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比较文学考试答案孔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2015年6月比较文学)答案

云南保山市第七中学孔勰

一、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1、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2、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的来源。

3、文类学:文类学(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种文类的特征和它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4、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研究方法,其名称的出现是在20世纪末期,它主要研究翻译媒介,但又和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不同,因此不能和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媒介”、"译者”、"译本”等同,译介学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沟通的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手段,译介研究是在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捕捉和理解各种翻译现象,在此基础上将其置于文化交流、文化生态、人文

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建设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5、“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三、简答(本大题共8小题)

1、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就是一种方法,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

首先,比较文学的"比较”一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作为方法,"比较”并非文学的专利,而是一切学术领域都普遍存在的,由来已久。

其次,比较文学的"比较”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二是跨学科的比较。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国家、文化、语言、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便不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

再次,不是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

最后,必须强调"比较”是就文学而言的,如果其落脚点与归宿不是指向文学本身,再优秀的比较我们也不能称为比较文学,它只能是别的什么比较,所以,文学性是作为比较文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性特

征,不可抛弃。

2、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第一,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注重"事实联系”,而重视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

第二,由于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平行研究产生了打破时空、质量与强度的限制,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只要具有"可比性”都可进行比较。

第三,平行研究的焦点是文学本身,即对文学内部范围的诸要素,如主题、题材、情节,体裁、形象、理论批评等作品本身的美学构成与价值的探讨,而不象影响研究那样只注重渊源、影响、联系、媒介等文学的外围和边缘问题。因此、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将文学批评重新引入文学史的研究之中。

第四,平行研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科际比较与跨学科研究。

3、简述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

答: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题则具有客观性。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尤金H福尔克说:"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别结构中出现

的观点,作品的这种成分,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则可称之为主题。”

一般来讲,母题是很有限的,但这有限的母题却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主题,每一部伟大的作品可能都表现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但世界上无数的作品可能也只涉及到一些常见的有限的母题如爱与恨、情于仇、生与死、聚与散等等。

四、论述。

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冲突与融合的角度谈谈研究比较文学的意义。

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成为国际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新兴学科,它在全世界的影响正日益扩大。在现下全球化的时代,毫不疑问,21 世纪的比较文学,必定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21 世纪必定是多元化的时代,这个多元化,预示了文学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之中,必定跨越文化界限,彻底打破历来所谓的西方东方界限。从某种意义上老说,比较文学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到20 世纪下半期,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学之间跨文化体系的文学比较研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此时的比较文学“突破了法美学派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拓展了异质文化之间文学比较研究的路径,改变了西方话语霸权一家独白的局面。”这样的跨文化的文学研究,其意义将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范畴,将对社会发展卓出巨大贡献。

五、分析

文学也好,哲学也好,我们的阅读,都是为了解决“人生”这样一个大问题。一种本能,生命盼望走向明晰、自由、敏感的境地。

文学之所以独立于哲学,是因为人生的丰富复杂,很多时候并非逻辑论断可以概括,生命的可贵,恰恰在于它的每一个细部的丰富复杂,它不可概括的无穷的可能性。就个体生命而言,对存在本身保持一种高度敏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读书让我们变成了概念的产物,对存在的反应只能是观念的反应,那事实上已经是一种可悲的扭曲了。

但另外一面,生命本能地寻求清晰,因此哲学成为必要。人们使用逻辑的工具在复杂的存在面前不断敲打、检索——因为这个,人的生命才成为一种自觉。理性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感性和理性是生命的两面,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文学和哲学也是不可分的。没有高度理性渗透其中的文学,它将是凌乱的生活材料,不成其为文学;没有深厚的鲜活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逻辑推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当我们言及文学理论哲学化的时候,我觉得本身什么问题也没有,理论本来就是一种理性把握,在文学作品的启发下,以理性去进行梳理、探寻和进一步的开拓,本来就是文学理论的目的所在。但是,理性并不等同于概念和观念,如果文学评论最终变成了一堆既有概念和观念的叠加,以此为文学作品贴上某个标签,这意味着什么?——只意味着理论者本身被概念扭曲的悲哀。失去了生命存在本身的敏感与自觉探寻的热望,什么也不会有了,不必再说文学哲学。

如,艾青的《镜子》这首咏物的哲理小诗,语言平白浅显,却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