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2012级教师版) -
《边城》课件
《边城》课件教案:《边城》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边城》。
故事发生在湖南湘西边陲小镇茶洞渡口,讲述了船夫翠翠和摆渡老人的悲剧命运。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纯真与美好,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与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湘西风光的热爱。
3. 感受小说的人性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旨。
难点:欣赏小说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引入:播放湖南湘西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
问题引导:请大家谈谈对湘西风光的印象,有哪些感受?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并说说翠翠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3.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4. 欣赏品味:教师引导:请大家关注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理由。
5. 拓展延伸:问题引导:请大家思考,小说中的人性美对现实社会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发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边城》人物:翠翠、摆渡老人情节:相识、相知、相爱、悲剧环境:湘西风光主题:人性美、社会现实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答案:翠翠是一位纯真、善良、坚韧的少女,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待感情真诚专一。
摆渡老人则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老人,他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有着深沉的父爱。
2. 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理解,写一篇短文。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语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明确安分乐生,井然有序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哥哥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湘西风情,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分析翠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翠翠哥哥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与翠翠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品味沈从文的文学魅力。
3.讨论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感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边城》相关的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边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析小说中的教育观念,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它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边城优秀教案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妙。
教学目标:一、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二、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三、走进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一、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二、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要点:一、介绍有关文学常识二、理清文章思路三、结合问题分析人物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导语见教参。
二、介绍:1、生平: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讨论家。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讨论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讨论,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
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3、创作风格: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这是其创作宗旨的形象概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边城》课件 2012
高二语文组
1. 感受边城原始淳朴和乐的风情,体会风景美。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3.品悟本文独特的“乡土抒情诗”的语言风格,体会语言美。 (重点)
有 评 家 说 : “《边城》是古今中 外最为别致的一部小 说,是小说中飘逸不 群的仙女。” 《边城》奠定沈 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 史地位。在《亚洲周 刊》 “ 20 世纪中文小 说一百强排行榜”中, 《呐喊》位列第一, 《边城》名列第二。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 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 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那水
那城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 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 头墙,老宅的蛛网,都板结成时间的 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线装书, 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
那塔
那屋
吊脚楼因江河的繁华而繁华,昔 日水手粗犷的船工号子引来了一群群 俊美的女子住进楼里,在吊脚楼中演 了一幕幕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
【题解】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 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 “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 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 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 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 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 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 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曾任西南联大、 北京大学教授。京派文学的领衔者。14 岁投身行伍,20岁到北大蹭课;22岁出 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一生共出版 小说、散文、文论等70多种,被称为多 产作家。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 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 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 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 的人生。
作业自选超市
【热门】《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热门】《边城》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教案篇1教学设想(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边城》教案【优秀3篇】
《边城》教案【优秀3篇】《边城》教案篇一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二)写作背景: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三)整体感知:1、请人概述故事情节,老师补充完小说整个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
(师补)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边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边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描绘。
3. 掌握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翠翠、傩送、天宝等人物的生活故事。
2. 主要人物:翠翠、傩送、天宝、顺顺、翠翠的爷爷等。
3. 故事情节: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天宝与翠翠的亲情、顺顺的家庭伦理等。
4. 作品主题: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2.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梗概、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
3. 鉴赏法:欣赏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批判性思维训练: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了解课文梗概。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作品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湘西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审视作品时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独特的叙事结构背后隐伏着深沉的悲痛
独特的叙事结构背后隐伏着深沉的悲痛作者:朱冬民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10期《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精心描绘的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
历来的评论者大多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小说的人物塑造和风土人情描绘上,而忽视了作为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学价值。
通过细读小说文本,我们发现《边城》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结构,它的叙事艺术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从根本意义上说,“小说的叙事是人类对自我经验的一种“书写”,而作家创作出的小说就是这一书写的痕迹”。
①由于个体经验和感受的不同,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采取的叙事艺术会有所不同,作家的叙事艺术体现了作家对世界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方式。
通过叙事艺术的运用,作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人生,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而读者也可以通过对作家叙事艺术的解读,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出作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下面,笔者以课文《边城(节选)》为例,探析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时间形成的环状结构现代叙事学理论认为,小说是以时间符号(语言)为表达媒介、以时间文本(故事)为主导的本体形态。
这就决定了小说必然是以时间为主导。
它一方面表现为故事情节本身的时间状态,即故事时间;另一方面表现为文本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即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可以打破故事时间,与现实时间不同步进行,而运用顺、逆、倒、插等多种手法,重新对故事时间排列组合,进而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边城(节选)》的故事场景同为端午节龙舟赛会,但作家对小说的故事时间(前年——去年——今年)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文本的叙事时间(今年——前年——去年)。
小说叙事以现在时间的自然伸延(第3节、第6节)和过去时间的有意回溯(第4、5节)为支点,交叉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了文本的交叉性结构:今年端午节是前两年端午节的延长,而前年端午节是去年端午节的延伸,去年端午节又是今年端午节的延伸。
小说中两种时间交替出现,将文本世界的今天与昨天、现代与传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以时空交叉、情绪脉动构建的文本叙事结构。
边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边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边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性美的赞颂。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感受边城风光的独特魅力。
4. 学习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的人们生活及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自然风光的魅力。
2. 人物分析:翠翠、傩送、爷爷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环境描写:边城的风光、习俗、风情等。
三、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性美的赞颂。
2. 关注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感受边城风光的独特魅力。
3. 学习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2.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性的复杂性。
3. 欣赏小说中的诗意语言,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原著及相关评论文章。
2. 课件:人物关系图、边城风光图片、重点段落分析等。
3. 视频资料:关于《边城》的电影或纪录片。
4. 作业准备:课后读后感。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阅读原著: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关注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知识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知识的掌握。
《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
《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二、简介作家作品: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
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边城(教师版)
边城(教师版)主备人:张力凌审核人:高二语文备课组使用时间:2011.9【学习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3、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学习重难点】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学法指导】阅读、鉴赏、讨论【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2、解题边地的小城。
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讲:边城(教师版)
边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了解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在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生活情状的具体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 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现方法。
3. 体会作者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引发的对人生的思索。
4. 把握作者所塑造的翠翠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作家及背景沈从文(1902—1988),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县人。
1902年, 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 因家境衰落, 14岁进入军队, 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
他跟随湘西地方军, 走遍沅水流域, 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 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
这些对他日后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 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 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并受废名影响, 取其抒情笔调, 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文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 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 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 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 还有一种引人‘向美’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 才有了脍炙人口的《边城》。
小说中推崇湘西的人生方式, 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这对现代社会中自私、虚伪、卑鄙之人生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第一章:小说的背景与主题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把握《边城》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
3.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乡土情怀和人性美。
【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2.小说的时代背景、地域特色。
3.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活动】1.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地域特色。
3.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课后习题】1.简述沈从文的创作背景。
2.阐述《边城》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
3.谈谈你对《边城》主题的理解。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探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内容】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2.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2.引导学生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讨论人物之间的关系。
【课后习题】1.列举《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并简要描述其性格特点。
2.分析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并阐述其形象特征。
3.谈谈你对人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情节结构与叙事手法【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
3.探讨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小说的情节结构。
2.小说的叙事手法。
3.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教学活动】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2.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叙事手法。
3.讨论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课后习题】1.概述《边城》的情节结构。
2.分析《边城》的叙事手法,并给出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手法。
3.谈谈你对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象征意义与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
3.评价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小说的文学价值。
3.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语文《边城》课教案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边城》,感受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品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2. 把握《边城》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教学内容1. 沈从文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边城》的故事梗概和背景。
3.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
4.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896-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2.2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从文自传》等。
他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细腻著称,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小说背景及故事梗概3.1 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湘西边城位于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封闭、落后、贫穷的地区。
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沈从文在小说中描绘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2 故事梗概《边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边城的故事。
主人公翠翠是个美丽、善良、聪明的女孩,与爷爷相依为命。
她爱上了船夫傩送,但傩送的哥哥天宝是个浪荡子,他爱上了翠翠的堂姐翠华。
翠华则喜欢上了知识分子白克。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翠翠翠翠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美丽、善良、聪明、坚韧。
她热爱生活,对爱情充满憧憬。
在小说中,翠翠成为了美好人性的象征。
4.2 傩送傩送是翠翠的爱人,他是个勤劳、善良、有担当的船夫。
他为了爱情,勇敢地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困境。
年级学科高二语文课题《边城》授课教师王国
年级学科:高二语文课题:《边城》授课教师:王国亮时间:2012年 9 月24 日教学反思坦率地说,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是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的。
一来,自己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二来,选择“爱情”这一角度来引导学生对《边城》的主题进行分析,我觉察到了学生与《边城》中翠翠美好爱情的疏离,以及我和学生的爱情观的疏离。
因此,对于能不能将这堂课做得香、敲得响实在是没有什么把握。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课堂上存在一些问题,现进行反思,以求警醒自己,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思索。
1、学生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生本教育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不但要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
“爱”和“美”是沈从文先生在《边城》这部小说中极力讴歌的主题。
《边城》中诠释了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朋友之爱、乡邻之爱,这些“爱”组合成了社会人伦之爱。
作品也阐释了“美”,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美,无处不美。
因此,课前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如果课前没有做好预习,课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的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所以要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学生及时完成自学任务,同时最好放在课堂上,这样也便于教师明确知道哪些学生是真正自学完成的,提高学习效率意识的。
2、在课堂的讨论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课堂中“讨论”是常用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主要是自学和合作学习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免不了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交流中解决。
为了引导学生能够从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出发来解读文学作品,我将了解作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悲剧性色彩,感受悲剧以外的人性的巨大力量”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背后那“隐伏的悲痛”,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爱情故事背后的东西比故事本身更加重要。
理解了这个,也就能理解翠翠的行为,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学案【课题】《中国现当代小说》第4单元【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感受边城原始淳朴和乐的风情,体会风俗美。
2.通过对翠翠和祖父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3.《边城》字字浸润着作家的温爱,处处蕴涵着浓郁的诗情,品悟本文独特的“乡土抒情诗”的语言风格,体会语言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语言: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对话描写、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1课时【学法指导】1.“初读”文本,大致了解情节脉络,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回顾局部精彩内容,对小说进行初步鉴赏。
2.“再读”文本,找出人物描写的精彩语段,仔细体味,并结合这些语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三读”文本,重点赏读文本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摘录批注,感受小说清新典雅、意味隽永的语言特色。
【定标自学】一、相关资料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主要代表作为: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湘行散记》《湘西》等。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词语注音检测:喁.喁.(yú)黑黝黝.(yǒu )焖.菜(mèn )规矩.(jǔ)竹篁.(huáng )碧溪岨.(jū)傩.送(nuó)涎.皮(xián )甬.道(yǒng )莞.尔(wǎn )蒿.艾(hāo )角隅.(yú)胡诌.(zhōu )嗤.笑(chī)茨.滩(cí)碾.坊(niǎn )茶峒.(dòng )俨.然(yǎn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读注释①,整体把握小说全文内容。
2.学生提前预习节选部分,概括课文各节的具体内容明确:第一节写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纯洁美丽少女翠翠情窦初开,听爷爷讲父母年轻时恋爱的故事。
第二节写翠翠夜晚听歌,暗中爱上二老的情形,暗中也交代了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以唱歌进行爱情“决斗”的情景。
第三节写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的爱情而外出闯滩,翠翠与爷爷畅谈与二老傩送未来的爱情生活。
【合作探究】一、欣赏品味语言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
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语言赏读重点:A情景交融的美句B人物对话语句语言赏读步骤:1.朗读自己选出的句子。
2.揣摩,品味所选语句之美并写点评。
3.交流展示。
(1)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为什么翠翠心里感到“薄薄的凄凉”?)(各种生命生机勃勃,自己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
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
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
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2)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翠翠为什么忽然哭了?)(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
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
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
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
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
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的心为什么“被吹柔软了”?)(“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
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
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4)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想起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想起二老!想起一大堆过去事情,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爷爷痴痴地看天上的星,并由此想到死,为什么?“一大堆过去”的事情指什么?爷爷心里为什么有点乱?)学生思考后明确:1.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3.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
“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
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4.第一问意在说明爷爷活着的动力来自翠翠,他想到自己年龄已高,要让孙女有个托靠;一大堆过去的事说明爷爷想起了翠翠妈的往事;大老已走了,二老未见到来唱歌,又听人说中寨人给二老家送的陪嫁,爷爷怕翠翠所爱的人被人抢走,所以心里有点儿乱。
(解说:设计四个小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总结:景物描写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
景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B人物对话语句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对话,表面上说的是“这一个”意思,实则表明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显现出语言含蓄有致。
找出对话语段,分角色朗读,体会总结人物性格美。
(1)朗读。
(2)分析,总结。
例1:“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这是翠翠的爷爷当明白昨夜唱歌的是二老的情况之后和孙女儿的一段对话。
一个虚虚实实,似暗实明,要套出孙女深藏于内心的真话;一个扭扭捏捏,似吐还吞,竭力掩藏自己还没被看破的真情:整个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例2:“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你不拉回来了吗?”…………“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从这些语句来看,似乎是翠翠强烈地要她的爷爷上岸回家来。
联系上下文来看,十四五岁的翠翠此时情窦初开,孤独寂寞,内心骚动不安;自己父母早死,依傍爷爷过活,内心话无从诉说,同时又渴望得到安抚问慰,可是爷爷只顾拉着自己的船,不管自己,是以再三要求爷爷拉回来:这才是她的真实意图。
)例3: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从表面上看,这是翠翠在要求爷爷唱歌。
从语境上来看,爷爷已经似真非真地告诉了翠翠夜晚唱歌的情况;翠翠夜晚睡觉时,在梦里随着歌声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并且心里本也喜欢二老,只可惜当时没有听到二老唱歌。
她要求爷爷唱歌,实际上是想听听二老究竟唱的是什么歌,借助于爷爷的口拐弯抹角地来知道更多一些二老唱歌的情况。
总结:从这两段文字来看,翠翠这个淳朴善良的山野孩子,感情是多么地浓烈,将自己的内心掩藏得是多么地幽深,所说的话又是多么地含蓄。
二、分析人物形象依据课文内容,概括翠翠形象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
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
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
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三、拓展写作宁静的田园像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也如同一曲清丽婉约的诗歌在耳边荡漾。
请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把环境描写的文字改写成诗歌,有感情诵读交流,体味文本的音乐美。
【补充材料】一、关于《边城》的评语摘编1.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2.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
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
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
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3.《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潘旭澜《重读〈边城〉》)4.“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