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共42页
一例间质瘤病历分享与讨论-南华附二彭肃-PPT文档资料
诊治经过(2019-5-13)
患者自3月出院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开始自行不规律服药( 有时减半服用,有时隔天服用)
2019.5.13(服药123天)胸腹部增强CT (100×94.1mm)
诊治经过(2019.5-2019.8)
出院后嘱患者继续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昕维)(
200mg bid)口服治疗,嘱其按时按量规律服药。
2019-6月:出现间断黑便,量不多,伴乏力明显 。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考虑胃间质瘤并出 血。予以输血、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顺利出 院。出院嘱继续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片 0.2g 口 服 bid。 出院后患者仍间断有黑便,未予以重视,
诊治经过(2019.8-2019.9 )
患者仍间断有黑便,并出现严重贫血(最低血色 素达34g/L)、严重营养障碍(白蛋白20g左右) 以及胸腔大量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期间两度入院,予以输血、补血、抽胸水、抗感 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6.65×10^9/L,血红蛋白:121g/L, 血小板:401×10^9/L; 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肿瘤相关标志物CEA、CA-199、CA-153、 AFP正常。
病例二:
辅助检查
胸腹部增强CT:左侧大量胸腔积液伴压迫性肺不张,(左上中 腹(胃部区)巨大肿块影:考虑胃恶性肿瘤并左侧膈肌侵犯, 其最大层面约143×95mm)
诊疗经过
于2019年1月3日行胸腔穿刺引流解除患者肺部压迫;
待一般情况改善后,于2019年1月11日予以口服甲磺酸伊
马替尼片(昕维) 200mg bid治疗。
诊治经过(2019-2-14)
2019.2.14(服药34天)胸腹部增强CT (118×97mm)
胃肠间质瘤病例分享
病例 1
服药后复查CT(2007-01-25)
病例 1
2007年6月23日患者因“肠梗阻”于赣州市于都县人民医院行 剖腹探查+粘连松解术,术中未见肿瘤复发情况
病例 1
10年随访
患者用药后一直坚持复查,每年至少1次行腹部CT检查 ,均未见明显复发或转移 该患者不良反应较轻,前期颜面部轻度水肿 现患者仍坚持用药……
再次手术还是用药?
病例 1
✓ 医生建议目前适合口服格列卫,手术效果不佳 ✓ 慈善总会免费赠药项目开展(购药满疗程后终身免费) ✓ 患者有服药意愿
2006年10月遵医嘱口服格列卫
病例 1
用药3月后复查 (2007-01-25)
腹部CT提示:病灶较 前好转
病例 1
服药后复查CT(2007-01-25)
,有轻压痛,表面光滑,境界较清楚,活动尚可
辅助检查:肿瘤标记物(AFP、CA199、CA125、CEA)正常,中、下腹部CT增
强示:盆腔及肠系膜根部占位,拟为肠道或系膜来源的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 待排,两肾囊肿
病例 2
2010年12月07日 我院行盆腔肿块切除+小肠部分切除术
• 术中所见:术中见盆腔一约15×20cm大小的肿块,质地脆,表 面不光滑,呈分叶状,血运丰富,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侵及 部分膀胱后壁浆膜及小肠,肝、腹腔未见明显转移
病例 1
CT增强(2004-7-5)
病例 1
CT增强(2004-7-5)
病例 1
CT 报 告
病例 1
2004年7月12日于江西省肿瘤医院行小肠恶性肿瘤 切除术 手术顺利
病例 1
术中所见
肿瘤位于腹腔,大网膜包裹, 滋养血管丰富,肿瘤来源于距 屈氏韧带约10cm 空肠壁,基底 4×1cm,肿瘤大小18×15×10 cm,光滑,包膜完整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袁家宾(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提 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2例胃肠道间质瘤得到了病理确诊和及时的手术切除治疗,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
胃肠造影、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0~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格列卫)作为分子靶向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预后;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G astrointestinal st romal tumor s,GIS Ts)虽然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GISTs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它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与其他胃肠道常见肿瘤相比有其特殊性。
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2例。
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19~82岁,平均49岁。
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22例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8例,消瘦2例,肠梗阻3例,上消化道穿孔1例,贫血4例,发热3例,腹腔内大出血1例。
术前辅助检查:胃间质瘤上消化道造影诊断阳性率为(7/8)8715%,胃镜的阳性率为(9/10)90%,腹腔C T的阳性率为(11/11)100%;小肠间质瘤的小肠造影阳性率为(3/6) 50%;纤维结肠镜对大肠部位的间质瘤发现阳性率为(2/2) 100%,但无论是纤维胃镜或结肠镜,其内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均低,确诊(2/12)1617%。
胃肠道间质瘤1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GS I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 , 占胃肠 道肿瘤 约 的 1 可发生 于胃肠道任何部位 ( %, 包括食道 、 小肠 、 胃、 结肠 、 肠系膜 、 大网膜和后腹膜 ) 和任何年龄 , 但多见于中老年人 , 其 中 6 %~ 0 0 7 %发生于 胃,0 3 %发 生于小肠 ,%发 生于结 、 2%~ 0 5 直肠 , 见于网膜及肠系膜【 本组 1 偶 引 。 5例中, 发生于胃 5 .%, 3 3 小肠 2 .%, 67 结肠 1%, 3 除结肠发病率偏 高( 可能与病例数少
1 资 料 与 方法 1 临 床 资 料 :收 集 本 院 病 理 科 2 0 . 1 0 5年 1 至 2 0 月 0 9年 1 2
月手术切除标本确诊 的 G S 5例 。5例 G S IT 1 1 IT患者年龄 3 ~ 7 7 0岁 , 平均 5 7岁 , 中 3 ~ 9岁 1 ,0 4 其 03 例 4 9岁 4例 ,O 5 5~9 22 IT发生部位与危险程度 的关系 : . G S 见表 2 。
细胞呈 片状或弥漫分布 ,胞质染色呈深棕色 。S 10与 S A -0 M
的 阳性 细 胞 数 和 着 色强 度 均 较 少 且 较 弱 。
表1 1 5例 G S IT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结果
究其临床病理 特点及 免疫组 织化学特征 , 以便在工作 中更好
地认 识 和 了解 G S 。 IT
标 准 为 : 1 %者 为 0分 、0 5 %者 为 1分 、0 7 %者 <0 1%~ 0 5 %~ 5 为 2分 、7 %者为 3分 。最 终 以二 者相加后 的总分作 为每 >5 例综合判定的结果 , : 即 总分 ≤l 者为 阴性 ( ) /2 者为阳 一, 分 >
胃肠间质瘤病例分享
辅助检查:肿瘤标记物(AFP、CA199、CA125、CEA)正常,中、下腹部CT增
强示:盆腔及肠系膜根部占位,拟为肠道或系膜来源的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 待排,两肾囊肿
病例 2
2010年12月07日 我院行盆腔肿块切除+小肠部分切除术
• 术中所见:术中见盆腔一约15×20cm大小的肿块,质地脆,表 面不光滑,呈分叶状,血运丰富,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侵及 部分膀胱后壁浆膜及小肠,肝、腹腔未见明显转移
病例 1
最近复查CT(2014-05-04)
病例 1
最近复查CT(2014-05-04)
病例 1
最近复查CT(2014-05-04)
病例 2
刘××,男,59岁,农民 2010年12月02日因“发现下腹一包块约2月”入院 辅助检查:B超提示:腹膜后包块,性质待定 既往体健
查体:腹部平坦,触诊腹壁柔软,中下腹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18×7×15cm
病例 1
术 后 病 理
病例 1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出院诊断:小肠间质瘤复发 (免疫组化确诊)
出院医嘱——建议口服格列卫治疗 还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未遵医嘱执行口服格列卫
病例 1
术后复查CT(2005-8-19)
报告:腹腔呈间质瘤术后改变,未见明显肿块
病例 1
术后复查CT(2005-8-19)
病例 1
复查CT(2005-6-21)
病例 1
复查CT(2005-6-21)
病例 1
复查CT(2005-6-21)
病例 1
2005-6-24于江西省肿瘤医院行腹、盆腔多发性肿瘤切除术
病例 1
第二次手术 术中所见
胃肠道间质瘤3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CH ENG Yi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 t h e
P e o p l e ’ s H 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g r a o , S h a n g r a o 3 3 4 0 0 0 , C h i n a )
关 键 词 :胃肠道 间质瘤 ; 病理诊断 ; 病理分级
中图分 类 号 : R 7 3 5 ; R 4 4 6 . 8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8 1 9 4 ( 2 0 1 3 ) 0 3 — 0 0 0 7 — 0 3
G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u mo r s : A Cl i n i c a l a n d Pa t h o l o g i c a l
S MA , D e s , a n d K i - 6 7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i m 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y( P V- 9 0 0 0 me t h o d ) i n s u r g i c a l s p e c i m e n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b e n i g n a n d ma l i g n a n t t u mo r s .M e t h o d 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D 1 1 7 ,CD3 4 ,S一 1 0 0 ,
病例讨论,胃间质瘤PPT课件
消化道出血常见
沿胃壁长轴生长,使胃壁增 垂直于胃壁长轴生长,常呈单
生长方式 厚,常呈多发、弥漫病变 发肿块
33
胃间质瘤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
胃间质瘤
CT表现
常累及胃窦、胃体、胃底,多 数侵犯2个以上部位;
典型表现:弥漫性胃壁增厚, 范围广、程度重,胃壁柔软;
部分表现为结节型、肿块型, 多在胃壁增厚的基础上形成, 常多发;
密度均匀,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强化程度不高;
可合并腹部尤其是腹膜后淋巴 结肿大和脾肿大
胃体部大弯侧,胃底部,多仅累及 1个部位; 以肿块为主要表现;
肿块与邻近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 壁无增厚,常为单发;
密度常不均匀,较大者出血坏死囊 变多见;
中度至明显强化;
极少淋巴结肿大
34
胃淋巴瘤(弥漫增厚)
35
胃淋巴瘤(肿块型)
•
39
23
胃间质瘤(腔内型)
24
胃间质瘤(腔内外型)
25
胃间质瘤(腔外型)
26
27
28
胃间质瘤
来源
鉴别诊断
胃癌
胃间质瘤
胃粘膜上皮细胞
胃壁肌层的间充质细胞
发病率 恶性度
占胃原发肿瘤的95% 高
占胃原发肿瘤的2%
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类型, 恶性度低
临床表现
胃窦癌可致幽门梗阻
消化道出血常见,肠梗阻少见
良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个 /50HPF;
交界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 个/50HPF;
恶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个 /50HPF。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1. 病史女,58岁,已婚,绝经6年。
主诉患者腹胀月余,均能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
患者10天前体检当地医院发现盆腔右后方肿块(10.0*85mm);MRI提示:盆腔占位病变(75*93mm),考虑来源于左附件,建议手术。
患者未求明确诊断,去上一级医院检查,检查所见,意见相同,患者确定后,来医院,择期手术。
2. 超声检查患者膀胱截石位,经阴道超声行子宫附件全面扫查后,同时显示正常子宫肌层与病灶切面作为造影切面,探头固定不动。
经左侧肘静脉注入声诺维造影剂2.4ml,追注5ml生理盐水后,存储动态造影过程。
子宫右前方包块,大小约8.8*8.4*8.5cm,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
双卵巢可及,回声偏实。
多普勒图像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8 超声所见:子宫右前方见8.8*8.4*8.5cm 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可有流动感。
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5。
提示:子宫右前方不均囊实性占位(输卵管来源?Ca可能)真的是输卵管来源肿瘤吗?未明确诊断,给予静脉超声造影增强达峰期(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超声造影所见:瘤体内部增强时间同步于子宫肌层,实性部分呈整体等增强,增强尚均匀,边界清晰,内见造影剂充盈缺损,增强晚期静脉期同步于子宫肌层廓清。
可见一支明显穿支血管来源于附近肠管,进入包块。
造影提示: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肿瘤考虑,胃肠道来源可能。
3. 术中所见及术后标本瘤体血供来源于小肠瘤体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内见液化坏死子宫上方直径约10cm肿块,与小肠相连,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可见供血动脉来源于小肠。
标本剖检内见液化坏死区。
4. 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病理诊断:(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肿块大小10×6×5cm,核分裂<5< span="">个/50HPF,伴坏死,高度风险,肠壁两端切缘阴性免疫组化:CD117/C-kit(+)、CD34(-)、Desmin(+)、DOG1(+)、Ki-67(15%+)、S-100(-)、SMA(-)、GFAP(-)5. 鉴别诊断1.- 输卵管癌临床表现:输卵管癌“三联征”,即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盆腔肿块;有时阴道出血,晚期出现腹水等超声表现:附件区腊肠形囊实性包块,壁厚,内可见实性不均质回声,或囊壁上见乳头状结构,实性部分及囊壁上可探及血流信号2.- 浆膜下肌瘤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较大的浆膜下肌瘤以下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超声表现: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结节向浆膜下突出,有时仅与宫体以一蒂相连,彩色多普勒可显示来自子宫的供血血管3.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表现:症状:早期肿瘤体积小,多无明显症状;伴随肿瘤体积增大,可出现轻度腹胀等症状;当肿瘤过大压迫周围组织时会出现相关的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心悸等。
胃肠间质瘤45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间质瘤45例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3-05-17T10:53:05.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何婷玉万春生[导读] 目前手术仍是GIST最彻底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或转移率高,适当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但不主张广泛淋巴清扫。
何婷玉万春生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464000)【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122-02【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
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 中危险度23例, 高危险度10例。
免疫组化表型: 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 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 DOG-1阳性39例。
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CD117、CD34和 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免疫组化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间质肿瘤占比例很少,但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其起源尚不肯定,GIST目前被定义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ICC)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1]。
本文对45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进一步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09年3月-2012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45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17例,女:男为1.6:1,发病年龄28-65岁,平均51岁。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_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
方法收集36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结果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和CD34均呈弥漫阳性表达。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
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对GIST的诊断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本文对我院收治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36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15 例,女11 例,年龄38 ~79 岁,平均(51.84±9.7)岁,间质瘤位于胃23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及结直肠8例,肠系膜2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1.2 方法所有标本为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切片,HE 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
Envision 两步法检测CD 117、CD34 、S -100、SMA的表达情况,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
1.3 判定标准[2] 标准采用LewinEmory等将GIST分为良性GIST、肯定恶性GIST、潜在恶性GIST。
肯定性恶性指标为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向远、近脏器的转移交界性指标:直径4cm肠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1个/50HPF。
直径5.5cm 胃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5个/50HPF;核异形性明显肿瘤出现坏死,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标准,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潜在恶性,而无上述指标时则为良性。
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PPT精品文档42页
患者,于XX,女,79岁,因“发热20天” 于2019.6.16入呼吸科。
无明显阳性主诉。 体格检查:未查及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大兴医院腹部彩超(2019.6):胃弥漫性增 厚,胃癌?
大兴医院CT检查示:左侧上腹部显示一巨 大囊实性肿物,约15.8x13.2x9.8cm,囊壁 薄厚不均,囊内可见气液平面,增强扫描 囊壁轻度强化,考虑间质瘤,其内巨大溃 疡形成。
肿瘤大小15x13x11cm。危险分度:中危。 故应开始予以格列卫辅助治疗。
初步诊断
胃部占位 胃间质瘤?
术中探查(2019.6.29)
肿瘤位于大弯侧,与胃腔相通,大小约 15x15cm,质韧,表面血管丰富,与膈肌、 脾脏、胰腺、结肠、小肠粘连紧密
术中诊断及处理
诊断:胃壁肿物(间质瘤) 处理:行开腹探查+胃大部切除+脾切
除+肠粘连松解术 (2019.6.29)
术后病理
最终确诊还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标 志物CD117和CD34。
危险度
GIST良恶性界限不清,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 瘤。即使是良性的肿瘤 ,在10年后也出现了 恶性转化
因此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制定了GIST危险 分级。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GIST预后良好的因素
肿瘤:体积小(<2cm),境界清楚 核分裂数<2/50HPF 瘤细胞欠丰富,无异型,无坏死
通常不需要淋巴结清扫。 手术过程中必须避免肿瘤破裂。
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伊马替尼(格列卫)辅助治疗可防止肿 瘤复发和转移 ,提高无复发生存率 ,适用于 中高危GIST患者。
治疗剂量和持续时间未明确 ,国外肿瘤学会 推荐剂量400mg/d,中危患者使用时间为1年年, 高危患者至少为2年。Fra bibliotek转移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進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
随访18例患者,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
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
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ckit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且在其生物学行为判断上具有一定难度和预后的不确定性[1]。
本研究对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例29例,男17例,女12例。
年龄31~63岁,中位年龄50岁。
胃22例,占75.9%;肠道7例,占24.1%。
主要症状有腹部疼痛、腹部包块、呕血和(或)黑便,部分病例还有食欲不振、肠梗阻、腹泻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1.2 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SP 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蛋白,试剂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常规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
CD117、S100以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CD34,SMA、Desmin、NSE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
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课件
机器人手术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胃肠间 质瘤手术中得到应用,具 有更高的精准度和更小的 创伤。
其他治疗手段
放疗
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后残留的肿 瘤,放疗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
热疗
利用高温杀死肿瘤细胞,可用于无 法手术或复发后的胃肠间质瘤治疗 。
冷冻消融
通过冷冻的方法使肿瘤细胞死亡, 适用于较小的、局限性的胃肠间质 瘤。
化疗
对于无法手术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 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 )可延长生存期。
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调节药物(如PD-1抑制剂) 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 细胞。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对于可切除的胃肠间质瘤 ,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 疗方法。
腹腔镜手术
对于较小的胃肠间质瘤, 可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切 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 的优点。
临床试验与新药研发
积极开展临床试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为胃肠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多 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初步诊断
胃部胃肠间质瘤
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
行胃部分切除术,切除肿瘤及周 边部分胃组织。
药物治疗
术后给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预 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02
胃肠间质瘤病理分析
肿瘤类型与分级
肿瘤类型
胃肠间质瘤主要分为胃间质瘤和肠间 质瘤,其中胃间质瘤较为常见。
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分级主要依据肿瘤的恶 性程度,通常采用Fletcher分级标准 ,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
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课 件
目录
• 病例概述 • 胃肠间质瘤病理分析
CONTENT 目录 • 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与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48例临床诊治探讨
收 稿 日期 :2 1- 2 1 0 1 1— 8
本组 4 8例 G s IT中有 2 例术 前行 胃镜检查 ,其 中 l 8 7例见
作者简介 :叶胜青 (9 7 ,男 ,江苏镇江人 ,副 主任 医师 ,主要从 15 一) 事 胃肠外科疾病 的临床研究 。
间质瘤 中 ,1 因广 泛浸润行 旷置术 ,术后行 伊马替尼辅 助治 例
行肿瘤及 小肠部分 切除术。结肠 间质瘤 中 ,1 例行局部切 除术 , 肿瘤 切除 1 例。
腹 部超声的诊断受多方 面影响 。包 括肿瘤大小 、生长部位
疗 ,1 例行远端 胃及十二指肠部 分切除术 。空 回肠 的间质瘤均 及 胃肠 腔 内积气等 因素 ,因而不容易 发现腔 内的 占位 性病 变 。 而消化道造影较 腹部超声更易发现腔 内生长的 占位性病 变 .常 内镜下发现 的黏膜下 肿瘤通常不会 累及黏膜层 .术前难 以
方法 。
消化道 出血等为 主要表现 ,部分 患者可出现 因肿瘤破 裂而造成
本文 总结 回顾 了我科近几 年来 GS IT的诊治情 况 ,探讨 该 的急腹症 。
病的诊断 、手术方式及其他影响疾病 转归的因素。
本组 中有 2 7例表现 为腹 痛、腹胀 ,2 2例表现为腹部包块 ,
1 例表现为消化道出血 ; 例 因肠梗阻入 院 , 例为体检发现 ; O 4 3
d o e u 2 c s si o o , n a ei e t m, n a e i s n ey al ain s e e v d s r ia p r t n Th o i v aeo D 1 u d n m, a e c l n o ec s r cu o e c s me e tr ; l p t t r c i e u g c l e ai . e p st er t fC 7 肿瘤 ,发病率 占消化道间叶性肿 肝转移 ,空肠 、回肠 l O例 ,十二指肠 2例 。结肠 2例 。直肠 1
胃肠道间质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和免疫化学检查,总结患者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结果病理形态,胃肠道间质瘤病患其肿瘤细胞多位于粘膜下、浆膜下及肌壁间,其中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细胞呈上皮样、梭形/上皮样混合型、类癌瘤/副神经节型。
肿瘤危险分级,高危险性12例、中危险性15例、低度及极低危险性23例。
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2%(46/50)、CD34阳性率(阳性表达较弱)80%(40/50)、S-100阳性率12%(6/50)、VEGF阳性率68%(34/50)。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医者可综合分析病理组织学特征联合免疫检测结果以科学诊断疾病,以便为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作为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多发于胃、小肠、结直肠及食道,中老年民众是该病高发群体,患者多伴有腹痛、包块、胃肠道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给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
临床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1-3%,多发于胃、小肠、结直肠及食道,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较为少见,20-30%病患为恶性,且11-47%的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肝、腹腔),因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边Cajal间质细胞均有c-kit基因,因此CD117与CD34表达为阳性,被多数医者作为诊断参考,科学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准确判断病情,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不良入院记录者。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size ranged from 2.Ocm to 7.1em.The size
were
tumors
correlated with the malignacy of GIST
CDll7
were
significantly(P<0.05).The
21 and 24 cases,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34 and
糊姗签砂以渤酬期:弘b年∽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奉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南昌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蚓和
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榆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in the Second Aff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from
to
Jan
2001
Dec
2005).
were
Results:There
56 in years.Tumors
17 males in
and lO in in 18 1
famales wi th
case
mal ignant in
were
i0
and
14.There
was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versus
the expression
of CD 34 and CDll7
in benign
mal j
案例分析-胃间质瘤
案例分析-胃间质瘤案例分析-胃间质瘤现病史(1)病史摘要女性,29岁。
主因“间断上腹痛1月余,胃镜发现粘膜下占位2日”来我院门诊就诊。
病人一个月来感觉上腹正中隐痛,为间歇性隐痛,偶有反酸和嗳气症状。
无进食哽咽感,无呕吐,大小便正常。
一周前就诊于我院门诊,常规查体和专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便潜血(+);血红蛋白:98g/L,肿瘤标志物正常。
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大弯粘膜下隆起肿物,直径约3cm,表面光滑,顶部中央凹陷或呈溃疡样,上覆盖白苔及血痂,触之易出血;内镜超声提示肿物起源于胃壁肌层,呈突向腔外、边界清楚的低回声。
门诊以胃占位;胃间质瘤?收入院。
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
无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病人轻度贫血貌。
心肺未及明显异常。
腹部平软,未及明显包块。
上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
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锁骨上淋巴结未及肿大。
直肠指诊未及明显占位及包块。
辅助检查(1)纤维胃镜检查结果胃大弯粘膜下隆起肿物,直径约3cm,表面光滑,顶部中央凹陷或呈溃疡样,上覆盖白苔及血痂,触之易出血;内镜超声提示肿物起源于胃壁肌层,呈突向腔外、边界清楚的低回声。
(2)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WBC 6.8X109/L,HB:95g/L. ALB: 41gl/L,电解质正常. CEA:4.3ng/mL,CA19-9: 11.7U/mL.便潜血(+)。
(3)腹部增强CT检查胃体部大弯侧可见突向胃腔内椭圆形软组织肿物,直径约3.5cm,肿物密度较均匀,局部可见坏死。
增强可见明显强化,胃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治疗方式治疗过程病人在全麻下行开腹探查胃部分切除术。
手术过程记录如下:上腹部正中切口由剑突至脐上,逐层进腹。
探查腹腔无腹水,肝脏腹壁及盆腔等无转移性结节。
肿瘤位于胃体大弯侧,向胃腔内生长,大小约3.5cm×3cm大小,质硬,浆膜尚完整。
胃周及腹膜后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拟行胃部切除术。
切开胃结肠韧带,游离胃大弯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T预后不良的因素
腹膜播散和肝转移 肌层、粘膜和/或周围组织浸润 脉管浸润或瘤栓形成 肿瘤性坏死 最大直径>10cm 核分裂数>10/50HPF 细胞密集、明显异型 瘤细胞围绕血管簇状分布
治疗方式
目前,完整的外科切除仍是GIST首要的治 疗方式 ,整块切除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最 重要因素.手术的目的是去除全部肿瘤. 即使临近器官被累及,只要可行,整块肿 瘤及其假包膜应一起切除.
病情摘要
患者,于XX,女,79岁,因“发热20天” 于2019.6.16入呼吸科。
无明显阳性主诉。 体格检查:未查及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大兴医院腹部彩超(2019.6):胃弥漫性增 厚,胃癌?
大兴医院CT检查示:左侧上腹部显示一巨 大囊实性肿物,约15.8x13.2x9.8cm,囊壁 薄厚不均,囊内可见气液平面,增强扫描 囊壁轻度强化,考虑间质瘤,其内巨大溃 疡形成。
盆腔CT:盆腔积液。未见复发。 胸部CT:左侧胸腔积液,右肺多发微结节,建议随
诊。 腹彩超:右附件实性占位,考虑库肯伯格氏瘤。大
小约115x78.7mm。 2019.2.23 CEA 2.08ng/ml,CA125 103.30U/ML
CA19-9 25.40U/ML.
目前诊断
胃肠间质瘤术后 IV期 肝转移 卵巢转移 腹膜及肠系膜转移 腹腔积液
肿瘤还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腹 膜后,均具有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达及分子遗传 学的相同特征。但发生于胃肠道及腹腔以外者 有以 上特征的间质瘤则十分罕见。
流行病学
GIST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多发于中老年 人。易发高峰年龄50-70岁。
GIST年发病率1-2/10万,平均发病年龄约60 岁。
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最常发生在 胃(50%-65%)和小肠( 20%-30%),
其余好发部位为结直肠(5%~10%)和食管 (5%)。
病理
大体病理特征:通常表现为孤立、界限清楚的 结节,体积范围可以从微小到巨大,切面可见 出血、坏死、囊性变, 质地脆或硬韧。
组织病理学特征: 主要分为3型:梭形细胞为 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
讨论
下一步治疗:化疗?格列卫? 格列卫服用时间? 如何控制腹水?
胃肠间质瘤
一、概念 二、病理特点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GIST的定义
起源于间叶源性肿瘤,肿瘤位于胃肠道,组织学 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免疫组 化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遗传上存在频发性 c-kit基因突变。
最终确诊还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标 志物CD117和CD34。
危险度
GIST良恶性界限不清,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 瘤。即使是良性的肿瘤 ,在10年后也出现了 恶性转化
因此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制定了GIST危险 分级。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GIST预后良好的因素
肿瘤:体积小(<2cm),境界清楚 核分裂数<2/50HPF 瘤细胞欠丰富,无异型,无坏死
2019.1.2因“腹胀6月”入院。 2019.1.11CT:肝内 转移病变明显增大,腹腔内出现大量腹水,腹盆腔 巨大肿块,最大断面约254x157mm。残胃未见明显异 常。腹部肿物针吸活检,可见增生活跃的梭形细胞, 2019.1.4 CEA 1.86ng/ml,CA125 144.40U/ML CA199 20.20U/ML,考虑间质瘤复发。
开始口服格列卫治疗:300mg,qd。
复发后治疗
2019.5.21因腹胀明显,伴大量腹水,行腹腔 灌注化疗5-FU1g,继续口服格列卫治疗: 400mg,qd 。
复发后治疗
2019.2.23腹部CT:肝脏及左肾多发囊状,不除外肝 脏部分病变为转移可能。腹膜及肠系膜多发异常强 化结节及肿块,考虑转移可能,腹腔积液。
全身化疗:联合化疗的疗效<10%(氮烯咪胺、 丝裂霉素、阿霉素、顺柏)
腹腔播散:手术加米托蒽醌腹腔内化疗 肝转移:孤立瘤灶,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
优于全身化疗(总有效率82%) 放疗用于巨大肝转移或盆腔固定的疼痛病人
结合本例
本例为腔内型胃间质瘤。 本例患者免疫结果示:核分裂数<2/10HPF,
通常不需要淋巴结清扫。 手术过程中必须避免肿瘤破裂。
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伊马替尼(格列卫)辅助治疗可防止肿 瘤复发和转移 ,提高无复发生存率 ,适用于 中高危GIST患者。
治疗剂量和持续时间未明确 ,国外肿瘤学会 推荐剂量400mg/d,中危患者使用时间为1年年, 高危患者至少为2年。
转移性肿瘤
胃体部低度恶性胃肠间质瘤,肿物大小 15x13x11cm,境界清楚整齐,中央可见出 血、坏死,核分裂<2个/10HPF,肿瘤与脾 门软组织及网膜粘连,脾脏未见特殊改变。
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Ki-67<5%。
复发后治疗
2009年4月查体发现盆腔占位,95x138mm囊实性包块, 转移可能,肝内多发占位,肝右叶可见61.4x52.4mm 不均匀混合回声。考虑转移瘤,左侧腹腔占位, 2x2.8cm,考虑间质瘤复发。
肿瘤大小15x13x11cm。危险分度:中危。 故应开始予以格列卫辅助治疗。
可向腔内、腔外生长或同时生长。
GIST的免疫表型
抗体 CD117 CD34
SMA 100
% 96.0 77.2 22.3 17.5
临床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 期诊断困难。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其次是 消化道出血和不明原因的贫血。
辅助检查
最有帮助的检查方法是 CT、超声内镜、 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等手段。
初步诊断
胃部占位 胃间质瘤?
术中探查(2019.6.29)
肿瘤位于大弯侧,与胃腔相通,大小约 15x15cm,质韧,表面血管丰富,与膈肌、 脾脏、胰腺、结肠、小肠粘连紧密
术中诊断及处理
诊断:胃壁肿物(间质瘤) 处理:行开腹探查+胃大部切除+脾切
除+肠粘连松解术 (2019.6.29)
术后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