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原子结构
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
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化学原子结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它按照电子结构原理,揭示了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弥补了经典化学理论的不足,是现代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介绍化学原子结构的知识点及其相关应用。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电子则绕着原子核旋转。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带中性,而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数由质子和中子的数目决定,原子序数由质子的数目决定。
同位素是指,质量数相同但原子序数不同的元素。
二、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是指原子中电子的排布情况,通常用原子轨道模型来描述。
原子轨道最初是由波尔提出的,后由德布罗意波长假设和哈密顿力学理论证实。
按照波尔定理,电子围绕原子核作匀速运动,所需的轨道半径与电子与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成正比。
从轨道能量角度来看,原子轨道可以分为不同的壳层、子层和轨道。
原子的壳层数目由原子序数决定,每个壳层可以包含不同数量的子层和轨道,每个子层可以包含不同数量的轨道。
根据原子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的不同取值和最大电子数,式子n=1,2,3,4,5,6,7 …表示原子的壳层数。
s轨道在每个壳层中仅有一个;p轨道在第二层及以上的壳层中有三个;d轨道在第三层及以上的壳层中有五个;f轨道则在第四层及以上的壳层中出现。
因此,重要的化学元素大多以p、s和d轨道为特征,这些轨道不仅在化学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也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中应用广泛。
三、原子能级原子能级是描述原子内外电子能量的一种综合指标。
当电子被激发时,它们可以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或者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
在跃迁时,电子会发出光(或其他电磁波),从而形成物质光谱图。
物质光谱图是一种将物质分光的技术,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工具。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能级的变化特征可以解释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机制和能量变化。
四、静电作用与共价键静电作用是描述同电荷或异电荷之间电力相互作用的物理学概念。
基础化学第4版大一知识点
基础化学第4版大一知识点简介:基础化学是一门大一学生必修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常见现象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基础化学第4版中大一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涵盖了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溶液等方面的内容。
一、元素1. 元素的定义:由于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上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符号,用于标识该元素。
3. 原子结构: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电子位于原子的外层,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
4. 原子序数:周期表上每个元素的整数序号。
5. 化学符号:用化学符号表示元素,由元素的英文名首字母大写或大写加小写组成。
二、化合物1. 化合物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化合物命名:根据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化合价,遵循一定的命名规则,如氯化钠(NaCl)、二氧化碳(CO2)等。
3. 分子式和结构式:化合物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来表示,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结构式表示各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始物质之间的一系列转化的过程。
2. 反应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符号。
3. 化学反应类型:a.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单一物质。
b. 分解反应:单一物质分解形成两个或多个物质。
c. 双替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交换其中的原子或基团,形成两个不同的化合物。
d.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导致氧化物和还原物的生成。
4. 化学平衡方程: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的摩尔比例,用化学平衡方程式表示。
四、溶液1. 溶液的定义: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解在液体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物质溶解后是否导电的能力划分。
a. 电解质:溶解后能够导电的物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b. 非电解质:溶解后不能导电的物质。
3. 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量。
大一基础化学原子结构总结
大一基础化学原子结构总结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引言部分是一篇长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向读者介绍所要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并提出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讨论大一基础化学中的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是化学的基础,它的理解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原子结构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验研究,逐渐揭示了原子结构的奥秘。
通过先驱者们的工作,我们了解到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它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本文将首先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我们将回顾古希腊哲学家对原子的思考和假设,以及后来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的结果,逐渐建立起现代原子理论的进展。
了解原子的历史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重要性和科学价值。
之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征。
我们将讲解原子模型,从最早的汤姆逊模型到后来的卢瑟福模型和波尔模型,以及现代的量子力学模型。
我们将详细解释原子的组成部分,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我们还将介绍原子的特征,如原子的质量、电荷、能级和轨道等。
总而言之,本文旨在全面总结大一基础化学中的原子结构知识。
通过对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回顾,以及对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征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读者对化学领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原子结构及其研究的好奇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概览和组织框架。
通过清晰地介绍文章的章节和内容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引言部分将概述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章节,分别是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以及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征。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 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内的排布规律,知道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能级和轨道的概念、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原子的结构。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现象背后的原子结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原子结构模型图。
3. 化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结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核式结构: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 电子排布:介绍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能级和轨道的概念,展示电子排布图。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如原子的化学反应、元素的性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和电子排布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和现象分析,评估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反应: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原理,拓展其对原子结构的应用认识。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大一基础化学教程知识点
大一基础化学教程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理工科的基础学科之一,大一基础化学课程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之一。
本文将对大一基础化学教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
1. 原子结构1.1 元素和原子: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1.2 原子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没有电荷。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电子的电荷为负。
1.3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代表元素中质子的数目,质量数代表元素的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2. 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排列,分为周期数和族数。
周期数代表原子层次,族数代表元素的化学性质。
2.2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元素的性质分类,具有周期性和周期分组的特点。
3. 化学键和分子3.1 化学键的种类: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3.2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微粒。
4. 化学反应4.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等。
4.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可以通过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来达到平衡。
5. 配位化合物5.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配位化合物是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和若干个配体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
5.2 配位数的概念:配位数是指中心金属离子周围配体的数目。
6. 化学平衡6.1 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比保持不变的状态。
6.2 平衡常数和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反映了化学平衡的偏向性,反应速率决定了化学反应的快慢。
7. 酸碱理论7.1 酸碱的定义:根据不同的酸碱理论,酸碱有不同的定义,常见的有酸碱电离理论和酸碱中心理论。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图文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图文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中,原子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本文将从原子的基本构成,电子排布及其能级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等方面详细介绍化学原子结构的知识点。
一、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无电荷的中子以及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内,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其电荷数目与电子相等,质子的质量大约为1个质子质量单位(am),常用符号为p+。
中子是无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似,中子的质量也约为1个质子质量单位,常用符号为n。
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其电荷数目与质子相等,但质量约为质子和中子的1/1836,常用符号为e-。
二、电子排布及其能级结构电子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则,主要体现在电子的层、壳和轨道的概念上。
1. 层和壳层是指离原子核越远的区域,以K、L、M、N等字母表示。
其中K层离原子核最近,L层次之,以此类推。
壳是指由电子占据的层,每个层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具体来说,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N层最多容纳32个电子。
2. 轨道轨道是指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区域,每个层包含多个轨道。
根据轨道的形状和能级不同,可分为s轨道、p轨道、d轨道和f轨道。
s轨道为最简单的轨道,只能容纳2个电子。
p轨道则能容纳6个电子,分为px、py和pz三个方向。
d轨道能容纳10个电子,有5个不同的空间方向。
f轨道能容纳14个电子,有7个不同的空间方向。
3. 能级结构在原子中,每个层都有不同的能级。
能级越高,所含电子的能量越大。
每个能级分为多个轨道,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充进入轨道。
兼顾电子的能量最低和电子排布的稳定性原则,电子填充原则有次序为:1s、2s、2p、3s、3p、4s、3d、4p等。
基础化学知识点范文
基础化学知识点范文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带有中性,电子带有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以轨道的形式绕核飞行。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而电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的质量数是质子和中子的总和,原子的原子数是质子的数量。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力,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离子。
有三种主要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在共价键中,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来结合在一起。
离子键是由电荷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中一个离子失去了电子,另一个离子获得了电子。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强大吸引力,形成金属晶格。
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涉及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的,即释放能量,也可以是吸热的,即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的存在。
温度升高和催化剂的存在可以加速反应速率,而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可以使反应更快。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被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它可以通过观察产物的形成速率来确定。
反应速率可以由观察反应物消失的速率或产物形成速率来测定。
反应速率受温度、催化剂和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在同一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催化剂是可以改变反应速率的物质,它在反应中参与但不被消耗。
除了以上这些基础化学知识点外,化学还涉及其他许多概念和原理,如化学平衡,酸碱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等。
这些知识点都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和基础。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化学知识点,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基础化学知识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等。
通过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的一些复杂概念和原理。
希望本文对你对基础化学知识的了解有所帮助。
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归纳总结
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归纳总结在化学学科中,原子结构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它描述了物质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原子的构成和性质。
理解和掌握化学原子结构对于学好化学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化学原子的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相关概念和性质。
一、原子的基本构成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称为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核心围绕运动。
2. 质子和中子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核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中子数可以不同,对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而言,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一定相同。
3. 电子原子的电子数等于其核中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电子负电荷的大小和质子正电荷相等,所以一个元素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保持电中性。
二、原子的结构模型1. 托姆森模型托姆森模型(提出于19世纪末)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嵌入其中,如“西瓜糖葫芦”的糖葫芦是正电,糖果是电子。
这个模型强调了原子中带负电荷的电子存在。
2. 鲁瑟福模型鲁瑟福模型(提出于20世纪初)通过金箔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
鲁瑟福模型认为原子由一个极小且带正电荷的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类似于太阳系的构造。
这个模型强调了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在核内。
3. 波尔模型波尔模型(提出于1913年)是鲁瑟福模型的发展,引入了能级概念,解释了为什么电子在围绕核运动时不会向核坠落。
波尔模型中电子只能处于特定能级,吸收或释放能量时跃迁能级。
三、量子力学的发展1. 波尔模型的局限性波尔模型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全貌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精确位置和运动轨迹。
2. 德布罗意假说德布罗意提出了一种物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说,也被应用到原子结构中。
这为原子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 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方程,用于计算原子中电子的能级和电子云的概率分布。
四、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1. 电子能级和轨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能级和轨道的顺序填充电子。
基础化学第九章原子结构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九章原子结构习题答案基础化学第九章原子结构习题答案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有什么特征?答:原子核外电子运动遵守量子力学规律,具有波粒二象性,不能同时准确测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遵从统计规律。
2.什么是波函数和原子轨道?答:波函数是人为定义的一个用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波动性质的直角坐标系函数ψ(x,y,z)或球极坐标系函数ψ(r,θ,φ)。
为了表述方便,习惯上把波函数称为原子轨道,二者含义相同。
“原子轨道”只是借用了经典力学描述宏观物体运动状态时所用的“轨道”的说法,并无电子沿固定路径运动的含义。
3.概率、概率密度和电子云有何关系?答:概率密度|ψ|2指波函数ψ(r,θ,φ)表示的特定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r,θ,φ)这一点周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概率,电子在核外空间某一区域出现的概率等于概率密度与该区域体积的乘积。
电子云是用统计的方法对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ψ2的形象化表示,可认为是电子运动行为的统计结果,就是用小黑点分布的疏密程度形象化地表现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相对大小的图形。
4.4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的合理组合方式有什么规律?答:主量子数n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离核的远近,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
n可取任意正整数,即n=1、2、3、……,角量子数l决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配合主量子数n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l的每一个取值对应一个亚层。
l取值受主量子数n的限制,可取小于n 的正整数和零,即l=0、1、2、3……(n-1) ,共n个数值。
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其取值受角量子数l的限制,可取包括0、±1、±2、±3……直至±l,每一个l对应有2l+1个不同的m取值。
自旋量子数m s描述核外电子“自旋”运动的方向,自旋量子数取值只有+1/2和-1/2。
结构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参考]
结构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参考]一、原子结构与原子能1、原子结构:原子是最小的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单位,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正电荷和非常小的负电荷组成,其质量约为原子的七十分之一。
电子的电荷为负,小,它的质量约为原子的三万分之一。
2、原子层次:电子位级是决定原子性质的内部结构,它将电子分成分子、原子层、最低能量状态等不同的层次,每一层的电子能量和每层的电子数在这一层上都是一定的。
3、原子能:原子的特征主要基于原子能。
原子能是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相互反作用时所产生的能量,其势能和机械能在原子内部形成了重要的离散能级,其能级的高低决定着原子的性质。
二、原子结合1、杂原子结合:杂原子结合是指由不同元素构成的分子,例如水分子、由氢、氧组成的有机分子等,它们的特性与它们构成分子的元素,强度以及键数有关,从这些特性可以分辨出不同的化合物的性质。
2、非离子结合:非离子结合是指两个有共同亲和力的原子形成结合的一种结合方式,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相互分子对激发的吸引力维持的,例如氢键等,它不仅能定义分子的构型,而且还能定义分子的易燃性、电离性等一系列特性。
3、离子结合:离子结合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形状的离子由于它们之间及其外围有机分子的电荷分布而形成的一种极性结合,它的调整能有来控制原子结合能从而控制它的性质。
三、离子化1、离子化反应:离子化反应是指有机分子或其它物质被离子(带电离子)分解而形成离子络合物的一类物质反应。
如水解反应等。
2、离子网络:离子网络是指各种结构不同的离子团簇相互联结而成的网络结构。
它由共有电子对或共有质子对不断构成,结构十分坚固,可以改变热,紫外等波长的电磁辐射的传播状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离子热:离子热是指原子以及离子的极性的能量的转变,它与常温下无机物质之间的反应有较大的区别,一般表现为高温下才会形成有机反应,因此,离子热是一个相对比较高热的反应系统。
《原子结构》学生笔记
《原子结构》专题一、原子结构1、原子AZX ⎪⎩⎪⎨⎧⎩⎨⎧-=个核外电子个个中子 个质子 原子核Z Z A N Z )(质子数(Z )=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中子数(N )= 2、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注①是指对C 原子质量的1/12(1.661×10 kg )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中子、质子、电子的质量大小关系为: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如:O 2- Na +对原子: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 如:O对阳离子: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 电荷数 如: Na +对阴离子: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 电荷数 如:O2-3、同位素: 如: 同位素的性质:(1)(2)同素异形体: 如: 4、原子的质量: 如: 原子的相对质量: 如: 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 如: 元素的相对质量: 如: 元素的近似相对质量: 如: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运动速度快,没有确定的轨道,可用电子云形象地表示。
电子云:每一个小黑点表示电子曾在那里出现过一次。
黑点多的地方——也即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空间 内出现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用n 表示)1、 2、 3、 4…… 电子层符号 K 、 L 、 M 、 N …… 离核距离 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个(n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后面不能类推)。
(4)以上三点同时满足。
3. 2e-结构:(1)分子:(2)离子:10e-结构: (1)分子:(2)离子:18e-结构: (1)分子:(2)离子:4.结构示意图:画出O、 O2- 、Na+的结构示意图:例:1、科学家最近制造出112号新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77,这是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
基础化学-第二章物质结构
③γ-射线:不带电的光子流,穿透能力很强。
• 2.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①示踪原子,例如125I、32P、60Co等。
②微量物质的含量测定。
1.某离子X3-质量数是75,中子数是42,那么 它的核外电子数是 ( C )
A. 30
B. 33 C. 36
D. 39
2.同位素间不相等的是 ( B ) A. 质子数 B.中子数 C. 电子数 D. 核电荷数
还原剂具有失去电子的性质,即还原 性。物质失去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 就越强。
• 卤素单质都是氧化剂,均具有氧化性,其 氧化性的强弱顺序见下: F→Cl→Br→I(强→弱),得电子的能力 逐渐减弱。
• 碱金属都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其还原 性强弱顺序是: Cs→Rb→K→Na→Li(强→弱),失电子 的能力逐渐减弱。
的电子层结构,从而成为正价离子。 3.非金属元素
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4个。 ②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的电子层 结构,从而成为负价离子。
e
Na
Na +
+11 2 8 1
+11 2 8
e Cl
+17 2 8 7
Cl -
+17 2 8 8
1. 某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是3S23P4,这种原子 的核外电子数是( C )
Cu + H2O
得到 2 e ,被还原,化合价降低
当物质跟氧化合时,总是失去电子被氧化,其化合价升高; 当含氧物质失去氧时,总是得到电子被还原,化合价降低。
• 结论: 物质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电子,化合价下降的 反应,是还原反应。
凡是有电子得失,化合价变化的反应, 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
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
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
1、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微观粒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电子以具有特定能量的电子云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2、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元素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不同的原子以特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或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
3、气体、液体和固体:气体是由电子云围绕的原子或分子形成的物质,具有无定形和可扩散的特性;液体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折叠性;固体则是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具有固定形状和恒定体积的特性。
4、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物质。
常见的化学反应有燃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等。
5、溶液:溶液是指将溶质(溶剂)与溶解物(溶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molarity来衡量,即每升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数量的溶解物。
(优选)结构化学基础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sin
d
d
sin
d
d
8 2
h2
r 2 sin2 (E V )
1
d 2
d 2
常数
令:1 d 2d 2m2则:d 2
d 2
m2
0
2.1.3 方程的解
z
此方程的特解为
d 2
d 2
m2
0
r z
y
x
Aexp[im] m | m |
y
x
根据波函数的单值条件,有
() ( 2 )
exp[im] exp[im( 2 )] exp[im]exp[im2 ]
在原子核为原点的参考系中,单电子原子的Schrödinger 方程为
h2
8 2
2
Ze2
4 0 r
(x,
y,
z)
E
(x,
y,
z)
2.1.2 变量分离法
为方便解Schrödinger方程,使用球坐标系
z
r z
y
x
y x
r : [0,∞] : [0,] : [0,2]
按照偏微分关系
x
r
r x
规律; ➢ Bohr模型中的电子没有表现出几率波的特性; ➢ Bohr原子是平面的而非球形的。
i
h2
8 2m
i
2
Vˆ
E
2.1.1 单电子原子的Schrödinger方程
单电子原子:H,He+,Li2+ 体系中的两个粒子:
带正电的原子核 带单位负电荷的电子 由此写出体系的Hamiltonian和Schrödinger方程:
2
1 (cos m i sin m) 2
原子的结构课标解读
原子的结构课标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涉及到原子构成、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等内容。
本课时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后续学习元素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知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初步学会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知道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4.知道离子是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的,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所带的电荷与电性。
5.了解原子的质量单位为“原子质量”,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6.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7.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言等多种方式等多种方式描述和解释一些简单的事实,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有关信息。
9.能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方面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10.初步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养成从原子、分子的角度认识常见物质组成和物质变化的思想方法。
11.体会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一般等于元素的化合价;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及适当的化学用语等多种方式等多种方式描述和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进一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说明物质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原子结构》素材
化学《原子结构》素材原子结构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它描述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和性质。
在化学《原子结构》这一主题下,我们将学习到原子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原子模型的演变过程。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被束缚在一起形成原子核,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性质,被称为原子序数。
电子带负电荷,数量和质子数相等,所以原子是电中性的。
在原子的结构模型中,最早的是仅有质子的波尔模型。
根据模型,电子在原子中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且每条轨道上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然而,这一模型不能解释电子在轨道上运动为什么不会发出辐射。
之后,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给出了更精确的原子结构描述。
量子力学理论认为,电子不是按照经典物理学中描述的那样,沿着特定的轨道运动,而是存在于一系列能量不同的电子壳层中。
这些壳层按照一定的能级排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K壳、L壳、M壳等。
每个壳层上又有一定数量的子壳,用字母s、p、d、f等来表示。
而每个子壳上可以容纳的电子数量则遵循一定的规则,如s壳层最多可以容纳2个电子,p壳层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等。
原子的电子构型是描述电子在各壳层上的分布方式。
通过使用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查到每个元素的电子构型。
例如,氢原子的电子构型是1s^1,表示氢原子的电子只在1s壳层上。
除了基本的电子构型,还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过渡金属元素中的d壳层和f块元素中的f壳层,它们的电子构型与普通的规律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这些壳层存在着跃迁能级的问题,使得电子的填充顺序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中,原子中的电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子的能级跃迁会导致电子的吸收或者发射辐射,这就是我们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光谱现象。
通过分析这种光谱,我们能够得到原子的电子能级结构和元素的性质。
总之,在化学《原子结构》这一主题中,我们学习到了原子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如何描述原子的电子构型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
下列各组量子数哪些不合理? 1. n = 2, l = 1, m = 0 2. n = 2, l = 0, m = -1 3. n = 2, l = 2, m = -1 4. n = 2, l = 3, m = 2 5. n = 3, l = 1, m = 1 6. n = 3, l = 0, m = -1
l 电子亚层 原子轨道形状
0 s 球形
1 p 双球形
2 d 花瓣形
3. 磁量子数(m)magnetic quantum number
❖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与轨道和电子的能量无关 ❖取值:取0、±1、±2、±3……±l,共2l+1个数值 ❖ s、p、d、f 轨道依次有 1、3、5、7 种取向 ❖ n,l 相同,m取值为2l+1,因此有2l+1个简并轨道
Δpx = m · Δvx = 0.01% mvx 对于子弹而言
Δpx = 0.01% mvx
x h 2.61031m
px 4π 对于电子而言
Δpx = 0.01% mvx =1.8×10--32 kg ·m ·s-1
x h 2.95103m
px 4π
相对于子弹的大小来说其位置的测不准量可以忽略 不计。因此子弹既可以有确定的位置,又可同时有确 定的动量。其运动规律服从经典物理学定律。
而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无法同时准确测定 它的坐标和动量,因而电子等微观粒子根本不会有确 定的运动轨道。玻尔的定态同心圆假设不成立。
3. 薛定谔方程 — 电子波动方程
1926年,薛定谔利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的观点,提 出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方程,后称为薛定谔方 程。该方程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它是量子 力学的最重要的基本方程。
Solution:
E5
1 52
RH
RH =2.18 × 10-18J
E2
1 22
RH
E52
E5
E2
1 RH ( 22
1 52
)
2.17891018 J (1 1 ) 4 25
4.581019 J p22
△E = hν
E h
4.581019 J 6.631034 Js
6.911014 s-1
( n=2, 3, 4, 5 ‥ )
Z,核电荷数
E = -(Z2/n2) 2.18 10-18 J n=1, 2, 3, 4, 5 ‥ ‥ ‥,称为量子数
E1 = -(1/12) 2.18 10-18 J E2 = -(1/22) 2.18 10-18 J E3 = -(1/32) 2.18 10-18 J E4 = -(1/42) 2.18 10-18 J
量子数与原子轨道的关系
n
l
m
同一电子层 轨道数(n2)
1
0
0
1s
1 = 12
2
0
0
2s
4 = 22
1
0
2pz
±1
, 2px 2py
3
0
0
3s
9 = 32
1
0
3pz
±1
, 3px 3py
2
0
3d
2 z
±1
, 3dxz
3dyz
±2
, 3dxy
3dx2 y2
4. 自旋量子数(ms)spin quantum number
关的函数,称为角度波函数
表11.1 氢原子的一些波函数及能量
轨道 n, l, m (r, , ) R n, l (r) Yl,m( , )
能量/J
1s
A1e Br
1 4π
A1e Br
1 4π
-2.18×10-18
2s
Br
A2re 2
1 4π
A2re
Br 2
2pz
Br
A3re 2
3 cos
表示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自旋运动
取值:+1/2 和 -1/2
通常也可分别用符号“↑”和“↓”表示
同一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可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 两个电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能力
✓两个运动方向为↑、↑或↓、↓的称 为平行自旋 ✓ 两个运动方向为↑、↓的称为反平 行自旋
n, l, m 这三个量子数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并且
量子力学的基础是: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和薛 定锷方程。
第二节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量子力学概念 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物质波
1924年,德布罗意 电子等微观粒子与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h h p m
三年后,假设由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 1892.08—1987.03), 法国
2
x 2
2
y 2
2
z 2
8 2m
h2
(
E
V
)
0
x, y, z : 电子的空间坐标; m :电子的质量
V : 电子的薛定势谔能(E;rwin Rudolf JosEef:A电lex子and的er总能量
: 方程的Sc函hrö数din解ge,r,18称87为.8-波19函61数.1),奥地利
薛定谔方程的物理意义
n=1
玻尔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 指出原子结构量子化的特性 ❖ 用量子化解释了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关系
缺点: ❖ 未能完全摆脱经典物理的束缚 ❖ 无法解释多电子系统和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对于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描述,要在新的量子力学出 现后,才能得到和实验结果相符合的结果。
相对于量子力学,1900-1925年,称为旧量子论阶段
能量的量子化、 不连续性
3. 跃迁规则:电子吸收光子就会跃迁到能量较高 的激发态,反之,激发态的电子会放出光子,返回 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电子吸收或放出光子的 能量为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之差。
En2
En1
h
hc
Exercise:
计算氢原子的电子从第五能级跃迁到第二能级时 所释放的光的波长
c
3.00 108 ms1 6.911014 s1
4.34107 m
434nm
Energy (J)
0
-2.18×10-18 32
-2.18×10-18 22
-2.18×10-18
n=∞
n=6 n=5
n=4
n=3
656.3nm n=2
486.1nm 434.0nm 410.1nm
770000 400
23 4 6
(三)波函数的有关图形表示
➢ 氢原子波函数n , l , m(r,,)可分为两部分 n, l, m( r,, ) = R n, l (r)·Y l, m(, )
➢ R n, l (r)是由 n 和 l 确定的、只与半径 r 有关的函 数,称为径向波函数
➢ Y l, m (, )是由 l 和 m 确定的、与方位角 , 有
量子数是一些不连续的、分立的数值,体现了某些
物理量的不连续变化 ,称为量子化。
n、l、m的取值和组合一定时 才能合理存在,因此
三个合理量子数取值的组合就可以确定一个波函数
一般记成: ψn,l ,m (r , θ, φ)
1. 主量子数(n) 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主量子数 n 反映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 区域离核的远近,n 是决定核外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 ❖ 取值:非零正整数,即n=1、2、3、…… ❖ n 值又称为电子层数。 ❖对于单电子原子,n是决定其电子能量的唯一因素
E
2.18 1018
Z2 n2
(J)
13.6
Z2 n2
(eV)
2. 角量子数(l) azimuthal quantum number
❖ l 决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 ❖ 取值:l=0、1、2、3……(n-1),共可取 n 个值 ❖在多电子原子中配合主量子数n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 ❖ 同一电子层中的电子可分为若干个能级(亚层),l 决 定了同一电子层中不同亚层
34 J ·s。
E = nE0 = n h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学说,圆满地解释 了光电效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能量 ε hν
光子质量 m hν c 2
动量 p m c hν h cλ
光的强度取决于光子密度。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1913 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在牛顿力学 的基础上,吸收了量子论和光子学说的思想,建立了玻 尔原子模型。(定态同心圆模型)
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22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最 高奖赏——科柏莱奖
问题: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放出能量,光谱线是连续 的;放能后半径越来越小,原子“毁灭”
量子力学理论初步
玻尔理论的基础
能量量子化和光子学说-20世纪初
1900年,普朗克(Planck)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
概念。他认为黑体辐射频率为 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只能是h 的整数倍。h称为普朗克常数,6.626×10-
J .J .Thomson (1856~1940,英)
▪ 十九世纪末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才使人类打开原子结 构的大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J .J .Thomson 应用磁性弯曲技术证明阴极射线是带负 电的微粒—电子。
阴极射线管
原子行星模型 E .Rutherford (1871~1937,新西兰)
电子衍射实验
a
单个电子穿过晶 体投射在屏幕上
b
c
多个电子穿过晶 体投射在屏幕上
电子衍射图
X射线衍射图
电子衍射图
结 论:
电子的波动性和电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联系在一起
电子波是概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