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中华可考历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可追溯到春秋孔子身上。而后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近代西方才产生了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而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师心与师德早已植根,在吸取外来优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回顾自身。且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当今教育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病,虽不乏优秀教师与刻苦学生,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其在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程度都有下降。《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收入《礼记》中,谈及古人学校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以及教育得失与兴废的原由,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虽论述的时代背景距今久远,但仍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以下我将谈谈我读《学记》的几点体会。

一、七条校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不应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懂得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简言之就是知礼二字。在《学记》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七条校规,对象包括政府、老师、学生。

针对政府的一条: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大意是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考核学生,表现出政府对学校与学生的尊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交流,思想激荡的场所,过多的政治干预必定影响学习的纯粹性,虽然古代一直都是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特别是从明朝开始,在思想方面禁锢得特别厉害,但没有视察并不代表没有约束,所以这条校规总有点空谈的味道。不过教育部官员少出来走动,学校也能少点花费,学生学习不至于经常受到骚扰也是好的。

对老师的要求有三条: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三条校规可以说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鼓箧就是击鼓,相当于现在的上课铃声,不过古代是老师亲自敲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到课室坐好,而夏楚指惩戒犯错学生的戒尺和荆条,通过严厉的惩罚树立老师的威严,当然现在不提倡体罚,更多的是谈话式的言语教导。而对教师要求最高的一条,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用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即使到现在,这仍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中国每个班50、60人的情况下,为提高效率,让学生最快地获得知识,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但这就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有利有弊。

而规范学生行为的则有以下三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现在早已没有的这样的礼节了,虽然每个学年都有开学典礼,内容和目的却不同。学生用歌唱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做官的理想,类似于现在的誓师会,振奋自身。比较有意思的是幼者听而弗问这一点,年纪小的学生不懂问学长,学长不懂再集中向老师请教,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长作为沟通人,也可以更好地向年纪小的学生解释答案,学习循序渐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态度。

七条校规非常有特色,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代的教育方法。而现在我国也有类似的统一规范,如对中小学老师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生也有《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特别是小学生守则,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2011年初时,网络上曾掀起了一场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大讨论,有网友评论:我们在培养杰出的公民,守则中什么都包括,全部做到了,简直是圣人。但悲哀的是,几乎每一条都难以做到。没有那句告诉学生究竟该怎么做,每一条都足够学一辈子,透出我们的做事风格混沌和假大空,所以我们的守则等同于无。在假大空的氛围中,你能期望我们的学生遵守些什么?

虽然后来也有出来辟谣的专业人士,并有媒体记者直言从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差异来看教育差异,其实是个伪问题。对比之下,美国版守则只突出了对孩子学习和课堂表现的要求,其实并不完整。只是,就像有网友指出的,中国小学生守则注重的是品德的教育,但是实际上学校抓的根本与之背道而驰。回看《学记》中的七条校规,却发现相比现在《小学生守则》更为细致,要求也更具体。我想,大家更多诟病的不是守则内容,而是言说的方式以及具体的措施,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人们对目前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不满,而非其他。

二、因材施教与教学语言艺术

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在《论语》中就有体现,孔子在解答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时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就是根据他们个人的性格给予的指导,也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话。而《学记》中更系统地将学生学习分为四种类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畏惧竞争。教师的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开发他们的潜力,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但许多老师在这一点上还不够重视,大部分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容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后进生,导致班里两极分化严重。有些学校和老师也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理解不对,用错了方法。如早先的绿领巾和三色作业本,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而调皮、学习不好的小学生戴绿领巾,而且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三色作业本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跟绿领巾如出一辙,其目的都是通过外在的颜色区分,进行结构的分层和身份的定性。这种不一样就像是一种软惩罚,包含了屈辱、疏离和被排斥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做法在引导,目的在鼓励,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带有歧视性的等级划分。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和实际水平,不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就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对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优秀的教师就如同优秀的歌者,做的是点拨、定向的工作,即是点到为止。现在有很多作文培训机构,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写作机构对培训学生的作文批改,有一个多月时间。结果发现很多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从内容到形式,还有语言,都明显的程式化了,像是一个模子刻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