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7篇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7篇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1(422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们建立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思维,会根据题中的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同时列出分式方程,并解答。
我根据学生们做的导学案的情况,对本节课采取了老师引导学生展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我首先从审、设、列、解、验、答几个步骤对第一道应用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板演。
让学生们对解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书写的过程有准确的概念,之后开始让学生们展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有几点值得肯定,也暴露了很多不足之处:一、学生们对于检验的过程总是容易丢失,说明还是对检验这个必要的步骤理解的不是很深刻,所以会出现遗忘的现象。
二、对于等量关系的寻找,还有很多学生有困难,尤其是对题中条件比较多,或是等量关系比较隐含的应用题,在寻找等量关系的时候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应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代数式,再列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2(1151字)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践问题中进行解释和检验,从而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
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与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思考和探究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1、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出示了例7后,我提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自己画出草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根据题意很快可以画出图形,然后,我让他们找出题目中可以写等量关系的条件,根据条件写出文字的等量关系。
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等量关系,我再让会的学生说出理由。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7篇)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7篇)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一个数量的两部分整体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使学生初步理解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其解答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据整理使学生关心生活,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单位“1”,理解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量与单位“1”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学过程导语:前边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应用题)(一)复习铺垫1、说图意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问:谁是单位“1”?还剩几分之几没有修?2、说图意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问:①谁和谁,谁是单位“1”?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学习例4:(出示一幅丹顶鹤图片,引出例4)(1)、出示例4。
说一说从例4中你知道些什么发?(2)、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试一试。
(一生在黑板上画)(3)、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4)、现在能求出其它国家约有多少只吗?试一试。
(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5)、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做的?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的?(6)、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练习: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的5/8是植物标本,其余的是昆虫标本。
昆虫标本有多少件?(只列式不计算,先学生独立解答,再由学生在全班交流)2、学习例5:(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根据一个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可以知道这个人健康状况,关于人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情况,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资料,(电脑出示):人的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每分钟的约跳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
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 1学生从五年级就开始接触简易方程,经历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方程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这个问题在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时就一直困扰着学生。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有关方程学习的单元,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上去拨开学生心中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那团云。
正好借助这节课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这个困惑。
案例描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
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学生能很快根据题目条件进行相关的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前期准备,经历这这两步后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可以很快确定用方程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故意提出:这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理呢?学生在底下开始异口同声地回答设单位“1”的量也就是男生人数为未知数比较合理。
设美术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
那么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学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x+80%x=36。
就在大家十分“得意”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把女生人数设为x。
”刚开始很多同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以前做这类问题不都是将男生人数(单位“1”)设为未知数x的吗?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就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他是这么说的:设女生人数是x人,男生人数是x÷80%人,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列出方程:x+x÷80%=36。
听完他精彩的发言,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仔细回想这个聪明男孩的问题,原来数学真的需要动脑。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 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二」这是在讲解例题时分析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线段图。
这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却难住了我的学生。
看到学生在座位上绞尽脑汁也画不出来,真是急啊!课后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以下原因:1、从小不重视线段图是四年级才教的解决问题的,但是从一年级就已经有线段图的题目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此时就应该让我们的小朋友对线段图有所了解。
不应该等到要用了才开始学,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有些老师认为线段图是高年级老师的任务,殊不知在中低年级就应该着手培养了。
2、空间观念不强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
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
万能教学反思(通用14篇)
万能教学反思万能教学反思(通用14篇)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能教学反思篇1《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开课时,通过复习哪些是方程,巩固方程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的想法,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在后面的巩固练习当中加入口答检验,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出示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了概念。
自学完概念后,应让学生对两概念讲讲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画出重点字,然后才是教师对概念重点的强调,这样更能区分两概念不同的含义,对难点的突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易混易错的地方,清楚理解后,明确两概念的区别,这点在课上忽略了。
在后面的反馈练习时,因前面例题的格式讲的还不够明确,所以练习时有点反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已完全掌握。
巩固练习的层次很好,由易到难,对学生的学习有突破,学生完成的正确率也很高。
这节课整体来说我比较满意,对于细节上的处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使教学更加严谨,也会更注意教材的研读,争取上一节完美的好课。
万能教学反思篇2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
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四个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并熟练除法估算的方法。
习题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习题教学反思习题教学反思(通用10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习题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习题教学反思篇1做了几次测验后,回顾与总结测验中各种习题的联系反馈情况,觉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时,需明确的是:习题,是教师、命题人就某一单元或全体内容设计的问题,用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延伸,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但不是活动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是一个自觉的、具有创造性成分的过程。
做习题,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做习题,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的一个重要表现;做习题,是教师检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会理解与应用多少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会解题目,不能只满足于做出答案;会解题目,应该“解析”题目的题干和题枝,从分析题目中,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及原理,分析、体会命题人的良苦用心,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应用能力)、接受教育(人生观、道德情操、爱国主义、国防安全观念等等)。
习题教学反思篇2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关于线段1、数线段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
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
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
《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第一篇:《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
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篇:《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203+6 88-153 722-100603+50 993-25 29+54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1、导入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一道例题的教学反思
道例题 的教学 反思
麓江苏省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杨 艳
在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基本图形。
的思路分析 说明 ; 接下来 又设问 “ 还有 你 不同的证 明方法吗?与 同学 交流 ”紧接 ;
3
着, 教材设计 了一个例题 的拓展与延伸 。
本课 内容虽寥寥数语 , 但结构清晰。
二 、 法 评 述及 困惑 教 例 1 已知 如 图 E G H 是 正 方 形 、 、
B D F C
便能让学生思维 的河流在教 师合理 的预
设下最终 回归 “ 生成 ” 的海洋。
图 2
这道题 中出现 了中点、 高这样的条件
2 1 2 0 0・ 4
系 : G D, G=E 。学 生们想 到了不 B ∥E B D 同的方法来证 明这样 的结论。利 用三 角 形全等性质或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前两 幅图的基础 上 ,学生们没 有 任何 困难 的得 到 了线与线 、三角形 与三 角形 之间 的所 有的 关系。 尤其是 A ’ A=
B 。 =BF 这 又 为 菱 形特 征 的 证 明作 B, A ’,
图形分解的方法一 : 过程法
让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经 历 图形 的 形 成
有限的教材 , 无限的思考 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文字、 图片、 例题、 习题都是非常有 限的, 但在这些有限的背
例 已 知 如 图 , AA C 中 , E、 在 B 点
过程 , 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如例 6 可分解成如下 3个基本 图形 。 F G分 别是边 A B 、 、 B、 C AC的中点 , AD是
边形 , 从而得到 LE G; F
G 。再 由等
量代 换 即可 证 明 肋 G= E : 。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7篇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7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篇1为了更好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分数除法应用题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因而在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转化,使学生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迁移、类推、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及解题规律。
一、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是因为大多数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自己省心、学生省力,往往避重就轻,草草带过,舍不得把时间用在过程中,总是急不可待,直奔知识的技能目标,究其根由,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我缺乏必要的耐心。
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在今年整体的教学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本节课上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
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范文(7篇)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范文其中例1以____+3=9为例,讨论了____加减某一数的方程解法。
教学重点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并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
如图所示: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展示,例题中借助三幅天平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这一点值得称道,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图示剖析,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学习解简易方程,从而学会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但问题来了。
在例1当中没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示范,只有检验过程的示范。
如上图所示。
而完整的示范出现在例3,经历了例1运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递进至例3完成方程转化解方法(未知数位于减数、除数位置,属逆向解方程)才有一个完整的解方程的示范。
从学习心理学来讲,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第一次学习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迈出的重要第一步。
这一步的踏出对学生而言异常重要。
第一次是新的,大脑对新知的接受是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理解记忆刻痕是最深的,无论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难上加难。
作为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新知,“课上损失课外补”更是事倍功半。
学材的编排着实让我有点挠头,明明能够一目了解,通过阅读自学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规范,这样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点不得劲儿,也有些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范文(二)“五步六动”课堂模式下的常态课堂,应该是自信的、快乐的,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上周,区教研员来听课,我讲得是《葡萄沟》一课,简短的导入过后,便是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示,紧接着孩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接着进行反馈展示。
一堂课,气氛活跃,从容不迫。
上完课下来,听课老师给我指出了一些不足:首先就是随文识字部分。
低年级以认字识字为主,但是我的一堂课下来,全是都是识字认字写字,虽然设计了部分游戏环节,但是这样____分钟完全都在讲识字、写字,未免有些许枯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篇)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注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讨论、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知识尝试解方程。
注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了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
注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
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
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
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
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
导学案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习量,但对于不预习、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
浅谈数学例题的教学反思
浅谈数学例题的教学反思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与课本知识,而要让学生会运用课本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变”的过程中使其思维得到积极锻炼,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
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
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垂足为E,BF⊥CD,垂足为F,求证:EC=DF.(本题来自《几何》第3册84页第12题)交⊙O于G,下面的结论:1.EC=DF;2.DE=CF;3.AE=GF;4.AE+BF=AB中,正确的有()4A.1、4B.2、3、4C.1、2、3D.1、2、3、不变,便得新题,变化后的图形如下:原题可以引申为:如图,直线MN和⊙O切于点C,AB是⊙O的直径,AC是弦,AE⊥MN于E,BF⊥MN于F,N(1)求证:AC平分∠BAE;(2)求证:AB=AE+BF;2(3)求证:BF=4EF⨯EA(4)如果⊙O的半径为5,AC=6,试写出以AE、BF的长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变式四:把直线EF动起来,由相切变为相交,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猜想并推断原有的结论是否仍成立,即把原来的封闭型试题演变为动态几何探索题。
题目如下:(1)如图,AB是⊙O的直径,直线L与⊙O有一个公共点C,过A、B分别作L 的垂线,垂足为E、F,则EC=CF.(2)上题中当直线L向上平行移动时,与⊙O有了两个交点C1 、C2 ,其它条件不变,如图,经过推证,我们会得到与原题相应的结论:EC1=FC2;(3)把L继续向上平行移动,使与弦C1C2与AB交于点P(P不与A、B重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形下,请你在圆中将变化后的图形画出来,标好对应的字母,并写出与(1)、(2)相应的结论等式,判断你写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说明理由;若成立,给予证明。
改编课本例题习题 让数学课鲜活起来——《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问题》教学反思
改编课本例题习题让数学课鲜活起来——《解直角三角形的
应用——坡度问题》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的主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问题』,以便于深入学
习直角三角形的优点、性质以及应用。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先进行直角三角形的认知基础建设,先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原理,让学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容,随后提出及应用的问题,学生梳理其中的原理,达到深度把握和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目的。
(2)再进行课堂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我介绍了坡度问题,举例说明通过利用直角三角形可计算得到坡度比,最后,尝试利用实际案例互动让学生动起来,活络起课堂,使本节课不再单调乏味。
(3)最后,学生通过实际互动,重复做同样的案例,抓住其中的细节,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和解答步骤,达到加强及熟练的目的。
本次教学的反思是: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完成了直角三角形以
及坡度问题的理解。
而在本次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数学软件和实物教具,使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更为明晰,而且大家对于数学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同样的抓住机遇,加强实践操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需要重点抓取的。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一、以旧引新,以旧促新。
首先,我复习了简单的图画问题,学生根据图意用加法计算。
第一题是根据生活经历理解图意继而用加法计算。
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有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问题做好了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帮助理解。
然后,教学用加法解决图画问题。
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
再比拟与复习中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区别,从而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
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好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局部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
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此时,学生对这题已根本理解,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来画一画图的意思,让大家看明白的环节。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数字等形式很好的表达了图的意思,使学生对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深度的理解。
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用笔画一画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承受。
三、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才能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
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才能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才能,动手写和画的才能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
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场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一道课本例题的教学反思及优化设计
列 出一元二次方程, 并检验解 的合理性, 获得更 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方法和
例 1 华师大版 《 数学》 九年级上 《 一元二次 方程》 2 页实际应用题例 7学生生物小组有 第 9 : 块长 3m, 2 m的矩形试验 田, 2 宽 0 为了管理方
21 年第 3 02 期
数 学教 学反 思 及优 化设 计
56 1 四川省巴 33 0 州区大和初中 李发勇
“ 教而不思则 罔, 思而不教则殆. ”虽说‘ 学 镦 永远是一 门遗憾 的艺术” 但反思是减少这种遗 , 憾 的“ 金科玉律” . 反思性教学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是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 为动力, 是强调“ 学会教 学” “ 和 学会学 习” 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_. , l 就 J
31 -2
数 学教学
21 年第 3 02 期
a 、 ca 、d 故a +b +a +b = 50 分解 c b、 d b , c c d d 4 , 因式得 a +b +a +b ( ) +d. c c d d= a+6( ) c
一 a—-z — 1卜— 一 b— ——1 ———. —
2m 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一样宽 的道路, 0
余下部分作草坪, 设计草坪的总面积仍为5 0 4m , 请全班学生参与设计. 现选取了几位同学不同于 上述 的设计方案:
xx 故可列出3x 2 一xx=3 ×2 —50 ). 2 +(0 ) 2 0 4.
例2 如 图5 在宽为2 m, , 0 长为 3 m的矩形 2
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道路 ( 图中阴影部分) 余下 ,
的部分种上草坪. 要使草坪的面积为 50 , 4m 求 道路 的宽度.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5篇)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5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
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
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留意什么。
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
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
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跟刚刚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发挥着基础作用。
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索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好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
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依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因此要做到:1、如今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看以及准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查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洁的查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
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育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需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仿照,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
数学例题教学反思与重构
数学例题教学反思与重构数学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数学例题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反思1.例题选择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例题,但有时这些例题并不能很好地覆盖教学知识点,或者难度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对例题的选择进行反思,确保所选例题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2.教学方法方面在数学例题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3.教学评价方面在数学例题教学中,评价方式往往过于单一,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策略。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应试心理,不利于数学素养的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构1.例题选择重构(1)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例题难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锻炼。
(3)注重例题的拓展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2.教学方法重构(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注重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教学。
3.教学评价重构(1)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测试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通过对数学例题教学的反思与重构,我们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范文大全简短(最新8篇)
教学反思范文大全简短(最新8篇)教师的个人教学反思篇一在今天教学例题:6个人去划船。
只需87元,就可以包一条6人座的船。
单独买船票16元每人。
怎样租船比较合算?对于此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已有涉及,按理说问题并不大。
从前面教学可以看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学生对87元包一条的理解还可以,但对16元1人的理解为1个人乘一条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理解题意到策略分析以及到解题方式都做了引导。
出现了187/6=14(元)......3(元)16<14故包船比较合算。
216x6=96(元)96>87包船比较合算。
387/6=14(元) (3)(元)16x6=96(元)包船比较合算。
明显前面两种方法是正确的,第三种方法学生思路还并不明确,对合算的判断还不是很准。
然后也对此类问题总结出了几个解决步骤。
在作业反馈时,发现学生对自助餐、4人一桌每桌48元可以享受同档次的自助餐、明明等8个小朋友、98元/箱每箱7盒、买5盒送1盒这些数及表示的意义不很清楚,当时教师对这也作了提示。
但结果是一学生还是对以上意思并不十分清楚。
二是学生采取算单位量单价的比较比算单位量的总价比较的正确率高,而且思路也显得清晰一些。
三是一部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反思:1、教材的编写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这里学生基本上无城市生活经历。
在课堂列举的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同类型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容易得多,而在作业时就更困难。
3、在建立模型时,教师关注不够,虽然有所涉及,但对于一些理解困难的学生每一步干什么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策略:1、要从当地实情入手,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
并且要能充分了解学生在那些地方理解困难,要作必要解释,可能时还要列举。
2、认真钻研教材,不能就教材本身来理解教材。
虽然教材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法,但针对学生来说,肯定有优有劣。
故要认真研究学生,找出更适应学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能更快更容易掌握。
3、现在解决问题分散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四大板块中。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
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问题”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妈妈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1”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几个”最后的结果。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
本节课的例题和“想一想”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根据场景编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编题,在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的同时能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这节课后,通过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1、课堂讲的偏多,没有放手给学生,担心学生画示意图课堂上耗时过多,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在讲例题时,少数同学进行“分析与解答”活动,没能照顾学困生的学习体验。
2、分析题目时重复。
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多次让学生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
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
总着急想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
今后改进的措施: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重视课堂教学例题的反思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 冯剑峰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教学的效益跟教师的“个体”有关,每位教师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的差异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
我们的前辈顾泠沅教授,他就曾经讲过,同样的3道例题,就算一样的时间,进一样的班级,但他的教学效果跟别人就不一样,他把原因归结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技术,它就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下被复制,是一种科学。
这种说法初一听,没有前一种说法有道理,但我们要追求教学效益的更大化,必须在承认教学是艺术的前提下,研究教学中的各个细节,所以教学被分解为六大环节,不断有人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成果也层出不穷,像布卢姆、布鲁纳、杜威等等,专家举不胜举。
事实也说明,他们的研究给教学确实带来了质的变化,因此教学是科学的说法,不由我们不信。
今天我们也把教学当作是一门科学。
是科学就有它内在的规律,在教学中如果能掌握、并能运用好这种规律,对我们的工作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我就数学教学例题的反思与大家交流交流。
我认为例题的反思至少有两种途径。
一、做好试题归类,提纲挈领
如在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教学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教学我也做过类似的尝试。
1、如右图,AD 、BE 是△ABC 的高,F 、G 分别是DE 中点,求证FG DE 。
学生对这个图形的认识不够深入,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
困难的。
假设是下面一题,他们更无从下手了。
24、如下图,AD 、BE 是△ABC 的
高,相交于H 。
F 、G 分别是AB 、CH
的中点,问:线段FG 与线段DE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
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图形一个比一个复杂,我们教师就一定要教会学生从复杂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元素,这需要我们
2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给他们这种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从下面的图形入手:
3、如下左图,BC 是Rt △ABC 、Rt △DBC 的公共
斜边,M 是BC 的中点,问AM 、DM 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
若BC 不变,直角顶点位置
变化时,如右图,这种关系是否仍然成立? 若BC 的大小也变化,但BC 是Rt △ABC 、Rt △DBC
的公共斜边的条件不变,那么这种关系是否存在?
在学生的一番探究后,得出结论:有公共斜边的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相等。
这就是这类试题的
题眼所在。
所以,学生再次看到第4题时,学生会很快得出右边的图形,两组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中线分别相等,这时连接DF 、DG 、EF 、EG 的辅助线就不难想到了。
当然,这道题还可以有很多变式,我
不一一例举了。
在初三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这种例子更多了。
我再举几例。
我们在教学中肯定遇到这么一道题:
4、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将△ABC 翻折,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D 处,折痕为EF 。
求证:BE ·CF =BD ·DC 。
学生解决它不成问题,关键是我们教师绝不能就事论事,
把这道题中包含的基本元素忽略了。
我们把非必须条件去掉,
就可以得到下右图。
必须条件是B C EDF ∠=∠=∠,我
们把它称之为“一线三泡泡”,结论是“左·右=左·右”。
这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小结论。
又如:5、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4,BC=6,12B ∠∠=∠=,点E 、F 分别在BC 、AC 上(点E 与B 、C 不重合)。
设BE x =,AF y =。
(1)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
(2) 当点E 在BC 上移动时,△AEF 是否有可能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若可
能,请求出BE 的长;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6、已知在梯形ABC 中,AD ∥BC ,AD <BC ,且AD=5,AB=CD=2。
(1) 如图,P 是AD 上的一点,满足BPC A ∠=∠.
○
1求证:△ABP∽△DPC ; ○2求AP 的长; (2) 若点P 在AD 上移动(点P 与点A 、
D 不重合),且满足BP
E A ∠=∠,PE 交直线BC 于点E ,同时交直
线DC 于Q ,那么:
○
1当点Q 在线段DC 的延长线上时,设,AP x CQ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
2当CE =1时,写出AP 的长(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二、注重思路迁移,举一反三
如果说,做好试题归类,提纲挈领是例题反思的广度,那么注重思路迁移,举一反三则是例题反思的深度,举一反三的关键是“举一”,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花大力气完成好,长期坚持,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7、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90BAC ∠=︒,
AB=AC ,点D 、E 在BC 上,且45DAE ∠=︒,问
BD 、DE 、EC 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直角三角
形?
这道题至少可以用下述解法:将△AEC 以A
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得到下图。
可得△AE'D≌△AED ,△BE ’D 是直角三角形,故有22BD EC =+2DE 。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到此结束,则是对这一教育
资源的浪费,失去了很好的教育契机,我们完全可以
大做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图形的再利用,
一是解题方法与思路的迁移。
先看图形的再利用。
把这个图形简化为下图:顶角是45度的三
4 角形,只要看到这个图形,就想到再把它还原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如第9题图。
大多数题目能用这个方法解决,这样给解题带来了新的思路。
如:
8、如下左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且45BAC ∠=︒,BD=2,DC=3,求S △ABC 的值。
解;延长DB 到E ,使DE=AD ,
再延长DC 到F ,使DF=AD ,连
接AE 、AF 。
如右图。
设AD=x ,则BE =x -2,CF
=x -3,BC =5。
由222B C
B E
C F =+得22(2)(3)25x x -+-=,则x =6,所以S △ABC =15。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题,解法很多,主要有利用相似、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沿斜边翻折,构造正方形等办法。
但都没有这种方法直接。
再看“图形旋转”这一解题思路的迁移。
我们可以把等量线段比喻成亲戚,旋转就是走亲戚,所以一定要找到等量线段,然后旋转,这样旋转后等量线段重合。
这为学生指明了旋转的目的地。
如:
9、如图,Rt △ABC 中,90C ∠=︒,正方形CDEF 的顶点D 、
E 、
F 分别在边BC 、AB 、AC 上,已知BE=10,AE =19 ,求阴
影部分面积。
(只要把△BDE 绕E 顺时针旋转90度,DE 与EF 重合,
可得面积是95面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