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历史专题归纳训练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题分类汇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专题二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2.(2011·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3.(2011·江苏单科·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2010·海南单科·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解析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
【答案】C2.【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07-12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之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中国近代史高考复习真题训练(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 .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3.(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4.(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
这反映出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6.(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这种变迁,包括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首先,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根据统计,20世纪初,大约90%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
他们的生活模式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
到了21世纪,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这种转变带来了很多的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追求更加时尚的衣服,更加多样化的食品,更加充实的休闲娱乐等等。
同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以女性地位为例,古代中国妇女地位被认为是比较低下的,女性不能上学,不能批评男人,更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然而,20世纪初,很多爱国女性开始展示他们的才华,包括著名的诗人林徽因,电影明星周璇和范蠡等等。
她们的成功为女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偏见。
最后,社会制度的改变也是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制度的改变体现为近代化改革和革命。
在清朝晚期,由于经济和政治压力,中国逐渐接受了外国的现代化理念。
然而,这种改革的过程是漫长的和困难的,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为了共和国,虽然最初的共和国政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它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制度。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它展示了不同的人类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碰撞。
我们需要对这种变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表现(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 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近代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20 世纪20 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5)近代服饰变化的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服饰并存,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服饰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苏式服装列宁装和连衣裙受到青睐。
(2)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1.影响因素:(1)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等。
(2)内因:政治变革(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经济发展(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的出现、改革开放等);思想解放(如新文化运动)。
2.主要表现(1)婚姻礼俗:①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全国通用2020-2022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022年】无【2021年】1.(2021·辽宁·高考真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海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
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线索线索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1.晚清时期,“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嘉庆道光时期,“外洋”一词多指“中国近海”;同治、光绪时期,“外洋”一词则更多地代指“欧美等外国”。
这一变化表明()A.西学东渐带来了近代外交理念B.清末新政丰富了地理知识C.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D.政权更迭影响了政治立场2.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谷物,在没有铁路之前基本上是供本地区食用的。
铁路通车之后,沿线所产谷物的4/5由京绥铁路转运到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进行销售。
这说明()A.交通工具的变革提升了粮食产量B.华北最早建成发达的铁路网C.铁路建设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粮食成为北方市场主要商品3.与西方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不同,中国第一部电影是北京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的戏曲舞台纪录片《定军山》。
这体现了()A.中国电影题材广泛B.北京率先受到西方文化冲击C.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D.电影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4.1909年11月《申报》刊登过广告称:今日起按日排印情节奇幻、描写真实,足以警醒女界的社会小说《自由女》;1910年1月又刊登《中国新女豪》的广告:是书以改良女俗为宗旨,提倡天赋人权独立的自由。
由此推断()A.社会改良思潮深入人心B.救亡图存与女性解放渐趋一致C.大众传媒促进女性解放D.营销手段迎合了社会普遍心理5.“国民”一词在1903年和1905年的中国,使用竟分别达到4000次和3500次左右。
以“国民”命名的报纸、期刊、学会、学校也大量出现,以致有文章指出“近世有叫号于志士,磅礴于国中之一绝大名词,曰:‘国民’”。
这反映出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国民意识已经普遍觉醒C.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D.培育国家观念的迫切性6.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在哈尔滨建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北地区出现第一家比较完备的西餐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连、哈尔滨等地相继出现日本餐馆;20世纪的前10年里,汽水、酸奶制品、冰棍、冰糕、冰淇淋等制造厂也开始在东北大量出现,据此可知,清末()A.西餐文化开始传入东北B.东北冷饮产业发展迅速C.东北饮食文化发生变化D.东北民族工业领先全国7.一位英国人漫步在1859年广州的街头,他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穿着打扮像极了英国的贵妇,你认为他最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戴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B.穿着鲜艳的布拉吉C.披着灰色的列宁装D.身着正规的绿军装8.民国初期,国人中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中西服装混穿,上身着西装,下身则着中裤扎绑腿。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高一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含解析
2015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2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发展总趋势如何?(1)原因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传入中国。
内因: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了物质生活的变迁。
(2)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和列宁装迅速取代了象征资产阶级文明的西服和代表清朝遗物的旗袍,成为主要的服装样式。
②改革开放以后,服饰逐渐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新款服饰层出不穷。
(3)因素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睱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4)总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转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2.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外因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投资于交通建设。
②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2)内因①各个时期的政府为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大都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②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交通业发展的原动力。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进步性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局限性①最初受制于列强,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3、14、222课)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1)变化轮船、铁路、汽车、飞机(2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1)变化①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报刊: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2.影视: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秀教学案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3.组织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历史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受历史发展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历史同情心和责任感。
2.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多样性,尊重不同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包容性和客观评价能力。
3.通过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增强他们的历史信念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分析历史问题,锻炼他们的历史研究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总结归纳,明确近现代中国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和概念,为学生的复习和考试提供指导。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丰富多样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历史影片、歌曲、图片等多种形式,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场景。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体验感。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1.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材料中起源于满族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受到了不同观点的质疑,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②错误,选①③④。
综上,本题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2.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涉及甲午中日战争,4月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增多,对日本的关注也在增加,说明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反思,故A正确;C项错在“开始”两字上【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3.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曾纪泽在1881年所上《改订俄约办事艰难情形疏》中称:“我皇上因俄事日迫,意在转圜,一切情形,许臣由电径达总理衙门代奏请旨,已属破格施恩。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疏中的“电”应该是指电话B.清朝密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该条约签署使中国收复了伊犁D.科技发展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2.1937年8月12日,国民政府制定的《战时电影事业统制办法》规定:“中央电影摄影场会同军委会政训处电影股,联合上海各影业公司合组一总机关,由中央电影事业处负责总其成,指挥及分配全部工作。
”这一规定旨在( )A.强化对思想的引导B.促进电影产业发展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巩固抗日统一战线3.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高达98.3%。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
这揭示了( )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B.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C.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非常大D.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4.(2019·玉溪一模)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 )B.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5.(2019·玉溪模拟)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地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破碎。
这反映了( )A.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B.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C.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6.(2019·蚌埠一模)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空定位框图结构思维导图经典训练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3.(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4.(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5.(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6.(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7.(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8.(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9.(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拓展训练1.(2019·陕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2. 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3.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
这主要说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4.(2019·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A.中国近代通讯手段发生巨大变化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推动中国服饰改革D.社会风俗体现出中西合璧5.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6.(2019·广东顺德调研)“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7.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C.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8.(2019·江西南昌预测)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反映出当时(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9.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
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
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 )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B.记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10.(2019·河北唐山模拟)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
该报(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11.(2019·全国高考大联盟卷)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该漫画的寓意是(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12.1879年5月,曾两次担任美国总统的格兰特访问上海。
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格兰特时写道:“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
……践祚之后,……恩周朝野,民间不忍拘禅位之例,仍复尊之为皇矣。
”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上崇洋之风盛行B.社会舆论受教会控制C.开始介绍西方政治生活D.新式报刊迎合民众心理13.下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 )A.坚持传统B.崇洋媚外C.中西合璧D.洋为中用14.(2019·甘肃模拟)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15.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16.《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17.(2019·天津南开区调研)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8.(2019·全国高考大联盟联考)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
其长子多病,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
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
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19.(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20.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