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经济政策及其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凯恩斯宏观经济干预经理论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O世纪5O至6O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O世纪7O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
一、什么是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在1936年2月4日正式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均称《通论》)。
20世纪5O年代和6O年代的大部分时期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长期繁荣景象,被宣称进入了“凯恩斯时代”。
2O世纪7O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这对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严重挑战。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所指出的,“7O年代滞胀之于凯恩斯经济学如同3O年代萧条之于古典派正统观念一样”。
凯恩斯曾深信不疑地宣告:遵循他的就业理论体系的运行,将会使得“充分就业经过3O年,就进入文明社会了”。
这个论断,真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通论》之所以被视为具有“革命性”,其原因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这三个方面,凯恩斯都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凯恩斯否定“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从而抛弃“储蓄会自动地转化为投资”这种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所谓“凯恩斯定律”),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所以,有效需求就是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那种需求。
凯思斯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常态”的信条。
他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必然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方法上,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持续出清,视货币为实物经济运行中的一层面纱,货币成为中性的,于是,就将商品、商品价格和货币、经济波动作为两个独立方面过程加以考察,形成经济分析过程中的“二分法”。
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
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凯恩斯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对自己的理论相当自信。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人们往往注意前面三个主题词:就业、利息、货币,殊不知“通论”才是题眼。
在学术界,谁要敢给自己写的书起“通论”的名字,那不是一般人敢干的事,这体现了凯恩斯的自信。
但是,再自信也不能阻挡别人出于各种原因的误解。
凯恩斯主义:救命稻草还是祸乱之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之后,国际干预主义回潮,凯恩斯与马克思一起成为救命稻草,当然对马克思的关注是由于怀疑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和主张社会公平。
大家在两位巨人的经典中苦苦搜寻,希望找到解决危机的灵丹妙药。
兴许马克思涉及意识形态多,且德语在逻辑上严谨复杂,因此,权宜之计是搬出凯恩斯救急。
于是,一下子到处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再到欧债危机爆发,另一种论调开始不绝于耳: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和深化是凯恩斯主义之过。
因为,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是政府举债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各国政府通过不断举债大肆干预经济和拯救债务,不但未能拯救经济,也未能平息危机,反而让主权债务危机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制。
但是,不得不承认,多数人、多数时间是在误读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既不是救命稻草,也不是祸乱之源。
正确认识凯恩斯主义一般性的描述是这样的,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就是财政刺激,就是政府通过提高财政赤字、加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干预主义,在经济危机、信用危机来临之后,通过凯恩斯主义的强大力量来推动经济从衰退走向下一轮复苏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庞大的凯恩斯学说真的如此简单吗?千万不要曲解误读凯恩斯,他从来没有作出如此简单直白的表述。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什么呢?其一,他认为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用,这是他的核心论点之一。
为什么?因为危机来了,整个市场已经崩溃了,而货币主义是相对比较自由放任的一种经济政策体系,这个经济政策体系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作用。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
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
“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
即K·ΔG。
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主义体系
凯恩斯主义体系凯恩斯主义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目标。
本文将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和批判。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这是由于私人投资和消费决策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在经济低迷时期,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推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需求决定经济活动。
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是需求,而不是供给。
供给只是为满足需求而存在的手段。
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个部分组成。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需求不足,市场经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因此,国家应当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财政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
这一观点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认为,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可以调控经济活动。
这一观点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指导。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
这一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实践和验证。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忽视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过于依赖国家的干预。
还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问题。
此外,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与新古典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派的竞争和争论。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是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倡导的一种经济学思想。
其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市场,调节宏观经济活动,达到稳定增长、保障充分就业和保证价格稳定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被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会议世纪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1.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主张需求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领导应通过财政和货币的调整,调节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2.财政:凯恩斯主义主张领导应当通过公共支出,促进总需求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通过税收来调节财政收支平衡,使公共财政保持稳健。
3.货币:凯恩斯主义认为,领导应该通过货币,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从而增加总需求,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
4.效率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通过提高薪资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5.多重均衡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多重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会出现多种可能的均衡状态,领导应该通过调整,促进市场向最优的均衡状态发展,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市场失灵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会出现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的现象,领导应该通过干预和调节,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更好的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
7.失业率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失业率理论,认为失业率是由总需求不足导致的,领导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总体而言,凯恩斯主义是一种以领导干预市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过领导的调控,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介绍凯恩斯主义
介绍凯恩斯主义1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指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他于1936年出版了《通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的面貌,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经济运作,他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着不完善和波动性,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机制无法自我调节,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达到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有几个基本理论:2.1需求决定经济凯恩斯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的规律决定的,因此,在经济运作中,必须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决定经济增长的局面。
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部分组成。
消费和投资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支出则是由政府决定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控制支出水平来实现总需求的平衡。
2.2政府干预经济在凯恩斯看来,唯有政府干预才能使经济稳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积极干预,实现完全雇佣和保持经济稳定,具体包括控制货币发行量、公共工程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
2.3消费不足论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导致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引导投资,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
2.4控制利率凯恩斯主张利率应当由政府控制,而不是由市场决定,他认为,利率高会减缓投资,对经济发展不利,利率低则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在采取减税、增加支出等政策时,应该关注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3应用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包括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政策制定、经济周期和财政支出等。
在美国和欧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被纳入国家经济政策中,中国政府也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投资,扩大内需,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凯恩斯的基本经济思想及政府干预论
经济, 他的思想在发生转变, 他从古典经济学中挣脱 出来 , 为解救经济萧条探索 良方, 但他 申明这并不是 要 改变 自由资本 主义市场经 济制度 。 12 年凯恩斯发表《 94 失业需要猛剂吗》《 、英国政府与失业 》 等文章, 第一次表达了通过实施公共工 程计 划救治 失业 的思想 , 主 张 由 自由放任 转 向政 府干 预 。12 出版 《自由放 任 的终 结 》宣布 自由 并 96年 ,
资本 主义 的危机 与变化 , 促使西 方经济学 家们 开始寻找解 救 自由市场经济危机 的药方 。从 2 0世纪 2 0年代开始 , 凯恩 斯就努 力研 究英 国经 济长期 萧条 的原 因和对 策 。凯 恩斯 生活 在资本 主 义世界 中 , 是 古典经 济学熏 陶 出来 的经济 学家 , 持私人 资本 主义信 念 , 持市场经 济信 念 , 他坚 坚 面对 资本 主义 的萧条
21 00年第 3 期
中图分类号 : 0 55 D 4 .1
北 京政 法 职业 学 院学 报
文献标 识码 : A
总第 7 1期
文章编号 :62 9 8 2 1 0 — 0 9— 0 17 - 2 5( 00) 3 09 4
凯恩斯 的基本 经济 思想 及政府干预 论
章 向平n
【 摘
上 最具影 响力 的人物之 一 。
一
、
凯恩斯 生活 的经济 时代
凯恩斯 出生于 l 世纪 8 年代的英 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 一 l 世纪英 9 0 l 6 8
国经济快 速发 展 , 走在 了欧 洲 国家的前列 。这 一时期 英 国完成 了资本 的原始 积 累 , 量农 民失去 土地成 大 为廉价 劳动力 , 大规模 殖 民掠 夺积 累 了财 富 , 为英 国进行 工业 革命 提供 了前 提条 件 。 技术 革命 是 工业 革命 的 主要 内容 。从 l 世 纪 6 8 0年代 到 1 9世纪 5 代这 10年 间 , 国建 立 了 0年 0 英 纺 织业 、 采矿 业 、 冶金 业 、 器制 造 业 、 通运 输业 , 步形 成 了完整 的工 业体 系 。随后 , 国 、 机 交 初 美 欧洲 其他 各 国也都 纷纷 建设发展 自己的工业 体系 , 推进 了整个 世界工业 化 的进程 。 工业革命 大 大推动 了社会 生产力 的发 展 , 产 品的 巨大积累使 生产 和消 费出现失衡 , 工业 经济危 机不 可避免 。l2 — 13 年 的大危 机是 资本 主义世 界历史 上最 严重 、 99 9 3 破坏性 最 大的一次 危机 。这次 危机首 先表 现为 证券 市场 的崩 溃 ,99年 1 2 12 0月 9日纽 约证 券市 场股 票价 格暴 跌 ,0 主 要股 票价 格 当天下 5种 降4 0点 ; 品价 格也 不 断下 降 , 主要 资本 主义 国家 的批 发价格 大 都下 降 3%- 4%, 商 各 0 - 0 企业 利润 下滑 ,
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干预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干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政府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监管市场,还包括调节经济活动、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着重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干预理论,并对其优缺点展开讨论。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体系。
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波动不定,可能会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以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稳定。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主张政府在经济衰退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高景气时则通过减少公共支出和提高税收来平衡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总需求来实现宏观经济平衡。
尽管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问题,但也面临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往往需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支出,这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和债务问题的产生。
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对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可能会限制市场的自由度。
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体系。
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带来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加强经济自由度和竞争力。
新自由主义主张促进市场竞争、降低税收和减少政府干预,以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更好的资源配置。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只有通过市场的自由运作,才能实现经济的最优化。
然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一方面,过度的市场竞争和缺乏监管可能会导致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也并非完美,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监管。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凯恩斯主义是指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提出的一种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控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于中国当前和过去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但在现阶段面临着外需下降、内需不足的问题。
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可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可以通过采取财政政策来提升政府支出水平,并通过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失业问题。
中国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提供职业培训等手段来刺激就业,并借此缓解失业压力。
中国政府可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凯恩斯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问题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调节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来实现社会公平和收入分配的目标。
中国当前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大等问题,需要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收入再分配,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水平。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借鉴,通过适当加大对富人的税收负担,减少富人的收入,增加对穷人的财政支出,提高穷人的收入,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此外,凯恩斯主义还提出了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采取逆周期政策,即在经济低迷时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和投资;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避免经济过热。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凯恩斯主义的时机原则对中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
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
“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 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
即K·ΔG。
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想体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指在西方国家推行的市场经济体系,注重市场自由和个体自由,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经济。
1. 引言凯恩斯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思想,它们在对待国家干预经济和市场自由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政府角色和经济政策等方面探讨这两种经济学的异同点。
2. 理论观点凯恩斯主义强调经济波动的内生性,认为市场机制无法自动稳定经济。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形成的总需求可能不足以支持全面的就业和生产水平,因此需要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供求关系,通过价格信号来激励生产和消费。
3. 政府角色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在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财政政策进行积极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凯恩斯主义也强调政府在调节经济周期中的作用,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稳定经济。
而西方经济学则主张政府的角色应该相对较小,重视市场机制的自由作用。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能够自动协调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往往会引发经济扭曲与效率损失。
4. 经济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凯恩斯主义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调控。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主张降低政府支出和负税以提高市场效率。
西方经济学倾向于放松货币政策,以保持低通胀和稳定的货币价值。
5. 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凯恩斯主义和西方经济学都曾被不同国家采纳并实施。
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实施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而在上世纪以来的许多年中,许多西方国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6. 结论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思想,它们在对待国家干预经济和市场自由方面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政府角色。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概括起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核心的经济理论;另一部分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政策。
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和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提高有效需求,为此,政府必须放弃对经济一味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这种干预和调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需求不足,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以提高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需求过度,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以降低总需求,以此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由于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状况,因此,他提出的具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扩张性的政策,并且认为医治危机和失业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政策是财政政策。
赤字财政政策凯恩斯不仅在经济理论上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革命,而且在经济政策上也进行了革命,传统经济学的理财思想是节俭是美德,要精打细算。
因此,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是传统经济学的政策原则,政府的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金融政策,其主要任务是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为目标。
凯恩斯与传统经济学反其道而行之。
他对传统的节俭美德抨击道:“故德行愈美,节俭之决心愈强,个人与国家之财政愈坚守正统办法,则当利率相对——相对于资本之边际效率——增加时,所得之减少愈大,这种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只会得打罚,不会得到赏。
在凯恩斯看来,消费可以致富,因此节俭并非美德,相反会致贫。
他说,在萧条时期,一方面,不论什么时候你节约了5先令,你就要使一个人失去了一天的工作;另一方面,不论什么时候你购入了商品,你就促进了就业机会。
因此,凯恩斯主张国家应该影响消费倾向,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成员尽量多消费。
他认为,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的趋向,造成了消费支付不足。
因为穷人的消费倾向高于富人,他们只会把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消费,而把大部分储存下来,结果就造成商品的滞销和失业的增长。
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
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试比较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论”与新自由主义“自由经营论”。
答: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两股思潮两大流派的论争,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两大思潮从重商主义时代晚期起,贯穿着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全过程。
换句话说,它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中此消彼长、彼此斗争的两大基本经济思潮。
所谓国家干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削弱私人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多种生产、交换、分配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
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是凯恩斯学派(还有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和瑞典学派)。
其基本理论是:(1)摒弃传统理论把资本主义歌颂成完美无缺的说教,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和分配不均的“缺陷”,承认失业问题严重,除传统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2)摒弃萨伊“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的定律以及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的传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缺乏自动保持均衡和经济增长的力量,主张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3)国家干预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主张扩大政府机能对经济进行干预;(4)摒弃传统的健全的财政原则,主张实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提高税收,搞赤字财政,举债花费。
所谓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是指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力量,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而只赋予国家以承办市场和竞争所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极少量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属于这一思潮的有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伦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
其基本理论是:(1)以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为理论基础,认为通过市场供求作用的自动调节,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均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和“非自愿失业”;(2)信赖市场供求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达到经济均衡的发展,反对国家干预,硬说经济危机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引起的,即使要有所干预,也应降低到最低限度;(3)坚持传统的健全的财政原则,量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省,税收力求其小,收支平衡;(4)主张稳定物价,坚决反对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概论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概论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理论,其核心观点是通过国家干预和政府支出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深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影响,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提出了这一理论。
本文将就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概述和分析。
首先,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角色。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市场经济存在自身的缺陷,会导致经济停滞和失衡。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来恢复和维持经济的稳定。
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的调整,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和货币供应的调控来影响经济活动。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率。
在经济衰退时,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下降,导致了经济停滞。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填补私人投资的空缺,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被称为“积极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还强调了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因为它们没有明确的经济利润可追求。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提供和扩大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例如教育、医疗保健和基础设施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福利,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关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凯恩斯认为社会福利应当基于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政府应该承担责任来保障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福利。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贫困、失业和健康问题。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税收和福利政策来提供资金和支持,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的福利保障。
然而,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也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和政府支出可能会导致高通货膨胀和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对于解决结构性失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并不足够有效。
因此,他们提倡更加市场导向的经济政策。
第四章 国家干预主义诸流派(1)
有效需求
厂商对自己企业里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所要求的卖价, 称为总供给价格;而厂商估计社会上购买这些商品所愿意支 付的价格,叫做总需求价格。只要总需求价格比总供给价格 高,厂商就有利可图,就会多雇佣工人,增加生产,直到两 者相等,此时厂商估计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值。此时的总 需求,即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 就称为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着厂商实际提供的就业量。如果 有效需求不足,就会使得实际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出现 非自愿失业现象。凯恩斯特别强调有效需求,并把它作为分 析就业理论的起点。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认为,存在着“一条基本心理规律。该规律为: 在一般情况下,平均来说,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 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他将人 们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时,消费增加多少的比例用边际消费倾 向表示,即MPC=ΔC/ΔY。该指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不 断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递减趋势。 凯恩斯指出,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 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个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 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 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
一、பைடு நூலகம்恩斯革命
历史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 机。为挽救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美国率先突破新古典经 济学的理论,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家出面干预经济。 一些经济学家也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来挽救这 场危机,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的。
理论上的革命
有效需求
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存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在 实际上取决于有效需求,从而未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有 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凯恩斯认为, 在一个两部门的封闭经济中,有效需求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居 民户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凯恩斯认为, 有效需求不足可以由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两方面造 成,其主要是由三个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 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所决定的。
国家干预主义
2、影响和命运:处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的李斯特能对富国 与穷国的关系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有如 此深刻的洞察和精辟见解,的确让人惊叹不已。不过,他 的民族国家理论和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主张后来成为德国 “纳粹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当然被人们所摒弃。
2、影响和命运: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成为资产阶级政府制定宏观经济 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冲击波也被贯之以“凯恩斯革命” 的光荣称号。凯恩斯主义这一宏观经济理论的产生,宣告了自由 放任主义时代的结束,并使国家干预主义登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 的宝座,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
(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基本主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 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 效”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当代市场经济中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 的和起作用的。特别强调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调节经济的思路,主张 从长期着手、从供给方面着手来考虑经济政策。还强调巩固性的财政 政策,认为财政赤字对经济是有害的,它会引起投资的减少(基础效应) 和贸易逆差的增加。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机制,如提 出了在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机制方面,不应只考虑利息率,还应该考虑 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机制。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之
国家干预主义
家干预主义的概念
国家干预主义(英文对照:state interventionism),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 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 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 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那样一种经济思想和 政策。
凯恩斯理论与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理论与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
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着作《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理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评价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个经济学派别,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国家干预和政府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一、凯恩斯主义的起源和背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迅速崛起。
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衰退,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恢复经济。
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一种介入经济的方式,即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以提振经济增长。
二、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1. 总需求不足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当个人在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前景时,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或其他方式来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2. 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而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调整经济活动,以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3. 就业理论凯恩斯主义对就业的关注也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
凯恩斯认为,失业会导致总需求不足,进而影响整个经济。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工程项目和提供就业机会来解决就业问题,并实现全民就业的目标。
三、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与争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重建时期。
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和采取其他措施,成功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并减轻了失业问题。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面临着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失灵。
此外,凯恩斯主义对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也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过多的货币供应和政府的支出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凯恩斯主义对此问题的处理并不完全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
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
“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
即K·ΔG。
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
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二、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渊源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国家的经济职能只存在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霍布斯是较早提出公共产品思想的人。
他的《利维坦》一书对公共产品论产生了两点主要影响:一是社会契约论;二是利益赋税论。
之后,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们具有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危害的弱点,这只有依靠执行正义的政府的作用才能够克服。
他举了一个公共牧地排水的例子来说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及费用承担中,人们都会存在一种“搭便车”即坐享其成的心理,结果就是无人提供公共产品而只有依靠政府。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他在著作中提出“看不见的手”定理,主要理论为:在竞争条件下,利润和效用最大化行为通过市场力量,将会使千百万经济主体的活动转化为社会最优状态。
由此可见,他是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过多干预的。
但是斯密又指出,本性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需要君主去执行三个基本的职责和功能,即:
1、保护社会不受别国社会的破坏和侵犯的职责。
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不受其它成员的侵害或压迫的职责。
3、维修某些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的职责。
斯密明确地从市场失效的角度论述了公共产品,他指出:“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能补偿所费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绝不能补偿所费。
”这表明斯密已经认识到市场在某些领域是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的。
萨伊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机制具有自动调节的作用,同时竭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他断言:“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
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但是尽管如此,他也联系财政问题分析考虑了政府的职能。
萨伊在《实用政治经济学教程》中详细地列举了政府的种种正当职能。
他认为对诸如公用建筑、桥梁、运河、船坞等公共工程,虽然它们的收入不足以抵偿利息和维持费用,但只要它们能够构成很大的公共利益,其费用应由整个社会偿付。
他同时还主张公办教育和国家对技术研究进行资助。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认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虽然正确但并不是无条件的。
他认为只有在不存在一点外部性的条件下,市场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消费者才能得到最大效用,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存在外部性,就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不幸的是外部性是广泛存在的,因此国家就要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消除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
庇古还研究了收入分配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一个人所得收入越多,则其在总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就越小。
因此,若把相对富裕者的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必会使穷人增加的满足程度大于富人减少满足的损失,从而有利于社会总福利的增加。
基于此,他认为国家应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干预,通过收入分配政策来增加经济福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经济理论普遍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经济通过市场上自由竞争总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境地,从而不可能发生普遍性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而国家的干预只有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才发挥作用,如公共产品的提供,涉及国家安全和存在外部性影响的领域。
三、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
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认为传统经济学偏重于个量分析而凯恩斯则偏重于总量的变化,这两者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所以他们将两部分理论进行整合从而开创了新古典综合经济学。
萨缪尔森以灯塔为例专门说明了国有化的必要性,他写道:灯塔的光亮有助于每个看到它的人,企业家不会为了赢利而建造它,因为要向每一个使用者收费会引起很大困难,这肯定是政府要做的一件事。
汉森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混合经济”制度,即私人经济和政府经济并存。
在19世纪,欧洲各国采用的是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开始后,由于手段社会化和收入及消费社会化的货币日益显著,国家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日益增大。
于是,人们预期公私经济的混合经济制度有取代以往自由主义
制度的可能。
汉森把这种经济制度称为“两重经济”。
凯恩斯主张国家通过预算赤字来刺激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他认为财政政策是重要的而货币政策只起辅助作用。
但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经济是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即有时候处于萧条时期,而有时候则处于繁荣时期。
在萧条即危机之中应该依照凯恩斯的理论实行扩张的政策,但是在繁荣时期则应该实行收缩的政策。
他们依据希克斯和汉森创造的IS—LM模型分析,肯定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新古典综合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詹姆斯·托宾认为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而政府则有责任消除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从而“使经济接近稳步的实际增长”。
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应的新剑桥学派认为,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经济学说的发展,经济学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它是为一特定阶级服务的:“我们已经看到,重商主义者是海外贸易商的拥护者;重农主义者卫护地主的利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则相信资本家(他们赚取利润,为的是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
马克思则把他们的论点倒转来为工人辩护。
现在,马歇尔站出来充当食利者(财富所有主,他们借款给生意人并从贷款利息获取他们的收入)的战士。
”新剑桥学派认为,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将朝着不利于工人的方向发生变动。
因此他们主张实行政府干预,不主张实行自由放任,但是,干预的方向主要不是直接或间接去增加总需求,而是调节收入分配,理顺阶级关系,创造社会稳定的经济环境来推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