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 论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对社会化理论的重大贡献,就是 提出自我认同危机理论。 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终生的过程,是人 们从出生到死亡期间对环境的感情发展 过程。他在其名著《儿童与社会》中, 描述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
期别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婴儿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 时期 赖 幼儿 活泼自主←→羞怯怀疑 时期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 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 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 和协调发展。 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 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 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 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
)
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
主动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
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
的他乡后进行的再社会化。
强制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
不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 社会强制进行的再社会化。

2、人为什么要社会化?
首先,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个人) 其次,确保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递 (社会)
更重要: 靠人的本能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① 人比动物的本能要少得多、弱的多。 ② 人比动物的需要要复杂、高级得多。
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受“无意识”驱动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
意识。其中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 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 动机中有许多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 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2、人格结构:
超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 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自身的 生物遗传素质,社会化就成了无 本之木、无源之水。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一)语言能力
(二)思维能力
(三)学习能力
(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一)语言能力
具有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被西方誉为
“心灵世界的哥伦布”或“精神领域的达尔 文”。 其虽不是社会学家,但他的许多论著和观点 被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界广泛引用。美国社 会学家戴维· 波普诺在其《社会学》中指出, 如果不提弗洛伊德的著作,“那么任何关于 社会化的讨论就是不全面的。”
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的呐喊:把风筝还给童
年!把嬉笑还给童年!
(二)学校



社会化的正规性 社会化的全面性 与个人进入社会的相关性
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罗森塔尔与雅各森的实验

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他们随机抽出20% 的儿童,告诉各任课老师,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 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一年半以后,他们 把这部分儿童和其他儿童作了对比,结果发现,这 部分儿童的智商水平高于其他儿童。

一、技能社会化
生活技能 职业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 ②
二、规范社会化
①日常生活规范
②政治规范(功能)
个体: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社会: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 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③法律规范 ④道德规范
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要求而进行学
习的过程
为什么?
(四)逆向社会化 (reversal socialization )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
程 是一种“文化反哺”
(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特点:更集中、紧张 目标:人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形成 两种类型: 主动再社会化 强制再社会化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② ③
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 行为的评价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像来评价 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强调“初级社会群体”在个性发展和 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认同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 自主与羞怯、怀疑 主动与内疚 勤奋与自卑感 认同与角色混淆 亲密与孤独感 关注后代与自我 完善与绝望
阶段 婴儿期 幼儿期 学前期 学龄期 青少年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社会背景 家庭 家庭 家庭 学校 同龄群体 配偶 新家庭、工作环境 退休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发展顺利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发展障碍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1 2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 心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 取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 的基本能力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 畏尾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 值感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 充满失败感
3
4
学前 主动自发←→退缩内疚 时期
学龄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时期
5
6
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 结果,即人们常说的“良心”、“理 性”。以“至善原则”为宗旨。
自我——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
现实世界的接触中,从而在适应现实 环境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受“现实 原则”支配。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
隐秘的部分,包括一些本能性的冲 动… …其所支配的行为不受道德规 范的约束,甚至是潜意识的。按“快 乐原则”行事。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社会失范)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
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


① ②
最典型现象:青少年犯罪 典型的原因:
产生与社会化有关 矫正及改造也与社会化有关


(三)代差
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 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① ②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
2、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的教育方式
四种类型:
宠爱型
放任型
专制型
民主型
特殊:“慈母严父”
3、家庭对未成年的教育和培养要适度:
在当代中国,许多家庭的父母对年幼子女的
期望过高,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 孩子还只有五六岁甚至三四岁时,就急不可 待的把他们驱赶到人生名利场上去苦苦拼搏。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是不 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的。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primary socialization)
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
的角色 发生在青年时期
(三)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
这些现象表明:
人的行为、思想感情、语言、生活
习惯等,都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 习的的。 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技能从哪里 来的呢?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含义
1、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
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 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 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 会生活的过程。 即:指一个人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并 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
化的重要条件。 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 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 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 具和符号。
(二)思维能力
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
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 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 件。
(三)学习能力
语言和思维做为人类潜在的遗传能力又
使我们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学习能力。
成年时大多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 比较深厚的家学渊源。 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气氛 不和谐,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与青少 年的越轨和犯罪有很大的相关性。
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
通过父母来实现的。主要有两种表现形 式: 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子女对父 母的模仿。通过这种教育和模仿,父母 对子女的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


① ②
需社会提供条件:
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 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

① ②
转型期早期社会化困境主要表现为: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上的多元化和 不确定性 令人信服和敬佩的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

解决途径:
社会应尽快确立起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规 范体系,各社会化主体应共同为社会化提 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个人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呢? 观察学习 角色扮演 知识积累
讨论思考问题
、当代青少年社会化通常会遇到哪些 问题? 2、你是否遇到过有关社会化的问题? 你是或打算怎么解决?
1
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特点:
主体:社会化主体的不成熟性 环境条件:社会化执行者的多样性
(四)工作单位

1.
2.
对社会化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 要场所 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 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五)大众传播媒介

1.
2.
3.
可以从三方面认识它的利弊得失: 对文化规范的影响 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
同龄群体、工作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 等
(一)家庭
对所有的人来说,家庭都是社会化的一
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学龄前 的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最重 要的社会环境条件。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 女的第一任老师。”
1、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在所有社会中,成名成家者未
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罗森塔尔
期望效应 ”

(三)同龄群体
与其它主体对儿童社会化作用不同为: 1. 大部分是在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 无意之中进行的。 2. 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3. 儿童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 4. 儿童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
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究竟是产
生积极影响还是产生消极影响, 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狼孩 :1919年,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
约2岁,大的约8岁。小的不久就死去,大的活 了下来,取名卡玛拉。卡玛拉被救时,生活 习性和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害怕光 亮、水、火;不愿穿衣;白天睡觉,夜间活 动,深夜经常嚎叫。 人们教了她2年才学会两腿站立;4年才 学会独立行走。到了17岁,智力仅相当于4 岁孩子的水平。并且一直没有学会说话,只 能听懂几句简单的问话,勉强学会了几个单 词。由于她终究适应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17岁那年就死去了。
青少 自我认同←→角色混乱 年期
青年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 期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 向肯定
成功寂寞,无法与人 亲密相处
7
8
中年 精力充沛←→颓废迟滞 期
老年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 期
热爱家庭,关注后代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自我放纵,不顾未来
悔恨旧事,徒呼悲伤
我们对代差的正确认识:
是客观存在的 性质要作具体分析

正确态度:有利于社会进步,能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的,不管来自哪方,都要鼓励、 支持;反之应反对、限制。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
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 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 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
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 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