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文学接受的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征:P351
延留
❖ 延留是指读完文学作品后,读者仍然回味无 穷的状况。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 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 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 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文学接受中的创造性表现
❖ 1、形象的具体化。如《红楼梦》中描写贾宝 玉为“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眼 似桃瓣,睛若秋波。”林黛玉之美为“静若 娇花照水,动如弱柳扶风”。这些描写都极 为笼统,但读者在阅读时却能根据自身的经 验加以生动的想象。
四、期待视野的同化与顺应
❖ 顺向相应(同化)
❖ 逆向受挫(顺应)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让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 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 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五、 文学接受的效果
共鸣
共鸣指的是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 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 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 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 应状态。
如:《牡丹亭》
中的戏文使黛玉心 痛神痴,潸然泪下。
产生共鸣的原因(P347)
❖ 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 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 的思想见解。
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 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 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净化的表现
❖ 1、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 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 灵的平衡。 《管子·内业》曰:“止怒莫若 诗,去忧莫若乐。 ”
三 、文学的接受中的创造性表现(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召唤结构
❖ 伊瑟尔:作家创作的文本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 空白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 进行再创造。
❖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带着不同的期待视野来面对 充满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召唤结构”,这必然使 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因人而异,这就导致 “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隐含读者的存 在会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 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 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 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 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பைடு நூலகம்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二、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这一概 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 (Wolfgang Iser)提出来的,指相对于现 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 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 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 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 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 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 佚君;读君《董公》诗, 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 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白居易:《读张 籍古乐府诗》
领悟
1、内涵:领悟是指读者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洞悉 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 提升精神境界的状况与过 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 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2、情感的再度体验。如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体验。
❖ 3、对文学作品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只是一种 “合理的误读”。
理解与误解
❖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 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 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 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如对《青春之歌》的解 读。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基 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 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 与观念结构。这些既成的思维 指向与观念结构会影响读者对 作品的评价。这种既成心理图 式与观念结构叫做期待视野。 这一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 表人物姚斯(Has Robert Jauss)提出来的。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 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 蝶恋花 晏殊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 视角的歪曲等。如:
明末清初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吕留良曾写过"清风虽 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这类用"清风"来影射清廷,用 明月来象征明朝的诗句,致使以后凡无意提及"清风"、"明 月"的人都遭大祸。雍正时翰林院学士徐骏无意在一首诗中 写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被同僚告 发,说成用"明月"怀恋明朝,用"清风"影射大清,"蓄意诽 谤朝廷"。雍正即下口谕将徐骏斩首。
延留
❖ 延留是指读完文学作品后,读者仍然回味无 穷的状况。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 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 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 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文学接受中的创造性表现
❖ 1、形象的具体化。如《红楼梦》中描写贾宝 玉为“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眼 似桃瓣,睛若秋波。”林黛玉之美为“静若 娇花照水,动如弱柳扶风”。这些描写都极 为笼统,但读者在阅读时却能根据自身的经 验加以生动的想象。
四、期待视野的同化与顺应
❖ 顺向相应(同化)
❖ 逆向受挫(顺应)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让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 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 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五、 文学接受的效果
共鸣
共鸣指的是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 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 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 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 应状态。
如:《牡丹亭》
中的戏文使黛玉心 痛神痴,潸然泪下。
产生共鸣的原因(P347)
❖ 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 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 的思想见解。
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 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 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净化的表现
❖ 1、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 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 灵的平衡。 《管子·内业》曰:“止怒莫若 诗,去忧莫若乐。 ”
三 、文学的接受中的创造性表现(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召唤结构
❖ 伊瑟尔:作家创作的文本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 空白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 进行再创造。
❖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带着不同的期待视野来面对 充满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召唤结构”,这必然使 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因人而异,这就导致 “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隐含读者的存 在会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 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 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 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 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பைடு நூலகம்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二、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这一概 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 (Wolfgang Iser)提出来的,指相对于现 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 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 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 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 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 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 佚君;读君《董公》诗, 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 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白居易:《读张 籍古乐府诗》
领悟
1、内涵:领悟是指读者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洞悉 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 提升精神境界的状况与过 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 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2、情感的再度体验。如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体验。
❖ 3、对文学作品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只是一种 “合理的误读”。
理解与误解
❖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 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 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 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如对《青春之歌》的解 读。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基 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 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 与观念结构。这些既成的思维 指向与观念结构会影响读者对 作品的评价。这种既成心理图 式与观念结构叫做期待视野。 这一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 表人物姚斯(Has Robert Jauss)提出来的。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 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 蝶恋花 晏殊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 视角的歪曲等。如:
明末清初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吕留良曾写过"清风虽 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这类用"清风"来影射清廷,用 明月来象征明朝的诗句,致使以后凡无意提及"清风"、"明 月"的人都遭大祸。雍正时翰林院学士徐骏无意在一首诗中 写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被同僚告 发,说成用"明月"怀恋明朝,用"清风"影射大清,"蓄意诽 谤朝廷"。雍正即下口谕将徐骏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