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

合集下载

古书的注解2013

古书的注解2013

相鼠有体。 体,支体也。 [ 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 云有皮有齿,己指体言之, 明此言体非遍体也,故为 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 礼,胡不遄死 。 遄,速也。 ○遄。市专反。《相鼠》 三章,章四句 。
承[chénɡ ]接受;承 受。 【先君】前代君主。 化[huà ]改变人心风 俗;教化;教育。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止 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 则虽居尊无礼节也人 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 也
相鼠有齿,人而无 止。 止,所止息也。笺 云:止,容止。《孝经 》曰:‘容止可观’。 无止,则虽居尊无礼节 也。人而无止,不死何 俟?俟,待也 。
相鼠有体 体支体也 [疏]传 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 皮有齿己指体言之明此 言体非遍体也故为支体 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 遄死 遄速也○遄市专反 相鼠三章章四句
一古注的类别 二古注的体例 三古注的内容 四古注的术语
一 古注的类别 1注:对古书的注解,汉代以后 解释古书意义的通称(包括传、 笺、疏、章句等)。 2传:“传”是同“经”对举的, 旧称儒家的重要典籍为经,解 释经文的叫传。 3笺:对传的补充和订正。
4疏:对古书的正文和前人的注 文再作注解(包括正义、义疏 等) 5集解:采集汇总各家注解,也 参以己见。 6章句:对古书分章析句,说明 每章大意。
【如字】一字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读音,依本音读叫“如字”。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毛诗音 义· 周南关雎》:“好, 毛 如 字, 鄭 呼報反。”按,“好” 有上、去二音, 毛亨 传读上 声,为字之本音,故称如字。 郑玄 读去声。
当为,当作:这两个 术语是用来改正古 书中的误字的。 P415注11 P573注8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 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 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 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 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 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 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 革身无大罪不可废之故也

古汉

古汉

1、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5、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6、正义: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7、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8、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9、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10、孤平:在五律“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的第一字,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全句除句尾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

11、句读: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

12、押韵──每一首格律诗的偶数句句末位置的字都应属于《诗韵》中同一韵的字,读起来就感觉韵律和谐,这就叫做押韵。

13、韵脚──绝句的二、四句句末,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句末,必须用《诗韵》中同一韵的字来互相押韵,这些字叫做韵脚字,简称韵脚。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

• (4)点明章旨,即指明主题思想 )点明章旨, • 《诗经 魏风 硕鼠》毛传:“刺重敛也。” 诗经·魏风 硕鼠》毛传: 刺重敛也。 魏风·硕鼠 • 《楚辞 九辨》王逸注:“九辨者,谓陈说 楚辞·九辨 王逸注: 九辨者, 九辨》 道德,以变说君也。 道德,以变说君也。” • (三)释事,解释或指明成语典故、历史 释事,解释或指明成语典故、 名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名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 《史记 李斯列传》:“今陛下致昆山之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列传》 有隋和之宝……”张守节《史记正义》: 张守节《 玉,有隋和之宝 张守节 史记正义》 昔隋侯行遇大蛇,中断,疑其灵, “昔隋侯行遇大蛇,中断,疑其灵,使人 药之,蛇乃能去,因号其处为断蛇丘。 药之,蛇乃能去,因号其处为断蛇丘。岁 蛇衔明珠,径寸,绝白而有光, 余,蛇衔明珠,径寸,绝白而有光,号隋 这里指明了“隋和之宝”的出处。 珠。”这里指明了“隋和之宝”的出处。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注释的兴盛期 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 ) 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古文尚书注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 周礼注》 仪礼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 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春秋公羊解诂 《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 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 南子注》《楚辞章句》 南子注》《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 • • • • • • • •


古注的体例
古注一般都采用在正文中间加双行 小注的方式。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注, 小注的方式。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注, 读起来就比较简单,如果既有注, 读起来就比较简单,如果既有注,又 有疏等,就得弄懂它的体例和层次了。 有疏等,就得弄懂它的体例和层次了。 具体体例可以参照课本P613的例子。 的例子。 具体体例可以参照课本 的例子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三)常用的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1、读曰,读为: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郑玄注:"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2、读若,读如: 读若,读如: 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霾读若埋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逍遥游》)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如字: 3、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 大学》 记·大学》) 大学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 好好 呼报反,下如字。 呼报反,下如字。
• 练习: 练习: 写出下列几部典籍的注疏者 诗经》 《诗经》:汉 传,汉 笺,唐 集解, 论语》 《论语》魏 集解,宋 疏。 左传》 等正义。 《左传》晋 注,唐 等正义。 孟子》 《孟子》汉 注,宋 疏。
等正义。 等正义。
• 三、古注的基本体例 1."传":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传 :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广义: 注解” 广义:“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2.“笺”: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3.正义(义、疏):串讲文意 ):串讲文意 .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4.章句: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章句: 章句 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书的注解备注

古书的注解备注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孙贻让《周 礼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邵晋涵 《尔雅正义》,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 《广雅疏证》,王先谦《释名疏義證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十三经校勘 记》等。
注解的方法
1.注:给原著的正文作注。古人对“注”有三 种解释: 第一,表记述、注述,把对古书语句的解释用 文字记述下来。孔颖达《疏》:“注者,即 解书之名”。 第二,表示灌注、注引。段玉裁《注》:“注, 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 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贾公彦《疏》: “言‘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第三,表示著名。孔颖达《疏》:“注者,著 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名也。”
第二,两汉时期,儒家各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 简明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东汉· 郑玄 比较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 《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2.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说明被释词的语源。例如: (21)鬼之言归也。《尔雅· 释训》 ※ “鬼”和“归”,上古都是见母微部,音同。古人 认 为,人死以后,灵魂归于幽暗不明的地方,所以用 “归”说明“鬼”的语源。 3.用本字解释假借字。例如: (22)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诗经· 大雅· 生民》 郑玄《笺》:“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 之疾而得其福也。”
第三,魏晋时期,出现“义疏体”的注释形式, 以及“集解体”的注释书。流传下来的古注 有: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甯《春 秋榖梁传集解》,王弼、韩康伯《周易注》,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 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 《庄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 元《水经注》,郭璞《尔雅注》、《方言 注》、《山海经注》等。

古书注解1

古书注解1

谓(616)
“謂”用来说明被解释的词语属于某一特定概念, 相当于“指的是、說的是”等。
《诗经· 小雅· 甫田之什》:“间关车之辖( xiá)兮, 思娈季女逝兮。”毛传:“季女,谓有齐季女也。” 《荀子· 劝学》:“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杨倞注: “诗谓乐章,所以节声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 也。”
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
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笺云:挚之言至也,谓王雎
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
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与“传”名异而实同。
疏:
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不仅对古书原文解释、同 时对前人的释语也进行解释的注称“疏”。 正义 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 异实同。
2、注音的术语
读若、读如(618) • 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给被释词注音。例如: • 《吕氏春秋·大乐》:“浑浑沌沌。”高诱注:“ 浑,读如衮冕之衮。”
• 《说文》:“亼,三合也。读若集。”
• 如字(622) • 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注释的字要按它本来的读 音去读。 •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隐公元年)杜 预集解:“段不弟,故不言弟。” • 陆德明《释文》:“弟,音悌,又如字。” •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 陆德明释文:“且,如字,旧子余反。”
4、校勘
衍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字。
《左传·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阮元 《校勘记》:“《释文》无‘水’字。云:或作 ‘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脱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的字。又称阙 文。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朱熹集注: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 四家的注解: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的《毛诗笺》; 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经典释文》); 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本来这些注解是各自独立成书的,后人为了阅读 的方便而把它们印在同一本书里,所以我们尤需掌 握其体例。

古书注释

古书注释

三 古书注释的术语
1.曰、为、谓之 《论语·先进》:“因之以饥馑。”“朱注: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 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 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谓 谓与谓之不同 ✓ 位置不同
“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后面 谓:被解释词的词放在前面。 ✓ 作用也不同 • “谓之”可区别同义词和同类词,“谓”无此作 用。 • “谓”的作用
书》、《毛诗》等14种典籍的音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 颜师古《汉书注》 李贤《后汉书注》 杨倞《荀子注》 李善《文选注》 p678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 义》,加上南朝宋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合称 《史记》三家注。
E、宋代完成了《十三经注疏》的注疏工作。 p676 朱熹: 《四书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
这个时期玄学正盛,注解的人往往借注释阐 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因而影响了注释的质 量。
D、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全盛时期,古代文化工作 有了很大的发展。
孔颖达《五经正义》p676 贾公彦《周礼疏》、《仪
礼疏》
孔颖达(唐)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 以上为《十三经注疏》中的九经 。 p676 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尚
9.衍文、脱文
这是两个校勘术语。“衍文”又简称“衍”,也叫“衍 字”;“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
所谓“衍文”,就是指出古书中多出文字的现象。
《诗·邺风·柏舟》:“汎(fàn)彼柏舟,亦汎其流。”郑笺: “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汎汎然俱流水中。”阮 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小字本无。”

传、注、笺、疏……古籍注释名目这么多,这篇文章给你捋清楚

传、注、笺、疏……古籍注释名目这么多,这篇文章给你捋清楚

传、注、笺、疏……古籍注释名目这么多,这篇文章给你捋清楚古籍的注释,是伴随着对古籍的讲授、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籍的注释名目繁多,有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述、学、音、疏、微、隐、义、疑等。

在这众多的名目中,传、注、笺、疏较为常见。

例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伏生的《尚书大传》,有名的《春秋》三传(即《左氏传》、《穀梁传》、《公羊传》)等,其注释都称作“传”。

魏晋以后,才多称作“注”。

唐代学者刘知几说:“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

惟此二名,其归一揆。

”(《史通》卷五《补注》)即名称虽然不同,其实质还是一样的。

传有大传、小传、内传、外传、补传、集传的区别。

据郑玄《尚书大传序》说,伏生为秦时博士,到汉孝文帝时,年龄将近一百岁,音声和记忆,都难免有讹误之处。

张生、欧阳生跟他学习《尚书》。

伏生死后,他们便将伏生所讲的“大义”,予以追记,这就是《尚书大传》。

可见所谓“大传”,就是“大义”之义。

至于所谓“小传”,如宋刘敞撰有《七经小传》,估计是不敢尊大的谦词。

因为很清楚,此书虽称“小传”,但却不默守古注,勇于创新,开一代注释风气的先河。

它的出现,意义确是不“小”的。

韦昭《国语解序》曾对“外传”作过解释,他说:“其文不主于经”,故号外传。

”那么,其文“主于经”、“配经而行”(此见刘知几《史通》卷五《补注》)就应该是“内传”。

汉以后,不少学者都称三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就是这个意思。

“补传”和“补注”意同,都是补充前人注释所不完备之处。

如:宋范处义《诗补传》即称:“文义有阙,补以六经史传;诂训有阙,补以《说文》篇韵。

”(转引自《四库总目》)它“补注”的用意是一样的。

如洪兴祖《楚辞补注》,意在补王逸注之不足;王先谦《汉书补注》,意在补颜师古注之缺,一个“补”字,足以表明这种注释的性质。

《楚辞补注(典藏本)》(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至于“集传”,亦与“集注”同。

我 通论 古书注解6 注解术语

我 通论 古书注解6 注解术语

《尔雅· 释草》:‚蘩之丑,秋为蒿。‛ 郭璞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 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 《尔雅· 释鸟》:‚凫,雁丑。‛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诗经· 秦风· 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毛传:‚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
“谓‛和‚谓之‛不同: 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使用‚谓之‛时,被释词都放在‚谓之‛的后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 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 ‚指‛。 《诗经· 鄘风 · 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父也。‛ ‚天‛是个抽象的概念,在《柏舟》里专用来
又叫‚衍文‛‚衍字‛,指古书在传抄或 刻印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左传· 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
以为池。‛
陆德明《经典释文》作‚汉以为池‛,云:‚本或 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
阮元《校勘记》引臧琳说:‚方城者,山名,汉者,
水名。传文汉不言水,犹之方城不言山也。‛
“脱‛或作‚夺‛,又叫‚脱文‛,也叫‚脱 字‛,指
注解术语
前人在注解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往 往使用一些专门用语,这些专门用
语就叫做古注的术语。
古代的注释家以解释古书为任务,面对古书中种种复杂 情况(如语言问题、文字问题、篇章结构问题、写作手 法和修辞方法的问题、版本校勘问题),他们创造和使
用了大量的术语,说明和解释古籍中的各种问题,保证
了训诂的实施。
《左传· 文公三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
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杜预注:‚以血涂
鼓为衅鼓。‛
《吕氏春秋· 至忠》:‚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
命吏诛之。‛高诱注:‚下陵其上谓之暴。‛

我 通论 古书注解6 注解术语

我 通论 古书注解6 注解术语

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使用‚貌‛字时,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状 态或性质的形容词。
《楚辞· 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王逸注:‚冉冉,行貌。‛
《诗经· 卫风·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用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四种:
① 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释。 《诗经· 魏风· 伐檀》:‚坎坎伐檀兮,置
又叫‚衍文‛‚衍字‛,指古书在传抄或 刻印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左传· 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
以为池。‛
陆德明《经典释文》作‚汉以为池‛,云:‚本或 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
阮元《校勘记》引臧琳说:‚方城者,山名,汉者,
水名。传文汉不言水,犹之方城不言山也。‛
“脱‛或作‚夺‛,又叫‚脱文‛,也叫‚脱 字‛,指
《诗经· 魏风· 硕鼠》:‚硕鼠硕鼠。‛
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诗经· 周颂· 雝》:‚假哉皇考。‛ 郑笺:‚皇考,斥文王也。‛
属、别
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
《说文· 艸部》:‚莪,莪萝,蒿属。‛ 《说文· 禾部》:‚秔jīng,稻属。‛‚稗,禾别也。‛
“属‛又叫‚丑‛,指事物类:
《尔雅· 释草》:‚蘩之丑,秋为蒿。‛ 郭璞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 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 《尔雅· 释鸟》:‚凫,雁丑。‛
《说文· 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段注: ‚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 浑言则不别也。‛
‚隹‛和‚鸟‛是同义词,它们的区别是短尾 的是
‚隹‛,长尾的是‚鸟‛。若是析言它们有异, 若
《说文· 贝部》:‚赐,予也。‛段注:‚赐者, 予之通称。《禹贡》:‘纳赐大龟’,乃下与 上之词;又《玉藻》言:‘赐君子,与小人’ 者,别言之。统言则不别。‛ ‚赐‛和‚予‛都是‚给‛意(‚予‛与‚与‛ 通),但二者又有区别。给尊贵的人称‚赐‛,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第二节古书注解的术语

第二节古书注解的术语

6.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主要是
用来注明通假的借贷关系的 《汉书·成帝纪》:“天下虚耗,百姓罢 劳”。 颜师古注:罢读曰疲。
7.读若、读如
主要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
借字。 《说文解字》:“哙,咽也。从口,会声。 或读若快。”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1.讹
指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句。也
称“讹文”、“误文”、“误字”. 《广雅》卷五下:“伪,引也。”王念孙疏 证:“诸书无训‘伪’为‘引’者,‘伪’ 当作‘傿’ ,字之误也。”
12.浑言、析言
这组术语常用来辨析同义词,说明同义词的 “同”和“异。 “浑言”是笼统地说,即就 两词的共同点而言,又称“统言”“通言”。 “析言”是分析地说,即就两词各自的特点 而言 《说文·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 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 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衍”,也叫“衍字”。
《左传·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
阮元《校勘记》:“《释文》无‘水’字。
云:或作‘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10.脱文 是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脱”,
“敚”或“夺”,也叫“脱字”。 《诗经·卫风·硕人》孔颖达疏:“猗 嗟云:‘颀而长兮。’孔世家云:‘颀 然而长。’故为长貌。” 阮元《校勘记》:“‘孔’下脱‘子’ 字。”
4.犹、犹言 往往是用近义词训释,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
本义. 《北冥有鱼》“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 果然。” 崔馔注:“三飡,犹言竟日。”
5.之言、之为言
注释词与被Biblioteka 释词是音义相通的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古书注解2

古书注解2
1、內部:語言變化產生的解釋的需要。 從先秦到兩漢語言不斷發生變化,先秦時代的著作的語 言到兩漢時,不少人已看不懂。 2、外部:統治者的提倡。 秦始皇“焚書坑儒”,秦代很快滅亡。漢代從西漢初的 惠帝就提倡讀書,因為他們發現儒家經典是其鞏固思想 的有力武器。 3、文化因素:經書的今古文之爭。
古书注解(二)
注解术语:浑言、统言、通言/ 析言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以泛指,前人称为“浑 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它与“析言”相对。 革,《说文》:兽皮治去其毛曰革。段注:云 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统言则不别也。 刻,《說文》:“鏤也。从刀亥聲。”段 注:“金部曰:“鏤,剛鐵可以刻鏤也。釋器曰: 金謂之鏤,木謂之刻。此析言之,統言則刻亦鏤 也。”《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刻桓宫 桷。”杜預注:“刻,鏤也。”孔穎達疏:“金謂 之鏤,木謂之刻。”
三个校勘术语
1衍文 2脱文 3讹文
衍文
指古籍在传抄过程中增加了文字。又称衍、 衍字。
《論語·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憮 (wú)然。”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漢石經無‘行’字、‘夫’字。案《史 記· 孔子世家》亦無‘行’字,因丈人章而 誤衍也。”
脱文
指古籍在传抄过程中脱落了文字。也称 脱、夺、脱字。
由朝廷頒佈詔令作的義疏就被叫做“正義”。
唐代義疏的慣例
即疏不破注,也叫例不破注,就是作義 疏者不能改變前人注釋的說法,而要維 護前人注釋。因此,唐代的義疏有一種 保守的趨向,完全遵循前人的說法,沒 有大的創新。
補充史實、發掘原文出處
裴松之《三國志注》、劉孝標《世說新
語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
選注》的共同特徵:補充大量史實證發 原文、解釋原文出處、典故等。

古代汉语常识:古书注解、标点

古代汉语常识:古书注解、标点

2、古注的发展概述 (1)古注的萌芽——先秦
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古注的兴盛——两汉
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 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2、离析章句:如《关睢》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 3、说明章旨:如《豳风· 东山》序:“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 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 4、解释词义:如《周南· 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毛传》:“遵,循也。”(同义词解释);“汝,水名也。” (以类名为释);“坟,大防也”(定语+大名名释,属中求 别);“枝曰条,干曰枚”。(辨析同义词)。 《汝坟》:“伐其条肄”。传:“肄”,余也,暂而复生, 曰肄。(后训足成前训),说明“肄”训“余”,是特指意。
孝经 论语 尔雅 孟子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汉赵歧注 宋邢昺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 《十三经注疏》。
3、章句 ——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特点: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 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 辨明篇章结构等。 《章句》:“曰, 辞也。叟,长老之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 称也,犹父也。孟 子去齐,老而至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故王尊礼之。曰: 来,将以利吾国乎?” ‘父不远千里之路 而来至此,亦将有 可以为寡人兴利除 害者乎?’”此段 话从“孟子去齐” 以后串讲整个句义, 是章句的体例。

古书的注解名词解释

古书的注解名词解释

古书的注解名词解释古书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古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前人的智慧和见解。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和语言的演变,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注解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古书的含义和背景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几个常见的古书注解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的内容。

1. 今文:今文指的是古书中所使用的字句。

由于古代文字发展的演变,古书中的文字与现代文字有所区别。

今文就是对古书中出现的生僻字、古代词语或特定用法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古书的含义。

2. 而立、不惑、知天命:这是出现在《论语》中的三个词汇,分别指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

而立意为三十而立,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时应该有一定的生活规划和责任感;不惑意为四十而不惑,表示一个人在四十岁时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知天命则表示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一个人在五十岁时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有更深入的理解。

3. 义理、蕴意、内涵:这些名词常用于解释古书的意义和内在含义。

义理指的是古书中的道理和原理,蕴意指的是古书中隐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内涵则是指古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了解这些名词,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书的主旨和精髓。

4. 大义凛然、浸润于心、振聋发聩:这些名词常见于古书中的修辞手法的解释。

大义凛然指的是一种气势恢宏、正气凛然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对伟大道义的执着追求;浸润于心表示一种深入人心的修辞手法,通过文字描绘令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振聋发聩则是指一种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修辞手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震动感。

5. 孤芳自赏、真知灼见、望文生义:这些名词通常用来解释古书中的人物特点或行为方式。

孤芳自赏指的是一个人自视甚高、独自欣赏自己的行为,类似于现代俗语的“自作聪明”;真知灼见则表示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望文生义则是指读者在理解古书时仅仅根据表面文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而不考虑背后的深层含义。

古注的常用术语.doc

古注的常用术语.doc

古注的常用术语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古书注解逐渐形成一些程式化的用语,我们称之为古注的术语。

不同的术语,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因此,要想顺利地阅读古书注解,必须对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有所了解。

如:《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谓之(1)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2)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3)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4)都可译作“叫”、“叫做”等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

”毛传:“兽三岁曰特。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辨析同义词)《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作:“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穀梁传》作:“二穀不升谓之饥,三穀不升谓之馑”)2、谓“谓”常用来解说词语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相当于“说的是”、“是指”、“指的是”。

有时也用于讲解句意,相当于“这句话是说”。

•与“谓之”的差别:①使用的位置不同(被释词在前)②解词的内容不同(“谓之”是一般性释义)例如:《孟子》:“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郑注:“不食,谓不垦耕。

”讲解句意例:《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首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杨注:“入首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

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

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

”(讲解句意也可以用“言”)3、犹(1)用近义词解释;(2)用今语释古语;(3)指出该词在句中用的是引申义。

有“相当于”、“等于说”的意思。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

”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 正义: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正,其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 义”,如孔颖达等人的《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等。私人自己整理 订正的义疏则仍称“疏”,如贾公彦的《仪礼疏》,徐彦的《春秋公羊 传疏》等。
9
(四)集解类
• 集解类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说,再加上自己的 注解的一种注释。
• 魏何晏《论语集解·序》说:“集诸家之说,记其姓名,有 不安者,颇为改易。”就是说,这种注释是将前人训释集为 一体,加以鉴别,择善而从,并间下己意。在前人没有作注 而需诠释的地方,集解者也往往径自作注。
• 反切法:大約興起於漢末,其原理:用兩個字拼出一個讀音, 稱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聲母,反切下字取韻母 和調調,如:冬,都宗切。(《廣韻》)
27
注音方法:“如字”和“破讀”
• “如字”與“破讀”相對,即按本來的讀 音讀,表示原來的意義,如:
• 《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經典釋文》:“惡惡,上烏路 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 字。”
• 《小雅·大田》:“興雨祈祈,雨我 公田。”《經典釋文》:“興雨,如字。”
17
• 关于各类注释书的体例,教材文选的第二 部分有具体实例,我们可以将其相互参照 对比,细心体会。特别是义疏类和集解类 的注释,要认真分辨其中包含几家说法, 这些说法是如何排列组织的,其中从何处 至何处为何人所注,编撰者的取舍如何等 等。对注释书体例的理解,决不能脱离注 释书的实际去推衍,只能从注释书的实际 阅读中去领会。
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於百步之外,見
秋毫之末,然必須規矩乃成方員。猶《論語》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題篇。”

《詩經·小雅·采薇》:第六章,鄭玄箋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似乎讲得通,但从 句子本身,或是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 样标点所表达的内容就不符合情理,或 是和上下文的意思矛盾。这样的标点自 然是不正确的。例如:
綦 毋 张 丧 车 , 从 韩 厥 曰 : “请寓乘,从左右。”皆肘 之, 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
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鬼”和“归”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同 音,“德”和“得”同音。
课程结束,谢谢合作!
地理
据《尚书·禹贡》,九州是:①冀州,今 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北部,②兖州, 今山东北部、西部,河北南部;③青州, 今山东东部和中部;④徐州,今山东南 部,江苏、安徽北部;⑤扬州:今江苏、 安徽、浙江、江西,⑥荆州,今湖北、 湖南和四川东部;⑦豫州,今河南及湖 北北部;⑧梁州,今陕西,川北及川中; ⑨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
年》)
这是《左传·鞌之战》的一段故事。綦 毋张丧失了自己的兵车,请求韩蹶让他 搭车。他站在韩厥的左边或右边,韩厥 都用肘撞他,叫綦毋张站在他的身后。 上例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内,作为綦 毋张的话,是很难讲通的。再结合上下 文“皆肘之”的“皆”字也就变得无着 落。而且上文还有一段文字,是说韩厥 战前梦见亡父告诉他:第二天作战时不 要在车上的左边或右边。所以战时韩厥 本应在左边,因梦而代为御者居中,结 果车上的左右都死了。綦毋张搭车后, 不论是在左或是右,韩厥“皆肘之”。
《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陆德明《释文》:“毛如字, 郑呼报反。”
《诗经·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不 瑕有害。”《释文》:“害,毛如字; 郑音曷,何也。”
古书的句读
我国的古代文献,在宋代以前一般的都 没有断句。古人在读书时,一句话完了, 往往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 “句”,一句话没有完,就在字的下面 加一个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 为“句读”。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几句话,一般都 是这样断句的: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陆德明《经典释文》说: “一读至‘不’ 字绝句。”按照这种说法断句,就可能出 现: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显然这两种断句是错误的。王若虚在 《滹南遗老集》卷5“论语辨惑”中就曾 批评这种断句。他说,这样断句,意谓 “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 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 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 其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 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是正确的。
⑧陈在宛丘,今河南淮阳。⑨蔡在汝南, 今河南上蔡西;后迁州来,今安徽寿县 北。⑩曹在今山东定陶。⑾郑在新郑, 今河南新郑。⑿燕在蓟,今北京市。
春秋后期有两个强国:①吴都吴,今江 苏苏州;②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经过诸侯的兼并,遂成战国的七国,其 国名及都城如次:①秦在咸阳;②魏在 安邑,今山西翼城附近;迁大梁,今河 南开封,故魏又称梁。③韩在平阳,今 山西临汾西:景侯迁阳翟,今河南禹县: 哀侯迁新郑。④赵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西南,后迁邯郸,今河北邯郸。⑤楚在 郢。⑥燕在蓟。⑦齐在临淄。
对古书的断句没有错误,就证明对文章的 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误,那就一定 是对文章中某些词句没有读懂。例如: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师说》)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所爱好 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的(普遍地学 习)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古文不像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 六艺经传是唐时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 可能各种都爱好。
(二)谓 “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 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 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 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 的情况下,才用它。例如: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益 于人。”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读为” “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宇的。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 “时读曰莳。”
“辩”原是辨论,借作变化的“变"; “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注 释家就在“读为” “读曰”的后面用本 字来说明这种假借,形式像注音,实际 是释义。
南北朝时行政区划仍有州、郡、县三级。 隋废郡,但改州为郡。以后各朝以州统
县。唐代也设置监察区,称“道”,略 等于汉代的州。太宗贞观时全国分为10 道,玄宗开元分为15道。宋无“道”而 有“路”,由最初15路逐增为23路,区 域和今天的省大致相当。
唐宋时和州、郡平行的还有“府”,大 州叫府,如唐时的风翔府,曾经做过陪 都的;宋代的开封府,就是东京。元朝 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省”,明清以后都 沿用。从秦到清的两千年间,除“县” 没有改变外,其他一些行政单位历代有 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州”;汉代和以 前的州辖境很大,唐宋的州相当于汉代 的郡而略小,明清的州相当于县了。
又如: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时乎, 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史记·淮阴侯列 传》)
这是蒯通劝韩信反汉的一段话中的最后几句。 按照这样标点“时乎,时不再来”虽可勉强讲 通,但蒯通劝韩信当机立断的紧迫语气完全没 有表现出来。如果了解上古音“时”和“来” 字同属一个“之部”可以押韵,就会发现,这 两句其实是韵文。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时乎时, 不再来!”这样不但语句通顺,而且蒯通劝韩 信的神情语气也就跃然纸上了。
要正确标点古书,必须要有古代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法、声韵、修辞以及古 代文献、文化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又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积累而成。 此外,从标点古书的起码要求看,至少 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 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 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 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 符合。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之前必须真 正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每一字、 每一句是否都能讲通。如果有讲不通的 地方,很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 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 书》)
如果按照这样断句“相与夫街谈巷说” 就很难讲通。因此,这样的断句是不正 确的。
周代实行分封,建立了许多诸侯国。据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春秋十二国及 其都城是:①鲁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②齐在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北;后迁临 淄,今山东临淄北。③晋在唐,今山西 临汾西;又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晋 景公迁新田,仍称绛,今山西曲沃西南。
④秦原居雍,今陕西风翔,献公迁栎阳, 今陕西高陵东北;孝公迁咸阳,今陕西 咸阳东。⑤楚原在丹阳,今河南淅川; 武王迁郢,今湖北江陵北。⑥宋在商丘, 今河南商丘。⑦卫在朝歌,今河南朝歌; 后迁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又迁帝丘, 今河南濮县西南。
关于地理方面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①古代地理有一些习惯的称呼。如《过 秦论》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当 时六国,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关内” 的“关”指函谷关,不是指其他地点的 关。
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 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 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
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少年时代 所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往”是送 去之意,“与”是给予之意。不了解这 两个字的意思,对全句的意思也就无法 理解了。
古书注解较常用的术语有:
(一)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 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 “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 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 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例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莱 不熟曰谨。”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 熟为馑。”


魏齐Leabharlann 秦韩楚 秦统—全国,设立郡、县两级的行政区 划。这种体制,一直为历代沿用。秦初 定36郡,后来逐渐增至40余郡。汉承秦 制,但与郡平行的还有“国”;是汉代 诸侯王的封地,所以“郡国”连称。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 附近7郡外,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各置 刺史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称“十三刺 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其名称 为:豫、兖、青、徐、冀、幽、并、凉、 益、荆、扬、交趾,朔方。
联系上下文之后,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 乘。”从左右皆肘之, 使立于后。
(三)必须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
标点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的 用法。如果标点的内容有押韵的地方, 还必须和古代音韵相符。这也是衡量标 点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就已 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例如:
《 诗 经 ·淇 奥 》 : “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 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 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饥 ” “ 馑 ” 是 同 义 词 , “切”“磋”“琢”“磨”是近义词, 注解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 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可见“曰” “为” “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 种“曰”、“为”、“谓之”略等于现 代的“叫做”。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再如: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