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学

合集下载

生态学基础:23全球生态学01

生态学基础:23全球生态学01

第七章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Global Ecolog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盖假说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yp)地球不仅是宇宙间有生命的环境,而且它自身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一个能够自我适应一个可以改变自身环境和自我调节的体系,个可以改变自身环境并使之顽强存活下去的系统.全球生态学的概念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研究地球有机体的生究地球有机体的生态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的科学.其响应的科学也称全球变化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z自组织原理:全球生命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能够自组织原全球生命系统是个自组织系统自我适应和自我调节,与环境共同进化z连锁反应原理:地球上某一物种的灭绝或某一敏感成分的变化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环扣一环z量变引起质变原理:地球上某一成分在某一阈值或数量以内,其作用较小,超过定阈值,其群体或社超过一定阈值会作用凸现z多样性原理z富集原理(一)全球变化的概念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变化现象(二)全球变化现象¾全球变暖¾大气臭氧层损耗¾大气中氧化作用减弱¾生物多样性减少¾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沙漠化扩大,全球环境质量下降积急剧减少沙漠化扩大全球环境质量下降(垃圾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¾人口的急剧增长1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Greenhouse Effect)指星球的大气层透过捕捉辐射使不同部份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的效应。

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的效应™ 科学家1960-2010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几乎增加了25%™ 预测,在2025年-2075年之间,大气层二氧化碳的水平将是工 业革命前的两倍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o 工厂和汽车所燃烧的煤,石油,汽油 o 热带雨林大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o 植物被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释放二氧化碳 o 热带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而释放的二氧化碳每年大约有1×109t二氧化碳排放源能量信息管理預言世界能量和礦物燃料用法在下十年內將上升。

大尺度

大尺度

航空遥感影像
卫星遥感影像
GIS 地理信息系统
❖ 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 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 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 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 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 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 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 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 决策和管理问题。
NOx+O2 →O3
地面
CFCS
臭氧层没有遭破坏情况下
臭氧层遭破坏情况下
引起全球变化的原因
❖ 全球性的人口增长(根本原因) ❖ 人类对大自然盲目的掠夺性开发 ❖ 自私与人类本位主义 ❖ 社会体制、政策、法律的疏漏和失当
二、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
❖ 由英国大气学家James E.Lovelock和美国生物 学家Margulis共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研究景观 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 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 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景观结构、景观功 能和景观动态。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景观生态学
生物控制论观点
空间异质性
景观结构
景观连接度
斑块动态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 格局:往往指空间格局,即斑块和其他组成 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 过程: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发展的 程序和动态特征。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 三种:斑块、廊道和基底。
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 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 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全球变化生态学_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生态学_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生态学: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田汉勤1万师强2马克平2(1美国奥本大学林业与野生生物学院,生态系统与区域研究实验室,奥本AL36849,美国)(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也在不断加速,与此同时,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和有害废弃物累积于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圈中,如氟里昂积存于大气中,有机化合物富集于水生生物体内,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等。

所有这些变化正逐渐接近并有可能超出地球系统的正常承载阈值。

同时,这些变化会伴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扩展到更大的空间范围,从而诱发全球变化的正反馈效应(C ox et al.,2000),主要包括全球变暖、干旱化现象、大气C O2浓度升高、空气污染、氮沉降增加、大气气溶胶增加、臭氧空洞、紫外线增加、自然和人为干扰(频率和强度)增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和海平面上升等(IPCC,2001)。

这些史无前例的全球环境变化不仅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通过影响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态服务(Lmhoff et al.,2004;Costanza et al.,1997),改变生态系统生产力(Tian et al.,1998;Schimel et al.,2000),碳、氮、磷、硫循环(Melillo et al., 2003),以及生物多样性(Chapin et al.,2000)等多个过程,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

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使得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批相关研究组织相继成立(如IPCC,UNFCCC 等),大量研究计划相继启动(如WC RP,IGBP, I HDP,DI VERSI TAS等)。

然而在方法学角度,以生物有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集中于小尺度研究的传统生态学已经不能应对这些大尺度多领域交叉的科学问题。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B、千分之四C、万分之四D、十万分之四正确答案:C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B、3C、4D、5正确答案:D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B、人类和资源C、生物和环境D、人类和环境正确答案:C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B、生物C、水体D、大气正确答案:D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B、英国人C、美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D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30年代正确答案:A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正确答案:×5、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B、一氧化二氮C、甲烷D、氩气正确答案:D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B、9月14日C、9月15日D、9月16日正确答案:D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B、1912年C、1974年D、1993年正确答案:C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B、7000-9000C、50000-70000D、70000-90000正确答案:C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全球变化生态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续)5.5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1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固定并转化(A),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

A、太阳能B、水分C、养分D、二氧化碳2现阶段土地覆盖转变所释放的量占化石燃料利用造成释放量的(A)左右。

A、30%B、50%C、70%D、100%3含豆科植物多的植被比含豆科植物少的植被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表现的反应是(C)。

A、反应更大B、反应更小C、不确定D、没有区别4根据现阶段研究成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维持在500种左右时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4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初级生产者扣除呼吸消耗而真正积累的生产值。

(√)5.6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1根据1980年到1989年平均统计数字,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改变向大气每年输入(D)吨碳。

A、16亿B、32亿C、55亿D、70亿1受地表植被影响,亚马逊盆地的降水最终通过径流注入海洋的量占降水总量的(D)。

A、72.3%B、48.5%C、33.8%D、26%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D)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A、1220亿B、1200亿C、220亿D、20亿3人为造成的全球变化远比自然变化快得多,但究竟现阶段的变化速率是否属于安全速率仍然尚未确定。

(√)4目前全球变化研究最大局限之一是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理过程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6.1水环境的性质1潮汐主要与月亮和太阳的(D)有关。

A、重量B、大小C、亮度D、位置2关于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绝大对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更小B、绝大多数水生生物体温的维持依靠代谢所获取能量C、绝大多数水生生物是变温生物D、绝大对数水生生物缺乏体温调节机制3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B、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C、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4湖泊由于边界的限制,水平和垂直流动及混合都相对较弱,有利于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输运。

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湿地破坏 森林砍伐 河流改道 全球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
的威胁。
五、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候变 暖
第七章 应用生态学
1.生物多样性保育 2.生态系统服务 3. 有益生物种群的产量 4. 有害生物的防治管理 5. 生态系统管理 6. 生态监测和风险评估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育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育
二、生物多样性价值 1.伦理价值 2.直接使用价值 3.间接使用价值 4.美学价值、环境质量的指示 三、灭绝是自然的,但当前的灭绝速率不是自然的 1.灭绝的类型: 背景灭绝 大量灭绝 人为灭绝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育
2.灭绝的原因 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 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环境污染; 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 外来种的引入; 全球气候变化。
1.厄尔利诺——南方涛动: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风和海流集中到南太平洋地区的一种偶然转变, ENSO对气候和生物学系统带来广泛影响。 El Nino:高海面温度+低大气压,来自热带的暖流, 每年冬季进入南美北部的西海岸。
La Nina: 低海面温度+高大气压,强风和冷海流从南 美海岸向西流到热带太平洋。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 由于人类活动直 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异乎寻 常的人类环境变化就是全球环境变化,简称全 球变化。全球变化的主要现象有温室气体浓度 的增加;全球氮循环的变化;臭氧层变化;全 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土地覆盖变化;生 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二、厄尔利诺现象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与分类 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指全球或某区域中某一等级层次 生命系统中生物的多样化表现。 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 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2.类型: (1)遗传多样性: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 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其测度包括三个方面,即染色体多态性、蛋白质多态性和 DNA多态性。 (2)物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一个地区内物种 的多样化,主要是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一定 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 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生态多样性指数可分为:α多性指数、β多样性带太平洋出 现的海面温度低, 平均气压较高的现 象称La Nina,在此期 间,太平洋形成的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生态学》课程简介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生态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生态学课程名称(英文):Global Change and Ecosystem Ecology学分数/学时数:2/2开课单位/开课学期:生科院/第六学期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面向专业:生态学课程负责人:彭少麟教授、李鸣光教授课程内容简介(中文):本门课程是生命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一定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熟悉当前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知识、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与手段,为进行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主要分为2部分,前半部分为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原理、结构、功能、类型和管理;后半部分为全球生态学,主要涉及全球变化的概念、形成原因与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与预测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等。

主要内容:1. 生态系统生态学1.1 生态系统的概念1.2 生态系统的结构、原理1.3 生态系统的功能1.4 生态系统的类型1.5 生态系统的管理2. 全球变化生态学2.1 全球变化的特征2.2 全球变化的驱动力2.3 全球变化与植被-气候关系2.4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2.5 全球变化与水生生态系统2.6 全球变化的生物圈模型2.7 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2.8 全球变化的重要事件课程内容简介(英文):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the basis of theory for liv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After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practical, the students know well the knowledge, developing tendency and research means in ecosystem ecology and global ecology. The course divide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is ecosystem ecology. It includes mainly the concept, elements, structure, function 功能、type and management of ecosystem. The second is global change ecology. It deals mostly with the concept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global change, the effect of global change on main ecosystems with varied types, the models and prognostication of global change, the response, feedback and adaptability of ecosystem on global change. The content is as follow:1. Ecosystem Ecology1.1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1.2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ecosystem1.3 the function of ecosystem1.4 the types of ecosystem1.5 ecosystem management2. Global Change Ecology2.1 the attribute of global change2.2 the driving factors of global change2.3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climate and global change 2.4 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2.5 global change and aquatic ecosystem2.6 modeling of global change2.7 the adapta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 of global change2.8 the significant circumstance of global change课程名称(中文):遗传学课程名称(英文): genetics学分数/学时数:2/3开课单位/开课学期:生命科学学院/第六学期课程类别:必修课面向专业: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课程负责人:徐培林、吴玉萍课程内容简介(中文):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主线.没有遗传学,生命的现象就无法解释。

全球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名词解释:全球生态学:研究整个地球的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又称生物圈生态学;研究全球范围内生物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亦即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学科。

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拥有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类群存在着生殖隔离。

遗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组织层次,是自然界的基本单位。

栖息地:又称为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的生活地域的环境。

栖息地破碎化: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隔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表现在形态上的破碎化和生态功能的破碎化。

气候:气候是指对地球或者一个地区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如温度、降雨量、风、日照和太阳光辐射等)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乡土物种:在一个地区自然发生的物种,在长期进化历史中经自然选择而形成。

外来物种: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自然分布而被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物种。

生物入侵: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为生物入侵,造成生物入侵的外来物种称之为外来入侵物种。

其他题型:作为一个独立物种,应具备哪些条件?(1)具有相对稳定的而一致的形态学特征,以便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全球变化生态学问题详解

全球变化生态学问题详解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C、万分之四4.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C、生物和环境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D、5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9.海底扩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D、德国人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D、大气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围的国际合作?√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D、氩气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D、9月16日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C、50000-70000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B、三分之二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

D、80%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25.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

()×26.全球每年有50000平方千米-70000平方千米耕地变为沙漠。

√27.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

全球生态学—大尺度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大尺度生态学

13
厄尔尼诺造成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

南美地区在东南信风和东风的作用下冷海水发生上涌(b) 厄尔尼诺形成初期东风减弱,暖海水向东移动;到成熟期 时,暖海水出现在整个南美西海岸,海水上涌停止(a)
14
厄尔尼诺对海洋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

红色和桔黄色为海水上涌地区
15
厄尔尼诺与袋鼠种群数量的关系

降水的减少会导致袋 鼠的食物来源减少, 雌袋鼠性成熟时间会 推迟(15到20个月推 迟到3年) 袋鼠种群数量随降水 而波动

16
土地利用格局与生物多样性
人类主要通过农业和城市化改变了土地利 用格局,至今大约有3/1到2/1的地球上无冰 陆地面积已经失掉了原来面貌。例如,排 干沼泽建设城市和机场,砍伐森林发展为 农田。 Vitousek认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是威胁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下面以热带 雨林面积迅速减少为例,说明土地覆盖度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


人为固氮与非人为固氮的比较
30
资源压力及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加剧
大气中CO2捕捉 热量的方法与温 室类似,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能够 阻止地面向空间 辐射热量,导致 大气层增温,形 成了温室效应。
31
全球环境面临威胁和挑战
大 气 污 染
32
大 气 污 染 严 重
Great Salt Lake位于北美洲内陆,受到 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 量明显高于往年,其水位升高3.7m,盐度 由100g/L降至50g/L 由于Great Salt Lake湖水的盐度高于海水约 4倍,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耐盐生物能够存 活,但是随着盐度的下降,物种得以入侵 (捕食性昆虫)并使得小虾由12000个/米3 降至74个/米3 ,藻类大量生长,湖水变得 混浊,营养元素含量减少 1987~1990年湖水盐度才恢复

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1【单项选择题】以下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

A、澳大利亚西北部B、南美洲北部C、美国西部D、中亚地区我的答案: B 得分:分2【单项选择题】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丛林面积减小了()。

A、九分之一B、七分之一C、五分之一D、三分之一我的答案: D 得分:分3【判断题】物种灭绝是人类出生此后才开始的。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 20 世纪末处于灭绝边沿的哺乳动物超出了400 种。

()我的答案:√1【单项选择题】地球人口从50 亿增添到 60 亿用了()年时间。

A、8 年B、10 年C、12 年D、14 年我的答案: C 得分:分2【单项选择题】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 年来均匀以每年()的速度上涨。

A、1-3 毫米B、5-8 毫米C、1-3 厘米D、5-8 厘米我的答案:A得分:分3【判断题】我国正在踊跃开发可重生能源,估计2020年重生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15%左右。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垃圾已经无孔不入,在太空轨道上已经有超出7000 个直径在10 厘米以上的废物碎块在高速运动。

()我的答案:√1【单项选择题】生物圈的厚度大概为()。

A、30 米B、300 米C、 3000 米D、30000 米我的答案: D 得分:分2【单项选择题】与外界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互换的系统是()。

A、孤立系统B、关闭系统C、开放系统D、群系统统我的答案: B 得分:分3【判断题】大陆上地壳的均匀厚度约为35 公里,大海上均匀仅为5-8 公里。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地表系统指地球表面上、下拥有必定厚度的范围,包含高空但不包含内部。

()我的答案:×1【单项选择题】盖亚假说中提出Gaia 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A、水B、土壤C、植物D、微生物我的答案: D 得分:分2【单项选择题】土壤根源于()。

A、荒漠B、大气C、岩石D、大海我的答案: C 得分:分3【单项选择题】盖亚假说主要重申的是()。

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B、3C、4D、5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B、人类和资源C、生物和环境D、人类和环境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我的答案:√得分:0.0分4【判断题】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30年代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2【单选题】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B、英国人C、美国人D、德国人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判断题】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B、一氧化二氮C、甲烷D、氩气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B、9月14日C、9月15日D、9月16日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B、1912年C、1974年D、1993年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判断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

A、20%B、40%C、60%D、80%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马尔萨斯理论认为
一)人口成长的原因 繁殖的本能
二)人口成长的阻碍 粮食(生存条件)
11
三)人口成长的结果
贫穷→粮食爭夺战争的世界 阻碍生育的方法:节育、 晚婚、拉长生育时间
人口:等比級数成长 粮食:算数級数成长
12
人口爆炸的问题
工业革命改善了医药技术及环境卫生,造成死亡 率下降,因此人口加速成长。将引发如下问题:
26
2 森林消失的影响
1) 水土灾害增加 2) 区域性干旱 3) 气候变迁 4) 生物栖息地減少
27
第四节 生物栖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1 生物多样化的定义及重要性
一)生物多样化的定义
1)遗传多样性 2) 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28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 经济价值 2) 科学教育价值 3) 精神层面之价值 4) 生态功能
8
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 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5人/平 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 245人/平方公里,可见,韩国、日本、德 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 大,为什么很少有人说“韩国、日本、德 国、英国的人口太多了”?
9
事实上,人口是“太多”还是“不多”,主要 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恰恰是经济发展缓慢、 无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的国家觉得人口压力大。 而经济发展迅速,能够提供充分就业机会,并 顺利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初始 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人均资源拥有非常少,反 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感觉劳动力缺乏, 亚洲四小龙就是例子。
18
第一节 溫室效应
1 何谓溫室效应
1)地球的 溫室效应
?太阳日照約三成被地表反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 能及释放辐射能,理论溫度是-18oC。
?大气中的溫室效应气体会吸收部份从地表反射的紅 外线,以保持地表适当溫度,约15oC。
19
?溫室效应气体
? 二氧化碳 CO2 ? 氧化亚氮 N2O ? 甲烷 CH4
33
2 沙漠化的现况与影响
? 在干燥或半干燥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薪木的过 度砍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 ,导致沙漠化。
? 发生沙漠化的地区多半也是 严重缺粮 的国家。 ? 持续的沙漠化作用会使干燥地区继续扩大,严
重影响現有的农业生产、水力、能源的体系, 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巨大的干扰。
34
二 都市环境问题与防治
中国人口太多”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谬论,常 常有人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中国人口 太多”,说 “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中 国人口减少一半,那么人均国民收入就会增 加一倍”。果真如此,在1960年,中国的人 口确实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为什么那时反 而饿死了那么多人?在1900年,中国人口只 有4亿,是不是那时的中国人就生活得很好?
1. 居住空间不足 2. 失业率增高 3. 生态环境破坏 4. 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足
13
人类发展中的农业革命
? 一万年前发现如何栽种植物的种子。 ? 七千多年前,发明金属耕具、利用兽力耕 作、 ? 以及建立灌溉系統,使得农地的开垦面积 扩大,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 ? 但是从事农业栽种的人只能「看天吃饭」, 祈求老天爷保佑风调雨顺。
第七篇 全球生态学
1
1 全球人口动态
一、人口數量 一个地区人口的多寡,也就是人口的总数。 可用精确的人口普查或粗略的估计。
2
二、人口密度
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人/平方公里 常以行政区域计算,但因为自然环境会限制 人的居住地点,所以有时必须以自然地理区 来计算。
3
4
5
2005年 人口钟
6
7
30%
?氢氟碳化合物 HFCS ?全氟碳化合物 PFCS ?六氟化硫 SF6
20
2)人类与溫室效应
?溫室效应气体原就存在大 气中,溫室效应是自然界原 本的现象。
?人类活动使溫室效应气体 大量增加,加强溫室效应现 象,造成全球暖化。
21
2 全球暖化现象
1)二氧化碳的增加趋势
22
2)二氧化碳增加与全球暖化
? 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来自于已发展国家的 绿色革命,人口增长却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粮食分配不均 造成落后国家的饥荒。
16
一 全球环境变迁 二 都市环境问题与防治
17
一 全球环境变迁
第一节 溫室效应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 第三节 森林面积快速減少 第四节 生物栖地与生物多样性的減少 第五节 酸雨 第六节 沙漠化
29
2 生态多样化的破坏
1) 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恶化。
2) 人类对野生生物的大肆捕捉。 3) 外来种的影响。 4) 食物不足。 5) 被人类视为危害作物及家畜的害虫遭受捕杀。 6) 其他因素,如不小心被人类捕获等。
30
第五节 酸雨
1 酸雨的成因
? 雨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成弱酸性,PH值为5.6 ,我 国规定低于5.0 的降雨称为酸雨。
14
绿色革命 一)何谓绿色革命
凭借 基因改造 来缩短作物生长期、提高作物生 产量、及提高作物对环境的耐受力, 增进农作 物生产力 。
二)绿色革命的影响
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 ,以及增加落后国家对 先进国家的依赖。
15
现存的粮食问题
? 战争或自然环境的改变 (天灾)所带來的粮食 減产,造成饥荒,每天有数万人死亡。
23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 1 臭氧层破洞的产生
氟氯碳化物
阳光照射
释放氯原子
和臭氧分子結合
分解成氧气
大气中的臭氧
24

2 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1)患皮肤癌的机率增加 2)患白內障及眼癌的机率
增加 3)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死亡 4)农产品收获減少 5)气候变动
谁容易患皮肤癌
25
第三节 森林面积快速減少 1 森林消失 ?藉由砍伐焚烧法來获取耕作的农地 ?过度放牧 ?过度取用薪柴 ?商业用木材的不当砍伐 ?森林大火
燃烧石化燃料 中的硫磺 火山噴烟
锅炉 燃烧炉 汽车排放尾气
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硫酸离子 硝酸离子
酸雨
31
2 酸雨的影响
1) 降低湖水的酸碱值 2) 土壤酸化,妨碍植物生长 3) 腐蚀大理石及金属物质
32
第六节 沙漠化
1 沙漠化的成因
1)气候因素 大气循环改变而造成干燥地区移动。
2)人为因素 家畜放牧超过草地再生能力、休耕期过短、 过量采伐薪木等,大多发生在人口快速成长 的落后地区。
第一节 空气污染 第二节 水污染 第三节 噪音污染 第四节 土壤污染 第五节 垃圾污染
35
第一节 空气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