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课件第五讲:社会化
2.
3.
4.
例子:当儿童看到一张奴隶的照 片的时候。。。
感觉运动阶段:一张薄薄的东西
前操作阶段:一张照片 具体操作阶段:那是错的 形式操作阶段:要是我们的国家建立在
平等之上,人们怎么会占有奴隶?
人格,道德和情感又是怎样习得的呢?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科尔伯格 吉利根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无意识理论”
2.
3.
3、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是如何学会思 考的?
1.
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器官(吮吸,触摸,视听) 来了解世界。不会认识到因果关系,不知道行为的后果。 前操作阶段(2-7岁):学会使用和理解符号,学会说话,开 始有描摹客体的企图。完全自我中心,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大小,速度和因果等)。 具体操作阶段(7-12岁):懂得如何去构想一个具体的客体, 或者以不止一种方式来认识客体,他们能够形成关于事物之间 相互关联的概念。但仍停留在具体在具体思维上,没有具体的 实例她们还是无法讨论抽象的概念,如真理,诚实,公正等。 形式操作阶段(12-15岁):发展起了高度抽象思考的能力。 可以对现实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建构理想。
第五讲 社会化(socialization)
课堂目标
社会化的概念和内涵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社会化的主体 再社会化与预期社会化
遗传还是环境?
人之初,性本无。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
出生时缺乏生存的本能。
那么,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其他东西是
从哪里来的呢?社会学的答案是什么?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自然属性人的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社会化的含义:(p93)(一)社会化的研究角度1文化角度(从文化人类学):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心理学)3.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学的定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93)1. 衣食技能:维持生存的能力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生存的本领2. 行为社会化:社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遵从一定规则、方式的过程。
3. 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把男女社会特征方面的差异教化给个体,使之符合自身性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不等于“性别”4. 定义: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参与能力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作用:培养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对政治角度的价值认同人的社会化类型:(p94)1. 生理性成熟初始社会化社会化成年2.预期社会化:一个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储备3.发展(继续)社会化: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全方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标准规范特点,着眼于人的改造、形式剧烈。
主动:移民被动:监狱(负面和强制的)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生理基础:①人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②人有语言能力③人有思维能力④人有学习能力⑤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社会化的主体:(一)家庭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和社会化的巨大影响(二)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中小学,从大学开始更强调个人特色发展)作为组织机构,培养合作型和独立性(三)同龄(辈)群体定义;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作用:独立平等地进行社会化无意识中接受大量群体亚文化影响(四)工作单位个人职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角色、习惯检验以前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学以致用,真正走向社会(五)大众传媒传媒的开放性、多样性、广泛性无强制:潜移默化导向暗示性需要加以合理控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观察(描摹)学习(二)角色扮演(三)知识积累社会化的主要理论(p103)(一)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二)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一)少儿期(0-16岁)主要:初始社会化(社会、家庭、学校)(二)青年期(16-40岁)主要:预期社会化(三)成年期(40-60岁)主要:发展(继续)社会化(四)老年期(60-)*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困境:缺少稳定、统一的价值规范标准(二)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①无效文化传递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过程(三)代沟社会不同世代之间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于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教
养
模
仿
感
化
熏
陶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人
本我(id)
格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人的社会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这种社会化的任务主要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任务是为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成果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化,对象是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现实社会中的成年人。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等。
5、再社会化——指个人改变以前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分析: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其次,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最后,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个人生物基础▪人有语言的能力▪人有思维的能力▪人有学习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外界社会环境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首先,我们察觉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持续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社会化的意义:人在被社会化的同时,又在参与创造社会。
人必须适应社会,个人在社会关系中被塑造成为具有特定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行为的社会群体的一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确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方式。
其次,人在适应社会和被社会塑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社会需求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维持社会的运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从个人角度分析11、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不要前提。
作为正常的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错过了这个过程,就如我们发现的狼孩一样,永远也成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那么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什么?社会劳动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婚姻家庭形式,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时代的变迁,迫使我们不断的改变观念,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以前,可能我们靠11路就可以走遍天下,当时我们去达濠那边爬山的时候,就有一个同事比较老,就说以前他们没有那条马路,是从东湖,绕过青云岩,然后到达濠赶集,然后再回来,几乎一天的时间久过去了。
那么现在呢,从东湖去达濠,也就是10分钟不到的时间,如果你还处于以前的那个阶段,也就是说你甚至都不去坐车,不去开车,不继续社会化,那么你就只可能生活在古代社会之中了。
社会学 第五章 社会化
第六节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 一、青春期与青年期
❖ 青少年与他们在更年幼时相比,更多受到同辈群体与学校的 影响。
❖ 二、成年期 ❖ 成人社会化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选择角色。当角色内容发
生变迁的时候,他们可以重新定义或再造现行的角色。 ❖ 三、晚年生活 ❖ 四、死亡与濒临死亡 ❖ 濒临死亡的体验 ❖ 悲伤、哀痛与失去亲人“预期的悲哀”
母,是权威型的。
第五节 社会化的主体
❖ 一、家庭 ❖ 家庭社会化的特点
❖ 1)成人的支配性 ❖ 2)成年人对孩子的绝对权威
❖ 家庭教育的形式
❖ 独裁主义;温和宽容
❖ 二、学校与日托中心
❖ 特点:
❖ 1、传授技术和知识的场所
(1)教人识字 (2)训练技能
❖ 2、学校训练儿童适应广泛的社会 ❖ 3、培养公民意识。
❖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 艾里克逊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心理阶段,它随着我们一生 的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变化。
❖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 (2)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 ❖ (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 ❖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 ❖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 ❖ (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 ❖ (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 (5)再社会化 :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 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 二、社会化的作用
❖ 1、 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 立生存。
❖ 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 三、社会化的内容
❖ 1.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 2.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包括价值观 ❖ 3.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自我(形成个性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2.2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2.3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1、皮亚杰:
他律阶段(5~8岁)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 环境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 至冲突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2)
一、社会化的含义(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
1、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1.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把自身作为一 个符号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5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本章主要 讲述人类社会化的意 义,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社会 化主体,以及社会化过程和内 容等。
一、人为何要社会化
案例1: 印度加尔各答狼孩 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 发现了一对由母狼抚育的女孩,大 的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大的取 名卡玛拉,小的取名阿玛拉。 阿玛拉被收养了11个月后就死了
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使人类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 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 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 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而在生活 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 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婴儿时期、少儿时期、 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
一、人为何要社会化
人总是社会的人,不实现社会化,
就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
一、人为何要社会化
“孟母三迁”的启迪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 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一、人为何要社会化
“孟母三迁”的启迪 新邻居是个屠宰户,天长日久,小
孟轲又喜欢玩猪蹄、羊角,学猪叫 羊抵,而且成了嗜好,声称“长大 了要当个屠宰手”。 搬到一个学堂附近居住,孟轲很快 又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向学校里的 学生学习“揖让进退”的文明礼貌,
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二)社会化的主体 学校。随着年龄的长大,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
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 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 社会环境因素。 我的一生中最受影响的李桂芳老师 (自卑孩子受鼓励,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
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二)社会化的主体 同龄群体。它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
第五讲社会化
伊莎贝尔的案例对于研究学者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极少数 发现儿童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案例。 发现:人类没有自然的语言。被隔绝的孩子不会说话。 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儿童缺乏社会关照的环境下成长的例子。 专家们日渐强调,早期社会化经验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现 在我们知道,只关心婴儿的生理需要是不够的,身为父母 亲必须关心孩子们的社会化发展。例如,孩子如果不被鼓 励和朋友交往,他将失去与同辈互动的机会。而这种互动 往往是建立情绪成长的重要关键。
奥斯卡与杰克的案例印证了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多年来,明尼苏达双胞胎与领养研究的研究人员,一直试 着对许多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进行研究 ,找出他们是否在 个性\行为与资质上有类似之处.实验结果证明 ,基因因素与 社会化经验都会影响人类的发展.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下抚 养,但一些特征如敏感度\声音模式以及紧张习惯等,都 很相似.这些被视为与遗传因素有关.然后他们的生活态度\ 价值观\择偶条件.甚至喝酒习惯的不同,则是受到环境模 式影响.
哈洛实验:人工母亲 哈洛以“两种替代母亲”来抚养孤立的小猴子— —一个用布覆盖的模型,另一个是用线作成的模 型,并能供应牛奶。小猴子们会到绑线的“母亲” 那里取用牛奶,但是,大部分的时间却依附在较 象母猴的布模型身边。在危险的时候更是如此。 这个实验印证了猴子比较重视能给予心理安慰的 人造猴子(以毛圈织布覆盖),而非只有提供食 物的模型。小猴子成长的发展,除了食物的提供 外,更需要社会接触所带来的温暖,尉籍与亲密。
9、香槟野女孩
香槟野女孩可能在被遗弃之前就学过说话,因为 她是兽孩中很罕见的能够连贯语言表达的例子。 她的食物包括鸟肉、青蛙、鱼、叶子、树枝和树 根等。如果给她一只兔子,她能很快将其剥皮并 生吃下去。据当地的目击者、著名科学家查尔斯. 玛丽表示,“她的手指,尤其是大拇指非常大, 能用拇指挖出树根,并能象猴子一样在树间荡来 荡去。”她跑得非常之快,视力也很好。1737年, 当时的法国女王之母、波兰女王占领了洛林公国 之后,她听说了这个野女孩的故事,就带她去打 猎,结果她跑得比兔子还快,能够徒手擒杀兔子。
第五章 社会化
2.个体需要。 (1)人没有明显的遗传获得的生存能力和行为 模式,因此个体出生后必须接受社会化;动物 幼体的生活依赖期短, 人类幼体的生活依赖期: 为17~25年,以人的寿命为75岁计算,约占人 生的1/3时间。 (2)人类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决定了 个体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接受 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需要与个 体需要的双向作用的过程。
第一,童年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 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以后的社会 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儿童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对 家庭依赖最强烈,父母对儿童有着不可 动摇的权威和支配作用;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得到反映。
②学校。 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 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念、 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当儿童进入学校 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 学校通过教材、教学、教师人格、学生 和各种组织及活动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 生作用。
3.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说。 幼儿期 1学习走路 2学习吃固体食物 3学习说话 4学习大小便的方法 5懂得脾气的好坏,学习控制自己 6获得生理上的安定 7形成有关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 8与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人建立感情 9学习区分善恶
儿童期 1学习一般游戏中必要的动作技能 2培养自身健康 3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4学习男孩女孩角色的标准 5发展读、写、算的能力 6发展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概念 7发展道德感及价值判断 8发展人格的独立性 9发展对社会团体和单位的态度
广义的社会化表明,个人既需要学习和适应现 有社会文化,又需要学习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 着的社会文化。 广义的社会化表明,社会学通过对社会化这一 过程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彻地 了解了社会化的本质: 社会化的本质之一: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领悟并遵守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从而 达到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
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 3、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 社会化的主体是指社会化的影响者, • 社会化的客体指社会化的被影响者。 • 作为社会化的客体,个体要接受他人或外界
对自己的要求,被周围的人与环境所塑造。 • 人积极主动地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环境,有选 择地将社会文化内化,将内化了的社会文化 又创造性地外化出来,去创造新的文化。 • 个体在接受他人影响的同时,又对他人施 加影响。
• (三)同龄群体 • 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
• • • • •
式大体相同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 体。 特点与功能: 1、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易使其成员产 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增强 人际交往的能力。 2、相同的社会背景、社会教育以及智力发展水平、 兴趣爱好、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方面德相同性, 可以自由地互通消息,交换情报,进而视野开阔, 增长知识,了解社会。 3、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语言、交往方 式、消费方式等,构成独特的亚文化群体,以此指 导自己的行为。 4、极少带有强制性,可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 主动再社会化: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 • •
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 程。 原因:①社会变迁 ②社会流动 强制性再社会化: 社会造成危害的人。 方式:强制 场所:监狱、劳教所或工读学校
• 对象:有越轨行为、危害大多数人利益,并且给
• •
讨论
•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 再社会化、体制化
生技能,学会并运用社会规范,逐步完善 自我观念。 • 社会化的“危险期” :自主要求与对成人 的依赖
• (三)青年社会化 • “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 • 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 自我观念深化 • 人生观、世界观大体形成 • 采用了新的社会化方式 :内化逐渐取代外
(全)第五章人的社会化(11.7)(1)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
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生就被赋予性别、 种族民族等角色。 所谓 自致角色 ,是指通过个人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
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即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一般一个人获得自致角色
的过程是他不断学习和努力而向上流动的过程。自致角色的获得也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
第二,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的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 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 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 每个个人 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 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所谓 规定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警察、
法官等, 人
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 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所谓 开放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
与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而充当 起角色; 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 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当然开放性角色的开放程度也不是无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社会学第五章 个人社会化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四)工作单位 (1)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
关系,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实现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 (2)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 而影响人生目标和社会化目标。 (3)工作单位代表国家或社会对职工进行 价值教育,但职工对此教育有一定的选择 性。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一)儿童期 (二)青年期 (三)成年期 (四)老年期
三、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1、获得人格和自我 2、培养社会角色 3、实现文化转移 4、完成世代交中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 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三)代差(双向教育问题) 所谓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
成人世界做准备。 (3)培养组织纪律性,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如何
克制自己,接受社会控制。 (4)学校在使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仅具有
培养教育作用,而且还起筛选作用。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三)同辈群体 (1)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 (2)在无意中社会化。 (3)多按自己的兴趣社会化。 (4)注意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3、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3岁)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 )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生存能力要靠学习才能获得。与动物相比,人的生 存本能要差得多,而人的需要又复杂得多,因此,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借助 语言的运用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掌握必要的生活 知识和劳动技能, 学会与他人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 论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对社会化理论的重大贡献,就是 提出自我认同危机理论。 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终生的过程,是人 们从出生到死亡期间对环境的感情发展 过程。他在其名著《儿童与社会》中, 描述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
期别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婴儿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 时期 赖 幼儿 活泼自主←→羞怯怀疑 时期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 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 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 和协调发展。 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 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 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 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
)
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
主动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
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
的他乡后进行的再社会化。
强制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
不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 社会强制进行的再社会化。
2、人为什么要社会化?
首先,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个人) 其次,确保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递 (社会)
更重要: 靠人的本能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① 人比动物的本能要少得多、弱的多。 ② 人比动物的需要要复杂、高级得多。
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受“无意识”驱动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
意识。其中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 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 动机中有许多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 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2、人格结构:
超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 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自身的 生物遗传素质,社会化就成了无 本之木、无源之水。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一)语言能力
(二)思维能力
(三)学习能力
(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一)语言能力
具有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被西方誉为
“心灵世界的哥伦布”或“精神领域的达尔 文”。 其虽不是社会学家,但他的许多论著和观点 被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界广泛引用。美国社 会学家戴维· 波普诺在其《社会学》中指出, 如果不提弗洛伊德的著作,“那么任何关于 社会化的讨论就是不全面的。”
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的呐喊:把风筝还给童
年!把嬉笑还给童年!
(二)学校
社会化的正规性 社会化的全面性 与个人进入社会的相关性
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罗森塔尔与雅各森的实验
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他们随机抽出20% 的儿童,告诉各任课老师,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 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一年半以后,他们 把这部分儿童和其他儿童作了对比,结果发现,这 部分儿童的智商水平高于其他儿童。
①
一、技能社会化
生活技能 职业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 ②
二、规范社会化
①日常生活规范
②政治规范(功能)
个体: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社会: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 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③法律规范 ④道德规范
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要求而进行学
习的过程
为什么?
(四)逆向社会化 (reversal socialization )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
程 是一种“文化反哺”
(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特点:更集中、紧张 目标:人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形成 两种类型: 主动再社会化 强制再社会化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
② ③
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 行为的评价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像来评价 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强调“初级社会群体”在个性发展和 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认同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 自主与羞怯、怀疑 主动与内疚 勤奋与自卑感 认同与角色混淆 亲密与孤独感 关注后代与自我 完善与绝望
阶段 婴儿期 幼儿期 学前期 学龄期 青少年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社会背景 家庭 家庭 家庭 学校 同龄群体 配偶 新家庭、工作环境 退休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发展顺利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发展障碍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1 2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 心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 取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 的基本能力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 畏尾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 值感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 充满失败感
3
4
学前 主动自发←→退缩内疚 时期
学龄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时期
5
6
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 结果,即人们常说的“良心”、“理 性”。以“至善原则”为宗旨。
自我——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
现实世界的接触中,从而在适应现实 环境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受“现实 原则”支配。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
隐秘的部分,包括一些本能性的冲 动… …其所支配的行为不受道德规 范的约束,甚至是潜意识的。按“快 乐原则”行事。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社会失范)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
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
① ②
最典型现象:青少年犯罪 典型的原因:
产生与社会化有关 矫正及改造也与社会化有关
(三)代差
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 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① ②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
2、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的教育方式
四种类型:
宠爱型
放任型
专制型
民主型
特殊:“慈母严父”
3、家庭对未成年的教育和培养要适度:
在当代中国,许多家庭的父母对年幼子女的
期望过高,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 孩子还只有五六岁甚至三四岁时,就急不可 待的把他们驱赶到人生名利场上去苦苦拼搏。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是不 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的。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primary socialization)
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
的角色 发生在青年时期
(三)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
这些现象表明:
人的行为、思想感情、语言、生活
习惯等,都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 习的的。 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技能从哪里 来的呢?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含义
1、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
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 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 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 会生活的过程。 即:指一个人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并 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
化的重要条件。 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 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 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 具和符号。
(二)思维能力
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
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 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 件。
(三)学习能力
语言和思维做为人类潜在的遗传能力又
使我们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学习能力。
成年时大多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 比较深厚的家学渊源。 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气氛 不和谐,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与青少 年的越轨和犯罪有很大的相关性。
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
通过父母来实现的。主要有两种表现形 式: 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子女对父 母的模仿。通过这种教育和模仿,父母 对子女的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
②
① ②
需社会提供条件:
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 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
① ②
转型期早期社会化困境主要表现为: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上的多元化和 不确定性 令人信服和敬佩的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
解决途径:
社会应尽快确立起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规 范体系,各社会化主体应共同为社会化提 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个人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呢? 观察学习 角色扮演 知识积累
讨论思考问题
、当代青少年社会化通常会遇到哪些 问题? 2、你是否遇到过有关社会化的问题? 你是或打算怎么解决?
1
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①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特点:
主体:社会化主体的不成熟性 环境条件:社会化执行者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