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院校建设中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X院校建设中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

人力资源处翟斌汤晓伟

随着创建国家示X高职院校步伐的逐步加快,如何创建一支能培养适应企业专业岗位需要的,适应企业专业岗位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优秀教学团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国家示X高职院校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局。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高素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要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因此,优秀教学团队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通过访问工程师等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在建立一支数量稳定、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不断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聘请兼职教师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力补充,但不是根据途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在专而不在兼,即注重专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注意专业教学团队梯队的建设,注重专业教师层次的提高。

一、建设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从培养学生未来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学院要建设一支优秀教学团队,就必须有一批来自行业、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懂技术、知工艺、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结构上要专兼结合,比例上争取各占50%。

1.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在分析本专业岗位、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从被调企业中寻找一批精通本专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征得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本人同意后将其信息报学院人力资源处备案,经学院考核通过后确定为备选兼职教师,将其信息录入到兼职教师资源库,并根据其特长确定为专业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入库兼职教师数量应不低于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总数150%。

2.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

①聘任

由于企业与学院工作日完全重合,要聘请的技术骨干不可能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有大段的时间集中授课,这就给聘请兼职教师增加了困难,只有打破原有的五天工作日,采用弹性时间授课,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还可根据兼职教师的时间,应灵活机动地开设各种专业讲座,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及技术要点,从而

解决企业与学院工作日重合带来的问题。

②管理

严格控制兼职教师聘任环节。每一位兼职教师在任职前必须经过由人力资源处、教务处、专业教研室三方全程参与的面试、试讲环节。只有通过兼职教师资格考核者,其信息才会录入到兼职教师资源库。

全程监控兼职教师授课环节。以专业教研室为主对兼职教师授课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对兼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进行记录,并加以总结。

定量考核,动态管理。以学生专业能力增长程度作为对兼职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课程改革标准,按所授课程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进行分解,并制定《学生专业能力考核标准》。按《学生专业能力考核标准》将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程度划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由专业教研室对学生进行随机能力测试,若被测试学生50%能力考核为优秀,不及格不超过5%,学院将为其发放奖金以资鼓励;若被测试学生20%以上不及格,学院将直接从兼职教师库中删除其信息,以后不再聘用。

将兼职教师管理纳入专任教师管理X畴,摆脱原有单纯聘任管理模式,使受聘兼职教师全方位参与学院各项教学建设工作,享受学院相关的福利待遇,树立其主人翁意识。

二、建设具有梯队合理、层次较高、“双师”素质优良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是注意专业教学团队梯队的建设,注重

专业教师层次的提高,注重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梯队建设即科学合理地选拔、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水平高影响力强、骨干教师业务精练、一般教师“双师”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层次提高即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逐步形成由教授领军,6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培养即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使其了解本专业在企业中的需求动向,不断掌握本专业岗位能力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逐步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双师”素质较强的教学团队。

(一)专业教学团队梯队建设

团队梯队建设重点放在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上,它是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根本,是教科研水平提高的源泉,是树立高职形象的关键所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业务培训以及在专业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以我院为例,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使专业教学团队中正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数量达到教学团队的15%以上,专业带头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且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团队梯队结构按10%、40%、50%(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专业教师)的比例建设;注重对35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人数不低于现骨干教师人数;至少50%

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至少50%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或从行业企业直接聘请,100%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并在行业企业兼职。

(二)专业教师层次提高

以我院为例,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使专业教学团队中正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数量至少达到20名;使团队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达到50%以上;使专业教学团队中6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加大引进力度,力争使各专业教学团队引进1名带课题、带项目的博士。

(三)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的培养

1.访问工程师项目

访问工程师项目旨在提高专业教师真实生产环境下的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在企业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主要目标:一是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践,把相关工种、岗位的专业技术素质转化为自身素质,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工程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二是通过顶岗实践和访问,在了解企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本专业相关工种、岗位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三是根据自己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审视自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确定自我进修、提高方面的具体计划。四是从专业培养标准出发,深化教学领域改革,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模式、实习

实训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

主要任务:一是根据本专业确定一个实践工种或岗位;二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制定一个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管理类或生产类);三是根据访问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提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四是根据访问实践拟定一个教学改革方案(含实习实训条件配置标准)。

2.赴省、部两级“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学习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为依据,紧紧围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为根本,以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以行业职业技术技能为标准,依托现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每年定期选派2批专业教师到省、部两级高职高专“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学习,使专业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加强,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

3.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水平考试,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认证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水平考试,获取相关专业XX书。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专业XX书一方面是对技术能力掌握情况的一次检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指导学生考取专业XX书打下基础。对取得专业XX书的专业教师予以奖励,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利用这种方法鞭策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4.挂职锻炼

每位二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1年,三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由学院提供挂职锻炼企业,教务处、人力资源处共同提出新教师挂职岗位应掌握的能力及阶段性实践成果。由人力资源处跟踪挂职学习情况,随时检查到岗情况,不断期走访新教师挂职锻炼企业,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践岗位主管了解新教师挂职学习情况,并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践岗位主管给出评价意见,将此作为新教师转正、进编及确定岗档的重要依据。

5.行业企业兼职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专业教师需到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备案,填写《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申请表》,除兼职企业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外,至少有参与一项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科研项目或技术、设备、工艺改革创新项目。经学院批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所需的时间。为了更有效地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其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由学院进行表彰,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