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陈在宛丘,今河南淮阳。⑨蔡在汝南, 今河南上蔡西;后迁州来,今安徽寿县 北。⑩曹在今山东定陶。⑾郑在新郑, 今河南新郑。⑿燕在蓟,今北京市。
春秋后期有两个强国:①吴都吴,今江 苏苏州;②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经过诸侯的兼并,遂成战国的七国,其 国名及都城如次:①秦在咸阳;②魏在 安邑,今山西翼城附近;迁大梁,今河 南开封,故魏又称梁。③韩在平阳,今 山西临汾西:景侯迁阳翟,今河南禹县: 哀侯迁新郑。④赵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西南,后迁邯郸,今河北邯郸。⑤楚在 郢。⑥燕在蓟。⑦齐在临淄。
又如: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时乎, 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史记·淮阴侯列 传》)
这是蒯通劝韩信反汉的一段话中的最后几句。 按照这样标点“时乎,时不再来”虽可勉强讲 通,但蒯通劝韩信当机立断的紧迫语气完全没 有表现出来。如果了解上古音“时”和“来” 字同属一个“之部”可以押韵,就会发现,这 两句其实是韵文。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时乎时, 不再来!”这样不但语句通顺,而且蒯通劝韩 信的神情语气也就跃然纸上了。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例如: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 读若耐。”(协音\叶音 )
有时“读若” “读如”的作用与“读曰” “读为”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 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 “信”的本义是诚信,假 借为屈伸的“伸”,郑玄就用“读如” 这一术语。
要正确标点古书,必须要有古代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法、声韵、修辞以及古 代文献、文化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又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积累而成。 此外,从标点古书的起码要求看,至少 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 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 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 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 符合。
古书注解较常用的术语有:
(一)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 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 “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 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 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例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莱 不熟曰谨。”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 熟为馑。”
关于地理方面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①古代地理有一些习惯的称呼。如《过 秦论》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当 时六国,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关内” 的“关”指函谷关,不是指其他地点的 关。
《 诗 经 ·淇 奥 》 : “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 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 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饥 ” “ 馑 ” 是 同 义 词 , “切”“磋”“琢”“磨”是近义词, 注解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 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可见“曰” “为” “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 种“曰”、“为”、“谓之”略等于现 代的“叫做”。
联系上下文之后,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 乘。”从左右皆肘之, 使立于后。
(三)必须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
标点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的 用法。如果标点的内容有押韵的地方, 还必须和古代音韵Leabharlann Baidu符。这也是衡量标 点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就已 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例如: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再如: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上例实际上应该是两层意思,标点应当 如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几句话,一般都 是这样断句的: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陆德明《经典释文》说: “一读至‘不’ 字绝句。”按照这种说法断句,就可能出 现: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显然这两种断句是错误的。王若虚在 《滹南遗老集》卷5“论语辨惑”中就曾 批评这种断句。他说,这样断句,意谓 “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 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 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 其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 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是正确的。
(七)当为、当作 这两个术语是用
采纠正误宇的。例如:
《国语·晋语》:“君好文(w6n),大夫 殆。”韦昭注“文当为外(wai) ,声相 似误也。”
《周礼·考工记》:“作舟以行水。”郑 玄注:“故书‘舟’作‘周’,郑司农 云:‘周’当作‘舟’。”
(八)如字
“如字”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 音来读,并由此而确定了它的词义和词 性。例如:




秦韩

秦统—全国,设立郡、县两级的行政区 划。这种体制,一直为历代沿用。秦初 定36郡,后来逐渐增至40余郡。汉承秦 制,但与郡平行的还有“国”;是汉代 诸侯王的封地,所以“郡国”连称。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 附近7郡外,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各置 刺史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称“十三刺 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其名称 为:豫、兖、青、徐、冀、幽、并、凉、 益、荆、扬、交趾,朔方。
对古书的断句没有错误,就证明对文章的 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误,那就一定 是对文章中某些词句没有读懂。例如: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师说》)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所爱好 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的(普遍地学 习)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古文不像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 六艺经传是唐时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 可能各种都爱好。
南北朝时行政区划仍有州、郡、县三级。 隋废郡,但改州为郡。以后各朝以州统
县。唐代也设置监察区,称“道”,略 等于汉代的州。太宗贞观时全国分为10 道,玄宗开元分为15道。宋无“道”而 有“路”,由最初15路逐增为23路,区 域和今天的省大致相当。
唐宋时和州、郡平行的还有“府”,大 州叫府,如唐时的风翔府,曾经做过陪 都的;宋代的开封府,就是东京。元朝 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省”,明清以后都 沿用。从秦到清的两千年间,除“县” 没有改变外,其他一些行政单位历代有 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州”;汉代和以 前的州辖境很大,唐宋的州相当于汉代 的郡而略小,明清的州相当于县了。
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鬼”和“归”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同 音,“德”和“得”同音。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读为” “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宇的。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 “时读曰莳。”
“辩”原是辨论,借作变化的“变"; “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注 释家就在“读为” “读曰”的后面用本 字来说明这种假借,形式像注音,实际 是释义。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 “后生谓少年。”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 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 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例如: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 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 之貌。”这样的“貌”、“之貌”略 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 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 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
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少年时代 所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往”是送 去之意,“与”是给予之意。不了解这 两个字的意思,对全句的意思也就无法 理解了。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似乎讲得通,但从 句子本身,或是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 样标点所表达的内容就不符合情理,或 是和上下文的意思矛盾。这样的标点自 然是不正确的。例如:
綦 毋 张 丧 车 , 从 韩 厥 曰 : “请寓乘,从左右。”皆肘 之, 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
周代实行分封,建立了许多诸侯国。据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春秋十二国及 其都城是:①鲁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②齐在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北;后迁临 淄,今山东临淄北。③晋在唐,今山西 临汾西;又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晋 景公迁新田,仍称绛,今山西曲沃西南。
④秦原居雍,今陕西风翔,献公迁栎阳, 今陕西高陵东北;孝公迁咸阳,今陕西 咸阳东。⑤楚原在丹阳,今河南淅川; 武王迁郢,今湖北江陵北。⑥宋在商丘, 今河南商丘。⑦卫在朝歌,今河南朝歌; 后迁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又迁帝丘, 今河南濮县西南。
(四)犹 用“犹”这个术语时,注
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的意义只是近 似,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同”或 “等于说”。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 也。”“间”和“与”在畔参与”的 意义上相近。
(五)之言、之为言 用这两个术语时, 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二)谓 “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 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 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 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 的情况下,才用它。例如: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益 于人。”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之前必须真 正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每一字、 每一句是否都能讲通。如果有讲不通的 地方,很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 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 书》)
如果按照这样断句“相与夫街谈巷说” 就很难讲通。因此,这样的断句是不正 确的。
《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陆德明《释文》:“毛如字, 郑呼报反。”
《诗经·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不 瑕有害。”《释文》:“害,毛如字; 郑音曷,何也。”
古书的句读
我国的古代文献,在宋代以前一般的都 没有断句。古人在读书时,一句话完了, 往往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 “句”,一句话没有完,就在字的下面 加一个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 为“句读”。
课程结束,谢谢合作!
地理
据《尚书·禹贡》,九州是:①冀州,今 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北部,②兖州, 今山东北部、西部,河北南部;③青州, 今山东东部和中部;④徐州,今山东南 部,江苏、安徽北部;⑤扬州:今江苏、 安徽、浙江、江西,⑥荆州,今湖北、 湖南和四川东部;⑦豫州,今河南及湖 北北部;⑧梁州,今陕西,川北及川中; ⑨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
年》)
这是《左传·鞌之战》的一段故事。綦 毋张丧失了自己的兵车,请求韩蹶让他 搭车。他站在韩厥的左边或右边,韩厥 都用肘撞他,叫綦毋张站在他的身后。 上例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内,作为綦 毋张的话,是很难讲通的。再结合上下 文“皆肘之”的“皆”字也就变得无着 落。而且上文还有一段文字,是说韩厥 战前梦见亡父告诉他:第二天作战时不 要在车上的左边或右边。所以战时韩厥 本应在左边,因梦而代为御者居中,结 果车上的左右都死了。綦毋张搭车后, 不论是在左或是右,韩厥“皆肘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