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成因与类型

合集下载

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成因

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成因

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成因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外部力量以及时间的作用密切相关。

在地球上,主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河流地貌和海洋地貌。

高山地貌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们通常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形成于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挤压作用下。

高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折叠山脉和断裂山脉。

折叠山脉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挤压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断裂山脉则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例如洛基山脉。

平原地貌是地球上最广泛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们通常位于板块内部或海岸线附近,形成于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下。

平原地貌可以分为河流平原、冰川平原和海岸平原。

河流平原是由于河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冰川平原是由于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北美大陆的五大湖地区。

海岸平原是由于海洋的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沿岸平原。

丘陵地貌位于高山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是由于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

丘陵地貌通常由起伏的小山丘和河谷组成。

它们形成于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下,例如英国的科茨沃尔德丘陵。

河流地貌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河流地貌通常由河床、河谷和洪积平原组成。

河流的侵蚀作用会形成峡谷和峡谷,例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河流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洪积平原,例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海洋地貌是由于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海洋地貌通常由海岸线、海湾和海底地形组成。

海洋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海岸线和海蚀平台,例如英国的多佛尔海岸。

海洋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海湾和珊瑚礁,例如大堡礁。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地球内部构造、外部力量以及时间的作用密切相关。

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多样的自然景观。

通过深入了解地貌类型与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地貌成因及类型

地貌成因及类型
湖泊沉积物
近岸带承载力高, 远岩较差 湖心沉积物强度很 低 沼泽地带泥碳含水 量极高,不宜做天 然地基
海洋沉积物
可分为滨海带、浅海带、大陆斜坡和深海带 滨海带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但透水性强 浅海带含水量高,较疏松,压缩性大,强度较 低 大陆斜坡和深海沉积表层的砂砾稳定性差
冰碛和冰水沉积物
成分极不均匀 磨圆性差,棱角分明,不具成层性
风积物 风积物主要有风成砂和黄土
风成砂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具有较高的承载 能力但抗风蚀能力极差 黄土均匀无层理,孔隙大,具有湿陷性。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 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称为地貌。
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控制。
内力地质作用 形成了地表的基本起伏形态-大
的隆起与大的凹陷。
外力地质作用削高填平,夷平地表。
地貌发展规律
地表形态,取决于当时及以前一定时期内、外力地 质作用间强烈程度差异的关系。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升高,山岭地貌。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夷平,剥蚀平原。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下降,低地。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填平,堆积平原。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
的影响。
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 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 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 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 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 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 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 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 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主要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和特征

主要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和特征
海蚀台地
指山地海岸在长期的海面稳定,或者地壳稳定或轻微下沉的情况下,由波浪作用形成的,位于岩滩外侧、规模更大而平缓的基岩侵蚀面
七、冻土地貌
冻土地貌分类
地貌类型
成因与特征
石海石河
基岩经剧烈的冻融风化破坏产生一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地面上,形成石海;当山坡上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塞凹槽或沟谷时,由于厚度加大,可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形成石河
构造土
构造土是多年冻土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微地貌形态,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而形成网格式地面,单个网眼近于对称的几何形态,如环形、多边形或带状。根据组成成分和作用性质的差别,可分为泥制构造土和石制构造土两类
泥制构造土又称多边形土,土层冻结之后,如温度继续降低,可引起地面收缩,产生裂隙,或者层干缩,也能形成裂隙,这些裂隙在平面上组成多边形,裂隙所围绕的中间地面略有突起,这种形态称为泥制构造土,通称多边形土
石制构造土也称石环,石环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环绕的石制多边形士
冰丘冰欠锥
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都多年冻结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或成为土丘,称为冰丘或冻胀丘
在寒季流出封冻地表的地下水和流出冰面的河水冻结后形成丘状隆起的冰体,称为冰锥
石冰川
冰川退缩后,聚集在冰斗和槽谷中的冰碛物或寒冻崩解的岩块,在融冻作用下顺谷地下移所成
海岸阶地
位于海滨的阶地称为海岸阶地,海岸阶地可分为:
1.冲蚀阶地:由海浪的冲蚀作用和海岸的上升作用所形成,大多分布在多山地区的海岸,阶地前缘多有崩塌、滑坡等现象
2.堆积阶地: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和海岸的上升作用所形成,常见于平原地区的海岸,常有软土、淤泥等分布
海岸阶地一般都是向大海倾斜的,阶地的外缘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冲蚀阶地的宽度一般比较窄;堆积阶地一般比较宽阔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本表主要依据地貌形态、成因、年龄、组合、分区、改造与保护以及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地形地貌类型进行划分。

一、地貌形态
1.平原
地貌形态:地势平坦,起伏较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2.山地
地貌形态:山峰尖锐,坡度陡峭,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3.丘陵
地貌形态:坡度较缓,起伏较大,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

4.高原
地貌形态:地势高亢,顶面平坦,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5.盆地
地貌形态:周围高中间低,四周环山,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二、地貌成因
1.构造地貌
(1) 褶皱山: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褶皱山脉。

(2) 断块山: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断层山脉。

(3) 坳谷和阶地: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坳谷和阶地。

2.火山地貌
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口、火山锥等。

3.喀斯特地貌
因地下水溶蚀而形成的溶洞、石林等。

4.黄土地貌
因风力堆积而形成的黄土高原等。

5.冰川地貌
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川谷、冰斗等。

三、地貌年龄
1.新生代地貌:约从265万年前到现在。

包括现代湖泊、河流、冰川、海岸
等。

2.中生代地貌:约从2.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

包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各种
地貌类型。

3.古生代地貌:约从5.4亿年前到2.5亿年前。

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
纪、泥盆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等时期的地貌类型。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地貌单元分类及成因

地貌单元分类及成因
阶地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间地块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河流的冲积作用
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冲积作用,间有滨海堆积或湖泊堆积
湖泊、沼泽地貌
湖泊平原
湖泊堆积作用
沼泽地
沼泽堆积作用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
构造平原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塬、梁、峁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地貌
陷穴、黄土堞、柱
潜蚀作用(冲沟—冲蚀作用00)
海岸地貌
海岸、海岸阶地
海水冲蚀或堆积作用
海岸平原
海水堆积作用
岩溶地貌
岩溶盆地、坡立谷
地表水、地下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峰林地区、石芽残丘
地表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溶蚀准平原(盆地)
地表水长期的溶蚀作用及河流的堆积作用
冰川地貌
冰斗、幽谷、冰蚀凹地
冰川刨蚀作用
冰碛丘陵、平原、终碛堤
构造土、冻土阶地
冰冻、风化和泥流作用
热岩溶
气温变暖作用
火山和熔岩地貌
熔岩丘、熔岩垄岗….
火山作用
成因
地貌单元
主导地质作用
构造、剥蚀地貌
山地
高山
3500-5000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冰川刨蚀作用
中山
1000-3500
构造作用为主,剥蚀切割作用和部分的冰川刨蚀作用
低山
500-1000
构造作用为主,长期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
丘陵
﹤500
中等强度的构造作用,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残山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准平原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和堆积作用

专题7 地貌—5种地貌类型

专题7 地貌—5种地貌类型

深水码头、 深水养殖、 旅游
杭州湾
山 东 半 岛
海 积 地 貌
以入海河流的泥 沙堆积为主,岸 线平缓,多为沙
杭州湾 以北
港口,晒盐、 滩涂水产养 殖、种植棉
质、泥质的平原
花、围海造
海岸;

四、风成地貌:
分类 形态
分布
利害评价及对策
风蚀 地貌
风积 地貌
风蚀洼地、风 蚀柱、风蚀蘑 菇、风蚀城堡
沙漠、新 月形沙丘
下图中哪些位置适合建居民点? D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河段 地形特征 流水作用 形成地貌
开发利用
下游 平坦
流水的堆 形成三角洲平 发展航运、
积作用; 原、冲积岛 农业等;
二、喀斯特地貌
1、成因: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 再造作用而形成。 2、形成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可溶性岩石广布。
风成地貌
黄土地貌
喀斯特 地貌
流水地貌 海 岸 地 貌
课堂小结
专题7 地貌
地貌的成因:
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通过地壳运动和岩浆活 动等形式,使地表隆起和凹陷。
2、外力作用:来自太阳能和重力,通过风、水和生物等 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表现为侵蚀、搬运、堆积。
一、流水地貌
1、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2、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1000-2000米 4000米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4、黄土地貌的利与弊: ①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 钾等矿物养分,土壤肥沃;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弊: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淤塞河道。

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
中国丹霞(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岩溶地貌
碳酸岩受水、二氧化碳溶蚀
石林、峰丛、溶洞、漏斗
广西桂林山水;四川九寨沟、黄龙;云南路南石林;重庆武隆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
2007中国南方喀斯特
流纹岩地貌
岩浆、火山灰流动冷却形成
奇峰异洞、峭壁幽谷
浙江雁荡山、神仙居、仙都峰
1、地貌类型及代表
常见地貌
岩质/成因
景观特征
景观代表
其他
花岗岩地貌
岩浆岩侵入岩
大面积危崖峭壁、峰林深壑;主峰突出、群峰簇拥
泰山、华山、衡山、崂山、黄山、九华山、三清山、普陀山、千山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最多的国家
丹霞地貌
红色砂砾岩
方山、奇峰、赤壁、岩洞(丹山碧水)
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重庆四面山、浙江江郎山、方岩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砂质页岩、石英砂岩断裂崩塌
密度规模大、千姿百态的石峰
武陵源风景区
海岸地貌
海岸受波浪、洋流、潮汐、生物侵蚀
蜂窝岩、豆腐岩、蕈状岩、风化窗
台野柳
荒漠地貌
极端干旱地区风力侵蚀而成
甘肃鸣沙山、宁夏沙坡头
“四大鸣沙山”:宁夏沙坡头、内蒙古响沙湾、新疆巴里坤鸣沙山、甘肃鸣沙山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
(二)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大பைடு நூலகம்坡、海沟、深海平原、海岭等。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 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二)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三)地貌对生物界产生影响 (四)地貌对自然地理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颐和园里的昆明湖与万寿山
京杭大运河
二、地貌类型
世界上地貌种类繁多,而且大小不一,但它们之间都有着一定的成因关系。 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类。按形态成因原则,可将各种地貌分为5级200种 (参见表6.20)。现将主要地貌类型简介如下:
(一)陆地地貌
1、山地
山地是具有尖锐的山顶、急陡的山坡(>25°)和低缓的山麓 的高地,不论高度和起伏变化都很大。高度在海拔500m以上 至8000多米。山地主要生成于地壳强烈隆起区,其中包括褶
欧 洲 某 一 平 原
7)海积平原:由海岸带的沙质海滩或淤泥质海滩演变而成。 前者多由沿岸堤、干渴湖及海岸沙丘等综合组成,地面起伏 较大。后者组成物质细小,地面低平,多洼地及沼泽。 8)珊瑚礁平原:由珊瑚礁破坏后的珊瑚砂、砾组成。如台湾 南端大板湾沿岸的平原,我国南海珊瑚岛(如东沙岛、永兴岛、 太平岛等等)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珊瑚岛上的平原。 珊瑚礁平原面积较小,四周较高(3-5m),中间低洼,如碟形。
洞 庭 湖 平 原
5)风积平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风沙堆积而成。平原上布满 了各种各样的沙丘,或者是平铺的沙地,如沙漠中的沙丘平原等。
沙丘平原
6)冰碛平原和冰水平原:主要分布在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地区, 如欧亚和北美洲北部。其中冰碛平原是由各种冰碛物组成,平原起 伏较大,平原上还有冰碛丘陵、蛇形丘、鼓丘、终碛垄等残留地貌, 如欧洲大平原,分布在波罗的海沿岸,包括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等 地。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和形态。

地球上的地貌形成主要
受到地质、气候和内外力的作用。

在地理学中,我们可以确定四种
主要的地貌形成方式,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
地貌。

1. 侵蚀地貌
侵蚀是指外部力量(如水、风、冰)对地表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侵蚀地貌是由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常见的侵蚀地貌有峡谷、河流、丹霞地貌等。

例如,长江三峡是由长时间的水侵蚀形成的深谷。

2. 沉积地貌
沉积是指携带的物质在水流、冰川或风力等作用下沉积到地表
的过程。

沉积地貌是由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常见的沉积地
貌有冲积平原、沙丘、湖泊等。

例如,尼罗河三角洲是由尼罗河的
冲积物在海岸上堆积形成的。

3.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地壳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地壳的
抬升、下沉和折叠等过程会导致地表形成山脉、峡谷、盆地等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4. 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是由火山喷发和火山岩的堆积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山口、火山熔岩、火山锥等都是火山地貌的典型特征。

例如,日本
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其形成的火山锥就是火山地貌的一个例子。

总结起来,地球上的不同地貌形成主要可以归纳为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四种方式。

它们是地质、气候和内
外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展示了地球表面多样性与丰富性。

参考文献:
- 《地理词典》
- 《高中地理教材》。

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

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

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地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地表地貌分类是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

下面将介绍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

一、侵蚀地貌侵蚀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其中,水侵蚀地貌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包括河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

风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沙丘、风蚀盆地等。

冰侵蚀地貌则主要包括冰川谷地、冰碛地等。

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是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地貌类型。

沉积作用是指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将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地表上的过程。

堆积地貌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冰碛平原等。

这些地貌类型通常呈平坦或缓坡状。

三、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指由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这些运动会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

构造地貌包括山脉、高原、断层等。

山脉是由地壳的隆起和抬升形成的,高原则是由地壳的上升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四、溶蚀地貌溶蚀地貌是地下水在溶解岩石和溶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貌类型。

溶蚀地貌主要包括喀斯特地貌和溶洞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溶解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地表上出现了众多的洼地和塌陷坑。

溶洞地貌则是由地下水在岩石中形成的洞穴和通道。

五、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作用和运动形成的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谷地、冰碛地、冰川湖等。

冰川谷地是冰川削切和冲刷作用形成的狭长河谷,冰碛地则是冰川运动中沉积的冰碛物形成的地表地貌。

六、风化地貌风化地貌是指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地貌类型。

风化地貌主要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风蚀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破坏而形成的,如风蚀沟和风蚀石。

风积地貌则是由风力将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地表上形成的,如沙丘和沙漠。

总结起来,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包括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构造地貌、溶蚀地貌、冰川地貌和风化地貌。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呈现出各种各样奇特而迷人的地貌景观。

这些地貌类型不仅塑造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还影响着气候、生态和人类的活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山地地貌。

山地通常是指海拔在500 米以上,相对高差较大,坡度较陡的地形。

它们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

当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时,地层会发生褶皱、断裂和抬升,从而形成山脉。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此外,火山活动也能造就山地。

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地表堆积,逐渐形成火山锥,如日本的富士山。

平原地貌是另一种常见的类型。

平原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它们的形成有多种方式。

有的是由于地壳长期稳定下沉,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而形成,如华北平原。

还有的是由河流冲积形成,河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的泥沙在中下游地区沉积,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像亚马孙平原就是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

高原地貌的特点是海拔较高,地势相对平坦。

高原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长期的地壳运动中,大面积的地壳上升,但上升的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形成了高原,如青藏高原。

另一种是由于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将原本的山地削平,形成了高原,比如巴西高原。

盆地地貌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盆地的形成可能与地壳运动有关,如在地壳运动中某些部分相对下陷形成盆地。

也可能是由于风化、侵蚀等作用,使中间地区相对降低,周边相对升高,从而形成盆地,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

峡谷地貌则是由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形成。

当河流流经山区时,由于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不断侵蚀河床和河岸,从而形成深邃狭窄的峡谷。

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就是由科罗拉多河长期侵蚀而成。

还有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雨水和地下水与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形成了溶洞、地下河、石芽、石林等奇特景观。

我国的桂林山水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凹状的> 2°,倾向中心
按 成 因 堆积平原: 冲积平原、三角洲、洪积平原、湖积平原、 风积平原、冰碛平原、海积平原等
侵蚀剥蚀平原、溶蚀平原、冰蚀平原、海蚀平 侵蚀平原: 原、风蚀平原等
黄 土 高 原
欧 洲 某 一 平 原
成都平原
绝对高度/m
大于5000 3500---5000
相对高度/m
大于1000 大于1000
500--1000
100---500 1000----3500 大于1000
500---1000
100-500 500---1000 500-1000 100-500 小于100
武夷山
可可西里北部 的昆仑山
乞 力 马 扎 罗 山
山地分类
极高山>5000m 按 绝 对 高 度 深切割 中等切割
高山 3500—5000 m
中山 1000—3500m
低山
<1000m
按 相 对 高 度
浅切割
中国山地、丘陵分级
名称
极高山 深切割的 高山 中等切割的 浅切割的 深切割的 中山 中等切割的 浅切割的 中等切割的 低山 浅切割的 丘陵

二、基本地貌类型






地球表面最高(最大)一级地貌类型是大陆和海洋盆地。 大面积的山地和平原、海底山地和海底平原是第二级地貌 类型。 山地和平原又包括低(小)一级的地貌类型,山地又可分 为山岭、谷地、山间盆地等。平原则可因海拔高低不同而 分为高平原(高原)和低平原。 高级地貌类型都具有构造成因,以内力作用为主导或主要 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低级地貌类型则以外力作用为主导或 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巨大的正地貌是构造隆升与外力剥蚀的结果,范围广大的 负地貌则是构造沉降与外力堆积的产物。 无论是内力为主导,还是外力为主导形成的地貌类型,都 可以按形态成因原则再进一步划分。大陆表面地貌的基本 类型是山地和平原。就广义而言,山地包括丘陵,平原则 包括高原。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

(1)凹形海岸在转折处堆积形成海滩。
(2)凸形海滩在转折处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
若岸外有岛屿或者岬角,则可形成连岛沙坝, 使岛屿变成半岛。这样岛屿称为陆连岛。 (3)粉砂淤质海岸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涨潮 时淹没、落潮时露出的部分,称为泥滩,表面 分布有涨落潮冲刷成的潮沟网。上部位于平均 高潮面以上,只有特大高潮才淹没,多年生长 盐生植物,称为草滩。
生物海岸仅分布在南方的个别区段。
(一)基岩海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海水淹没与海岸直交的谷地(西班牙的里 亚地区为最典型,如我国山东半岛的荣成湾);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亚得
里亚海[东岸为希腊,西岸为意大利]的达尔马提亚海岸为典
型);
3.峡湾海岸:海水淹没山地古冰川U形谷(挪威西海岸);
4.断层海岸:海岸断层分布,岸线平直(台湾省东岸);
5.岩溶海岸:海水淹没海岸的岩溶山地(辽宁省大连市黑石 礁一带)。
(二)砂(泥)质海岸:砂岸大部分属平原海岸,可
分为:
1.三角洲海岸:分布于河流入海三角洲沿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如渤海湾海岸的黄河三角洲冲积 平原和滦河三角洲冲积平原;
3.泻湖岸:沿岸有泻湖分布,如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 半岛、广东和广西沿海;
当海岸剖面成为上述曲线时,即为平衡剖面。 海浪还可以对沉积物发生分选作用。大小混 杂的碎屑物质在波浪分选作用下,粗粒物质上移, 细粒物质下移。沉积物经过分选,形成由粗粒物 质构成的滨岸堤和细粒物质构成的水下堆积台。 物质横向移动还可形成水下堤和离岸堤。
2.纵向为主的海积地貌泻港式海岸可发生分段泥沙流。
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一)海底地貌 海底的靠近大陆、并作为大陆与大洋盆地 之间过渡地带的区域称为大陆边缘。在构造上, 大陆边缘是大陆的组成部分。大陆边缘主要包 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基)。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样,有高耸入云的山脉、广袤无垠的平原、深邃曲折的峡谷、波涛汹涌的海洋等等。

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构成了地球独特的景观,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那么,世界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山地地貌。

山地通常是指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差在 200 米以上的区域。

其地形起伏较大,坡度陡峭。

山地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的挤压和碰撞使得岩石褶皱隆起,形成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不断隆起的;二是由于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堆积形成火山山脉,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山。

平原地貌是我们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

平原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在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的情况下,经过外力的长期剥蚀夷平作用而形成的,比如北美大平原;二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就是黄河等河流冲积而成;三是在沿海地区,由海浪、潮汐等海洋动力作用形成的海积平原。

高原地貌也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类型。

高原通常是指海拔在 500 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的区域。

高原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地壳大面积上升,使得原本的平原地区抬升而形成高原,如青藏高原,它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使得地壳大幅度抬升而形成的;另一种是由古老的地层长期受到风化、侵蚀作用,地势变得较为平坦而形成的高原,如巴西高原。

接下来是盆地地貌。

盆地是四周被高地环绕,中间地势相对较低的区域。

盆地的形成主要有构造盆地和侵蚀盆地两种。

构造盆地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的,比如我国的四川盆地,就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断陷盆地;侵蚀盆地则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得山地或高原逐渐被侵蚀成盆地。

峡谷地貌则是一种深邃而狭窄的地形。

峡谷的形成通常与河流的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我国划分标准:
海拔
> 5000 m:极高山
3500 ~ 5000 m:高山
1000 ~ 3500 m:中山
500 ~ 1000 m:低山
< 500 m:丘陵(相对高度<300 m)
2.高原与平原
都是大面积的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的地形;高原一般海拔高 度>1000m,而平原则<200m(内陆海拔几百米的平原称为高平
湿润区 流水地貌发育
寒冷区
冰川、冰缘作用占 优势;
干旱区 风力作用为主
碳酸盐岩区 喀斯特作用
一、地貌成因
(三)岩性影响 与地貌发育
岩性不同, 抗风化和外界剥蚀能力不同,形成不同 的地貌.
①石英岩、石英砂岩; ②泥灰岩、页岩; ③碳酸岩; ④玄武岩
①石英岩、石英砂岩-----山岭、峭壁; ②泥灰岩、页岩--------低丘、缓岗; ③柱状节理的玄武岩-----陡崖,石柱;
(1)垂直运动 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间歇上 升的阶地等。
(2)水平运动
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挤压或拉张,可以形 成大规模的大陆褶皱山系高原、大陆裂谷、断陷盆地;大陆 边缘的岛弧、海沟、大陆坡。
一、地貌成因
(二)气候条件原)。
3.盆地
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盆状负地形,是升降差异运动的产物。
二、基本地貌类型
(二)成因分类
1. 内力地貌
构造地貌 火山地貌
2 .外力地貌
水成地貌 冰川地貌 风成地貌 岩溶地貌 重力地貌 冻土地貌
形成基本地貌形态 对基本地貌形态进行改变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的复杂化 海拔高度 、坡向(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的方向。大家先把这两句划下来。这是论述题的要点一定要答的,其次还要举一两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的例子如下: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典型的就是黄土高原,几千年前植被覆盖率高,经人为破坏后,形成现在千沟万壑的景象。相反,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就会降低侵蚀速度。大量引水入渠导致河流侵蚀或堆积过程发生重大变化,有的地方由堆积变为侵蚀,有的地方由堆积变为侵蚀了。在干旱区甚至导致洪积扇发育中断。营造防风林抑制风沙作用及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如三北防护林)。采集薪柴和药材导致固定沙丘复活。内蒙古地区采集发菜,该菜细如发丝,南方发音与“发财”相同,所以销量很大。但采集之后对沙漠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加速沙漠化的过程。
软硬相间分布的岩石在水平方向上常导致河谷盆地与峡谷相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则形成陡缓交替的阶状山坡。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对地表的改造和利用也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上给地貌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还将更加广泛和深刻。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三峡,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造梯田,高速公路,城市建设,填海造路,围湖围海造田,采矿,修水库,破坏或种植植被等等)。
在湿热气候区,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各种流水地貌普遍发育。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作用虽然仍占主导外力地位,但同时化学风化强烈,红色风化壳普遍较厚(多发育红壤、砖红壤,如海南岛的砖红壤风化壳)。在该气候区内,植被覆盖率高,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流水侵蚀能力,平原、缓丘、穹状或钟状基岩岛山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图5-1d。这些是第三节的内容。
从海拔数百米的谷底直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顶热带山地常绿半常绿季风雨林亚热带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暖温带中山常绿针叶林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寒带高山灌丛草甸亚寒带高山冰原和寒带极高山冰雪等生态系统沿谷坡依序分布被誉为世界山地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尺度构造地貌发育

陆地上的大山、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 海洋中的大洋中脊、洋盆、海沟、大陆架、大 陆坡的形成都是构造运动的背景。
中观尺度构造地貌发育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平原或高原。高原受河流 切割形成构造台地或低山丘陵,山顶如有硬岩层覆盖则 形成方山或桌状山。当岩层软硬相间时,则可形成阶梯 状台地。

一 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 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 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因 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 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 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 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 地变为海洋。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 运动。
如我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是由全新世玄武岩熔岩
阻塞牡丹江而成,形成面积为96平方千米,长约40千
米的湖泊。
③ 熔岩堰塞湖
熔岩流进入河谷后堵塞了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
如我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是由全新世玄武岩熔岩
阻塞牡丹江而成,形成面积为96平方千米,长约40千
米的湖泊。
(二) 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褶皱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 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弯曲称为褶曲,在褶皱影响下所
成的地貌,称为褶皱构造地貌。
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崖 当岩层遭受构造作用力超过其塑性限度时,就会发
生断层,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出露的陡崖,
即为断层崖。
山西太谷断层崖
断层谷
构造高原
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是一个构造高原
方山是从构造高原或 台地分割出来的破碎 山体,它同样以平坦 的山顶为 特征,如我 国粤北的丹霞山
构造台地和方山
丹霞地貌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面积290平方千米。其山石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地形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
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除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 所觉察,但实际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 起着作用,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上巨型、大型的 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
外动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 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风力作用 、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 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 的作用等。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 人们直接观察到。
剖面特征
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在断
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形态上一般为深窄的峡谷。
火山与熔岩地貌
1、火山地貌 火山是岩浆喷出地面后形成的山体,它由 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① 火山口 它是火山喷发的出口,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火山喷 发时,首先是气体把上覆的岩层爆破,造成火山口,然后是 火山碎屑物和熔岩从火山口喷出,随后部分喷出物在火山口 周围堆积下来,构成高起的环形火口垣。于是火山口便成为 封闭式的漏斗状洼地,内壁陡峭,中央低陷,直径由数十米
干旱气候地貌带
在干旱区与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为半干旱
区,年降水量约400毫米,降水比较集中,片流、 冲沟发育,广泛分布黄土并发育特有的黄土地貌。
4.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

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湿润而有 足够高度的山地以冰川冰缘作用与流水作 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占优势。干旱地区 山地高、中、低山带则分别以冰川冰缘作 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 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例如:海浪把沙泥搬到岸边堆成海滩,冰川刨蚀形成U型槽谷,岩浆 喷出堆成火山,风沙吹蚀出石蘑菇,地壳断裂运动产生断层崖。

地貌的基本性质

(四)地貌的天然性
地貌位于地壳的天然表面。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 分。地貌是由天然物质(土和岩石)组成。地貌是在自然 力作用下发育。凡此等等,充分说明地貌作为一种物质存 在的天然性。 值得指出:地貌的这种绝对天然性,自人类出现以来,特 别是进入现代文明时期以来,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事 至今日,人类已成为塑造地貌的重要营力,人类造成的地 貌(如运河、堤坝、房屋、道路、矿坑等),已成为地表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地貌学。

②、冰缘气候地貌区
为年平均温度在0 ℃上下的无冰盖的极

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森林线以上的
高山带,冰雪融水渗入土层,形成多年冻 土层。
冰川气候地貌区
2.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是主导 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


温湿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年平均温度在10 ℃ 左右,降水量约800毫米。本带流水作用占优势, 流水地貌发育。 湿热气候位于赤道和低纬,降水量和蒸发量都很 大,由于气候高温多雨,地面植被茂密,生物化 学风化作用极其突出,使基岩受到强烈分解,广 泛发育深厚的砖红土型风化壳,植被有效的减弱 了流水侵蚀力,平原等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主要为温度和降水量)决定着外力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

响到其塑造的地貌。

1.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冰川冰缘作 用是主要外动力。

冰川气候地貌区
为高纬极地和高山雪线以上的地区,

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终年为冰雪覆盖,
冰川作用占绝对优势,其次还有冰冻风化, 发育冰川地貌和冰水地貌。
薄,有时还见到原始的熔岩流痕迹,还有火山渣、火山弹 及玄武岩块等。台地在外力作用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只发 育出短浅的河谷与沟谷。如果被深切的台地,往往造成顶 平坡陡的熔岩方山,如东北的敦化、密山等地的方山,长
江下游的江宁方山、句容县赤山、六合县灵岩山等。
方山
台地
② 熔岩隧道
它是埋藏在熔岩台地内的长形洞穴。
形成负向地貌(谷地、盆地等)。
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 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区表 现最明显。
岩石坚硬和软弱,抗侵 蚀能力的大小都只是一个相
对概念,它与岩石所处的自
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花岗岩,分布在我国北 方常呈高大险峻的山地 (如华 山、泰山、黄山等),而在华
南地区则成馒头状丘陵;前
3.干旱气候条件下,风与间歇性洪流成为主 要外动力。

上述气候情况使得这里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经常性水流缺乏,只有由暴 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洪流)。风力作用盛行。 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成为这里的主导外力。 风成地貌大规模发育,形成大面积沙漠和戈壁。 在干旱区与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为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约400毫米,降水比较集中,片流、冲 沟发育,广泛分布黄土并发育特有的黄土地貌。
第 五 章
地 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与冰缘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海岸与海底地貌 火山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1 地貌成因 2 基本地貌类型 3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 要的地貌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 地貌,如堤坝、人工湖、护岸工程、城镇 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坏一些地貌。
地貌的基本性质


(一)地貌的物质性 地貌是由岩石所构成。地球表面分布有大气、 水、生物和岩石,只有由天然岩石或土(“松 散的岩石”)组成的地表形状才称为地貌。 如:河槽和山坡是由岩石构成,均属地貌形态, 而河槽里的水面起伏是由水构成的,山坡上的 植被起伏外貌是生物形态,都不是地貌形态。
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由裂隙式或中心式喷出的玄武岩熔岩,冷凝后可形成
高度较大的玄武岩高原和高度较小的玄武岩台地。冰岛高
原、印度德干高原和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我国的琼雷台 地,它是我国第一大玄武岩台地,面积共7 290平方千米。
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台地上除了火山锥分布外,台地面和缓起伏,风化壳
第二章 地貌
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



geomorphology(英语) gé omorphologie(法语) 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 Geomorphologie(德语) 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 貌),Logos(论述)所组成.

地貌的定义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 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 外貌或形态。

岩石性质对地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指岩石对来自外界的
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

通常在地貌研究中所说岩性的坚硬和软弱,或者岩石抵抗
侵蚀能力的强和弱,就是这种影响程度的表现。

一般说来,砂岩、石英岩、玄武岩、砾岩等属于坚硬岩石, 泥岩、页 岩等属于软弱岩石。
由于岩性所引起的差别
风化和差别侵蚀的结果,坚 硬岩石通常表现为突出的正 向地貌(山地、丘陵等),相对 软弱岩石出露之处,地貌上
地貌的基本性质

二)地貌的界面性 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形状,可从几何学上视 之为一个面,一个在三维空间上复杂起伏 的连续面。任何一个地貌形态都可看作是 由许多形状不同(有平坦的、凹形的、凸 形的或波状的)、倾向不同、倾角不同的 小平面所组成。
地貌的基本性质

(三)地貌的动力性 任何地貌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在实质上都 是岩石物质(原地的或外来的)的增加、减少或 位移,都是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亦即能量流动 导致物质流动的产物。 但是在造貌过程中,都集中表现为对岩石物质的 剥蚀、搬运和堆积。剥蚀作用、堆积作用和地壳 运动都能直接产生地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