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5.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课堂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
6.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阅读三首古诗,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家长记录下孩子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赏析作业要注重个性化表达,充分体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小组合作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通过对古诗的吟咏、背诵、默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并欣赏古诗所表达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古典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自然、热爱生活,从古诗中汲取人生智慧。
2.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并正确书写。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首古诗的讨论。
2.各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3.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四)课堂练习
1.教师针对三首古诗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练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三首古诗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特点。
(二)讲授新知
1.对三首古诗进行逐个讲解,分析古诗的背景、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绝句》、《江雪》和《渔家傲》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具体内容如下:1.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三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以及对古诗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的内容、韵律美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幅描绘古诗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a. 细节解析:对三首古诗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意境分析:分析三首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绝句》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诗,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对《江雪》和《渔家傲》进行类似的鉴赏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三首古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b. 从三首古诗中选取一首,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脍炙人口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

同时《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

古诗词当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

《古诗词三首》是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

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想象吟诵、入情吟唱、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6、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乡村四月》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1、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

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首第一课时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1.欣赏春景图,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风光图片,揭示课题。

春天总给我们一片草长莺飞、莺歌蝶舞的生机勃勃景象,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都和春景有关。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绝句》《惠崇春江晚景》)2.认读生字“鸳、鸯、惠、崇、豚”。

(1)教师指导正音。

(2)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惠、崇”二字。

惠:“日”扁宽,横画等距,横上一点不要忘记。

崇:上面是山字头。

(3)读懂诗题: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欣赏春天风景,初步感知春天之美,为下面学习古诗做铺垫。

二、感受节奏,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把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里有疑惑。

(1)学生通过注释、插图等方式先行解决容易懂的内容,难点由教师点拨。

(2)理解重点字词。

迟日:指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欲:将要。

(3)通过图片及偏旁猜认“蒌蒿”“芦芽”两种植物。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反复地读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三、自主合作,想象画面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清单。

(1)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解说学习清单。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

学习清单意在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事物及几个基本要素说清诗意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清单的使用也能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四、品读诗句,悟意明情1.品味《绝句》中的色与味。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师:同学们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日风景图。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3)学习生字词,如“晓、花、风雨”等。

2.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

(3)学习生字词,如“静、夜、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学习并运用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直观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想象联想法: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黑板、粉笔:用于书写生字词和讲解古诗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学习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 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发现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诗歌朗读或音乐烘托氛围,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内容。

2. 学习《古诗三首》
1.讲解《登鹳雀楼》:介绍作者、背景,并解释古诗中的描写手法。

2.学习《将进酒》:解读诗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

3.分析《静夜思》:帮助学生体会古人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感受。

3. 学习扩展
1.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演练古诗朗读,注重语音语调的处理。

4. 提高应用能力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仿写或背诵其中一首古诗,体会古诗之美。

2.指导学生写下对《古诗三首》的感想和评价,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识字知识来认读生字词。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法来理解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教学难点:(1)认读生字词,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法来理解古诗的内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第一首古诗的朗诵。

(2)引导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第一首古诗:(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给予辅导。

(2)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学生朗读、默读古诗,理解诗意。

(4)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3. 学习第二首古诗:(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给予辅导。

(2)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学生朗读、默读古诗,理解诗意。

(4)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4.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给予辅导。

(2)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学生朗读、默读古诗,理解诗意。

(4)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五、巩固练习: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竞赛,增加学习兴趣。

3.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表演,增强对古诗的体验和感受。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秋浦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2. 学习生字词,如“床前”、“光景”、“明月”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1. 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2. 学习生字词,如“庐山”、“瀑布”、“遥看”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1. 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学习生字词,如“鹳雀楼”、“落日”、“千里”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叹和人生的感悟。

第四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1. 朗读和背诵《夜泊牛渚怀古》。

2. 学习生字词,如“牛渚”、“怀古”、“吟鞭”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第五首古诗:《秋浦歌》1. 朗读和背诵《秋浦歌》。

2. 学习生字词,如“秋浦”、“歌吟”、“白鹭”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古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古诗《静夜思》。

2. 学生自读《静夜思》,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4.拓展阅读:选择一首与本节课所学古诗主题相近的其他古诗,了解其背景知识,体会诗人情感,为下节课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5.家长参与:请学生与家长一起朗读古诗,分享学习古诗的乐趣,增进亲子关系。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真实、认真,切勿抄袭他人作品。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语言表达清晰,无错别字。
3.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对于修辞手法、意境描绘等技巧的把握程度不一。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提高鉴赏能力。
3.学生在古诗创作方面,存在词汇量不足、句式结构掌握不熟练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积累词汇,提高创作能力。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感悟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诗三首》,并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及句式结构。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简单的古体诗,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c.解析: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意。
d.赏析: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古诗的感悟和体会,提高鉴赏能力。
e.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简单的古体诗,锻炼写作技巧。
f.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和道德观念。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创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篇】

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篇】

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篇】篇一:教学目标篇一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篇二: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

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1.自学生字;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2.介绍诗人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七、悟诗情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

“熏”与“醉”的解析)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互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诗歌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古诗三首》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夜晚的宁静和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三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解释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的方式,将古诗中的美景或情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朗读、背诵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写作或绘画作品的评价,来评估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也可以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课文文本准备《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文本,确保文本准确无误。

6.2 教学用具准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音响设备、白板和教学卡片等教学用具。

6.3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古诗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以及拓展阅读材料。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7.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和场景模拟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知的教学情境。

7.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和哲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

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

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

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

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