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际海底矿产资源之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ef3ef9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4.png)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一、区域范围和资源种类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这些区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国纷纷开展了海底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活动。
二、区域资源开发方式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方式主要有两种:商业开发和科学考察。
商业开发是指通过开采海底资源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活动,而科学考察则是为了研究海底地质、海洋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区域资源开发原则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公平原则:各国应平等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不得采取歧视性措施。
2. 可持续原则:资源开发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3. 合作原则: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
4. 透明原则:各国应公开资源开发的相关信息,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
四、区域资源开发管理机构国际海底区域的管理机构是国际海底管理局(ISA)。
ISA 负责制定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政策和管理制度,监督各国在区域内的活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五、区域资源开发国际合作各国在区域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是推动国际海底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各国可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等方式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各国还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活动,为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持和帮助。
六、区域资源开发法律制度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相关的法律文件,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
这些法律文件规定了各国在区域内的权利和义务,为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七、区域资源开发争议解决机制在区域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争议和纠纷。
为了解决这些争议和纠纷,国际社会建立了一套争议解决机制。
请简答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的看法
![请简答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024b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c.png)
请简答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的看法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是一种国际合作机制,用于管理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包括海底矿产、能源资源等。
在这个制度下,不同国家可以通过合作来开发和分享海底资源,促进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于这一制度,我持有积极的态度。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有助于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海底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承担开发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和可持续性。
此外,制度还为海底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框架和机制,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海洋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互信。
海底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
如果仅仅依靠单一国家的开发,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国际关系的紧张。
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各国可以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开发计划和规则,避免资源争夺和冲突的发生。
同时,通过共同开发海底资源,各国之间也可以建立起联系和信任,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海底资源的开发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将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增加技术的投入。
通过各国的合作,可以共同研发和分享最新的技术成果,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同时,海底资源的开发将为参与国家带来经济的动力和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不同国家的海底资源储量和质量存在差异,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是一个难题。
此外,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和生态破坏也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这就需要各国在制定开发计划和规则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环境保护,确保开发的公平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在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只要各国以平等和合作的精神推进这一制度,相信能够为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e1c9a2231126edb6f1a1020.png)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作者:沈涛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9期摘要:国际海底制度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研究的意义。
各国对待国际海底制度有各自的态度。
从国际海底制度的发展过程和国际海底制度的修改来看,该制度有一个嬗变的过程。
中国在国际海底制度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国际海底区域;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开发制度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40-02一、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海洋,大约覆盖地球表面积的71%,达3.6亿平方公里[1]。
如今,人类经历了两次能源危机,陆地上的矿产资源储量正加速消耗而急剧减少,若单纯依靠陆地资源将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进一步还会威胁世界的和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1873年至1876年,英国科学考察船“挑战者号(the Challenger)”在三大洋底发现有丰富的黑色含水二氧化锰的锰结核;1957年至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所进行的国际性海洋考察,美国在南太平洋塔希堤岛海床发现一批含钴品位的锰结核;同年苏联也对太平洋做调查,于1964年编制了太平洋底锰结核分布图;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及法国,在60年代也加紧对太平洋底锰结核矿做数十次的调查与勘探。
其中法国于1967年成立国家海洋开发中心,并于1970年完成在南太平洋塔希堤岛以北海域的海底锰结核的调查;1978年3月至5月,美、加、日组成的海洋管理集团,在夏威夷以南一千七百公里、水深五千的海域开采海底锰结核,日产量达三百吨;1980年6月及1981年3月,美国洛克西德集团在太平洋进行两次试采,日产锰结核五百吨;1983年5月至7月,我国海洋调查船在太平洋北部海域捞获数百公斤锰结核;日前美法及德国已建立锰结核冶炼工厂,开始进入商业生产阶段[2]218-221。
开发深海底的锰结核将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会带来政治、经济与法律等不同层面的问题。
国际海底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开发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45ee92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f.png)
国际海底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开发制度是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关于在国际海底区域进行资源开发活动的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许可制度:根据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可以进行矿产资源、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
为了鼓励各国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活动,公约规定了许可制度,即需要经过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才能获得在国际海底区域进行资源开发的权利。
2. 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制度:根据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资源可以实行平行开发制度,即多个国家可以同时在国际海底区域进行资源开发,但需要遵守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国际合作原则。
3. 国际海底环境保护制度:国际海底区域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为了保障该区域的环境安全,海洋法公约规定了环境保护制度,包括生态备份、环境影响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等。
4. 国际海底争端解决制度:国际海底区域发生的争端,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
海洋法公约规定了争端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以便维护国际海底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国际海底开发制度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国际海底区域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海底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与政策框架
![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与政策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c2a9ea6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1.png)
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与政策框架随着地球上陆地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转向深海,寻求开发深海矿物资源的机会。
深海矿物资源潜藏在海底的深处,包括锰结壳、热液硫化物和富含稀土元素的多金属结核等。
然而,深海矿物资源的开发不仅面临技术挑战,还涉及到诸多环境和政治问题。
因此,国际合作以及制定明确的政策框架成为实现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关键。
国际合作是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
深海矿物资源的开发需要巨大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单个国家很难独立完成。
因此,各国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研究深海矿物资源的潜力、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合作研究项目、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
此外,制定一系列共同的原则和规范也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公平竞争、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深海生态环境等。
在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中,需明确合作的主体和组织。
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之一,在深海资源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全球范围内关于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法律框架。
该公约明确规定了深海矿物资源的产权和开发责任,并建立了国际海底资源管理局来监督和管理深海矿物资源的开发。
此外,还有其他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如国际海洋权威机构、国际海洋矿业协会等,它们在推动深海矿物资源开发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深海矿物资源开发还需要建立清晰的政策框架。
政策框架应包括关于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等内容。
首先,战略目标应明确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与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源安全的关联。
其次,政策导向应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确保深海矿物资源的开发不损害深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制定清晰的法律法规用于管理深海矿物资源的开发,包括矿产权的确权与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和一个公正的监管机制等。
此外,深海矿物资源开发国际合作和政策框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科学研究是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基础,各国应加强科学研究,获取更多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认证制度
![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认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857ea2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b.png)
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认证制度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陆地矿产资源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局势。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底,寻求在海底开采矿产资源的机会。
然而,海底开采涉及到极端环境、复杂工程和高风险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认证制度,以保障矿产开采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建立国际标准化制度对于海底矿产开采平台至关重要。
国际标准化可以提供一套共同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开采平台可以实现互相兼容和交流。
这将有助于提高开采的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国际标准化也能够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进海底开采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技术认证制度对于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海底开采面临着高度复杂的工程环境和极端的操作条件,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技术认证。
技术认证可以确保开采平台的设计和建设符合安全标准,并验证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只有通过了技术认证的平台才能够获得开采许可,并投入实际开采工作。
此外,国际标准化与技术认证制度还可以促进海底矿产开采的环境保护。
海底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因此,在开展海底矿产开采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国际标准化制度可以制定相应的环保准则和措施,确保开采活动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而技术认证制度则可以保证海底开采平台的环保设施和技术符合标准,并防止环境事故的发生。
另外,国际标准化与技术认证制度还可以促进海底矿产资源的公平开发与利用。
由于海底矿产资源属于共享资源,各国在开展开采活动时应当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权益。
国际标准化与技术认证制度可以在开采许可的审批过程中,对各个国家的开采计划和技术能力进行评估,以确保开采活动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为了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认证制度,各国应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认可相关的标准和认证程序。
海底矿产资源的法律与政策研究
![海底矿产资源的法律与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42ad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d.png)
海底矿产资源的法律与政策研究概述海底矿产资源指的是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海底的矿产资源,包括锰结核、热液硫化物、蓝鳍金辉矿等。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海底矿产资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海底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面临许多法律与政策的挑战与困境,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国际法与海底矿产资源国际法是在国家之间约定的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体系。
在国际法中,海洋法是与海底矿产资源相关的重要领域。
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领土主权、公民权利和国际公约,海底矿产资源的分配应该公平、合理和可持续。
国际海底权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玻利维亚人的利益,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和协定,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海底权法庭公约》。
这些公约旨在确保海底矿产资源的公平利用和开发,并向拥有最科学技术的国家提供权利和义务。
关键问题与挑战尽管有国际法的规范,但海底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海底矿产资源的保护面临科技和环境挑战。
探测技术和采矿技术的进步导致对海底矿产资源更多的探寻和开采,进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其次,海洋法的缺失和国际合作不足也制约了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同国家对海底矿产资源的探勘、开发和利用存在争议,国际社会在此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准则。
再次,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些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很难实现海底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解决方案与政策建议为了解决海底矿产资源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推动国际法和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首先,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共同的规则与准则,确保海底矿产资源的公平和可持续利用。
建立国际机制,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海底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其次,各国应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海洋采矿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水平。
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采矿技术的效率和环境保护的能力,使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加安全和可持续。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研究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ed620d77232f60ddcca1e4.png)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研究国际海底区域法律制度是海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国际资源开发与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
这项制度从萌芽到成形是与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脚步同步的,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本文首先将探讨国际海底区域法律制度发展的法律原则与产生背景。
起初,传统海洋法理论认为海底资源属无主物或共有物,而且公海海底活动属于“公海自由原则”的适用范围。
后来,在1968年马耳他建议中首次提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并于1970年《原则宣言》中确定“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为一项国际法的普遍原则。
至此,国际海底的法律制度的主体框架已渐渐成形,并出现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与“公海自由原则”对抗的局面。
1973年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就公海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建立一项公平的国际制度的议题达成了一致。
文章除了对会议期间国际海底法律制度发展的争议、讨论过程与得出结论做了回顾与论述,还谈到《海洋法公约》中有关区域的规定与法律制度架构,发达国家之间的互惠国制度,以及在《海洋法公约》刚制定时订立的一系列条约。
还重点讨论了《海洋法公约》的先驱投资者制度和解决先驱投资者制度的一系列“谅解”与“协议”的内容。
美国海洋政策在整个《海洋法公约》制定过程中占举足轻重地位。
在海洋法会议召开的前、中、后期美国出台了许多重要政策,并且这些政策所反映出的美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差别很大。
这与当时美国政府总统更替所引起的政策转变是密不可分的。
尽管使美国接受《海洋法公约》和《执行协议》还存在诸多困难,但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和平衡各方利益的需要,克林顿政府面临《海洋法公约》与执行协议签署的可能性问题,受到美国最新的海洋法政策走向影响的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将向乐观的方向发展。
1990年至1994年联合国秘书长召集的非正式协商会议,促成最后1994年执行协议的制定。
除谈到《执行协议》的内容与争议外,还着重讨论了《执行协议》对互惠国制度的影响。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7876dc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0.png)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是指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等自然资源时,相关国家或地区之间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和管理的制度。
根据国际法,海洋的自然资源是全人类共享的,而国际海底区域则是指超过国家海域管辖范围的海域,包括大洋深处和距离陆地较远的地区。
由于这些海域可能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各个国家都希望进行开发和利用。
然而,由于边界争议、技术及经济因素等原因,单一国家独自开发利用海底资源可能面临困难和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海洋合作和平行开发的概念。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允许相邻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和合作共同开发和管理这些海域资源。
这种制度要求各方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合作,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和协议。
例如,各国可以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来划定海域边界、确定资源分配比例、协商开发计划和技术合作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协调各方开发利用活动,监测和评估资源利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环境保护措施。
总之,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是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而建立的制度。
它通过合作共享资源、科学研究和环境保
护等方式,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制度研究
![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制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99d462011ca300a6c390b3.png)
关镶调 : 联合田海洋 法, ;田际海底资j ^ \约 承;开发制度 ;中田峙 策
中圈分类号 :Fi 3 3 D 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5 — 8 32 0 )3 12 0 l. I9 26 2 7 5 3 (0 60 —0 1- 9 作者简介 ;金永明 ,上海社会抖 学院理论经济擘博士后 ( 上海 2 0 2 ) 0 0 0
制 度 。对 于我 们理 解 《 公约 》 区 域” 制度 实质 。指导 我 国开 发 国 际海底 资源 。包括 制定 我 国国
内相关资源开发规章 。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
一
、
各国对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制度的主张
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 , 各国对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制度的争论 。 主要集 中在谁、 如
何开发国际海底 资源的问题上 。 即在开发主体和开发方式。 包括国际海底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等 问题上。存在争议 。从国家层面来说 。主要分为以下 3 种观点 :
()单一开发制。发展中国家主张国际海底机构应拥有开发国际海底资源的实权。 1 提出由国
收穑 日期: 05 2 5 20—1一l
① 我国首次环球科考预期将取得四大成果。 第一。 获取三大洋目标区海底热液口附近的硫化物、 岩石、 沉积物以及生物和
中国 “ 大洋 一 号”科 考船 ,已完成 了远赴太 平 洋 大 西洋 和 印度 洋 执 行环 球 大 洋科 考的 任务 。
其主要 目的为采样和调查国际海底资源 。 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战略资源 。 该环球航 次必 将推 进我 国大 洋事 业 获得 新 发展 ・为此 ,有必要 论 述该 环球 航 次 的活动 范 围—— 国际海底 的制
度 。即 国际海 底 资源 开发 制度 。
国际海底制度
![国际海底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9c529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3.png)
国际海底制度国际海底制度是指规范海底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国际体系和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日益枯竭,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海底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为了解决海洋资源的争端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国际社会决定建立一个国际海底制度,以确保资源的公平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国际海底制度的建立源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
随着全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人类对能源、矿产等海底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环境的破坏。
过度开发海底资源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洋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威胁到地球整体的生态平衡。
因此,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国际社会决定建立一个国际海底制度,通过国际法的约束和管理,规范海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国际海底制度的核心是合作与共赢。
各个国家应共同努力,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海洋领土争端和开发利用问题。
面对海底资源的有限性,各国应共同努力,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规范,确保各国在海洋领域的权益得到保护,同时也要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
国际海底制度还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海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管理措施。
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大对海洋科技的研发和投入,推动海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国际海底制度还应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发展中国家常常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问题,无法有效开发利用。
因此,国际海底制度应当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通过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国际海底制度是规范海底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国际体系和机制。
通过合作与共赢,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以实现海底资源的公平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法的约束,才能解决海洋领域的争端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法规建设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法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f6aeb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0.png)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法规建设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海底矿产资源潜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然而,其开发与保护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实现海底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各国纷纷加强法规的建设与制定,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国际公平。
在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各国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
首先,国际海洋法公约是关于海洋事务的最重要的国际法规之一。
公约确立了海洋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国际海底权益委员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如国际海底合作局、区域海洋管辖机构等,通过合作共享技术、资金、信息,推动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此外,各国还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
在国内层面,各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管理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首先,要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各国建立了海底矿产资源的采矿许可制度。
该制度规定了资源开发的准入条件、采矿权的申请程序、采矿许可的发放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资源的有序开发。
其次,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
这些法规包括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废弃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区划定等方面的内容,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为了维护资源的公平开发与利益分配,各国还建立了资源管理机构,负责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管理,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除了法规建设,技术创新也是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键要素之一。
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矿产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各类先进的探测设备和采矿工具,如声纳仪、探测器、采矿机器人等,使得对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更加高效和精确。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原始开采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创新,如海水磁铁法、海底蒸汽喷出法等,也为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尽管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法规的建设与技术的创新,各国正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与法律保障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与法律保障](https://img.taocdn.com/s3/m/7abb1b5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7.png)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与法律保障海底矿产资源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各国关注和争夺的焦点。
然而,由于海底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开发过程中存在众多的挑战和风险。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并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利益分配至关重要。
首先,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包括对资源的管理、利用、分配和保护等方面。
政策应该明确规定资源开发的目标和原则,确保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定准确的开发计划,科学合理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保证资源开发的公平和透明;加强国际合作,确保资源开发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其次,法律保障是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确保开发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规范开发操作的行为准则,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以及保障资源开发的公平和正义。
具体而言,法律保障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法层面。
国家应当制定一部科学合理的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法,明确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基本原则、权益保护的机制、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的规定等。
这部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以实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和公正利益分配。
二是管理层面。
国家应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
该机构应当具备专业的技术和人员,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确保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同时,还应建立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合作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决策和共同治理的格局。
三是权益保护层面。
对于资源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应当制定明确的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应充分考虑开发者的投资风险和周期,确保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获得公正的回报。
另外,还应制定相关法律规定,禁止侵犯他人资源开发权益的行为,维护公平和正义。
四是环境保护层面。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国家应加强资源开发过程的环境评估,确保开发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国际海底区域管理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99854e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16.png)
国际海底区域管理制度目前,国际海底区域的管理主要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所规定。
UNCLOS于1982年通过,旨在确立国家对海洋和海底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保护海洋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UNCLOS将海洋划分为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高海洋自由区,规定各个区域内的权利和义务。
在UNCLOS框架下,国际海底区域的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海洋研究和科学合作海洋研究是了解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
UNCLOS规定各国有义务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并鼓励国际合作。
联合国海洋事务部门(DOALOS)和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COSTECH)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
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国际海底区域管理的重要内容。
UNCLOS规定各国有责任保护和维护海洋环境,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国际海洋环境研究机构和保护组织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推动海洋生态平衡的实现。
三、海洋资源开发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UNCLOS规定各国有权开发和利用海底矿产资源,但需遵守区域合作协议和环境保护规定。
海洋资源开发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EIA),确保项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最小。
四、海洋领域合作国际海底区域管理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UNCLOS鼓励各国通过政府间合作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解决海洋领域的问题。
海洋资源开发、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国际合作,促进海洋事务的可持续发展。
五、海洋法律和监管国际海底区域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UNCLOS规定各国应加强海洋法律教育和培训,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需要建立健全,加强对海洋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海洋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国际海底区域管理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科学研究、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合作协调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管理和保护国际海底区域,促进海洋事务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研究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4eb02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e.png)
二、现状分析
1、主要相关国际法律文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法 律文书。根据《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应遵守一般性的原则和规 定,同时设立国际海底管理局负责管理和监督。此外,《公约》还规定了沿海 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中的权利和义务。
2、开发模式
此外,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 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中国态度与参与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法律地位和资源开发制度的研究与实践。中国 主张拥有国际海底区域的合法权利,并积极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不仅参与了多个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项目,还积极投资研发深海技术, 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此外,中国还强调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制度将面临更多 的挑战。首先,各国对于国际海底区域的争夺将更加激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 关法律制度来规范国家之间的开发行为。其次,随着深海技术的进步,未来对 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开发将更加高效和深入,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资源开发 制度来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开发行为。
法律地位
国际海底区域是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是指国家管辖范围 以外的海底区域。该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任 何国家不得将其据为己有。然而,对于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各国之间仍 存在分歧。
一方面,一些国家主张国际海底区域应适用公约中规定的“区域制度”,即国 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受国际管辖和支配,各国应平等分享利益。另一方面,一 些国家则认为国际海底区域应适用“领土主权原则”,即国家可以在其领土范 围内开发和管理资源,包括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
浅论国际海底区域与资源的法律地位及开发制度
![浅论国际海底区域与资源的法律地位及开发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2c3756bbceb19e8b9f6ba07.png)
浅论国际海底区域与资源的法律地位及开发制度LT与陆地不同。
先占理论是为资本主义强国进行海外扩张和侵略服务的,同现代国际法原则相悖。
2、大陆架制度不能夸大适用于国际海底。
大陆架与深海洋底是两个事物。
无主物原则论者以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管辖权为理由是不成立的。
1956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决定把技术标准和二百米等深线一起作为大陆架的外部界限。
《大陆架公约》采纳了这两重标准,其本意就是使用大陆架而不包括大陆架以外的大洋底。
共有物和公海自由原则共有物在罗马法中是指不属于任何人所有,但可供一切人使用的物体。
即一个物,为全人类共同所有,不得为私人所有,而为所有人所使用和享受。
格老秀斯曾将共有物的概念运用到国际海洋法。
海洋是无限的,不能被任何人占有,从航行和捕鱼的观点来看,应为所有人共同使用,任何特定的个人和国家都不能占有海洋。
十九世纪末国际法上的公海自由原则明确的得到各国承认1958年签订的《公海公约》确认了公海自由原则,并规定了航行、捕鱼、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以及公海上空飞行四项自由。
在国际海底适用原则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苏联有不少人主张应适用公海自由原则。
按照公海自由或共有物主张,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世界各国的共有物,任何国家和个人、法人都不能将其占为己有;但各国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的开发。
由于目前只有海洋大国有技术和经济对深海洋底矿物资源进行“自由使用”所以这种原则实质上是为了少数海洋大国掠夺国际海底和资源服务的。
对于共有物和公海自由原则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共有物的主要特性有两点:一是数量多得足以供所有人使用而用之不竭;二是其整体性不可能被人和人专门占有。
由此可知国际海底及其资源不具备共有物的特性。
深海底的锰结核与海水和公海渔业资源不同。
渔业资源是不断更新的,但是锰结核的增长十分缓慢,鱼类是游动的,但锰结核是铺落在海底表面。
所以要想开采锰结核就必须对某一局部海底区域享有排他性的法律权利。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实际上,帕多教授在第21届联大提出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适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后,在海底特设委员会并未获得一致的认识。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9f3e78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4.png)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是指国际社会倡导的一种合作机制,通过各国共同开发利用海底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该制度的核心观念是各国在海底区域开发中的合作共赢,避免资源的单独开发和争夺,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管理。
具体而言,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 合作协议:各国在海底资源开发中达成合作协议,明确各国的权益和责任。
这些协议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确保各方在资源开发中共同受益。
2. 共享技术与设施:各国可以共享技术和设施,在资源开发中互相支持和合作。
例如,共同利用海底勘探技术、海底管道等设施,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效率。
3. 资源分配:根据国际法规定,各国在海底区域开发中享有平等的权益。
通过协商和合作,确定资源的分配方式,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公平分配。
4. 环境保护: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注重环境可持续性,通过合作开发,避免资源过度开采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各国在资源开发中应当遵守环境规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海底区域平行开发制度的实施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国际社会通过国际法的规范和国际组织的协调,致力于推动海底区域的合作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共同繁荣。
海底矿产资源的治理机制与国际合作研究
![海底矿产资源的治理机制与国际合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901b5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0.png)
海底矿产资源的治理机制与国际合作研究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海底矿产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石等,它们存在于海底的深层沉积物和岩石中,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
然而,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的稀缺性、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国际争端等。
为了有效地治理海底矿产资源,维护国际间的合作与和平,国际社会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并加强国际合作。
海底矿产资源的治理机制是指在合法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有关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
首先,国际社会应加强法律框架的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国际公约,明确海底矿产资源的归属权和权益分配机制。
这些公约应涵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科学研究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各国之间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
其次,建立健全的监管机构和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对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资源优势的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国际合作在海底矿产资源的治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是保障合作的基础。
各国可以通过成立国际组织或设立专门机构,共同收集、整理和共享关于海底矿产资源的数据和信息,加强技术与经验的交流,提高各国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能力。
此外,国际社会还可以以联合开发的形式,通过共同投资、共同开发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益的共同体。
通过合作开发,可以减少资源竞争和争端,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同时,各国还可以通过多边机制,如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管理组织(ISA)等,加强国际间的协商与合作,制定共同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然而,海底矿产资源的治理与国际合作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存在分歧和冲突。
不同国家对于资源的归属权和开发利益有不同的主张和需求,加剧了资源争夺和地缘政治风险。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与法律框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与法律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cfe4d0a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0.png)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与法律框架1.引言海底矿产资源是地球上宝贵的非可再生资源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随着陆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底。
然而,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技术难题、环境保护问题、国际合作难题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模式以及相应的法律框架。
2.国际合作模式2.1 联合国国际海底权威联合国国际海底权威(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简称ISA)是负责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国际组织。
ISA成立于1994年,总部设在牙买加。
其成员包括几乎所有联合国会员国。
ISA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管理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确保资源的公平和可持续利用,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2 国际合作机制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全球各国可以通过多边机制和双边协议进行合作。
多边机制可以通过在ISA的指导下签署国际公约或协议,确立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规则和程序。
双边协议是两个国家直接协商达成的协议,用于共同开发和管理特定海区的矿产资源。
3.法律框架3.1 国际法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国际法的约束。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的资源和领土归属问题应通过合理和平和的方式进行解决。
各国应遵守公约规定的基本原则,如自由航行、合理和平稳利用、保护海洋环境等。
国际法对开发原则、开发程序和开发结果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3.2 国家法律各国都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和法规。
这些法律和法规规定了资源开发的权限、程序、条件和限制。
例如,国家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资源开发,制定开发许可证制度,并设定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要求。
4.国际合作与法律框架的挑战与应对4.1 资源争端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导致资源争端的产生。
各国之间的资源争端可能会引发领土争议和主权争议,并可能造成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这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和强有力的法律框架来解决。
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11c7b6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6.png)
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资源的日益稀缺,对海底矿产的开采需求逐渐增加。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国纷纷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探索海底矿产开采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围绕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展开讨论。
首先,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合作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海底矿产开采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和较大的经济投入,各国往往通过国际合作来共享技术、资源和经验。
例如,中国与挪威在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
双方共同建立了海底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这种国际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
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而各国通过合作,可以共同研究和开发更先进、更高效的开采技术。
例如,日本一直致力于研发载人和无人深潜器,以满足深海勘探和开采的需求。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他们可以共享研发成果、互相借鉴经验,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这种国际合作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海底矿产开采平台的国际合作还有助于推动全球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益的公平分享。
海洋资源是全球共享的宝贵财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掌握和开发海底矿产资源。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协商与合作,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抢夺和不公平竞争。
同时,各国还可以通过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开采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资源开发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将这些经验和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开采经验,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可以共享这些经验,促进全球海底矿产开采行业的共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国际海底矿产资源之开发制度一、研究开发制度的意义笔者认为,研究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制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陆地资源日益紧缺,海底资源极其丰富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陆地矿产资源日益短缺。
根据相关学者对现代工业依赖度最高的铜、镍、钴、锰四种金属的供需形势分析,计算出陆地储量的可供年限大约只有30至40年。
我国虽属拥有这四种金属的国家,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面临着匮乏的形势。
根据梅洛和梅纳德的计算,就太平洋海域来说,各种矿产资源的蕴藏量达16000多亿吨,其中锰2000多亿吨,镍90多亿吨,铜50多亿吨,钴30多亿吨。
整个世界洋底的矿产资源总储量在3万多亿吨,按现在世界年消耗量计算,这些矿产够人类消费数千甚至数万年。
(二)深海科技不断获得突破和发展,进行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时机日益成熟深海采矿主要由勘探、采矿、运输、港口转运和加工提炼五部分组成。
在勘探方面,光波和声波的取样器械已充分发展并装备采矿船用以探测海底矿产;采矿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连续绳斗集统系统、空气水力提升系统和海底自行采矿系统,已分别在浅海、深海进行了探索性试采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更为先进的采矿设备;运输和港口转运这两个领域涉及的技术要求不高;加工提炼方面,目前西方国家已经研究成功采用硫酸化焙烧、碳铵浸出和离析焙烧等方法来提炼海底矿产资源。
(三)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未雨绸缪,抢占先机及早研究国际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制度,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认识联合国的相关制度、原则和宗旨。
因为,现行的联合国公约是对原来不合理的海洋法制度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且它是从整体上调整和规范海域所有问题的公约。
制定公约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公正和公平的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而制定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制度则是实现公约目的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以未雨绸缪,尽早制定既遵循国际要求又契合我国实情的开发和利用制度,从而在这个问题上抢占先机、夺取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二、联合国确立的开发制度及评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平行开发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妥协的产物,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
(一)《公约》确立的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制度简介《公约》第十一部分以及之后的《执行协定》大致描绘了现行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制度的基本架构。
1.开发原则。
《公约》首先确认了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这一基本原则,同时规定了三项具体原则:一是任何国家不得对国际海底及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二是任何国家或个人不得将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据为己有;三是国际海底进行的任何活动应为全人类利益而进行并应特别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开发制度。
《公约》采用“平行开发制度”,即一方面由依据《公约》成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国际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组织、开发和控制,具体由管理局下属的企业部直接负责;另一方面,缔约国及其国有企业、或在缔约国担保之下的具有缔约国国籍的自然人或法人也可以与管理局以协助的方式进行。
3.“定期审查”和“审查会议”制度。
《公约》规定,自《公约》生效之日起每5年由管理局对开发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审查;从第一个生产15年后开始召开一次审查会议,详细审查现行开发制度的各项规定。
4.《执行协定》做出的主要安排。
(1)《执行协定》要求《公约》下设立的各类机构、会议安排必须具有成本效益;设立过程采用渐进方式。
(2)企业部:《执行协定》规定了企业部初期的活动方式。
(3)管理局的决策制度:一般政策由大会会同理事会制定;各机构的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方式。
(4)技术转让:按公平合理的商业条件从公开市场或通过联合企业的方式进行。
(5)生产政策:国际海底资源的开发应按健全的商业原则进行。
(二)对《公约》确立的开发制度的评析《执行协定》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妥协的产物,其中很多内容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利益,而《公约》第十一部分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1.关于管理局问题。
《公约》下成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肩挑重担,但《公约》对其职权的规定非常抽象,其所有权限和活动均需有缔约国的“明示授予”方能进行,故其地位和性质是不完善的。
另外,有关管理局的组成、机构权限及决策程序的规定,均有利于发达国家成员的介入和操控,这对发展中国家是极其不利的。
2.关于企业部问题。
根据《公约》规定,企业部是代表管理局直接行使组织、开发和控制的机构,但发达国家自始至终反对设立企业部。
这就使代表全人类利益进行勘探开发的企业部的前景迷茫,《公约》确立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将难以实现。
3.关于审查会议问题。
《公约》设立审查会议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定期检查《公约》各项制度的实施是否符合“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本不需要这种制度,所以,《执行协定》对其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表面上保留了这项制度,但实际上已被取消。
4.关于技术转让问题。
《公约》促进和鼓励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技术,规定技术的转让是有偿但却是强制性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及早掌握这些技术。
但西方国家拒绝接受这种安排,强调只能按商业条件和市场规律进行。
5.关于生产政策问题。
在现行的国际市场中,陆上的金属生产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公约》为了保护其利益,制定了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的生产政策,以此限制开发者的产量、维持国际金属市场价格的稳定。
但《执行协定》取消了生产限额,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产量,这将极大地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破坏海洋的可持续性开发。
三、我国的相关立法和对策自1972年起,我国就参加了联合国海底委员会的历次会议。
在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也提出了勘探开发国际海底资源及国际海底管理的各种制度和建议。
这些制度和建议,成为日后我国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立法思想和原则。
(一)我国的立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立法状况。
早在1972年,我国就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海底委员会的各项会议和工作,提出了自己关于管理国际海底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设想。
1982年,我国签署了《公约》,1996年获得人大常委会批准,从而成为缔约国之一,《公约》的相关制度对我国开始生效。
1976年开始,我国对大洋底多金属结核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研究。
在耗费了4000万美元、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后,我国于1990年正式向联合国海底筹委会提出了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登记成为联合国先驱投资者的申请,此申请在1991年获得通过,由此,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5个“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国家”。
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公约》的精神、如何有效地发挥先驱投资者的优先权、如何尽快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国际海底矿产资源,这既需要科技层面的支持,也需要完善法制的保障,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制建设非常欠缺。
2.存在的问题。
(1)海洋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国民和政府历来就有强烈的陆地意识,而对建设海洋强国、发展蓝海经济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这就使全民的海洋意识不强。
反应在相关立法上,制定和通过《海商法》历时40余年、制定和通过《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8年多,这些海洋方面的基本制度的立法尚且如此,关于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方面的立法就更难以想象了。
(2)重视《公约》的修改和加入,轻视国内配套法规的建设;如前所述,早在1972年我国就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海底委员会的各项会议和工作,但与之配套的国内相关法规的建设却迟迟没有开展,如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法规、海洋技术转让方面的法规以及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方面的法规等等,一直没有提上立法的议程。
(3)立法规范性差,立法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在某些海洋立法形成草案后,并没有很好地征询和采纳学术部门和实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造成法律法规超前或滞后、缺乏可实际操作性。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1.针对《公约》及《执行协定》的对策。
我国在国际海底问题的磋商和讨论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我国在国际海底问题上仍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国也希望国际海底采矿条件不要过高,尽量减少需要承担的义务。
即如何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关系,又不反对西方国家降低采矿条件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笔者认为,针对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从《公约》和《执行协定》的规定本身出发,选择我国的相应对策:(1)关于管理局问题。
在管理局的性质和地位这个问题上,我国不能同意西方国家的主张。
因为国际海底管理局可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采矿活动,均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
(2)关于企业部问题。
《执行协定》对企业部的规定大大减轻了缔约国的费用负担,这对我国是有利的,因此可采取支持态度。
(3)关于审查会议问题。
西方国家对审查会议的否定对我国并无不利之处,这既可以减少我国的费用承担,又可保持国际海底采矿制度的稳定性。
(4)关于技术转让问题。
西方国家要求按照商业原则从公开市场获得采矿技术的规定对我国是有利的,减少了我国无偿转让技术的义务。
2.我国立法方面的对策。
我国的相关法制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完善:(1)在宪法中确立“海洋”地位。
建议在宪法第9条增加“海洋”为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以确立“海洋”在宪法中的地位。
(2)对《公约》和《执行协定》加强研究。
加强对公约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我国及时正确处理国际海洋事务,包括合理解决争端。
(3)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设立综合协调管理海洋事务的机构。
在行政级别上可定为部级,并明确规定该机构的责权。
同时,建立一支该综合机构属下的快速预警、反应、解决争端与纠纷的海上维权执法队伍,以应对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敏感性及快速性。
(4)及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法》。
我国应在国际立法趋势下、在《公约》和《执行协定》以及管理局制定的有关规则上,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内立法,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早制定相应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