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a889ff5aad02de80d4d840c8.png)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
中国的人口比重居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4、位置:○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6、山系: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②山地多,平原少;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
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1)地理位置角度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7 第七章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7 第七章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3f06bc593c1ec5da50e27019.png)
第七章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第一节我国自然水域与鱼类资源§第二节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三节鱼类资源增殖第一节我国自然水域鱼类资源一、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状况1、我国淡水水系与鱼类资源特征七大水系: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中国水系图§我国最北的一条大河,全长4,485km,在我国境内和国界上的流程为2,965km。
§主要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呼玛河等§主要附属水体:呼伦池、松花湖、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主要鱼类约100种:四大家鱼、鲤、鲫、翘嘴红鲌、青梢红鲌、七鳃鳗、哲罗鱼、细鳞鱼、白鲑、狗鱼、江鳕、施氏鲟、鳇、银鲫、大麻哈鱼。
松花江、辽河水系图§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流经河北、内蒙、吉林和辽宁,注入渤海,全长1,430km。
§主要支流:浑河、太子河§主要附属水体:大伙房水库(112m2)。
§主要鱼类有90种:鲤、鲫、雅罗鱼、鲇鱼、黄颡鱼、红鲌属、鳊、鲂、赤眼鳟、马口鱼、乌鳢。
§全长1090km。
§主要支流:白河、永定河、大青河等。
§主要水库湖泊:白洋淀(366km2)、官厅水库(144km2)、密云水库(186km2)等。
§主要鱼类约100种:鲤、鲫、鲇鱼、黄颡鱼、赤眼鳟、红鲌属、鲂、乌鳢、鳜鱼,没有冷水性鱼类。
黄河水系图§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万km2。
§主要附属水体: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青铜峡水库等。
§主要鱼类:约140种。
上游种类较少,仅10余种,主要是高原特有鱼类,如裂腹鱼等;中下游主要种类有鲤、鲫、赤眼鳟、东北雅罗鱼、鲇、刺鮈、黄河鮈、平鳍鳅鮀、多鳞铲颌鱼等;特有鱼类有北方铜鱼。
长江水系图§中国最大的河流,河源海拔6,621m,从沱沱河至青海的巴塘河口,称为通天河;从巴塘河至重庆宜宾市,称为金沙江;从重庆宜宾至宜昌,称为川江;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岳阳城陵矶,称为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称为扬子江。
7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7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210f6204de80d4d8d15a4f63.png)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重在编制、贵在实施
法制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社会手段 科技手段…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通过发现土地利用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 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规划,使规划符合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 。
总量指标
增量指标 效率指标
第二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空间规划 国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环 境 规 划 … 土地利用区域规划: 城市、村镇、农业 林业、自然保护区…
非空间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
各部门发展规划
自然资源利用规划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水资源利用规划…
知识回顾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土地的生产潜力研究; 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知识回顾
四、农业生态区法(AEZ)
Agro Ecological Zone
根据生态区土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等土地 资源特征,结合区域的生产条件和人口的消费水 平,对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林增杰
福建闽侯人,1956-1961 于原苏联哈尔科夫农业大学土 地管理专业学习。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新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简史
一、探索阶段(1949-1978年) 1956年创建土地规划系
1955-1958年土地规划研究生班
1960年抽调师资支援河北农大、华中农大、 南京农大。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学习目标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https://img.taocdn.com/s3/m/3a90bf31ccbff121dd36834e.png)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C)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A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C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生态整合性恢复D生态学恢复设计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
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
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
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
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
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
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
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1、恢复生态学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A 裸地B 荒漠化地C 盐碱地D 垃圾堆放场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A 废油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分析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5bed281711cc7931b7169a.png)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 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A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 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C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 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 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 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 生态整合性恢复D 生态学恢复设计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
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
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
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
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
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
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
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恢复生态学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A 裸地B 荒漠化地C 盐碱地D 垃圾堆放场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 A 废油 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2015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2015](https://img.taocdn.com/s3/m/dcb4f0d67f1922791688e8ba.png)
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为美国1872年 建立的黄石公园
7.2.2中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和分类系统 1.中国自然保护区级别 中国自然保护区可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 (自治区、直辖市)自然保护区、市级或县级自 然保护区4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那些在全球或国内所属的 生物气候带内具有高度代表性和典型性、高度丰 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具有全球稀有或国 内仅有的自然性好的完整生物群落或生境类型, 国内或所属生物地理界中著名的野生生物物种集 中分布区,或国家特别重要的野生动、植物主要 产地,或国家特别重要的驯化栽培物种及其野生 亲缘种的主要产地。
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我国的国家公园
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 由国家政府部门在全国 范围内统一管理的“国家 公园”从2008年才刚刚 起步。2008年10月8日, 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 旅游局已批准建设中国 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 位——黑龙江汤旺河国 家公园。
(3)国家自然遗迹和标志(national monuments and landmarks) 这类保护区面积较小,通常是保护和维护 具有国家意义的自然风貌和当地特征的保 护区。
世界上大多数生物仅在野外生活,而且很多物种 是未知的。如果对它们同样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 保护,不论从时间、财力、精力及智力上都是难 以实现的。所以,近年来,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重 心从单一物种的保护转移到物种栖息地与生态系 统的保护,这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 之一。自然保护区就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 所,它们的建立和有效管理是保护生物学的战略 举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全世界得到了普遍的 推广,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西迈山谷的红杉树保护区,1864年建立。世 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为美国1872年建立的黄石公园。
党岭自然保护区规划
![党岭自然保护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ad3e4e753c1ec5da50e27052.png)
前言森林与湿地、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人们把森林称为“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
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是以原始森林、高原湿地、高山草甸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等为主的综合类型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西南缘,全部属于大渡河水系。
保护区是我国长江上游建设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隶属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目前为州级自然保护区。
自建立以来,保护区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巡护管理设备缺乏,已不能适应该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需要。
20XX年5月,受丹巴县人民政府和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委托,四川省森林旅游中心承担了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确定保护区保护发展方向,明确保护发展目标,帮助保护区进行全面建设,使保护管理工作实现正规化、科学化,使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
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规划项目组得到了丹巴县人民政府、丹巴县环保局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协作,谨此一并致谢!目录第一章总论51.1 项目背景51.2 规划任务6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71.3.1 规划的指导思想71.3.2 规划原则71.4 规划依据81.4.1 法律、法规81.4.2 规程、规范101.5 规划期限10第二章党岭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112.1 党岭保护区基本情况112.1.1 自然地理概况112.1.2 党岭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122.2 党岭保护区生态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142.2.1 生物多样性142.2.2 稀有性152.2.3 代表性162.2.4 自然性162.2.5 面积适宜性162.2.6 区位重要性172.3 党岭保护区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172.3.1 历史沿革172.3.2 法律地位172.4 党岭保护区现状评价182.5 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威胁18第三章党岭保护区规划布局213.1 党岭保护区性质、类型和主要保护对象213.1.1 性质213.1.2 类型、规模213.1.3 主要保护对象223.2 党岭保护区规划目标223.2.1 总体目标223.2.2 近期目标(2007~20XX年)233.2.3 远期目标(2011~20XX年)233.3 保护区功能区划243.3.1 区划原则243.3.2 区划依据243.3.3 区划方法253.3.4 区划结果253.4 总体布局263.4.1 保护管理263.4.2 宣传教育273.4.3 科研监测273.4.4 社区发展274.5 生态旅游27第四章规划内容284.1 保护管理规划284.1.1 保护管理的原则和目标284.1.2 保护管理方式284.1.3 保护管理措施284.1.4 管理处址建设294.1.5 保护站建设294.1.6 界碑、界桩和指示牌建设304.1.7 野生动物救护工程建设314.1.8 草场沙化治理规划314.1.9 鼠害防治规划314.1.10 防火工程建设324.2 宣教工程建设324.2.1 对游客的宣传教育324.2.2 对进入保护区的科考人员、教学实习者的宣传培训324.2.3 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334.2.4 职工培训334.2.5 党岭宣教站建设344.2.6 宣传标牌建设344.3 科研监测工程建设344.3.1 任务和目标344.3.2 开展科研的原则354.3.3 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354.3.4 科研中心建设364.3.5 监测点建设364.3.6 监测线建设364.3.7 固定样地建设364.4 社区共管与发展规划374.4.1 社区共管的原则374.4.2 社区共管的目标374.4.3 社区共管与发展374.4.4 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384.4.5 社区发展项目384.5 生态旅游规划394.5.1 规划的指导思想394.5.2 规划原则394.5.3 旅游资源及评价404.5.4 环境容量估算444.5.5 客源和市场分析444.5.6 旅游区划及旅游项目策划454.5.7三废处理464.5.8 效益分析464.6 局站址及附属基础设施规划464.6.1 管理处处址建设464.6.2 党岭保护站站址建设474.6.3 两河口保护站站址建设474.6.4 边耳保护站站址建设474.6.5 道路建设474.6.6 供电系统474.6.7 通讯系统484.6.8 电视设施484.6.9 给排水484.6.10 废弃物处理49第五章重点建设工程495.1 管理处建设495.2 保护站建设495.3 界碑、界桩、指示牌工程495.4 宣传教育工程505.5 科研监测工程50第六章投资估算506.1 估算依据506.2 估算指标506.3 投资估算516.4 资金筹措516.4.1国家投资516.4.2地方及保护区自筹526.5 事业费估算52第七章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527.1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527.2 组织机构职能53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558.1 政策保障558.1.1 国家政策保障558.1.2 地方政策保障558.2 资金保障568.2.1 资金来源保障568.2.2 资金使用保障568.3 人才保障578.3.1 引进人才的政策578.3.2 人员素质保障578.3.3 奖励机制588.4 科学决策保障588.4.1 信息来源保障588.4.2 民主、科学决策及引进先进管理技术的保障588.5 组织管理保障598.5.1 组织机构能力建设保障598.5.2 工程建设管理保障598.5.3 内部管理保障608.5.4 资源管理保障60第九章效益评价619.1 生态效益619.2 社会效益629.3 经济效益639.4 总体评价与展望64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党岭保护区)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西南缘,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1°18′―101°34′,北纬30°55′―31°15′之间。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规划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d66c6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5.png)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规划
背景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消耗也日益严重。
为
了保护宁波市的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宁波市政府规划了自然
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并改善生态环境,促
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恢复生态
系统的功能,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
宁波市规划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包括湿地保护区、森林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各具特色,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和
生物种类,为宁波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设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控制开发和利用的强度,保障生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社会组织和企业应该尊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爱护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结论
自然保护区是宁波市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宝贵生态环境和增强人民群众生存福祉的有效途径。
未来,宁波市将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美丽宁波、健康宁波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第7章 城市生态环境专项规划 4
![第7章 城市生态环境专项规划 4](https://img.taocdn.com/s3/m/731bb5c6aa00b52acfc7cad0.png)
1 基本原理(2)
McArthur和Wilson: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1)大岛屿的物种数量要多于小岛屿(面积效应); 2)靠近大陆岛屿物种数量要高于远离大陆的岛屿(距离效 应); 3)年轻的岛屿物种丰度较小,物种周转率(迁入量/灭绝量) 高,以后则不断降低,直到二者相等,物种数量达到动态均衡。 结论:岛屿的面积、孤立程度和年龄依次是控制生物迁植、 灭绝和物种数量的关键因子。 岛屿生物地理学关键因子方程:Si=f[面积(+), 孤立性(-)]
• 广义的景观概念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 行研究和管理,强调研究对象的空间异 质性、尺度效应和多尺度耦合以及等级 结构特征,具体空间尺度则可根据研究 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相 对灵活地确定。
• 从近几年的文献看,景观生态学突破了空间范围的限 制,广义景观为多数生态学家所接受。
(二)、 景观要素
4.3 景观连接度理论
景观连接度 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程度。
5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程序与内容
5.2 规划内容 • • • • 资料搜集 景观格局分析 关键要素识别 景观格局重构
6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方法
景观指数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网络分析方法
7 规划工具
RS与GIS 景观分析软件
典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与绿色生态环境建设
景观生态设计
• • • • • 城市居民小区的景观生态设计 乡镇居民生活环境的景观生态设计 各类公园和消闲用地的景观设计 重要城市建筑物的环境设计 被矿山开发和其他工程活动所破坏的景观恢复 设计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城市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空间的景物或景象,它是在一定 区域内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的高密度人群、人工 建筑体的集合,是由人类凭其强大的经济与技术能力 而将设起来的人造景观。 特征: (1) 景观生态单元以人为主体 (2) 城市景观的不稳定性 (3)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
自然保护区管治规章制度范文(2篇)
![自然保护区管治规章制度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21b09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4.png)
自然保护区管治规章制度范文第一条为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根据《____森林法》、《____野生动物保____》、《____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保护区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____,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保护区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范围涉及坪乡和长铺子乡,总面积____公顷。
第四条保护区实行____所有的林权制度,保护区林地和林木的所有权均属当地____。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是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依法负责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管理处下设公安派出所,接受管理处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双重领导,维护区内生产生活秩序。
根据工作需要,管理处可聘请有经验的林农和其他专业人员从事保护区的护林巡查、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护林哨卡守卡值岗以及其他管理作业等工作。
第五条管理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职责是。
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并经规定程序审批后____实施;保护和管理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____开展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保存和拯救区内珍贵稀有生物物种,____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生态环境监测,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和犯罪行为,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____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第六条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应当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有关职能部门和当地乡、村____要按照各自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配合管理处做好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共7章63条解读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共7章63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bf85bd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7.png)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共7章63条解读第一章:总则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总则部分明确了该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该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包括青藏高原的所有土地、水域和空域,以及居住在该地区的人民和动植物。
基本原则包括依法管理、科学保护、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等。
第二章:生态系统保护该章节主要规定了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其中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植被恢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维护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第三章:污染防治该章节主要规定了对青藏高原的污染防治的措施和要求。
其中包括对固体废物、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以及对污染源的排放标准和许可制度的规定。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对青藏高原的影响,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纯净和健康。
第四章:自然资源保护该章节主要规定了对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措施和要求。
其中包括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管理、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等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推动其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第五章:生态修复与恢复该章节主要规定了对青藏高原的生态修复和恢复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其中包括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对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对水资源的补充和修复等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
第六章:生态监测与评估该章节主要规定了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其中包括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制定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等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及时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第七章:法律责任该章节主要规定了对违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惩处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件(共29张PPT)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a04672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9.png)
12.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建设这一宏伟目
标,下列哪项做法值得提倡
(C )
A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B .电视机不用时没有及时切断电源
C .不乱扔废电池以免造成重金属污染
D .抓捕野生生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B)
A .我们的生存环境即刻变得美好
B .我们认识到每一位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
C .我们的政府注意环境保护
D .我们的学习进步
4.以下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是 (D)
A .“吃野味!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B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 .大自然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谱不可取
( B)
A .素炒土豆丝、西红柿炒蛋、红烧肉、海带汤
B .清灼油菜、荷包蛋、清炖朱鹅、穿山甲汤
C .清炒空心菜、苦瓜炒肉、清蒸蛋、紫菜汤
D .清灼西兰花、焖豆腐、回锅肉、鱼头汤
(4)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的“天然大氧吧”,你如何领悟?正确的一项
是
( B)
A .农家特色菜一条街,生意好做
B .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
(5)多用肥皂,少用或不用洗涤剂; (6)改用无磷洗衣粉; (7)请用布袋购物; (8)自行车代替机动车作为个人交通工具; (9)使用无氟冰箱; (10)废电池不乱扔。
【例】下列各项中,有利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A .节约用水 B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C .向河流、田野大量排放污染物 D .养成用塑料袋盛装蔬菜和食品的习惯
材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 建设最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我们必须树立和坚守“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习 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第七章: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第七章
![第七章: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1b778c8cbceb19e8b8f6baa9.png)
第七章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人与然和谐相处的很需要性重点: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中国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来谈一谈现在的情况。
从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占世界物种比例的情况,这是世界上现在已经记数的物种,兽类中国是580,鸟类是1330,全世界是9750,差不多可以按照10%的估计数据来考虑。
我们国家的植物是3万种,全世界描述的是27万种,也是差不多按照10%的比例来计算的。
这张图是世界上通过各方面的资料研究确定的全世界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就是说生物比较丰富或者比较特有的地区,我们国家在这25个热点地区里占了2个地区,一个是横断山脉,另外一个是中国的热带地区海南和西双版纳、云南和广东广西最南部的这块,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
但是,我们国家也面临很大的物种受到威胁的现象,在这里给大家看到的数据是我们最新的中国物种年度最大的项目,这个项目请了100多位动物和植物方面的专家,就1万多个物种进行了评估,这是一个评估的结果,受到威胁就是包括极度濒危、濒危的物种,他们占总数的百分比,近危是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就会受到威胁的比例。
我们对兽类进行了评估,发现39.82%和10.69%,有10%的兽类即将受到威胁。
后面蓝色的数据是我们过去对相应门类受到濒危的估计,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过去的估计和现在实际评估的结果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所以我们对于受到威胁濒危物种的估计远远低于实际的情况,大家看爬行类,26.04%,过去估计只有4.52%。
这是裸子植物,就是松树之类的植物,在我们国家有200多种,70%受到威胁,再加上21%多接近受到威胁,而我们过去的数字是28%,这是非常大的门类,也是经济价值非常高的门类。
另外,我们杜鹃花受威胁的比例是55.44%,这也是很大的门类,也是非常漂亮的门类,在我们国家有600多种,我们国家也是杜鹃花的发源中心之一。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 (1996—2010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 (1996—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bd1beb0416fc700abb68fc2d.png)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自然生态保护司时间:1997-11-24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的标准之一。
通过保护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地质遗迹和珍稀濒危物种,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这对有12亿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基础地位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在近40年的时间内,特别是80年代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在全国初步建成一个类型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这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和管理现状同我国拥有的生物多样性及各类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是远不相适应的,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必须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积极扶持。
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并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必要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经过各级政府和各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1.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截止到1995年底,我国共建立了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99个,总面积718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48%。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1719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337个,面积5140万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82个,面积40万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274个,面积286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b58b85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c.png)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自然保护区规划原则 • 自然保护区分类与分区 • 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与评价 • 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 •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运营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划 定的特别保护区域。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 保护生态环境而受到损失的地 区和个人进行补偿,以平衡经 济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制定补偿标准和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 况,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方 案,确保补偿的公平性和合理
性。
加强监管和评估
加强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管和 评估,确保补偿资金的有效使
济收入。
02
自然保护区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
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规划过程中,应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放在首位,避免过度开 发和破坏。
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
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生态敏感性,合理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对核心区实行 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
可持续利用原则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2
开展科学研究,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生 态过程,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3
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和实时性,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宣传教育活动开展
01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 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自 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
02
通过媒体、展览、讲座 等方式普及自然保护区 知识,让公众了解保护 区的价值和重要性。
缓冲区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可持续利用与开发规划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可持续利用与开发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ad73a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d.png)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可持续利用与开发规划1.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和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护自然资源而建立的特殊区域。
土地在自然保护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还是实施生态恢复和环境修复的基础。
因此,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规划至关重要。
2. 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背景过去,自然保护区的土地管理往往以保护为主,忽视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
这导致了一些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全面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需要对土地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和改进,实现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目标。
3. 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原则生态优先在土地利用和开发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遵循生态规律,尽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确保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综合协调在土地利用和开发中,要综合考虑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实现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协调统一。
科学规划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生态功能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和开发,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
公众参与在土地利用和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参与,使土地管理更民主、公正、透明。
4. 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措施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各类功能区域的位置、用途和管理要求,合理划分不同区域,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的实现。
落实严格的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使用的许可制度和审批制度,对开发项目进行评估和审批,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针对已受到破坏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恢复和提升土地的生态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激励措施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自然保护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修复,通过经济奖励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可持续利用与开发。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43e492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1.png)
自然保护区规划摘要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本文档旨在制定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可持续发展。
引言自然保护区规划是确保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自然保护区规划旨在解决自然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平衡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标1.保护自然资源:通过规划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管理策略,确保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包括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
2.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自然保护区规划,维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3.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规划步骤1.评估现状: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特点、现有资源和受威胁程度。
通过科学调查和数据分析,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物种多样性。
2.制定保护目标:根据现有情况和需求,制定可行和有效的保护目标。
确保目标与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法规和政策相一致。
3.设定管理措施:制定适当的管理措施来实现保护目标,包括资源利用控制、物种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4.规划边界和用途: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并对不同区域的用途进行规划,平衡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5.制定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资源需求、时间安排和责任分工等,确保规划的顺利执行和监督。
6.宣传与合作:通过宣传和合作,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结论自然保护区规划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边界划定和管理策略,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应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合作性,共同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后代能够继续享受自然的美妙与丰富。
以上是一份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文档,总字数为298字,如果需要满足800字以上的要求,可以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扩充,并添加更多具体细节和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的;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 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划定保护区域;远期在全国范围内建成 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网 络,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保护典型 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为目标,从而减缓生态 环境的恶化,抑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丧失。
(一)进化原理 (1)物种是相互依存的 (2)许多物种是高度特优的 (3)关键种的灭亡将会对自然群落产生深远影响 (4)引进适应性广的物种可能会减少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二)生态学原理 (1)生境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于规模的大小 (2)如果优势种群密度超过维持水平,它们可能消灭土生的 被食者和其他与之共享资源的物种 (3)种群存活力依赖于种群大小 (4)生境局限和隔离是导致稀有物种灭绝的直接原因
(一)IUCN的分类系统
1978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 的分类系统将世界上的保护区 统一划分为绝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或受控自然保护区、生 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或省立公园、自然纪念物保护区、保 护性景观、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区、人 类学保护区、多种经营管理区或资源经营管理区等10个类型。 以上10类保护区从保护的严格程度看是依次递减的,而在资 源的利用方面则依次递增。事实上这个分类系统也有不足之 处,它无法解决一区多目标的问题。 1994年调整后的新的分类系统提出“保护区主要是致力于生 物多样性、自然和有关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或其他 有效的手段来管理的陆地或海域”(CNPPA/IUCN,1994)。同 时将世界上的保护区划分为以下6个类型(见下表)。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概述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广义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划出的 一定面积的自然地带”。 狭义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 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 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 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概念多种多样,有的把自然保护区与国家 公园、保护地、野生动物庇护地等概念混为一谈,有的干脆 把所有形式的保护地都统称为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
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管理的需要。 目前国际上主要存在两种分类方法: 根据保护对象进行的分类; 根据保护管理的目标进行的分类。 为了规范管理,便于各国进行信息交流,世界保护 联盟(IUCN)曾在1978年提出按保护区管理目标进行 分类的分类系统,后来又于l994年对该分类系统进 行了调整。
二、岛屿生物学理论
(一)物种-面积关系 麦克阿瑟和威尔逊(1967)指出:大岛屿上的物种比小岛屿多。 该法则的直观感觉是,大岛屿因为比小岛屿有更丰富多彩的 特殊生境和群落类型,而且物种拥有更大的种群,所以给新 种形成和迁入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同时也降低了物种局部 灭绝的可能性。 物种-面积关系的表达式为:S=CAZ。公式中S为岛屿上的物种 数,A为岛屿面积,C和Z为大于零的系数。事实上参数C和Z 的生物学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尽管如此,该模型已被大多数 生物学家接受,并被广泛用于分析和预测生境破碎化对物种 多样性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建立条件
一、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共性条件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 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 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 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保护地管理类别表(IUCN,1994)
类别 Ia 严格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科研的保护地。 拥有某些特殊的或具代表性的生物系统,地理或生理特色及/或 物种的陆地或海洋,可用于科学研究及/或环境监测。
自然荒野区:主要用于保护自然荒野面貌的保护地。
类别 Ib 大面积未经改造或略经改造的陆地或海洋,仍保持其自然特色及 影响,尚未有过永久或大型人类居住,用于保护其天然条件。 国家公园:主要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娱乐活动的保护地。 类别 II 自然陆地或海洋:用于(a)为现在及将来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的完整性保护;(b)禁止对该区进行有害开发及占用;(c)为 精神、科学、教育、娱乐及旅游等活动提供基础,这些都应与环 境及文化配套。 自然纪念地:主要用于保护某些具有自然特色的保护地。 拥有一种或多种自然或自然/文化特色的地区,其特色因稀有, 具代表性或在美学或文化上意义重大而超乎寻常或独一无二。
四、自然保护区设计
(一)自然保护区的选址
1.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目的选址 在选择保护区的地址时,应该首先考虑建立保护区的目的。 目前普遍认为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有3个。第一是为了保护生 态系统的功能,确保生态过程的顺利进行;第二是为了保护 生物多样性不受破坏;第三是保护那些濒危、珍稀、特有的 动植物种类。这3个目的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生态系统功能 丧失,生态过程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将随之降低,濒危、 珍稀、特有的动植物种类也将灭绝。明确了建立自然保护区 的目的之后,在选址时就应依据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原理, 将保护区建立在生态系统尚未遭到破坏、物种丰富度高、特 有种类多的地区。
人们甚至将大到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公 园,小到森林中的林窗、植物的叶片等,都看作是大小、形 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用物种-面积关系模型来描述或 预测各种情况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如以物种数为纵坐 标,岛屿面积为横坐标,可构成物种-面积曲线。该曲线可 反映物种数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情况,其中Z决定了物 种数随面积增加的速度。物种数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这 种现象被称为“面积效应”。物种数越多,C值越大,否则C 值越小。 大量研究表明,物种-面积关系模型中参数C的取值依岛屿类 型(如热带、温带等)和物种类群(如鸟类、鱼类、昆虫等)的 不同而变化,而Z的取值却相当稳定,一般在0.24~0.34之 间。
类别 III
类别 IV
生境/物种管理区:主要用于通过干预进行管理以达到保护目的 的保护地。 一片陆地或海洋,用于通过积极干预以达到管理目的,以确保生 境和/或达到某些物种对生境的特别要求。 风景/海景保护地:主要用于风景/海景保护及娱乐的保护地。
类别 V
陆地,包括海岸及海洋,由于人类与自然的长期相互影响而形成 的具重要美学、生态学及/或文化价值,且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 地区。维护传统的人类自然相互影响的完整性对该区的保护、维 持及进化极为重要。 资源管理保护区:主要用于自然生态系统持续性利用的保护地。
三、自然保护区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2030 年); (4)拟建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 (5)拟建自然保护区基础图件; (6)有关部门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7)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8)国家和当地政府关于生态、林业、环境保护等中长期 专项规划; (9)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类别 VI
拥有显著未经改造的自然系统,对其进行管理以确保长期保护及 维持其生物多样性,同时根据当地村社需求,持续性提供自然产 品及服务。
(二)中国的分类系统
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探索起步较晚,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仍然采用按保护对象划分的 分类系统。国家环保局依据其主要保护对象将我 国的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
(二)自然保护区的命名 (1)双名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等。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自然保护区”。如云南 省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湖南省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等。 (2)三名制 有些特殊物种或自然历史遗迹的自然保护区,其名称不好用 地名来表示其名称,所以只能用被保护的对象来命名自然保 护区的名称,即“省名+(县名)+保护对象名称+自然保 护区”,如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新疆塔什库尔干雪豹自 然保护区等。
二、自然保护区的分级与命名
(一)自然保护区的分级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 方级自然保护区又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自治 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三级。 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 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 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自然地带的递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全 面合理地规划自然保护区。 (2)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 点放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人口密集 地区,并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确定不同生 物地理区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从抢救应该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出发,把 该保护地关键地区尽可能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对因开发时间 较长原生态环境消失,但其次生环境有代表性,或经人工恢 复,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自然恢复为有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 也应划定为自然保护区。 (4)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 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