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2)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二)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二)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二)1.一只母鸡对小鸡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鸡作出隐蔽反应。

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母鸡对小鸡发出的报警鸣叫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解析:选C。

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母鸡对小鸡发出报警鸣叫是一种行为,属于行为信息,小鸡作出的隐蔽反应是对信息作出的反应。

2.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D.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解析:选B。

A项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项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

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做到的是(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④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B。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有能量来源,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符合能量流动规律,四种成分具备;瓶底放鹅卵石并不是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4.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解析:选D。

A、B选项的描述为物理信息,C选项的描述为化学信息。

食物信息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化学信息也可以在同一种生物之间传递。

5.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稳态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稳态

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P103图4-15,说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阐明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方式一上图为美国耗资2亿美元建立的地球生物圈2号。

它是透明的,为什么呢?需要输入光能。

它又是封闭的,难道它不需要外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吗?方式二20世纪50年代,人们曾经在农田中广泛使用DDT杀虫剂,并取得了较好的杀虫效果,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竟也发现了DDT!DDT 是如何进入南极企鹅体内的呢?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否也能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学完这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后,我相信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问题了。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实例1.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2.实例(1)水循环:①水循环受太阳能、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和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水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水循环过程可以进行不断往复地迁移和转化(固态、液态和气态)。

(2)碳循环①碳存在形式⎩⎪⎨⎪⎧无机环境:CO 2和碳酸盐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②过程③碳循环形式3.人类活动影响——水体富营养化 (1)原因:水体中氮、磷含量过多。

(2)结果:藻类等过度繁殖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被破坏。

知识整合1.碳循环的过程模式图2.碳平衡的失调——温室效应例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D.C处于第三营养级答案 D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捕食食物链中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稳态 作业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稳态 作业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A.通过兔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解析: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有三条去路: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释放;二是兔自身的生长发育,然后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即狐摄入,但狐摄入未被消化的以粪便形式排出的部分属于兔的能量,而不是狐的能量;三是未被狐摄入的能量。

兔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答案:B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解析:许多动物通过尿来传达时间信息,以及用来标记领域,属于化学信息。

前三项皆为行为信息。

答案:D3.下列方法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1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增加生物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4.利用性外激素在田间诱捕害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物理信息B.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化学信息C.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行为信息D.性外激素的使用可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性外激素为化学物质,是一种化学信息。

答案:B5.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解析:在树→昆虫→食虫鸟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将树、昆虫、食虫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逐渐减少。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2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2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2课时课时作业1 •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①②③分别是()A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B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选B。

生态系统包括其①结构和功能,其结构又包括②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即③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B项正确。

2.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等,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三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腐生菌是分解者A .①②B .③④C.②③ D .①④解析:选C。

牛、鹿、羊等是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此外还包括了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即它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是三种动物的总称,每一种动物会涉及很多具体种类,因而不能把它们分别看作是一个种群。

它们中的动物只是其中的一类生物,并不包括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与群落概念不符。

3.下列关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 .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B .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 .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解析:选A。

趋光性是昆虫的先天性行为,是对光刺激的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农业害虫并不都是昆虫,A错误;温度会影响植物的分布,B正确;水是生物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非生物因子,C正确;生物生活在环境中时刻受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只不过有的作用更突出些,D正确。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选C。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解析)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内环境的稳态》1.图中①②③④为体液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组成人体的内环境B.相对①来说,②中蛋白质含量较多C.④中的液体可透过管壁直接进入②D.在生物体中,体液大部分存在于③中2.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内环境维持较高的渗透压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C.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温度过高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D.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恒定3.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组织液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则渗透压越大4.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5.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C.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6.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

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B.白蛋白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C.白蛋白减少,O2运输能力减弱D.白蛋白增多,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7.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8.下列各物质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有( )①葡萄糖 ②血浆蛋白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⑤尿素 ⑥氨 ⑦激素 ⑧水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⑧C.②④⑤⑦⑧D.④⑥⑦⑧9.人体组织内的线粒体产生的CO2排出体外时,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B.组织液→血浆C.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D.组织液→淋巴10.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内D.洗澡时耳中进水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和Cl-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12.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 ②胰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细胞质基质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液 ⑩胃液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13.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细胞内液C.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14.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稳态》学案2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稳态》学案2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稳态》学案2 苏教版必修3生态环境的稳态(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①、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②、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③、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基本知识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对于外界环境的干扰,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等能力。

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中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需要有足够的持续稳定的能量(太阳光能)输入、具有一定营养关系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各生物成分之间还应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比例等条件,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

从功能上看,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时,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结构上看,其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种类、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其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性。

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四、知识梳理概念生态系统的稳态保持稳态的原因和条件特征稳态的相对性⊙要点解析1、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1)从发展阶段看:稳态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

(2)从结构上看:其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种类、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其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对稳定,生物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

(3)从功能上看: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

(4)从形成的内因看:生态系统稳态的存在和维持的关键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精品专题课后练习【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9分后)右图1就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提问以下问题:(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

碳在甲、乙、丙之间以_________形式传递。

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较之,图2右图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原因就是。

图2中属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存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分,每空1分)(1)生产者呼吸作用(细胞体温)有机物轻易(2)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2分,对1点给1分)食用菌、蚯蚓(2分,对1点给1分)【考点】高中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试题分析:(1)在图1中,甲能固定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生理过程代表的是呼吸作用,碳在生物群落间以有机物形成传递。

如果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较之,图2右图生态系统因为生物种类太少,营养结构直观,自我调节能力强,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图2中属分解者的就是食用菌和蚯蚓。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下面就是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出现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以下描述错误的就是a.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b.经过细胞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c.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物质③最有可能就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图示过程彰显了它具备辨识功能【答案】c【考点】高中生物知识点》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两者正在进行抗原信号的呈递,a正确;经过细胞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以利于后续信号的传递,b正确;病原体进入细胞①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c错误;物质③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图示过程体现了它具有识别功能,d正确。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三[目标导读]1.概述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并归纳物质循环的特点。

2•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归纳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重难点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特点。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知识•储备区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单位为百万千焦(X 106kJ)。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X 106kJ,但其中118 761 X 106kJ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1 •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括号内,这部分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2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0%。

5•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60%o 6•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1)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细胞呼吸消耗。

(2)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3)还有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课堂导入F图为美国耗资2亿美元建立的地球生物圈2号。

它是透明的,为什么呢?生:需要输入光能。

师:同时,它又是封闭的,难道它不需要外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吗?学完这节“生态系温故追本溯鯨推陈方可却新(;阳)来利用(411)分解者g丈阳辐射呼吸泊耗统的物质循环”后,我相信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个问题了。

学习•探究区探究点一水的循环、碳的循环和氮的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水的循环、碳的循环和氮的循环,请结合教材P97〜99内容分析它们的具体过程,并归纳其共同特点。

1.水的循环(1)分析图中数据:海洋蒸发量比降水量多出0.37,陆地的降水量比蒸发量多出0.37,这可以说明海洋中蒸发的水量大部分直接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海洋,小部分降到了陆地上。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苏教版三同步训练:2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附答案)(第2课时)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苏教版三同步训练:2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附答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____________;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________,可以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3.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态。

它是生态系统的______和______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原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________,各个种群的生态位________,以及食物链越________,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就越强。

5.生态系统稳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方式进行的,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________。

思考讨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与恢复力一定呈反比吗?3.保持相对稳定结构功能4.生物多样性越多分化复杂5.负反馈调节相对性思考讨论:不一定。

如北极冻原,无论抵抗力还是恢复力均较差。

1.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2.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黏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

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

此过程信息传递方式是()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受到破坏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破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教案-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教案-新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及特点;概述研究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意义。

(2)通过图解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并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

(3)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难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负反馈调节机制三、教学方法1.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材料,让学生观察,然后分析归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本节主要是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内容。

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有趋于稳态的特点,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3.制作动画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机制。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初步的讨论、交流,各组在作业本上写出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种类,并举例说明: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另外,各组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结构体系。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试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收集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的例子,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相关视频资料。

高中生物4.2生态系统的稳态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4.2生态系统的稳态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4.2生态系统的稳态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解析兔子摄取了草,其中一部分被同化了,兔子同化的能量可以流向下一营养级——狐,可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也可流向分解者。

在兔子摄入的能量中,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的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答案B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那么该人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 )A.10 kgB.40 kgC.100 kgD.280 kg解析由题意知人的能量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植物→人,②植物→羊→人,③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人。

设通过①②③三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a、b、c,则a×20%=1×1/2 kg,b×20%×20%=1×1/4 kg,c×20%×20%×20%=1×1/4(kg),求出a=5/2(kg),b=25/4(kg),c=125/4(kg),进而求出a+b+c=40(kg)。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B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图中②③④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丁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解析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判断,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初级消费者,丁为次级消费者。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2)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2)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1 •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解析】牛、羊、鹿等是消费者,蜣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此外还包括了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即它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是三种动物的总称,每一种动物会涉及很多具体种类,因而不能把它们中的牛、羊、鹿仅看作是3个种群。

它们中的动物只是其中的一类生物,并不包括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与群落概念不符。

【答案】D2. (2012大庆检测)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 一定能固定CO2C •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 —定是植物【解析】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绿色植物等。

【答案】D3. (2012白山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C.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D. 能量金字塔可以倒置【解析】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与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分析如下:所有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或消费者(如寄生细菌),但腐生细菌只能是分解者。

自养型生物能将外界无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也都是自养型生物。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减少的,故能量金字塔不会是倒置的。

【答案】C4. (2011海南高考)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课件-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课件-新版

同一类型( B )
A.小蠹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 息等,召唤同伴来共同取食 B.雄蚊能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低频声波找到雌蚊 C.群居动物通过群体分泌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D.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
抗的现象
退 出
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2.信息传递的作用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 稳定性
1.候鸟成群结队地南北长途往返飞行都能准确到
达目的地。这是因为候鸟对地球磁场有特殊的感
受能力。这种信息属于( A )
A.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
昆虫学家用灵敏的录音机先将雄蝼蛄唱的“情 歌”录下来,在晚间于田野中大音量播放,引来成 群结队的蝼蛄“姑娘”奔向录音机,科学家轻而易
举地把它们无情的消灭。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举例说出生态系统
信息传递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
及特点;概述研究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意义。 2.通过图解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 应用。并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阐明生态系统的自 我调节能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抵抗干扰,维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 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比较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
沙漠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较 低 恢复力稳定性较 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2: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2: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 A[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定,它不仅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它的特点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内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平衡,这种调节往往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来实现的。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成反比,即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亦然。

抵抗力稳定性与自动调节能力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而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需对该草地进行除虫、除草等措施,使该草地的成分变得单纯,故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故选B。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答案] B[解析]该诗句描述的是草原被毁灭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应为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反之越低,B正确;某些环境恶劣的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错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种类及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D错误。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提示:如图5-1,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图5-1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
(二)思考与讨论
3.提示: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4.提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

各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5.提示: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图5-2这样的简化模型。

图5-2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旁栏思考题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四)练习
基础题
1.(1)阳光;(2)10~15 m;(3)消费者、分解者。

拓展题
提示:可以。

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

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必修3专题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二)-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暑假作业

必修3专题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二)-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暑假作业

专题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其中丙为分解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丙处于两个营养级B. 图中包含两条食物链C. 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 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3.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4.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CO2B.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乙C.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D. 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丙5.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①~⑦表示能量的流动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生产者和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 图中①为光合作用,⑤为呼吸作用C. 经③流向B的碳可用于B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 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弱②⑥⑦过程6. 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 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 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 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 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7.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课时作业二
1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02的形式进行循环
B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0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
解析:选C。

硝化细菌等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将大气中的C02转变成含碳的有机物。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A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 .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 .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这种运动带有全球性,它不局限于陆地生态系统,更不局限于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也不同于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过程。

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 .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 a传到b
解析:选B。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
者。

该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

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
传到分解者和消费者。

4.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
B .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
C.甲T丙T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 .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解析:选D。

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
呼吸作用,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选D。

A项,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由于N、P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过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

B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C项,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每个营养级约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

D项,无机环境
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反复利
用。

7.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 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A •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 •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 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 •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解析:选C。

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土壤中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的量,提高光合作用,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蚯蚓种群数量达到 K值时, 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

&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从外部引入消费者 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 •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选D。

群落由系统中所有生物组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光能、化能自养型生物在内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
物返回无机环境。

9•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
形式存在。

(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产生的温室效应
现象。

解析:(1)图甲中a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①表

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

②表示呼吸作用。

(3)“低碳生活”是
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

(4)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答案:(1)分解者有机物(2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3)⑤(4)B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10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
万分之一(即10「6),能量单位:kJ cm「2 - 1]。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1)图甲中的 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2)过程①表示,过程②表示
(填数字)
⑷图乙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原因是
[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
七壤
*
*

-
冇机物
-2 - 1
⑵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___ k J cm • a。

⑶用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至U B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__ ,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
________ 散失。

由于生物在代谢中不能再利用__________ ,因此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指 _________ 、______ 和CO2等物质的流动过程。

图中D是____________
⑸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于 ____________ 中的有毒物质,经 _________ 高度浓缩,在
________ 越高的生物体内浓度越大。

解析: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
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
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面:
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随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三是只有小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 306 + 63 = 466 kJ cm-2〃 a-勺。

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 63詔66 X 100%疋13.5%。

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其含量越高。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2)466
(3)13.5% 细胞呼吸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水无机盐分解者 (5)无机环境食物链营养级
11.如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部分种群的食物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 (填字母)。

(2)图乙中d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

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则b可利用的
能量________ 。

(3)图乙中a同化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据图提出两项实现“低碳”、缓解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叩
解析: (1)由图可推知, A 为生产者, B 为分解者, C、D 为消费者, E 为无机环境中的
C02库,所以属于生物群落的有 A、B、c、D。

⑵图乙中,d和c都以e为食,属于竞争关系;a以d、c为食,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必然要从c获取更多的能量,从而使 b 的竞争者减少,可利用的能量增加。

(3)A 同化的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一方面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可通过增加植被来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 (1)A、 B、 C、 D (2)竞争增加
(3)生长、发育和繁殖(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 (或开发水能、太
阳能等新能源 )( 答案合理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