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企业崛起案例的分析

合集下载

同仁堂案例分析

同仁堂案例分析
(2)、国内竟争对手的迅速崛起国内其他中药生产厂家同类产品层出不穷,而且,其产品具有剂型新、包装较为精美、广告投入大、价格低等特点,这些都对同仁堂的冲击很大。
(3)、“洋中药”的大量涌人
5.2
从同仁堂的内部角度来看,主要缺陷有:公司内没有专门的营销机构;同仁堂以经销商为中心的营销战略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发展;营销战略的手段惯常独立作战,而缺乏全面营销;营销战略目标的设定过于关注自身,而缺乏市场分析;新产品开发与市场的衔接不好,没有按市场的导向进行产品开发,致使有些新产品开发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或因生产等原因不能投入生产、投放市场;重点产品确定太多,营销注意力分散,影响拳头产品的突出表现。
5
5.1
从国内情况看:
(1)、广告费用及价格
目前国内生产中成药的厂家有许多,具有实力的有三九医药集团、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天津中新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等大型中药集团,但真正有竟争威胁的是北京同仁堂公司主要产品的同产品生产厂家,他们的生产量和销售量与同仁堂相当,但在广告投入或价格上与同仁堂有一定优势,对同仁堂的产品销售造成一定的压力。
6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外贸营销队伍;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加强海外市场的整体宣传策划;加强海外营销网络的管理;开发针对国际市场的产品;推动政府或协会营销促进。
但同时,400多个品种的销售单靠自己的终端是远远不够的,同仁堂还在其他药店设立专柜。同仁堂在其他药店连锁的铺货工作都借助区域代理商,代理商也承担了物流的职责。同仁堂创新的营销战略拟表现为以理念和机制创新为先导、以消费者满意为宗旨、以创造稳定和增长的客户群、开拓新的利润源为目标,以巩固、完善和发展现有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为基础和核心,根据产品和区域市场特点,选择适宜的营销手段的多渠道、广空间的扩展市场。

云南白药案例分析

云南白药案例分析
4)医疗器材板块的竞争体现于营销区域的增长、服务能力 的提高、渠道的强化与产品资源的获得
5)医疗零售板块的竞争体现于网点的覆盖能力、品牌的突 出、服务水平与特色的提升
6)它们的共同点还在于对资金和人才的需求;合作程度逐 渐在加强
云南白药案例分析
三、替代品的竞争
决定并限制了企业的投资获利程度,间接促 进了产品的创新;同时对企业和行业的垄 断能力起到调控作用。 1)对于中药材、中成药,生化制药工业,健 康产品,医疗器材板块来说它们的替代品 主要是本领域内的新产品。 2)对于医药商业批发企业,医药零售等板块 主要的替代品源于营销模式的变化。
云南白药案例分析
医药产业定义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
(一)生物技术产业 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界定为: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 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 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 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 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 综合性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 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 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 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应用 生物技术生产出相应的商品,这类商品在市场上形成一 定的规模后才能形成产业,因此,生物技术产业的内涵 应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
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云南省乃至国内医药 行业内是一个具有很强实力的企业,具备药品生产、 研发条件和实力;批发业务量位居全省前列;也建 立了跨地区的零售销售网络终端。

云南白药案例分析
(一 )社会政治体制 随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成立,我国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典型案例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典型案例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中药材产地之一。

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润,山地起伏,土壤肥沃,适宜各类中药材的生长。

近年来,黔东南州的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典型的成功案例,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茯苓种植兴业茯苓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益肺的功效。

在黔东南州的某县,当地农民利用当地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茯苓种植业。

通过科学耕作和管理,茯苓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该县还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茯苓的加工水平,使其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到海外市场,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二、当归加工打造品牌当归是一种具有补血养颜、调经通络的中药材,被誉为“女性之药”。

在黔东南州的一个小村庄,当地农民凭借丰富的当归资源,自发组织起当归种植和加工的合作社。

通过统一的种植标准和加工流程,打造了自己的当归品牌。

该合作社还开展了当归的深加工,生产出一系列当归相关产品,如当归膏、当归饼等,受到市场的好评。

如今,当地的当归产业已成为引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杜仲养殖引领发展杜仲是一种被称为“补肾强腰”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在黔东南州的另一县,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杜仲养殖业。

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科学养殖技术,当地农民开始大规模种植杜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政府还支持当地企业研发杜仲相关产品,如杜仲茶、杜仲酒等,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四、黄芪种植带动就业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外的功效。

在黔东南州的某个乡村,当地政府积极推动黄芪的种植。

通过培训农民种植技术和销售技巧,黄芪种植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政府还组织当地企业对黄芪进行深加工,推出了黄芪胶囊、黄芪片等系列产品,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黔东南州的中药材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品质不稳定、市场波动等。

马宝琳胃病中药为啥做不起来

马宝琳胃病中药为啥做不起来
场问题、产品问题还是销售问题?R药业又该怎么办?
[诊断]
没有坏的产品 只有坏的思路
主治:王高俊
依本人之见,R药业的问题不在市场,也不在产品,而在销售策略。从销售的角度上来说,没有坏的产品,只有坏的思路,纵观目前市场上销售较好的品种,特别是普药品种,其产品的操作思路都有其独特之处。R药业要想把P产品打造成“通心络”,我个人看法如下:
急躁冒进
1.上市前成立了100人的营销队伍,每个月的费用要40~50万,这部分钱花在工资差旅上而非花在市场上,是冒进的行为。
2.专业化的学术推广要有规划,要一步步来,因为产品定位要时间,临床试验操作、论文发表要时间,并非做个DA开个会就算专业化推广了,实际上该产品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术,因为这是一个新药,医生不认同不行。
要正确选择 戒急躁冒进
主治:马宝琳
这个案例比较典型,类似的情况在医药圈里也很常见。我们分两部分来看,一是总体评价,二是今后怎么办。
总体评价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选择失误”、“急躁冒进”。
选择失误
胃病中药并非上佳之选。原因如下:
2.企业决策层认为,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高,消费基数大,且有复发性,需要长期用药,市场容量较大,国外的重磅炸弹产品中的洛赛克、OTC市场的斯达舒,都说明这个市场很庞大。
3.在竞争方面,胃病临床市场以西药为主,中药较少,除了扬子江药业的胃苏颗粒等品种过亿元外,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这对P产品的成长来说,简直就是蓝海一片。
塑造产品的独特卖点。P产品作为国内近3年来唯一获批的胃药品种,有20年专利保护,因此,在宣传或者举办学术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强调产品的独特卖点,让经销商和消费者了解此产品。另外,一定要让销售人员对卖点非常熟悉,要针对产品的卖点多做一些资料和培训,让业务人员手里能拿到(产品资料),嘴里能说出(产品卖点)。

企业策划方案纪实-仁和药业-“仁和”崛起记

企业策划方案纪实-仁和药业-“仁和”崛起记

企业策划方案纪实-仁和药业-“仁和”崛起记——“仁和”品牌推广纪实仁和集团创建于1998年,已经在江西精耕有五年之久,凭借“妇炎洁”的成功推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在群雄逐鹿的医药行业中,已由一家医药保健品企业发展到产品众多、门类齐全的集团公司,成为江西省的知名医药企业五年来,仁和集团在凝聚销售力量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江西的知名度很高,品牌的队伍也随着日益壮大。

然而,就像大多数中国高速成长的企业一样,销售先行突破、品牌随后跟进的发展模式对企业品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仁和集团与旗下产品品牌关系松散的弱点渐渐暴露出来。

总的来说,“仁和”只能算是一个区域强势品牌。

仅仅是区域强势远远不是胸怀远大的“仁和”的梦想,面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双重压力,仁和集团老总杨文龙并没有停滞不前。

在与他的第一次接触中,他的话语就显示出非凡的气度:我做企业是行家,知道一个企业需要系统的组织构架和成熟的机制管理。

做品牌也如此,现在企业在这方面遇到了问题,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是做品牌、做策划的高手,我们需要借外脑来重新梳理企业内部的品牌架构,让我们的强势品牌更加强势,成功进军全国市场,完成我们企业一次质的飞跃。

与智者共谋大事,快哉!“仁和”品牌现状当我们翻开“仁和”的品牌族谱:妇炎洁、可立克、闪亮、达舒克四虎将已自立门户,独挡一面;优卡丹、可卡宁等感冒系列品牌以及其它中成药大败毒、痔速宁等品牌仍保持着一贯的跟随策略,在稳步中求发展。

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表面上“仁和”是一支门类齐全的品牌生力军,实际上每个品牌大都在单兵作战,缺少合力,对“仁和”本身并没有太多建树。

因此,如何整合仁和有限的品牌资源,正确梳理仁和的品牌关系,以求准确而凶狠的进攻已经提上日程。

一个支点,一场品牌运动企业内部品牌的迅速裂变,也向仁和集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旗下品牌单兵做战的局面对“仁和”品牌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我们急需塑造“仁和”强大的知名度以及强势的品牌形象,使其凝聚成一个知名的巨人,进而为旗下的品牌起到背书作用。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重要产区之一。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产业链条不完整、质量标准不统一、市场开拓困难等。

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地方产业升级。

本文旨在探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建议。

【研究背景】的分析,将为后续的研究与讨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知识背景。

1.2 研究意义中药材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甘肃省作为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思路。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还在于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中药材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中药材产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推广中医药知识,促进中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为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提升和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甘肃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为广大中药材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王老吉的崛起)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王老吉的崛起)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王老吉的崛起问题:王老吉是如何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默默无闻的产品进展到210年销售超过180亿的品牌释名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域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

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闻名。

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5年,被公以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

到了近代,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政治缘故,王老吉凉茶铺分成两支:一支完成公有化改造,进展为今天的王老吉药业股分,生产王老吉凉茶颗粒(国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

在中国大陆,王老吉的品牌归王老吉药业股分所有;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国家和地域,王老吉品牌为王氏后人所注册。

加多宝是位于东莞的一家港资公司,经王老吉药业特许,由香港王氏后人提供配方,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域独家生产、经营王老吉牌罐装凉茶(食字号)。

背景2002年以前,从表面看,红色罐装王老吉(以下简称“红罐王老吉”)是一个活得很不错的品牌,在广东、浙南地域销量稳固,盈利状况良好,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红罐王老吉饮料的销售业绩持续几年维持在1亿多元。

进展到那个规模后,加多宝的治理层发觉,要把企业做大,要走向全国,就必需克服连续串的问题,乃至本来的一些优势也成为困扰企业继续成长的障碍。

而所有困扰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企业不能不面临一个现实难题——红罐王老吉当“凉茶”卖,仍是当“饮料”卖?现实难题表现一:广东、浙南消费者对红罐王老吉认知混乱。

在广东,传统凉茶(如颗粒冲剂、自家煲制、凉茶铺煲制等)因下火功效显著,消费者普遍当做“药”服用,无需也不能常常饮用。

而“王老吉”那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品牌确实是凉茶的代称,可谓提及凉茶想到王老吉,提及王老吉就想到凉茶。

因此,红罐王老吉受品牌名所累,并非能很顺利地让广东人同意它作为一种能够常常饮用的饮料,销量大大受限。

另一个方面,加多宝生产的红罐王老吉配方源自香港王氏后人,是经国家审核批准的食字号产品,其气味、颜色、包装都与广东消费者观念中的传统凉茶有专门大区别,而且口感偏甜,按中国“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消费者自然感觉其“降火”药力不足,当产生“下火”需求时,不如到凉茶铺购买,或自家煎煮。

中医创新创业成功案例

中医创新创业成功案例

中医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医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希望能够给正在创业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中医药保健品的创业成功案例。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保健品市场逐渐兴起。

一些创业者通过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入研究,结合现代科技,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疗效的中药保健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欢迎。

他们利用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将中药材加工成易于食用和吸收的保健品,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次,中医美容养生的创业成功案例也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健康的关注,中医美容养生市场逐渐崛起。

一些创业者通过引进传统中医美容养生理念,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开设了中医美容养生机构,为人们提供了全方位的美容养生服务。

他们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通过中药膏方、针灸、推拿等手段,帮助顾客改善肌肤问题、调理身体健康,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此外,中医药健康咨询服务的创业成功案例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一些创业者通过开设中医药健康咨询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广大用户提供中医药健康咨询服务。

他们通过搭建专业团队,结合线上线下的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咨询服务,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中医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背后,都离不开创业者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和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

他们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中医药服务,取得了成功的创业经验。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医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还会不断涌现,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更多的创业者能够抓住机遇,借鉴成功经验,共同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三九之死失败的三次扩张

案例分析——三九之死失败的三次扩张

案例分析三九之死:失败的三次扩张“对于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没有什么比明星CEO的增多更具破坏性。

实质上,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能够使企业脱胎换骨的那些领导素质都是不正确的。

”这是《追求卓越》的作者吉姆·科林斯对明星企业家的批判。

三九集团的赵新先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成也一人,败也一人”的明星企业家。

吴晓波在即将出版的新书《大败局2》中,将用企业史的笔法,再度剖析中国知名企业的失败案例。

这是《大败局》一书之后,时隔数年,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再次全面检讨,以示警惕!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公司,都有那么的幸运,可以站在一个行业的高地上向“全球第一”的目标发动冲锋。

在那些有可能的行业里,中药应该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一个,它发源于中国,并在这里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消费市场及民众认同。

赵新先的三九集团是中国中药企业中惟一一个把产值做到将近100亿元的企业。

它曾经构筑一个令人生畏的企业集群,它的产品曾经风靡全国,它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它在连锁药店、健康网站、中医医疗设备等领域的扩张业绩无人可及。

当它的冲锋最终疲软下来的时候,似乎也意味着,一场长达二十年之久的世纪决战悄然落幕,在未来的市场上,中药可能连一次势均力敌的失败机会都已经难求了。

“一个人机制”的确立1985年8月7日,深圳城郊的笔架山上,茅草丛生,满目荒芜,这里刚刚进驻一支由军人组成的创业团队——43岁的赵新先,跟着他创业的有6名医院的员工、8个聘用的工人。

赵新先当时的身份是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下属南方医院的药局主任,他受命到笔架山上创办南方药厂。

这支由军人组成的小团队自然有超人的激情,他们用7天时间就安装了别人要花1个半月才能装上去的粉碎机,在20天里打出一口日抽量1200吨水的机井,在3个月里铲平了15万土方的山坡,造好了两个标准化车间。

当然,赵新先他们的激情也不仅仅表现在修建厂房上,他敢冒着违反财经纪律的危险,擅自把盖职工用房的钱全部拿去添置新设备,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中药自动化生产线,并将手中治疗胃药的中药配方开发成一个纯中药复方冲剂——“三九胃泰”。

顺应消费趋势,中药衍生品异军突起

顺应消费趋势,中药衍生品异军突起

顺应消费趋势中药衍生品异军突起——中药衍生品投资机会点理实国际咨询《大健康产业未来十年发展机会研究报告》核心点:•预计到2023年,中药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将是2013年3.8倍,达到1万亿元规模;未来10年间的CAGR为14.3%。

•中药衍生品上市企业股票市场被看好,走势依旧强劲,消费升级酝酿投资机会。

•PE/VC中医热,掘金中药衍生品。

•中药保健食品与中药日化品的市场集中度不高,进入门槛低;中草药饮品市场集中度较高,进入门槛较高,未来10年进入企业将往其他细分功能的中草药饮品发展。

•未来10年,中国的中药衍生品市场仍将主要由国企和民企组成;外企将通过合作或者并购的手段逐步扩大其在中药衍生品市场的份额,尤其是在中药日化品市场。

•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专利模式、全产业链模式和营销模式,以及技术创新包括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利用,是重要驱动力。

•植物提取物和药妆是未来投资两大机会。

•可直达市场,具有中药传统文化和中药品牌的优势、以及中药企业原有的研发优势、中草药资源的优势是关键成功因素。

•同质化严重、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科研相对滞后、不注重品牌建设制约着发展。

•中药衍生品投资前景可观,投资价值4颗星。

1、市场前景• 未来10年市场规模:从2620亿元到1万亿元;• 未来10年内市场增速:CAGR 为14.3%; • 中药衍生品上市企业股票市场被看好,走势依旧强劲,消费升级酝酿投资机会;• PE/VC 中医热,掘金中药衍生品;• 投资中药衍生品需考虑企业公信力的培育、优秀营销网络的建立以及过硬的产品品质这三大因素。

1.1市场规模2013年中药衍生品市场规模将达2620亿元,中药衍生品竞相出现。

目前中药企业间正在兴起壮大衍生品的热潮,发展健康产业是中药企业的现实选择,高成长兼长周期的产品正不断涌现。

目前,中国老龄人口超过1.78亿人,中药保健品市场规模正迅速扩展,产业环境也日益完善;而随着中国新医改的深入,国民健康意识和保健消费力将不断增长,这也将促进中药衍生品行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创新案例分享

中医药文化创新案例分享

中医药文化创新案例分享:草本茶饮的崛起一、引言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和消费者对传统医药的认可度提高,中医药文化创新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将分享一个中医药文化创新案例——草本茶饮的崛起,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以及对行业的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中医药企业凭借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思维,成功开发出一系列草本茶饮产品。

这些产品以传统中草药为原料,结合现代生产工艺和消费需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草本茶饮品牌。

该品牌在市场上迅速崛起,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三、创新亮点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该企业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理论,挖掘具有保健功能的草药资源,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创新,使传统草药以更便捷、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针对现代人对健康、天然、美味的需求,该企业精选优质草药原料,通过精心调配和独特工艺,打造出口感醇厚、功效明显的草本茶饮。

同时,注重包装设计,提升产品形象,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跨界合作与品牌传播:该企业积极寻求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如与知名餐饮品牌合作推出联名草本茶饮,扩大品牌影响力。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市场反响该企业的草本茶饮产品上市后,迅速在市场上引发关注。

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显著的保健功效,该品牌逐渐在茶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其不仅满足了口感需求,还具有健康保健功能。

同时,该品牌在跨界合作和品牌营销方面的创新举措也获得了行业的认可。

五、启示与展望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企业应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和草药资源的研究,发掘更多具有创新价值的元素,为产品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创新驱动发展:企业应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拓展产品功能,使传统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三九集团的案例分析报告

三九集团的案例分析报告

三九集团的案例分析一、三九集团背景三九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国有大型中央企业。

集团组建于1991年12月,由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成立,集团以医药为主营业务,以中药制造为核心,同时还涉及工程、房地产等领域。

三九集团是中国中药企业中唯一一个把产值做到将近100亿元的企业。

三九集团的前身是总后勤部所属企业深圳南方制药厂。

在1988年底,南方药厂的产值就达到了18亿元,实现利税4亿元,成为当时国内盈利性最好的中药企业。

1991年10月,解放军总后勤部买下了南方药厂,更名为三九集团。

南方药厂归属解放军总后勤部之后,三九集团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成长平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收购、扩张。

通过并购式扩张,三九集团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医药企业,总资产高达186亿元。

鼎盛时期,三级集团旗下拥有近百家企业和3家上市公司。

但是疯狂的并购行为,也给三九埋下了不少财务问题。

2001年8月,因为三九集团及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产超过25亿元,占公司净资产96%,威胁到上市公司的资产安全而被证监会公开通报批评、警告。

到2003年,媒体披露三九集团共欠银行贷款98亿元,三九集团已经面临着巨额财务危机。

各家银行都向三九集团逼债,有些银行开始封存其资产,冻结质押股权,提起诉讼。

三九集团总部一片混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处境。

二、三九集团的发展过程(一)创立初期的发展深圳南方制药厂于1985年8月由当时还是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下属南方亿元药局主任的赵新先带领的十几个人的团队所创立。

凭借着创业的激情,他们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中药自动化生产线,并将手中胃药的中药配方开发成了一个纯中药复方冲剂,而这就是之后知名的“三九胃泰”。

三九集团在创立初期就能顺利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定位准确,产品卓越,技术领先三九集团的定位是基于产品或服务品类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客户细分进行战略定位。

当企业针对外部市场竞争,形成独特的内部运营活动而提供出最好的特定产品或服务时,基于品类的定位就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广西制药企业案例解析

广西制药企业案例解析

•天 •客观因素


•竞争激烈,行业介入门槛低
•主观因素 •品牌缺乏美誉度
药 品
•产品自身属性——中药危机
•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

•原材料资源缺乏,文化涵养薄弱。 •难以打开国际市场,走出国门。








•品 牌 远 景 与 规 划
•加大创新力度,加大产研的经费投入,掌握自身的核心 技术。
•情感传播——“轻松的力量”
•天和制药•“轻轻松松的力的量品” 牌战略 •情感传播
•天和制药轻松的品牌战略
必将有效解决目前天和骨通存在的品牌形 象老化的问题;
必将赋予消费者对天和骨通品牌新的价值 认知与认同;
必将为天和骨通贴膏带来更多、更广泛的 消费人群。
这就是“轻松的力量”!
•轻 松 品 牌 — — 战 略 选 择 依 据
花红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 1.强劲的竞争对手的威胁
• 千金片已经多年位居妇科炎症口服中药销量第一,成为妇 科炎症口服中药第一品牌,销售复合增长率高达25%,花红 片在国内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 2009年度非处方药品牌排名
• 2.国际化的发展
• 2009年,花红已在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构建了布 局合理、层次清晰、各有侧重点的营销网络,同时,公司 已经将发展的目光越过中国版图,完成了与苏丹等国家的 海外药品制造工厂注册。花红的国际化营销得到重大推进
解决方案
• 1、产品市场定位:现在营销阶段发展到市场细分阶段,不可能一种药品对所 有的病情都适用。故每种药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以此作为主要的卖 点诉求给广大消费者。
• 2、药品的4P组合方案的实施: • 产品方案:要求药厂在生产药品时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

同仁堂案例分析

同仁堂案例分析

同仁堂案例分析姓名:孙雷班级:营销09-02学号:0918180219目录1中药市场分析 (1)2同仁堂的产品理念 (1)2.1生产理念 (1)2.2产品定位 (1)2.3产品细分 (1)2.4市场影响因素 (1)2.4.1外部因素 (1)2.4.2内部因素 (2)3同仁堂的产品现状及对策 (2)3.1传统剂型占主导,现代剂型正在发展 (2)3.2做好主导产品,创立同仁堂特色品牌 (2)4同仁堂的营销策略 (3)5同仁堂的营销危机 (4)5.1同仁堂外部营销缺陷 (4)5.2同仁堂内部营销缺陷 (4)6同仁堂的未来发展 (4)“同仁堂”的案例分析同仁堂,在几百年内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乱,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金招牌,改革开放之后,同仁堂又是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保持金字招牌在这个充斥着时尚潮流和年新科技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引领时代潮流,带领中医药业在市场上继续前进。

1中药市场分析当前中药市场的变化趋势是中药的社会需求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药品价格渐趋合理,将会刺激需求;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型中药市场将稳步增长;中药保健品发展趋势、开发范围向多领域发展;剂型中药朝着更方便更实用方向发展;研制生产向多元化发展;销售经营呈现多渠道的网络化。

中国中药市场产品结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实际生产量,生产能力过剩。

企业对市场的预期较大,市场对企业有重组的要求;市场环境及产业政策推动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同仁堂的产品理念2.1生产理念同仁堂产品的生产观念一直秉持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美德,因始终坚持民族特色,并始终以“传统药物的高疗效”赢得了消费者的厚爱。

同时,国内消费者普遍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较西药小。

2.2产品定位同仁堂提出产品开发立足“三三定位”原则。

即,品种定位三原则、剂型定位三原则、市场定位三原则。

品种定位:一是筛选开发在海外具有发展潜力的中成药品种,培育国药公司支柱成药品种。

国内外中药行业的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

国内外中药行业的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

医药行业国内我国中药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年销售额已从1980年的近1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亿元。

据介绍,中药包括中成药、饮片和中药材。

中成药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药工业化发展的水平。

现在我国中成药所需用的药材占到全部药材的70%以上。

而在20世纪的70年代,我国中药临床应用还是以饮片为主,成药为辅。

当时,中成药所用原料药材仅占全部药材的20%,全部药材的70%用于加工饮片。

20多年前,我国许多地方几乎是市市有中成药厂,县县办饮片加工场,厂小品种多,生产方式落后。

那时,全国最大的中成药企业是上海市中药一厂,一年的销售额也就1000多万元。

现在,我国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的中成药企业有120多家,年销售额相当于一亿美元以上的中成药企业也有十来家。

大批中成药新兴企业的不断崛起,展现出我国传统中药日益现代化的崭新风貌。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中药部主任刘张林介绍,我国中药出口在经历了3年的下降之后,去年终于止跌回升。

海关统计资料显示,中药进出口总额与前年同期相比,呈现全面增长。

至去年11月底,我国中药进出口总额为6.04亿美元,同比增长13.7%。

预计全年中药进出口总额可达6.6亿美元。

刘张林说:中药材在我国中药出口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1-11月,中药材出口3.15亿美元,占中药出口的62.9%,同比增长5.4%。

在出口中药材中,鲜蜂王浆(粉)、甘草以及西洋参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重。

中成药与保健品的出口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至11月底已出口8176万美元,同比增长18.9%,清凉油、片仔癀出口增长幅度较大。

植物提取物的出口在前几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仍保持了10.6%的增长率,出口额为1.04亿美元。

据分析,我国去年中药出口止跌回升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等中药主市场的经济全面复苏,世界植物药市场对我国中药的需求,我国中药现代化工程与中药国际化的推动,国家对中药出口所给予的优惠政策与支持。

中医药老字号发展之道

中医药老字号发展之道

中医药老字号发展之道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医药老字号代表着中医药行业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和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药材配方,为人们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药的不断涌现,中医药老字号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面对这些挑战,中医药老字号需要寻找发展之道,以保持传统的核心价值,同时适应时代的需求。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医药老字号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总结出中医药老字号发展之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以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

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组织:首先,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意义。

接下来,将在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老字号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老字号的挑战和机遇。

在老字号的背景和意义部分,将对中医药老字号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进行介绍,以及老字号在中医药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老字号的挑战和机遇部分,将分析当前中医药老字号所面临的挑战,如市场竞争、品牌形象问题等,并提出应对策略,同时也将探讨新时代下老字号的机遇和发展前景。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概括老字号发展之道的核心要点,并对老字号的未来进行展望,指出发展的方向和潜力。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分析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之道,为相关从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理应是对撰写此篇长文的目的进行阐述,以下是对目的部分的内容的建议:1. 确定中医药老字号发展之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医药老字号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药物研发经验。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中,老字号也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医药老字号发展之道,旨在为老字号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2. 分析中医药老字号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通过研究不同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过程,可以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企业崛起案例分析:衡量企业竞争发展实力需要参考多元化的指标,但看一个企业的实力如何,我们习惯上以数字作为衡量标准。

2007年,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下称白云山和黄)的销售总额是8亿元,自1999年以来年均增长30%,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销售平均增长率的2倍。

而按照其连续多年超过30%的平均增长速度,以及凭其截至2008年上半年销售就达到5亿元的业绩,实际上白云山和黄2008年的销售10亿元目标已经不难实现。

一个年亏损近5000万元企业,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成为销售额即将破10亿的现代中药先锋企业,而且连续9年年均增长都超过30%。

在持续增长的数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很多,白云山和黄是如何把握机遇获得成长的?它的发展路径及其企业战略制定和分阶段实施,是否足以让人信服:这是一个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三次机会:白云山和黄的前身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属于广州医药集团旗下中药板块的子公司,它当年的崛起故事,至今仍然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史上口口相传的经典。

2000年10月1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该把苯丙醇胺(PPA)列为“不安全类”药物严禁使用,因为当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服用含有PPA的制剂容易引起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失眠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引发心脏病和中风。

随后11月16日,中国药监局要求患者立即停用所有含PPA的药,“康泰克”等人们熟悉的15种临时“禁药”被要求立即从药架上“消失”。

当人们突然听到自己熟悉的感冒药出现了问题,很多人都很恐慌,霎时间,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以中美史克“康泰克”为代表的感冒药基本上占据国内感冒药市场的80%,一旦这些药物撤出,所带来的市场将是非常大的。

中药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等特殊疗效,恰恰成为其能够争夺化学感冒药市场的关键。

白云山中药厂厂长的李楚源一直密切关注媒体的有关药品的报道,他很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然而尽管当时白云山板蓝根在生产工艺上已经比较先进,但是能否真正有本事抢夺这些空出来的市场,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李楚源向厂里研发人员求证板蓝根是否有能力占领这个市场,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立即部署,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必须跑步前进。

及早的行动加上过硬的产品质量,当竞争对手酝酿一阵准备出手时,白云山板蓝根已经成功地铺在了终端药店的货架上。

在PPA事件中,白云山板蓝根脱颖而出,而随后而来的“拜斯亭事件”再次让业内见识了白云山快速的市场反应和纯熟的营销战术。

2001年8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出紧急通知,德国拜耳公司的心血管药物拜斯亭在全国范围内停止销售使用,原因是其存在大的副作用,轻者对患者肝脏产生损害,重者则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

而一直以来,心血管药物都是医药市场的大阵地,在中国仅降血脂药物当时的估算都至少有10亿元的市场。

消息传到白云山,营销出身的李楚源第一反应是,我们有没有机会?市场机会是以产品的疗效和质量为基础的。

从治疗效果来看,化学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但只能治标,而且副作用大。

而中药则恰恰弥补了西药的不足:从致病原因入手,综合调理,副作用小。

复方丹参片一直就是中药里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典名方。

白云山当时的复方丹参片,由于工艺和质量都已经比较领先,所以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产品力完全跟得上,而之前建立的销售网络和大量的媒体宣传很快就让白云山成为此次事件中亮相最多的企业,产品也很快被患者记住并认可。

最具有竞争力度的是,由于心血管药物都需要长期服用,白云山做了市场调研,比较了各种同类产品的价格,随后将复方丹参片的价格定位在患者每天只需要支出5角钱,这个价格比当时国内同类品牌产品每天需要5元的价格具有巨大的优势。

因此,很快白云山的复方丹参片销售量就上来了,到2003年其销量已经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多人都说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白云山,但问题的关键是,之前的PPA事件也好,拜斯亭事件也好,国内同类的生产企业近千家,同类产品充斥市场,那为什么机遇最终给了白云山?除了一贯强调生产工艺和质量把关之外,除了在重大事件中发现、制造营销机会的能力之外,白云山成功的原因还有什么?白云山和黄总经理李楚源将其归结为三点:一是市场疯狂抢购时,坚持“不涨价”;二是在市场严重缺货时,坚持“加班加点保质生产”;三是原材料涨价时,坚持“亏本也要生产”;大家都知道“非典”期间“几座大山”在抗非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分别是“钟南山”、“白云山”、“小汤山”。

广药集团旗下企业有八个凉茶品牌,如潘高寿、白云山、星群等。

采访时,记者笑问李总平时喝什么牌子的凉茶。

未料到李楚源回答非常爽快:“凉茶我只喝王老吉和白云山,前者是凉茶领军品牌,后者是中国驰名商标,潜力巨大。

王老吉凉茶和白云山凉茶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白云山凉茶已经成为白云山和黄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李嘉诚“联姻”:2004年5月,中国医药业界最轰动的消息莫过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公司与广药集团共同出资3.45亿元成立“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广药以广州白云山中药厂评估资产值(不包括“白云山”注册商标)1.725亿元出资,和记黄埔用1.725亿元现金出资,双方各占50%股权,合资期限为50年。

双方正式合作之后,合资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将继续使用白云山的商标,而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则将采用和记黄埔的商标。

今天的白云山和黄由此诞生。

合资对于李嘉诚来说,其目的现时已经非常清晰:进入中药产业,构建和记黄埔“中药系”,因为之前和记黄埔在北京和上海都已经与知名中药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

那么,合资给白云山带来的是什么?李楚源的回答很清晰:当然,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后,我们首先是企业机制的改变,为持续发展注入良好的保障因素;其次,和黄海外的销售网络也成为我们进军国际市场的基础。

借助和黄的销售网络,白云山和黄的销售网络确实变得更加完善,不仅遍布全国各省市、地区,农村市场,还依托和记黄埔的海外渠道,推进中药现代化向中药国际化的发展,加快了中医国际化的步伐。

现在,白云山和黄的板蓝根、复方丹参片等中成药,已经成功地进入了英国市场。

合资,带来的还有更加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符合国际化的财务要求,新的公司运作也更加规范和高标准,白云山和黄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李楚源介绍说,从中长期来看,白云山和黄将大力发展多元化的企业增长方式,努力实现企业扩张、产品销售和产品路线多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

在合资后企业实力大增的情况下,将考虑采取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借助科技成果转化,向生物医药、海洋医药进军;继续加强药材种植等投入,进军连锁药店,完善销售网络;与此同时,还将利用已有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品牌优势,进军食品及天然保健品市场,寻求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规模和利润的成倍增长。

据了解,合资第一年,白云山和黄便实现销售增长达高达32%,净利润较上年翻了一番。

打造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制药业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而高收益的行业。

白云山和黄今年的销售目标是10亿元,而一旦突破,这一年势必成为其企业发展史上的荣光时期,因为中国制药企业有近6000家,产业集中度比较低,一般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企业,就可以进入中国药业百强了。

而按照其连续多年超过30%的平均增长速度,以及凭其截至2008年上半年销售就达到5亿元的业绩,实际上白云山和黄2008年的销售10亿元目标已经不难实现。

对于一个以产品制造和销售为主的公司来说,这是个关键阶段,如果它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是公司发展阶段上第一个关键的节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一个10亿,才能有两个10亿,三个10亿,才能基业长青。

而作为制药企业来说,基业长青的法宝是什么?当然是科技创新的能力和产品力。

实际上,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到今天,靠传统的成本与营销来驱动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对大型制药集团来讲,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驱动。

因此,早已洞悉“创新是制药企业发展核心动力”的白云山和黄,一边大举进行“家庭过期药回收”的公益营销,一边建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神农草堂”进行文化营销,但坚持制药业高科技高投入的本质,它丝毫没有放松。

记者了解到,白云山和黄目前正在加紧科技攻关,以创新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

2008年7月5日,由钟南山、李连达、刘昌孝、李兰娟、姚新生五位院士共同领衔、白云山和黄发起的“中医药防治病毒性传染病产学研联盟”正式成立。

这是目前我国中医药界首个跨领域产学研联合体,也是我国中医药界整合现有资源攻克科研难题的一种全新尝试。

“发起多家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产学研联盟,可以整合更多资源,集众家所长,从而加速科研进程。

”兼任联盟秘书长的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白云山和黄中药总经理李楚源介绍说,各科研机构各有长项,如果能以一两个课题为纽带,充分调动资源,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了解,首批重点研究产品将集中在抗流感、禽流感以及手足口病等病毒方面,已有一定实践和科研基础的口炎清和板蓝根等产品上。

为进一步推动整个联盟科研进度,由白云山和黄提供的2000万元中医药产学研联盟研究基金,也正式启动。

李楚源透露,这只是首批资金,下一步还将申请李嘉诚基金会等渠道申请资金的资助,初步申请目标为1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白云山和黄与钟南山院士的合作早就开始了,并在去年10月23日,白云山和黄与钟南山郑重宣布双方共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签订首个合作项目“中药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机理研究”,开创我国企业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河。

钟南山介绍说,此次对板蓝根抗病毒机理的研究,将有英国爱丁堡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学者的加盟——这些研究机构分别在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细胞功能和结构生物学方面有自己的专长,而且“将来可能联络更多国际一流的科研力量”。

为何选择白云山和黄的板蓝根作为首个研究的对象?钟南山院士告诉记者,板蓝根作为治疗流感、发热的中成药由来已久,而且使用广泛,尤其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白云山和黄作为全国最大的板蓝根生产企业,质量稳定、疗效卓越,是很好的研究标本。

而这亦同时意味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医药行业内部开始形成。

白云山再次成为制药业的标杆。

在企业创新的导向上,白云山和黄目前倾向于中药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实际上这也是现代中药创新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

李楚源表示,中药创新主要是通过二次开发使一些疗效确切的老药焕发新颜。

以白云山和黄的复方丹参片为例,在二次开发过程中,通过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发现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新用途,目前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

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历来是难点,而要实现中成药国际化,必然要制定为国际社会接受的中成药质量标准。

在这方面,白云山和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受到了业内的好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