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教学提纲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语文答题万能答题方法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语文答题公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欢快、愉悦、激动、紧张、悲愤、沉痛、讽刺等。
3.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
简单地说,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4.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5.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末:总结上文;呼应开头;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议论文)。
文首文尾中间:承上启下。
6. 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抒发了……赞美了……7.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8.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9.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0. 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衬托、象征、照应、反衬、烘托、渲染、虚笔、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
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6个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①第一段:从结构上说是落笔点题,点名文章的中心。
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说是为下文做铺垫和衬托。
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
②中间: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③最后:作用是总结全文,点名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并与题目相照应。
二、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
XXX念故乡和亲人或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
悲痛,遗憾。
有的比较含蓄,有的直抒胸臆三、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什么的故事?歌颂赞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省略号思想感情,揭示了点点点点的深刻道理。
四、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中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和大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可以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作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凸起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级神奇景象的描写。
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五、文中某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常用的有八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比喻的作用:一是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家身体为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概念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将它洗写的栩栩如生。
令人倍感亲切天然表现憎恶的事物可以把他写的丑态毕露,给人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能够深刻的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全国通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面对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时,在答题技巧上面也应下点功夫。
整理了一些阅读理解中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希望对孩子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第二部分: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作用: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注意:①字数大致相同;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第三部分:段、篇词语一、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教学提纲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高中语文答题万能公式及要点
高中语文答题万能公式及要点一、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要点:1句子本身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公式: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答题万能公式)知识讲解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答题万能公式)(1) 某句话在文中作用(2)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铺垫总领下文(3)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4)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5) (2)修辞手法的作用(6) 1。
句子本身作用(7) 2。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8) (3)设问(9) 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10)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11)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12)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13)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4)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15)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16)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7)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8)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19)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20)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21)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22)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23)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4)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25)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6)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7)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28)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9)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30)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1)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32)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语文常见答题技巧(万能公式)完整版
语文常见答题技巧(万能公式)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事+结果怎么样二、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三、题目的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初中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与技巧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主旨)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1、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记叙类文章: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3、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