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和社会性

一、良好情绪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

1.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表现

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媒介的心理活动,

是人对事物的客观反映。情绪是这种反应比较短暂的状态,情感则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状态。婴幼儿先天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其基本情绪大约为8~10种。婴幼儿主要情绪包括快乐、痛苦、惧怕、愤怒等。其中.安乐和兴趣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痛苦和惧怕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各不相同。

(1)婴幼儿情绪发展特点:有人用“婴幼儿的脸是六月的天”来形容婴幼儿的情绪变来得快、去得快,刚才还殴泪汪汪,转眼就破涕为笑了。

1)易变化。这时期哭笑无常是常见的现象,情感极易变化。

2)易感性。情绪极易受周围人们的感染。

3)冲动性。非常外露,毫不掩饰,更不知控制。

(2)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其表现。

1)快乐。快乐对婴幼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性刺激,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婴幼儿经常体验到快乐,有助于身体健康和乐观个性的形成。,

婴幼儿快乐时出现笑的面容,最易于被人识别。

笑有一个发展过程:0--5周自发性的笑,通常可发生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5周~3.5个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人的声音和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幼儿的微笑;3.5个月以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这才是真正意兴上的社会性微

2)痛苦。痛苦是持续的、超水平刺激的结果。可引起痛苦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

如疼痛、噪声、寒冷、饥饿或身体不适以及与亲人分离等。

哭是婴幼儿表达痛苦的基本方式。婴幼儿一出生就会哭,初生的婴幼儿通过哭来反应饮食、睡眠等生理需求,l--2个月时常因大人离开或拿走玩具等引起啼哭。

痛苦虽然是一种消极情绪,但具有适应价值。它表明婴幼儿正处于不良状态,能引起人的同情和帮助,还能激起婴幼儿为减轻痛苦而改善自己处境的愿望。然而这并不意味就让婴幼儿长时间忍受因痛苦而哭泣的折磨。

3)兴趣。兴趣是一种先天性情绪,是婴幼儿好奇心、求知欲的内在来源。兴趣在婴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兴趣的主要表现是扬起额眉,睁大或微眯双眼,常常嘴巴微张,同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观看或倾听。

其早期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1-~3个月),表现为婴幼儿接触外界事物后,由视觉、听觉和运动刺激所吸引持续维持着反应性;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适宜的声、光刺激的重复出现能引起婴幼儿的兴趣,婴幼儿有意作出活动使有趣的情境得以保持并伴有快乐感;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开始对新异事感兴趣。

已有的研究表明,兴趣表现强度与后天的环境经验,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密切相关。

4)恐惧。恐惧是一种最有压抑作用的情绪,它可引起逃避和退缩,也可由于肌肉紧张而僵化不动。其面部表情多表现为额眉平直,有时额头有平行皱纹,眼睛张大,眼睑肌肉紧张,口微张,唇紧张并向后拉。

一婴幼儿的恐惧发展经历如下阶段,即本能的恐惧:出生就有的本能的、反射性的反应;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约从4个月开始):以往曾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都会引起恐惧情绪;怕生(6~8个月起):当陌生人接近时特别警

觉并表示拒绝;预测性恐惧(1.5--2岁起):随着其想象、预测、推理能方的发展,开始对黑暗、动物等害怕。

2.社会性行为发展的主要表现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成和发展都影响着婴幼儿社会性其他方面的形成和发展。.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以下阶段:第一年没有自我意识。大约到第一年末,开始把自己跟周围客体区分开来,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也认识了自己的力量。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在生活的第二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这时他们能够对着镜子去触摸涂在鼻子上的“红点子”和观看自己的身体。2---3岁的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变为称呼“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大约在1.5~2.5岁,出现第一反抗期。这时婴幼儿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自己的探索活动不受到限制或干涉,因此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抗拒行为”,所以2岁的婴幼儿特别任性。这是婴幼儿进入心理第一“反抗期”和萌发“自我”意识的标志。这个时期是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敏感期或关键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整,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社会交往。对婴幼儿来说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父母和同伴。

1)母婴交往的特点和作用。在婴幼儿的早期社会交往中,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母亲不仅是婴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而且还在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心理全面发展中都起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语言交流来说,母婴间语言交往最多、最丰富,它最有力地指导和促进着婴幼儿语言的发展。同时母婴关系是婴幼儿以后诸多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正是在母婴交往中、在母亲的要求指导下,婴幼儿习惯了大量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许多良

好的社会行为,如与人分享、谦让,团结、友爱地相处,关心、帮助他人,与同伴轮流、合作、协商,尊敬长辈,讲礼貌等;婴幼儿学会了参与交往,主动发起、邀请交往,并学习如何维持交往、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使交往顺利进行,学得了最初的社交技能,积累了初步的交往经验。

2)、父婴交往的特点和作用。一般来说父亲与婴幼儿接触、交往的时间明显少于母亲,但实际上他们在照料婴幼儿时表现出同样的敏感、慈爱和技能。同时,父婴交往在内容、方式、性质上有着特点,比如,父亲与婴幼儿更经常进行带有刺激性的身体游戏,而不像母亲更多的是言语、教导性的或带有玩具的游戏。实际上父亲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远远人们以前的认识.婴幼儿期缺乏父爱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

3)同伴交往的作用。婴幼儿早期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婴幼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婴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学习社交技能,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逐步发展、丰富自己的社交策略:同时,婴幼儿同伴交往有助于促使婴幼儿做出更多积极、友好的社会行为,而降低、减少其消极、不友好行为。

4)婴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嘎过程。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出生~6个月):婴幼儿有发出哭或笑等信号的能力,以此激起育婴师的抚慰和亲近;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7~24个月):婴幼儿已能从整体上整合母亲的个别特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区分其他人,产生依恋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以探索活动为中介扩大社会交往;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4~36个月):能够忍受与依恋对象的暂时分离,逐渐习惯于与同龄伙伴和其它育婴师相交往。

(3)生活自理。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行走、吃饭、穿衣、梳洗等行为技巧,可反映其智力发展水平。社会适应性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