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古生物学
远古生物的资料介绍
远古生物的资料介绍远古生物资料介绍一、三叶虫三叶虫是一类已灭绝的节肢动物,生活在远古海洋中。
它们属于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门,是早期脊椎动物的近亲。
三叶虫的身体呈扁平状,分为头胸部和尾部。
头胸部有一个外骨骼保护着内部器官,其上有两对复眼和一对触角。
尾部较为细长,用于游泳。
三叶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古生物,化石遗迹出现在地球上的各个地方。
二、古翼龙古翼龙是一类远古飞行爬行动物,与恐龙并不直接相关。
它们是一种已灭绝的古生物,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地球上。
古翼龙拥有独特的翼膜,可以飞翔。
它们的翅膀由第四指延长而成,支撑着薄薄的翼膜。
古翼龙的身体覆盖着鳞片,体型大小不一,有些甚至比现代的小型飞行动物还要大。
三、剑齿虎剑齿虎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种大型食肉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类。
它们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约1500万年前至1100万年前。
剑齿虎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长而锋利的牙齿,它们的牙齿可以达到30厘米以上的长度。
这些锋利的牙齿使剑齿虎成为当时地球上最顶级的捕食者之一,主要以猎物的颈部为攻击目标。
四、恐龙恐龙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爬行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
恐龙的体型大小各异,有些像蜥蜴一样小巧,有些则巨大如山。
恐龙的骨骼结构特别适应陆地生活,它们有强壮的四肢和尾巴,以及独特的骨盆结构。
恐龙分为两类:蜥脚类和兽脚类。
蜥脚类恐龙以植物为食,而兽脚类恐龙则以其他动物为食。
五、剑齿虎剑齿虎是一类已灭绝的大型食肉动物,生活在更新世时期的地球上。
它们的身体结构类似于现代的猫科动物,但体型要大得多。
剑齿虎的最显著特征是其长而锋利的犬齿,这些犬齿可以达到30厘米以上的长度。
这些锋利的犬齿使剑齿虎成为当时地球上最顶级的捕食者之一,主要以猎物的颈部为攻击目标。
六、甲龙甲龙是一类已灭绝的鸟臀目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地球上。
它们的身体被一层坚硬的骨质甲壳所保护,这层甲壳使得甲龙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部的攻击。
甲龙的尾巴上有一排锐利的刺,用于自卫和威慑敌人。
古生物图谱PPT课件
071 欧洲浅茅
是一种双壳贝,生活在五亿七千万年前的海洋沙底,平时埋在沙 中,只有能收缩的水管露出在沙外。
072 古牡蛎
生活在六千四百万年前的海洋里。它的左半壳大而凹,附着于岩石上; 右半壳小而平,好像一个盖子。
073 坦帕湾珊瑚
生活在一千二百万年前,体长约16厘米,因发掘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湾而得名。
018 本内苏铁
生长在一亿七千万年前的我国北方。这种古代植物,茎粗,叶子呈羽毛状, 与现代的苏铁相似。
019 木 贼
生长在二亿三千万年前,高可达1米,是多年生直立草本蕨类植物。 茎粗大,直径有10厘米,茎上有节,节间中空。生长在山坡湿地或疏林下。
020 裸 蕨
生长在三亿五千万年前,是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之一。地上茎直立,高可达1米以上。 侧枝连续两歧分叉,可多达六次。
033 三叶虫
大约生活在五亿年前的节肢动物。长约数厘米,通常紧贴海底游 弋,或潜伏在泥砂中,捕食蠕虫为食。到二亿三千万年前,三叶 虫完全绝灭了。
034 双角环形虫
生活在六亿年前海洋里,是无数环形动物中的一种。因为它的身 体前端有两个像牛角状的触手,所以叫它双角环形虫。
035 太阳虫
生活在六亿年前,是一种最低等的动物。身体呈球形,有许多尖针状 的伪足,放射状排列在身体四周,用来捕捉食物。太阳虫有许多种, 几乎全部生活在淡水中。
068 海笋
生活在五亿七千万年前的海底里,贝壳薄而脆。体形虽小,但能 在岩石或珊瑚礁上,穿凿洞穴栖息。
069 笊蛤
生活在五亿七千万年前,外貌很像今天的蛤子,两瓣壳较厚,常在海 底沉积物表面挖洞居住。
070 古竹蛏
生活在五亿七千万年前,外貌和今天的竹蛏相似,体呈长方形, 两瓣壳形似竹片,栖息在浅海沙泥中。
(完整word版)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古生物学
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古生物学[转]古生物学,一门地质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的科学。
她永恒的研究主题是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她是认识生物和地球发展史的最可靠依据,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支柱,也是进化论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与发展的科学依据。
她在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控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独立行星形成于55~50亿年前。
大约距今45亿年前后,原始地壳形成,地质时代从此开始。
生物圈的演化开始于距今36亿年左右,但直至32亿年前才有了可靠的化石记录,如非洲南部32亿年前的细菌。
从32亿年前的细菌到今天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
化石不仅记录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发展、演化、灭绝、复苏,而且蕴含着关于地球环境演变和地球外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事件的大量信息。
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理论意义。
研究对象和内容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即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一般指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分子化石)三类。
实体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分子化石指残留在化石和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有机分子。
遗迹化石指古代生物在生活底质(如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活动痕迹,如足迹、移迹、钻孔生物在石质底质中钻蚀的栖孔和在软底质中挖掘的潜穴。
粪团、粪粒、卵、珍珠、胃石等生物代谢、排泄和生殖产物,甚至古人类使用的石器和骨器等遗物,也称遗迹化石。
现代古生物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就系统分类而言,研究古植物的称古植物学,研究古动物的称古动物学,包括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微小化石,其中研究古孢子与花粉的学问叫古孢粉学;超微古生物学则研究个体特别微小(小于10微米),通常要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特小化石。
古生物图谱(恐龙类)
生活在七千万年前,体长可达17米,站立时高达6米,体重有8吨以上。
是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
嘴巴张开可咬住篮球那么大的物体,颌上有匕状的牙齿,性情极为凶猛。
肿头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4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高约2米,是一种灵活的食肉恐龙。
肋骨不整齐,第二趾变大,并生有一个巨大的弯刀形爪子,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尾巴像一根从粗到细的棍棒。
幻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四肢上有发达的蹼,能在水中游泳。
颈长,可自由活动,从它的颌骨和牙齿来看,是以捕捉鱼类为食的。
拟棘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
前颌骨和鼻骨在头顶上形成一根长长的管状嵴。
好像一只角。
嵴的中间是空的,有人推测可以扩大发声音量和改善嗅觉。
禽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8米。
后腿粗壮,像柱子,前肢的大拇指变大,好像尖利的钉子,可以用来抵御敌害。
钜齿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体长3米以上。
尾巴很短,四条粗壮的腿用来支持其身体的巨大重量,脚短而宽阔,便于在地上行走。
从它的细小牙齿来看,这种动物是吃植物的。
巨扁肯氏兽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短宽,肢体粗大,上有许多粒状突起,头大尾短,上下颌骨的外表很像现代龟类的喙。
楔齿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前颌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前端,有巨大的匕首状牙齿,嘴能张得很大,咬合有力,可以捕食大型脊椎动物。
甲龙生活在大约一亿年前,体长可达6米以上,背部宽大。
头顶和整个背部有一层坚厚的多边形骨板。
体躯两侧有长骨刺,尾部末端有一个锤头状大骨块。
须基龙生活在二亿八千五百万年前,脊椎棘很长,上有不规则的许多短刺,有点像船帆。
这种帆状结构对动物有什么意义,至今还不清楚。
中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细长,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
上下颌有许多长而锋利的牙齿,是一种适合捕食鱼类的小型水生爬行动物。
鱼龙生活在七千多万年前,你长一般约2米,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20多米,外形与海脉或鱼相似,是当时海洋里称王称霸的爬行动物。
远古生物PPT课件-恐龙
裸蕨
❖ 裸蕨,已灭绝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在 距今约4亿年前的地层中出现,是最初的 高等植物代表。形态尚未完全了解。其 地上茎直立,高约1米,具有二歧分枝, 无根无叶,或仅具有刺状附属物,故名 裸蕨。
银杏
❖ 银杏出现在2亿年前,是第四纪冰川运动 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 植物,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 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和它同纲的所 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所以银杏又有活 化石的美称。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 、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 银杏等26种。
剑龙:
❖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食草恐龙。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 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 的攻击。大约可达 12米长和 7 米高,可重达4 吨。整 个身躯如同现在的大象,但却只有一个小得可怜的脑 袋。生活于1亿4000万-1亿56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马门溪龙:
❖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
你还了解哪几种恐 龙,能给同学们介绍 一下吗?
恐龙生活的环境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大片的 沼泽,深谷里、山坡上都覆盖着茂密的 森林。那时恐龙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 个世界。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约在 6500万年以前,这种动物突然神秘地消 失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人类至今尚未解 开这个谜团。
蜥脚类恐龙,此属动物全长22
米,体躯高将近4米。最重可达50吨。它的颈特别长,
相当于体长的一半。它的头很容易就伸进三层楼上房
间的窗户内。存活于
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
迷惑龙:
❖
迷惑龙重量达30吨,身高为20米到30米高,身长为35米 左右,重达27吨。不过迷惑龙是较温和的食草动物。 它身体后半部比肩部高,但当它以后脚跟支撑而站立 起来,它真像是高耸入云。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 中,并可能成群结队而行。存活于1.4亿年前侏罗纪晚 期。
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课件
2.2.3 埋藏条件
• 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
沉积物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
冻土等。 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
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2.3.4 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 • 也称为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 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虽其 无形,但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如各种有 机质,氨基酸等
• 2.3 化石的保存类型
的生物遗体
2.2.4 时间条件
•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 埋藏后不被再发掘出来 • 石化作用时间 •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2.2.5 成岩石化条件
•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 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petrifaction 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 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 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3 本节要求
• 本节掌握: • 石化作用及其类型; • 印模化石和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 化石形成的条件; • 化石的类型
• 课下自学掌握: • 化石的埋藏学
化石的类型
不完整性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定义
本节小结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生物体与生物群的变化
远古生物来袭,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一)
远古生物来袭,从寒武纪到恐龙时代!(一)寒武纪——5.7亿前至5.1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三叶虫三叶虫——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
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
欧巴宾海蝎欧巴宾海蝎——欧巴宾海蝎是寒武纪的远古动物。
生活于大约5.3亿年前的海洋之中,大概位于现在加拿大所处的位置。
它们长有5只带丙的眼。
科学家们推测,欧巴宾海蝎有能是虾的远亲。
它们看起来很像是科幻电影中的怪异动物,具有环节结构,并具未矿化的外骨骼,身体总长度为40至70毫米。
它们利用14对像桨一样的腮来游泳。
最奇怪之处还在于它们的头部。
欧巴宾海蝎头上顶着5只带柄的眼睛,并伸出象鼻状的嘴巴,在这些眼睛的前端还有一个柔软的长嘴,而且在嘴的顶端还长有一个爪子。
乌海蛭(Odontogriphus)乌海蛭(Odontogriphus)是来自加拿大寒武纪中期Burgess页岩的奇异化石中的一个明星,看起来像是一个充气床和一个咖啡研磨机之间的杂交体。
它的另一魅力是其“有问题的”状态,因为原始化石不能与任何已知动物类群对应起来。
现在,根据对189个新标本所做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该化石来自一种无壳软体动物,以古代海床上的藻垫为食。
这一重新解释的关键是,研究人员识别出了软体动物典型的一种早期形式的进食器官,被称为齿舌,它是一种像锉刀一样的硬器官,用来将藻类从岩石上剥离。
古生物
前言绪论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及其内容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一、化石二、化石的形成条件三、化石化作用四、化石的保存类型第三节生物的系统与分类一、分类单位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三、古生物学分类系统第四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二、物种的形成三、化石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第五节生物与环境一、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生活方式三、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四、生物群落与生物埋藏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第一节原生动物门(Protozoa)筵亚目(FUSlllinina)一、概述二、筵壳的基本形态和构造三、蜓亚目的分类四、筵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二节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纲(Antllozoa)一、概述二、四射珊瑚亚纲三、横板珊瑚亚纲四、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节腕足动物门一、概述二、腕足动物的基本特征三、分类四、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四节软体动物门一、概述二、双壳纲(Bivalvia)三、头足纲((:ephgdopoda)第五节节肢动物门(Anllropoda)三叶虫纲(Trilobita)一、概论二、三叶虫的硬体构造三、三叶虫的分类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六节半索动物门(Hemiclaordata)笔石纲(Gralatolithina)一、概述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三、分类四、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章脊索动物及古植物第一节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概述二、鱼形动物三、两栖纲(Amphibia)四、爬行纲(Reptilia)五、鸟纲(Aves)六、哺乳纲(Mammalia)第二节古植物学(Paleobotany)一、概述二、高等植物——维管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三、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四、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五、石松植物门(Lycophyta)六、楔叶植物门(Spenophyta)七、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第四章沉积相和古地理第五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第六章前寒武纪第七章早古年代第八章晚古生代第九章中生代第十章新生代参考文献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系统介绍生命的起源、生物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生物类别的结构、生态、生存环境和演化特征;地质历史中古大陆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和重大事件概况。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7. 施莱登(1804-1881)和施旺(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 施莱登( 提出了细胞学说; )和施旺( )--提出了细胞学说
第一节 古生物地史学的内容和任务 四、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绪论
关于《生物学》 关于《生物学》
续:(二)世界 所以说,生物学研究的二大飞跃: 所以说,生物学研究的二大飞跃: 生物学第一次飞跃——物种进化理论。 物种进化理论。 生物学第一次飞跃 物种进化理论 生物学第二次飞跃——遗传学的进展: 遗传学的进展: 生物学第二次飞跃 遗传学的进展
进一步探究遗传物质的详细结构以及决定性状发生的机理,使生物学 进一步探究遗传物质的详细结构以及决定性状发生的机理, 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从定性描述和实验发生阶段进入研究生 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阶段。 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阶段。
物以及100多种脊椎动物。 物以及100多种脊椎动物。 1.明代(1518-1593)
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本草纲目》
第一节 古生物地史学的内容和任务 四、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绪论
关于《生物学》 关于《生物学》
(二)世界 1. 15世纪上半叶 维萨里--解剖人体,成为“解剖学”之父; 15世纪上半叶 --解剖人体 成为“解剖学”之父; 解剖人体, 2. 哈维(1578-1657)--正确解释了血液循环,导致生理学产生; 哈维( 正确解释了血液循环, )--正确解释了血液循环 导致生理学产生; 3. 列文虎克(1632-1723)--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列文虎克( 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4. 胡克(1635-1703)—看到植物细胞,第一次把细胞作为有机体的结构单位; 胡克( 看到植物细胞, 的结构单位; ) 看到植物细胞 第一次把细胞作为有机体的结构单位 5. 林奈(1707-1778)--著《自然系统》,创立了双名法命名生物; 林奈( )--著 自然系统》 创立了双名法命名生物; 6. 19世纪 拉马克(1744-1829)--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提出了两个法则: 19世纪 拉马克( 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 )--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 提出了两个法则:
古生物的名称(24页)
古生物的名称(第1页)一、古生物概述古生物,顾名思义,是指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
它们曾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
从微不足道的微生物,到庞大的恐龙,古生物种类繁多,构成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
在这份文档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系列古生物的名称,带您领略这些古老生命的风采。
二、古生物分类1. 无脊椎动物2. 脊椎动物3. 植物类4. 微生物古生物的名称(第23页)三、无脊椎动物的奇迹1. 三叶虫(Trilobita):这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在寒武纪至二叠纪的地层中留下了丰富的化石,它们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尾三部分,两侧对称。
2. 珊瑚(Corals):古生代时期的珊瑚礁建造者,它们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珊瑚礁的基础。
3. 鹦鹉螺(Ammonites):这些螺旋形的海洋生物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它们的化石被广泛用于地质年代的确定。
四、脊椎动物的崛起1. 鱼龙(Ichthyosaurs):这些海洋中的“鱼类”实际上是爬行动物,它们在中生代达到了鼎盛。
2. 恐龙(Dinosaurs):作为古生物的代表,恐龙统治了地球长达数亿年,直至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
3. 翼龙(Pterosaurs):这些飞行的爬行动物与恐龙共存,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飞行动物之一。
五、植物的世界1. 蕨类植物(Ferns):在石炭纪时期,蕨类植物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如今它们的化石以煤层的形式存在。
2. 苏铁(Cycads):这些古老的植物曾在中生代广泛分布,尽管如今它们的种类已经大大减少。
3. 银杏(Ginkgo):银杏是一种“活化石”,它的形态在数亿年间变化不大,至今仍能在现代世界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六、微生物的奥秘虽然微生物个体微小,但它们在古生物界中的作用不可小觑:1. 藻类(Algae):在古代海洋中,藻类是氧气的主要生产者,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细菌(Bacteria):这些古老的微生物在地球生命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甚至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
古生物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教材
第二章 第一节
古生物的应用
四、 古地理、古气候研究
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一样,其空间位置多种多样,因 此,阐明某个地质时期各种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就可以 推断该时期地表的海陆分布、海岸线的位置以及湖泊, 河流、沼泽的范围等等。
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及其
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 生物相:只根据生物化石特征确定的相。 指相化石:能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恐龙脚印
恐龙蛋
旧石器
第二章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遗物化石实例
(a)南雄白垩纪 恐龙蛋化石 (b)华北第四 纪黄土 中的鸵鸟蛋化 石 (c)鱼粪化石 (d)粪粒化石 (e)牡蛎上的 珍珠化 石 (f)猿人使用 的石器 (g)山顶洞人 的装饰品
第二章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四)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s)
第二章 第一节
古生物的应用
第二章 第一节
古生物的应用
三、地质年代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早在十八世纪,科学家在寻找矿产的生产活动中发 现,古生物化石的面貌最能反映地层系统的新老顺序。 地质年代越新,地层层位越高,生物化石的面貌越接近 现代。根据生物前进性进化的规律和地层学的“层序 律”,科学家得出了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并提出了与
第二章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成岩作用的条件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一般来说,压实作用和
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碎屑沉积物的压实作用较显著,所以在碎屑沉积岩 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 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 的微细结构遭受破坏。 只有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的情况 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古生物学(地大)第六蜓类
内、外疏松层TongJN源自15蜓壳的旋壁分层
单层式:致密层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 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28
TongJN
16
蜓壳的旋壁分层
单层式:致密层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 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TongJN
12
蜓壳的研究方法
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
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壁的变化、隔壁
弦切面:平行壳轴但不过初房的切面
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
斜切面
28 TongJN 13
蜓壳切面方向
28
TongJN
14
蜓壳的旋壁结构
蜒壳为钙质微粒状分层壳 旋壁由原生壁和次生壁组成 原生壁 致密层 透明层 蜂巢层 次生壁
28
TongJN
17
蜓壳的隔壁和副隔壁
隔壁平直或褶皱 副隔壁:蜂巢层局部规则地下延聚集形成 比隔壁短的薄板 轴向副隔壁 旋向副隔壁
28
TongJN
18
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浅海底栖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 带的平静浅海环境。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1, 衰退: P3,绝 灭 : P末 。
28 TongJN 10
蜓壳的基本构造
隔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不同程 度地褶皱 旋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 壳圈 旋壁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 旋脊 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 拟旋脊 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 轴积 沿轴部的次生钙质充填物
地球上最古老的21种生物
地球上最古老的21种生物这份名单罗列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其中涵盖了动物、物种和微生物,看完后你一定觉得自己很年轻。
可能有人会对名单吹毛求疵,以为其中某些生物不过区区百万年历史,但实际上,它们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那么,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到底有哪些呢?在你的心目中,哪些生物是以光合作用为生的呢?一般人大概立刻就能想到植物和藻类,但是事实上还有更多其他的物种。
包括蝾螈,海蜗牛,巨蛤,海鞘,水母,珊瑚,海葵,水螅和海绵等等。
那么为什么鱼类和哺乳动物,比如一头牛,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先来科普一下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
(敲黑板,高中生知识点来了,关于光合作用的认知!)科普时间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
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 ;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完整word版)进化生物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1、进化:一切物质的发展规律,是指物质的无序到有序,从同质到异质,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生物进化:是指物质有趋势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了复杂性和有序性增长的趋势,适应生存环境的趋势,与无方向的循环往复的变化不同,演化更多的应用于非生物学领域。
3、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是追究事物或过程的因果关系的科学。
4、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与地质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他们生活的遗迹,从时间上看,必须是全新世之前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才可以成为化石。
5、利他行为:指对其他动物有利而对本身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发生在亲缘关系上的叫双亲行为,发生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社群成员之间的利他行为,称为互惠互利的行为6、大进化: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的进化7、小进化: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的进化改变,以现存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改变8、种群: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的集合,又称孟德尔种群,杂合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杂合性可以保证种群的多样性9、基因库:一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被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10、基因频率:指种群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例11、基因型频率: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12、遗传平衡(基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等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的现象,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13、适合度: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14、选择系数: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示相对选择强度的数值15:、遗传漂变:把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于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又称莱特效应。
16、适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现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命特有的现象。
古生物百科知识大全
古生物百科知识大全
古生物是指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曾经生存过但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包括古植物(如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动物(如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和古脊椎动物(如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
它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和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生物相关书籍获取更多专业信息。
古生物动物介绍
古生物动物介绍1. 巨猿 (Gigantopithecus)巨猿是已灭绝的一属猿,其生存时间大约在100万至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
根据对其牙齿的化学分析,可以推测出巨猿是素食动物,最喜欢的食物是竹子,偶尔也会吃树叶和果实。
巨猿与几种人科动物在时间框架和地理位置上有所重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祖先和猿类进化的宝贵线索。
2. 邓氏鱼 (Dunkleosteus)邓氏鱼是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大型古生物,大约生活在3.6亿至4.3亿年前。
它的身体长度可以达到11米,重量最重时可达6吨,而它的咬合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吨。
邓氏鱼被视为泥盆纪时代最大的海洋猎食者,同时也是寒武纪到泥盆纪时期出现过的最大的食肉硬骨鱼类。
它的主要猎物是有硬壳保护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是当时的顶级掠食动物。
非常抱歉之前的回答没有满足您的需求。
确实,古生物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奥秘和惊奇。
让我们继续探索更多的古生物动物吧。
3. 恐怖鸟 (Phorusrhacidae)恐怖鸟,也被称为亥鸟,是距今约62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的大型掠食者。
它们身高约3米,体重最重时可达300公斤。
恐怖鸟的奔跑速度非常快,最快时可达97公里每小时。
它们拥有坚硬无比的嘴巴,可以轻松凿碎猎物的骨头。
由于当时没有竞争对手,恐怖鸟进化得非常巨大,成为了当时的顶级掠食者。
4. 古巨蜥 (Varanus priscus)古巨蜥,也被称为锯齿蜥,是距今约25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存在的最大型的蜥蜴。
它们的体长可以达到5至7米。
古巨蜥的爬行速度非常快,并且拥有两排勾状且锋利的牙齿。
这使得它们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掠食者。
5. 地鳄 (Deinosuchus)地鳄是距今约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一种鳄鱼,也是鳄鱼种类中体型最为庞大的一种。
它们拥有强大的咬力和尖锐的牙齿,可以轻松捕食其他动物。
6. 泰坦蟒 (Titanoboa)泰坦蟒是距今约5800万年前的古新世早期的一种巨蟒,也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曾出现过的最大的蛇类。
第10章早古生代古生物古
晚期海平面下降,扬子板块的川滇古陆急剧 向东扩大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组滞流盆地,
沉积范围 缩小,同 样反映了 冈瓦纳冰 川作用的 影响 。
2.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奥陶纪地史特征
湘中地区的奥系 (过渡类型):为 深灰及灰黑色含灰 质、硅质笔石页岩, 总厚600余米,代表 半深海非补偿滞流 还原环境。属过度 类型沉积 。
分乡组:为灰绿色钙 质粘土岩与薄层生 物灰岩互层,含鲕 绿泥石及海绿石, 化石丰富,代表浅 海环境。
红花园组:厚层生物 碎屑灰岩代表三级 旋回的高水位期沉 积。
大湾组下部:以骨 屑亮晶灰岩为主,骨 屑磨圆度好,代表海 侵期沉积;中上部以 笔石页岩夹瘤状灰岩 为主.
牯牛潭组:以中— 厚层状泥灰岩为主, 含角石、腕足类、三 叶虫等。
Foliomena腕足动物
群,代表陆棚浅海较 深水域的沉积,属海 侵体系域,水深在60 -200m之间,代表本 区奥陶纪最大海泛期
的沉积。
五峰组:为半封 闭滞流盆地笔石页岩 沉积.出现含冷温水型 腕足类和三叶虫等底 栖生物的泥质灰岩沉 积,是冈瓦纳冰川高 峰期全球海平面明显 下降背景下的地质记 录。
中统上部张夏组: 以鲕状灰岩为主, 波痕及斜层理发育, 常含海绿石,无陆 屑,底栖三叶虫丰 富,但多破碎。 是 浅海高能环境下的 沉积(潮下带)。
上统三个组:岩性基本 类似,为灰岩、泥质灰岩和 竹叶状灰岩,下部夹页岩, 上部含白云质。
竹叶状灰岩是一种同生砾 岩,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强氧 化使砾石表面具氧化晕圈, 显然,为潮下或潮间带的产 物。
庙坡组黑色页岩的分布则呈补丁状,代表平坦 的碳酸盐台地上局部坳陷形成的滞流盆地,其周围 则为同期异相的浅水碳酸盐沉积(大田坝组)。
中奥陶世晚期,整个扬子区均以碳酸盐沉积为 主,夹少量泥质,尤以宝塔组收缩纹灰岩及临湘组 瘤状,泥质灰岩分布最广
古生物学起源
古生物学起源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化石的形成和存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古生物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是在19世纪初期。
分类学的起源古生物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分类学的起源。
分类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分类的学科。
在古代,人们对生物的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对生物进行了分类。
但是,真正系统地对生物进行分类,是在18世纪末期。
卡尔·林奈是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758年出版了《自然系统论》,提出了现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他将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然后再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种分类方法被称为“林奈分类法”。
化石的研究化石是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古代,人们对化石的形成和存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例如,中国古代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化石的记载。
但是,对化石的研究真正开始,是在18世纪末期。
乔治·居维叶是化石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796年出版了《化石鱼志》,详细描述了他对化石鱼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骸,可以用来研究生物的演化历史。
古生物学的建立古生物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化石的研究逐渐深入,对生物的演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古生物学家开始将化石和现代生物进行比较,研究生物的演化历史。
威廉·史密斯是古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815年出版了《地层和化石的新原理》,提出了化石可以用来确定地层年代的理论。
他还将化石按照地层分布进行分类,建立了现代古生物学的基础。
结语古生物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是在19世纪初期。
它的建立离不开分类学和化石研究的基础。
古生物学的发展,为我们研究生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古生物学[转]古生物学,一门地质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的科学。
她永恒的研究主题是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她是认识生物和地球发展史的最可靠依据,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支柱,也是进化论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与发展的科学依据。
她在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控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独立行星形成于55~50亿年前。
大约距今45亿年前后,原始地壳形成,地质时代从此开始。
生物圈的演化开始于距今36亿年左右,但直至32亿年前才有了可靠的化石记录,如非洲南部32亿年前的细菌。
从32亿年前的细菌到今天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
化石不仅记录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发展、演化、灭绝、复苏,而且蕴含着关于地球环境演变和地球外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事件的大量信息。
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理论意义。
研究对象和内容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即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一般指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分子化石)三类。
实体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分子化石指残留在化石和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有机分子。
遗迹化石指古代生物在生活底质(如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活动痕迹,如足迹、移迹、钻孔生物在石质底质中钻蚀的栖孔和在软底质中挖掘的潜穴。
粪团、粪粒、卵、珍珠、胃石等生物代谢、排泄和生殖产物,甚至古人类使用的石器和骨器等遗物,也称遗迹化石。
现代古生物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就系统分类而言,研究古植物的称古植物学,研究古动物的称古动物学,包括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微小化石,其中研究古孢子与花粉的学问叫古孢粉学;超微古生物学则研究个体特别微小(小于10微米),通常要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特小化石。
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和划分地层在地质历史时代中,生物的发展演化是整个地球发展演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界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不同类别、不同属种生物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
在演化过程中,已有的生物或演化为更高级的门类、属种,或灭绝而不再出现。
这种不可逆的生物发展演化过程,大都记录在从老到新的地层中。
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地层内,保存着不同的化石类群或组合,每一地质时期的地层中都保存着该地质时期所特有的化石,这就是史密斯(W. Smith)的“生物层序律”。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层序清楚地记录了有生物化石记录以来的地球发展历史。
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地球历史由老到新被划分为大小不同的演化阶段,构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质年代单位。
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是宙,整个地球地质历史被划分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宙最为古老,是生命起源和原核生物进化的时期。
元古宙是原始真核生物演化的时代。
显生宙时,后生植物和动物大量发生、发展。
显生宙被划分为三个代,依次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代以下依次还有纪和世,每个世又被分为若干个期。
每个期包括一个或几个化石带,时间跨度为数百万年,是地质年代的基本单位。
每一地质年代都有地层形成,因此每一地质年代单位都有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所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宇、界、系、统、阶。
地层是研究地球发展规律的物质基础,地层学就是研究地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和分布规律。
古生物学的方法是目前地层学研究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由于不同年代的地层中保存着不同的特征化石或化石组合,因此不同时代的地层就可以被识别出来,不同地区但时代相当的地层就可相互对比。
这种不同地区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对寻找地下资源及选择建筑地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化石是生命的记录。
通过对各地、各时代化石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利用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知识对化石形态、构造、化学成分、分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断研究,地球有生物圈以来,特别是后生生物出现以来,千变万化的古代生物就可被逐步认识,古代生物的形态就能得到复原,古代的生物世界就能被栩栩如生地再现,古代生物在全球上的地质地理分布就能不断得到揭示,古代生物的系统分类或谱系就可逐步完善起来。
从老到新的地层中所保存的化石,清楚地揭示了生命从无到有、生物构造由简单到复杂、门类由少到多、与现生生物的差异由大到小、从低等到高等的生物演化的壮丽图卷:细菌—藻类—裸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植物演化、无脊椎—脊椎动物的动物演化、以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的脊椎动物演化规律。
我国贵州前寒武纪瓮安生物群(距今约5.8亿年)、云南寒武纪澄江生物群(距今约5.4亿年),以及辽西中生代晚期恐龙、鸟类、真兽类和被子植物的发现,为早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鸟类和被子植物的演化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
生命起源是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是认识生命现象的基础。
蛋白质由20种不同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大部分已在化石中找到。
研究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化学化石和微体化石,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在前寒武纪地层中,特别是在前寒武纪燧石层中,已陆续发现了各种化学化石和微体化石。
如南非距今37亿年的前寒武纪地层中曾发现显示非生物演化和生物演化中间阶段性质的有机物,距今32亿年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有植物色素的分解产物,说明生物在那时就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美国明尼苏达州距今-8烷和17-甲基7)所含的特征分子Nostoc亿年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有现代蓝藻类念球藻(27.27亿年前就有了与现代蓝藻类念球藻属类似的蓝藻。
甲基17烷,说明地外星体(如火星)上有无生命或是否出现过生命,是当今科学家们既感兴趣又觉困惑的一大难题。
材料中有机大分子或化石有机大分子的存在与”土壤”或“通过对陨石或从诸如火星等星球上获取的“岩石否的测试和研究,这一科学问题一定能得到最终的结论。
重建古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各种生物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因而生物的身体结构和形态能反映不同生活环境的特征。
珊瑚、腕足类、头足类、棘皮动物等是海洋生物,河蚌类、鳄类是河流或湖泊淡水生物,松柏类则为陆地生物。
陆生植物和海洋生物的脂肪酸组成有别。
大多数生物活动遗迹出现在滨海或湖泊、河流近岸地带。
现代30~海洋中藻类生活的海水深度常随种类不同而深浅不一,如绿藻和褐藻生长于沿岸的上部,水深20℃以上阳光充足的海水中,猛玛18200米处则红藻最多。
现代珊瑚生长在水温米处以褐藻为主,80~象生活于寒冷地带,贝壳滩形成于海滨或湖滨。
化石的定向排列或定向弯曲指示着化石埋葬时的水流方向,再沉积的化石指示了水下或风暴搬运等活动。
由植物形成的厚层煤,一般标志着一种湿热的气候。
生物的形态结构(珊瑚的生长环、双壳纲的生长层、树木的年轮、叠层石的薄层理等)记录了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生物体(如箭石)中的氧同位素含量是可靠的地史温度计,而贝壳化石的蛋白质含量则反映古气候的湿度状况。
一些化石的生长线上还储存有生物产卵期和古风暴频率的信息。
的原则,可依据化石重建不同地质时代的大陆、海洋、深海、浅海、海岸线、将今论古”因此,遵循“湖泊甚至河流的分布,了解水体含盐度和大陆、湖泊、海洋底部的地形,恢复古代气候,揭示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沧桑变迁。
世纪初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北美与欧亚大陆曾连在一起,即劳亚大20魏格纳(A. Wegener)陆(北古大陆);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及南美洲连在一起,为冈瓦纳大陆(南古大陆);南、北古大陆之间被特提斯洋(古地中海)分隔,它们在中生代解体后,各陆块才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Glossopteris 古生物学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验证和建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比如舌羊齿(二叠纪地层中,淡水爬行动物中龙类植物广布于南美洲、非洲、南极洲、澳大利亚和印度的石炭纪—)主要分布于冈瓦)产于南美和非洲早二叠世地层。
非海相动物水龙兽(Lystrosaurus(Mesosaurus早三叠世地层中,—纳大陆,但也见于我国新疆和包括俄罗斯乌拉尔在内的东欧等其他陆块的二叠纪末说明二叠纪时冈瓦纳大陆确实存在,但已向北漂移,与劳亚大陆相连而形成贯通南北极的联合大陆。
孟连——————分隔南北古大陆的特提斯洋在中国境内沿喀喇昆仑山口龙木错玉树金沙江昌宁双江、牙形一线穿过。
在藏北可可西里古特提斯缝合带,蛇绿岩基质硅质岩中放射虫化石和缝合带盖层中刺、有孔虫和钙藻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古特提斯洋开始于早石炭世韦宪期(Viséan)或更早,闭合于晚二叠世早期开匹坦期(Capitanian)。
解释地质构造对地层中生物组合面貌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对地壳运动的升降幅度的研究。
例如现代的造礁珊瑚在海水深20~40米的较浅水区内繁殖最快,水深超过90米就不能生存,向上越出水面生长就停止。
只有在海底连续下陷情况下珊瑚礁才能连续地生长,因此珊瑚礁岩层的厚度可以用作研究地壳沉降幅度的依据。
又如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000米处的第三纪末期黄色砂岩里,曾找到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和黄背栎(Quercus pannosa)化石,这种植物现今仍生长在海拔约25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干湿交替的常绿阔叶林中,与化石产地的高差达3400米之多。
由此推测,希夏邦马地区在第三纪末期以来的200多万年里,上升了约3000米。
再如青海可可西里海拔约5000米的汉台山和康特金等地,发现了深海相的石炭纪—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在海拔约5300米的乌兰乌拉山地区发现了浅海-滨海相侏罗纪双壳类化石。
由此可知,在这些化石沉积之后,该地区地壳上升了至少5000~6000米。
化石还可以用来确定岩层的顶底板、断层的性质以及断距等。
采用变形的化石来确定岩石变形“应变椭球”的长轴和短轴以及长轴定向,比利用砾石变形来解决这类应力应变问题更方便更准确。
观化石而知天地对各地质时代化石,特别是珊瑚、双壳类、头足类、腹足类和叠层石的生长节律(生活环境的周期变化,引起生物的生理和形态的周期性变化)或古生物钟的研究,能为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很多生物的骨骼生长都表现明显的日、月、年等周期,如珊瑚生长纹代表一天的周期。
现生珊瑚一年约有360圈生长纹,而石炭纪珊瑚一年有385~390圈,泥盆纪385~410圈,说明泥盆纪和石炭纪一年的天数要比现代多。
利用古生物骨骼的生长周期特征,还可推算出地质时代中一个月的天数和每天的小时数。
如中泥盆世平均每月为30.6天,早石炭世30.5天,比现代(29.5天)约多一天;寒武纪每天20.8小时,泥盆纪21.6小时,石炭纪21.8小时,三叠纪22.4小时,白垩纪23.5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