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

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

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

教学上有如下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

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
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从教学手段上,采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互动,实时在线学习与非实时讨论结合,主教材与参考资料互为补充的原则。

理论教学内容伸缩余地大,涉及范围广,难免挂一漏万,最好的措施就是利用较好的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展开理论教学的多层面解析。

(四)学习讨论相伴原则。

理论学习要有思想交锋,教学活动要多安排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学习讨论。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理论研讨、辩论,深化理论学习,能够学有所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主教材。

文字教材依据本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教材的编写共有八章,分为文学界说、文学文本、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类型、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

每章的编写均设计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建议、教学内容、章节小结、综合练习和参考题等部分。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录像课为专题性质讲授类型。

共设计为引论部分、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阅读与批评、期末复习等六讲。

音像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辅导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思路,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把各章节的内部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

同时为配合教学活动,制作4讲IP课件,作为录像教材的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案例讲解。

分为文本案例、体裁案例、创作案例和鉴赏案例。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文学概论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

辅助教材将对主教材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重要人物、经典论述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进行编辑整理,为教学提供内容较为丰富的参考资料。

二、教学建议
(一)马列文论是文学概论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文学概论的教学工作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要紧密结合文学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本课程开设时间比较靠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注意文学阅读的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列出书目,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三)文字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学生应认真研读,其它教学媒体是重要的补充,不要有所忽视。

练习题和综合测试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教材内容的有效手段,同学们应认真思考,积极完成。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文学的含义,了解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历史。

2.理解文学的属性。

3.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对象以及文学理论研究。

4,掌握六种文学观念的具体内涵。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含义的历史演变:1.文学的原初含义——文章和博学;2.文学的狭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3.文学的广义——一切语言性符号。

二、文学的现代含义:1.文学在现代学术机制中;2.文学作为现代跨文化沟通的产物;3.文学是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

三、文学的外部特征:1.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2.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3.文学要表情达意。

第二节文学的属性
一、历史上的文学观念:1.摹仿论;2.实用论;3.表现论;4.体验论;5.语言论;6.文化论。

二、文学的属性: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3.文
学再现社会境遇。

第三节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二、文学理论的含义。

三、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与学习途径:1.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2.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文学的含义、六种文学观念。

2.难点:文学的属性。

四、教学建议
1.从文学的含义的历史演变这一点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在不同历史时代中的意义。

2.介绍关于文学理论的不同观念,加深学生对文学与人类生存活动的关系及其意义的认识。

3.推荐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趣(如推荐童庆炳先生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

第二章文学文本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学文本的含义。

2.掌握文学文本层面和呈现类型。

3.了解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本与文学文本:1.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是普遍性社会语言系统;3.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二、文学文本:1.语言系统;2.表意;3.蕴藉;4.阅读期待;5.开放。

三、文学文本层面:1.中国文学层面论;2.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论;3.文学文本层面。

(1)语言层;(2)形象层;(3)意蕴层;(4)余意层;(5)衍意层。

第二节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
一、再现型文本:1.再现型文本及其特征;2.西方再现型文本实例;3.中国再现型文本实例。

二、表现型文本:1.表现型文本及其特征;2.西方表现型文本实例;3.中国表现型文本实例。

三、象征型文本:1.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2.西方象征型文本实例;3.中国象征型文本实例。

四、文学文本的多元呈现:1.再现与表现的互渗;2.再现与象征的互渗;3.表现与象征的互渗。

第三节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一、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二、高雅文化文本:1.语言形式创新;2.社会关怀;3.个性化趣味。

三、大众文化文本:1.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2.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
3.故事的类型化;4.观赏的日常性;5.效果的愉悦性。

四、民间文化文本。

五、文学文本的文化互渗:1.高雅文化文本中的互渗;2.大众文化文本中的互渗;3.民间文化文本中的互渗。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层面和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

2.难点: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四、教学建议
1.结合具体个案讲解文学文本含义。

2.引导学员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理解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和文化类型。

第三章文学媒介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学媒介的含义。

2.掌握媒介先行的具体内涵。

3.充分认识文学媒介的作用。

4.了解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媒介及其演变
一、什么是文学媒介?
二、媒介优先:1.文学文本呈现于文学媒介;2.文学写作在媒介基础上实现;
3.文学媒介凸现文学文本的审美形态。

三、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1.口语媒介;2.文字媒介;3.印刷媒介;4.大众媒介;5.网络媒介。

第二节文学媒介的作用
一、传播媒介的作用。

二、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1.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内涵;2.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

三、文学媒介的特点:1.涉义性;2.物质性;3.中介性;4.语境依托性。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媒介先行、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

2.难点:文学媒介的特点、演变。

四、教学建议
1.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比较不同媒介中文本的不同形态。

2.组织同学讨论有哪一些不同文学媒介的形式,他们比较喜欢接受什么样的媒介形式。

第四章文学语言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

2.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3.掌握汉语形象的内涵及其不同的修辞形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语言
一、文学语言:1.文学语言是经过了作者加工和提炼的“文学文本中的语言”;
2.文学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语言;
3.文学语言是一种富有文采的语言。

二、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1.语言是文本的物质现实;2.语言是意义的现实处所;3.语言再现自身;4.语言是文本美的一种现实体现。

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2.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陌生化;(2)语境化;(3)蕴藉性。

第二节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一、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1.语言形象和一般文学形象的关系;2.语言的基本形象;3.语言的审美形象。

二、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1.文言与白话;2.书面语与口语;3.杂语与独白;
4.双声语、互文性。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文学语言的特征、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2.难点: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四、教学建议
1.本章内容丰富,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2.从丰富的文学语言实例吸取养料,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

3.推荐一部现代文学名著,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形象及其魅力(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第五章文学形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学形象的含义。

2.掌握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意象
一、文学意象及其特征:1.文学“意象”的由来;2.文学意象的象征内涵;
3.文学意象的特征:(1)指意性;(2)暗示性;(3)朦胧性。

二、文学意象的演变:1.古典文学中的意象;2.现代文学中的意象。

三、文学意象个案分析。

第二节文学意境
一、文学意境及其特征:1.文学意境;2.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境交融;(2)虚实相生;(3)感会于心;(4)韵味无穷。

二、文学意境的演变:1.古典文学中的意境;2.现代文学中的意境。

三、文学意境个案分析。

第三节文学典型
一、文学典型及其特征:1.文学典型;2.文学典型的特征:(1)独创性;(2)历史性;(3)多义性;(4)感染性。

二、文学典型的演变:1.西方文学中的典型;2.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典型及其演变。

三、文学典型个案分析。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文学形象的含义和类型。

2.难点:文学意象。

四、教学建议
1.结合读者的文学形象欣赏体验进行教学。

2.紧密结合具体实例讲述文学形象的含义和特征。

3.结合个案分析,具体而细致地讲解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的特征。

第六章文学体裁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学体裁的含义。

2.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

3.了解各种文学体裁的类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诗
一、诗的界说。

二、诗的特征:1.语词凝练新奇;2.结构跳跃简约;3.形象鲜明生动;4.情感浓郁强烈。

三、诗的类型:1.抒情诗和叙事诗;2.格律诗和自由诗。

第二节散文
一、散文的界说
二、散文的特征:1.语言运作自由;2.结构形散神聚;3.表述对象广泛;4.抒写真情实感。

三、散文的类型:1.叙事性散文;2.抒情性散文;3.议论性散文。

第四节小说
一、小说的界说。

二、小说的特征:1.语言包容舒展;2.叙述故事情节;3.塑造人物性格;4.建构时空情境。

三、小说的类型:1.长篇小说;2.中篇小说;3.短篇小说;4.微型小说。

第五节剧本
一、剧本界说。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与类型:1.戏剧文学的特征:(1)语言富于个性和动感;(2)结构紧凑;(3)矛盾冲突尖锐。

2.戏剧文学的类型:(1)悲剧;(2)喜剧;(3)正剧。

三、影视文学的特征与类型:1.影视文学的特征:(1)语言的视觉性;(2)蒙太奇结构;(3)动态的造型性。

2.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

第六节文学与其他艺术
一、文学与音乐:1.文学与音乐的区别;2.文学与音乐的汇通。

二、文学与绘画:1.文学与绘画的区别;2.文学与绘画的汇通。

三、文学与戏剧:1.文学与戏剧的区别;2.文学与戏剧的汇通。

四、文学与影视:1.文学与影视的区别;2.文学与影视的汇通。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

2.难点: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1.通过具体文学作品和艺术表演的欣赏,加深对文学体裁与艺术的特征的理解。

2.请作家或艺术家作报告,激发对文学与艺术的兴趣。

3.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引导学员培养自身的文学与艺术感受力。

第七章文学写作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文学写作及其意义。

2.理解文学写作中的作者。

3.掌握文学写作的过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写作及其意义
一、文学写作:1.文学写作的含义;2.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

二、文学写作的意义:1.文学写作的个体意义;2.文学写作的社会意义;3.文学写作的世界意义。

第二节作者
一、作者角色:1.历史上的作者角色论;2.作者角色。

二、作者的语境条件:1.历史情境;2.意识形态氛围;3.文学资源场;4.文学创新需要。

三、作者的主体条件:1.个体体验;2.想象力;3.语言敏感;4.拟想读者。

第三节文学写作状况与过程
一、文学写作状况:1.高雅文化创作;2.大众文化制作;3.民间文化传承;4.文学写作中的借鉴。

二、文学写作过程:1.储备;2.发生;3.构思;4.成文。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文学写作状况与过程。

2.难点:作者角色。

四、教学建议
引导学员理解文学写作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运用具体实例帮助学员理解文学写作的过程。

请当地知名作家作报告,共同探讨文学写作的奥秘。

第八章文学阅读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文学阅读。

2.掌握文学阅读的过程与效果。

3.理解文学阅读中的读者。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阅读及其意义
一、文学阅读:1.读者;2.语境;3.文学文本;4.读解。

二、文学阅读的意义:1.文学阅读的个体意义;2.文学阅读的社会意义;3.文学阅读的世界意义。

第二节读者
一、读者的语境条件:1.读者与同时代语境;2.读者与跨时代语境;3.读者与跨文化语境。

二、读者的主体条件:1.阅读期待;2.语言阅读;3.形象感受;4.意蕴体味。

三、读者的文本条件:1.隐含的读者;2.召唤结构;3.空白点。

第三节文学阅读状况、过程和效果
一、文学阅读状况:1.高雅文本阅读;2.大众文本阅读;3.民间文本阅读。

二、文学阅读过程:1.发生阶段;2.发展阶段;3.高潮阶段;4.后效阶段。

三、文学阅读效果:1.个体效果;2.社会效果;3.文化交流效果。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文学阅读的状况、过程和效果。

2.难点:文学阅读中的读者。

四、教学建议
1.联系学生自己的文学阅读经历去领会文学阅读的意义。

2.请当地著名作家及其他成功人士介绍文学阅读体会,让学生更具体而深刻地理解文学阅读的效果。

第九章文学批评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模式。

2.理解文学批评者。

3.了解文学批评写作。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批评者
一、文学批评
二、批评者角色:1.从读者到批评者。

2.批评者角色:(1)学院型;(2)媒体型;(3)读者型。

3.批评者与作者。

三、批评者主体条件:1.审美感受力;2.理性分析能力;3.文学史眼光。

第二节文学批评类型与模式
一、文学批评类型:1.审美欣赏型批评;2.理性认知型批评;3.道德教化型批评;4.消遣娱乐型批评。

二、文学批评模式:1.传记批评模式;2.社会历史批评模式;3.心理分析批评模式;4.语言批评模式;5.文化批评模式。

第三节文学批评写作
一、文学批评写作:1.文学批评文体类型:(1)以诗论诗式;(2)评点式;(3)评传式;(5)随笔式;(6)论文式。

2.文学批评写作程序:(1)反复阅读文本;(2)寻找突破口;(3)条理化;(4)确定结论;(5)文字表述。

二、文学批评写作示例:1.诗歌批评示例及分析;2.小说批评示例及分析;3.电影文学批评示例及分析。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模式。

2.难点:文学批评者。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员学习文学批评名著名篇,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写作技能。

2.组织学员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然后撰写一篇文学批评论文,并相互交流体会。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建议
1.准确、系统地传播文学理论知识。

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型人文学科,涉及较多的概念、定义、判断、论证以及实例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讨
大纲,准确地把握教材表述的内涵,讲解时力求平易、浅显、具体、生动,引领学员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及文学思考和文学分析的意义。

2.紧密结合学员实际,因材施教。

针对学员的状况,联系青年发展实际和当代文化生活实际去讲解。

教学联系实际有助于增加文学理论课程的吸引力。

3.注意利用多种媒体教材。

应根据条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材去完成教学任务,注意相互配合使用,帮助学员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材引导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4.重视学员间相互交流和研讨,引导他们利用自身文学经验及相互交流的机会深入体会课程内容。

附:推荐阅读书目
1.叶燮:《原诗》。

2.王国维:《人间词话》,滕咸惠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

3.朱光潜:《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三联书店,1984。

6.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1.王一川:《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