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最全版
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详细教学设计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一、开眼看世界1。
背景2。
代表人物及主张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
目的2。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3。
洋务思想及结局三、维新变法思想1。
早期维新思想2。
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3。
维新思想的结局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本节课可采取提问、史料阅读、编排历史剧、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课前布置作业:(1)课前预习,分组讨论。
(2)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制作封建顽固势力与维新派论战内容对照表,编排辩论历史剧。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
出示:19世纪初西欧自然科学成果图片。
师:三这些都是反映19世纪初期欧洲情况的图片,通过观看,我们体会到此时欧洲情况如何?回答:自然科学、工业革命等师:此时的欧洲国家正在迅速崛起,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已经完成工业革命,那么同一时期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况呢?回答:政治:腐败;经济:自然经济;军事:军备废弛;对外:闭关锁国等师:通过前面的比较不难看出,中西方之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必然会导致什么现象出现呢?答:西方列强侵华(鸦片战争)师:对,鸦片战争隆隆炮声,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开始感受到中国的落后,于是他们“开眼看世界”,在中国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过程,初步把握重点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已有一定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还不够清晰。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辩证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善于质疑和思考。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主动探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首先,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观念,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抵御外敌侵略。接着,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需要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然后,引入戊戌变法,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主张,强调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通过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学生明白改革是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主题包括:“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有哪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如何演变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你认为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形成课堂互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首先,我会以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民族危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列强侵略、民不聊生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掌握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掌握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3.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打破传统,引进西方技术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如军事装备、工业制造 等,打破了传统观念和制度束缚,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推动政治改革,促进思想启蒙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变法维新主张,推动 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促进了考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各种问题,如该时期的历史意义、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的 影响等。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该时期的历史,并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强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 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从师夷长技开始,中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 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开阔了 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
推动教育改革
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 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科技与文化的传入与影响
西方科技的传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的建立,引进了西 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北洋水师的建立则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
西方文化的影响
除了科技方面的影响外,西方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的教育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 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同时,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过渡: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新课学习:第二子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出示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两张图片,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洋务运动的背景。
问题探究: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你认为清政府会怎么办?由问题探究得出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引导学生划书)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体”和“用”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
教学设计6: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立意:从世界形势、重大侵华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从我们民族的心态角度反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艰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我们的民族心态经历了“自信从容”到“实用应对“再到“紧张焦虑”,行动上相应经历了从“看”到“用”再到“变”的过程。
从被动接受,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心态不断改变的历程。
期望学生形成向他人“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的开放心态。
说明:本教案在主备人费校长二稿基础上整合,还借鉴了2011年第1期《历史教学》上黄天庆老师《从心态视角反思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札记》,2012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刘莉老师《“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为例》等。
导入——出示“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承德接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图:沉浸在康乾盛世中,我们民族是怎样的心态?画面反映出来明显的不平等,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固有的华夷文化观(副板书)——“贵华夏,贱夷狄”,中国人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恋心态,自认是“天朝上国”。
再出示——中国人的“天下”体系图(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论述),从文化上看:“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开化”,中国当时自然把西方国家看做夷狄、蛮夷。
那么,究竟是什么大事惊醒了“天朝上国”,也挑战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华夷心态?引出课题: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6.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7.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讲述民族先辈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8.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改革尝试,理解其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及影响。
难点:分析各种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记忆;
5.设计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勇于改革创新;
3.学习民族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繁荣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3.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记忆。
2.强调各个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篇: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评价;维新思想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那么,先进的中国人就进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其结果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开眼看世界”1.设疑提问引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教师提问:“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根据必修一、二的已有知识可回答:(1)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3)鸦片战争的失败致使民族危机日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过渡: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来强国富民。
2. “师夷长技”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4.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尝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
2. 讲述“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其影响。
3.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分析其历史意义。
4.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维新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 谈话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作业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近现代史教材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书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改革措施;(3)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开展课堂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历史情感;(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及其影响;(3)“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师夷长技”是什么?它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其影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3. 思考: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作业等;(2)评价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理解程度,包括知识掌握、分析能力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总结“师夷长技”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4.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 史料分析: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师夷长技”的实践与影响学习洋务运动中的代表性技术和工程,如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等。
探讨“师夷长技”对近代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2. 第七章:维新变法的兴起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如变法图强、君主立宪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以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的历程。
(2)掌握“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2)运用比较法,分析维新变法与传统变革的区别,认识维新变法的先进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思想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引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变革的历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 合作探讨:4. 课堂讲解:讲解“师夷长技”思想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以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述“师夷长技”思想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 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3. 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不期的改革措施,突出维新变法的特点和意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师夷长技”的含义及其影响。
(2)理解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究救亡图存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师夷长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
(2)通过对近代维新思想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近代中国落后根源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究救亡图存的道路。
(3)认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中华之崛起而付出的探索,以爱国之心不断进行社会的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教学难点:(1)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
(2)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读图法。
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不懈的探索。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他们不断探索,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之路。
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过程:①林则徐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图强。
④康有为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提出了“三民主义”等维新思想。
⑤变法失败,中国进入了近代史的屈辱时期。
(3)影响:近代维新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1)经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
(2)政治:封建专制统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3)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受到阻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1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3.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设计一些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相关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问答题:设计一些分析性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论述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进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3.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分析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内在联系,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利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五)总结归纳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1.正确认识我国近代史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进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及其思想,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3.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在当今社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推动我国的发展?
请将你的思考整理成文字,不少于300字。
4.观看一部与这一历史阶段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并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400字。
2.内容归纳:
-了解我国近代史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进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思想及其影响。
-分析我国近代史上这一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评价不同历史人物、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情感升华:教师鼓励学生以史为鉴,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以下要点:
- “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以下学科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已经完成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学习,掌握了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可能仍较为模糊,对相关人物、思想及其影响的了解有待深入。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B
A
3.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 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 是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4.C.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
B
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 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背景:鸦片战争战败,天 朝上国幻梦破灭 •基础:魏源在《四洲志》 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 志》。
•地位:《海国图志》是当时介 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 •宗旨:《海国图志》的宗旨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内容:战舰、火器、养兵 练兵之法(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扮演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 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探究:阅读材料和结合课本诊断人们对“中体西用” 认识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80年代) 1.代表: 王韬、郑观应
2.思想: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3.评价: 早期维新派只是对洋务运动初步反思,未能突 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能付 诸实践。
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浪潮下的新旧文化交锋【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标解读】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理论到实践的渐进历程。
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观点分析三种思想主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对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时空观念认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与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培育学生建构特定的史实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意识,能够按照时、空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三、史料实证通过多样性的史料养成学生对史料进行科学的辨析、判断、推理的意识,体会历史的实证精神。
使学生在历史解释中掌握知识点的内涵,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评判问题。
五、家国情怀结合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瓜分中国的狂潮,渲染历史人物为国家、为民族复兴的努力和牺牲,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中华民族的觉醒历程,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立意】教学立意作为一节课的核心观点和灵魂,应统领整课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
基于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和史学研究成果,我将本课的教学立意设定为:向西方学习浪潮下新旧文化的交锋。
为此,在探究教材“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三个子目的基础上,我增加了一个子目“中国向何处去——固守还是革新?”,力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每一次浪潮,都伴随着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和守旧势力的顽强阻挠,足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艰难,近代化人物之艰巨。
【重点难点】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A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单元分析】江单元线索林则徐、魏源:洋务派(洋务运动):器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导入新课】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
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
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
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
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述新课】一、“开眼看世界”:(二)“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举措:①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③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1)《海国图志》,1842年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
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当时日本国难当头,有识之士苦苦探寻着解救国家的良方。
《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
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
他们在吸收归纳《海国图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
明治维新期间,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行维新,推进变革,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4、结果与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过渡: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一)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
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
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
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
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
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
3、思想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备注: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
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1)康有为: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撰写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8月刊行)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在《孔子改制考》(1898年刊行)一书中,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③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意义:(1)实践: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①时间:1898年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
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
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 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
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