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作品油藏工程设计单项精编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4.7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第 5 章 集中处理站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5.1 集中处理站总工艺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5.2 单井计量间所用的三相分离器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5.3 原油净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5.3.1 HNS 型三相分离器的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5.3.2 原油缓冲罐的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5.3.3 电脱水器的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5.3.4 加热炉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5.4 原油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5.4.1 稳定工艺及参数的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5.4.2 闪蒸稳定塔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5.5 泵与压缩机的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5.5.1 油泵的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5.5.2 负压压缩机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5.6 油罐选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5.7 主要工程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5.8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第 6 章 防腐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6.1 防腐数据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6.2 管道防腐方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6.2.1 防腐层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6.2.2 阴极保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6.2.3 缓蚀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6.3 站内设备防腐方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6.4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第 7 章 含油污水处理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7.1 净化污水回注水质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油藏工程
产量递减规律:
1 dQ D = −1 D − 或adt1 mon Q − t Q t mon或a
递减规律(指数
递减、调和递减、双 曲递减)
以上描述了 Arps 提出的三种递减类 型,总的来说,双曲递减是最具代表 性的递减规律,指数递减和调和递减 n = ∞ , n = 1 时的两个特定的递减类型。 指数递减其递减率不随时间变化,在 整个递减期是常数;调和递减和双曲 递减的递减率随时间变化,初期递减 率大,即产量递减快,而后期递减率 小,即产量递减慢,越接近开发末期, 其递减越慢
Qi D D ,而 (1 + i t ) ∞ = lim (1 + i t ) n = e Dt ,则指数递减表 n→∞ D n n (1 + i t ) ∞ n
达式为
Q = Qi e − Dt
(4-10) (4-11) (4-12)
将两端取对数得
ln Q = ln Qi − Dt
或
lg Q = lg Q i − Dt 2.303
专题二 油藏工程设计基础
开发方案实施与调整 实施要求 调整(主要内容) 开发方案技术经济评价
专题三 油藏工程分析方法
物质平衡方法 经验方法 试井分析方法
专题三 油藏工程分析方法
物质平衡方法
物质平衡方程的功能 所需基础资料和物性参数 物质平衡方程的推导 驱动指数与天然水侵 应用(弹性、溶解气、气顶、水、综合驱动)
何时进入递减阶段, 何时进入递减阶段,主要取 决于油气藏的储集类型、 决于油气藏的储集类型、 驱动类型、 驱动类型、稳产阶段的 采出程度, 采出程度,以及开发调 整和强化开采工艺技术 的效果等。 的效果等。
专题三 油藏工程分析方法
油藏工程方案设计
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摘要本文将介绍一种油藏工程方案设计,这种方案包括油藏调查、钻井和采油三个主要环节。
在油藏调查阶段,我们将利用地质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对油藏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油藏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储量情况。
在钻井阶段,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选取最佳的钻井位置,使用高效的钻井技术进行油井的开发。
在采油阶段,我们将结合水驱和压裂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油藏的开采率。
通过这种综合的工程方案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的开采率,达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油藏工程、油藏调查、钻井、采油、协同效应一、引言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是石油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个合理的油藏工程方案设计可以提高油藏的发现率和开采率,降低成本,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而不合理的油藏工程方案设计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因此,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二、油藏调查1. 地质学调查地质学调查是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的第一步。
通过地质学调查,我们可以了解油藏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储量情况,为后续的钻井和采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在地质学调查中,我们将利用化石、地层、构造和古气候等地质学方法,进行对地质构造、地层厚度和分布、成岩作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为后续的钻井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 地震学调查地震学调查是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地震学调查,我们可以了解油藏的地下构造,为后续的钻井和采油工作提供详细信息。
在地震学调查中,我们将利用地震勘探仪器,测量地下岩层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模量,了解地下岩层的特征和分布。
通过地震学调查,我们可以找到油藏的最佳钻井位置,为后续的钻井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3. 地球物理学调查地球物理学调查是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地球物理学调查,我们可以了解油藏的地下情况,为后续的钻井和采油工作提供详细信息。
在地球物理学调查中,我们将利用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测量地下电磁场、地震波、地热和地磁等信息,了解地下岩石的特征和分布。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近年来,石油工程在国际能源领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为了促进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举办了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在这样的一个大赛中,我们团队所提交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我们的获奖作品。
我们的作品主题为“石油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深知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也了解石油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在保证石油开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并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首先,在石油勘探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这一技术通过测量地壳的物理特征,如电磁波和重力场等,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石油资源,以及其储量和分布情况。
相比传统的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影响小等优点。
这种技术不仅能为石油工程的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更好地保护勘探区域的自然环境。
其次,在石油开采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注水系统设计。
传统的石油注水系统往往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和污染,而我们的设计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过滤技术,将地下水和石油的开采结合起来。
我们的注水系统能够将地下水通过高效的过滤系统净化后注入油井,既可以维持油井的压力,又能够将污染物排出,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损害。
同时,我们的注水系统使用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就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计划。
我们会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此外,我们还将投资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技术,我们相信石油工程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我们团队将继续努力,为石油工程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在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我们团队的骄傲和成就。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近期,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公布了多项优秀作品,这些创新性
的作品为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关于这些优秀作
品的详细介绍:
1. 无人机扫描仪技术
该作品研发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扫描仪技术,可用于快速获取海
洋平台的3D结构信息。
通过将扫描仪安装到无人机上,可以将整个平
台加工、维护数据进行实时转化,同时,可实验,并设计多种机器学
习算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方向。
2. 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监测系统
该作品设计了一套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监测系统,其主要包括多
种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旨在实现对管道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和数
据分析。
不仅可以及时发现管道漏油、堵塞和损伤等问题,同时也可
以实时分析管道的温度、密度变化,提高燃料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
3. 煤层气开采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作品通过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等方法,设计出一套全新
的煤层气开采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对开采作业进行实时监测
和数据分析,提供详细的工艺流程和作业安排,为开采过程提供最佳
方案。
最后,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这些优秀作品体现了现代技术对
于油气工业的革新和提高,同时也为未来油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向。
这些创新性的成果不仅将为中国油气工业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世界各国推进清洁能源革命提供经验参考。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钻完井工程设计PPT资料34页
G类
地面
常规
G类
300m
常规
G类
323m
常规
G类
314m
油套
2.1 钻机选择依据
DX井井深设计1839.49米,考虑到预应力固井和上提解卡的需要,选择 30钻机。
2.2 ZJ30主要设备简介
ZJ30部分设备表
名称 钻机 井架 天车 游车 大钩 水龙头 转盘 井架底座 柴油机 发电机
…
型号 ZJ30 TJ170131 TC-250 YC-250 DG-250 SL-225 ZP-520A
岩石力学参数分析图
层的力学不稳定性,地层整体强度 降低。
3.3 D1井实例分析
泥质含量、实测井径扩大率曲线 三压力剖面图
3.4 泥煤互层段井壁稳定性分析
采用Hoek-Brown准则计算泥煤互层段 的坍塌压力当量密度。
坍塌压力 当量密度最高
井深 H(m)
1094
1097
泥煤互层段坍塌压力变化示意图
井身结构设计图
4.2 井身剖面设计(直—增—稳)
井身剖面参数
测深 (m) 0.0 1209.0 1539.5 1839.5
井斜角 (deg) 0.0 0.0 88.0 88.0
方位角 (deg) 55.00 55.00 55.00 55.00
垂深 (m) 0.0 1209.0 1424.0 1434.5
23.56
28.94
3.4 泥煤互层段井壁稳定性分析(续)
Y-displacement 位移 mm
Y-displacement 位移 mm
井深1094m处的井筒Y方向位移云图
井深1097m处的井筒Y方向位移云图
3.4 泥煤互层段井壁稳定性分析(续)
油藏工程设计
前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是本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学生三年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对给定的油藏,进行油藏工程设计,从而接受油藏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和抽象的,与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如何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工程能力的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油藏,因此,通过一次课程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工程问题。
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油藏,每一个油藏工程设计都要经历类似的步骤和程序,油藏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任何一个油藏的工程设计都能够让学生得到油藏工程师最基本的训练。
油藏是一个深埋地下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地质实体,人们所说的油藏都是根据各种间接资料所描述出来的概念模型。
资料有多寡,思路有不同,方法也迥异。
因此,不同时间,不同人做出的油藏工程设计也必将有所不同。
油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而是要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宏观和整体的把握。
只要设计思路正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现有资料,并灵活运用了所学理论和方法,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课程设计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个油藏的发现是以油藏上第一口油井的出油为标志的,第一口出油井通常称为发现井。
在油藏被发现以后,即进入油藏开发阶段。
一个油藏的开发,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油藏发现、油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与实施、开发监测与调整,油藏废弃。
油藏开发之前,首先要做开发方案设计,对油藏开发做出全面部署。
油藏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地质背景下形成的若干个油藏组成一个油田。
石油开发实际上并不是以一个油藏为研究对象的,而往往以一个油藏组合即一个油田为研究对象,所以,以油藏工程设计在矿场上通常被成做油田开发设计。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作品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作品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这可真是个不小的舞台啊!每年,这个比赛的火爆程度简直能比得上一场世界杯,参赛的队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的每一份作品,又都能让人拍案叫绝。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太明白石油工程到底是个啥东西,听起来就像是高大上的技术活儿,离我们普通人远得很。
谁知道,经过这次比赛一看,才发现,哇,这些设计真不是盖的!既专业又有趣,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想象一下,当一个个学生团队带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方案,走上那个舞台的时候,那场面真的是气氛满满,几乎能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和兴奋。
你知道的,石油这个东西可不简单,一滴石油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能想象一个错失石油开采的机会,国家经济可能会因此低迷多少年。
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拼了命去钻研这些技术,搞清楚怎么设计出最安全、最有效的石油开采方案。
而比赛的每一个作品,不仅仅是一些复杂的数字和技术图纸,它背后都是一群年轻人的智慧和汗水。
石油工程的设计,听上去像是一个纯粹技术性的问题,但实际上它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比如说,现在我们每天开车、加油,甚至家里的塑料制品、化肥等,都跟石油息息相关。
石油不仅仅是黑色的液体,更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无形支柱。
所以,这个比赛呢,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石油如何更好地开采和利用,还为了让大家都能更加了解这背后的巨大意义。
你要是站在观众席上看比赛,能感受到那种大家头脑风暴的激烈程度。
每一份方案都不是随便做的,背后可能经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研究,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你别看他们年轻,脑袋里装的可是满满的“黑科技”。
想想看,有些方案,可能是为了提高石油提炼的效率,有些则是为了保障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还有的,则是在考虑如何减少环境污染。
这可不仅仅是“做个设计”那么简单,它是关乎未来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突破!听说比赛中的某些作品,甚至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真是让人一听就心潮澎湃。
不过,比赛的过程中也不乏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瞬间。
油藏工程原理设计习题答案(姜汉桥)
注采井数比。 答:注意不要只画出基本的单元,应该画出井网的趋势特征,再则注意注采井数比和油水井数比的区别。 13. 在油田开发设计中,曾划分出两套开发层系,地层的特征是非均质结构,并含有很多小层和透镜体。
通过对储集层的实验室水驱油过程研究,确定第一和第二套层系的驱油效率系数分别为Ed1=0.7;Ed2=0.6, 在作小层平面图的基础上对油田的含油区布了不同井网,求出了第一、第二套层系的波及系数Ev1和Ev2与相 应的井网密度fwe1和fwe2之间的关系曲线,该曲线是线性的,关系式为:
w=0.5mPa·s,rw=0.1 m,kro (Swc)=0.70,krw(Swm)=1.0,Swc=0.25, Swm=0.8, 地层均质,试计算当油水前沿为rf=50 m时的油井产量以及油井的见水时 间。
答:该井网为一五点法注采井网,可以采用教材上面积注水井网的计算方
法进行计算,即将该井网简化为一个圆形,按从注水井到油水前缘、油水
swe − swc
=
swe − swc
N φ AL(1 − swc )
(1 − swc )
swe
=
swe+
(1
− f
f we
' we
)
7. 某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数据如表所示。已知:该油层厚度为 8.0m,孔隙度为 0.20,原油体积系数 1.2,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综合组范例(109页)
评审编号:PS029方案类型:油藏钻完井采油项目管理 HSE 经济评价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说明为了提升自身能力与专业水平,我们参加了此次大赛。
在本次设计大赛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内容。
首先进行地质图件的Geomap化,提取其中的地质参数。
然后结合大赛所给其他资料进行地质储量的计算与评价。
然后进行油藏工程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经验公式、极限经济井网密度初步确定井网密度,在已有井的基础上进行井网的部署;②建立东西南断层封闭,北边边水的层状油藏数值模拟模型;③开发方案的论证:a天然能量开发指标计算预测 b注水开发(注水时机:同期注水;注采井网:边部注水,面积注水—五点、反七点、反九点,注采强度:以注采比为基础,论证0.8/1.0/1.2)论证,推荐三个可选优化方案。
进一步,从低渗油藏开发的现场经验及地下地质条件出发,选择丛式定向井进行钻井方案和采油方案的设计。
最后,对整个开发方案进行了经济评价。
本次设计主要侧重于使用油藏数值模拟对开发方案的论证。
在结合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及资料,在老师的指导及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之下完成了本次设计大赛。
本参赛作品由团队成员独立完成,不存在剽窃、抄袭等侵权现象。
若违反自愿放弃参赛资格并承担相关责任。
负责人签字:团队成员签字:指导老师签字:时间:2010年5月6日目录概述 (1)第1章油藏地质特征 (2)1.1 概况 (2)1.1.1 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概况 (2)1.1.2 勘探开发历史 (3)1.2 油田地质特征 (4)1.2.1 构造位置 (4)1.2.2 地层分布及储层分布 (5)1.2.3 沉积特征 (8)1.2.4 储层性质 (8)1.2.5 储层流体特征 (11)1.2.6 储层渗流特征 (11)1.2.7 储层敏感性分析 (12)1.2.8 油藏类型 (16)1.3 储量计算与评价 (16)1.3.1 储量计算概述 (16)1.3.2 储量类别 (18)1.3.3 储量参数确定及储量计算 (19)1.3.4 地质储量计算及结果 (22)1.3.5 储量评价 (22)第2章油藏工程设计 (23)2.1 开发原则 (23)2.2 开发层系划分及井网井距设计 (23)2.2.1 开发层系划分 (23)2.2.2 井网密度 (23)2.2.3 井距、排距的确定及优化 (25)2.3 数值模拟模型及方案优化 (29)2.3.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29)2.3.2 油田开发生产历史拟合 (29)2.3.3 对模拟区开发井网设计和指标预测 (30)2.4 油藏注水时机研究 (35)2.5 最终推荐方案 (43)第3章钻井和采油工艺 (44)3.1 编制依据及基础资料 (44)3.1.1 编制的依据 (44)3.1.2 基础资料 (44)3.2 钻井工程设计 (45)3.2.1 钻前准备 (45)3.2.2 井身结构 (45)3.2.3 钻头及钻具 (46)3.2.4 定向井的设计 (48)3.2.5 钻机 (55)3.2.6 钻井液 (63)3.2.7 钻井其他要求 (69)3.2.8 钻井进度计划 (69)3.2.9 钻井费用 (70)3.3 完井设计 (70)3.3.1 完井方法 (70)3.3.2 射孔工艺 (72)3.4 采油工艺 (73)3.4.1 油管柱设计 (73)3.4.2 采油方式 (74)3.4.3 注水工艺 (76)3.5 油水井压裂 (80)3.5.1 压裂层位 (80)3.5.2 压裂液 (80)3.5.3 压裂步骤 (80)3.6 油层保护 (82)第4章项目组织管理和生产作业 (83)4.1 生产管理 (83)4.2 动态监测要求 (83)第5章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85)5.1 投资估算 (85)5.1.1 依据 (85)5.1.2 原则 (85)5.1.3 价格选取 (85)5.1.4 投资估算项目划分 (85)5.1.5 投资计算 (86)5.2 经济评价 (91)5.2.1 评价模式及原则 (91)5.2.2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91)5.2.3 评价结果 (97)5.2.4 敏感性分析 (97)第6章职业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 (101)6.1 总体原则 (101)6.2 健康与安全 (101)6.3 环保要求 (102)概述MM油藏含油面积为 3.988km2,油层平均有效厚度为4.467m,有效孔隙度值为11.4%,平均含水饱和度为43.88%。
石油工程设计单项训练利弊分析_朱忠喜_张迎进_夏宏南
《石油教育》双月刊2015.02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设计单项训练利弊分析朱忠喜张迎进夏宏南长江大学,湖北武汉 430100[摘要] 石油工程设计是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师素质。
笔者分析了当前石油工程设计教学中各个单项设计分别实施,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现状,指出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二、单项工程设计教学的优点1. 成熟的教学内容降低指导难度在石油工程设计中,各个单项设计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更新。
以钻井工程设计部分为例,在钻井工程设计阶段,通常选用某油田的真实《钻井设计》作为主要参考资料。
由于钻井工程设计内容较多,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每小组3人,分别进行水力参数设计、固井参数设计、钻柱及下部钻具组合设计等,再将三部分内容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钻井工程设计。
在进行各部分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材或专业书籍、工具手册上给出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这个过程就是先有结果,之后要求学生根据现有专业知识进行结果复核。
一般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每口井的钻井设计计算结果出现的各种问题较为了解,教学指导过程难度较小。
2. 较短学时内保证各单项设计的完整性由于石油工程设计的内容较多,而教学学时较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各个单项设计过程的训练,同时也为了保证每个单项设计的相对完整性,对每个部分的设计内容都进行了适当的简化,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较短时间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模块化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石油工程设计在分成四个单项进行教学时,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比较集中,都有相对独立性。
指导教师根据设计内容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明确主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并进行初步模仿和试做。
学生在进行各部分设计时,根据事先拟定的已三、单项工程设计教学的不足1.单项工程设计内容更新速度慢石油工程设计各个单项设计内容的前提条件和已知条件更新速度较慢。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参赛获奖作品资料
对管道实施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金属 + 土壤
腐蚀
涂层 将金属与土壤隔离开
阴极保护 针对有的缺陷涂层
整流器 将交流电流转变成
脉动直流电流
辅助阳极(也称惰性阳极)一般由高硅铸铁、铂 钛或贵金属氧化物和填埋料(通常为焦碳)组 成;阳极寿命应尽可能长,选择合适的数量并 埋在土壤电阻率低的位置以降低阳极接地电阻。
M4井 井流物组份组成
组份
二氧化碳 氮气 甲烷 乙烷 丙烷 异丁烷 正丁烷 异戊烷 正戊烷 己烷 庚烷 辛烷 壬烷 癸烷 十一烷
以上
气体性质:
mol% 1.570 1.271 92.902 3.176 0.669 0.115 0.115 0.065 0.023 0.057 00.32 0.004
/ /
渤中13-11含二氧化碳油井套管腐蚀穿孔/裂开井下 766 ~1955 m段超声电视录象(0 ~766 m 和1955 ~2083 m段套管良
好)
华北油田含高二氧化碳馏-58井 使用18个月油管腐蚀穿孔
1.气藏数据分析 2.防腐设计分析 3.防腐方案
地理位置及地面概况资料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位于M市B区C村东北约10公里。
70年代
0年代
管道防腐层的发展进程
双层FBE
应用年代 90年代
管道防腐蚀保护示意图
金属 + 土壤
腐蚀
金属 + 土壤
腐蚀
涂层 将金属与土壤隔离开
防腐涂料
外层涂料
内层涂料
三层PE防腐层
陕京管道埋地干线防腐采用三层PE防腐涂层,其结构为: 底层:熔结环氧底层,厚度≥100μm; 中间层:共聚物热熔胶厚度170~250μm; 外层(背层):聚乙烯防腐层,厚度≥3.0或≥3.7mm。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
注水工 程设计
采油方 式优选
油层 改造
配套工 艺设计
动态 监测 主体
作业工作量预测及队伍建设 经济评价 采油工程方案编制
配套厂站建设
为方案实施提 供辅助设施建 设及作业规划。
为方案的决策和 实施提供依据。
绪
论
采油工程系统有两大组成部分: 采油工程系统有两大组成部分: 具有一定储存和流动特性的空隙或裂缝介 质系统, 油藏。 质系统,即油藏。 人工建造系统,包括井底、井筒、 人工建造系统,包括井底、井筒、井口装 采油设备、地面设备等。 置、采油设备、地面设备等。
基础资料准备
油田地质基础资料和油藏工程基础资料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是在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设 计的 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上述基础资料的收集、 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上述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 析, 建立起便于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的油藏地质模型和油藏 开 发动态模型的基本框架, 发动态模型的基本框架,并明确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的任 提出采油工艺特点、关键工艺技术和方案编制重点, 务,提出采油工艺特点、关键工艺技术和方案编制重点, 拟订方案编制大纲,为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确定研究内容、 拟订方案编制大纲,为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确定研究内容、 技术路线,指导方案编制工作的进行。同时, 技术路线,指导方案编制工作的进行。同时,这些资料也 是方案编制的依据。 是方案编制的依据。
绪
论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2)方案设计内容必须全面
方案是进行油田开发的主要指导性文件, ● 方案是进行油田开发的主要指导性文件,除了按照石油行 业规定进行各项工作外, 业规定进行各项工作外,还要借鉴其他油田已编制 的采油工 程方案的经验,结合本油田采油工程的特点, 针对油田开发 程方案的经验,结合本油田采油工程的特点, 中的基本问题,全面地开展研究工作, 中的基本问题,全面地开展研究工作,完 成采油工程方案基 本构成所规定的内容。 本构成所规定的内容。 ●对一些特殊性的油藏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 对一些特殊性的油藏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CATALOGUE目录•作品概述•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团队协作与贡献•总结与展望作品主题和目标本类作品的主题为“创新石油工程设计,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
目标作品的目标是提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石油工程设计方案,以解决行业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实际需求,同时推动石油工程领域的绿色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作品应体现技术创新性,如采用新的设计理念、方法或技术手段,提高石油工程的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性。
技术创新作品应注重应用创新性,如针对特定场景或需求,提出定制化的设计方案或解决方案,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应用创新作品鼓励跨学科创新,如结合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石油工程设计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跨学科创新作品应考虑经济实用性,即在保证技术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经济实用性作品应具有社会实用性,即能够解决石油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
社会实用性作品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即设计方案应易于实施和操作,同时能够在类似工程或场景中推广应用,促进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创新引领需求导向绿色环保安全可靠01020304强调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参赛者提出新的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
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
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安全规范,提高工程建设的抗风险能力。
深入剖析石油工程设计领域的实际问题,明确设计目标和约束条件。
问题分析运用创新思维,提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初步筛选。
方案构思对筛选出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评估。
可行性分析针对可行性分析结果,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最终设计方案。
方案优化详细阐述设计方案的理念、步骤、实施计划和预期成果,为评审专家提供全面了解方案内容的途径。
《油藏工程》
油藏工程概论牟建业20102010~~20112011学年度第学年度第学年度第22学期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1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序言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油气集输与储运化工2销售地质法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化钻井完井试油采油自喷气举机械注水强化采油345人均消费789101112131415161718石油化学组成1、元素:C ,H ,O ,S ,N2、化合物组成:1)、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192)、非烃类化合物馏分轻馏分中馏分重馏分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瓦斯油润滑油渣油温度oC <3535~190190~260260~320320~360360~500>500石油物性(1)颜色:无色,淡黄色,黄褐色,淡红色,黑绿色,黑色(2)密度:一般0.75~1,>0.9,重油,<0.9,轻油()粘度203(4)凝固点:取决于组成,含蜡量(5)导电性:电阻率极高(6)溶解性:难溶于水,易容易有机溶剂(7)荧光性:紫外线照射产生荧光21天然气(1)主要是甲烷,其次乙、丙、丁、戊、己烷,非烃类气体(2)分干气(甲烷含量>95%),湿气(重烃含量>5%)22物性(1)孔隙度(2)渗透率(3)饱和度(4)相对渗透率Darcy’s law达西定律2324(1)孔隙度: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25(2)孔隙体积分类26(3)孔隙度分类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27岩石的渗透性: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用k 表示达西定律描述28绝对渗透率: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不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并且流动符合达西定律时的渗透率,它是岩石本身的性质,取决于岩石的孔隙结构。
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2中或2中以上流体流动时,岩石对其中一相流体的通过能力,又称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本身性质有关,还与流体性质和数量有关。
29相对渗透率:当岩石中有2中或2中以上流体共存时,其中一相流体的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华南理工大学_唐文鹏_20万立方米大型原油储罐设计及优化
2.2 储罐抗风圈及加强圈的设计 .................................................................................................... 13
2.2.1 抗风圈的设计 ................................................................................................. 13 2.2.2 加强圈的设计 ................................................................................................ 14
参考文献 ............................................................................................................................................... 37 致谢 ....................................................................................................................................................... 38
油藏工程设计
由 C1、 C2 、 C 3 井的测井解释数据可知本设计研究中只有一个油层, 没有隔层 (见图 1-2) 。
C1 -4835m 40m 油
C2 -4810m 40m C3 -4900m 水
水
30m
图 1-2
CUGB 油藏构造图
(三)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分析 表 1-1 储层物性参数表
成分 含量 石英 76% 长石 4% 岩屑 20% 泥质 5% 灰质 7%
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1〉速敏指数:Iv=0.08,由表 4 可知为弱速敏。 表 1-4 速敏程度与速敏指数关系 速敏程度 速敏指数 强 >0.70 中等偏强 0.40~0.70 中等偏弱 0.10~0.40 弱 0.05~0.10 无 <0.05
2
油水界面判定: C3 井 4930-4940m 段电阻率为低值 0.6, 小于 C1 井 4835-4875m、 C2 井 4810-4850m、 C 3 井 4900-4930m 三井段高值 3.8,故为水层,以上 3 段为油层。 深度校正: 平台高出 地 面 6m,地 面海拔 94m, 故 油 水界面 在构造 图上实际 对 应 的等 深 线 为 4930-(6+94)=4830.0m
K max 210 = =1.05, T K <2 表示非均质程度弱; 200 k
渗透级差:J k =
K max 210 =1.105;非均质程度较弱; = K min 190
−
K 渗透率均质系数: K P = =0.95,均质性较好。 K max
综上三种参数分析,该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利于开发。 (五)储层敏感性分析 储层敏感性指储层某种损害的发生对外界诱发条件的敏感程度,主要包括速敏、水敏、 酸敏、盐敏和碱敏等。储层敏感性评价主要通过流动实验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作品油藏工程设计单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团队编号: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比赛类别:方案设计类单项组油(气)藏工程单位名称:______ 重庆科技学院_团队名称:_______ _ xxx _ __队长姓名:_______ xxx _______联系方式: xxx指导教师: xxx完成日期 2013 年 4月 6日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本报告是在A区块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设计经济上、技术上合理的开发方案。
首先,我们明确了工区内目的油层的构造特征和油藏特征。
通过油层对比,将油藏进行分层:P1层,P2层两油层及中间隔层。
使用赛题中已给的测井资料,物性分析化验分析资料对P1层和P2层进行了地层对比,区分出渗透率,孔隙度的差别。
从储层的油气水,压力和温度系统的分析中计算出了压力系统的地层压力,压力系数及压力梯度。
通过流体性质分析确定地下原油,天然气及地层水的各项性质,储层的敏感性对于储层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考虑条件,给后续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对区块地质有明确认识后,我们用容积法计算了A区块的地质储量,由于区块的上下层地层系数差别较大,水平方向渗透率及孔隙度分布亦不均,所以采用加权平均求取其各项参数。
在地质建模方面,采用了使用surfer软件对储层进行构造建模和网格划分。
主要是利用测井数据和油藏属性等值线图。
赋予构造模型孔隙度和渗透率,并利用软件对储量进行了拟合,最终储量计算值取两种算法的平均值较为妥当。
最后,针对该区块特征,稠油油藏的开发条件的研究及国内外类似油藏的开发先例,提出了开发整体思路,最终选择了前期蒸汽吞吐,后期注热水的开采方式。
在规定了合理的采油速度及单井产量原则的指导下,确定最佳井网密度;通过比较不同注采井网下的结果,确定了最优的井网类型、方向等。
井网确定后,讨论了油藏开发程序,最终提出了满足稠油开发的经济性,采油条件、累积产油相对最多的开发方案。
)目录第1章区域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概况1.1.1 地理位置A区块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M县,工区15公里外有发电厂,25公里范围内有一个中型凝析气藏投入开发。
1.1.2 自然地理工区地表为草原戈壁,地面较平坦,植被稀少,地面海拔70m~270m;区块内地下水埋藏较深,浅层无地下水分布。
工区温差悬殊,夏季干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冬季寒冷,最低气温可达-40℃以下。
区内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00mm,属大陆性干旱气候。
地层层序A区块由钻井揭示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近系、古近系、侏罗系、三叠系以及二叠系。
古近系(E)与J2x间为不整合接触,缺失白垩纪地层。
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砂砾岩。
二叠系岩性主要为砂砾岩、砂岩,储层物性较好,可构成储层,其中有泥岩夹层分布。
二叠系上部地层泥岩发育,可构成良好盖层。
表1.1 A区块地层层序表(据D1井)区块勘探开发历程区块内目前已打三口直探井,从已钻井的情况分析,该区块钻井遇到的复杂问题是地层井漏严重,并且地层强度较高,导致钻井速度十分缓慢,钻井周期延长,严重提高了钻井成本,需要对井型以及完井方式进行优选。
D1井2010年8月9日试油射开P1层,井段1387-1410.5m,日产油13t,至2010年9月30日累产油300t。
D2井2011年5月15日试油射开P2层,井段-1396.9m,日产油,至2011年7月14日累计产油33t。
探井基础数据见表。
表探井基础数据表第2章油藏地质特征构造特征A区块俯瞰呈三角形,一边存在边水,储层向东南方向下倾,倾角o,层内存在夹层。
闭合面积约2.8km2,闭合高度约160m。
又有两条大致成120°的断层封隔储层,已知一条断层倾向与储层倾向相反。
油水界面埋深-1240米,油藏顶部埋深为-1080米。
区块顶部构造图如图,剖面图如图。
图2.1 A断块顶面构造图图2.2 A断块油藏剖面图储层特征2.2.1储层地质特征(1)岩石学特征①岩性及含油性储层以岩屑、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
根据取心井不同岩性的含油特征统计结果,P1层含油岩性为砾岩、砂砾岩、中砂岩、细砂岩,最好的是砂砾岩和中砂岩,其次是砾岩和细砂岩,钙质砂岩和泥岩为非储集层。
P2层含油岩性为砾岩、砂砾岩、中砂岩和细砂岩,最好的是砾砂岩和细砂岩,钙质砂岩和泥岩为非储集层。
储层岩性特征见表、表。
表 P1层岩性与含油性关系统计表表 P1层岩性与含油性关系统计表②矿物及粘土成分据D3井岩石样品全岩定量分析,P1、P2储层主要由粘土矿物(伊利石、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组成。
P1、P2层砂岩分类见图、图图 P1层砂岩分类图(2)沉积相储层地层水为碳酸氢钠水型,应为大陆沉积相,由于P1、P2层及隔层发育比较稳定,推测其为湖泊相沉积。
(3)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其次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含少量高岭石晶间溶孔、方解石晶间溶孔等。
(4)储层非均质性①层内非均质性a.粒度韵律粒度韵律是指单砂层内碎屑的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其受沉积环境和沉积方式的控制。
根据附表(1)分析得到该区块不同井段岩石的粒度韵律,见表。
表 D3井岩石粒度韵律KK -K V 2n1i i∑==)(k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油区深度在1140-1240m ,储层粒度韵律为正韵律。
b.渗透率韵律P1层纵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为“大-小”,为反韵律,P2层纵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为“大-小-大-小”,为复合反韵律。
c.渗透率非均质程度油藏P1、P2层渗透率统计数据如表。
表 油藏渗透率统计渗透率变异系数Vk 的计算公式如下:根据式计算得到:P1层渗透率变异系数V KP1= ,P2层渗透率变异系数V KP2= 。
由于P1和P2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均小于,所以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为均匀型。
d.渗透率的突进系数Tk渗透率突进系数是指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式。
KK T max k =()根据式计算得到:P1 层渗透率突进系数Tk= ,P2层渗透率突进系数Tk= 。
由于P1和P2层渗透率突进系数均小于2,所以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为均匀型。
e.渗透率级差J k()根据式计算得到:P1层渗透率级差J kP1= ,P2层渗透率级差J kP1= 。
级差较小反映油藏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弱。
f.渗透率均质系数K p : maxP K KK = ()根据式计算得到:P1层渗透率均质系数K p = ,P2层渗透率均质系数K p = 均质系数比较接近1,所以非均质性较弱。
综上所述,结合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标准(表),确定油藏储层非均质类型为均质型。
表 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标准(杨俊杰,2002)minmax P K K K =②层间非均质性砂层密度:S n=砂体总厚度/地层总厚度×100%,经计算得:S n=77%。
2.2.2 储层物性根据表,作出P1、P2两个储层的孔隙度及渗透率直方图(图、图),易观察得到:P1地层孔隙度明显高于P2层,P1层渗透率约为P2层的2倍,因此P1层的物性较P2层好。
表2.6 A断块部分测井解释结果(2)图油藏储层孔隙度直方图图油藏储层渗透率直方图2.2.3 储层渗流特征(1)相对渗透率分析现已得到该区块油层在50℃、100℃、150℃、200℃下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图)。
由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可以看出,随温度的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逐渐增大,同时,可以看出当纯水流动时,油的相对渗透率为0,而水的渗透率比较低,表明稠油油滴因贾敏效应对水流造成的阻力很大。
从图中取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油饱和度见表。
表不同温度下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50℃100℃150℃200℃束缚水饱和度%%%%(S wi)残余油饱和度%—%%(S oi)图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根据含水率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及粘度的关系式(式),求得不同温度下含水率,从而作出K ro、K rw、f w、S w关系图(图、图、图)。
μμok rw w k ro Q wQ o Q w f w +=+=11()式中:Q w ——产水量,m 3; Q o ——产油量,m 3; k ro ——原油相对渗透率;k rw ——水相对渗透率;μw ——地层水粘度,50℃取,150℃取,200℃取,mPa ·s ;μo ——原油粘度,50℃取,150℃取,200℃取,mPa ·s 。
图 50℃ K ro 、K rw 、f w 、S w 关系 图 150℃ K ro 、K rw 、f w 、S w 关系图 200℃ K ro、K rw、f w、S w关系(2)储层敏感性分析采用D3井P1、P2层位岩石样品进行各项敏感性参数的评价实验对A区块储层敏感性进行分析。
①速敏该实验采集了P1、P2层位的岩心样品经实验得出速敏相关数据(表、表),但其临界流速不确定则无法得出渗透率伤害率及速敏指数。
对P1储层试验时,由于当注入流量及注入流速大幅增加时,渗透率出现明显增大现象,表明P1储层渗透率易受水体流速影响,且流速增大,储层渗透率随之增大。
换向流动实验表明存在微粒运移,因此该岩样存在速敏性。
对P2储层试验时,由于当注入流量及注入流速大幅增加时,渗透率变化不明显,表明P2储层渗透率受水体流速影响很小,换向流动实验表明无微粒运移,该岩样无速敏性。
表 P1层水速敏评价结果表 P2层水速敏评价结果②盐敏该实验采集了P1、P2层位的岩心样品经实验得出水敏相关数据(表、表),对P1层岩心进行试验时,当矿化度由17640 mg/L降低为0 mg/L,渗透率比K i/K f×100 (%)由100降低为,表明P1储层受盐度影响较大,盐敏指数达%,为极强盐敏。
对P2层岩心进行试验时,当矿化度由8664 mg/L降低为0 mg/L,渗透率比Ki/Kf×100 (%)由100降低为,表明P2储层受盐度影响,盐敏指数达,为强盐敏。
表 P1层盐敏性评价结果表 P2层盐敏性评价结果③水敏该实验采集了P1、P2层位的岩心样品经实验得出水敏相关数据如表、表,对P1层岩心进行试验时,当矿化度由17640 mg/L降低为0 mg/L,渗透率比K i/K f由100%降低为%,表明P1储层受盐度影响较大,盐敏指数达%,为强水敏。
对P2层岩心进行试验时,当矿化度由8664 mg/L降低为0 mg/L,渗透率比Ki/Kf由100%降低为%,表明P2储层受盐度影响,盐敏指数达%,为中等偏强水敏。
表 P1层水敏性评价结果表 P2层水敏性评价结果④酸敏性、碱敏性P1、 P2层岩心样品均为弱酸敏、弱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