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三节
艺术概论王宏建艺术本质论自整超全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马克思对艺术本质的分析: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特殊的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的生产形态,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的产物。
分为三个层面,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社会
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与经济基础关系极为密切;艺术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能通过政治中介才能联系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精心整理 (1)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利用艺术相推动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关系。
(2)宗教对艺术影响根本上来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
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宗教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2)宗教对艺术否定中又包含对自身的否定,当艺术重新获得独立性,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本质。
(3)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但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1)哲学影响艺术。
(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
艺术概论作业分析
艺术与道德
»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联系的尺度和 准则,属于社会价值范畴。
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艺术 是人的一种道德的活动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油画 1863年 213.4×269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美国艺术家 斯宾塞· 图尼西克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和宗教都是较为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都是对社会前途、人类 命运及人生意义抱有坚定的信念和希望达到理想目标。
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 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 创造出来的。它和一般的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 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 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艺术固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 高于现实生活,应该把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不那么明 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观众通过艺术家创 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1,艺术与美的关系 2,艺术的审美本质 3,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1.艺术反映现实的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2.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呆以创造艺术美, 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 物转化为艺术美,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 审美创造《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自由领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1830
《马拉之死》大卫
艺术与政治虽然具有诸多不同点,但它们之间又是一种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有 时甚至是巨大的。通常而言,政治对艺术有着较为直接的 决定性影响。在上层建筑诸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中,政治 处于主导地位。
艺术概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 关系 •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 (一)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 映 •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 三、艺术与社会生活 •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 精神生产形态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 2、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 三、情感在审美中的作用和地位
• • • •
•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作业: 1、谈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 及其关系。 2、如何认识艺术的审美本质? 3、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谈谈艺术的 审美特征。 4、情感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 本质是什么?
• 答: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该事物同其他 事物的内部联系。 • 认识艺术的本质,要从艺术的社会本质、 • 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三个方面来把握。
• 我们首先从艺术的社会本质来了解艺术本 质。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 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 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经 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事物的 内部联系。换句话说,艺术的本质,就 是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 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 不是什么其他的事物。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 所有意识形态的共性:政治、哲学、宗 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 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 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 三个要点:
• 一、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 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都被经济基础决定; • 二、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反过来 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 • 三、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之间有时相互影响 的。
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艺术概论
第一章
艺术本质 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 会意识形 态性
艺术概论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 意识形态性
艺术的认识价值、思想教育作用、美 育意义与娱乐意义,各有各的涵义,但它 们之间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艺术的 认识价值是其思想教育作用赖以存在和实 现的基础, 艺术的美感和娱乐性质又是实 现其认识和思想教育作用的独特的重要途 径。 所谓“寓教于乐” 。
必须明确的是, 艺术的几种功能是不 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我们应该辩证地 认识和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二节 艺术反映社 会生活的特 殊性
第二节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一、艺术的形象性 提起艺术,我们就会想到古今中外大
量的文学艺术名著以及这些作品中的人物 形象: 林冲、武松、林黛玉、贾宝玉、安 娜·卡列尼娜 、哈姆雷特,等等。而自然 界的风花雪月、 山水风物、天光云影、梅 兰竹菊所构成的优美意象也是艺术作品 (尤其是抒情性作品)所塑造的形象。
其二,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人类存 在的终极价值,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 怀,反思人的生存境遇,不断探寻人的合 理存在途径和进一步发展目标。
如《浮士德》、《红楼梦》都透过作 品表现了某种价值目标,具有深邃的哲学 内涵。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艺术概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意 识形态性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艺术概论
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 罗广斌和杨益言的 《红岩》、 杨沫的 《青春之歌》 等, 这些曾经对我 国青年的思想、情操、人生观与世界观起 过极大影响作用的作品, 至今还在陶冶当 代青少年的心灵。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完整版)艺术概论 第一章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 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 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 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
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 “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 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 的真实性。
主观感情色彩强烈,诗书画有机结合
• “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 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
马和林 《扬州八怪》
黄慎 《福到眼前》
高翔 《山水图》
希腊艺术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 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 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 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 节”。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注:文本框可根据需求改变颜色、移动位置;文字可编辑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人类不仅创造了艺术,能够欣赏艺术,还渴求洞察艺 术的全部奥秘,揭示艺术的本质,发现把握艺术发展的 规律,从而进行真正的创作与欣赏.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 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 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 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学概论
《艺术学概论》课程复习辅导第一讲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2、“主观精神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3、“模仿说”或“再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第二节艺术的基本特征(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三)审美性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2、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
第二讲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一、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第三讲艺术作品及其三个层次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
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艺术概论(00504)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2)几种不同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一积极的影响。
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实践性与主体性(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3)形象性(4)形式美与形式感(5)创造性(6)情感性。
罗丹提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艺术本质论中,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第一章 艺术概论
3、艺术的审美是内容美和形 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 内容,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 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艺术贵 在创新,随着艺术时间的不断发展 ,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的变化和 发展。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 建筑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 形式美法则渐渐被扬弃,现代 建筑师们反对在艺术形式美上 的整齐划一,提倡建筑艺术形 式美德探索和创新。
1、中国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其绘制材料主要是 “文房四宝”、绢帛和中国画颜料。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纸分两类 :一类是以树皮为 原料的皮纸类,一 类是以竹皮为原料 的竹纸类。笔分羊 毫、狼毫、兔毫等。 墨分油烟墨和松烟 墨两类。
中国画的颜料分 为矿物色和植物色两 大类。矿物色包括朱 砂、石青、石绿、金 粉等;植物色包括花 青、藤黄、胭脂等。
中国国家大剧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 柔和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 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 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 演出大厅。它暗含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乎 想象 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 态出现,体现了设计师的 奇特构思与主体性。
中国画首先强调的是 “笔墨”。所谓“笔”, 是指勾、勒、皴、点等运 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 并且中国画以线条为主。 所谓“墨”,指中国画以 墨代色,运用烘、染、泼、 积等技法,使墨色产生丰 富细腻的深浅变化,即所 谓的“墨分五彩”,独具 魅力。
中国画构图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 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包括全景式、分段 式、分层式),自由灵动。并与诗文、 书法、篆刻结合,形成特有的形式美。
例如,2008年中国的奥运会场馆“鸟巢 ”震惊世界。这座外观全由钢材制成,耗资 数十亿元的建筑,刻意追求造型美,设计十 分独特。它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愿与祝福 ,被视为近年来建筑界的奇迹与杰出代表。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彭吉象精选全文
艺术生产理论全面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 清楚的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系统,而不是单纯 的强调某一方面。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二、主体性 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 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 实是艺术家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
康 德 ( 1 7 2 4 年 4 月 2 2 日 -1804年2月12日)著 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 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 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 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 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 流派。
托尔斯泰(1828一1910)是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的名著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 文学。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是《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作家的晚年作品 写出了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表 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蕴藏在俄国农民心中的愤 懑情绪,也表现了作家本人世界观的矛盾。这些作 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贵族地主和新 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罪恶,但又宣传了不以暴力抗恶 的思想。
卫城山门
帕提农神庙
埃雷赫透神庙
哈德良之拱(Hadrian's Arch)以及奥林匹亚宙斯神庙(Temple of Olympian Zeus)
19世纪的俄国是欧洲领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西 欧主要国家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俄国仍是个落 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其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异常强大,沙皇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是俄国地 主的总头目,他既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又是全俄的主宰, 具有无限的权威,全国任命必须绝对服从,并且沙皇用军 队和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来维护统治。一旦农奴发生暴动 分驻各地的军队立即前往镇压,沙皇政府还实行书刊检查 制度,限制人民的出版、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沙皇制度的 国家机器是十分强大的。这些国家机器的使命是维护农奴 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这为沙皇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提供了条件。
艺术概论重点总结
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艺术的本质: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政治、经济、道德、哲学、宗教的内部联系。
换句话说,就是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事物。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艺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1)既承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关系,同是又承认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他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他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艺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
艺术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1)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2)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1)艺术是一种思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关系是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
(2)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于作为“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
(3)艺术与宗教、哲学等其他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共性,但它们究竟是不同的社会事物,在上层建筑里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彼此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相互替代。
艺术概论作业
我们首先肯定并且强调艺术的实践意义,认为艺术创作 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创造自身的一种生产实践 活动。我们并且还要肯定和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的能动 作用,肯定和强调艺术创作中认识的思维作用和理性作 用。 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亍客 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 过程。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 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兲系)
条件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第二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所谓审美兲系,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 学上的兲系,即是说,作为审美的主体的人,通过审美活 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她的美。
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 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 创造出来的。它和一般的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 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亍生活真 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亍美的独特创造。
艺术固然来源亍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 高亍现实生活,应该把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不那么明 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观众通过艺术家创 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 面的反映。 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情感 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 所谓“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是说,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 兲系、生产兲系和阶级兲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 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 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 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概论
什么是审美?
辨别、领会事物的美。
什么是审美关系?
人在实践中同现实发生的审美、创 造美的关系。客体的审美特性和主 体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是它形成、 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它的确立使客 体成为审美的客体,主体成为审美 的主体。它是人从审美上把握世界、 改造世界和认识美、创造美的前提, 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什么是 自然美
自然界事物的美。与社会美合称“现实美”。主要有两种形态: 经过人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田园)的美;未经人直接改 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星空、大海)的美。
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 包括人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和人所创造的社会物 质产品的美。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02
艺术作品的主体性
不同的艺术家,甚至相同的艺术家, 所创作的每一件艺术作品之间必然 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艺术 作品的个性,也就是这里所讲的主 体性。
艺术概论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顾闳中
艺术概论
同样是画人,虽然中西绘画形式不同,但所表现出的各自的个性是存 在的,也是不同的。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01
艺术的意识形态本质
艺术概论
艺术是意识形态,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这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艺术主要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 默化的作用。
艺术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且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它和其 他意识形态一样,由经济基础决定。
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统率地位,但从它属于意识形态的本质来看,政治与艺术是并 列关系,根据事物分类的基本逻辑,它们只能相互影响,不可能相互决定。
艺术学概论大纲
2013级艺术学概论大纲上编艺术总论“艺术学之父”——康德拉·费德勒【德】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古希腊学者柏拉图: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是世界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主观精神说”: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艺术就“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3.“模仿说”或“再现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美是生活”。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1.人类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
3.“艺术生产”理论提供的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例:达·芬奇【意】《蒙娜·丽莎》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例:罗丹【法】《巴尔扎克像》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韩干【唐】《照夜白图》赵孟頫【元】《秋郊饮马图》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例: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得统一第二章艺术的起源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一:艺术起源于“模仿”代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但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德国哲学家席勒《美育书简》、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席勒-斯宾塞理论”三:艺术起源于“表现”代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
艺概概论上篇 艺术总论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 代表人物: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 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é) ——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 以载道”。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 对于艺术的认识功能也不能估价过高,在认识自然现象方面,比不上自然科 学;在认识社会、历史方面,艺术也不可能像社会学、历史学那样完备翔实 地占有资料。
2、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 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 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 观和世界观。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 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
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 • 艺术生产必然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不包括个别特殊现象。
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
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 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自交感巫术。 • 巫术是原始人面对自然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作用于社会实践,所以艺术的起
源最终应该归结于社会实践活动。
5、劳动说——19世界末叶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起源说,在我 国文艺界占据主导地位。
• 代表人物: • (俄国共产主义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系统的论述了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是审美的对象
◦ 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 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34
审美性:
◦ 指艺术形象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特质。
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真、善、美的结晶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审美 性
审美关系: 审美主体——人
审美客体——具有审美特征的事物
13
黑格尔的自然与人的两种契合
◦ 第一种契合即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 ◦ 第二种契合是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其他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
◦ “自然的人化” ◦ 美是人与其对象世界的相融为一 ◦ 审美境界
现实美:就是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
◦ 自然美:自然界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审美 关系
决定性
36
◦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① 首先,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 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 另外,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 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
③ 人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使自然界 成为人类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
38
◦ 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27
◦ 人的美:既有自然美也有社会美的一方面。包括人的容貌美和 形体美,也包括人的精神性格美以及通过人与人的互相关联表 现出的社会关系的美,是中外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认识和 反映的主要对象。
28
艺术美
◦ 就是艺术作品的美,是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 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3.1 美的本质 3.2 艺术与美的关系 3.3 艺术的审美本质 3.4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地位
西方关于美的本质探讨
◦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 和谐之美
◦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审美阶梯说
◦ 康德:德国哲学家 审审美观的演变和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羊人为美——社会意义。 ◦ 羊大为美——感官享受。 ◦ “美”“善”同义。
◦ 色彩美、声响美、动态美 ◦ 象征性、不确定性
6
色彩美:西湖组图
声响美:海浪的声音
动态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然美的象征性:岁寒三友
自然美的不确定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欣赏自然美的三个层次
◦ “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 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
43
毕加索
1906年 非洲时期
44
毕加索
1914年 综合立体主义
45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 艺术凝聚了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达; ◦ 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决定着艺术作品的优劣
46
卢梭
睡着的吉普赛人
47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 艺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 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
① 现实生活——艺术家(审美主体)—— 艺术作品(审美客体)——观赏者(审美主体)——美感
②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审美认识和审美 创造的根源;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艺术作品的美是欣赏者 美感的根源。
对待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40
◦ 美的本质应是和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① 具体说,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
羊头
4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形形色色对美的认识: 孔子 前551-前479 “尽善尽美” “和为美”
荀子 约前313--前230 化性起伪而成美
老子 前580-前500年 美善分离 平淡为美
庄子 前360-前290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5
自然美
◦ 致用:原始人衡量美丑的标准 ◦ 比德: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 ◦ 畅神: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 实践性与主体性 ◦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 形象性
◦ 形式美与形式感 ◦ 创造性 ◦ 情感性
49
◦ 艺术作品是人对现实审美 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 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 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 一些丑的现实也可以成为 艺术创造的根据和根源。
◦ “化丑为美”的代表作:
罗丹《欧米哀尔》
32
《拉奥孔》
是希腊化时期雕塑名 作。据考,系阿格桑 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 利佐罗斯和阿典诺多 罗斯三人于公元前一 世纪中叶制作,1506 年在罗马出土,震动 一时,被推崇为世上 最完美的作品。
◦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 “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
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 。
12
李泽厚的三种审美境界
◦ 悦耳悦目—感官愉快,感知能力; ◦ 悦心悦意—心灵愉悦,情感; ◦ 悦志悦神—超道德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
王国维的人生境界与审美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 普遍性,那么它就是美的。 ② 美感就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的人的意识活动和 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 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41
毕加索
蓝色时期 西班牙
忧伤主义
42
毕加索
1906年, 经济已好转, 生活比前愉快, 画作用色变为 轻快的粉红。
◦ 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是物态化的审美对象。
◦ 艺术创造艺术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还可以创 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的 原本不美的或者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艺术作品 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