②病因与诱因③主要症状特点④伴随症状
⑤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主症)⑥诊治经过⑦一般情况(精神情况、尚能饭否……)
二、基本检查法(视触叩听嗅)
1. 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
2. 检体检查:是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后对其健康状况和疾病状态提出临床判断的诊察方法。
3. 腹部触诊方法【简答题】:①浅部触诊法②深部触诊法(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插入触诊法,冲击/浮沉触诊法)
4. 触诊的注意事项:①患者的体位和呼吸:仰卧位,屈膝,腹式呼吸②医生的位置和动作:站在患者右侧,由浅入深触诊③检查腹痛患者时由健康部位到病变部位触诊④触诊顺序:左下腹开始逆时针到腹中部
5. 叩诊方法:①直接叩诊法②间接叩诊法(指指叩诊法,即左手中指即板指第二指节紧贴叩诊部位,右手中指指端垂直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的远端,只活动腕关节,叩击两三次后换地方)
6. 叩诊音的类型及临床意义【简答题】:清音——正常肺;过清音——肺气肿;鼓音——气胸、肺空洞或腹部、胃泡鼓音区;浊音——肺含气量减少或被肺遮盖的心、肝;实音——实质脏器(心、肝即裸露脏器)或肺实变、大量胸腔积液
7. 切忌隔音听诊
8. 嗅诊:①刺激性蒜味——有机磷农药中毒②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③氨水味——尿毒症④腥臭味——肝昏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度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一、血常规(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1、减少――贫血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白细胞中性粒0.5-0.7;嗜酸粒0.005-0.05;嗜碱粒0-0.1;淋巴0.2-0.4;单核0.03-0.08 1、中性粒(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疟疾;再障贫,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X线及放射性核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疮);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3)核象: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骨骼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2、嗜酸粒(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皮肤病)寄生虫病;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2)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3、嗜碱粒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淋巴细胞(1)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2)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5、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三)网织红细胞成人:0.005-0.015,绝对值24-84;新生儿:0.03-0.061、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血病)意义:贫血疗效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1、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2、病理性:(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2)损伤及坏死,心梗(3)恶性肿瘤(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5)贫血二、骨髓检查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再障贫(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三、血小板1、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2、增多:反应性: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四、肝脏病检查1、转氨酶ALT是反映肝的最敏感指标(1)肝病: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以ALT升高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肝硬化(终末期):正常或降低肝内外胆法淤积:正常或轻度上升(2)心梗:6-8小时AST增高2、碱性磷酸酶(ALP)增高:胆道阻塞急慢性肝炎肝胆系统以外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3、Υ-谷氨酰转移酶(Υ-GT)增高:肝癌;胆道阻塞;肝病(急性肝炎,急慢性酒精肝)4、乳酸脱氢酶(LDH)增高:肝病(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转移性肝癌)急性心梗;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五、肾功能(一)肾小球功能1、血清尿素氮(BUN)3.2-7.1mmol/l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但不是肾功能损害的特异性指标2、血肌酐(Cr)88-177意义: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120 意义: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二)肾小管功能1 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低比重尿2、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22-31降低: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增高: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六、生化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2.9-6.0血清甘油三酯(TG)男0.44-1.76;女0.39-1.49 血钾 3.5-5.1 血钠136-146 血氯98-106 血钙2.25-2.75 七、免疫学检查(一)免疫球蛋白IgM单独明显增高――巨球蛋白血症(二)补体C3增高: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肝癌)减低――可作为肾脏病诊断与鉴别的诊断依据(三)感染免疫检测1、抗链O (ASO)增高:提示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不一定是近期感染的指标2、伤寒与副伤寒检查,早期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四)自身抗体检测类风湿固子(RF)检查――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五)肿瘤标志物检测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1)原发性肝癌――AFP是诊断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若见AFP增高,提示坏死的肝细胞再生。
反之,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3)妊娠:异常升高可能为胎儿神经管畸形2、癌胚抗原(CEA)(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2)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转移性升高八、尿液检查(一)颜色和透明度1、血尿――泌尿系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2、血红蛋白尿(酱油色)――蚕豆病、阵皮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3、深黄色(胆红素尿)――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4、乳糜尿(乳白色)――丝虫病5、脓尿和菌尿――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6、盐类结晶尿(二)比重――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肾小管间质病固定(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三)蛋白尿肾脏疾病,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肾);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四)管型1、透明管型――肾实质病2、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白细胞管型――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有病变。
3、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盂肾炎,肾小管损伤4、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5、蜡样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九、粪便水样或粥样稀便――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米泔样便――霍乱,鲜血便――肠道下段出血(痔疮,肛裂),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灰白色便――阻塞性黄疸,细条状便――直肠癌,绿色粪便――消化不良。
十、痰液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癌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黑色痰――矽肺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一、常规导联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心室,V1、V2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二、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轴:0-+90之间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婴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肥大心电轴显蓍右偏: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电轴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肥大电轴显著左偏: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三、心房肥大(一)右心房肥大1、P波高尖,电压>0.25mV,在II、III、aVF导联最突出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二)左心房肥大1、P波增宽>0.11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II、aVL)2、V1导联上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三)双房肥大――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四、心室肥大(一)左室肥大1、左室电压增高:RV5>2.5或RV5+SV1>3.5(女)-4.0(男)2、心电轴左偏3、QRS波群时间延长:达0.1-0.11s4、在以R波这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二)右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改变:RV1>1.0,RV1+SV5>1.2,RaVR>0.52、QRS波群形态改变3、心电轴右偏4、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5、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五、心梗1、缺血型T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3、坏死型Q波改变六、心绞痛1、典型: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2、变异型: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S-T段压低(除aVR导联):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2、T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八、心律失常(一)早搏1、室早: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P’-R新时期>0.12;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