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抗真菌药物特点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一、具体药物及抗菌谱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

2.根据感染类型①肾盂肾炎:念珠菌属--氟康唑、次选两性霉素B。

②血流感染:念珠菌--氟康唑、棘白菌素类,次选两性霉素B。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念珠菌属--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次选棘白菌素类。

④阴道炎:念珠菌--局部用药选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全身用药选氟康唑。

3.侵袭性真菌病--曲霉菌、隐球菌①预防性治疗: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②诊断性试验治疗:可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③经验治疗: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④目标治疗:确诊者。

停药指征:①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灶消失;②微生物学清除;③免疫抑制状态逆转。

其中确诊分为:疑似、临床诊断、确诊。

粒缺伴发热且长期使用抗细菌药物者为疑似病例,可以考虑经验性治疗;确诊主要指血培养或穿刺液培养发现真菌;临床诊断指开放性如痰培养或痰涂片发现真菌。

★曲霉菌属:诊断后即予强效、快速、针对性治疗,具体用药见上表格。

初治时静脉给药,多部位感染时或初始无效时予联合用药。

注意:纠正粒缺至关重要,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念珠菌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

念珠菌感染者应拔深静脉置管,眼底检查。

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及用法

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及用法

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及用法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浅部真菌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主要由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包括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

而系统性真菌病多由条件致病菌引发,如曲霉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易累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唑类、烯丙胺类、抗生素、棘白菌素类、吗啉类、吡啶酮类这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唑类唑类抗真菌药是皮肤癣菌病的主要治疗之一,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抗真菌药。

主要通过抑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阻止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引起细胞渗透性紊乱而导致细胞死亡。

适用于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唑类抗真菌药主要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

其中,咪唑类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全身给药不良反应较多,主要用作外用药,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等,一般每日外用1-2次,疗程2-4周。

而三唑类具有较好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且半衰期较长、肝肾毒性更低,现在更为常用,主要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

二、烯丙胺类烯丙胺类抗真菌药主要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本类药物的特点在于其抗菌菌谱广泛、抗真菌能力强、不良反应小,主要用于治疗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等皮肤癣菌病。

口服烯丙胺类抗真菌药有特比萘芬,外用药有特比萘芬、布替萘芬、萘替芬。

其中,特比萘芬较为常用,一般每日外用一次,疗程1-2周,如有严重、大面积感染需要考虑口服用药,成人一般每日1次口服250mg。

值得注意的是,特比萘芬可竞争性地抑制细胞色素(CY)P450同工酶。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均由CYP450 2D6代谢,如与特比萘芬联合使用可能受影响,建议调整联合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或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2.根据感染类型选择用药三、不同药物用药特点真菌感染不容小觑,及时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但抗真菌药物选择太多,现将抗真菌具体药物、选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建议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各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谱最广,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唯一缺陷为对卡氏肺孢子虫无抗真菌活性。

●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的抗菌谱较广,但对卡氏肺孢子虫也无抗菌活性。

●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卡氏肺孢子虫有活性,但对新型隐球菌无抗菌谱。

●氟康唑的抗菌谱比较少。

●两性霉素B、三个三唑类药物、三个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烟曲酶都有抗真菌活性,但对毛霉、根酶和镰刀霉只有两性霉素B才有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特点总结如下图: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妊娠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

抗真菌药物专业版

抗真菌药物专业版

1.3 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
Slide: Malcolm Richardson, 2002
Adapted from JP Donnelly
药代动力学特点

口服给药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达96% 。 食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约下 降20%),因此应在进食后 1~ 2 小时服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58%;药物在脑脊液中的 浓度接近血浆。 药物通过肝脏代谢(80%)为无活性代谢产 物,由肾脏排出,尿中原形药物不到 5%。 轻到中度肝硬化患者需调整剂量。肾功能 不全患者口服伏立康唑无需调整剂量。
为最重要的广谱抗真菌药物之一,几乎对 所有真菌都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目前仍是 治疗多种深部真菌病的首选药物。
Slide: Malcolm Richardson, 2002
Adapted from JP Donnelly
药代动力学特点



两性霉素B口服吸收不良且不稳定(<5%),仅能 静脉滴注。 蛋白结合率90-95%,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缓慢以 原形自肾排泄,每日约2-5%的给药量由尿派出, 可维持到停药7w后。 吸收后仅有微量药物进入脑脊液,因此,用两性 霉素 B 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需鞘内注射(与 5-Fc 合用)。 不易透析除去

5-氟胞嘧啶属于窄谱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 属、新生隐球菌、申克孢子丝菌、卡氏枝 孢霉、疣状瓶霉等有抗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特点



5-氟胞嘧啶口服吸收良好。 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血循环中游离的药物水平 较高;且分子量小,故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 液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60%-100%。 此药毒性低。5-氟胞嘧啶体内不被分解代谢,主 要通过肾脏清除,口服后90%的药物在24小时内 以原形形式从尿中排出。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药物 半衰期明显延长,使用该药时要调整剂量。 可经血或腹膜透析排出体外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书;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通用名不良反应肝功能指标增加概率肝肾血液静脉滴注后电解质紊乱常见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 胆红素11.1-18.1%;ALT14.6%;AST 12.8%;ALP7.1-22%++ +++ + +++ +++寒颤、高热;几乎所有患者在疗程中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本品静滴时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两性霉素B脂质体胆红素11.1-18.1%;ALT14.6%; AST 12.8%;ALP7.1-22%++ ++ + ++ ++ 不良反应与两性霉素B类似,但发生率较低伏立康唑胆红素 4.3-19.4%;ALT10-18.9%;AST11.7-20.3%;ALP10.2-16%;+ - / - + 皮疹,一过性视力模糊,肝酶升高,恶心、腹泻氟康唑AST/ALP:1% + - / - - 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伊曲康唑胆红素 4-6%;ALT 2-3%;AST 1-2%;ALP 1-2%;+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肝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卡泊芬净ALT 10.8-13%; + - + + +肝酶升高;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皮疹、瘙痒症咪康唑未查询到相关数据未查询到相关数据静脉炎、搔痒、药热、皮疹;发生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减退等米卡芬净AST 10.5-10.8%; + - + + / 肝脏和肾功能改变,皮疹、骚痒、面部肿胀、血管扩张和注射部位反应特比奈芬AST/ALT 4% 未查询到相关数据胃肠道症状(胀满感,食欲降低,消化不良,恶心,轻微腹痛,腹泻),轻微的皮肤反应(皮疹,荨麻疹),骨骼肌反应(关节痛,肌痛)。

资料出处1.Current Opinion inInvestigational Drugs2005 6(2):170-177;2.ANTIMICROBIAL AGENTSAND CHEMOTHERAPY, June2010, p. 2409–2419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现状(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年1 2月2O日第7卷第6期)各产品说明书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胃肠道反应: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胃肠道反应: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

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

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

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

抗真菌药物知识点总结

抗真菌药物知识点总结

抗真菌药物知识点总结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在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广泛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真菌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真菌药物是一类针对真菌感染的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本文将对抗真菌药物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抗真菌药物的分类、药理学、治疗原则以及常见的抗真菌药物等内容。

一、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抗真菌药物可以按照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抑制真菌壁合成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

常见的抑制真菌壁合成的药物有伊曲康唑、咪康唑等。

2.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影响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

常见的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药物有酮康唑、酮康唑等。

3. 抑制真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真菌的生物活性,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

常见的抑制真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有氟胞嘧啶、利巴韦林等。

4. 其他抗真菌药物:除了上述几类抗真菌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拟对生物药物、抗真菌多肽药物等。

二、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是研究抗真菌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抗真菌药物的药效学和毒性学等方面的知识。

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对于临床应用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1. 药物的吸收:抗真菌药物可以经口、静脉、肌肉等途径给药,吸收机制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抗真菌药物在胃肠道内有一定的吸收,但不同药物的吸收率和速度有所不同。

2. 药物的分布:抗真菌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蛋白结合率、组织分布率、脂溶率等。

抗真菌药物的分布特点直接影响其在机体内的药效及安全性。

3. 药物的代谢:抗真菌药物在机体内可以发生代谢作用,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抗真菌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于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摘要: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广泛存在土壤、水、空气和有机物中,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肿瘤放化疗、体内置管及长期入住ICU病人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药物治疗是对真菌感染的主要策略,早期合理的抗真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理想的抗真菌药物应具有足够覆盖可能的病原体、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无显著的药物相互作用、给药方便、治疗费用低等特点。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多烯类、吡咯类、棘白菌素类。

关键词:真菌;感染吡咯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抗真菌药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咪唑类和三氮唑类。

咪唑类药物(咪康唑、酮康唑)开发最早,抗真菌活性也较高,但由于毒性较大而局限于外用。

三氮唑类药物出现较晚,可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

第一代三氮唑类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的抗菌谱较广,但久用易普遍产生耐药性;第二代三氮唑类药物(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的药效更强,耐药菌株较少见[1-3]。

多烯类药物中,两性霉素B具有严重的发热、寒战、肾毒性等毒副作用,使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临床常用的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难以通过胃肠道吸收,仅能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维持体内药物浓度。

下面来看看它们的异同点。

1、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真菌药物作用于不同位点,产生抗真菌作用不同。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介导的14α-羊毛甾醇去甲基化,从而抑制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抑制真菌细胞壁必须成分1,3-β-D葡聚糖合成;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钾、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

2、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的比较[4]注:++为一线推荐治疗药物、+为可替代的治疗选择、+抗菌活性不确定、0抗菌活性不佳,已治疗耐药或可能治疗耐药3、常用抗真菌药物药动学特点4、常用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5]胃肠道反应: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LOGO
1、两性霉素B---用法用量
起始剂量为1-5mg/次, 后每日或隔日增加5mg, 最大剂量为1mg/kg/d, 每日或隔1-2日给药一次。
静脉 滴注
首剂0.05-0.1mg,后逐 渐增加至0.5mg/次,最 大剂量为1mg/次,每周 2-3次。
鞘内 注射
用法 用量
雾化 吸入
5-10mg/次,以灭菌注射用 水溶解,使浓度为0.2-0.3%; 超声雾化时浓度为0.010.02%,5-10ml,2-3次/d。
与西沙比利、阿司咪唑、红霉素联合使用,会导致心脏毒性,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 氟康唑为CYP3A4抑制剂,与他克莫司、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合用,会导致后者药物浓度升
高;
监护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定期监测肝功能; 监测血清钾,定期监测肾功能;
LOGO 3、伏立康唑----适应症
头痛,眩晕
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肾功能损害(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或管型尿血尿素氮等); 鞘内注射引起尿潴留 肝细胞坏死,急性肝脏衰竭
静脉滴注会引起寒颤、高热;鞘内注射可引起发热,下肢疼痛
LOGO 1、两性霉素B----注意事项
项目
特殊人群 相互作用
➢妊娠B级;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仍可使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且累计剂量不得超过4g。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毒苷、神经肌肉阻滞剂、氟康唑、伊曲康唑有严重相互作用


菌 药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
抗浅表真菌药物:特比萘芬、灰黄霉素
二、作用机制
多烯类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 内的重要物质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

抗真菌药物的特点和应用

抗真菌药物的特点和应用

广谱的抗真菌活性
90%侵袭性真菌感染由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
敏感 中介 耐药
白色念珠菌属
非白色念珠菌属
近 平 滑 念 珠 菌 热 带 念 珠 菌 光 滑 念 珠 菌 克 柔 氏 念 珠 菌
曲霉属
其它
镰 接 隐 刀 合 球 孢 菌 菌 菌 属 属 属
白色念珠菌
烟 曲 霉
土 黄曲 曲 霉 霉
黑 曲 霉
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科赛斯 卡泊芬净
细胞壁
抑制葡聚糖合成,破坏 细胞壁结构
CYP-450=细胞色素 P-450.
氟康唑



有口服和静脉剂型 治疗念珠菌感染 能很好渗入脑脊液,可用于中枢真菌感染 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降低药物剂量。 抗菌谱:新生隐球菌、白色、热带和近平滑念珠菌等有抗菌活性。 但克柔、平滑念珠菌耐药率高。
棘白菌素类-科赛斯

葡聚糖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膜中的β-(1,3)-葡 聚பைடு நூலகம்合成酶阻断葡聚糖的合成

由于其作用机制与麦角固醇无关,葡聚糖合成抑制剂因 而能与两性霉素B及唑类联用以治疗感染。
对念珠菌属、曲霉菌属和金罗维氏肺孢子虫有抗菌活性。 对夹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和粗球孢子菌活性差。 而对新型隐球菌和接合菌则无活性。 对人体细胞无毒,副作用少


泊沙康唑

新型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 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用于治疗和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 对念珠菌属、新隐球菌属、曲霉菌属、接合菌属和地方 真菌有效 良好的耐受性,德国先灵葆雅公司研制

2005年 10月 20日被欧盟和美国 FDA批准上市。
对曲霉菌和其他真菌都有杀菌作用 尤其是对多烯类化合 物和其他三唑类耐药或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自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仍需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

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

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

分类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如多烯类);②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③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5-氟胞嘧啶,灰黄霉素);④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①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②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③吗啉类(阿莫罗芬等);④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⑤其他类(灰黄霉素、5-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卡泊芬净等)。

唑类药物(azoles)这类药物有共同的N-碳置换的咪唑或三唑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两大类。

唑类药物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在近年来防治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唑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真菌的细胞膜。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同时使甲基化的固醇堆积,这样则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

有些唑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露,发挥杀菌作用这类药物可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

系统用药治疗严重的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等。

唑类药物中供外用的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一、具体药物及抗菌谱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

2.根据感染类型①肾盂肾炎:念珠菌属--氟康唑、次选两性霉素B。

②血流感染:念珠菌--氟康唑、棘白菌素类,次选两性霉素B。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念珠菌属--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次选棘白菌素类。

④阴道炎:念珠菌--局部用药选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全身用药选氟康唑。

3.侵袭性真菌病--曲霉菌、隐球菌①预防性治疗: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②诊断性试验治疗:可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③经验治疗: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④目标治疗:确诊者。

停药指征:①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灶消失;②微生物学清除;③免疫抑制状态逆转。

其中确诊分为:疑似、临床诊断、确诊。

粒缺伴发热且长期使用抗细菌药物者为疑似病例,可以考虑经验性治疗;确诊主要指血培养或穿刺液培养发现真菌;临床诊断指开放性如痰培养或痰涂片发现真菌。

★曲霉菌属:诊断后即予强效、快速、针对性治疗,具体用药见上表格。

初治时静脉给药,多部位感染时或初始无效时予联合用药。

注意:纠正粒缺至关重要,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念珠菌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特点(专家版)

抗真菌药物特点(专家版)

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细胞膜:
ß(1,3) 葡聚糖合成酶(合成细 胞壁重要成分ß(1,3) 葡聚糖)
人体无ß(1,3) 葡聚糖合成酶,抗真菌 机制本身无安全性问题
主要内容
作用机制与安全性
作用机制与抗真菌活性
化学结构与抗真菌活性 组织浓度与抗真菌作用 赋形剂与安全性
曲霉菌接种后时间(天)
*兔肺曲霉病模型通过气管接种曲霉菌建立,血清GM值以光密度比>1.5作为阳性标准
Petraitiene R,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Jan 2002;46(1):1稀释法
卡泊芬净(µg/mL)

真菌细胞壁
棘白菌素类
• DNA/RNA合成 抗代谢药 5-氟胞嘧啶(5-FC)
其他
其他类
灰黄霉素

常用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安全性
种类
多烯类
抗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氟康唑、伊
作用位点
细胞膜
观点
人也有细胞膜,因
此安全性不佳 人也有细胞膜,因
三唑类
曲康唑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细胞膜
此安全性不佳
人没有细胞璧,因 此安全性良好
葡萄牙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
+
+++
+
+
++
+++
++
-
++
+++
-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作三线用药(至少临床有效) ++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比较常见的抗真菌药物以下是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比较表格。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和多烯类抗菌谱来自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和丙烯胺类抗菌谱来自产品说明书。

药物名称后面的念珠菌属是对该药物敏感的真菌菌属。

表格中显示,对于白色念珠菌,杜氏念珠菌,光热滑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和葡萄牙念珠菌等真菌,氟康唑呈现出高度敏感,而咪康唑对芽生菌属、组织浆胞菌属也呈现出高度敏感。

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此外,对于皮肤、发和甲的致病性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以及念珠菌属和糠秕癣菌属的酵母菌,这些药物都有广泛的抗真菌活性。

不良反应比较下面是真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表格。

表格中显示了通用名及其对应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肾血液和肝功能指标增加概率。

胆红素的增加概率为11.1%-18.1%;ALT的增加概率也有所不同。

睛、前列腺等组织。

伊曲康唑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约80%的药物以代谢产物形式通过粪便排出,仅有不到5%以原型药形式从尿中排出。

卡泊芬净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90%。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经肝脏代谢后形成多种代谢产物,以原型药形式从尿中排出的比例少于1%。

___在组织中分布广泛,半衰期约为7-12小时。

米卡芬净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达99.9%。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9%,在组织中分布广泛,半衰期约为50-70小时。

___ 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约70%的药物以代谢产物形式通过粪便排出,仅有不到15%以原型药形式从尿中排出。

根据表3,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比普通两性霉素B更优。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和___在组织中分布广泛,而两性霉素B在肾组织中浓度最高。

此外,不同药物的代谢途径和排泄比例也有所不同。

球的玻璃体及腹腔中含有咪康唑,但在脑脊液、痰液、房水中浓度均较低,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也较差。

该药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口服后有14~22%从尿中排出,其中不到1%为原形物。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胃肠道反应: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

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

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

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

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滴速相对快。

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凡®及国产伏立康唑“仿制品”
药物 赋形剂 简写 结构式 分子量
伏立康唑 磺丁基-β-环
(威凡)
糊精
伏立康唑 (国产)
丙二醇
C3H8O2
伊曲康唑 羟丙基-β-环
(杨森)
糊精
2163 76
1431
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是部分水溶性的药物,因此需要使用赋形剂增 溶,并增加在体内的稳定性
国内的劣质丙二醇事件
醇结合,而两性霉素B在肾脏浓度最高,因此导致肾毒性显著。
伏立康唑的作用位点不在细胞膜,
而是细胞内麦角固醇合成路径上的14-α-固醇去甲基酶 人体内不含14-α-固醇去甲基酶(细胞色素P450酶),伏立康唑 从抗真菌作用机制上说是安全的,其不良反应及其它因素有关。
伏立康唑的抗真菌作用位点及安全性
抗真菌药物
细胞内: 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合成 路径上的14-α-固醇去甲基酶
人体无14-α-固醇去甲基酶,抗真菌 机制本身无安全性问题
作用机制及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作用位点及抗真菌活性 为什么棘白菌素类对曲霉菌的抗菌活
性相对较弱?
卡泊芬净对曲霉菌的作用机制
• 卡泊芬净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重要成 分1,3-β葡聚糖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R . N J . 2002;347(6):408-415.
侵袭性曲霉菌病全球对照研究
生存率 (%)
100
80
60
40
20
0
0
14
伏立康唑组 两性霉素B组 P =0.02*
28
42
56
研究的天数
R . N J . 2002;347(6):408-415.
71% 58%
70
84
13%的
绝对生
存益处
常用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
1. , . 2002, p. 12–23
卡泊芬净对曲霉菌的作用-微量肉汤稀释法
卡泊芬净(µ)
32 16 8 4 2 1 0.5 0.25 0.13 0.06 0.03 No
卡泊芬净对曲霉菌没有最低抑菌浓度(),而是用最低有效浓度 ()来表示,达到时,菌丝尖端和分支处的结构开始改变;但无 论浓度多高,都无法降低曲霉菌总负荷,药物浓度超过的试管中
卡泊芬净对曲霉菌的作用:动物试验
1
3
6
本研究显示在肺曲霉病兔肺中曲霉菌丝的清除情况,图A显示兔肺组织中无药物作用时的曲霉 菌丝情况;图B显示1倍浓度的卡泊芬净作用下,曲霉菌丝出现断裂;图C为3倍浓度的卡泊芬 净作用下的情况;图D是6倍浓度的卡泊芬净作用下,曲霉菌丝断裂成较短的片段,尖端被破 坏后形成空泡;图E为图D的放大图;图F是1天的两性霉素B作用下,曲霉菌完全消失。
各种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I
SDD-R SDD-R SDD-R
S-I
R
SDD-R
S
S-R
S
S
S
S
S
S
S
S
R
S
S
S
R
S
S
S
R
S
S
S
R
S
S
R
R
S
S
S
R
R
R
s
R
R
S
R
R
R
S
-
-
-
-
卡泊芬净 S S S S S S R R S S S S R R R ?
可见的颗粒即曲霉菌丝断裂后的片段
. . 1994;38(7):1480–1489.
卡泊芬净对曲霉菌的作用法
卡泊芬净
机制相符的现象
化学结构及抗真菌活性
化学结构及抗真菌活性 为什么伏立康唑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优
于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独特的化学结构
氟康唑
伏立康唑 1 3
• I 中度敏感;S 敏感;R 耐药; 剂量依赖性敏感 • a 偶见对棘白菌素类耐药的近平滑念珠菌
2009; 48:512
指南解读
几乎所有的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敏感
2001年全球61个研究中心1586株血液和其它正常无菌部位的 体液中分离的念珠菌的研究资料(研究)显示
白色念珠菌(916) 光滑念珠菌(235) 近平滑念珠菌(198) 热带念珠菌(150) 克柔念珠菌(43) 葡萄牙念珠菌(24)
99% 93% 100% 100% 100% 100%
0
20
40
60
80
100
伏立康唑浓度<1 时抑制的菌株数百分比(%)
J . 2003;41:1440-1446.
氟康唑耐药念珠菌对伏立康唑的敏感性
白色念珠菌 0% (85)
13% 光滑念珠菌 0% (78)
克柔念珠菌 2%
(60)
2%
0
20
40
2
*三唑类药物抗真菌作用位点是14-α-固醇去甲基酶,伏立康唑 加入甲基(3):对曲霉菌靶酶的亲和力显著增强 嘧啶环:对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靶酶的作用提高100倍 嘧啶环上加入一个氟(F)原子:提高在人体内的抗真菌活性
王汝龙,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7年第5卷第1期
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化学结构
常见抗真菌药物的特点
真菌之美
白念
隐球菌
曲霉菌 毛霉菌
罂粟虽美,万恶所归 毒蕈尤丽,害人之器
常用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
种类
抗真菌药物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多烯类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
三唑类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真菌 白念 热带念 近平滑念 光滑念 克柔念 葡萄牙念 隐球菌 组织胞浆菌 烟曲霉 黄曲霉 黑曲霉 土曲霉 毛霉菌 镰刀菌 足放线菌 肺孢子菌
及伏立康唑组合的经过大量试验
经过大量试验,可预测
药物
威凡
环糊精
释放的药物
其它给药载体-资料不足,难以预测
? 释放的药物
可预测的药代动力学
赋形剂
威凡®注射液(伏立康唑) 磺丁基-β-环糊精
部分国产伏立康唑注射液 丙二醇
真菌 白念 热带念 近平滑念 光滑念 克柔念 葡萄牙念 隐球菌 组织胞浆菌 烟曲霉 黄曲霉 黑曲霉 土曲霉 毛霉菌 镰刀菌 足放线菌 肺孢子菌
新型隐球菌
+
-
-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作三线用药(至少临床有效) 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伏立康唑对光滑、克柔、葡萄牙念珠菌以及新型隐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优于伊曲康唑,对近平滑、季也蒙念珠菌的体外活性优于棘白菌素类, 而棘白菌素类对光滑念珠菌体外活性最强
微生物
烟曲霉 黄曲霉 土曲霉 镰刀菌属
足放线病菌: 尖端赛多孢子菌 足放线病菌: 多育赛多孢子菌
伊曲康唑
± -
抗真菌药物 伏立康唑 棘白菌素类 两性霉素B
(高)
-
(脂质剂型)
±
±
±
-
±
-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作三线用药(至少临床有效) 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而是细胞膜上镶嵌的ß(1,3) 葡聚糖合成酶 人体内不含ß(1,3) 葡聚糖合成酶,棘白菌素从抗真菌作用机制上说
是安全的,其不良反应及其它因素有关。
两性霉素B的作用位点: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 它直接结合并破坏麦角固醇,导致细胞膜穿孔破裂,由于两性霉素B对 麦角固醇和人体细胞膜胆固醇的区分能力较差,导致也会部分和胆固
作用位点
结论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细胞膜: ß(1,3) 葡聚糖合成酶(合成细 胞壁重要成分ß(1,3) 葡聚糖)
人体无ß(1,3) 葡聚糖合成酶,抗真 菌机制本身无安全性问题
两性霉素B
细胞膜: 麦角固醇
人体细胞膜上有胆固醇,两性霉素B 对真菌固醇和胆固醇的鉴别力较差, 抗真菌机制存在一定安全性问题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分子量: 349.3)
伊曲康唑(分子量: 705.6)
卤代苯基:氟(F)取代苯基的抗菌活性高于氯()取代苯基
三唑环:抗真菌作用关键部位
亲脂集团:使伊曲康唑具有高度脂溶性, 无抗真菌作用
王汝龙,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7年第5卷第1期
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热病指南) —体外抗菌活性(曲霉菌和其它霉菌)
0
20
40
敏感率(%)‡
. . 2002;46(6):1723-1727.
57%
79%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 B†
57%
60
80
60
80
98%
100 100
所有的曲霉菌对伏立康唑均敏感
伏立康唑 两性霉素B
4.5
4
4
3.5
3
2.5
2
2
2
1.5
11
1
1 0.5
0.5
0.5
0
烟曲霉菌(n=160) 黑曲霉菌(n=16) 黄曲霉菌(n=14) 土曲霉菌(n=15)
在上述药物中,伏立康唑对曲霉菌拥有最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热病指南) —体外抗菌活性(念珠菌和隐球菌)
微生物
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棘白菌素类 两性霉素B
白色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
±
+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