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_叶浩生

合集下载

心理学通史叶浩生

心理学通史叶浩生

心理学通史叶浩生
《心理学通史》是由叶浩生教授撰写的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心理学通史》首先从古代哲学思想开始,探讨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理解。

然后,书中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包括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不同学派和理论的发展和争论。

叶浩生教授在《心理学通史》中还对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设计进行了介绍,阐述了科学研究在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分析了心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以及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神经科学、生物学、哲学等。

通过对多个学派和理论的全面介绍,叶浩生教授展现了心理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心理学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视角。

总之,《心理学通史》是一本系统全面地介绍心理学发展历程和理论的著作,对于心理学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及习题(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及习题(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7章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1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一)哲学背景1.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研究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学者就在记忆和思维等问题的研究上阐发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导致了认识论发展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对现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2.经验论与唯理论(1)经验论主张人的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

感觉经验给人提供了简单观念,通过联想,简单观念就可以组成复杂观念。

现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就受到了联想原理的启发。

(2)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贬低感觉经验,主张“天赋观念说”。

其观点对现代认知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

(3)乔姆斯基(Chomsky)在解释语言的获得时,提出人先天具有一种语法的转换生成结构。

乔姆斯基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唯理论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中的继续。

3.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康德认为任何知识都是由质料和形式两种成分构成的。

质料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而形式则是先验的。

质料只有依靠这种先天的范畴的整理才具有规律性和可靠性。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所假设的“认知”结构与康德的理性范畴具有类似的功能。

(二)心理学背景1.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精神、方法和课题,提出了“口述报告法”或“出声思考法”。

2.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心理的内部机制,注重信息的破译、编码和整合,强调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在新行为主义的S-O-R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种可与计算机的操作相类比的认知模式,从而保持了对心理过程探讨的可操作性,使其研究体现出客观性。

4.皮亚杰学派的影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信息加工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加工,它强调认知模型、心理定势在信息选择、接受、编码中的积极作用;而且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采纳了皮亚杰所提出的先天图式概念,并将其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

西方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主义的困境_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主义的困境_叶浩生

2002年7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y,2002 第4期Jo urnal of N anjing N or mal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N o.4西方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主义的困境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西方心理学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指导思想和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裂现象。

面对这种分裂现象,不少心理学家为之焦虑,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其中以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茨等人所倡导的整合主义最为引人注目。

整合主义站在自然科学的立场上,试图以贯彻客观性原则,严格遵循客观方法来作为统一心理学的方式。

由于整合主义的基础是传统的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因而整合主义受到了不少批评,面临着尴尬的困境。

心理学的整合只能是多元化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同时又允许多样化成分的存在。

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成分之间是可比的、和谐的,而不是矛盾,冲突的。

通过释义学式的对话,增进相互的了解,这种基础是可以建立的。

关键词:整合主义;西方心理学;释义学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2)04-0102-08西方心理学自从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相互竞争,互相排斥,有时甚至达到炽热化的程度。

近年来,学派的争吵趋于平静,但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却又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和分裂,以至于心理学家经常产生诸如“心理学会不会解体”之类的疑问。

整合主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它力倡心理学的统一,试图构建统一心理学的宏大理论。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分析心理学的分裂状况及其心理学家对它的反应,然后阐述整合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指出其局限性,最后提出我们对心理学整合问题的看法。

一、西方心理学的分裂及其心理学家的反应从历史上讲,心理学从来就不是统一的学科。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建立实验心理学的同时,认为实验的方法只能研究低级的心理过程,因此他又设计了通过对语言、神话和风俗的分析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民族心理学。

叶浩生《心理学史》读书心得感悟

叶浩生《心理学史》读书心得感悟

叶浩生《心理学史》读书心得感悟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叶浩生《心理学史》读书心得感悟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叶浩生《心理学史》读书心得感悟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心理学史》是叶浩生教授编写的一本介绍心理学发展史的著作。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_叶浩生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_叶浩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叶浩生 摘 要 传统心理学执著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心理学的破碎与危机。

若要克服危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则首先必须吸收系统的思想方法,实现思维方式从还原思维到整合思维的转变。

这一转变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2.从元素组合认识方式到综合分析认识方式的转变;3.从“上向因果关系”的单向思维到“双向因果关系”思维的转变;4.从物理科学的统一观到系统论的科学统一观的转变。

关键词 心理学 还原论 系统论 整合当代心理学处于支离破碎、恶性分化的危机之中,而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除了学派的门户之见影响外,传统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若要克服这种危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则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倡导系统的思想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中的表现,然后阐述现代系统方法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学影响,最后论述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的几个方面。

一还原(reduction)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化简、减少、降级、归并、分解等等。

还原方法把较高层次的事物、事件或关系分解、剖析为较低层次的组成部分,用低层次组分(co mpo nent)的特性及其结合方式推断高层次事物的特性。

作为一种探索事物的手段,还原方法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事物的整体和组分之间关系,因为人对整体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表象的感性的整体开始的,经过知性的抽象,把整体分解为组分,再进而达到理性的整合,形成对整体的理性认识。

可以说,还原方法是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整体到理性的整体中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原论(r eductio nism)则是一种极端的还原方法,它无限夸大还原方法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把较高层次事物的性质看成是由较低层次的组分性质机械累加的结果,并试图把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归结为低层次组分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直接结果是以还原的方式看待一切事物,无论是否适合还原,皆以还原的方法进行分解,以至于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4-6)章【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近代欧洲的心理学思想4.1复习笔记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兴起(一)经验主义的兴起1.经验主义兴起的背景(1)政治上,英国和法国的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先后从封建主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科学上,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科学成果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为近代唯物主义批判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哲学上,力图把科学和哲学从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哲学向自然和理性回归。

2.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四个特点(1)英、法两国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2)英、法两国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笛卡尔和洛克两人的哲学思想。

(3)英、法两国心理学思想主要以经验论为主要理论特征。

经验论心理学思想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联想主义,主要是在英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是感觉主义,主要发展于法国,并形成感觉主义心理学。

(4)英、法两国心理学思想都以机械决定论为理论模式。

(二)理性主义的兴起1.理性主义在荷兰的兴起背景(1)经济上,荷兰于1609年成立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胜利后,荷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2)科学上,荷兰的科学、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上,17世纪前半期荷兰还面临着进一步反封建的任务。

这一任务在思想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为反封建教会和宗教神学的统治而斗争。

斯宾诺莎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进步思想家。

2.理性主义在德国的兴起背景(1)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慢,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仍居于统治地位。

(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曲折的方法,从自然科学中吸取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用思辨的方式来表达进步的要求,取代革命的实践,另外由于欧洲大陆的历史传统等原因,在德国近代相当长时期里就形成了理性主义心理学。

(3)19世纪40年代,激进民主派便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因而德国的古典哲学就由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传统转向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则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心理学历史纵览(叶浩生)

心理学历史纵览(叶浩生)

心理学历史纵览(叶浩生)心理学历史纵览是叶浩生的一本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概括了心理学的起源、不同流派的发展以及重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一、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感知、记忆、心理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二、不同流派的发展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

其中,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结构主义强调对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描述。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心理的流"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连续而不断变化的。

功能主义关注心理现象的功能和作用。

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可观测行为,将心理学从主观的内部过程中解放出来。

皮亚杰、华生和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重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例如,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巴德拉的人格理论、皮亚杰和英格尔斯的发展阶段理论等也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研究方面,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和菲利普·齐姆巴多的监狱实验等对人类行为和道德伦理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心理学历史纵览》是一部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著作。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不同流派的发展以及重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这本书对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者、研究者和学生来说必不可少。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以叶浩生《心理学通史》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史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
知识精华。第二部分,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叶浩生《心理学通
史》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读书笔记
和我看的第二版的书的内容都不太对得上,有些概念都不太对的上,不知道编制笔记的人是不是看着叶浩生
的书来提取的内容。
目录分析
3
第1章中国古代
心理学思想史
第2章古希腊罗
马时期的心理
学思想
1
4
第3章欧洲中世
纪和文艺复兴
时期的心理学
思想
第4章近代欧洲
的心理学思想
2
5
第5章科学心理
学的建立
3
第6章构造心理

第8章美国的机
能心理学
1
4
第9章行为主义
第7章欧洲的机
能主义心理学
2
5
第10章行为主
义的演变
感谢观看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及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及详解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及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及详解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及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及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及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及详解
12.1复习笔记
第20章认知神经科学
第21章进化心理学
第22章生态心理学
第23章文化心理学
第25章社会建构论
心理学
第24章女性主义心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2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2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圣才出品】

观察,因此柏拉图的哲学对科学的推动甚少,甚至还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但是他的许多观点
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他的理念论心理学思想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4.亚里士多德对心理学思想发展的贡献及局限性。 答:(1)贡献 ①建立了一个知识体系,关于灵魂的研究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方面都同关于活动的机 体的研究发生关系; ②界说了灵魂的性质及其活动,使灵魂成为活跃的生物的一种表现,而活跃的生物又是 灵魂的一种表现,根除了以前的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 ③具体描述和解释了人类的经验和行为,论述了觉醒、睡眠、做梦、记忆、情绪和人际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2 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课后习题和详解
1.试析古希腊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答:哲学内的起源发端于 2000 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公元前 6~5 世纪。古希腊人在理解自然和人类自身问题时,超越了古代先民们流行已久的泛灵论、迷信 或魔法等超自然的思维方式,而逐渐转向了以自然主义和经验观察的方法理解、预测和改造 自然界。他们以人间的勤劳和智慧头脑,创造了人类灿烂辉煌的先进文明。 (1)重要性: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对宇宙的本质和起源问题,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其中“孕育了两种重要的理智张力”:一种张力是“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另一种 是在“存在与形成”的哲学之间。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一些古希腊哲学家,否认感知经验的 可靠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企图从人类内在的理性和固有观念中确立知识、真理 的可靠基础;而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一批思想者,则从感性经验出发思考世界的本原和多 样性特征。在有关“存在与形成”的哲学问题上,主张存在论的学者坚信世界上具有永恒和 超越的真理与价值,而坚持形成论的思想家则否认永恒真理和永远不变的存在,认为只能在 不断变化的经验中寻找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两种理智张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从古希腊 以来一直激发着西方人的智慧生活,至今仍然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2)影响:古希腊早期的哲学流派有米利都学派、比达哥拉斯学派、爱非斯学派、爱 利亚学派、元素论学派等,这些流派都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希腊早期哲学开掘了西 方思想的源头,集中关注自然问题,并逐渐转向关心人间的问题,尤其是认识和道德问题。 吸引并激发了后来的思想家的许多智慧,不仅明显地在生物学、物理学上,而且也在后来独

具身认知_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_叶浩生

具身认知_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_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5, 705–71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05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南京 210097)摘 要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心含义包括: (1) 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 (2) 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 (3) 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 认知存在于大脑, 大脑存在于身体, 身体存在于环境。

具身认知最初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 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 但是现在这种哲学思考已经开始走向实证领域, 实验的认知心理学家开始从具身的角度看待认知, 形成了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但是具身认知研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心理学; 认知; 具身化; 具身认知; 认知主义 分类号 B84-09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最初, 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 其后, 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同行为主义相比, 这两种模式都把心理学家注意的中心转向内部心理过程, 着力探求调节行为的认知机制, 因此被称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

然而有证据表明, 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后认知主义” (post- cognitivism)的变革(Gomila & Calvo, 2008, p.7)。

在这场变革中, “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 这个幽灵就是具身认知”(Goldman & Vignemout, 2009, p.154)。

具身认知成为一个焦点论题, 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1 具身认知的概念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译“涉身”认知(孟伟, 2007), 其中心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 “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 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 因此, 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 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 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收稿日期: 2009-09-10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李恒威, 盛晓明, 2006, p.184)。

叶浩生心理学史 皮亚杰理论PPT学习教案

叶浩生心理学史 皮亚杰理论PPT学习教案
第29页/共91页
第二个原因是受到生物学的启示。皮亚杰的研究 是从生物学开始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给了 皮亚杰以重要的启发。皮亚杰观察到,动物为了 适应生存的环境,可以导致形体的改变,以这种 观点解释认识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生活实 践中不断根据变化的条件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以便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同客观条件保持一致。在 这里,无论是动物形体的改变还是儿童认知结构 的改变,都是在环境的作用下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所以,皮亚杰借用了生物学的这一术语来说明智 慧的本质。
皮亚杰曾反复强调:智慧就是适应,智慧乃是一 种最高形式的适应。
皮亚杰为什么要以适应来解释智慧的本质呢?其 原因有两个:一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进化 论得到广泛传播以后,许多心理学家开始注重意 识的适应功能和意识对人类适应环境的意义和价 值。
第28页/共91页
皮亚杰接受了适应的观 点,认为不仅存在着生 理水平上的适应,在心 理水平上和在认识水平 上也存在着有机体对环 境的适应,有机体通过 同化与顺应,使认识与 环境协调一致。正是在 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 类的认识得到不断的发 展和提高。
第14页/共91页
二. 皮亚杰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图式(schema)
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但是这种结构并非解剖学 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动作 也不是仅指行为的动作,它包括思维等认知的动 作,如运算等等。 个体所以能对刺激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是 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应付这种刺激的思维或行为图 式。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 个体的认识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体具有什么样的认 知图式。
同化和顺应的图示:
第23页/共91页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第3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第3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课后习题和详解1.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何重要意义?答:(1)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心理学史不仅是联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整合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各种取向、各种理论流派的一种力量。

(2)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学科,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如果没有理论思维,仅凭经验实证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心理系的学生来说,理论思维的训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仅仅懂得方法和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选择研究的课题和分析研究的结果方面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

(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心理学历史知识的分析和领会,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研究的选题,问题的讨论和正确认识各种人物和理论是有帮助的。

2.试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九大范畴的基本含义。

答:(1)人贵论人贵论是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理论。

它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天”。

人贵论有四种学说:①得气说;②智慧说;③道德说;④能劳动、直立、语言说。

(2)形神论形神论即心身论,是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关系问题的思想理论。

(3)心物论心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心物论思想认为“物”决定着“心”,客观事物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但不同思想家的具体提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①“遇物而能貌之”说;②“精合感应”说;③“感而后应”和“感而后知”说;④“物至神应,应与物接”说;⑤“内外之合”说;⑥“在外之资”、“缘外而起”说。

(4)性习论性习论是关于人的生性与习性关系的思想理论,它跟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问题有密切联系。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笔记完整版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1.1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一)古希腊早期哲学心理学思想泰勒士(约前624-前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其思想是古希腊最早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开始。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区分了身体与灵魂。

把灵魂分为理性(reason)、智慧(wisdom)和情欲(lust)三部分。

只有人的灵魂三者齐备,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没有理性。

其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始。

恩培多克勒(约前490-前430)提出“四根说”(土、火、水、空气)。

(二)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柏拉图(前427-前347)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又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意气和情欲)。

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

(后来康德明确提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论灵魂》。

认为灵魂和身体是合一的,可通过身体、行为间接了解灵魂。

最早提出演绎法。

(三)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1、怀疑学派(皮浪)2、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3、斯多噶学派(芝诺)4、新柏拉图学派(普罗提诺)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一)中世纪哲学心理学思想奥古斯丁(354-430)提出内省法。

(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1452-1519)提出影响距离知觉的五种因素:①线条透视、②节目透视、③空气透视、④移动透视、⑤双眼视差。

三、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一)概述培根(1561-1626)“知识就是力量”,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

首创归纳法。

笛卡儿(1596-1650)虽未正式提出“反射”这一术语,但提出了反射论思想。

在心理学史上被称为反射动作学说的创始人。

描绘了反射活动的模式。

(二)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1、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霍布士、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布朗、詹姆斯•穆勒。

△洛克提出“第一性质”,指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

质化研究_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_叶浩生

质化研究_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_叶浩生

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X叶浩生X X 王继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南京,210017)摘 要 主流心理学一直坚持量化研究的传统。

但是近些年来,质化研究开始复兴,成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范式0。

实证主义的衰落和社会科学家对现象学、释义学科学观的重视是质化研究复兴的理论基础。

量化方法的困境与多元方法论的思潮、应用实践的需要都促进了心理学家重新接纳质化方法。

质化方法的特征是:(1)追寻意义;(2)情境敏感性;(3)主位研究策略;(4)整体描述策略。

在怎样看待质化研究方面,心理学内部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关键词: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 范式 研究方法 心理学在研究方法方面,主流心理学一直坚持量化研究的传统,认为量化研究是成熟科学的标志;定性分析,或者质化研究仅仅处在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

然而最近几年来,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质化方法在研究人类主观体验方面的优势使得许多学者重新关注质化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质化研究开始突破量化传统的坚冰,在咨询和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崭露头角,成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的/范式0,[1]以至有些心理学家称质化研究范式导致了心理学/地壳的巨变0[2]。

1 心理学中质化研究的复兴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有关心理学思想的探讨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笼统的、定性的分析。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近代,思想家们在认识大千世界的同时,反刍自身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阐发了许多深刻的心理学思想观点。

尽管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许多学者认识到量化方法对探讨自然世界的价值,物理、化学等学科也由于采纳量化方法而获得巨大进展,但是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精神世界的主观性使得量化方法难有用武之地。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宣称,心理学永远不能成为物理学和化学那样的科学,因为心理现象无法量化。

康德的观点代表了这一时期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所以,哲学心理学思想仅仅是一种定性分析,换言之,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是质化研究的产物。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_叶浩生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_叶浩生

心 理 学 报 2007,39(1):184~190 A cta Psychologica S i n ica184收稿日期:2006-06-06*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04J YA001)。

通讯作者:叶浩生,E-m ai:l hsyecan ada @yahoo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摘 要 随着经验实证主义的衰落,心理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人们对理论和经验观察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理论不再是经验观察的附属物,相反,经验事实是被理论决定的。

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和归纳,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以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理论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因为经验事实由于受到理论的污染,不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

在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的评价标准可建立在概念和逻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以及实践和应用的水平上。

关键词 理论心理学,后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范式论。

分类号 B84-09经验主义曾经是心理学的元理论基础。

依照经验主义科学观,科学研究始于经验观察,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任何脱离经验事实的理论和概念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心理科学成为搜集经验事实的操作活动,理论思维成为第二位的,次要的,有时甚至成为不必要的和被禁止的。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曾经宣称[1],科学中没有理论问题,即使逻辑问题也应该通过实验来解决,因此理论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是不必要的。

理论心理学的发展由此陷入了低谷。

然而,随着经验主义及其现代的代表)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心理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里,人们对理论和经验观察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理论不再是经验观察的附属物,相反,经验事实是被理论决定的。

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一个经验事实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课后习题和详解1.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何重要意义?答:(1)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心理学史不仅是联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整合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各种取向、各种理论流派的一种力量。

(2)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学科,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如果没有理论思维,仅凭经验实证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心理系的学生来说,理论思维的训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仅仅懂得方法和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选择研究的课题和分析研究的结果方面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

(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心理学历史知识的分析和领会,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研究的选题,问题的讨论和正确认识各种人物和理论是有帮助的。

2.试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九大范畴的基本含义。

答:(1)人贵论人贵论是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理论。

它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天”。

人贵论有四种学说:①得气说;②智慧说;③道德说;④能劳动、直立、语言说。

(2)形神论形神论即心身论,是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关系问题的思想理论。

(3)心物论心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心物论思想认为“物”决定着“心”,客观事物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但不同思想家的具体提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①“遇物而能貌之”说;②“精合感应”说;③“感而后应”和“感而后知”说;④“物至神应,应与物接”说;⑤“内外之合”说;⑥“在外之资”、“缘外而起”说。

(4)性习论性习论是关于人的生性与习性关系的思想理论,它跟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问题有密切联系。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2021年整理精品文档)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2021年整理精品文档)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的全部内容。

绪论●心理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的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

以罗伯特·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史家对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立组织,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创办专业杂志。

第一章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爱菲索学派:赫拉克利特,反对灵魂不死, 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火是万物的本原。

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原子论学派:德谟克里特,有关灵魂与感觉的认识,则显得更加贴近唯物主义倾向,有些观点已接近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古希腊繁荣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全面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内容,形式表示事物的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动力表示事物在质料和形式之●亚里士多德的记忆观。

从日常观察入手,探讨了记忆的本质、特性、类别和条件,认为记忆是过去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记的再生,记忆代表着过去经验的一组意象,是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过去的"时间特性。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圣才出品】

绪论一、研究心理学史的意义(一)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1.心理学史不仅是联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它也是整合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各种取向、各种理论流派的一种力量。

2.心理学史对于心理学系学生来说,是把握当代心理学全貌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从历史进程中发现心理学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这是克服心理学的分裂困境,实现心理学统一的必要途径。

(二)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理论思维是不可缺少的,而实践证明心理学史的学习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为在学习心理学史的时候,我们通过对心理学史上的理论体系的分析,通过对心理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论证观点的考察,通过对心理学流派来龙去脉的梳理,必然使我们的思维、判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培养出较高的理论素养。

(三)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心理学历史知识的分析和领会,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研究的选题,问题的讨论和正确认识各种人物和理论是有帮助的。

二、心理学的历史观(一)库恩的范式理论1.范式的基本含义(1)从心理方面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的共同态度和信念。

(2)从理论方法上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所公认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

库恩认为,范式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2.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依据“范式”概念,库恩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1)前科学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范式还没有形成,学科内部学派林立。

依据库恩的观点,心理学目前就处在这一阶段。

(2)规范科学时期。

稳定的科学范式开始形成。

大部分科学家依据范式进行研究,对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

(3)反常与危机时期。

当与范式不一致的现象经常出现时,科学家对于范式的信心逐渐动摇,产生了分歧和混乱,学科由此丧失了共同的研究基础。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第13章 皮亚杰学派)【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第13章 皮亚杰学派)【圣才出品】

第13章皮亚杰学派一、单项选择题1.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卡尔B.皮亚杰C.奈瑟D.罗杰斯【答案】B【解析】皮亚杰学派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始创,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

2.他是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发展心理学中受到普遍重视,他的地位和影响至今仍是难以替代的。

这位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艾里克森C.维果茨基D.班杜拉【答案】A【解析】皮亚杰学派又称日内瓦学派,由皮亚杰创立,强调发展与内外因的统一,强调智力发展要趋向一个理想化的终点。

3.皮亚杰以()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A.认知发展B.生理发展C.性欲说D.主导活动【答案】A【解析】皮亚杰的理论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图景,对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4.下列特征中,()不是前运算思维的特征。

A.思维不可逆性B.思维缺乏同一性C.思维缺乏互补性D.思维的可逆性【答案】D【解析】前运算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等符号形式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当思维是直觉的时候,就不能进行抽象操作,因而不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

5.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其中2~7岁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思维阶段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获得了“客体永存性”概念;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自我中心性”的认知特点;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克服了“自我中心性”,出现“观点采择”,获得思维上的“守恒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思维具有了抽象性。

心理发展中的认知心理学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心理发展中的认知心理学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心理发展中的认知心理学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在心理学领域中,认知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个体的思维、知觉和思维方式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处理信息,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

在心理发展中,认知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揭示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

心理发展中最早的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许多年前,当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观察,研究者们发现儿童在认知上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而建议了按照年龄划分的认知发展理论。

例如,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操作,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

然而,现代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认知发展并没有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严格按照年龄阶段进行。

相反,每个人的认知发展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此外,个体的思维方式也在心理发展中不断演变。

习得思维方式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思维方式。

这些思维方式通常受到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举个例子,东亚文化中的人们普遍倾向于以整体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更加突出,重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

这种文化差异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个体的思维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

这种技术媒介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从而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心理发展中的认知心理学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

它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叶浩生 摘 要 传统心理学执著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心理学的破碎与危机。

若要克服危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则首先必须吸收系统的思想方法,实现思维方式从还原思维到整合思维的转变。

这一转变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2.从元素组合认识方式到综合分析认识方式的转变;3.从“上向因果关系”的单向思维到“双向因果关系”思维的转变;4.从物理科学的统一观到系统论的科学统一观的转变。

关键词 心理学 还原论 系统论 整合当代心理学处于支离破碎、恶性分化的危机之中,而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除了学派的门户之见影响外,传统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若要克服这种危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则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倡导系统的思想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中的表现,然后阐述现代系统方法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学影响,最后论述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的几个方面。

一还原(reduction)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化简、减少、降级、归并、分解等等。

还原方法把较高层次的事物、事件或关系分解、剖析为较低层次的组成部分,用低层次组分(co mpo nent)的特性及其结合方式推断高层次事物的特性。

作为一种探索事物的手段,还原方法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事物的整体和组分之间关系,因为人对整体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表象的感性的整体开始的,经过知性的抽象,把整体分解为组分,再进而达到理性的整合,形成对整体的理性认识。

可以说,还原方法是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整体到理性的整体中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原论(r eductio nism)则是一种极端的还原方法,它无限夸大还原方法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把较高层次事物的性质看成是由较低层次的组分性质机械累加的结果,并试图把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归结为低层次组分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直接结果是以还原的方式看待一切事物,无论是否适合还原,皆以还原的方法进行分解,以至于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

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有这样几种形式:1.元素还原论,即把意识或行为还原为意识元素或分子行为,以意识或行为的元素解释意识或行为的整体;2.生理还原论,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以神经生理的研究取代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研究;3.生物还原论,以动物行为的研究取代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以生物学的特性解释意识和行为;4.机构还原论,把人比作机器,受刺激和反应规律的支配,或把人脑比作计算机,以计算机的程序运作比拟人的认识活动。

这些还原论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都是采取分解、归并的方法,把高层次的现象或活动归结为低层次的现象或活动,以组分的性质和规律解释整体的性质和规律。

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由来已久,自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心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就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分解方式。

在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时期,由于当时自然科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牛顿力学和元素化学,机械力学的“累加”观和化学元素的“化合”观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

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剖析、拷问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心理学欲摆脱哲学的思辨而成为科学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方法论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W)以还原的分解为工具,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试图以意识元素的实验分析取代意识整体的哲学思辨。

这种还原论的分析模式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T itchener,E)那里被推向极端,铁钦纳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和意象,并列举了42415种不同的感觉。

在铁钦纳那里,意识作为整体的性质消失了,意识元素的分析完全取代了整体心理现象的分析。

行为主义革命抛弃了意识心理学,但是在方法论上却继承了冯特、铁钦纳的元素分解、归并还原的思维模式。

在早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Watson,J.B.)那里,行为被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反应又被分解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似乎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解释复杂的社会行为。

虽然有些新行为主义者注意到行为的整体特性,但是他们强调以动物的学习解释人的学习,以生物学的低层次性质和规律解释高层次的社会性行为的性质和规律,因此陷入另外一种形式的还原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吸收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学科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实验心理学中掀起了一场“认知革命”,推翻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中的统治地位。

自此,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成为流行的研究模式。

“但是,人的认知过程毕竟不同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的心理复杂性决不是任何复杂的机器可以比拟的……人是生命的机体,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从人的生存系统来看,人是物质、生命和社会这三大系统的要素。

而计算机,哪怕是最精密的计算机,尽管有部分‘智能’,仍然属于物质系统的要素。

” 因此,把人的认知过程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方法论上来讲仍然从属于一种机械还原论。

实证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方法论之一。

为了贯彻经验实证的原则,它力主还原的方法: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把理论还原为命题,把命题还原为可观察的事实。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心理学家皆以研究的客观性为追求的目标,把意识和心理现象分解、归并、还原为某种低层次的、易于把握的可观察的事实和资料:或进行元素实验分析;或把高级心理过程归结为某种生理的、生物的、机械的附属物。

对于意识整体的研究却被忽略了。

心理学家首先把意识还原为某种低层次的活动,然后割取意识的一个小块或碎片,从事着互不相关的研究。

其结果是:一方面心理学积累了大量的事实和资料,另一方面,这些事实和资料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和联系,以至于心理学处在一种恶性分化和破碎分裂的危机之中。

而造成这种危机的罪魁祸首当首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二如果说传统科学以分解、还原为主要特征,那么现代科学则以系统方法为主要特色。

在心理学家仍执著于传统的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同时,现代科学早已抛弃了过时的思维方式,而以一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19页。

般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的体系和对象。

系统方法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方法论出现在科学领域,使科学方法论体系受到深刻的冲击。

那么,什么是系统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系统方法是依据等级秩序原理系统地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的整体联系的一般科学方法论。

等级秩序原理认为一切研究对象都具有层次性,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层次系统。

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或宇观世界,都是由层次等级系统组成的结构整体,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的整体。

在层次系统中,基本单元的复合体构成较高的系统,而它的分割可以导致次级系统。

系统方法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是整体性特征。

还原论主张简单分解和简单相加的观点,认为只要知道了事物的组分的性质和规律,就能准确地预测整体的性质和规律。

系统方法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堆积,而是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总体。

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既增加了某些新的性质,也丧失或改变了某些组分所具有的性质。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心理学中,就是以一般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意识和心理现象的整体性,反对元素还原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目的性特征。

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把高层次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归结为低层次组分的特性,特别是机构还原论试图以机构运动解释有关自然、社会和意识的一切问题。

系统方法则把目的概念引入系统中,强调系统的行为是指向某种目标的。

依据这种观点,事物的发展不是一种无目标的机构运动,系统行为由信息所引导,由信息所决定,总是具有朝向某种终极状态的指向性。

第三是相互联系特征。

还原论的分解、分析曾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这种还原的方法容易造成整体和联系的人为割裂。

以往的研究者侧重于孤立地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而把各部分之间联系的研究放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系统方法则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离开了它和周围条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会成为毫无意义和不可理解的东西。

强调相互联系对于心理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心理学家习惯于以孤立的眼光看待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似乎某个单一的心理过程是可以不受其它意识现象的影响而存在的,因此造成了心理学研究中“各自为战”的分裂局面。

系统方法要求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某一系统中的一子系统进行研究。

第四是动态特征。

机械还原论强调“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把人看成是受刺激和反应规律支配的有机体,否认作为系统的人的高度自主性。

系统方法反对机械还原论的观点,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和开放的系统,而作为动态的和开放的系统,其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用数学语言来说,系统的状态变量是时间变量的函数。

这种变化和发展的原因位于系统的内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系统的内部矛盾是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

在心理学中,有关系统方法动态特征的最恰当表现是皮亚杰的认知建构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源于儿童同化与顺应两种认知功能的不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是“预成”的,而是“渐成”的,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专业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动态特征的基本思想。

系统方法的基本思想在心理学中早已有所体现:前苏联心理学家罗莫夫吸收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了心理学中的系统论观点。

他的观点曾在前苏联产生广泛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吉尔根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包含着不同等级层次的子心理系统。

他主张以系统的观点看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反对进行“碎片”心理的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认知过程看成是一个包含不同子过程的大系统,并认为各子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整体的认知系统。

上述各种观点皆体现了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尽管心理学中已不乏某些系统方法的基本思想,但是这些思想观点只是零碎的、缺乏系统的,并没有对心理学的方法论产生根本的影响,心理学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方式仍是还原论的。

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至如今仍各自为战,以至于心理学破碎、分裂,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

心理学若要实现整合,首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上首先实现整合。

三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学科的发展使得系统方法和整合思维成为新的科学方法论。

过去那种研究无机界所使用的还原论的思想方法已不能适应“活系统”——生命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这些活系统的研究促成了思维方式从还原思维向整合思维的转变。

1.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考察事物、现象和过程时只注重分析系统中两个或少数几个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单向因果链。

所谓线性关系指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一种单向的因果链,自变量增加或减少则机械地导致因变量成比例的增加和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