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https://img.taocdn.com/s3/m/f06c3c2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0.png)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主要在中国流行。
•朦胧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意象和语言,追求诗歌的模糊、含糊和超现实感。
朦胧诗的主要特征1.语言的模糊性–朦胧诗的文字常常是模糊的、晦涩的,让读者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
–诗人通过模糊的语言来展示内心的感受,传达一种诗意的迷离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2.形象的奇特性–朦胧诗中常出现一些奇特、梦幻、超现实的形象,如梦境般的景象、离奇的动物、不经意的细节等。
–这些形象不仅让读者的想象力得到发挥,还能引起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3.意象的写意性–朦胧诗中的意象往往是多义的、开放的,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诗人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4.情感的抒发性–朦胧诗往往以抒发情感为目的,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常常是通过个人的体验、感受和幻想来表达,而非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
为什么朦胧诗受到关注?•朦胧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朦胧诗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传统诗歌的界限,还为诗人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朦胧诗中的诗意模糊、意象开放等特点,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可能。
总结•朦胧诗以模糊的语言、奇特的形象、写意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为主要特征。
•朦胧诗突破了传统诗歌的界限,为诗人和读者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和思考方式。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而有趣的诗歌流派。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cc3187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6.png)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它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内容上,朦胧诗打破了传统诗歌较为直白的表述方式,注重对自我内心世界以及自我与外界的碰撞和反思进行深入剖析。
朦胧诗强调个体经验和情感,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表达。
二、在语言上,朦胧诗不求简洁明了的表达,而是注重暗示、含蓄、多义的修辞手法。
诗人常常运用象征、隐喻、意象等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含蓄性。
三、在形式上,朦胧诗并不遵循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是更加注重自由、随意的表达方式。
同时,在诗歌整体结构上,朦胧诗也并不追求严谨和完整性,而是更加注重情感流动和思维跳跃。
总之,朦胧诗以深度和广度并重的自我表达、含蓄而多义的语言特征、自由而随意的形式结构,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为诗歌审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空间。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793bc300912a21615792900.png)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摘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朦胧诗内心世界陌生化审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朦胧派诗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杨炼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一、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朦胧诗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和细节特征的真实模仿上,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人主观的内心感受和印象体验。
在过去的文学观念指导下,传统诗歌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人为地拉成一种的线性关系,只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而把人的内心世界排挤到不显眼的角落,即使是作为诗歌中心元素的抒情也是在一个层次或平面上展开,且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加以表现,这与诗的真义相去甚远。
诗歌应该把情感当作自己的表现对象。
情感虽然受之于外,但却蓄之于心,而要表达情感就一定要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认识和表现。
“当作家抒情地、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思想旨趣和感情态度时,他可以首先从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向出发……在绝大多数的抒情作品中,主要的认识对象正是作家(诗人)本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社会意识。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1c02c0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a.png)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
朦胧诗打破传统诗歌线性结构的束缚,
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结构特征。
这种结构方式常常表现为诗歌中人物思维、情绪的跳跃和转折,以及场景之间的突兀转换。
2.意象化的表现手法。
朦胧诗注重运用意象化的手法,通过比喻、
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拓展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3.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
朦胧诗的语言风格往往追求陌生化和
平朴化,诗人可能会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词汇和语言,但在具体的语境下,这些寻常事物和词汇却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表现力。
4.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
朦胧诗强调创新和个性,对传统诗歌
的艺术惰性进行了挑战,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诗歌的关注和热情。
总之,朦胧诗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重要现象之一。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1363c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a.png)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谁也不能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
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国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
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一、崭新的思想特征: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
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推动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他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此圾着被愚弄和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
于是,他们的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
他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
“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双桅船•船》)。
他们希求人类之爱的醒,他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
”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终于,他们找到了,这便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价格意识的觉醒和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和追求。
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我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你也不能只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感仪;我们只能平行、互助、互爱,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你’有‘你’的领空,‘我’有‘我’的天地。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fe1f0ed9b89680203d82587.png)
《 虎斑 贝 》, 人 吟 咏 的 对 象 是 虎 斑 贝 , 没 有 去 模 仿 诗 但
继 承现代 派或 后现 代派 的传 统 , 很 快地 他们 开拓 但
了新 的 疆 域 , 得 更 远 , 成 一 个 王 国 。朦 胧 派 诗 人 走 自
无疑 是一 群对光 明世 界有 着 强烈 渴求 的使 者 , 们 他 善于通 过一系列琐 碎 的意象来 含蓄地表达 出对社会
阴暗 面 的 不 满 与 鄙 弃 , 拓 了现 代 意 象 诗 的新 天 地 、 开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9卷 第 4 期
双 月刊 2 1 年 7月 00 di 036 6i n17 — 1X2 1 . . 8 o 1.9 9 .s.6 194 . 00 0 : s 0 46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陈 文俊 高彩 玉 2 ,
(. 樊职 业技术 学院 ,湖 北 襄 樊 4 15 ;. 海长海 医院 ,上海 20 3 ) 1 襄 4 002上 04 3
新 空 间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讲 , 胧 诗 的 崛 起 也 是 中 国 朦 文 学 生 命 的 崛 起 。朦 胧 诗 对 传 统 诗 歌 艺 术 规 范 的 反
“ 情 诗 固然 也 要 涉 及 具 体 的 情 境 , 体 在 这 种 情 境 抒 主 之 中可 以把 各 种各 样 的 内容纳 入他 的情 感 和 观感
里 , 是 决 定 抒 情 诗 这 个 基 本 类 型 的 是 内心 生 活 , 但 所
朦胧诗内容与特征
![朦胧诗内容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afe132728ea81c759f57868.png)
朦胧诗内容与特征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一)内容
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二)艺术特征
1.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2.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3028b3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5.png)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现代诗歌形式,以其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著称。
它的艺术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模糊、意象化的语言
朦胧诗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
诗人通过抽象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以求达到更加深沉、神秘的艺术效果。
2. 音乐性的韵律
朦胧诗追求声音的美感,注重诗句的和谐和音乐性。
通过押韵、重复、节奏等手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一种抽象、朦胧的美感。
3. 情感的流露和迸发
朦胧诗主张情感的直接流露和迸发,不拘泥于逻辑和解释,追求纯粹的感受和体验。
诗人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抽象的意象,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4.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朦胧诗试图超越现实,将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融合在一起。
通过借助模糊的语言、抽象的意象和视角的转换,诗人试图表达细微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赋予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
5. 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
朦胧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
诗人通过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和表达,试图探索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
结语
朦胧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20世纪现代诗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通过模糊、意象化的语言表达、音乐性的韵律、情感的流露和迸发、艺术与现实的结合以及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传达出一种深刻、神秘的审美体验。
注意:以上内容为人工智能-assistant生成的文章,仅供参考,禁止直接抄袭。
古代朦胧诗特点
![古代朦胧诗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815b2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5.png)
古代朦胧诗特点
古代朦胧诗是一种主张意境追求的诗歌流派,具有以下特点:
1.艺术特征:朦胧诗偏重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善于运用直观的意象、象征的语言、音乐般的韵律和空灵的词汇表达情感,呈现出超越表面形态
的美感和艺术气质。
这种语言和符号的处理方式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特
点相似。
2.内容特征:朦胧诗倡导超越表面现象和外在形态的内在精神境界,
主题广泛,多涉及哲学、宗教、自然、情感等诸多领域,反映出人类生命
的深层意义和内在世界。
3.表现特征:朦胧诗着重于独特的节奏、音乐性、节律,注重声音和
节奏的作用,以及对语言的改写和塑造,借以凸显内在情感和抒发真实灵魂。
4.风格特征:朦胧诗形式多样,有长诗、短诗、组诗等多种形式,与
传统的汉语传统诗歌风格和修辞技巧有所区别。
其语言风格独特,多采用
超现实主义的词汇、修辞和表现方式,强调诗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简析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简析朦胧诗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cdf14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f.png)
简析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模糊的意象:朦胧诗以模糊、含糊的意象为特点,通过模糊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诗人常常使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模糊、朦胧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模糊的美感。
混沌的语言:朦胧诗的语言常常是混沌的、不连贯的,诗句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给人以迷离、不确定的感觉。
这种语言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想象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迷离的美。
情感的内化:朦胧诗强调情感的内化和主观感受,诗人通过模糊的意象和混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诗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反传统的态度:朦胧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规范的反叛。
它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明确结构和明确意义的追求,追求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
朦胧诗的诗人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一种更加个性化和自由的创作方式。
总的来说,朦胧诗以模糊、混沌的意象和语言为特色,强调情感的内化和个体的体验,同时反传统地表达诗人的思考和追求。
它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eaf4f3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9.png)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一、崭新的思想特征: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舒婷诗的艺术特征:一,是舒婷诗歌特有的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
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三,善于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舒婷诗的内容: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3988f1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9.png)
朦胧诗是一种富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诗歌形式,其美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模糊性:朦胧诗主张通过模糊的语言表达来创造艺术效果,使诗歌更具含蓄性和隐晦性。
意象丰富:朦胧诗主张通过意象来创造诗歌的神秘感和意境,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
非传统形式:朦胧诗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包括韵律、格律等,而是更注重语言的节奏、音韵和形式。
语言游戏:朦胧诗主张通过语言的游戏和探索来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强调诗歌的自由和创新性。
自我意识:朦胧诗主张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的个人意识和情感体验,强调个性和独立性。
【诗歌】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诗歌】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2fd068725c52cc58ad6be6a.png)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关键字】诗歌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语言艺术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
”[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以及寻求自由的心灵。
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
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适时地将情感协调力的缰绳兜头抛去,以心灵的综合成意象符号的情感空间。
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呵!……”(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在短短的诗节中,作者把“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实物名词加上定性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形成了一组组语言表达简洁而潜台词又十分丰富的意象画面,并且把它们集中排列,就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尽管这些生活现象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可在整体内涵上又如此的丰富和谐,深深地震撼着一个又一个读者。
简述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b71402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4.png)
简述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之一,朦胧诗在20世纪40年代诞生于上海,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艾青、舒婷、臧克家等。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模糊性朦胧诗的首要特征便是模糊性。
这种模糊性表现在意象、意义和意境上。
意象之间难以建立起明确而准确的关联,诗句中常出现具有多重意义的词语和处于含糊状态的词汇,使得诗歌形象具有多重、暧昧的意义。
朦胧诗的意义也常常给人留下一种模糊的感受,常常具有矛盾、缺陷等特点,使人能从中感受到未完成的有趣之处。
朦胧诗最具有特点的便是模糊的意境,在诗歌表述中不再强调苦难、悲剧而是追求生命的流动、动态的存在。
二、内省性朦胧诗歌在体验激烈的内心世界时。
这种内省性表现在思想意境和意识结构上。
朦胧诗通过笛卡尔式的怀疑、自我反思和思想的碎片化来表现个人的自省。
朦胧诗将诗人与自我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深入研究人类价值与本质的问题。
三、现代性作为当时时代亟需的创新成果,朦胧诗的艺术观念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朦胧诗不再强调对生活的真实再现,而是强调对生命深度的、具体的把握。
朦胧诗恰恰侧重于通过过程的感知来表现作为生命的瞬间,与现代意识形态相呼应。
四、反传统朦胧诗以具有实验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反传统,呈现出一种挑战传统的姿态。
尤其是在文学语言运用方面朦胧诗更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的精神,诗中常常选用古文言词语,但又在其基础上进行演化和革新,使得最终的语句充满着人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独特魅力。
总体而言,朦胧诗集合了众多的现代思想和文学语汇,其艺术特性与时代精神相交融,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诗歌表达方式,极大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882ec2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8.png)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
朦胧诗是一种以诗意模糊、意象丰富、语言简练著称的中国古典诗歌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以下是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和文化意义:
1. 审美特征:朦胧诗具有一种诗意的模糊性、综合性和多义性。
它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象,篇章结构也较为灵活,常常采用散文化的
形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无限遐想。
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
往往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义和美感更加抽象和深刻。
2. 文化意义:朦胧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
国现代诗歌的滥觞之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引领了一股用诗歌解读现实的时尚。
朦胧诗的语言、思想和风
格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但它更具有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和生命体验。
朦胧诗不仅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也对全球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一方面,这种模糊性和多义性反映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
另一方面,这种诗意的模糊性和语言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
中注重意境和意象的审美特点。
此外,朦胧诗还反映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人们对生命、自由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
感悟。
朦胧诗的美学原则
![朦胧诗的美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485d9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5.png)
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朦胧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流派,其美学原则主张追求含混、模糊、神秘的艺术效果。
朦胧诗凭借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意象构筑,展现出一种模糊与超验的美感。
以下是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探讨。
一、模糊性朦胧诗主张善于运用模糊、不完全和多义的语言表达,通过模糊的形式和难以捉摸的意义来达到艺术效果。
朦胧诗的语言形式常常是半吟半唱的,诗人运用诸如悬念、省略、断句、打散等手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隐晦、模糊,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二、意象的建构朦胧诗的意象与常理相悖,追求异质的美学效果。
诗人常常使用不可思议的意象和抽象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不可解释的存在感。
这些抽象的、超越常规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迷离、令人困惑但又诱人的诗意世界。
三、内在的力量朦胧诗注重诗歌中内在的力量和静默的存在。
通过对自然、人性和宇宙的深入思考,诗人将那些无法言状的存在引入到诗歌中。
这种内在的力量使诗歌散发出一种神秘而超脱的魅力,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四、声音的魔力朦胧诗注重声音和音乐性的表现。
诗人通过运用音乐的手法,如押韵、音律、重复、拗口等来构筑诗歌的声响结构,使诗歌具备了一种强烈的音乐美感。
通过声音的魅力,朦胧诗能够引起读者审美上的震撼和感知上的共鸣。
五、解构与超验朦胧诗注重对传统诗歌形式与结构的解构和颠覆。
它试图挑战传统文学的规范和固定形式,以达到超越常规的艺术效果。
通过打破诗歌形式的束缚、颠覆传统的表达方式和追求超验的艺术境界,朦胧诗在一种模糊和超越的状态中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魅力。
六、思辨与哲学朦胧诗更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诗歌形式。
在诗歌中,诗人经常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对生命、存在、时间等重大问题的探索,给诗歌赋予了深度和内涵。
这种深邃的哲思使得朦胧诗具备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哲理,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悟到一种更加深刻的人生境界。
总之,朦胧诗美学的原则是在模糊、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中追求神秘、超验的艺术效果。
通过模糊性、意象建构、内在的力量、声音的魔力、解构与超验、思辨与哲学等手法,朦胧诗打破传统诗歌的形式与框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和思考。
简述朦胧诗的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c90131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a.png)
简述朦胧诗的特征
朦胧诗的特征如下:
1. 意象优美:朦胧诗特别注重形式美,把意象改变到一个特别宁静美好的境界,使人能有一种无以言表的舒适感。
2. 方式简练:朦胧诗回避尘世的关系场景,语言简练而不简单,内容也不深,而是节制的及时表达,把朦胧的意象展示出来。
3. 抒情细腻:朦胧诗特别注重抒情,把朦胧的情感用淡淡的笔触写出来,用虚无的抒情表达朦胧的想象。
4. 结尾:朦胧诗结尾多为一句节制的总结,用来重新回顾诗中包含的朦胧之意,从而营造出一种完美的虚无之感。
简述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420628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e.png)
简述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种流派,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模糊与隐晦:朦胧诗强调意象的模糊和语言的隐晦,不像传统诗
歌那样清晰明了。
常常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含糊的词语和句子,让读者感到暧昧的美感。
2. 象征主义:朦胧诗主张诗歌中的意象是符号,要通过这些符号来
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符号常常是与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联的,要靠读者的直觉和想象力去解读。
3. 自由意志:朦胧诗主张诗人应该摆脱社会和文化的束缚,追求自
由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种自由包括语言自由、形式自由和思想自由等。
4. 反对逻辑:朦胧诗反对逻辑和理性,主张感性和直觉的表现方式。
诗人在写作时不必考虑逻辑和条理,而应该追求意象和想象的自然流动。
总的来说,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强调诗歌语言的模糊、隐晦和符号化,主张自由和感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反对逻辑和理性的束缚。
这些特征给诗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思考和探索。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fe950c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9.png)
简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如下:
1.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诗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关照生活,创造出富有新的美学气息的诗境。
即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诗歌带着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流露出时代带给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情绪,反对单一地抒情言志或托物寄情。
2.诗歌主题多义,大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重新呼唤“人”,是启蒙的回归。
3.诗歌出现“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抒情主体内心个人化感受和体验。
4.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诗人常将象征、暗示、通感、联想等交织并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了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摘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朦胧诗内心世界陌生化审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朦胧派诗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杨炼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一、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朦胧诗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和细节特征的真实模仿上,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人主观的内心感受和印象体验。
在过去的文学观念指导下,传统诗歌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人为地拉成一种的线性关系,只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而把人的内心世界排挤到不显眼的角落,即使是作为诗歌中心元素的抒情也是在一个层次或平面上展开,且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加以表现,这与诗的真义相去甚远。
诗歌应该把情感当作自己的表现对象。
情感虽然受之于外,但却蓄之于心,而要表达情感就一定要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认识和表现。
“当作家抒情地、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思想旨趣和感情态度时,他可以首先从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向出发……在绝大多数的抒情作品中,主要的认识对象正是作家(诗人)本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社会意识。
”[1]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诗歌就不需要写外在的物象和具体的情境。
只是在描写这些外在物象和具体情境时,也要将它们纳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黑格尔说过,“抒情诗固然也要涉及具体的情境,主体在这种情境之中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纳入他的情感和观感里,但是决定抒情诗这个基本类型的是内心生活,所以抒情诗不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
”[2]朦胧诗在这一点上半点也不朦胧,它特别强调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正如艾青的《虎斑贝》:“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玉石的盔甲,/保持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诗人吟咏的对象是虎斑贝,但却并没有描摹再现虎斑贝这一具体物象的外在形貌和状态特征,而是突出表现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并且把它纳入到诗人自己的遭际命运和印象感受里加以表现,让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和自己的融为一体。
这也如黑格尔所说的,“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生自发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使它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过的对象。
只有在客观世界已变成内心世界之后,它才能由抒情诗用语言掌握住和表现出来。
”正是朦胧诗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因此,它所传达的情感显得特别真诚,既没有矫揉造作之处,也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它表现的大多是普通人都会有的内心世界和真挚情感,唤起的是审美主体的整体性觉醒。
二、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一)弃置直说,注重象征传统诗歌无论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还是假时述怀,其基本表现手法大多是直说。
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和诗歌所塑造的形象之间往往用一条直线建构起线性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投影,后者是前者的依托。
朦胧诗则不然,它弃置这种直说,而更加注重象征。
诗歌用其所塑造的的形象去替代隐藏在形象背后丰富深邃的意义。
形象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或平面的,而是朦胧的。
象征的这个特点被黑格尔称为“暖昧性”,朦胧诗大都具有这个特点,其作用是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促人想象。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在《这一代》中所写的“黑夜”,并非客观意义上的黑夜,而是指过去的黑暗岁月;“黑色的眼睛”也并不是人脸上的黑眼睛,而是暗示一代人的觉醒。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首诗所蕴含的深义是对20世纪中国的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所作的痛彻心脾的揭露和批判,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却是抒情主人公在寻找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富有丰厚的象征意蕴,有了这把钥匙,就能够打开抽屉,就能够“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同时还能够“打开书橱,/取出一本《海涅歌谣》,/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爱情的信号。
”然而,“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原因是抒情主人公将钥匙给丢了。
很显然,诗人写这首诗并不是要我们看这首诗的形象,而是要我们解读这种形象所代替和暗示的意义。
“我”所丢掉的不是一把普通的钥匙,而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所寻找的也不是一把普通的钥匙,而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朦胧诗的形象和意义之间不像比喻那样此物和彼物的关系是明显的,而是“暖昧性”的。
(二)弃置写实,注重模糊传统诗歌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言志,大都注重写实。
诗中的时间、地点、事由、景物、情感以及产生的原因等都力图清楚明晰,给读者一种一眼见底的感觉。
这种诗虽然读起来不大费力,但读过之后并不能体察到多少韵味。
朦胧诗弃置写实的手法,而使所写显得模糊难辨,暖昧不清。
朦胧诗力图置读者于模糊的形象意境里,使其获得似近非近、似远非远、亦此亦彼、若即若离的感觉,体味到一种既亲切又温柔的情致。
我们来看看舒婷的《雨别》,“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肩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原野,/不畏缩也不回顾。
/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我真想,真想……/我的痛苦变为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
”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的人物,人物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诗中的人物是怎样的痛苦、忧伤,有着何种情愫,以及产生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诗中都没有清楚明晰的表现。
另外像顾城的《别》也是类似的情形:“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挥,/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不,什么也不是,/就像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诗中甚至连表现的情感意绪也显得模糊朦胧,让人很难说清楚。
(三)弃置外在的模仿,注重从情绪和心理结构上去把握生活的潜在变化传统诗歌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注重外在世界的真实性。
而朦胧诗不去模仿这种外在的客观存在,更着重表现客观世界在抒情主人公主观感受及心理上的映射或投影。
诗人把他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的深层结构当中去,透过人物的心理感受来揭示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潜在变化。
“他在大街上走着,/他的手,/竟不如这路面细腻、光滑,/他把手沉甸甸地放在兜里,/手心里攥着,/一个中国农民磨硬了的感叹。
”从吕贵品的《手茧·他》这首诗里,我们隐约感觉到的是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而这种发展变化都投射在一个农民的心理感受上,通过“他”将自己粗糙的、满是皲裂的手与细腻光滑的路面进行的对比,我们认识到“他”手心里攥着的感叹是进步的时代社会生活对他的启示感召,以及从这种启示感召中“他”所获具的醒悟。
透过这一切,我们则看到了时代社会生活必将进一步发展变化和不断进步。
(四)弃置铺陈,注重浓缩和跳跃传统诗歌囿于政论式的思维方式,极力铺饰排陈,力求全面充分,而诗味却很少有。
朦胧诗则不然,作者既用全视角来观察生活,又以全身心来体验情感。
在构思和表现过程中,特别讲究冶炼、蒸馏、浓缩、升华,将千汇万状的生活以及自己丰富复杂、立体交叉的感受体验凝聚在某一点或某一瞬间,并以内心某一个透视点把它们表现出来。
而这某一个点或某一瞬间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的变化显得急速猛进,诗人要捕捉把握这种变化并把它们呈现出来,于是在点与点、瞬间与瞬间之间,就呈现出一种跳跃性。
表面看来,点与点、瞬间与瞬间之间似乎缺乏任何情感的逻辑联系,但实际上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充满神秘魅力的整体。
“风,如有如无,/雨,三点两点,/这是深秋的南方,/一位少女喜孜孜地向我奔来,/又怅然退去,/花束倒在臂弯里,/她在等待谁呢,/月台空荡荡,/灯光泪汪汪,/列车缓缓开动,/在橙色光晕的夜晚,/白纱巾一闪一闪……”舒婷《在潮湿的小站上》所写的一切,风、雨、车站、少女、“我”、列车、花束、月台、灯光、夜晚、白纱巾等共同构成了一幅颇富神秘色彩、神秘氛围的图画。
这幅图画是这样地令人神往,叫人眷恋。
这幅图画以及这幅图画中的每一个景物、每一个景象都被一种朦胧美笼罩着。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中“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
”诗总是介于可言不可言和可喻不可喻之间,无目的而又趋向于某种目的,无概念又趋向于某种普遍必然性,于不确定中又有某种确定性,多义性中又保持某种意义。
朦胧诗所表现的感受、体验、情绪、意念,所描绘的景观、刻画的意象等都是能够意会,却不易言传的。
我们读后可以感觉到,体察到,甚至可以反复地把赏玩索,但却很难用语言把自己的感觉体察准确地说出来。
我们只能更多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更有力地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自己的意会中去揣摩诗歌的意会,力求在情感与认识的溶汇中,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在渐悟与顿悟的契合中捕捉、感觉、把握、凝定那种朦胧的美。
参考文献:[1](苏)格尼·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M].王忠琪,徐京安,张秉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134.[2](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0,212.[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