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合集下载

回眸新中国60年服饰变迁

回眸新中国60年服饰变迁

回眸新中国60年服饰变迁,无论颜色还是款式,抑或服饰细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体现着几代人伴随着共和国走过的路。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风格由单一渐趋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而隐于背后的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

下面我们将划分5个年代,为大家展开这幅生动的服饰画卷。

50年代:中山装列宁服
新中国诞生伊始,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被视为身份象征的西装革履和刺绣旗袍被深深埋藏了,而能穿上中山装和列宁服的才是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

50年代服装流行关键词还有军便装、工装背带裤、“布拉吉”(连衣裙)。

灰、蓝、绿成了流行色。

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在穿着上受前苏联的影响很大。

中国女性穿起了时髦的列宁装,这种大翻领、双排扣、斜口袋的套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因素。

它附加的腰带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70年代:的确良喇叭裤
70年代,是一个转变的时代。

“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时候,“的确良”和喇叭裤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男女都穿
90年代之后是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

人们穿衣服追求个性,最尴尬的事莫过于“撞衫。

超短裙、吊带、露脐装、露背装、低腰裤、裹胸、肚兜、波西米亚裙
《这是衣服上的变法来反映文化》。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健美裤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与此同时,帽子也一改往日面貌,不再是老红军帽与鸭舌帽。男士礼帽开 始传入。红色导演帽扣在时髦女性的钢丝头上。牛仔帽、网球帽、贝雷帽、水 手帽、钟型帽、太阳帽、棒球帽五彩缤纷。连自己编织的毛线帽也风行过一段 时间。
女士太阳帽
男士礼帽
女士贝雷帽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90年代中期,“的确良”纯棉的文化衫火遍了全中国。王朔的痞子气开
“文革”时期人们的装束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服装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与此同时,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带头穿起了久违的西服。从国务院号召“改改补补”,到 中央领导同志提倡美化服装、带头穿西服,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50年代列宁服、60年代中山装、70年代劳动服”是这一时期的具体表 现:在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 时尚,而男女都穿同样的布鞋,并以朴素为美。
在“中苏友好”的时期,“苏联花布”开始让生活绚丽多彩,服装又开 始担当装饰其自身的功能,不少女子也一度穿起了苏联的“布拉吉”(俄语 音译,指连衣裙)。
新中国以来 中国服饰的变化
8年1班 王礼达
目录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四、第四阶段:2000—今天 新世纪,新时尚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扫除建国前的陋习,尤其体现在服 装的变革上。各式的长袍马褂被列宁服、中山装取代,显得更加朝气蓬 勃。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一时期的衣着消费十分的简 易与单调,服装多以购买布料 自己制作或到裁缝店加工为主, 成衣消费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非常明显。

首先,服饰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

以前,人们大都穿着类似的样式,但现在有各种风格和模式。

尤其是服装品牌,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牌,更多的服装品类也进入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从质料上来看,服装材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羊毛、麻、丝绸、涤纶等等诸多材料投入使用,服饰也更加贴合人们的体型,具有良好的贴合质量。

最后,从色彩方面来看,早期的服装主要采用古典的黑白色,颜色中也包括一些浅色,如浅蓝色,然而现在却更加注重服装颜色的多样性和变化,有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服装,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新式服装,如破牛仔等。

总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服装的变化非常大,包括风格、质料、色彩等等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而满足了人们体型和口味的多样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的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一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人们在穿着上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着风格、服饰款式、材质以及色彩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服饰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了,这也反映在了服装上。

服装的风格趋势由传统向时尚转变。

尤其在80年代后,大量的流行文化以及外来的文化进入了中国,国内年轻人对于时尚的追求不断增长,穿着也逐渐从圆领、方领的旗袍和唐装转向了更为西化的穿着风格。

服饰款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穿西服的人是相当少的,大部分人穿着的还是中式的服装。

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西服成为了中国商务人士的主要服装之一,而浅色T恤则成为年轻人的首选。

除此之外,还涌现出了各种新的、具有极强特色的服饰款式,比如新娘敬酒服之类的礼服,以及各类中式马甲、西式夹克、恤衫等,极大的扩展了人们的选择。

服饰材质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前的服装主要是由天然材料如棉麻、丝绸等制成的,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渐开始使用化纤材料,使得服装耐穿耐洗,同时吸湿排汗性能得到提高。

另外,几十年前还只有国外才有的高档面料如丝绒、同年、羊绒、皮毛等的使用也逐渐普及,使得服装的档次得以提高。

在服饰颜色上,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穿着追求也从传统的黑、白、灰、蓝等基本颜色开始逐渐改变。

以蓝色为例,黑色开始逐渐被蓝色替代,而且蓝色的色调和款式也更加丰富,从深蓝、浅蓝、牛仔蓝、湖蓝、宝蓝等多种蓝色色调逐渐出现。

红、黄、绿等暖色系的服饰也渐渐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颜色之一,这些变化都反映了人们对色彩更加追求,发展出了更多有趣的时尚元素。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饰大大改变了以往的穿着风格,从西式服饰、多元化的款式到多样化的颜色,都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更加求索的态度。

未来,相信人们的穿着风格还将继续丰富多样,可以预见到,中国的服饰文化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地展露自己的独特魅力。

建国60年的民间服饰变迁

建国60年的民间服饰变迁

建国60年的民间服饰变迁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建国以后的中国服装发展

建国以后的中国服装发展

建国以后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由于对中国服饰的喜爱,这次想要说一说建国以后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情况。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服装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百废待举,人民致力国家建设,由于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限制,20世纪50年代服饰主要以简朴和实用为特点。

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

由于当时干部爱穿中山装和列宁装,所以人民装也叫“干部服”。

大家都以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

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

由此,我国服饰用色上的蓝、灰、黑局面也就形成了。

第二个时期:20年代60年代初,三年的自然灾害遗留的烂摊子使人们的穿着更是受到严重限制。

棉花欠收,纺织品供不应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往坚实耐穿。

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因此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

同时,中苏关系的恶化,列宁装也退出服装舞台。

第三个时期:1966年,随着10年文革的深入展开,中国服装在这10年里非但没有长足的发展,反而大有断送服饰传承、丧失服饰开拓的趋势。

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

而且这时期的服饰呈现出明显的非性别化及非年龄化的特点。

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

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刮到了服饰艺术的领域。

西服、喇叭裤、T恤衫、牛仔衣裤、风衣、超短裙、运动服、皮装、羽绒服等外国的服装款式在国内次第流行起来。

改革开放中国服饰变化

改革开放中国服饰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 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 普遍选择。
二、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1. 50年代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 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2.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 来,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 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当时 讲求勤俭,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而此时的中山装 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 3. 后来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 “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4. 60年代初,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三年自然 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人们买服装、 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节约,购买服装的 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 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服装趋向于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
20世纪70年代,一 群刚刚毕业走上工 作岗位的大学生, 几乎都穿着那个时 代流行的蓝色服装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 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 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 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皮尔.卡丹揭开了中国服装的“红盖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服饰
一、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 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 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 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 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

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

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

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

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

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

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

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

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50
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 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 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 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 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 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 颜六色。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 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 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 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 化。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 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 时尚的标志。
英文名为“Jeans”,是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直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糕鞋:是一种新形式的高跟鞋,世界各国非常的
流行这种新式高跟鞋。在90年代的中国,松糕鞋 一度风靡,所有时尚女性都人“脚”一双。它最
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松糕鞋的 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厘米。 试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高的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众多 国际时尚品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 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路易·威登进驻中国, 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明你跟时尚无缘。
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爱玛仕”、 “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追求时尚
鞋子,视觉效果顿时修长很多,也难怪松糕鞋在
日本被称为矮子乐。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穿上这种
鞋底像发糕一样厚的鞋,感觉颇为良好。但是最
近英国、日本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穿这种鞋的 女士容易受伤。

建国六十年服装变化

建国六十年服装变化

四、喇叭裤 80年代:色彩缤纷的时代。中 年代:色彩缤纷的时代。 年代 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 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 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 年 政策的 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 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 喇叭裤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喇叭裤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 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 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80年 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80年 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的思想慢慢变得开放,喇叭裤 人们的思想慢慢变得开放, 也被大众所接受,在社会青年中普 也被大众所接受, 遍流行,成为风行一时的裤型。现 遍流行,成为风行一时的裤型。 在看来,喇叭裤无疑是一种时代的标 在看来 喇叭裤无疑是一种时代的标 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中国服饰文化的 历史和发展,折 历史和发展, 射出政治、经济、 射出政治、经济、 民俗、宗教、伦 民俗、宗教、 理、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 等价值观和社会 心理方面的内涵, 心理方面的内涵, 反映出不同时期 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 审美观念及对时 尚的理解和追求。 尚的理解和追求。 进入21世纪,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从盲目崇 进入 世纪,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 世纪 拜名牌到DIY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现出时代的更替和进 拜名牌到 个性服装的盛行, 个性服装的盛行 步。这个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 这个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 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由时代。 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由时代。
五、牛仔裤 美国大片 《霹雳舞》登陆 霹雳舞》 中国,紧身牛仔 中国, 裤迅速成为“时 裤迅速成为“ 尚青年”的典型 尚青年” 服装。牛仔裤以 服装。 粗犷自然、充满 粗犷自然、 激情和活力的风 格受到普遍欢迎。 格受到普遍欢迎。 今天,牛仔裤已 今天, 经风靡中国,成 经风靡中国, 为男女老少衣橱 里最常见的休闲 服饰。 服饰。

建国60年服装的变化

建国60年服装的变化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 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60—70年代)
三、70年代末、80年代逐渐向流行过渡
80年代的服饰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 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这 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 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 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一、50年代以朴素为特色
我国居民从过去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Biblioteka 50年代学生 服二、60、7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 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 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 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 很有派头的了。
一、50年代以朴素为特色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 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 带工 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 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 来的 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 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 成为 最受欢迎的服装。

当年的潮流——喇叭裤
四、90年代后的服饰

90年代及以后,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 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 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 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 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服饰的变化是人 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ppt课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ppt课件

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
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
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
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
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
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
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
式也更通行了。所有的花衣裳、
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
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
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
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
ppt课件
9
中山装成为后来成为中国男子标准服装;
文革时称“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

ppt课件
10
雷锋帽
• 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闻名 中华,也成为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ppt课件
11
海魂衫
• 是指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 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海魂衫的寓意 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 精神抖擞。在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 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
ppt课件
3
列宁装
• 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 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 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衫。我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
中后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状ppt课件
8
中山装
•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 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服饰优点的基础上 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 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 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又出 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 列。加之毛主席喜欢灰色的中山装,就将 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 这些都成为当时的主流款式。

从时装看中国近百年变迁

从时装看中国近百年变迁

从时装看中国近百年变迁 ——
服饰文化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时间
典型代表特征装,曾于之一,现在仍在我国的一些世界级盛会上做为礼服的首选之一。

时间:20世纪40-50军绿色,系腰带,戴八角帽。

是建国前根据地﹑解放区干部经常穿着的一种服装,建国
时间典型代表特征最奢侈的服装。

在那个年代,军装属非卖品,人们便想方设法结缘当兵的人,年轻俊美、身材高大的男生穿上绿军装,那份魅力常令女孩在心底失声惊叫。

女生要是有一身绿军装,那叫一个飒爽英姿!:以自由为主,简约,时尚。

但是有点盲目模仿外国服饰,比如追求西化、日化、韩化,没有了自己的特点,到了现在,
初二(3)班:然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的穿衣变化,由以绿蓝黑灰为主到超乎想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的穿衣变化,由以绿蓝黑灰为主到超乎想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服装行业早早已经融入世界各国。

繁华霓裳的背后,这样的成绩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和时尚品质的不懈追求造就的。

当今世界,纵观各国没有哪个款式的服装可独领风骚。

也没有哪个服装品牌可以经久不衰。

中国人的穿衣打扮,也正向着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发展,甚至出现了私人订制的状况。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70年以来,中国的服装穿衣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国人fashi on飞速成长史。

最早由以绿蓝黑灰为主到超乎想象的状况。

当然其中主要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腾飞,然后国民开始富裕起来,审美观也开始逐渐改变,使大环境下人民开始改变穿衣打扮。

多样化和个性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欢迎。

在这个重要而隆重的日子里,我们一起重温一下70年来中国穿衣的变迁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年。

多多少少的穿衣风格还延续清朝末年的打扮。

这个时期人民大多数已经去掉头发鞭子了,部分人民还是比较喜欢戴帽子的。

不过男人的短发比较清爽,看起来会比较精神。

那个年代照片基本是黑白的,我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照片,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1949年(月份不详),在上海的一家慈善机构,一群孩子等着分发大米。

看出来孩子们的打扮是比较朴实的。

常年的战争,经济受挫,很多小孩子要靠慈善机构帮助解决温饱问题。

上海街头的一位做生意的人。

他卖花生和中国烟。

经典的帽子,身上披着一件衣服。

1949年4月,在南京市民的注目下首批进城的解放军士兵。

可以看出来,南京街头的市民的衣着状况,男生比较多是短发,部分小女生也是短发。

他们基本是春季的薄衣穿搭。

1949年6月的上海,为庆祝城市解放,电车上悬挂的领袖像。

因为是初夏,人民的衣着是短T恤和短裤等等。

1949年的杭州,街头流动摊贩的写照。

白色上衣搭配黑色裤。

1948年12月的北平,一位身穿黑色衣服不知所措的老人在这群新兵中寻找自己的儿子。

照片可以看出来他们比较瘦,认真佩戴像章。

不难想象他们的衣服基本上黑白灰色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4/15
50
• 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 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 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 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 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 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
2021/4/15
• 又称“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 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 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 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 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 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 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 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 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 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中山装
•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 ,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 名。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服饰优点的 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 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 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 便装等中山装系列。加之毛主席喜欢灰 色的中山装,就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 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这些都成为当时 的主流款式。
2021/4/15
列宁装
• 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 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 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2021/4/15
三民 主义


2021/4/15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中山装成为后来成为中国男子标准服装;
文革时称“干/15
雷锋帽
• 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闻名 中华,也成为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2021/4/15
海魂衫
• 是指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 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海魂衫的寓意 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 精神抖擞。在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 ,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
2021/4/15
• 喇叭裤
也叫喇叭口裤。这是一种立裆短,臀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 下宽,臀部和大腿部剪裁紧瘦合体,而从膝盖以下逐渐放开裤管,使 之呈喇叭状的一种长裤。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 功能。喇叭裤将人臀部与腿部的曲线,清晰地勾勒出来,成为女性魅 力的直接展现,加上厚厚的鞋底,让女性看上去越发的纤细、苗条。 并有高高在上,营造出可望而不可即的效果。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 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
2021/4/15
50
背带式工装裤
• 工装裤为背带式,胸前 有一口袋。与之相配的 ,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 多为手工制作。另外, 前后挂胶、以草绿色帆 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穿用而得名“解 放鞋”,成为这一时期 城镇民众广为使用和喜 欢的鞋型 。
50 2021/4/15
军 便 装2021/4/15
军便装是中国20世纪70年 代最流行的服饰。青少年 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便 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 挎草绿色书包。拥有一套 “军便装”是那个年代无 数年轻人的理想。
• 四个兜军装:是解放军废除和恢复军衔制 年间的产物。当时人民解放军军装的一种 特殊标志,只有排级以上的军官上衣才有 四个兜,而一般的战士军服只有上面的两 个兜,在军装成为最时髦服装时代,“四 个兜”显得尤为珍贵。
2021/4/15
“的确良”:又作“的确凉”,由英文“dacron”或 “terylene”音译过来。的确良”,其实就是涤纶。当年 ,涤纶中加了棉(卡其),就叫“涤卡”,意即“涤纶 加卡其”。“的确良”面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风行 于七十年代。它挺刮、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对 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单一灰暗的国人 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那时,拥有一 件“的确良”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一个洋 气的必不可少的砝码。而且,更的是,它很耐用,非常 很省布票。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2021/4/15
• 糕鞋:是一种新形式的高跟鞋,世界各国非常的
流行这种新式高跟鞋。在90年代的中国,松糕鞋 一度风靡,所有时尚女性都人“脚”一双。它最 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松糕鞋的 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厘 米。试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 高的鞋子,视觉效果顿时修长很多,也难怪松糕 鞋在日本被称为矮子乐。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穿上 这种鞋底像发糕一样厚的鞋,感觉颇为良好。但 是最近英国、日本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穿这种 鞋的女士容易受伤。
2021/4/15
6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
身穿绿色军便装,
头戴军帽,
脚蹬解放鞋,

腰系皮带,

背着《为人民服务》的挎包,

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

手捧语录本.
饰 趋



2021/4/15
近现代以来 服装出现什么变化 趋势?
趋势: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 方便、平民化转变。
2021/4/15
• 最典型的形象,可以参照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 故事》中赤名莉香的打扮。上班族女性,因为自 身的学识与工作特性,经常穿着挺直的套装,代 表着成熟气质,高雅风度,款式简洁,很合乎职 业女性的身份。他们一方面用色厉内荏的直线条 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显得干练与精神 ;同时她们也在用穿的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 味,服饰业传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2021/4/15
• 萝卜裤:是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 似萝卜的裤子。自80年代后期,“小虎队 ”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 与白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很快,校园 里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双手插在裤 兜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 ,更觉得自己就是“白马王子”。
2021/4/15
红裙子
•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 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 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 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 变化。一时间,色彩鲜艳的 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 求时尚的标志。
2021/4/15
• 英文名为“Jeans”,是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 直裆裤、裤腿窄,缩水后穿着紧包臀部的长裤。风行世 界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伴随着打工潮, 牛仔裤在年轻人中迅速流行。那时候在年轻人中间流传 着一句调皮的口头禅——“牛仔裤,省钱又省布!”而 牛仔裤也因其紧臀、窄腿的造型而一度被当成颓废、叛 逆的象征。如今牛仔裤已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休闲服装 。
50年代时代十分之七八的人,渴望和拥有一顶真正的军帽是朝思 暮想的事情,能够走进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既是时代的召 唤,革命的需要, 也是青年时期人生最好的去处--成为一个军人家 属,是女青年人生目标的最佳选择。但当一名解放军不是每个人都 心想事成的,找军人也有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 可无法阻止我们热 爱、喜欢、迷恋军队的感情。草绿色的军服是奢望,黄球鞋穿在脚 上,不太显眼,最实在、最风光、最惹人艳慕的莫过于有一顶军帽 了。
2021/4/15
蛤蟆镜
• 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由于其夸张的造型而被人形 象地戏谑为蛤蟆镜。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 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蛤 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 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 新潮流”。
2021/4/15
• •
2021/4/15
2021/4/15
一、50年代——俭朴实用 劳动最美 二、60年代——统一的武装时代 三、70年代——承前启后 时尚启蒙 四、80年代——丰富多彩时装化 五、90年代——突出个性 风情万种 六、全球化的21世纪:时尚很纯粹
2021/4/15
•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区的天时晴朗 的天,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 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靓 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所取而代之。社会 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旗袍衬映 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 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 命工作的狂热,劳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 会认同。
1982年夏天, 一种一开到底 ,钉上大扣子 的布裙悄悄流 行,随后,又 出现了一种黑 色紧身踩脚裤 ,一时间风靡 大街小巷,女 人们几乎人手 几条甚至多条 。因为面料舒 适,有弹性, 类似舞蹈裤, 因此更多人叫 它“健美裤” 。
2021/4/15
•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众 多国际时尚品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1990年,卡地亚以“拓 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路易·威登进驻中 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明你跟时尚 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爱玛 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 “趋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 迷你裙、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 们的服饰日益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 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 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 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 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 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