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数学八年级上册《函数》教案

数学八年级上册《函数》教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设计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4.能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并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等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与一次函数中k与b的实际意义.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一次函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它1.课程标准分析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函数的概念;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2.通过用函数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建立符号意识;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的活动1播放洋葱数学有关函数的数学史。

学的活动1观看洋葱数学有关函数的数学史。

活动意图说明: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环节二: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教的活动1问题 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右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给定一个t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值吗?问题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2300vs ,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1)公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计算当v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学的活动1畅所欲言,分享体验。

举手回答: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函数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

2.难点: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函数的性质的推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函数的实例、函数的图片、函数的性质的推导过程。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如气温、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并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初中数学函数备课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备课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备课教案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量和变量的定义。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

2. 学生能通过列表、图像等方式表现函数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2.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

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函数图像展示板。

学具:每人一份函数实例材料、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气温与海拔的关系”、“票价与购票数量的关系”等,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索函数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常量与变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定义。

3. 理解函数概念:通过PPT展示函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4. 函数模型的建立:让学生通过实例,建立函数模型,如“y = 2x + 1”。

5. 函数图像的展示:通过函数图像展示板,展示函数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

6.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量和变量的定义。

2. 学生能通过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 学生能通过列表、图像等方式表现函数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4.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函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函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八上第四章第一节:《函数》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在七年级上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并用符号进行了表示;在七年级下期又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普遍性,感受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为学习本章的函数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1个学时。

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感性材料,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教材地位及作用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3.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参考教案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2章《函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具体章节内容为:1. 函数的概念;2. 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3.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2. 学会使用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并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3. 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分析具体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

难点:函数性质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函数图象模型。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数学的关系,引出函数的概念。

2. 教学函数定义(10分钟)结合实践情景,给出函数的定义,解释函数的定义中各要素的含义。

3. 函数表示方法(15分钟)(1)列表法:通过实例,让学生列出函数的输入和输出值,形成表格。

(2)解析式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找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给出函数的解析式。

(3)图象法:利用函数图象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函数图象的特点。

4. 函数性质(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并能分析具体函数的性质。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函数定义2. 函数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3. 函数性质:单调性、奇偶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出函数的输入和输出值,形成表格;(2)根据实际问题,找出函数的解析式;(3)绘制函数图象,分析函数的性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函数性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12.1 函数 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 函数  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12.1 函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并能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在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法,对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一定的基础,有观察,分析,读图的能力,本节课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1.能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与函数有关的信息,解决函数中的问题;2.能通过函数间变量的关系,理解图象中的点或线段代表的实际意义;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教学难点利用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图象中包括了很多信息,比如一天中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比如,温度呈下降趋势的时间段,温度呈上升趋势的时间段.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学生活动1:学生动脑回忆思考,并积极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图象中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新课.环节二: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教师活动2:思考1 如图是记录某人在24h内的体温变化情况的图象.图中纵轴上0~35一段省略了.(1)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哪个变量是自变量?哪个变量是因变量?(2)在这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各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3)21:00时此人的体温是多少?(4)这天体温达到36.2℃时是在什么时刻?(5)此人体温在哪几段时间上升?在哪几段时间下降?在哪几段时间变化最小?解:(1)时间t与温度T,其中t是自变量,T 是因变量(2)最高温度为36.7℃,在18:00达到,最低温度为35.9℃,在4:00达到.(3)36.3℃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图象,思考回答.(4)6:00或23:00.(5)体温上升的时间段: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体温下降的时间段:2:00~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24:00 .体温变化最小的时间段:0:00~2:00、9:00~11:00.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直观、形象,容易从中了解函数的一些变化情况.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最高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大值,最低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小值.水平线部分表示函数在相应区间内函数值不变.不同区间表示的函数意义不同.思考2 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学生小组交流思考后,回答问题.[左图],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经过丙港,右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观察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需用多长时间?②由丙港(A)到达乙港(C),需用多长时间?③图中CD段表示什么情况,船在乙港停留多长时间?返回时,多长时间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出发点甲港(E),用多长时间?(2)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的平均速度快呢?(3)如果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解:(1)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用去1 h;②从丙港(A)出发到达乙港(C)用去2 h;③图中CD段表示船在乙港停留1 h,返回时4 h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甲港(E)用了2 h.(2)轮船往返行驶的路程一样,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快.(3)若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一样,那么顺水时速度快,逆水时速度慢.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通常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函数值.通过图象可明确自变量、函数值以及它们的取值范围.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过一点分别向横轴和纵轴作垂线,两个垂足分别所表示的数就是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一对对应值.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上升(下降)线表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水平线表示随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不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熟悉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归纳明确如何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课题:12.1.4函数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甲、乙两人进行慢跑练习,慢跑路程y(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前2分钟,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快B.5分钟两人都跑了500米C.甲跑完800米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D.甲乙两人8分钟各跑了800米2.某天早晨7:00,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就地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修好车后继续骑行,7:30赶到了学校.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了他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小明修车花了15 minB.小明家距离学校1 100 mC.小明修好车后花了30 min到达学校D.小明修好车后骑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3 m/s3.小明从家出发到商场购物后返回,如图表示的是小明离家的路程s(m)与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小明购物用时30min,返回速度是去商场的速度的1.2倍,则a的值为( D )A.46B.48C.50D.52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图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观察图象回答:(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解:(1)24分钟,最高时速是90千米/时.(2)2~6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30千米/时,18~22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90千米/时.(3)汽车停下了.(4)汽车从0~2分钟加速,从2~6分钟匀速行驶,6~8分钟减速行驶,8~10停下了,10~18分又加速行驶,18~22分匀速行驶,22~24减速到停止.选做题:5. 向一个容器内均匀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y与注水时间x满足如图所示的图象,则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A)6.如图,四个图象近似地刻画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请按图象顺序将下面四种情景与之对应,正确的排序为__③②④①__ . (填序号)①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②向锥形瓶(上小下大)中匀速注水(水面的高度与注水时间的关系);③将常温下的温度计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计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④一杯越来越凉的水(水温与时间的关系).【综合拓展类作业】7.小红帮弟弟荡秋千(如图①),秋千离地面的高度h(m)与摆动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结合图象回答:(1)当t=0.7时,h的值是多少?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2)将秋千向后拉到最高点然后松开,秋千向前摆动,再向后返回到最高点,这叫做一个周期,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多少时间?解:(1)由函数图象可知,当t=0. 7时,h=0. 5,它的实际意义是秋千摆动0.7 s时,离地面的高度是0.5 m;(2)从图象看,第一个周期用时2.8 s,后一个周期.用时5.4-2.8=2.6(s),故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2.6 s.课堂总结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B )2.如图所示的折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4:00气温最低B.6:00气温为24 CC.14:00气温最高D.气温是30 C的时刻为16:003.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汽车在前9min内的平均速度是80 km/h,汽车在中途停了7 min.选做题:4.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如下过程: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 A )A. 1.1千米B. 2千米C. 15千米D. 37千米5.甲、乙两同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到B地,他们离开出发地的距离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有下列说法:(1)他们都行驶了18千米;(2)甲在途中停留了0.5小时;(3)乙比甲晚出发了0.5小时;(4)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其中符合图象描述的说法有(C)A.1个B.2个C.3个D.4个【综合拓展类作业】6.如图是小明从学校到家里行进的路程s(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观察图象,从中得到如下信息:①学校离小明家1000m;②小明用了20min到家;③小明前10min走了路程的一-半;④小明后10min比前10min走得快.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④ .(填序号)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本节课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让学生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函数》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函数》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函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阶段函数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的特点以及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特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知识。

但学生在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的特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2.教学难点:函数图像的分析和应用,函数与方程的转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总结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函数的性质、图像特点和实例分析。

2.教学案例:准备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3.教学素材:收集生活中的函数实例,用于引入和巩固所学知识。

4.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解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讲解函数的性质、图像特点和实例分析。

初中《函数》教案设计

初中《函数》教案设计

初中《函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函数的各个组成部分。

2. 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解析式和表格法。

3. 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 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函数概念的理解。

2. 函数表示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函数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函数呢?函数有哪些组成部分?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解释函数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等。

3. 举例说明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解析式和表格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一些简单的函数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常见的函数图像,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函数的特点和性质。

五、拓展提高(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与海拔的关系、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强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巩固和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3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3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概念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以及会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函数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由于其抽象性,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函数。

2.准备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变化的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呢?”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的函数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函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函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函数f(x) = 2x + 1,求f(3)的值。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4.1.1 函数 教案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4.1.1 函数 教案

教学设计《函数》的教学设计《函数》的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并用字母进行了表示。

在七年级下册有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普遍性,感受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些一方法和初步经验,为学习本章的函数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表示方法,从而理解函数概念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2、难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四、关于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对变量有一定的了解,为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发现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学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二、尝试探究一尝试探究二用模型,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让我们一起走进函数天地吧!你坐过摩天轮吗?你坐在摩天轮上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下图反映了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与旋转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

问题1、图象表示的是哪些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哪个量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问题2、根据图像填写下表:问题3、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问题4、对于t的每一个值,h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吗?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右图这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函数图像。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函数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和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函数的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说出函数的定义。

2.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函数的性质。

3.能够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

4.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图像的画法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函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展示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电梯的运行、温度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用PPT课件呈现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然后,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分析给定的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分析其中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函数》说课稿1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函数》说课稿1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函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函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函数概念和性质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的表示方法等。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方程的解法等基础知识。

但函数概念的引入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函数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学会用函数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函数的单射性、满射性和一一对应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表示方法,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6.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函数的关键概念和性质。

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114.1.2 函数分管领导课时 1 第 11周第二课时总第37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函数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分清哪个变量是自变量,谁是谁的函数,回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感悟运动变化的观点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具体情境中对函数关系式的建立,提高认识变化规律、预测发展趋势的能力重点(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函数值的概念。

(2)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列出函数关系式。

(3)会区分函数和函数值难点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观察发现问题1: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5元,设购买的总数为m本,总金额t元,填写下表: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2)能用m的代数式表示t的值吗?问题2:跳远运动员按一定的起跳姿势,其跳远的距离s(米)与助跑的速度v(米/秒)有关。

根据经验,跳远的距离s=0.085v2(0<v<10.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2)计算当v分别为7.5,8,8.5时,相应的跳远距离s是多少(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3)给定一个v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的值吗?小组讨论函数的概念:购买数量(m本)2 5 10 20 …费用(t元)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指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学生交流体会: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v,s,对v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二探究说理1)函数的概念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得出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例如,上面的问题1中,m是t的函数,t是自变量;教师板书函数概念强调注意事项:(1)在“同一个变化过程”问题2中,s是对v的的函数,v是自变量.2)函数的表示法:①解析法:问题1、2中,m=2.5t和2085.0vs 这两个函数用等式来表示,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等式,叫做函数解析式,简称函数式.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函数的方法也叫解析法.②列表法:有时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是列表法.如下表:表示的是一年内某城市月份m与平均气温t(℃)的函数关系.月份 1 2 3 4平均气温3.8 5.1 9.3 155 6 7 8 9 …20.2 24.4 28.6 28 23③图象法:我们还可以用法来表示函数,例如图7-1中的图象就表示骑车时热量消耗W(焦)与身体质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解析法、图象法和列表法是函数的三种常用的表示方法.3)函数值概念与自变量对应的值叫做函数值,它与自变量的取值有关,通常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若函数用解析法表示,只需把自变量的值代人函数式,就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例如对于函数m=2.5t,当t=4时,把它代人函数解析式,得m=2.5×4=10(元).m=10叫做当自变量t=4时的函数值.若函数用列表法表示.我们可以通过查表得到.例如一年内某城市月份与平均气温的函数关系中,当m=2时,函数值T=5.1;当m=9,函数值T=23若函数用图象法表示.例如骑车时热量消耗W(焦)与身体质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中,对给定的自变量的值,怎样求它的函数值呢?如x=50,我们只要作一直线垂直于x轴,且垂足为点(50,0),这条直线与图象的交点P(50,399)的纵坐标就是就是当函数值x=50时的函数值,即W=399(焦)中“两个变量”(2)y的取值由x的取值确定。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参考优质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参考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2讲《函数》。

具体内容包括函数定义、函数表示方法以及具体实例。

本讲主要围绕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进行展开,着重让学生理解函数意义,学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函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函数定义,知道函数是一种特殊关系。

2. 学会用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表示函数。

3. 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函数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重点:函数意义、表示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内容:假设我们班有30名学生,现在要统计他们年龄,如何表示这些年龄与人数之间关系?由此引出函数概念。

2. 例题讲解例1:给出一个具体函数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函数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题1和2,巩固函数定义。

4. 知识讲解讲解函数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应用。

5. 课堂讨论6.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定义:函数是一种特殊关系,每个输入值对应唯一输出值。

2. 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

3. 例题:具体实例展示函数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52页练习题3、4、5。

(2)思考题:如何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函数?2. 答案(1)见教材答案。

(2)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函数,需要检查每个输入值是否对应唯一输出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函数定义和表示方法。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解函数四种基本类型: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2)探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如物理运动、经济发展等。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对函数概念、性质和应用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和函数图像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学会用函数的视角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对于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特点。

2.学会用函数的视角看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图像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特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函数。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入函数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商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数量的关系等,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定义,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和图像的特点(如直线、曲线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实例中的函数性质和图像特点。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篇:《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

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对函数的概念加入“对应”,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思想,从感性到理性,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概念,;(2)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身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了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建模等方面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以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相互合作学习,增强其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法:启发探究为主,讨论法为辅学法: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实际背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实际背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对于x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此时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二、概念情景引入:思考1:(本P1)给出三个实例: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

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

(见本P1图).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并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2.函数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函数的存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具体的实例,用于解释和展示函数的表示方法。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求打折后的价格。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用PPT展示函数的表示方法,如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所学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

函数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函数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 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4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4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6.1 函数》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函数图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域和值域、函数的单调性等概念,并通过实例来理解函数的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基础知识,对数学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并能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能够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的教学PPT。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函数?”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定义,通过示例来解释函数的概念。

同时,讲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函数的知识,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同时,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函数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四章一次函数
第1节《函数》教学设计
开阳县金中镇中学:王正权课题:§函数
一、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量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理解的很肤浅,也缺乏理论高度,另外本章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深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学习变量关系的必要性,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函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能主动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函数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教学难点: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函数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见过弹簧秤吗使用过吗你们打过吊针吗在上面的情景中各个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上常用函数来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函数是什么用函数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想了解这些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函数。

(板书课题:§函数)(二)共同探究,构建模型
问题一: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如左下图)
(1)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右上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2)从图象上,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3)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根据右上图进行填表:
t/分012345……
h/米
(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相互交流。


问题二:圆柱形物体的堆放层数与物体总数的关系
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层数n12345…
物体总数y…
问题三: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如温度降低到–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
物理学中把–273℃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

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t+273,T≥0.
①当t分别为-43℃,-27℃,0℃,18℃时,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是多少
②给定一个大于-273℃的t值,你能求出相应的T值吗
(由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学生板演,然后相互交流,师生共同订正。


(三)议一议,形成概念
1、议一议
在上面我们研究了三个问题。

下面大家探讨一下,在这三个问题中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相同点是:这三个问题中都研究了两个变量。

不同点是: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图象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中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以关系式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的。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明确“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这一共性。

2、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各例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归纳出函数概念后,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消化理解概念,并提出自己的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提出:
(1)能指出上面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吗
(2)你能举出生活中是函数的例子吗
(3)你是怎样理解“确定”这两个字的含义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以后,教师点评。

理解函数概念应把握三点:
(1)一个变化过程;(2)两个变量;(3)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即是一种对应关系。

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就以这三点为依据。

3、想一想
上述问题中,自变量能取哪些值
(问题1中t≥0;问题2中自变量n>0的整数;问题3中自变量t≥0.)
概念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时的函数值。

(如:当t=-43时,T的值(230)叫做t=-43时的函数值。


(四)操作演练,知识升华
1、指出下列变化关系中,哪些y是x的函数那些不是
①xy=2;②x2+y2=10;③x+y=5;④∣y∣=3x+1;⑤y=x2-4x+5
2、教材P77页随堂练习
(五)归纳总结,加深理解
1、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给定自变量的值,能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3、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1)图象法;(2)表格法;(3)关系式(解析式或表达式)。

六、课后作业
习题必做第1、2题,选作第3、4题
四、板书设计
§函数
1、什么叫函数
⑴问题一:
⑵问题二:
⑶问题三:
概念: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
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
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2、函数的表示方法:
图象法、表格法、关系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