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X

合集下载

景观专业发展历程

景观专业发展历程

景观专业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园林设计到现代的景观规划,景观专业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园林设计主要以宫廷和寺庙的环境布置为主,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和营造。

这一阶段的景观设计更注重人工结构和建筑物的布局,而对于自然要素的利用和保护相对较少。

到了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园林设计开始关注城市环境的美化和改造。

城市公园和花园的建设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植物的选择和园艺的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世纪的景观设计中,更加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提倡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景观规划的雏形。

20世纪的景观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景观设计师开始关注城市空间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以人为本、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全新的工具和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等,为景观规划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

进入21世纪,景观专业进一步拓展了其领域边界和应用范围。

除了城市公园和景观改造,景观设计开始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如生态恢复、农村规划、自然保护等。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也促使景观设计师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适应性设计,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未来,景观专业将继续与科技和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并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人类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的需求日益增加,景观设计师将承担更加重要和综合的角色,为打造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与其他设计专业的交叉合作也将成为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有效解决城市化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景观设计是指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美丽而实用的室外空间的过程。

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并探讨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古代景观设计的起源古代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美化的重要性。

在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人们通过建立花园、修建大型雕塑和雕刻庭院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这些景观设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放松和娱乐的场所,还承载了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神秘崇拜。

二、近代景观设计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环境的美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近代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巴黎的卢浮宫花园、纽约的中央公园以及伦敦的海德公园等都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景观设计作品。

这些公园不仅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运动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三、景观设计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景观设计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影响了景观设计的风格,还表达了人们特定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日本的庭园设计强调自然与人造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和谐和内敛;而中国的园林则注重布局的对称与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念。

四、景观设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景观设计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接触自然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减轻压力和对城市生活的不适感。

因此,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为居民提供放松、娱乐和锻炼的场所,促进社会交流和互动。

总结:景观设计既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到近代,景观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景观设计风格也各具特色。

景观设计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将自然与人类活动相结合,营造出功能美观且具有文化内涵的室外环境。

它涉及到对地形、植被、水文、道路、建筑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规划和设计。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历史发展1. 古代景观设计古代景观设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文明,他们在河流旁边建造了花园、公园和神庙,以及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景观元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庄园和公共花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景观设计。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景观设计文艺复兴时期,景观设计开始与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

著名的花园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以及韦尔萨尔花园的设计,标志着现代景观设计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数学和几何学的应用也大大影响了景观设计的发展。

3. 现代景观设计20世纪的现代景观设计,主张将场地规划与自然资源保护相结合。

以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设计师,强调景观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性。

同时,景观设计开始与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联系紧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未来趋势1. 环境可持续性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规划植被、水资源和交通等方面,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同时,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建材,以减少对地球的负担,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景观设计也将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

例如,智能灯光系统和智能喷泉等技术的应用,将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妙的夜景。

此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设计前进行真实感受,提高设计效果。

3. 文化与社区参与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与当地文化和社区的融合。

设计师将更多地倾听居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通过与居民的互动,能够创造出更加具有共鸣和包容性的设计,为社区带来更多的福祉。

4.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将更加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化景观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趋势。

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阐述其内涵与外延,接着回顾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研究特点与主要成果,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潜在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化景观的内涵与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二、文化景观的内涵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如建筑、道路、农田、工具等。

这些物质形态是人类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的直接体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非物质文化景观则是指那些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现象,如语言、艺术、信仰、习俗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它们通过物质文化景观得以传承和展现。

文化景观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本身,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特定地域、民族或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通过对文化景观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景观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现代研究更加注重文化景观的动态性和空间性,强调文化景观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未来的文化景观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城市化等背景下文化景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1999-05;修订日期:1999-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71030)和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W 970133)作者简介:汤茂林(1967-) 男 讲师G 199Z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 1996年起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G 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地理 城市地理等 在 The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人文地理 城市规划等刊物上发表论文Z 0多篇 合著<人文地理学>等G文章编号:1007-6301(Z 000)01-0070-10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汤茂林(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Z 10097)摘要: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G 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 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 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 文化景观组成 文化景观类型 景观生态 景观保护和规划等六个方面 深入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近今进展G关键词:文化景观;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中图分类号:G 07文献标识码:A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之一[1~3]G 尽管近几十年来随着对科学分析 理论 建模和计量方法的日益重视 景观研究的重要性下降了 但景观的辨别 描述和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工作[4]G 本文试图对文化景观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G 1景观与文化景观1-1景观内涵景观一词在古代是指可证明由个人或集团所拥有的一块土地G 后来 受到荷兰画家(他们把景观看作是风景画)的影响 景观被赋予更现代的含义[5]G HamertOn (1885年)给出了景观的现代用法 即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6]G由于景观内涵的不确定性 在地理学家中已经引起了相当的混乱G 对不同的观察者而言 同一景观意味着不同的事物G Mikesell 写道: 当地理学家谈到景观的 客观现实 并试图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时 对景观的两种流行看法及其主观泛化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困难[4]G HartshOrne 较详细地描述了围绕景观一词的混乱情况[7]G 他指出:在近代地理学中 对景观的重视可追溯到早期德国地理学家和landscf aft 一词;在德语中 landscf aft 一词通常用来表示对土地的感知或者面积有限的一块土地; 尽管一般德国地理学家在演讲中提到的多种可能意义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引起了某种混乱 但正是在最近几十年内随着景观这一极为重要的词在地理学语言中的建立 它所产生的混乱才在地理思想的各个领域中蔓延开来[7]G 尽管人们对景观一词有一些误解 但人们仍将继续使用景观一词G第19卷第1期Z 000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 VOl.19 NO.1Mar. Z 000有的苏联学者把景观定义为 自然地域或水域综合体 可用于任何等级分类单元;而伊萨钦科等则把景观视为有一定分类等级的单元[8] Walmsley 等把景观理解为人们周围观察到的连续平面 它是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产物[9] 肖和李给出的景观定义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 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 生态和美学价值[10]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 我们可以把景观看成地理综合体 即由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组成;人文地理学侧重研究文化景观 包括其组成 演变 类型 感知 解释 生态 保护和规划目前 由于人类活动的广泛性 自然景观的人文化程度不断加深 因而地理学者在许多情况下使用 景观一词 几乎都植根于文化景观概念 例如 我们在谈论经济景观 城市景观甚至工业景观时 通常对这些词汇不作限定. 景观研究德国地理学家A 洪堡在19世纪初提出 应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 探讨由原始的自然景观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11] 美国的苏尔(Sauer )是强烈坚持把对景观的科学研究作为地理学核心的第一人[12] 他重新评述了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景观的内容 形态学方法的应用 以及各种景观的形式和功能 把注意力引向 文化景观概念;在他看来 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一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 苏尔认为 景观因人类的作用而不断变化[12] 因此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苏尔看来就象历史事实是时间事实 它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时代概念一样 地理事实可以看作是地点事实 它们间的关系可用景观概念来表达[4] 苏联地理学家贝尔格等发展并创立了景观地理学派从Broek 的著作[13]和文化地理学伯克莱学派的建立看出苏尔对美国地理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苏尔之后 一系列文化景观研究随之出现 如社会地形(Kolb and Polson 1954) 经济景观(Losch 1954) 神权宗教景观(Young 1967) 军事景观(Johnson 1976)和经济面(Bourne and Simmons 1978)等[14] 正如我们在P .W .Bryan (1933)和M .Sorre (1961)的著作[15 16]中所看到的那样 苏尔之后地理学家对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 Thomas 编辑的论文集<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方面的作用>[17]进一步把文化景观研究推向高潮尽管有人批评景观研究结构太松散 但许多景观研究却对近代地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18] 例如Lowenthal 和Prince [19] Lowenthal [20] Tuan [21] Tuan 指出, 当我们通过所有感官和积极而深刻的思考 获得一物或一地总体上的经验时 我们就获得了具体的现实[21] 他从经验主义观点出发研究景观 探讨诸如拥挤 虚拟的地方 对家乡的依恋和地方的创造物等 Appleton [22]则以另一种不同的风格研究经验和景观问题 他企图了解人们喜欢什么样的景观及喜欢它的原因近年来 在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 )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 )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中 都有景观与文化的专题讨论会 1994年在AAG 第90届年会上有 文化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神话 景观 通讯专题报告会;1995年IALE 大会上对景观类型与人类活动特征 景观建设的量化因子 21世纪的文化景观 持续发展与文化景观等命题都有涉及174期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27地理科学进展18卷1.3景观分类由于对景观内涵的理解不同对景观的分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伊萨钦科为代表的苏联部分地理学家曾提出过一套复杂的景观分类命名体系对应于不同的分类等级单元11]Naveh把景观分为三大类即开放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半农业景观和农业景观)~建筑景观(包括乡村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工业景观)和文化景观23]查别林根据人类对景观的影响程度把景观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源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到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景观可以再分为原始景观和轻度改变景观高山景观~南极滨海景观~泰加景观~红树景观等均属此类景观人源景观指由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产生的景观它可再分为自然人源景观和文化景观自然人源景观指那些虽然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产生但后来还是独立发展的景观;文化景观应当理解为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有意识地建立的景观波格丹诺夫按人类改变程度的系统化情况把景观分为原始景观~微有改变景观~文化景观和改造了的文化景观 2 ]我国地理学者对土地类型研究较多把土地类型理解为以地表环境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这实际上近似于景观类型的划分景观总是或多或少与人类干扰关联按照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景观首先可以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三大类11]1.4文化景观的内涵Sauer在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25]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26]波格丹诺夫把文化景观解释为人类积极地有目的地参与而形成的景观而改造了的文化景观则是在非对抗性人类集团所掌握的高度科学基础上人类有意识改变的景观 2 ]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27] de Blij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广义定义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26]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2文化景观研究的角度及其进展2.1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以苏尔为首的伯克莱学派引导人们用发生学方法研究历史文化美国地理学家~苏尔的学生Whittlesey首创相继占用(seguent occupance国内有学者将其译为文化史层)28]一词并分别用一个模型和一个实例研究来说明他的相继占用概念他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实例研究中创立了一个形式阶段序列,印第安人居住时为从事采集的原始森林;欧洲迁移来的农民把低地开发为农田在山坡草场养牲口;现代因经济改变又把它盖上森林(次生)并养些牲畜;他预言第四阶段将以林业为主要活动29]在他看来每一个阶段或人类占用世代都与人类的祖先和后代联系在一起并认为阶段演化是内因作用的结果类似于一个活细胞的发展和死亡18]由于这一概念容易被其他人采纳因而惠氏提出后不久类似的研究开始出现如Dodge30]~Thomas31]~James32]而Alfred~.Meyer对相继占用概念作了最详细~最复杂的描述 33] 相继占用概念的来源可追溯到著名地貌学家WilliamDavis 的侵蚀循环模型 34]苏尔是Z O 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地理学家之一 19Z 年他阐述了自己的地理概念框架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接着,他又花了几十年时间继续研究文化地理 1941年苏尔在 年会上所作的主席致辞中强调:人文地理学即是对人类工程或文化景观的历史 文化研究 3 ] 正是他开创了文化地理学的伯克莱学派 他对农业起源和扩散的研究 36]和人在改变环境中的作用的研究 37]被视为经典之作景观的形成和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找出并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预测景观的未来变化 S .Passarge 曾把区域~人~文化和历史看作是解释自然景观变化的四种空间动力 斯宾塞和霍华斯1963年在 农业区是如何起源的一文 38]中对三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棕区~马来西亚橡胶园>的农业发展与文化变迁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结论:在这些文化区形成过程中有六个文化过程在起作用 它们是:心理过程~政治过程~历史过程~技术过程~农艺过程~经济过程 Z 6] 对这些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划出农业文化区 1964年劳滕扎克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的景观变化时发现:半岛的连续性景观变化是一个拥有四个变量<纬度~海拔高度~距海路程和最近海岸的方向>的函数 这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为景观学提出了新的方向, 就是这种创新的方向使得区域地理<景观学>成为大多数德国学者的中心旨趣 39]由于文化景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所以文化景观的变化也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文化景观的格局和过程 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家把重视研究社会文化的新地理学叫做 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迁的主要力量是人类集团的 态度~目的和技能文化景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等方面 在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向外蔓延和工业的郊区化,原有的农田景观向城市景观~工业景观~交通景观等转化,土地利用由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和工商业用地 王 4O]等通过分析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变化,认为景观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景观内部均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的能力 钱 41]通过对吴文化区域系统的研究,指出吴文化景观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变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横向交流从方法上看,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景观的变化已经成为国外学者争相采用的方法,所建立的空间变化模型包括把生物反馈机制引入空间动态模型和把空间特征引入生态学模型;大多数空间模型都把所研究的景观网格化,通过基本空间单元的变化来体现景观的空间动态变化 1O]2.2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对不同类型景观的感知~对景观的态度以及景观对人类的影响,都是地理学的当代主题 18] 7O 年代以来,与文化景观有关的感知和行为研究越来越重要,J .K .Wright 4Z ]和W .Kirk 43]是这类主题的较早评论者 尽管文化景观是由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影响产生的,但它却可以由个人以其特有方式加以解释 9] 例如,我们可能会根据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观察工业景观并发现许多不同的信息 有人只看到丑恶~冒浓烟的大烟囱和受污染的水体,有人可能只看到权力的象征和人们的工作 对于同一个景观,与依赖该景观而生活的人相比,参观者可能作出截然不同的解释 18] 资本家可能从金钱角度解释景观,艺术家可能从美学374期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47地理科学进展18卷角度解释景观科学家可能从生态角度解释景观社会活动家可能从混乱和不公平解释景观[9]O因而有些地理学家坚持认为要努力阐明这些关系寻找不同文化景观的含义也要关注文化景观的各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给我们与之相关的文化的那些信息O Salter和Lloyd甚至认为,对景观含义和秩序的探寻一种完全而清晰地了解景观的愿望是地理学的主要责任O这种探索使我们在景观描述中能够超越较为表面的形式和功能进而达到对周围世界人文含义的更深理解[44]OJ.R.Gold坚持认为[45],人类必须投入人力物力研究人类经历的具有符号价值的景观O景观能使人产生从害怕到高兴和怀旧等在内的不同态度对景观的态度又通过人们利用和改造景观的方式反映出来O Gold举例指出,到美洲航行的早期报道中都有这样的景象,花园由具有绅士风度且举止可爱的人占据着他们天真单纯慷慨大方O这种单纯一旦遇到工业文明就会出现紧张--把美洲视为花园的想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O Gold提醒我们景观代表人类喜爱的程度是人们偏爱的区位因而人文化了O Tuan研究了理想景观思想[46]O他探讨感知的共同特征进而引起人们对理想城市~理想生活方式和美国城市景观中的幻想成分等的关注O Tuan在对环境感知和理想景观所作的最后评论中认为,人类一直在寻找理想环境O但理想环境是什么样?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看法不一O但是实际上我们似乎可以勾画出两种图景即单纯的花园和宇宙O地球的果实提供了保证星星的和谐除了提供保证外还给人类带来了壮丽景象[46]O理想景观也许并不存在但这并没有也不应该使寻找理想景观的人泄气O1979年LeWiS提出景观解释和研究的七项原则[9]O这些原则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础上即所有的人都以类似的方式体验环境且对环境的反映可由社会和文化进行传播O目前对文化景观的解释主要有四种模型即画家式模型~民间景观起源模型~书籍模型~剧本作法模型[47]Oz.s文化景观组成由于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某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因而文化景观由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O 自然因素为人类物质文化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O有时自然因素本身的独特组合也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O自然环境具有地带性规律使文化景观的许多人文因素<如民居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O构成文化景观基底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各种因素在景观中的作用各不相同O地貌因素常常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巨大作用影响景观的人文化程度G岩石圈是文化景观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O在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乡村田园景观~园林景观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观中是鲜明的要素之一O构成文化景观的人文因素可以分成两类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O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的最重要组成要素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O在文化景观各组成要素中聚落是最显而易见的它集中反映了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是文化景观的核心O正因为如此文化地理学者<特别是伯克莱学派的学者们>已经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聚落特征如房屋的类型和结构~方言结构以及它们与道路网~建筑材料~土地格局~自然障碍~自然资源的关系其中对乡村类型的研究占据最突出的地位O农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反映所在地的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征9也反映民族的生产习惯 区域文化特色 经济发展水平 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48]G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意识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审美观 道德观 政治因素 生产关系等G 这些因素是文化景观的无形之气9其作用不容忽视;对它们进行研究9我们就可以透过景观的物质外貌9深入文化景观内部9使文化景观研究深入到深层机制的水平上G文化景观的组成除前述的因素外9还有一种凌架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 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 气氛9它象区域个性一样9是一种抽象的感觉G Jean Go mann 在<欧洲地理>一书中写道: ~~要把一个区域和四周区分开来9除了需要突出的山脉或河谷 特定的语言和某些技艺外9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 社会观念 政治模式(有时是三者的结合>的强烈信仰G 因此9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9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特具景象9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27]G2.4文化景观类型19世纪末9德国地理学者曾把地理学定义为景观科学9并认为应主要研究特定区域内景观的形态G 他们提出了许多研究计划9对景观及其组成进行分类9提出标准的分析程序G 由于景观构成的复杂性9划分文化景观类型的方法很多G 例如9根据可视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根据人口密集程度 就业构成 建筑物密集程度等可分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G 此外9还可以将文化景观分为农村聚落景观 人口景观 政治景观 语言景观 宗教景观 建筑景观 流行文化景观 大都市景观等较具体的类型G国内已有学者对文化景观划分应遵循的原则作了探讨9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G 例如9金和董在划分江苏省高淳县文化景观类型时采用的划分原则有[49]: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 人口密度与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文化现状特征相似;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今后建设方向大致相同G 董提出划分乡村文化景观类型的五条原则[50]9即相关原则 同质原则 外观一致性原则 共时原则 发生演化一致原则G 此外9有学者将景观分类的原则和(命名>方法总结为五点9也可供划分文化景观时参考[11]G在划分文化景观类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9不能把划分自然景观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观的划分上;第二9文化景观的划分必须采取定量和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第三9要注意景观要素在组合上的相关性[48]G2.5景观生态20世纪70年代以来9由于不适当的发展 追求高消费等原因9生态恶化 资源短缺 人口膨胀 粮食供给等问题日益严重并表现出全球性G 在这一背景下9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51]9景观生态学成为地理学者和生态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9荷兰 美国 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在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9出版了大量论著G早在1939年生物地理学家 .特罗尔(Troll 9 arl >就提出了景观生态学一词9其背景甚至可以追溯到洪堡 苏卡乔夫等人的早期工作G 1981年第一次世界景观生态学大会在荷兰召开91982年IALE 在荷兰成立G 1991年在加拿大 1995年在法国分别召开了第二 第三次世界大会9这表明景观生态学自80年代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G 80年代中期以来9国际上出版了多部景观生态学著作9仅1987年以来以英文出版的专著就至少有15本[11]G 美国哈佛大学的Forman 教授出版的<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的生态学>[52]一书为当574期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67地理科学进展18卷代景观生态学的代表作该书分5篇14章约50万字内容丰富论点新颖总结了美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系统性在我国景贵和~肖笃宁~傅伯杰~王仰麟~欧阳志云和王如松等学者在景观生态和生态规划设计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53~60]此外文化景观的文化经济生态价值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景观保护与景观规划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经济活动和开发活动创造并保持了许多独特的文化景观蕴藏着有关文化的许多信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的急剧扩张~现代交通的发展已经使世界许多地区的景观遭到破坏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为此景观保护受到重视国际上已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拓展为包含景观在内的四个层次[58 61]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单列出来迄今为止已有四处文化景观进入世界遗产名单[11]即澳大利亚的Viukata国家公园~新西兰的Tongariro山国家公园~菲律宾吕宋岛北部水稻梯田景观~葡萄牙的Sintra城堡景观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后储藏所和绝对保护区的缓冲带;景观是反映过去人类土地利用的历史和遗迹的证据可以作为人类土地持续利用的活样板并为人类提供享受美和愉快以及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会因而保护和抢救有价值的景观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大会进一步提出要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促进文化景观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一切都表明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已经认识到保护景观(特别是具有较大价值的文化景观)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城市规划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今城市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从F.L.Olmsted1863年提出景观建筑学以来将生态原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使城市与自然相融合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一直是I.L.Mc~arg[62]~C.A.Smyser~M.~ough等设计师追求的目标Forman根据美国与欧洲的乡村情况结合生态原理和文化背景于1995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新模型[52]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型有人称之为可能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集中使用土地确保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以充分发挥其在景观中的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业耕作地段;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农田斑块的边缘按距离建筑区的远近布设若干分散的居住处所愈远愈分散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和建筑斑块之间也可增加些农业小斑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要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就必须重视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选择的可能性宗跃光把文化景观论~景观生态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认为城市景观规划将实现四种转变[63]即由物质规划向生态规划的转变土地利用规划向景观功能单元规划的转变由点线规划向景观网络规划的转变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变萧等针对几种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不同的景观类型(城市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名胜区景观~园林风景区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探讨了景观规划的特点和景观规划应该遵循的原则[64]。

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研究进展与展望

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8·04一、研究背景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证,历史遗产的保存不应该像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

如何让历史遗产焕发生机,生动地存于民众生活之中,是建筑及环境设计师要关注的要点。

事实上,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早已被社会及专业人士所关注,但对于与其相关的空间环境———其形成、发展的生存空间环境及其背后的文化资源关注不够。

在2013年苏州市推出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中强调“保护、利用与发展”三者并举,除了延续上基本规划中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外,还拓展了保护内容,提出对遗产本体周边的环境的保护和非物质遗产保护。

同时,常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30)提到关于保护内容,除遗址本体保护外,强调遗址周边环境的保护。

由此可见,关注遗产本体周边环境的保护,强调精神文化要素传承已成为当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历史文化遗产环境记录了历史遗产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环境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又一策略,而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基础。

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导致千城一面、地方特色的缺失现象层出不穷,引发对本土化和地域性的思考,如何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是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记录了城市的成长过程,因此,在打造特色城市风貌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建设特色景观环境。

近年来,陆续涌现出一些实际案例,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民俗风情街、传统建筑商贸区,如苏州斜塘老街、苏州平江传统文化步行街、台州市椒江北新椒街等,分别突显了苏州、台州市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性,并成为其所在城市典型的地方性和传统文化的代表。

因此,基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更新和当下景观建设对地域文化的追求,对历史文化景观的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重塑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成为目前专业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历史文化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一)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

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X

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X

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汤茂林金其铭(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提要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着力研究的五大主题之一。

本文详细回顾了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阐述了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内容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最后论述了目前文化景观研究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文化景观构成方向发展分类解释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乔丹和罗文垂[8](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本文在回顾文化景观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试图对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性、内容和意义作初步概括,并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几个发展方向。

1 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

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

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

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

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报告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报告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报告一、引言景观设计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旨在创造出美丽、功能性与可持续的室外环境。

本报告旨在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当前的景观设计趋势与发展方向。

二、历史回顾1. 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景观设计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景观设计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模仿与提升。

公共花园与城市广场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集休闲、社交与艺术于一身的场所。

2. 欧洲的宫廷花园欧洲宫廷花园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并进一步在法国与英国发展壮大。

这些花园以几何布局、多样的灌木剪裁和喷泉为特色,强调力求完美的对称和秩序。

3. 伦敦的现代公园19世纪工业革命后,伦敦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公园的建设迅速展开。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增加,景观设计变得更加注重自然与生态平衡,例如伦敦的海德公园与里士满公园。

三、现状分析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

景观设计师开始采用生态学原则来打造绿色景观,例如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植物过滤水源等手段达到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影响的目的。

2. 城市化的挑战与创新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加剧,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景观设计师需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城市空间的可用性,并创造出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的宜居环境。

3. 现代科技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设计之前体验景观效果,无人机技术可以用于勘测和监测工程进展。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景观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四、发展趋势与展望1. 城市农业与垂直绿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增加,城市农业和垂直绿化将成为未来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向。

通过在建筑物表面和城市空地上引入农作物和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并提供可持续的食物生产。

2. 可持续交通与活动空间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可持续交通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设计师需要创造更多的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多功能活动空间,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促进人们的运动和社交活动。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1.概述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旨在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户外环境。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古代景观设计在古代,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皇家花园和宗教建筑周围的庭院中。

尤其在中国和波斯,人们将自然元素与建筑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景观。

古罗马人也以其精湛的雕塑艺术和水景设计而闻名,如巴伦西亚花园和维拉·德·埃斯特尔斯。

3.文艺复兴时期的景观设计文艺复兴时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里程碑。

人们开始重视对自然的模仿与再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如维拉·迪·德斯,强调对几何形态的追求,以及对对称和比例的重视。

同时,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对景观设计的精细考量而著名。

4.现代景观设计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速,景观设计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领域。

公园和广场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如纽约中央公园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与城市的融合。

5.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未来的景观设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几个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师将更加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以及自然通风等创新设计。

- 社区参与: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需求,以创造更加宜人的社区空间。

- 科技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预览和体验设计方案。

- 自然恢复:景观设计师将更加关注生态恢复,通过引入原生植物和保护野生动物来重建生态系统。

6.结论景观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古代的皇家花园到现代的城市公园,它对社会和人类福祉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未来,景观设计将继续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美丽环境的需求,并积极应对环境挑战的变化。

只有不断创新和探索,景观设计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并发挥其最大潜力。

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分析

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分析

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摘要】古代园林发展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古代园林艺术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技术与指导思想都为现代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教案。

研究本土的古典园林史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民族国家的风土文化,为设计出更具地方风格特色的景观作品提供重要的文化基石保证。

本文以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依据阐述了在经济基础不断变化中作为上层建筑和文化载体的园林景观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通过以下三部分来进行阐述:一、前言阐述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间的关系。

二、分阶段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三、介绍古典园林如何过渡到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演变史一、前言纵观世界园林历史,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四个阶段。

原始文明的园林处于萌芽阶段,观赏种植不分且归部落所共享,主观是为了祭拜和解决温饱的问题。

到了农业文明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和封建制的确立决定了园林直接归统治者与少数贵族富贾所有,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流文化的国家,中国古典园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园林史。

近代历史原因中国园林没经过大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现代文明,这时中、西方园林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所以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深具本国文化内涵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一个是引进西方造园理论与现代景观概念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都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美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奇百态,剖开各种现象从共性上来看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形成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两者间不仅有个性同时也具有共性的,是可以被吸收、学习、继承发展的关系。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处在原始文明后期和历经整个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初期这个阶段,由于地理位置安居亚洲东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等原因,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状态下,故而能在稳固中前进变化,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景观设计是指通过设计和规划,利用自然和人工环境元素来塑造城市、社区或者公共空间的形象与特征。

它既是对现有环境的改造,也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与诠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演化。

1. 古代景观设计在古代,人们将景观设计与宗教、战争、政治等紧密关联。

希腊城邦的公共广场和罗马城市的庭院都是古代景观设计的典型例子。

当时的景观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建筑、雕塑、水景等元素来创造出有序、美观的空间。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景观设计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了景观设计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将其复兴。

通过对古典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帕拉铎式花园在此时诞生。

这些花园以对称、平衡与比例感为特征,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景观设计的标志。

3. 英式花园的兴起18世纪,英国成为了景观设计的新中心。

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悠闲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发展。

英式花园追求自然、随意、流动的美感,注重景点的过渡和连贯,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英国的肯尼尔沃斯花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

4. 现代景观设计的革新20世纪,景观设计开始与社会、政治、环境等问题相结合。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长。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参与等要素。

为了创造更具可持续性的环境,景观设计师开始使用自然材料、降低用水量、考虑风景的完整性,并通过社区参与促进人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

5. 当代景观设计现在,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因素,以创造宜人且可持续的空间。

当代景观设计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结: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每个时期都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发展。

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应用艺术与科学的综合学科,它是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相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一门非常新颖而又复杂的学科,园林景观设计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进程、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未来趋势四个方面来探讨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史进程园林景观设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小古希腊时期,当时就已经有人开始在城市和庄园中修建园林。

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西方花园前期,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花园,如波斯花园、罗马花园、英国花园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封建主义时期形成的花园园景、到英国庭园及其改良变化,以及随后的自然主义花园和现代主义花园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初,园林设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在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关键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和意义继续被重视,它已经成为一项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设计理念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一样,它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最早的设计以中央对称、几何形式和雕塑元素为主,到后来的突出自然形式、模仿自然动态、赋予色彩等等设计理念,都是响应的时代变化而提出的。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已经从单一的空间设计转向了包括地理信息、室内设计、建筑和土木技术在内的跨学科领域。

景观设计师不仅要考虑美化环境的要求,还要关注气候、生态、经济、地理信息和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

设计正物质和空间外的互动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景观设计将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融入设计中,跨学科合作已经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三、设计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地更新,开发了各种类别的工具和数字技术,并深入到了各个园林设计的阶段中。

数字技术包括草图、建模、3D或VR模拟技术,有效的材料选择和绿植运营的方法都变得普遍。

景观设计也逐渐使用新的科学和技术,如可持续设计、生态设计、自然环境设计等等,来保护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以及提高空气和水质的质量等等。

文化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

文化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

文化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文化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融合自然风光、历史文脉与艺术创意的实践,其历史悠久且充满变革。

自古以来,不同文明通过塑造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景观环境来展现其价值观和审美理念。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到中国的皇家园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了各自文化的象征。

进入近现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文化景观设计开始注重功能性与环境的可持续性。

设计师们不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壮观,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如何为公众创造可互动、可体验的空间。

例如,现代公园不单是植物的配置,更加入了休闲步道、公共艺术装置等元素,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

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景观设计正逐渐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

设计师们汲取世界各地的设计理念,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造出既有国际视野又不失本土特色的景观作品。

同时,数字技术的运用如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使得设计过程更加高效,设计方案也更为直观和生动。

未来的文化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以及对于历史遗迹的尊重和活化利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绿色植被、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手段,使景观设计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部分。

同时,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性设计将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来的文化景观设计也将更加个性化和社会化。

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群体的特殊需求,创造出多功能、有弹性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不仅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社区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凝聚力。

总而言之,文化景观设计经历了从古至今的演变,它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

在未来,这一领域将继续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用创新的设计思维和技术支持,为人类创造更加美丽、可持续、有意义的生活空间。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报告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报告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报告一、引言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自然和人造环境进行艺术化、科学化的规划与设计,旨在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室内外景观空间。

随着人们对环境美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将回顾景观设计的历史,并分析目前景观设计的现状。

二、景观设计的历史1. 古代景观设计古代景观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根据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来设计花园和公共场所。

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巴比伦、波斯、罗马等也有一系列精美的花园和公园。

这些古代景观设计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2. 文艺复兴与宏伟花园文艺复兴时期,景观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掀起了一股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设计师注重对称、对比和几何形式的应用。

著名的花园如意大利的维拉·达斯莱斯和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就是当时景观设计的典范,它们的布局和各个元素的组合都非常精美。

3. 现代景观设计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景观设计逐渐从贵族的府邸扩展到城市的公共区域。

现代景观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性,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同时,随着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景观设计也越来越注重美学和创新。

建筑师和设计师开始将自然元素与人造结构融合,创造出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景观。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1.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环境破坏和土地紧缺的问题。

景观设计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挑战。

切实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2. 可持续性的关注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景观设计也开始关注如何实现可持续的规划和设计。

例如,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降低水资源消耗,使用可再生材料来减少环境影响等。

这种关注可持续性的趋势体现了设计师和规划者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责任感,并为未来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2023-11-11•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遗址景观规划的现状•遗址景观规划的趋势•遗址景观规划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案例研究:优秀遗址景观规划项目分享目•总结与展望:遗址景观规划的未来发展录遗址景观规划的发01展历程人类对遗址景观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来营造居住环境。

人类对遗址景观的认知古代文明时期,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以体现权力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古希腊的雅典卫城等。

古代遗址景观规划实践起源与早期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遗址景观规划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理想形式和比例,倡导人文主义思想,重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美学性。

巴洛克时期的遗址景观规划巴洛克时期,设计师们追求更加动态、夸张和复杂的风格,强调情感表达和视觉冲击力。

这一时期的遗址景观规划注重对历史元素的重组和创新,如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和法国的凡尔赛宫苑。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现代遗址景观规划的兴起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强调功能性和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

这一时期的遗址景观规划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与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协调性。

现代遗址景观规划的实践现代遗址景观规划实践中,设计师们开始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来保护和改造遗址。

例如,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德国的索林根刀博物馆等。

这些实践表明了现代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即注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保护与发展的协调。

遗址景观规划的现02状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古希腊、古罗马等,这些文明为遗址景观规划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悠久的历史背景欧洲各国均设有专业的规划机构,如英国的English Heritage、法国的Monuments Historiques等,这些机构负责制定遗址景观规划的标准和规范。

专业的规划机构欧洲的遗址景观规划注重公众参与,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公众投票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并参与到遗址景观的保护和规划中。

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记忆与历史传承研究

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记忆与历史传承研究

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记忆与历史传承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学科,它可以在自然与城市之间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记忆与历史传承研究。

一、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指的是人们对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体历史的认知、保存、传递和活化的知识系统,它在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中,文化记忆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景观设计可以通过自然与文化元素的融合来表达文化记忆。

比如,在古建筑前面种植传统文化意义的植物,或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都可以表达对文化记忆的尊重和传承。

其次,景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可以成为人们交流文化记忆的场所。

比如,在公园里设置可以交流、展览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打造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最后,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景观元素的安排来表达文化记忆。

比如,在主干道的路缘石上镶嵌保留的古代文化传统,或者在公共场地设置具有象征性的文化元素都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文化记忆。

二、历史传承历史传承,是指人们在对历史进行理解和回顾的过程中,通过保存各种与历史相关的文献、文物、遗址等,以及将这些文物和遗址整合到城市规划设计中,以此来保持和传承历史遗产。

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历史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古迹遗址、历史建筑等元素来保持和传承历史。

在设计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时,可以融入历史建筑的元素,或者在场地周边设置保留的古迹遗址,在营造景观的同时保留历史传承。

其次,景观设计可以通过艺术雕塑、纪念碑等元素来传承历史。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可以设置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或艺术雕塑,以此来表现城市的历史并引领着未来。

最后,景观设计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同时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

比如,可以将无形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纹样、器具等,通过现代设计形式进行传承,并在设计中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

关于文化景观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文化景观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文化景观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文化景观建设的调研报告摘要:本文对文化景观建设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对已建项目的实地考察和对专业人士的访谈,总结了当前文化景观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最后提出了未来文化景观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一、简介文化景观是指地方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具有生态、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的地方特色景观。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文化景观建设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前,我国文化景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现有文化景观项目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文化景观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二、实地考察本次调研选择了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十三陵水库”和横店影视城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这两个项目的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化景观的特点和现状。

1. “十三陵水库”“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部,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库。

目前,“十三陵水库”已经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通过改造建设,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为主、文化人文为辅的旅游景观。

游客通过乘坐游船,参观历史文物和欣赏壮观的自然风光。

优点:(1) 自然生态的完美融合:“十三陵水库”作为一处人工构建的水利工程,保持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

(2) 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十三陵水库”周边聚集了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陵墓和庙宇等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机会。

不足:(1) 游客体验存在瑕疵:游客参观只能通过游船,导致游客只能欣赏景色,难以亲身感受水库的规模,而且游船的船速较慢,合适的旅游路线规划缺失,给游客的选择过程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 整体宣传不足:除了门票处,游客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看不到明确的宣传标识或识别标志导致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好,那么这个获得的旅游体验好了还是不太好说。

2. 横店影视城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进行表演和演示,成为了一处依靠电影、电视等影像媒介,通过演出、展示等手段进行旅游经济产业经营的特色景区。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文化景观设计是一门旨在创造美丽、实用和可持续的室外空间的艺术和科学。

它结合了建筑、园艺和艺术的原则,以创造令人愉悦的外部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设计在不同地区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特征,深深地植根于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环境条件。

古代文明的景观设计在古代文明中,景观设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古埃及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文明,他们建造了一些世界上最著名的景点,如金字塔和卢克索神庙。

这些建筑物以其庄严的雄伟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展示了古埃及文化的独特之处。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很多重要的景观设计成就。

古希腊的庭院和公共空间被用作会议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古罗马则在城市规划和公共浴场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文明的景观设计将美学与功能结合在一起,为后来的设计师提供了灵感。

东方园林的独特之处与西方文明的场景设计相比,东方文明的园林设计有着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园林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它通常包括建筑物、花园、草地、水池和步道等元素,并以灵动的姿态和精美的细节而著称。

例如,中国的苏州园林以其优雅的堆积和传统的意象而闻名。

日本的庭院设计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日本庭院被设计成令人放松和平静的空间,通常借鉴了佛教哲学的原则。

这些庭院通常包括石块、沙子、园艺植物和小溪等元素,代表着自然的元素和精神的平静。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设计逐渐抛弃了纯粹的装饰风格,转而更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功能性。

现代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社会需求。

例如,许多景观设计项目如城市公园、社区花园和商业地产项目都致力于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和社交场所。

这些项目不仅提供了休闲和娱乐活动的场所,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此外,景观设计也开始关注文化保护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在设计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时,设计师致力于保留原有的魅力和特点,并同时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功能。

这样可以保持历史价值并传承文化遗产。

艺术与创意知识: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史和景观史

艺术与创意知识: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史和景观史

艺术与创意知识: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史和景观史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不断地创新中不断地破格。

文化史和景观史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

本文将从文化史和景观史两个方面分析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一、文化史文化史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根本。

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当代艺术的灵魂。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以文化为契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挖掘出现代人类自身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

艺术家们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新的意义和内涵,也通过此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出对现代文化和当代人类命运的思考。

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中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艺术家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不断追求创新,吸取不同的文化元素,再加上自身艺术素养和个性,不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例如Yayoi Kusama在她的作品中不断借鉴和运用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了具有鲜明个性和色彩的作品,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代表性人物。

当代艺术在发展中,也不断关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育和传承。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

当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关注文化遗产的保育和传承,在艺术作品中融入文化遗产的元素,同时也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宣传。

例如艺术家Ai Weiwei利用艺术作品对中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和表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二、景观史景观史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

景观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外观形象,还反映着某种文化和社会精神的内在变化。

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动了景观变化,并从中受益和发展。

艺术家们通过对景观的改造和创造,不仅满足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还创造出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作品。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并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实现景观的转型和升级。

例如日本的园艺文化,从传统的枯山水和庭院美化,到现代公园和自然生态公园,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汤茂林金其铭(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提要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着力研究的五大主题之一。

本文详细回顾了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阐述了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内容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最后论述了目前文化景观研究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文化景观构成方向发展分类解释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乔丹和罗文垂[8](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本文在回顾文化景观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试图对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性、内容和意义作初步概括,并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几个发展方向。

1 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

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

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

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

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

帕萨格(Passarge,S.,1867-1958)不仅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作出了贡献(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24页)。

他反对把景观作个别的描述,认为必须把景观看作一种类型;把一种景观类型看作一种空间体系,即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主张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他据此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地球景观带:自然与文化》);1913年他创立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3卷本)、《比较景观学》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成为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

本世纪20年代,“文化景观”一词在地理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与苏尔(Sauer,C.O.,1889-1975)创立的文化景观学派是分不开的。

他的“景观的形态”继承了施吕特尔和帕萨格的思想,主张用1998年6月HUMANGEOGRAPHYJun.1998 XXX现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1030阶段成果之一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DeBlij,H.J.,1986,P.142)。

1931年苏联著名景观学家贝尔格(Berg,L.S.,1876-1950)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一书,认为景观“是占有一定地域并相互联系的一组环境要素(地方气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动物)所组成的统一体,并认为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939年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C.)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把景观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推动了景观理论的发展。

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者重视研究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

1964年劳滕扎克(Lautensack,H.,1886-971)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时,对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半岛)的各地段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半岛的连续性景观变化是纬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个变量的函数。

这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为景观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这种创新的方向使得区域地理(景观学)成为大多数德国学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页)。

在美国,斯宾塞(Spencer,J.E.,1907-)和霍华斯(Horvath,R.J.)、乔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别从农业、文化、行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观。

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一书中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广义定义,即“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DeBlij,H.J.,1986,P.142)。

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刘易斯(Lewis,G.J.)把景观看作是人们周围能见到的连续平面,它是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产物。

我国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李旭旦,1984,第223页)。

2 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及研究内容乔丹等人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处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

基于这一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15]由于苏尔等人的努力,创立了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景观学派。

文化景观之所以会成为人文地理学特别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也许部分原因就在于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娱乐。

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

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

因此,研究文化景观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对景观的形态、构成、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甚至还要探讨如何引导文化景观建设,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

由于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又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

景观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格局、土地利用划分的现状与配置、建筑物的式样风格、人类活动的形式等,是表现文化景观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

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

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

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

前者指没有职业建筑师的帮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来源于民间文化。

后者则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征,如职业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和大量的可移动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

42人文地理13卷3 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3.1 文化景观构成文化景观存在于地球表面,并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自然因素为人类物质文化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独特组合能构成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自然环境具有地带性特征,使文化景观中的许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构成文化景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各种因素在景观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

地貌条件常常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巨大的作用,影响到景观的人文化程度。

岩石圈是文化景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

而在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乡村田园景观、园林景观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观中最鲜明的要素之一。

文化景观构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两类,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

物质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

其中聚落最显而易见,是文化景观的核心。

农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反映了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征,也反映了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域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

依据物质因素的活动性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活动性因素和相对稳定因素。

活动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驯养的动物、交通工具等;相对稳定因素则主要指文物古迹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筑物。

非特质因素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

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透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外貌,深入文化景观内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并与具体物质景观相呼应,使文化景观的研究不断深入。

除此之外,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凌驾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象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文化景观构成的非物质成分。

英国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欧洲地理》(1969)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周区别开来,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语言和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有时是三者的结合)的强烈信仰。

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

3.2 文化景观的发展文化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服从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对文化景观有所贡献,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标准对景观施加影响的。

由于民族迁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观往往并非由一个民族创造的。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类占用说”,认为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称为“相继占用”。

文化景观源于农业,人类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成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

斯宾塞(Spencer,J.E.)和霍华斯(Horvath,R.J.)1963年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研究了三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棕区和马来西亚橡胶区——的发展与文化变迁,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六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与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与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与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与能力)、农艺要素(品种与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与利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