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全国2卷古诗鉴赏真题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一、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语文全国试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古代诗歌起源于先秦,盛行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B. 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C. 古代诗歌的形式多样,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
D. 古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表述,错误的是:A. 古代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B. 古代诗歌的韵律严格,讲究平仄。
C.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单一,主要是抒情。
D. 古代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鼎盛。
4. 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表述,正确的是:A. 古代诗歌的主题主要是山水田园。
B. 古代诗歌的意象丰富,具有象征意义。
C. 古代诗歌的韵律多变,以五言、七言为主。
D. 古代诗歌的题材单一,主要是咏史怀古。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5. 请简要概括古代诗歌的特点。
6. 请举例说明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7. 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B. 《论语》共有20篇,分为“论语”、“孟子”两部分。
C. 《论语》的作者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D. 《论语》的体裁是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8. 下列关于《左传》的说法,正确的是:A.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
B. 《左传》共有20卷,分为“春秋”、“左传”两部分。
C. 《左传》的作者有孔子、左丘明、孟子等。
D. 《左传》的体裁是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9. 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高考真题(解析版)
材料三: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A
3. A 4.①提供背景信息:通过月背知识介绍,强调了月背探测的科学和工程意义,突出了中国航天的创新和突破。
②突出书本主旨:介绍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任务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在月球探测方面的成就。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作者在推荐序强调了月背探测作为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和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的重要性,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尤其是“玉兔二号”探测到的科学成果,如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和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这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文化,并通过古代诗歌学会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之一。
因此,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重点考虑了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这个考点测验用来考察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考试的古诗歌考点,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诗歌鉴别和诗歌解题能力。
如何更好地准备这一考点,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在开始复习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中华文化制度的基本概念: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2、古代诗人的基本作品: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3、读懂古代诗词的技巧:如平仄、押韵等。
二、阅读练习题的重要性通过练习试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并且加强自己的复习效果。
以下是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一些练习题: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A、秋天的景色真美,猿猴也喜欢晒太阳B、登高以观天地之大,猿猴凄厉声鸣,景色优美C、长江之大,水势滚滚,无数琉璃般的黄叶飘落D、山中的景色清秀,江河之中河水清透,小鸟飞回晚秋答案是B,诗人杜甫用登高的方式观察自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猿猴的声音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声音的凝结,强调了山水自成一体的美景。
2、唐代张旭的《滕王阁序》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今世事如棋局。
谁人曾识,轻财重义,狎客临风,自逐东吴之绿舟。
”,其意思是:A、迎着柔和的春风,我随意地飘荡《滕王阁序》,慵懒而愉快B、我死之后,我想要我们国家的人民能够保持仁义道德的本质C、文艺的人在谈论和交流,那些风中凌乱的衣物是闲逸和无忧的象征D、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像下棋,谁是赢家还未可知,要坚守中庸之道答案是D,他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赏析滕王阁,阐述所感所想,关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
高考全国2卷真题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全国2卷真题及答案及解析高考全国卷是中国大陆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试卷之一,每年都会根据当年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进行更新。
本文将针对高考全国2卷的真题进行详细的解析,并提供答案,以帮助考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试内容。
一、语文科目(一)阅读理解1. 现代文阅读今年的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小镇上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扬,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考生在回答相关问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2.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部分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考生需要对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意境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
在回答问题时,考生应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二)作文今年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就“网络与现实”这一主题发表看法。
考生可以从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网络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等方面入手,展开论述。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注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论点的明确性和论据的充分性。
二、数学科目(一)选择题选择题部分涵盖了函数、几何、概率等多个知识点。
考生在解答时需要注意题目的细节,理解各个数学概念和公式,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
(二)填空题填空题要求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掌握。
在解答过程中,考生应仔细审题,避免计算错误,并注意答案的规范性。
(三)解答题解答题部分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考生在解答时不仅要展示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清晰的解题步骤和规范的书写也是评分的重要依据。
三、英语科目(一)阅读理解英语阅读理解部分包含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新闻报道、科技说明文等。
考生在阅读时应注意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并能够理解细节信息。
在回答问题时,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二)完形填空完形填空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提示,选择恰当的词汇填空。
2018-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分类汇编:2005-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学术小金刚系列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8-2019年高考备考2005-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2005年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
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下同)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2006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1、(四川卷)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1)【答案】请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述,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资料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2)【答案】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结合诗句的具体资料来分析。
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十五、14.(1)①“湿”字,描述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情绪。
②“迷”字,描述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述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应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高考全国卷2011-2017古诗歌鉴赏真题附解析
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与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庄重宁静;③强化作者充溢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出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挚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经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仿照,这从侧面说明白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高考试卷语文古诗鉴赏真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唐)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小题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4分)答案: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逝的感慨。
同时,“萧萧”和“滚滚”两个叠词,形象地描绘了落叶和江水翻滚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画面感。
三、小题2:请分析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受。
诗人通过“艰难苦恨”四个字,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
同时,“繁霜鬓”和“新停浊酒杯”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顿和无奈。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感慨。
四、小题3: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4分)答案:这首诗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自然景物,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颈联和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情感饱满,意境深远。
五、小题4: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分)答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描绘登高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反思。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落木、长江、悲秋、病痛等意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易逝的感慨。
同时,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无奈。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总结:这首诗以登高为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诗歌结构严谨,情感饱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022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
2022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
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
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及解析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存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开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消耗的本钱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管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历年高考古诗解析真题答案
历年高考古诗解析真题答案高考是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过的重要考试,而其中最让学生们感到头疼的题目之一就是古诗解析题。
在这一类型的题目中,考生需要通过对给定的古诗进行解析和理解,展示自己对于古诗文化的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历年高考真题出发,对一些典型的古诗解析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难题。
第一道题目是2014年全国II卷的一道古诗解析题。
该题目要求考生解析、理解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
先看一下题目中的古诗: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对于这首古诗,考生需要进一步解析古人的思想情感,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理解。
可以从桂魄初生秋露微引申出季节之变,思考秋天的象征意义,与现实生活中的渐冷的天气相比较,进而传达出秋天的凉爽与人们对这种凉爽的追求。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这两句诗通过描述一个人在秋夜里倚窗弹琴的情景,以及内心的怯懦和不忍离去,表达了作者对寂寞和孤独的体验。
这也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进行联系,如一些人在夜晚静寂的时刻会感到更深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又与古人的琴音相互映衬。
通过对这一题目的解析和理解,考生不仅能够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更能将其与现实联系起来,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第二道题目是1995年全国I卷的一道古诗解析题。
该题目要求考生分析、理解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解析这首诗的时候,考生可以从自然景观入手,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与现实生活中美丽的自然景色联系起来,突出了自然风光所带来的壮丽和无限的感叹。
同时再结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表达出古人对于追求进步和创新的向往。
这也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心态有共鸣。
通过对这些历年高考的古诗解析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诗意,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古诗文化的魅力。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真题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精心整理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到达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开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泼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开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那么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外乡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外乡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那么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那么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顶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顶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语文---诗句鉴赏2013年---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1《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1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1.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1--【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析: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三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晖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安徽卷琅琊溪1---【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2。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槎(cha 第三声):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近三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学生版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5、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2021新高考二卷语文古诗鉴赏
2021新高考二卷语文古诗鉴赏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历经千年仍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在2021年的新高考二卷语文考试中,也依然涵盖了一部分古诗鉴赏题目。
本文将对其中几首古诗进行分析与解读,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1. 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杜牧的《秋夕》一诗,通过描绘秋夕夜晚的景象,展示了秋天的美丽与神秘。
整首诗以形象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引入夜晚的氛围,银烛、冷画屏、小扇、流萤等意象,使人感受到秋夜的寂静与清冷。
诗中还巧妙运用了“夜色凉如水”来形容天阶,通过水与秋夜的联系,更加深化了对秋天气息的描绘。
最后两句“卧看牵牛织女星”,以对牵牛织女星的寄托,为整首诗增加了一丝浪漫色彩。
2.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是杜牧在对牵牛织女星的追思之后创作的,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通过宏大的景观和历史背景的烘托,诗人将遥远的故乡与自己相隔遥远的现实状况相映衬。
诗人的“遗民泪尽胡尘里”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的身份的无奈和悲凉,而“南望王师又一年”则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沉浸在战乱中的国家的忧虑。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通过描绘草原的生生不息、生死循环的景象,表达了人生离别和往事的深切感怀。
诗中的“一岁一枯荣”概括了草原的律动与沧桑,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比喻了离别的痛苦和离别后的重逢。
整首诗以明快的语言贯穿,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悠久,又通过离别来引起读者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变迁和离别的思考。
通过对以上几首古诗的鉴赏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感情表达方式。
在应对考试时,除了提取其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进行分析外,还应注意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倾向和表达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高考全国2卷
古诗鉴赏真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