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合集下载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觉 的、 反理 智 的 , 直 觉 能使 吾 人 得 到 一 个 经 验 , “ 而 不 能使 吾人 成 立 一 个 道理 。… …各 种学 说 之 目的 , 皆不在 叙述 经验 , 而在 成 立 道 理 , 其方 法 , 为 逻 故 必 辑 的 , 学 的。 _ 在 这 里 , 先 生 不 仅 肯 定 了每 种 科 ”2 冯 思 想 的表达 都有 自己的方 法 , 且 肯 定 了每种 方 法 并 都 可算 是科 学 的 方法 。然 而 , 方法 与 方 法 论毕 竞 不 同 , 法可 以是 在表述 过程 中无 意 的体现 , 方 也可 以是
青海 民族 大学 学报 ( 育科 学版 ) 教
J R L oF QI GHAI T oN I m SUN V I I Y oU NA N NA I AL T IEt T S
( d ct nS i c dt n E u a o c n eE io ) i e i 21 0 0年 第 4期
义 … 。 由 胡适 的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可 引发 出对 方 法 论 问 题 多 元 化 的 思 考 。 关 键 词 : 法 论 ; 名 ; 学 史 方 正 哲 中 图 分 类 号 :2 3 5 B 2 . 文献标识码 : A
对 于胡适 的哲 学 史 , 术 界 向来 颇有 争议 。重 学 真伪 、 讲考 据者 以考 证之 学 为实 , 为胡适 开 新一 代 认 史 学 之风 气 ; 重思 想 、 义理者 则认 为胡 适 不能 够 而 尊
采 用 的方法 与往 常 学 者 的不 同 , 而是 在 于 他对 方 法
论 的 自觉 。
这种 主观 的意 义论 争 。本 文试 图从 胡 适 的 《 国哲 中 学 史 大明 他 ( 着 从
胡 适 在 写作 过 程 中对方 法 的 自觉 运 用 , 是建 立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

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

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

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

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

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

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

”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1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1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书心得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神秘的学科,说神秘是因为我对哲学实在是不懂。

经常在书上看到一些哲学大咖的名言:如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如柏拉图的:“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想说”;再如中国古代的老子、庄子等,只知道他们是著名的哲学家。

自从读了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才对什么是哲学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书中,胡适先生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那么,哲学是不是一门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问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便越发对《中国哲学史大纲》感兴趣了。

哲学分类旁多,如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等……,按时代不同又可分为古代哲学、中世哲学、近世哲学等,但不管怎么分,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以便很好的看待生活、名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哲学有三个目的,首先是明变,便是通过哲学史,把古今同异沿革的线索明白地写出来;其次是求因,意为通过哲学史弄清楚古今沿革变迁的原因;最后是评判,把各说各家观点的价值发掘出来。

有了这些目的,胡适先生便按照这个思路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此书得到蔡元培、梁启超等大师的高度赞扬,是一部影响中国哲学史大大众哲学经典。

由于个人知识储备的原因,经过努力只读到第三篇,这部分内容先是对哲学的大概内容、地位和划分做了介绍,还对中国哲学的时代背景,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做了阐述,特别在导读老师的精心导读下,对这部分内容又一次加深了印象。

胡适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大哲学家杜威,所以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编写的时候融入了西方哲学的思想和方法。

以往提到老子便想起道家;讲到孔子便想起《论语》,孟子就是性本善等,其他的便一无所知了,本书把各家的哲学思想做了划分和整理。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本书的编著有几大特点:其一是证明的方法,对生存年代的考实,辩证方法的应用及遗著真伪的辨别占了书中很大比重,为以后学者研读中国哲学史开了无数法门;其二是扼要的手段,胡适先生并未有对中国哲学历史进行抽丝剥茧,而是从老子、孔子讲起,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扼要有具有条理的构筑本书的框架;其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诸子各家各有长处和短处,胡适先生都在书里以平等之心对待,这是何等的有大家风范,最后是系统的研究,本书的系统性主要体现现在各大家第次演进的脉络上,确保理论的真实性的同时还可看到变迁的痕迹。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篇一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

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

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

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

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

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3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3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这次读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我认为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思想史专著。

此书原本为胡适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编成此书,成为北大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现在读这本书,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文艺复兴”,也正是为了窥视当时哲学思潮在中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为了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哲学观点。

所以让我们读这本书是有目的的。

接下来就应该“细嚼慢咽”,慢工出细活,用一个《孟子》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接下来要做的分析那就是“具体而微”了,了解完作者,看完书名和目录也仅仅才对本书有个大概的模糊的印象,接下来应该深入发掘一下作者的观点方法了,毕竟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哲学就离不开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到这本书中,那么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者说作者如何论证这个观点成立就是我接下来要分析的。

在本书的第一篇也就是导言中,作者先是提出自己对于哲学一词的概念,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基本上与现在对哲学的描述表达的意思一致,也就是说哲学是从其他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概括出的的学问,是一种普遍性的学问,一种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因而“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

胡适先生列举了“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这种分类方法无可厚非,因为今天这种叫法也能在身边找到影子,我注意到教育学部有一门课程就叫做“教育哲学的情怀实践”,现在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也就是根据存在与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个大类,当然,划分方法、叫法还有其他的,就不作一一展开说明了。

在滔滔的历史长河当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达到其“掌控民众思想进而巩固政权”的统治目的时,往往对“圣人”的学说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断章取义”。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7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7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根据项目办的课程安排,本周研读了,胡适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此著作较为难懂,第一次接触与哲学有关的书籍,书中的文言文较多,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哲学,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抽象,好在学校安排了导读教授,那么在张教授的指引下,对于这本书籍,有了一点点的感想。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此书的成就巨大,《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本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的是,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而且还得到了菜元培、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的高度评价。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前,对于诸子白家的思想脉络和争鸣名家的认识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下面就对阅读了此书之后,关于老子“无为”的思想谈一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其实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德经》享誉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以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知古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读了本书开启我对哲学的探究之路,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

哲学让我们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以后我会潜心多读一些哲学书籍,以便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智慧、自信。

胡适先生曾经在《答某君书》的回信中,针对其“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样回答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

是啊,人的一生何其长又何其短,古往今来,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人所铭记。

那些能被人所记住在的名字,都是曾经给予历史以印记的人,方能留名史册,至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那就要看对于历史进程来说,他所做的是有功还是犯错了。

而这一切其实就只关乎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那么你就会有着怎样的人生。

正如胡适所说过的“世界的关键在我们手中,就如古人的任重而道远”。

在人生价值追求上要真正获得解脱,只能借助于老子的“少私寡欲”,戒除过分的欲望了。

因此老子一再劝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面对的是还不韵世事的青少年,这时候他们的三观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去树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是非。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去熏陶、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我们就必须要重视中国古代哲学教育思想的学习,以引导学生从小确立“人生之根本”,知善恶、明事理、辨是非。

因为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先生认为教育哲学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古代哲学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呢?是不是全盘照收,只要是书中出现的思想就应该来者不拒,统统纳为己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去其愚忠,将其中有正面、积极、向上的东西教授给学生,引导其健康、乐观、勤学、善思地成长。

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

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

躺在书架上装逼多年了,一直未通读。

是日取之读之,仍感困窘,原因在于,如果说胡适“书虽然读得不多(傅斯年语)”,那么自己就是文盲一个。

于是先全力搜索相关评论资料。

《大纲》上卷自1919年2月出版后便不胫而走,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发行,到1922年8月已出至第8版,两年内总计印刷7次,累计发行量达一万六千册。

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内,就再版达15次。

仅民国时期对此书发表评论的大师级学者就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柳诒徵、蔡元培、冯友兰、李季、贺麟、顾颉刚、刘文典、容庚、吴虞、余家菊等30余位,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蔡元培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梁启超欣赏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

他认为,此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

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北大教授刘文典称赞之为“近代一部epoch making的书,就是西洋人著哲学史也只有德国的Windelband和美国的Thilly二位名家的书,著得同样的好”。

冯友兰的“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

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

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心中疑惑,有那么好么。

再联系他“自吹”的“但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

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

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11、大概老子假的最少,孟子或是真的,或是全假。

依我看来,大约是真的。

墨子荀子两部书里,很多后人杂凑伪造的文字。

庄子一书,大概十之假造的。

韩非子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

管子列子晏子春秋是后人杂凑成的。

2、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是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

3、孔子说政者,正也。

4、《说文》实,富也。

杨朱:伪,人为。

由己推人,衣食住行为基,推导至家族,地域,民族,国家,人类,层层外推,圈中争恶,圈外为善。

儒家墨家的等级差别秩序为准为基,层与层之间,庄子善,荀子恶,层层垒砖,中国金字塔成。

这本书书名宏大,但作为课堂讲义大纲,仅仅讲述中国哲学上古发端到秦之前的各家学说。

再后如有兴趣就要看《胡适的北大哲学课》系列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倒是作者的“导言”部分,简要讲述了作者对这门学科治学的方法:从收集选择史料,到通过综合比对史事、文字、文体、思想及旁证来审定史料真假,去除不可信部分,通过校勘训诂贯通将史料整理通顺还原原意,然后再求“明变”“求因”“评判”。

在后面书中作者也是如此一步步展开,作为讲课大纲,在介绍各家学说的同时,很好地给学生就如何来做这一门学问上了一堂课。

限于学识,一知半解,更不敢点评。

再说哲学这事,各有各说,特别在评价上绝难统一。

名实之辩、天人之争,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把历史人物放回历史中考量,在怎么样的历史环境下,使得他们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情况产生了总结、升华或是反动,有着怎么样的积极意义,又有着怎么样的局限性。

同时也感叹,大师治学,那真是需要博闻强记,天资聪颖。

无论是审定史料还是解读原意,要在纷繁的资料中找出符合历史事件和当时思想,符合作者文体和思想的材料,分辨前人解读中的错误,若没有一个“最强大脑”,不要说贯通,连校勘训诂甚至选择可用的材料都十分堪忧,只能人云亦云。

唯一的缺点是,也许针对的本就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引用古书原文,并附注各种考证,但是对许多读者来说,把本就言简意赅的哲学思想用先秦之前的古文来读,那想要把握精要所在实在困难(相对而言,后面几册就好读一些,毕竟文言文也是发展变化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一以贯之,学会学习——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C69班 0414号翻开《爱弥儿》一书,又找到了读《国史大纲》的感觉:之乎者也、文白夹杂,想要读懂它——难!在这几天的苦读和杨勇教授的导读指引下,终于明白了书中的一点点意思。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本书分为十二篇,由编写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意义开始,后探究古代哲学结胎的事情,之后由孔子老子的哲学讲起直到荀子韩非,最后由于秦汉时期怀疑主义、功用主义、一尊主义和迷信的盛行导致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方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从最基本的定义出发,胡适继而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了阐述,包括:天地万物的来源(宇宙论);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管理(政治哲学);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可以说是确立这个学科的重要前提。

读书时间较短,所以我想重点写一下第四篇《孔子》之“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出自《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谈话。

“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意思是:子贡,你认为我学习了那么多知识,是靠智慧吗?并不是,而是一以贯之。

什么是“一以贯之”呢?“一”就是一个核心、纲领和本质,“贯”就是贯通。

孔子认定宇宙间天地万物,虽然头绪纷繁,却有系统条理可寻,“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寻得出这个条理系统,便可用来综贯那纷烦复杂的事物。

“贯”字本义为穿,为通,为统。

“一以贯之”即是后来荀子所说的“以一知万”,“以一持万”。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9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9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本周泛读《中国哲学史大纲》,该书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所作。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通过读后,大体了解到了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这几家学说的核心导向思想和产生的背景及给后人留下的价值贡献。

下面我将结合孔子的“孝”和“礼”和老子的“道”和“德”思想理论谈谈我的认识和理解。

我做为一名管理者、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哲学教育,以引导幼儿从小确立“人生之根本”。

关于“孝”胡适引《祀记》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胡适释“尊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莫大于严父。

胡适释“弗辱”(“辱身”“辱名”“辱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胡适释“能养”:子事父母,鸡初鸣,成盥漱……问所欲而敬进之。

其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尊敬亲人,不能侮辱父母,还要赡养父母。

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能随意伤害和玷污,做官对自已的上司不尊敬是不对的,做朋友不诚信也是不对的。

幼儿学前期(3-6岁)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培养幼儿情感交流、孝道行为习惯、良好的孝道素养,形成正确的孝道价值观;能够正确了解自己,尊重关怀父母及他人,关怀社会的责任感与态度。

关于“礼”,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结合《说文》、《礼记》、《礼运》、《坊记》关于“礼”的说法是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把习惯风俗看作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故“礼”字文义颇含有法律的性质。

在现代信息社会,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对礼仪教育的宣传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将礼仪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中。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用“礼”来约束自己,在学好各项技艺的同时还要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真诚做人、以礼待人。

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了道和德两个部分,在“道”的部分主要阐述了天地间有自己的关联和规律,充满了对自然众生的重视,对自然法则的遵循。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胡适有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胡适有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胡适有感临塘而渔作为实用主义三位大师之一杜威的学生,民国最有国际声望的驻美大使,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者,《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作者,胡适不可能是一位平庸的没有思想的人。

我认为,胡适是民国时期中国最有能力的学者以及最具思想的人,胡适的争议源自于其生不逢时,看法太过领先于中国其他大部分人。

有些人是生逢其时,但看法上不过迎合了民粹主义,其思想却根本无力给出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些人从个人的角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绕不出过去的死胡同,却被冠以英雄之名。

像胡适这样的人,因为其思想超前领先,不被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所理解,无法获得认可,因此就充满非议。

像那些非议胡适之先生的人,我想问问他们,对胡适在中国宣传的实用主义,又怎样的认识?当他们评价胡适“浅”的时候,可曾认真研究并且理解了实用主义。

可真正的理解中国主流哲学派系的危害和错误?如果他们对这些东西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觉得他们就没法评价胡适这个人,因为他们连他宣传的思想都不理解。

看《中国哲学史大纲》就会发现,胡适的研究非常具备科学精神,而且他当时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想说明,中国宋代之后的考据学,考古学,就有真正的西方科学思想在里面,从这一角度说,科学思想是东西方共通的。

并且他详细的说明了这些科学思想在研究领域里面的应用。

无非是胡适本人是不适合在当代进行宣传的,所以《中国哲学史大纲》没有那么出名,但是研究胡适的人,最好至少翻几遍的好。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就是胡适所说的。

胡适理性的说明了,中国文明相对西方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被贴上“迂腐”标签的儒学。

真正的祸害在今天清华大学著名的学者称之为“儒表法里”的手腕。

极权主义就是法家思想的一种延伸,而儒学的最初理想是和Demo&Lib相兼容的。

D&L最大的反对者当然是法家韩非那帮人。

我个人本来对儒学有很深的误会,正是胡适的言论让我转变了这个印象。

一直到今天,我认为对中国现代化威胁最大的,仍然是数千年的法家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元,页数:423,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

可以说,国内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与文化,并非持反对、完全否定的;甚至于得出过方皆本源于“迷信”的。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与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产生了怎样的力,该创见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汉之哲学》是胡适在尚未全盘中国哲学史大纲全卷写作的下,在中国哲学史层面最后的,有、有思想体系的着作。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原/陈香《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二):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胡适着,肖伊绯整理,2013年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丛书之一,刚刚读完卷中部分,于是打算,先写写读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读将再继续写所感。

其实最早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大一上,是由讲中国思想史的夏极力的。

除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还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

记得当时从孔夫子旧书网、亚马逊网分别买来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莱阁丛书系列,1997年版)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年版)、《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版)三本书,用两个月看完,所获颇多,基本对中国哲学史有了大致的。

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确为力作,其对中国哲学史的划分,史料的应用严谨、,作为后辈学子的我甚是佩服。

当时看完,和很多人的,一直很的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仅仅只有卷上,只写到先秦哲学思想。

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可以说是很大上弥补了这一遗憾。

其中的卷中讲义本的整理出版,可以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各大出版社一版再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的一种截然,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对胡适先生中古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卷上部分与其它出版社一版再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内容是一样的,其之处与其可以说是肖伊绯先生整理出来的卷中讲义,实属,。

卷中内容主要是继先秦哲学,讲到了汉代哲学的内容。

卷中首先是第十三篇汉之哲学,其后共有七章,主要讲到儒、道在当时的以及出现的迷信和科学的,并以其为做了论证,如董仲舒、王充等。

此外,本书中的卷中篇目辑佚、附录也非常。

从目前读完卷中的部分内容,和以前所看的卷上内容做对比,上来看,卷中内容写作采取的的证明和卷上一样也常严谨的,由此可见胡适先生做学术研究的——考据甚为严谨。

我当年看完《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深深被胡适先生的证明方法所折服。

正如在卷上序言中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之一就在于其证明方法,而耿云志、王法周两位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莱阁丛书系列,1997年版)的导读中也甚为赞同。

我们都知道胡适先生在五四曾提出“大胆假设,求证”,这在卷中内容中也体现出来。

如在卷中讲汉代道家时,所引证的史料多为《汉书艺文志》、《淮南子》、《列子》等相关内容,基本是原料,即基本都是一手,二手资料甚少。

再过段时间把卷中内容全部认真读完,我想到时可以再跟大家继续分享一下卷中的胡适先生求证的方法的严谨之处。

目前,我想读完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最大的会有两个:一个是对胡适先生的中古思想史内容研究会有更为的了解,有助于对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全貌进一步的研究;一个是对胡适先生的证明方法,主要是其考据史料的方法会有更为深入的。

最后,我想用胡适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的话作结:“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究竟还有它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

”如果大家想对中国哲学史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我推荐大家认真读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较为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三):胡适“弃”哲学:哲学史研究引入科学的肖伊绯先生发现的胡适研究重要资料《中国哲学史卷中》(讲义),不仅为胡适哲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卷中》(讲义)是胡适为史学门二三的编写的讲义。

按照胡适1919~1920年的“日程与”(《胡适全集》第29卷,安徽出版社2003年版),胡适每周三上午9:00-10:00为史学门二三年级的学生讲授“中哲史”。

该讲义是胡适中国哲学史卷中中古哲学史授课计划的“汉之哲学”,共七章。

卷中讲义的第三章《淮南子》1920年5月以《淮南子的哲学》为题原文在《新中国》第2卷第5号上,第七章内容也几乎一字未易地刊登于1931年《现代学生》第1卷第4、6、8、9期。

其他各章1949年前没有公开发表在报刊上。

耿云志先生主编、黄山书社1992年影印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收录了第一至第五章讲义的手稿,2003年出版的《胡适全集》根据的即是黄山书社的影印本。

所以,这次发现的“新资料”为胡适所注的“原稿所没有的。

匆匆加入,后当修正”的第六章迷信与科学。

,由于以前资料均没有将第七章的内容作为讲义的一部分,讲义将之与前面的内容连缀起来,也是本讲义发现给我们的新观察。

胡适为什么“匆匆加入”本章内容,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

一战结束不久,1918年12月29日至1919年底,梁启超与张君劢、丁文江、徐新六、刘子楷、蒋百里,到欧洲各国作旅游考察。

当时,梁启超有感于第一次造成的灾难,对近代科学是否可以最终解决的切要问题。

在《欧游心影录》里,他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以胡适与他们甚密的过从,我们可以认为,对于他们的以上思想,胡适是熟悉的。

我们可以想象,胡适加入本章内容以阐扬科学与科学,是对这种否认科学正面作用的一种回应。

另外,由于本章的内容在于论述汉代中国科学——与天文学的,出发点在于发现中国科学的成立,所以“匆匆加入”应该与当时否认中国古代有科学的论调。

对此,我们有旁证可以说明。

1920年9月1日,也就是胡适讲“迷信与科学”后的不到5个月,在《日程与日记》里,胡适记述说,这天,Monestiere问他“一个大问题”:中国没有科学,是否由于国民性与西洋人不同胡适痛驳了他。

Monestiere要胡适写出来,译成法文发表,胡适答应了。

这点可以说明,胡适对于中国人早已有科学并且可以领受科学的影响是的。

我们可以认为,胡适加入本章内容是受到不止一的直接影响。

往远的说,胡适是中国科学社的最早社员之一,经常参加中国科学社的,他认同近代科学对于人生具有重要的。

加入本章,也是胡适自身思想的逻辑必然。

如前所述,在9月1日“痛驳”了Monestiere后,9月8日当日,胡适想“作好”《科学的人生观》,但是又“归甚迟,竟不曾作此文”。

这说明胡适有了此一概念而没有完成此概念的论证。

这是我们所能够发现的胡适使用“科学的人生观”这一概念的最早依据。

所以,可以说,胡适“科学的人生观”概念形成于此间,即1919年底至1920年中后期。

有了本章的资料,胡适科学的人生观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就有了依据。

胡适中年放弃了中国哲学史的着作计划而改为写中国思想史,个中,有重建学术权威说,有傅斯年影响说。

但是往往都不能中的。

我认为,正是胡适引入了科学的概念,才使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如此巨大的。

1958年1月10日胡适为《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台北版写的自记中说:“那(1929年),我在上海正着手写《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长编’,已不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的名称了。

……我的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中年的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

”1929年胡适的思想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呢1929年6月3日,胡适在上海大同大学演讲的《哲学的将来》里,近乎彻底否定哲学的价值。

在这篇演讲中,胡适认为,哲学的过去只是的、的,或了的科学。

过去的哲学只可在知识史与思想史上占一个,如此而已。

只有把哲学家归到人类知识思想史上去,方才可以估计他们过去的,方才可以推算他们将来的。

胡适的这种对于哲学的态度和说法也许会引起许多人特别是研究哲学的人的反感、抗议甚至反对,但是,他不过是老实承认哲学的本义——“爱”——而已,并没有贬低哲学的意味。

正是在哲学史研究中引入了科学的概念,胡适才最终放弃了哲学史的着作而改写思想史。

但是,为什么不是科学史而是思想史呢在第六章迷信与科学里,胡适主要介绍了汉代中国医学与天文学成立的。

他在论阴阳五行对于医学成立的作用时说,医学“初起时,是狠浅陋的迷信。

到了后来,虽然进步了,这些阴阳五行的已渐渐的成了医学上一些不可少的符号。

有了这些符号,这种便更领会。

……有了这些观念,方才有假设的学理,方才有系统的。

……若没有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国也许只有许多零碎的、完全经验的方技,但必不能有个系总的医学。

”这里,胡适强调了虽然阴阳五行说是一种迷信——可以认为是当时的一种大胆的假设,但是它在当时自有其重要作用,不容轻易抹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