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普Propp叙事学理论

合集下载

电视文本分析2

电视文本分析2

Marshall Mcluhan:《机器新娘》 广告公司和好莱坞电影各自想要深入大众 心灵,将集体的梦想强加于大众的内心世 界。 恩岑斯贝格尔: 意识产业(the consciousness industry) 或心灵产业(the mind industry)
话语分析思考要点
什么是意识形态?媒介文本在意识形态传 播中起什么作用?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再现、腹语术、铭文、 文化中转站的概念是什么? 霸权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异化的概念是什足,让被 异化的个体逃避痛苦的境遇。媒介配合广 告机构刺激欲望,引导人们更努力地工作。 人们成为自身异化的产物,成为“自我意 识和自我行为的商品”
消费社会
Wolfgang Fritz Haug: 《商品美学》:商品美学的支配形式就是 垄断商品的美学,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商品 形式,直接干预了文化的集体想象。 《商品美学、意识形态与文化》:关注人 们对来自文化和经济领域的控制与操纵的 反抗能力的发展。
下周阅读书目
麦茨等编著:《凝视的快感》,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费斯克等编著:《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 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阿芒 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米尔斯著:《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 店2001年版; 罗钢等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身份/认同的不同层面: 地方意识——归属于城市或乡村的某个社 群; 历史——具有某种共享的背景; 家庭和家族历史; 文化实践——宗教仪式等; 社会关系和角色——父母、职业。
身份/认同的流动性
神话 话语
所谓“神话”是指话语制造出来的有关社 会与文化的各种占主导地位的看法,“神 话”聚焦于其对象在意识形态上所占据的 主导地位,并且通过各种具体的人物和角 色体现出来。 神话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是某种类型 的历史沿革的一部分。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叙事学是20世纪的一口重要学科,其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80年代的建立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经典叙事学理论。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俄罗斯的民俗学家符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Jakovleoic Propp)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他从故事中人物的功能入手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开启了结构主义叙事研究的先河。

受其影响,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运用二元对立的神话素分析神话的结构。

格雷马斯在二人基础上又发展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了 "符号学矩阵"学说。

兹维坦?托多洛夫则构建了 "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叙事模式。

杰拉尔?热奈特将研巧对象从民间文学扩展到现代文人创作,聚焦于叙事话语的研究。

罗兰?己特早期提出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结构模式分析方法,并对一切文化现象进巧结构分析,70年代后则走向了后结构主义。

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的后经典叙事学,在对经典叙事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了单纯关注叙述文本的封闭研究,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了解构,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叙事形式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在研巧方法上也更加多样化。

涌现出了一系列代表人物及硏究分支,如大卫?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学、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学等。

在民俗学领域,早期普罗普对故事形态的研究主要在于文本的分析,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对于叙事的研究突破了民间叙事文本,而向仪式、景观等方向拓展。

董乃斌、程當就将民间叙事划分为言语叙事与行为叙事,又将行为叙事分为仪式叙事和游戏叙事。

彭兆荣更是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现象学间距理论等对仪式叙事进行了研究。

田兆元在研究神话时认为其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应从语言、图像、民俗仪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继而又从民俗结构上进行了内容拓展,指出民俗也是一种叙事的形态, 并将民俗叙事分解为语言、行为、物象的H位一体的叙事构成。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俄国理论家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功能理论,不仅对结构主义叙事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同样对今天的叙事学人物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通过对普罗普功能理论的剖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该理论对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一、人物和行动的研究;二、人物和结构的研究;三、人物和身份的研究。

“功能”一词在各领域使用都颇为广泛,但将人物与功能直接关联到一起进行文学研究的,要首推以《故事形态学》享誉世界的俄国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

普罗普将“功能”界定为“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同时,他把对“功能”的考察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第二,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第三,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第四,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

[1](P18-22)在普罗普的研究中,人物是承载功能作用的角色。

但人物作为具有功能作用的角色,仅仅是普罗普研究方法中的一个要素或工具,是普罗普用来寻找故事的共同规律的一个材料。

不过,在找寻民间故事叙事规律的过程中,普罗普关于人物作为功能性的行动者的研究却带给我们众多启示。

一、人物和行动的研究普罗普关于功能的定义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行动”。

对此核心词的理解除了从定义本身进行解读(强调角色行为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之外,首先必须从普罗普关于功能定义的两个视点进行理解:第一,在任何情况下,定义都不应考虑作为完成者的人物。

定义最常见的是表达行动意义的名词。

第二,行动不能越出其叙事过程中的状态被定义,应虑及该功能在行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

[1](P18)此外,必须结合他围绕功能进行观察的四个要点中的第一点进一步理解。

请注意,在这里普罗普对行动的强调始终系于它在整个行动过程中的意义,并且,对具有功能执行者的角色的具体心理性特征毫不关心。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首先,普罗普功能理论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们识别和分析叙事作品中的不同类型的人物角色。

普罗普功能理论认为,人物角色可以根据他们在故事情节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来进行分类。

根据普罗普功能理论的分类,人物角色可以分为英雄、反派、助手、导师等不同类型。

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贡献。

其次,普罗普功能理论提供了对于人物角色的定性分析方法。

普罗普功能理论认为,人物角色可以通过他们的行动、动机、目标等特征来进行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

这种定性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角色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他们的心理状态、成长和变化等方面。

此外,普罗普功能理论还强调了人物角色在故事中的功能和作用。

普罗普功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物角色都扮演着故事情节推动、主题传递、作品整体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功能和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此外,研究人物角色的功能和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普罗普功能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角色的发展和变化。

普罗普功能理论认为,人物角色在叙事作品中通常会经历成长、转折、转变等过程。

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发展和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角色转变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人物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他们对叙事作品整体的影响。

总的来说,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定性分析方法,强调人物角色的功能和作用,并且关注人物角色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运用普罗普功能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

普洛普的叙事功能

普洛普的叙事功能

第二章普洛普叙事功能说教学内容:普洛普叙事功能说。

教学目的:1、了解普洛普总结的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2、掌握七种叙事角色。

3、学会运用功能叙事学说分析文学作品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七种叙事角色;难点是叙事功能说的运用。

课时:4课时第一节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一. 叙事功能的定义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艺术理论家,是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

他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

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在对所搜集的童话作详尽分析时,普洛普发现,童话总是把同一行动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他们在童话里的活动和作用却很有限。

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称之为“功能”。

角色的功能可细分为31种,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的。

而这些功能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

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两个基本元素。

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单位,功能之上的单位是“回合”。

所谓“回合”,是由一系列功能单位组合而成的叙事单位。

比如,故事的开始是灾难或反角的作恶,这算是一个功能,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动作也即功能之后,灾难消失,恶势力被消灭,最后是大团圆的“婚礼”——这样一整个过程,普洛普称之为“回合”。

一个故事可能由一个回合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组成;回合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关系,可能是两个回合首尾衔接,也可能几个回合互相重叠,也可能一个回合未完之际又插入一个新的回合,总之没有一个定则。

通过对功能和回合的精细分析,普洛普总结出了一整套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则和叙事“公式”,他认为,用这些公式便可以代替所有的俄国民间故事,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如所有的算术习题都只不过是少数数学公式的不同演算形式一样。

20世纪民间故事叙事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世纪民间故事叙事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世纪民间故事叙事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叙事学方法是20世纪早期萌芽、五六十年代走向成熟的叙事理论,其产生和发展与民间故事研究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通过回顾中外学者研究民间故事叙事性的历程,深入探讨叙事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对于民间故事研究的有效性及重要意义,并藉此思考我国当代民间故事研究得以深化与拓展的基本问题。

一 20世纪民间故事研究与西方叙事学20世纪运用形态学理论研究民间故事最有影响的,是前苏联著名民俗学家弗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Jakovleoic Propp)。

他在20世纪20年代对本国一百个民间童话作了极为细致的功能研究,归纳出了故事的31种功能,并得出4个重要结论:⑴人物的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的不变的因素,功能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⑵童话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⑶功能的次序总是一致的;⑷就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属于同一种类型[1]。

按照故事成分和这些成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同整体的关系,普洛普对民间故事作出描述,进而创立了民间故事形态分析理论[2](P6)。

这一理论主张对故事材料作科学的描述和精确的分类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对故事的叙事结构作出描述,而不局限于仅仅对故事作分类研究。

这一观点扬弃了芬兰学派的分类理论,后者更多旨在研究故事的类型划分,往往对紧密相关的类型加以孤立研究,确立的分类标准也不一致,许多分类有失科学性。

其次,普洛普形态理论还主张把文本意义与叙事结构的形式联接起来,使形态学研究最后的旨归仍然是故事的寓意。

普洛普关于民间故事形态学理论的代表成果是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部被西方誉为结构主义的奠基之作,其出版之初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直到30年后它的英译本问世,才使得作者和他的这部著作声誉雀起。

普洛普运用于民间故事的形态研究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叙事学大师,诸如列维-斯特劳斯、克洛德·布雷蒙、A·J·格雷马斯等人对叙事结构的研究,对20世纪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兴起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叙事是人类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塑造和传承社会价值观。

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叙事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综述几个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包括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和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是叙事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受到基本动机的驱使。

普罗普将叙事结构分为31个不同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归纳为7个基本动机,包括王子和公主、救援、婚姻、追求、试炼、报复和谋杀。

这些基本动机构成了故事的基础构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故事能够触动人心。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叙事学的视野。

坎贝尔认为,所有叙事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普遍的结构,即英雄之旅。

这一结构包括英雄的离家、面临挑战、接受指导、克服困难、获得奖赏、回归家园等阶段。

英雄之旅理论强调了叙事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探讨了叙事中的符号和符码。

他认为叙事是通过符号系统来展示的,并将符号和符码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

具体符号是具有共同理解和认知的物体、人物或场景,而抽象符号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概念。

巴尔特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叙事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以及如何通过符号传递深层含义。

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强调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他认为,传统的线性和简单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格尔提出了“复杂叙事”的概念,指的是以非线性、断裂或模糊的方式呈现的叙事形式。

复杂叙事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限制,鼓励读者的主动参与和理解,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综上所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叙事作文之以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格林童话

叙事作文之以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格林童话

以普洛普叙事理论剖析格林童话纲要:俄国着名语言学家普洛普创始了叙事构造种类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传统方法,他采纳的剖析故事构成单位及互相关系的方法,对叙事文体的剖析有侧重要的参照价值。

重点词:普洛普;角色;格林童话普洛普认为故事的基本单位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功能。

于是普洛普经过剖析俄公民间故事,概括总结出七种角色和 31 种行动功能,这些行动功能才是构成故事情节的稳固要素。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格林兄弟采集、整理、加工达成的德公大众文学。

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想象丰富且语言优美。

它侧重叙事性和开放性,兼具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的叙事特色。

一、角色剖析普洛普研究发现,七类角色设定寓于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之中,这七种叙事角色分别是:反面角色、捐赠者、帮助者、公主、差遣者、英豪和假英豪。

以《白雪公主》为范本,白雪公主既是公主又是主人公,王后是反面角色,猎人既是王后派来杀公主的帮助者又是公主的捐赠者,仍是让公主走的差遣者。

小矮人则收容并帮助公主,是捐助者和帮助者的存在。

最后,帮助者王子吻醒了公主,惩戒了王后。

《睡佳人》中,公主既是公主又是主人公,诅咒公主的第十三个女巫是反面角色,减少诅咒让公主熟睡一百年的女巫是捐赠者。

作为帮助者和英豪的王子历尽艰险,吻醒了公主。

《会唱歌的骨头》里,国王是差遣者,送长矛给弟弟的小个子男人是捐助者,弟弟用长矛杀死了野猪,是英豪和主人公。

哥哥杀了弟弟是反派角色兼假英豪。

牧羊人用弟弟的骨头演奏乐曲,让弟弟沉冤平反,是帮助者。

国王派人挖出弟弟的尸骨,并将其埋葬,相同是帮助者。

《睡佳人》里,王子既是帮助者又是英豪;《会唱歌的骨头》里,国王在开头是差遣者,以后却成为了帮助者。

可见这些角色在故事的发展的不一样阶段和不一样时辰,饰演着不一样的叙事角色。

二、表达功能普洛普将角色的功能分为了31 种(以下仅节选):(1)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出门;(2)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3)打破禁令;(4)仇家密查信息;(5)仇家获悉信息;(6)仇家给受害者设骗局,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7)受害者受骗;(8)仇家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9)灾害或缺失被见告;(11 )主人公离冢;(12 )主人公经受考验;(15 )主人公转移;(16 )主人公与仇家正面交手;(18 )仇家被战胜;(19 )最先的灾害或缺失被除去;以《费切尔的怪鸟》为例详细剖析,故事一开始介绍了反派巫师常常扮作穷人抓走美丽姑娘,这就是普洛普说的“初始情境”。

叙事作文之以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格林童话

叙事作文之以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格林童话

以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格林童话摘要:俄国着名语言学家普洛普开创了叙事结构类型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传统方法,他采用的分析故事构成单位及相互关系的方法,对叙事文体的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普洛普;角色;格林童话普洛普认为故事的基本单位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功能。

于是普洛普通过分析俄国民间故事,归纳总结出七种角色和31种行动功能,这些行动功能才是组成故事情节的稳定因素。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

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想象丰富且语言优美。

它注重叙事性和开放性,兼具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的叙事特征。

一、角色分析普洛普研究发现,七类角色设定寓于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之中,这七种叙事角色分别是:反面角色、捐献者、帮助者、公主、派遣者、英雄和假英雄。

以《白雪公主》为范本,白雪公主既是公主又是主人公,王后是反面角色,猎人既是王后派来杀公主的帮助者又是公主的捐献者,还是让公主走的派遣者。

小矮人则收留并帮助公主,是捐助者和帮助者的存在。

最后,帮助者王子吻醒了公主,惩戒了王后。

《睡美人》中,公主既是公主又是主人公,诅咒公主的第十三个女巫是反面角色,减轻诅咒让公主沉睡一百年的女巫是捐献者。

作为帮助者和英雄的王子披荆斩棘,吻醒了公主。

《会唱歌的骨头》里,国王是派遣者,送长矛给弟弟的小个子男人是捐助者,弟弟用长矛杀死了野猪,是英雄和主人公。

哥哥杀了弟弟是反派角色兼假英雄。

牧羊人用弟弟的骨头吹奏乐曲,让弟弟沉冤昭雪,是帮助者。

国王派人挖出弟弟的尸骨,并将其安葬,同样是帮助者。

《睡美人》里,王子既是帮助者又是英雄;《会唱歌的骨头》里,国王在开头是派遣者,后来却成为了帮助者。

可见这些角色在故事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刻,扮演着不同的叙事角色。

二、叙述功能普洛普将角色的功能分为了31种(以下仅节选):(1)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2)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3)打破禁令;(4)对头刺探消息;(5)对头获悉消息;(6)对头给受害者设圈套,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7)受害者上当;(8)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9)灾难或缺失被告知;(11)主人公离冢;(12)主人公经受考验;(15)主人公转移;(16)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18)对头被打败;(19)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以《费切尔的怪鸟》为例具体分析,故事一开始介绍了反派巫师经常扮作穷人抓走漂亮姑娘,这就是普洛普说的“初始情境”。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的启发意义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的启发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卢普玲俄国理论家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功能理论,不仅对结构主义叙事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同样对今天的叙事学人物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通过对普罗普功能理论的剖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该理论对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一、人物和行动的研究;二、人物和结构的研究;三、人物和身份的研究。

[关键词]普罗普;功能理论;人物[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4-0032-04卢普玲(1976—),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江西南昌330022)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物对叙事的反作用———西方叙事学人物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0CW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功能”一词在各领域使用都颇为广泛,但将人物与功能直接关联到一起进行文学研究的,要首推以《故事形态学》享誉世界的俄国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

普罗普将“功能”界定为“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同时,他把对“功能”的考察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第二,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第三,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第四,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

[1](P18-22)在普罗普的研究中,人物是承载功能作用的角色。

但人物作为具有功能作用的角色,仅仅是普罗普研究方法中的一个要素或工具,是普罗普用来寻找故事的共同规律的一个材料。

不过,在找寻民间故事叙事规律的过程中,普罗普关于人物作为功能性的行动者的研究却带给我们众多启示。

一、人物和行动的研究普罗普关于功能的定义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行动”。

普洛普的叙事功能

普洛普的叙事功能

第二章普洛普叙事功能说教学内容:普洛普叙事功能说。

教学目的:1、了解普洛普总结的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2、掌握七种叙事角色。

3、学会运用功能叙事学说分析文学作品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七种叙事角色;难点是叙事功能说的运用。

课时:4课时第一节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一. 叙事功能的定义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艺术理论家,是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

他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

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在对所搜集的童话作详尽分析时,普洛普发现,童话总是把同一行动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他们在童话里的活动和作用却很有限。

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称之为“功能”。

角色的功能可细分为31种,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的。

而这些功能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

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两个基本元素。

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单位,功能之上的单位是“回合”。

所谓“回合”,是由一系列功能单位组合而成的叙事单位。

比如,故事的开始是灾难或反角的作恶,这算是一个功能,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动作也即功能之后,灾难消失,恶势力被消灭,最后是大团圆的“婚礼”——这样一整个过程,普洛普称之为“回合”。

一个故事可能由一个回合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组成;回合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关系,可能是两个回合首尾衔接,也可能几个回合互相重叠,也可能一个回合未完之际又插入一个新的回合,总之没有一个定则。

通过对功能和回合的精细分析,普洛普总结出了一整套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则和叙事“公式”,他认为,用这些公式便可以代替所有的俄国民间故事,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如所有的算术习题都只不过是少数数学公式的不同演算形式一样。

普洛普 三十一种叙事功能

普洛普 三十一种叙事功能

一、从Propp 的故事角色与行动功能谈起Propp (1928/1968)以故事结构做为分析对象,着重于故事的组织和组合方式,并提出叙事结构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表象的母题(motiffs),它是故事的最小分析单位,包括叙事、描人或写物的单位,但是它自身只是一种「变项」(variable),它的功能才是一种「常数」(constant)。

亦即不论是那一个或那一种母题,它们都有特定相同的功能(function)。

第二,研究叙事应该从「常数」「功能」着手。

既然母题是属变项,就可以各种面貌出现,必然杂乱纷沓,所以从常数下手才是上策。

Propp 并提出俄国童话故事的四个通则:第一,人物或动物不论其角色为何,它们的功能都是不变的常数。

第二,功能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第三,功能的出现,有一定的秩序,永远是相同的。

第四,就结构而言,所有童话都属于相同的类型。

Propp 指出,故事人物及其行动变化万千,根本没有所谓固定格式或模式可言,所以故事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功能,他并且分析俄国各式各样一百多个童话故事归纳总共七种角色和31 种的行动功能,而这些行动功能才是真正组成故事情节的恒定不变因素。

这七种叙事角色分别是:坏人、神助、帮助者、公主、派遣者、英雄和假英雄,兹分别说明如下:(1) 坏人(villain):创造叙事复杂化的角色;(2) 神助、捐助者(donor):给予英雄某些东西(实体对象、信息或忠告),有助解决叙事的角色;(3) 帮助者(helper):协助英雄回复均衡状态的角色;(4) 公主(princess):经常是受坏人胁迫,而在最高潮又丞待英雄拯救的角色;国王通常则是在叙事结尾,将公主许配给英雄。

(5) 派遣者(dispatcher):派遣英雄出任务的角色;(6) 英雄(hero):男性为主,任务是恢复均衡状态,通常是拯救公主,并且赢得美人芳心;有关英雄角色,又细分落难英雄和找寻者英雄(seeker hero),落难英雄是坏人破坏的焦点,找寻者英雄则是协助受害人。

普洛普 三十一种叙事功能

普洛普 三十一种叙事功能

一、从 Propp 的故事角色与行动功能谈起Propp (1928/1968)以故事结构做为分析对象,着重于故事的组织和组合方式,并提出叙事结构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表象的母题 (motiffs),它是故事的最小分析单位,包括叙事、描人或写物的单位,但是它自身只是一种「变项」(variable),它的功能才是一种「常数」 (constant)。

亦即不论是那一个或那一种母题,它们都有特定相同的功能 (function)。

第二,研究叙事应该从「常数」「功能」着手。

既然母题是属变项,就可以各种面貌出现,必然杂乱纷沓,所以从常数下手才是上策。

Propp 并提出俄国童话故事的四个通则:第一,人物或动物不论其角色为何,它们的功能都是不变的常数。

第二,功能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第三,功能的出现,有一定的秩序,永远是相同的。

第四,就结构而言,所有童话都属于相同的类型。

Propp 指出,故事人物及其行动变化万千,根本没有所谓固定格式或模式可言,所以故事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功能,他并且分析俄国各式各样一百多个童话故事归纳总共七种角色和31 种的行动功能,而这些行动功能才是真正组成故事情节的恒定不变因素。

这七种叙事角色分别是:坏人、神助、帮助者、公主、派遣者、英雄和假英雄,兹分别说明如下:(1) 坏人 (villain):创造叙事复杂化的角色;(2) 神助、捐助者 (donor):给予英雄某些东西(实体对象、信息或忠告),有助解决叙事的角色;(3) 帮助者 (helper):协助英雄回复均衡状态的角色;(4) 公主 (princess):经常是受坏人胁迫,而在最高潮又丞待英雄拯救的角色;国王通常则是在叙事结尾,将公主许配给英雄。

(5) 派遣者 (dispatcher):派遣英雄出任务的角色;(6) 英雄 (hero):男性为主,任务是恢复均衡状态,通常是拯救公主,并且赢得美人芳心;有关英雄角色,又细分落难英雄和找寻者英雄 (seeker hero),落难英雄是坏人破坏的焦点,找寻者英雄则是协助受害人。

俄国普罗普童话叙事学

俄国普罗普童话叙事学

俄国普罗普童话叙事学标题:俄国普罗普童话叙事学导言:普罗普童话叙事学是一门研究俄国传统童话的学科。

它深入探讨了俄国童话的结构、主题和叙事风格,并对其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研究。

本文将介绍普罗普童话叙事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对俄国童话研究的重要影响。

正文:普罗普童话叙事学是由俄国学者弗拉迪米尔·普罗普夫在20世纪初创立的。

他通过对大量俄罗斯民间童话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叙事模式和基本元素。

普罗普认为,童话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们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相似的结构和主题。

他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童话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叙事模式,这就是普罗普童话叙事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普罗普童话叙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童话的结构和主题方面。

他发现,俄罗斯民间童话中的故事通常由一系列经典的叙事元素组成,如英雄的诞生、成长和战胜邪恶势力等。

这些叙事元素的组合和排列方式形成了童话的基本结构,使得故事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普罗普认为,这些叙事元素的存在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如对勇敢、正义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另外,普罗普还研究了童话中的主题和象征。

他发现,俄罗斯童话中的主题主要包括对生命和死亡、爱与恨、善与恶等基本人类问题的探讨。

这些主题通过各种象征手法在童话中得到了表达,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内涵。

普罗普的研究揭示了童话的深层含义,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普罗普童话叙事学的研究对俄国童话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俄国童话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叙事模式和创作原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童话的精髓。

同时,普罗普的研究也为全球童话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拓宽了我们对童话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普罗普童话叙事学是一门研究俄国传统童话的学科,它通过对童话的结构、主题和叙事风格的研究,揭示了童话的叙事模式和基本元素。

这些研究为俄国童话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并对全球童话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普罗普童话叙事学的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童话的魅力。

叙事功能

叙事功能

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艺术理论家,是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

他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

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在对所搜集的童话作详尽分析时,普洛普发现,童话总是把同一行动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他们在童话里的活动和作用却很有限。

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称之为“功能”。

角色的功能可细分为31种,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的。

而这些功能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

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两个基本元素。

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单位,功能之上的单位是“回合”。

所谓“回合”,是由一系列功能单位组合而成的叙事单位。

比如,故事的开始是灾难或反角的作恶,这算是一个功能,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动作也即功能之后,灾难消失,恶势力被消灭,最后是大团圆的“婚礼”——这样一整个过程,普洛普称之为“回合”。

一个故事可能由一个回合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组成;回合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关系,可能是两个回合首尾衔接,也可能几个回合互相重叠,也可能一个回合未完之际又插入一个新的回合,总之没有一个定则。

通过对功能和回合的精细分析,普洛普总结出了一整套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则和叙事“公式”,他认为,用这些公式便可以代替所有的俄国民间故事,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如所有的算术习题都只不过是少数数学公式的不同演算形式一样。

普洛普甚至还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依照这些叙事公式“创造”出新的民间故事。

二.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

叙述文体学—理论建构与应用

叙述文体学—理论建构与应用

叙述文体学—理论建构与应用叙述文体学—理论建构与应用近年来,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叙述文体学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叙述文体学旨在研究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文体特征以及其与作品意义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叙述文体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并阐述其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叙述文体学的理论建构。

叙述文体学的基础理论可以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运动中的叙事学派,尤其是弗拉基米尔·普罗皮诺尔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的工作。

叙述文体学主要研究叙述结构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叙述者、叙述时间、叙述空间、人物形象、情节线索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叙述文体学的核心理论是“叙述合同”(narrative contract),它指的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默契,即读者愿意相信并接受作者所传递的故事。

这个理论强调了叙述文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反映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除了叙述合同,叙述文体学还包括一系列其他理论框架,例如“叙述模式”(narrative mode)、“叙述语态”(narrative voice)等,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叙述文本中的叙事方式和效果。

其次,叙述文体学在实际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不可忽视。

叙述文体学的理论框架可以应用于各种文学体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

在文学批评中,叙述文体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结构和意义的方法。

通过研究叙述文体学,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如何构建故事,如何通过各种叙事策略来影响读者的观感和理解。

叙述文体学的应用也推动了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如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更注重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而叙述文体学致力于研究作品的叙事特征和意义的关系。

它强调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叙事的影响力,使得文学批评研究更加全面和多维度。

叙述文体学的应用还能够帮助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隐喻。

通过分析叙述结构和叙事要素,我们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普洛普 三十一种叙事功能

普洛普 三十一种叙事功能

一、从 Propp 的故事角色与行动功能谈起Propp (1928/1968)以故事结构做为分析对象,着重于故事的组织和组合方式,并提出叙事结构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表象的母题 (motiffs),它是故事的最小分析单位,包括叙事、描人或写物的单位,但是它自身只是一种「变项」(variable),它的功能才是一种「常数」 (constant)。

亦即不论是那一个或那一种母题,它们都有特定相同的功能 (function)。

第二,研究叙事应该从「常数」「功能」着手。

既然母题是属变项,就可以各种面貌出现,必然杂乱纷沓,所以从常数下手才是上策。

Propp 并提出俄国童话故事的四个通则:第一,人物或动物不论其角色为何,它们的功能都是不变的常数。

第二,功能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第三,功能的出现,有一定的秩序,永远是相同的。

第四,就结构而言,所有童话都属于相同的类型。

Propp 指出,故事人物及其行动变化万千,根本没有所谓固定格式或模式可言,所以故事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功能,他并且分析俄国各式各样一百多个童话故事归纳总共七种角色和31 种的行动功能,而这些行动功能才是真正组成故事情节的恒定不变因素。

这七种叙事角色分别是:坏人、神助、帮助者、公主、派遣者、英雄和假英雄,兹分别说明如下:(1) 坏人 (villain):创造叙事复杂化的角色;(2) 神助、捐助者 (donor):给予英雄某些东西(实体对象、信息或忠告),有助解决叙事的角色;(3) 帮助者 (helper):协助英雄回复均衡状态的角色;(4) 公主 (princess):经常是受坏人胁迫,而在最高潮又丞待英雄拯救的角色;国王通常则是在叙事结尾,将公主许配给英雄。

(5) 派遣者 (dispatcher):派遣英雄出任务的角色;(6) 英雄 (hero):男性为主,任务是恢复均衡状态,通常是拯救公主,并且赢得美人芳心;有关英雄角色,又细分落难英雄和找寻者英雄 (seeker hero),落难英雄是坏人破坏的焦点,找寻者英雄则是协助受害人。

第九章 叙事功能与叙事语法

第九章  叙事功能与叙事语法

普罗普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价值。在现代的武 侠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中,在类似于 007系列的电影中,这种按着固定不变的功能 编织故事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即使是在一些名 著中,也常见这种现象,例如《西游记》中的 各个故事之间,形态就惊人地相似。
但普罗普的分析方法在分析西方现代小说时就 派不上用场了,它显得过于简单。
例如普罗普对《狼和小羊》的分析: 长者(老山羊)离开家;告诫(小山羊); (小羊)违禁;被坏人(狼)拐走;(老羊) 得知消息;决定寻找;杀死(坏人);发现失 散者(小羊);返回。
或者这样的故事: 沙皇有三个女儿,女儿到外面游玩,在花园里 流连忘返。结果被毒龙掳走。沙皇征诏勇士拯 救。三位英雄应诏出征。与毒龙大战三次。救 出三位公主。英雄凯旋归来。接受赏赐。
托多洛夫将这个故事的基本成份提取出来,用 图解表示: X犯了法——Y要惩罚X——X力图逃脱惩罚— —Y也犯了法——Y没有惩罚X。
(第七天第二个故事)帕洛雷特在丈夫不在家 时与情人幽会,可是有一天,她丈夫提前回来 了,她只得将情人藏在一只桶里。在丈夫进来 时,她灵机一动,告诉丈夫说有人要买这只桶, 现在正在检查。她丈夫相信了她的话,她的情 人付了钱,带着桶走了。
第九讲 叙事功能与叙事语 法
一、普罗普的叙事功能理论
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译 成英文出版,对法国结构主义的 叙事学研究起了重要影响。 普罗普认为,分析叙事文学作品, 主要依据应是它的形式而不是内 容。不同的民间故事,各自的内 容差异很大,结构形式却有很多 相同的地方。
例如: 沙皇送给主人公一只鹰,这只鹰把主人公载运 到了另一王国。 一位老人给了苏森科一匹马,这匹马把他载运 到了另一王国。 公主送给伊凡一只戒指,从戒指里跳出来的年 轻人把他运送到了另一王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Rescue--23. Arrival--24. Claim--25. Task--26.
Solution--27. Recognition--2ration--30. Punishment--31. Wedding
We need to know
Vladimir Yakovlevich Propp
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 Пропп
By Liu Xiaoli & Zhao Xuexia
• Propp • Narrative structure
• Criticism
Vladimir Propp (1895 - 1970) ➢Russian philologist and structuralist ?(transitional) who analysed the basic plot components of Russian folk tales to identify their simplest irreducible narrative elements. ➢born and educated in St. Petersburg
iTPnrrtiecorkpdepircytmi-o-7ne.-n-C4toi.omRnepecldiocinttynh-a-a8ist.sVaninlolcatein-y-a-l-al5n.tdDh/oeerlivlaecrky----96.. Mfuendciattiioonn-s-1w0.oCulodunbteerapcrtieons-e-n11t. Danedpanrtoure--12. Tmeasttitneg-r-1w3.hRicehacotinoen-s-1w4.eArcequaibsistieonn-t-,15t.he Gpruoidpaenrces-e-1q6u.eSntrcueggolef--t1h7e. Bfraunndcitnigo-n-1s8.was Vnoicttodryi-s-1tu9.rRbeesdo.lution--20. Return--21. Pursuit--
2. Characters
Propp also concluded that all the characters could be resolved into only 7 broad character types in the 100 tales he analyzed:
1. The villain — struggles against the hero. 2. The donor — prepares the hero or gives the hero some magical object. 3. The (magical) helper — helps the hero in the quest. 4. The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 gives the task to the hero, identifies the false hero, marries the hero, often sought for during the narrative. Propp noted that functionally, the princess and the father can not be clearly distinguished.
➢Morphology of the Folk Tale (published in 1928), represented a breakthrough in both folkloristics and morphology ,and influenced Claude Lévi-Strauss, A. J. Greimas and Roland Barthes.
Propp's approach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failing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uch story components as tone, mood, characterization, and writing style just to name a few.
What is function? ---- The term “function” was the term Propp used to
refer to the “act” of the character. Function is the smallest narrative unit.
1. 沙皇以苍鹰赏赐主角,主角驾苍鹰飞向另一国度。 2. 老人以骏马赠送主角,主角骑马至另一国家。 3. 巫师赠给伊凡一艘帆船,伊凡乘船渡至另一国家。 4. 公主送给伊凡一个戒指,戒指里走出一个年轻人,
Criticism
Claude Lévi-Straus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ritics of Propp, used Propp's monograph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to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tructuralist approach,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Formalist approach.
他带着伊凡到另一个王国。
Although these characters are different, what they do is the same in nature. That act is called function.
0. Initial situation
1. Absentation--2. Interdiction-- 3. Violation of
One question: why there should be precisely thirty one functions and seven dramatis personae?
Because: seven characters are reasonable but thirty one has no obvious explanation.
1. Functions
There were just thirty-one generic functions ("narratemes“) in the traditional Russian folk tale,
and the functions are displayed in unvarying sequence while not all are present in every tale.
Conclusion
Anyhow, Vladimir Propp is one of the greatest formalist scholar. Dostoevsky said that all Russian writers have started from Gogol's 'Coat'; and we should conclude that all European structuralists have started from Propp's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nd even today — as a father of structuralism — he is the subject matter of discussions of poststructural philosophers and critics such as Todorov and Kristeva.
Problems and Questions
Propp attempt to specify a narrative structure underlying diverse surface content
One problem: ( concerned with vagueness in the specification of functions) Not all cases are clear cut.
The functions of each of the characters are constant stable elements independent of how or by whom they are fulfilled, thus becoming the fundamental components of a tale. The functions of each tale are limited and always sequentially identical, even if some of the functions are absent.
5T.hTehsee droislepsatccohuelrd—socmheatriamcetesrbwehdoismtraibkuetsed tahme olancgkvkanroiowuns acnhdarsaecntedrss,thaes htheerohoefrfo. kills 6th. eThveillahienrodroargvoinc,timan/sdetehkeedrrhaegroon—'s sriesatecrtss to tthaekedoonnotrh, ewveidllsaitnhoeupsrrinocleesosf .chasing him. 7C.oFnavlseersheelyr,oo—netcahkaersaccrteedr ictofourldtheenghaegroe’sin aaccttisonassomr otrrieesthtaonmoanreryrothlee,parsinacefastsh.er could send his son on the quest and give him a sword, acting as both dispatcher and don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