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导读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学好医案:中医精品病例医案学习(三)
学好医案:中医精品病例医案学习(三)病例二十一:心气虚证孔某,男,成人,职员。
初诊, 1975 年 2 月 6 日。
2 年来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短,大便干结。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结代。
1972 年心电图示频发早搏。
证属气血亏耗,心失所养,以致心阳不振,气血失于调畅。
治当补益心气,调养阴血,兼通心阳,佐以理气活血之法。
党参 12g 、炙甘草 9g 、桂枝 6g 、赤芍 12g 、当归12g 、淮小麦30g 、佛手4.5g 、郁金12g 、香橼皮9g 、茶树根30g 、红枣 5 枚, 7 剂。
药后心悸略减轻,胸闷已瘥。
舌苔薄,脉小结代。
再拟前法,去淮小麦,加磁石 30g , 7 剂。
心悸续减,后随证加减又服 20 余剂,诸证基本消失,纳香。
诊脉未见结代。
再守前法,又服 7 剂以巩固疗效。
(《黄文东医案》)病例二十二:肾气虚证李××,30 岁有余。
患痨多年,肺损津虚,肾亏消耗。
近数月来,不分昼夜,有梦无梦,精自滑遗,渐至舌红苔少,面白颧红,喉干口渴,腰酸胫软,失眠多梦,眩晕无神,阳痿早泄,脉细而数。
初拟知柏地黄丸加味,治疗二旬,精滑不止,脉证依然。
盖滑遗既久,阴损及阳,治法既宜壮水滋阴,又须温阳固摄。
乃仿景岳大补元煎、三才封髓丹及金锁固精丸三方化裁为用:赤参须6g 、熟地黄12g 、淮山药12g 、山茱萸10g 、杜仲(盐水炒)10g 、枸杞子10g 、黄柏(盐水炒) 10g 、天门冬 10g 、莲蕊须 10g 、湘芡实 12g 、煅龙骨12g 、煅牡蛎 12g 、潼蒺藜 12g 、北五味 5g ,水煎服。
守服三、四十剂,诸证显著减轻,惟滑遗仍不得止。
乃改用威喜丸,先服涩精,以治其标,果然月余获效。
继用上方改汤为丸,补涩兼顾,守服月余,遂得巩固。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陈松筠案)病例二十三:心血亏虚证段××,女,43 岁。
阵发性怔忡10 年,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多发性室性早搏”。
老中医临床医案讲解
老中医临床医案讲解中医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它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中,医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材和学习工具。
通过研究医案,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疗法的实践应用,深化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
下面是几个老中医的医案讲解,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例一:痰多嗽喘某女,56岁,体质偏寒,平素容易痰多咳嗽。
前日突发咳嗽,痰多,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喘息。
她前往医院进行了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她前往一家中医诊所就诊,在中医师的治疗下,症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中医师使用咳喘平方加减加料法,给予了咳喘平剂加减加石英、肉桂、半夏、白芍等药物,每日两剂,连服7日。
同时,医师还指导她注意饮食,忌食辛辣、油腻及寒凉食品。
分析:此案属于中医学上的痰热、气阻、肺虚咳喘症,治疗时应注意清热化痰、行气化痰、益肺化痰等方面。
咳喘平方是一种适用于痰热壅肺、呼吸困难的方剂,方中加石英、肉桂、半夏、白芍等药物,可帮助化痰止咳、行气舒肺、益气固本。
同时,注意调节饮食,可以有效地协助治疗,加速康复。
例二:肩臂疼痛某男,42岁,平时工作较为繁忙,经常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近日突然出现肩臂疼痛。
疼痛程度较为严重,且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他前往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肩周炎,但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他听说了一位老中医,就前往寻求帮助。
该老中医通过诊察,认为此案是“风寒湿气”侵袭所致。
医师采用外用药物加内服药物的治疗方式,给予加减爆苦芪、寇陈薯、羌活、川姜、木香、证龙蛇等药物,同时在患处进行艾灸治疗,连续治疗两周,逐渐缓解。
分析:此案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医学上的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常见于劳动过度、体质过敏或感受寒湿等原因引起。
中医在治疗肩周炎时,通常采用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如此案中,医师采用了加减爆苦芪、寇陈薯、羌活、川姜、木香、证龙蛇等药物,同时在患处进行艾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三则医案,学习名老中医如何处理“误诊”
三则医案,学习名老中医如何处理“误诊”I导读: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病情纷繁复杂、变化万千,面对一些复杂情况,医生很难做到首次即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若发生误诊,我们要仔细审查、反复判断。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三则医案学习近代名老中医如何处理误诊。
建立深度阅读(友谊)关系原判断错误,需反复判断作者/鲁兆麟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面对着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病情,很难做到首次即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因而误诊也是难于避免的。
这种误诊,可能是医者本人的诊断错误,也可能是其他医者的错误诊断,为了进一步正确认识病情,必须进行再次诊断,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在思维中表现为原判断错误,经反复判断,纠正错误判断,从而达到正确判断的过程。
近代名老中医,在临床思维中能正确面对本人或别人的误诊,运用一次判断和反复判断相结合的辨证思维形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一、胡希恕治哮喘•案例康某,男,36岁,1964年4月29日初诊: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未离氨茶碱,半年来久服中药补脾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
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
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
治疗: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柴胡12g、半夏12g、黄芩10g、生姜10g、枳实10g、炙草6g、白芍10g、大枣4枚、大黄6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0g药服二剂,诸症减轻,三剂后大便通畅,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
但仍有口干,原方再进三剂遂愈。
经两年半随访未复发。
(《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解析•哮喘之病主在于肺而关乎肾,这是临床所常见,且病已3年,久病多虚,故前医从补肺补肾入手予以治疗。
但由于辨证不当,故治疗罔效。
其症状有增无减,不断加重,则说明运用补法治疗不仅无益于病,反而有害。
胡老通过前人治疗过程及其病情变化,吸取教训,首先肯定此证绝非虚证。
再结合其胸腹胀满、心中悸烦、口干、大便秘结等,诊断为少阳阳明并病。
学中医,如何读医案?(医案学习10大要点)
学中医,如何读医案?(医案学习10大要点)(一)把握诊察辨证经验辨证是立法处方的前提,要取得疗效,辨证正确是关键。
如何判断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等,可以从医案中学到前贤辨别的经验。
辨证必须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细致地审察体征,然后才能作出准确诊断;稍有疏忽,就会导致误诊,轻则加重病情,犹如雪上加霜,甚者令人夭亡,含恨九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认真吸取前人误治的教训,对于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是十分有益的。
智者以教训防止事故,愚者以事故换取教训,务必多读医书医案,防患于未然。
屯田孙侍御潇湘夫人。
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甚危迫。
余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
询之小便仍利。
腹痛而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
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
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
一剂而痛止,连进一十余剂,兼服八味丸而康。
(《删补颐生微论》卷四)荔翁尊堂,年届六旬。
初发寒热,疏散不解。
越日头颅红肿,渐及面目颐颊,舌焦口渴,发热脉数。
予视之曰:“此大头时疫证也,东垣普济消毒饮最妙。
”翁云:“家慈向患肠风,体质素弱,苦寒之剂恐难胜耳。
”予曰:“有病当之不害。
若恐药峻,方内不用黄连亦可。
”市药煎熟。
仅饮一杯,旋复吐出。
病人自觉喉冷,吸气如冰,以袖掩口始快。
众见其拒药喉冷,疑药有误,促予复诊,商欲更方。
细审脉证,复告翁曰:“此正丹溪所谓病人自觉冷者,非真冷,因热郁于内,而外反见寒象耳。
其饮药旋吐者,此诸逆冲上,皆属于忙也。
如盈炉之炭,有热无焰,试以杯水沃之,自必烟焰上腾。
前治不谬,无庸迟疑。
”今将前药饮毕,喉冷渐除。
随服复煎,干渴更甚,头肿舌焦如前。
荔翁着急,无所适从。
予曰:“无他,病重药轻耳。
再加黄连,多服自效。
”如言服至匝旬,热退肿消,诸恙尽释。
可见寒热真假之间,最易惑人。
若非细心审察,能不为所误耶。
(《程杏轩医案初集》)一儿四岁,泻久不止,每日夜必数次,间发潮热,作渴唇红,而貌羸瘦,其腹如鼓。
《医案》四则
《医案》四则[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通过所选医案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医案是我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医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应很好地学习继承。
3.了解古代医案的体例及内容。
[教授方法]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生僻字衽癸浃亘愠桴簧苕闾隧二、繁体字儀憊覺務參劇豈斂遲攝慮複濕滅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朋游譁()然议之。
3、芍药等补剂十余贴()。
4、遂不复致辨()。
5、受误之害甚钜()。
四、重点词语1、(天)甫(明)2、凡(一再行)3、滞下4、袵席5、(及)荐6、阙(其中)7、浃(旬)8、亘(昼夜)9、泠然 10、顾(投) 11、(补)完 12、霍然 13、敛袵 14、噬脐 15、咎(以轻用) 16、初(不言) 17、责(效) 18、(自)讼(曰)19、如鼓应桴 20、(为)厉 21、系铃解铃 22、速(之) 23、簧鼓 24、(甚)钜 25、帏薄 26、小水 27、解维 28、土物 29、比比 30、以邻为壑 31、令(侄女) 32、汛愆 33、(不)宣 34、豁(痰) 35、(奚)白五、指出语法现象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时朱彦修氏客城中。
3、但日服而病日增。
六、今译:1、时朱彦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饮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
2、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服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3、医者不知发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犹以邻为壑耳。
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灭。
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
4、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
七、阅读張子心弱冠病瘵其證咳嗽下午熱從兩足心起漸至頭面夜半乃退面色青形羸氣促交睫即梦遺奄奄一息孫診其脈左寸短弱右關略弦餘皆洪大因許可治病者曰醫皆謂火起九泉者死大肉盡削者死咳嗽加汗者死脈不为汗衰者死況當夏令肺金將絕先生獨言可治何也孫曰證雖危色聲脈三者皆有生意兩顴不赤心火未焚也聲音不啞肺金未痿也耳輪不焦腎水未涸也據面青者憂疑不決左寸短者心神不足關略弦者謀爲不遂必因志願高而不稱其心謀爲而不遂其欲殆心病非腎病也經曰色脈相得者生故許可治病者恍然曰是矣予因星士決上科必售予仍落第而同窗者中故怏怏至此今亦忘其病源矣乃爲定方以人參棗仁龙骨为君丹參石斛貝母麥冬五味子爲臣山梔香附爲佐二十貼而病起丸方則人參麥冬五味熟地枸杞龜板茯苓蜜丸服三月而精神健肌肉充矣(姚若琴、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孙东宿医案·痨瘵》)要求:1、给上文标点2、注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3、简答孙一奎医师何以诊断张子心属心病而非肾病。
中医诊治案例分析(详细)
之 阴 气人 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 , 之 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 若情 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之欲 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 何无 而 涯 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 可 , 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以此 供难 给成 也 易 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 亏 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
既疏豨莶至阴汤,减当归为一钱,去黄 柏,加连翘、栀子、花粉各三钱。服三 剂,烦热退,语言清,口眼歪斜也有改 善,是心经之热已退,而经脉中留滞之 血热,尚未清彻也。复于方中去连翘、 栀子,加橘络二钱,广地龙一钱,连进 十四剂,瘫痪恢复,手足运动正常。惟 舌质尚红,脉弦细,阴虚尚待继续滋养, 改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母四钱,连服十剂, 完芩《外台》 术附汤 《类证活人书》 峻补坎阳 羌活附子汤 羌附干姜木香茴香
《卫生宝鉴》
外邪闭束 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经散寒 附羌汤 湿气闭滞 肾着汤
缺
苓术姜草
温经除湿 桂苓术甘汤加附子、细辛
海某,女,19岁。 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后,突然高烧40℃ 以上。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 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聩,呼吸困难,白细胞高 达20x109/L以上。因病情危重,不敢搬动,未作X 线检查,于1959年1月3日邀吴佩衡会诊。 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 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指甲青乌,脉弦硬而 紧,按之无力而空。 辨为心肾之阳衰弱已极,已现阳脱之象。治 唯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主以大剂四逆汤加肉桂
(郑钦安 《医理真传·卷四》)
郑寿全
1824 — 1911
字钦安
四川成都
人称“姜附先生”,被誉为“火神派首领” 《医理真传》 1869年 《医法圆通》 1874年 《伤寒恒论》 1894年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1郑某,男,39岁失眠已久,睡眠不实,多梦纷纭,心慌,惊悸,头晕,倦怠,易汗出,体瘦,面苍,舌少苔质红,脉细弱。
辨证:心肾两虚。
治法:养心气,益肾阴,交心肾。
方药:首乌藤31g,知母10g,黄柏10g,龙眼肉12g,杭芍12g,地骨皮15g,合欢皮12g,龟甲胶10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阿胶珠12g,山药15g,熟地12g。
因心主汗,汗为心之液,因心气不固,而易汗出,故方中用柏子仁、龙眼肉、阿胶等助心气;又因肾藏精,肾虚精少则见头晕乏力,方中用龟甲胶、熟地等滋补肾阴,加之首乌藤,炒枣仁安神,患者服药两剂后,梦已减,汗出已少,但睡眠仍易醒,且醒后难以入睡,舌略赤,脉细,再以上方加党参18g、五味子10g以助滋补之力,佐谷稻芽炒香25g、陈皮10g,芳香快脾助胃气,连服五剂自汗止,睡眠增至六七小时,梦大减,仍感气短,嘱其再服五剂,患者谓睡眠已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感,气血复,脉力增,临床治愈停药。
解说:患者失眠久不愈,伴心悸、头晕,倦怠、汗出,舌赤脉细弱,刘师首辨为心肾两虚。
心虚者,为心气不足,发为惊悸、汗出;肾虚者,为阴精亏乏,舌脉即是佐证。
治以养心气,益肾阴,交心肾。
服药二剂,梦减汗少;二诊,加入扶助脾胃之品,汗止眠安;三诊,效不更方,继服五剂而愈。
2陈某,女,36岁因气恼肝郁,情志不遂,症已月余,每夜只眠三四小时,且头晕烦躁,呃逆满闷,恶心,纳呆,中脘时疼,两胁发胀,诊舌苔白厚,脉关弦。
辨证:肝郁胃滞,神明被扰。
治法:和中解郁,舒肝安神。
方药:焦神曲12g,焦麦芽12g,藿香12g,青皮10g,陈皮10g,广木香10g,白蔻4g,川朴6g,榔片10g,枳壳12g,苏梗10g,首乌藤31g,合欢皮12g,杭芍12g。
服药两剂后,睡眠即增至六七小时,肝郁渐平,胃滞已轻,中脘痛止,呃逆除,唯感胸脘胀闷,又服三剂,诸证均除。
再加朱砂1.2g 研冲连服三剂,此例治愈。
解说:陈女,始因气恼肝郁而致眠差,《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谓“情有所倚,则卧不安”,即是此意。
中医经典医案的阅读方法
中医经典医案的阅读方法中医经典医案一直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医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且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那么,如何正确地阅读中医经典医案呢?下面我将分享一些阅读方法和心得体会。
首先,阅读中医经典医案时,要注重整体把握。
中医经典医案往往包含病因、病机、病位、症状、辨证施治等内容,需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看待。
要注意医案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做到全面把握。
其次,要注重细节品味。
中医经典医案中有很多细节之处,需要仔细品味。
比如,病人的面色、舌苔的变化、脉象的特点等都是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需要认真观察和揣摩。
只有深入细节,才能更好地理解医案中的精髓。
另外,要注重案例的实用性。
中医经典医案是医生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阅读时要注重医案的实用性。
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背景,对医案进行分析和思考,探讨其中的诊疗方法是否适用于实际临床工作,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此外,要注重历史文化的理解。
中医经典医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医学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医案中的内容和含义。
最后,要注重反思和总结。
阅读中医经典医案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反思和总结,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可以将阅读过的医案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共性和特点,形成自己的一套诊疗方法和思维模式,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正确的阅读中医经典医案对于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通过全面把握、细节品味、实用性、历史文化理解和反思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医案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中医经典医案的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和临床技能。
愿中医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蓬勃生长,造福广大患者。
中医经典医案的阅读方法
中医经典医案的阅读方法
阅读中医经典医案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了解医案背景:阅读医案时,首先要了解医案的背景信息,包括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治疗经过等。
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医案的内容和意义非常重要。
2. 审视症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因此要仔细审视患者的症状,包括主症、兼症、舌象、脉象等方面。
通过了解症状,可以更好地理解医案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3. 分析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认真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
这有助于理解医案中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药物的选择和配伍。
4. 学习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中医经典医案中的核心内容,要认真学习。
包括具体的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剂量、用法等。
同时也要注意学习医案中的用药思路和配伍原则。
5. 思考临床应用:学习中医经典医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
因此,在阅读医案时,要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6. 与其他医案对比:中医经典医案中有很多相似或相关的案例,可以将多个医案进行对比,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医案之间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临床鉴别能力。
7. 总结归纳:在阅读完一定数量的中医经典医案后,要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其中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用药规律和特点。
这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己的临床治疗水平。
总之,阅读中医经典医案需要耐心和细心,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归纳,以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水平。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1肩痹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1肩痹
曹某,女,53岁,2011年12月1日初诊。
主诉:左颈肩部肌肉疼痛5年余,加重1月。
每久坐则致颈肩背部肌肉筋脉疼痛,酸痛,近月来遇冷,左肩关节及同侧颈部疼痛加重,肩臂活动受限,形寒肢冷,纳可,小便清长,大便正常,舌苦白,脉细涩。
颈椎照片无明显异常。
诊断:肩痹辨证:气血亏虚,寒湿痹阻。
处方: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5g,桂枝5g,小通草5g,细辛3g,威灵仙10g。
桃仁10g,红花10g,姜黄10g,伸筋草10g,桑枝10g,制川乌6g,葛根15g。
14连剂。
二诊:颈肩肌肉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怕冷亦好转。
上方去桃仁、红花,加络石藤,再服7剂,诸症消失。
感悟:患者年过半百,气血多虚,且经常久坐,颈部筋肉慢性劳损,加之风寒湿邪夹杂侵袭颈部筋肉,使颈肩部筋脉气血凝滞,经络闭阻,使筋肉拘急而痛。
治疗当以养血活血,温阳散寒。
予养血通痹加桃仁、红花活血止痛;川乌散寒止痛;姜黄、桑枝、葛根、伸筋草祛风湿、通经络;葛根还具有疏通督脉阳气的作用,与桂枝同为督脉引经药。
二诊去桃仁、红花,加络石藤祛风通络。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支气管炎医案8则(同病异治)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支气管炎医案8则(同病异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黏膜下层、基底层、外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该病以秋冬季节或季节交替时及寒冷地域为多发,各种年龄及人群均可发病。
【导读】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证机是痰阻气郁,治以半夏厚朴汤;又因肺失宣降病变证机比较明显,治以麻黄汤宣降肺气;更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又与四君子汤合方治之。
刘某,女,32岁。
有10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近因咳嗽、气喘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咳嗽,气喘,痰稠色白,胸闷,因情绪异常及活动加重,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
辨为痰阻气郁,肺气虚弱证,治当燥湿化痰、行气解郁、宣降肺气。
给予半夏厚朴汤、麻黄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半夏24g,厚朴10g,茯苓12g,生姜15g,紫苏叶6g,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红参10g,白术10g,炙甘草10g。
6剂,水煎服,每日l剂,每日3服。
二诊:咳嗽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气喘减轻,以前方6剂。
四诊:咯痰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
五诊:情绪好转,苔腻减少,以前方6剂。
六诊:诸症大减,以前方6剂。
之后,为丁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90余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痰稠色白辨为寒痰,再根据胸闷、苔白腻辨为痰阻,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又因活动后加重辨为气虚,以此辨为痰阻气郁、肺气虚弱证。
方以半夏厚朴汤化痰行气、降逆止咳;以四君子汤补益中气;以麻黄汤宣肺降逆、止咳平喘。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导读】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证机是肺脾虚弱、痰湿内盛;治以茯苓泽泻汤益气渗利痰湿;又因痰湿偏于寒,故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方治之。
梁某,男,58岁。
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虽服用中西药,可咳喘还是反复发作,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色白,胸闷,不思饮食,食则腹胀,倦怠乏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辨为脾肺虚弱、痰湿蕴结证,治当健脾益肺、渗利痰湿。
七种方法,教你读懂针灸医案
七种方法,教你读懂针灸医案针灸医案较多,案例格式亦多种多样,习者的医学素养和文化功底亦有差异,故掌握正确的医案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现介绍几种阅读针灸医案的方法。
一、顺读法顺读法,即依照医案书写的顺序而读,先了解症状、病因病机、诊断、治法,之后再看处方用穴,最后读按语。
此法适宜于记事式医案、追忆式医案和病例式医案。
案肥胖症赵某,女,53岁。
1995年1月8日初诊。
主诉:身体肥胖12年。
现病史:患者有肥胖病史12年,现体重300余磅(约140kg),食欲亢进,动则心悸气短。
检查:舌苔黄稍腻,脉滑。
诊断:肥胖症,痰湿内盛证。
治则:化痰祛湿、理气和中。
治疗:梁丘、公孙、内关、丰隆、足三里。
耳穴:肺、内分泌、三焦、胃肠、神门、饥饿点。
体针用泻法,每周治疗2次。
耳穴以王不留行贴压,每3天一换,左右耳穴交替使用。
嘱餐前按压耳穴数次,节食,多食蔬菜瓜果,少食膏粱厚味,加强运动。
第1周2次治疗后,感觉良好,自诉饥饿欲食时压耳穴则食欲下降,体重减轻4磅(约1.8kg),对治疗颇有信心。
依前法治疗20余次,每周减重3~4磅(1.4~1.8kg),共减42磅(约20kg),心悸、气短症状消失,精神愉悦。
按肥胖之病,中医多将其病因责之在痰湿。
正所谓“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是也。
痰湿内蕴,日久化热,胃热则易消谷善饥。
故临床治疗时应以脾、胃两经腧穴为主。
在本案中,足三里、丰隆配合应用能运脾化痰;梁丘、公孙二穴配合调节脾胃、化痰和中;内关、公孙配合善调胃气、降胃热。
依据相关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能够明显抑制胃酸分泌,针刺公孙能够减慢胃蠕动。
同时配合使用耳穴中的肺、三焦、脾胃,以促进代谢、利水;内分泌穴有调整内分泌功能的功效。
故综合应用体针、耳穴,可调节体内代谢、降低食欲,进而达到减肥之目的(《针灸名家医案解读·谭晓红验案》)。
二、逆读法逆读法,即先看处方用穴、效果,再以方测证,以穴测证。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按语简略、或仅列主证、或仅列主脉、或仅叙述病机而未载症状的医案最为适合。
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
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1. 《妇人良方》《妇人良方》是明代医家杨上善的著作,收录了大量关于妇科疾病的医案。
其中包括了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
该书强调了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通过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
其中一些经典医案如下:(1)男欲女不亲:本案描述了一位相貌俊秀的男子因性功能障碍导致夫妻关系不和。
杨医生通过诊断,认为其症属于肾虚所致,应该在滋补肾阳的同时补益肾阴,才能达到改善性功能的目的。
(2)白带不止:本案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出现白带不止的症状,经过杨医生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为湿热痰浊所致,治疗过程中给予祛湿燥湿、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子房不固:本案描述了一位女子怀孕后出现腰酸背痛,子房容易下垂的症状。
杨医生认为是子宫失于固摄所致,通过益气固摄的中药方剂,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2. 《妇科玉尺》《妇科玉尺》是清代医家施绪棠的著作,该书对各种妇科疾病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与医案。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医案的导读:(1)经行不调:本案描述了一位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的症状,包括经期过多、经期延长等。
施医生通过诊断,确定症状是气血失调所致,采用调理中药方剂来平衡气血,最终取得了有效的治疗效果。
(2)白带增多:本案描述了一位女性出现白带增多、色黄等症状。
施医生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通过清热利湿、调理脾胃的中药方剂治疗,最终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
(3)子宫脱垂:本案描述了一位妇女出现子宫脱垂的情况,其症状包括腰酸、下坠感等。
施医生通过诊断,认为是脾胃气虚,子宫失去支撑所导致,采用补益脾胃、固摄子宫的中药方剂治疗,最终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3. 《女科秘传》《女科秘传》是清代医家陈维岳的著作,该书收录了大量的妇科病案和治疗经验。
以下是其中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医案导读:(1)妇科病名诊断:该篇对各种常见妇科疾病进行了详细的病名解剖与诊断,使读者能够对不同病名的妇科疾病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叶天士医案讲解
叶天士医案讲解
叶天士医案是中国近代著名中医医案之一,由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活跃于上海的中医叶天士创作而成。
这些医案记录了他在临床实践中的治疗经验和心得,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叶天士医案以其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极高的实用性而闻名于世。
其中既包括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发烧、头痛眩晕等,也包括一些罕见病例,如癌症、肺结核等。
这些医案多采用方剂加针灸的综合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快速、安全等优点。
值得一提的是,叶天士医案中强调了个体化的诊疗思路,即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病情和环境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倡中西医结合,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学相结合,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先河。
叶天士医案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推广中医药文化、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1.血证案【辩证思路】本案属于热入血分症,此人由于大饱醉,过度饮食,过食辛辣厚味食物,过度饮酒,蓄积胃肠,损伤了胃气,积湿蒸热,阳明热盛,灼伤血络,使淤血壅滞胃中。
又正值盛暑之时,外出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上升,暑迫血上行,使血不循经故见吐血;胃中淤血上行,行至胸中,故见胸痛;暑性炎热,上升,故见体热头眩;脉见洪而滑,洪为阳脉,盛暑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见洪脉,食积饮停,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见脉滑。
本案是饮食不节导致的血症。
【治疗特色】《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
”进仲淳认为治吐血有三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乃使血循经络,不致瘀蓄;“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之体,使肝愈虚而不藏;“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可以降火。
血热吐血当以凉血止血,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而前面的医生却诊断为劳心焦虑所致的吐血,用茯苓补心汤治之,该方主要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心气为邪所致的吐血之证。
显然诊断错误,导致用方用药也错。
滑寿先用犀角地黄汤再用桃仁承气汤,两方都具有泻热凉血散瘀之功效,但是滑寿却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作出详细的诊断,从而更好更快的治愈了患者。
犀角地黄汤方中用犀角凉血清心解热毒,使火平热降。
用生地凉血滋阴生津,助凉血止血。
再以桃仁承气汤逐淤泻热,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大黄苦寒,下淤泻热。
2.怔忡案【辩证思路】本案属怔忡案,属心火亢盛而兼有脾胃气虚之证。
“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思虑过度,致内伤也”由此可知患者有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证,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怔忡善忘,失眠多梦,心烦,舌红,脉细数等症。
医案五则知识点总结
医案五则知识点总结医案一:王某,男,35岁,主诉头痛、眩晕一周。
患者近期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不规律,平时饮食不规范,经常熬夜。
检查发现患者血压升高,颅内压增高。
综合分析患者病情,诊断为高血压性脑病。
治疗方法为降压、降颅内压,指导患者规律作息,饮食习惯,加强锻炼。
知识点总结: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中青年人群中也有发病趋势,年轻人应提高对高血压的警惕。
2.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受损,引发脑部疾病,如高血压性脑病。
3.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不规律、饮食不规范、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4.治疗高血压性脑病要综合考虑降压、降颅内压、调整生活方式等因素。
医案二:李某,女,25岁,因腹痛腹泻就诊。
检查发现患者患有急性胃肠炎,治疗后病情好转。
查找病因,患者称近期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食用生冷食物过多。
通过医生的指导,患者改善了饮食和生活习惯。
知识点总结:1.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数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但生活习惯也是重要因素。
2.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食用生冷食物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危险因素。
3.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胃肠炎至关重要。
医案三:张某,男,40岁,因心慌胸闷就诊。
检查发现患者患有冠心病,需要立即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术后康复期间,医生指导患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戒烟限酒、生活有规律。
知识点总结:1.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提高,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2.冠心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但术后的生活管理和康复同样重要。
3.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戒烟限酒、生活有规律等是冠心病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措施。
医案四:赵某,女,30岁,因咳嗽发热就诊。
检查发现患者患有肺炎,需要住院治疗。
医生在治疗之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营养,保持充足休息。
知识点总结:1.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更容易发生。
黄元御临床医案
黄元御临床医案1. 引言黄元御(150-219年),字元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家。
他擅长临床医学,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黄元御的临床医案,展示他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2. 医案一:头痛病历患者:李某,女性,35岁。
主诉:头痛已有一周,每天持续数小时。
现病史:头痛呈阵发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正常。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现病史,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偏头痛。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按时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消失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并感谢黄元御对她的帮助。
3. 医案二:咳嗽病历患者:王某,男性,45岁。
主诉:咳嗽已有一个月,咳痰量较大。
现病史:咳嗽呈间断性发作,伴有黄色粘稠的痰液。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肺部听诊有湿罗音。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坚持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和烟雾等有害物质。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明显减轻,痰液也变得清稀。
肺部听诊时,湿罗音减少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感觉身体明显好转,并对黄元御表示感谢。
4. 医案三:消化不良病历患者:张某,女性,50岁。
主诉:饭后腹胀、恶心、嗳气等症状。
现病史:饭后常出现腹胀不适感,伴有恶心、嗳气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腹部轻压疼痛。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医案通读八大名医案----轻松掌握中医精要
医案通读八大名医案----轻松掌握中医精要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而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学习中医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实(寒热燥湿风)、虚(阴阳气血津)"这两大系统(共10项要素),再辅之于脏腑(心肝脾肾胃)系统,基本上构成了中医的全部基础。
由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导、叠加出中医所有的内容。
事实上,要掌握中医复杂的基础理论,只需通读如下八个名医治病的真实故事,就能够轻松熟知中医经典的"八纲辨证、五邪六淫、治病八法、中药方剂"等基本内容。
中医故事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徐大椿)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
众多医生按照"热症"来治,给病人开出"寒凉之药"。
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
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
毕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热症"来治更加稳妥一些。
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大热之药",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
随后,调节药方,不到十天就病愈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是因为:这个病人虽然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
临证指南医案讲解 杜二三
临证指南医案讲解杜二三
1、温通胃阳,以通为补,以降为顺。
叶氏用药多为温热之品,其温、热、平性之药占绝大多数,常用药也多为辛温之品。
叶氏治疗胃脘痛强调首分阴阳,如在《胃脘痛·陈案》中指出:“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
提出了胃阴虚、胃阳虚的证治要点,实补前贤所未备。
胃为阳土,多气多血之腑,以纳谷消化为职,一旦饮食所伤,每致伤及胃阳,必使“胃阳受戕,失宣降之司,所谓痛则不通是也。
”
2、土病责于木,治胃不忘疏肝治胃不忘疏肝,是叶氏治疗胃痛又一特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叶氏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胃痛之因多与肝有关,因肝气郁结,常横逆犯冒,“肝为起病之源,冒为传病之所”。
故在治疗时应肝胃同治,“凡醒胃必先治肝”。
3、久痛入络,当祛瘀通络叶氏认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胃脘痛为胃脘部的疼痛性疾病,病位在胃脘部。
“阳明胃络气血皆多”,胃腑以通为用,“痛则不通”,因此络的气血不通当为胃脘痛的基本病理机理。
具体病因引起肝郁犯胃、胃阳不足、凝痰聚瘀、络脉空虚、营卫不调等病理变化,最终都以影响胃中络脉的气血运行而为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东垣医案,散见于《脾胃论》、《兰室
秘藏》、《东垣先生试效方》等书,叙案 周详,引经据典,辨证确切,擅用升阳益 气之法,反映了东垣善于扶正祛邪、顾护 正气的学术风格。
朱丹溪医案,流传较多,多以夹叙夹议的
写法,阐明其滋阴降火的学术观点和杂病
《儒门事亲》卷七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
昭梿《啸亭杂录》
姚用朴《旧闻随笔》有“吴赓枚兄弟”:
吴春麓先生(赓枚)官礼部郎中,林清之 乱,同官骇散,先生独宿署中。或危之, 先生曰:“国家有急,岂可空部无人 乎?”后改御史归。 吴蝠山先生(廷辉),春麓侍御弟也。自 涪州知州归,囊橐萧然,唯《十三经注 疏》、《二十四史》各一部而已。
吴春麓仪曹不寐眩晕
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肾 为坎卦,一阳居二阴之间,故须阴得其 平,然后阳藏于密,童年知识已开,阴 精早泄,此致病之大端。及壮,血气方 刚,尚不觉其所苦,人四十而阴气自半, 起居日衰,精神不充,蝉联疾作。
诊脉尺虚细涩,寸关大于平时,按尺为肾部,脉 见细涩,肾虚奚疑?寸关大于平时,阴弱阳浮之象耳。 夫医之治病,不以用补为难,而以分别水火气血为难。 冯氏书云∶小病治气血,大病治水火。盖气血者,后 天有形之阴阳也。水火者,先天无形之阴阳也。太极 之理,无形而生有形,是治大病,可不以水火为首重 耶。请以不寐言之,人知其为心病,而不知其为肾病 也。心虽为神舍,而坎离尤贵交通。越人以阳不入阴, 令人不寐,岂非水火未济,坎离失交之故乎,内经又 有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之语。形容 厥晕,病机最切。
盖温多恐助相火,精关不藏,润多虑伤脾阳,坤元 失健,如云食蜜,便即溏泻。脾虚不胜润滑之征。青 娥丸固能治肾虚腰痛,但故纸胡桃味辛性温,久而增 气,恐其助火,且常服丸药,亦须分别气候。夏令炎 热,远刚近柔,以防金水之伤。冬令严寒,远柔近刚, 以遂就温之意。将交夏至,一阴初变,元精不足之时, 商以益阴保金,兼调脾胃,秋季再为斟酌。
中医医案导读
清末医家余景和(听鸿): “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 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 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 通之用,二者并传不朽。” (《外证医案汇编‧序》)
方案——医案
• 什么是医案?
中医医生的诊疗记录【医生、案主、
病情、治疗、出处】
与医事的区别(非医家)
与病历的区别(西医)
金元时期
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王好古、
罗天益、滑寿、倪维德等一批著名 医家,他们竞相著书立说,并在其 著作中大量引录各自的治验,不仅 大大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而且 使医案的积累和利用得到了进一步 提高。
张子和医案,见于《儒门事亲》,其案记
叙病因、辨证、治法、方药较详,用药多 主寒凉,擅用汗、吐、下三法,体现了子 和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
医案与病历
最早的医案
扁鹊3案
赵简子、虢太子、齐桓 侯 淳于意诊籍25则 涉及内、外、伤、妇、 儿各科病证23种(《史 记· 扁鹊仓公列传》)
齐王黄姬兄黄长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诸
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见王后弟宋建,告曰:
“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胁痛不可俯仰, 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肾。及其未 舍五藏,急治之。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 ‘肾痹’也。”
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 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 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 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 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 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 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
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 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 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 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 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 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 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 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 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 下击几,使其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
宋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
往四五日,天雨,黄氏诸倩见 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 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复置 之。暮,要脊痛,不得溺,至 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 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见其色, 太阳色乾,肾部上及界要以下 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 其发也。臣意即为柔汤使服之, 十八日所而病愈。
方书称风、称火、称痰,漫无定见。景岳师其意, 以为无虚不作眩,治当上病疗下,滋苗灌根。精矣精 矣。暂服煎剂,再订丸方。王道无近功,内观颐养为 要。旧患眩晕,怔忡不寐,遗泄,本属心肾两亏,水 火失济,曾订煎丸,服经十载。兹诊脉候平和,精神 矍铄,此亦颐养之功,非全关草木之力也。惟食多尚 难运化,腰膂时痛,遗泄间或有之。药物所需,仍不 可缺。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 热,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汉代之后至隋唐:中医医案未见成就
最早的医案著作: 宋
《伤寒九十论》
将常见伤寒病证分为90种, 每证首列一案,次以《内 经》、《伤寒论》等经典 著作为依据,对医案加以 剖析,或阐释病机,或类 证鉴别,或分析用药,或 阐明辨证要点。
许叔微《普济本事
方》
钱乙的《小儿药证
直诀》卷中载有儿 科医案23则
明代
现存明代个人医案专著约有30余种。
1.《石山医案》
3卷,附录1卷。明· 汪机
(省之)著。
2.《孙文垣医案》
5卷,又名《生生子医
案》、《赤水玄珠医案》。 明· 孙一奎(文垣)撰
3.《陆氏三世医验》
明· 陆养愚
陆肖愚 陆祖愚
4.《易氏医案》
1卷。明· 易大
艮(思兰)撰。
清代
清代医家撰写的医案专著达200余 Nhomakorabea种
程杏轩
治吴春麓案
先说吴春麓
吴赓枚,字郭虞,号春麓,桐城人。 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以翰林院 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改授礼部祠 祭司主事,升郎中,纂修《会典》 及《学政全书》。升山东道监察御 吏。后主讲安庆书院。
吴春麓御史赓枚,桐城人。中嘉庆 己未进士。性忠悫,颇以理学自命。与 余交最笃,尝与余书曰:“奋与偾,盛 衰之本。勤与惰,成败之原。贪与廉, 得失之林。宽与虐,恩怨之府。静与躁, 寿夭之征。忍与激,安危之券。谦与盈, 祸福之门。敬与肆,存亡之界。”此数 语真见道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