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数和自然数前m项n次方的求和公式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大家都知道自然数前n项和公式:1 2 ... n=n(n 1)/2。
它的推导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所谓的倒序相加法(据传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在其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独自想出这一方法)。
令Sn=1 2 3 ... (n-2) (n-1) n则Sn=n (n-2) (n-1) ... 3 2 1所以2Sn=(1 n) [2 (n-1)] [3 (n-2)] ... [(n-2) 3] [(n-1) 2] (n 1) (*) 注意到1 n=2 (n-1)=3 (n-2)=...=(n-2) 3=(n-1) 2=n 1也就是说(*)式右边每一项均等于n 1,一共有n项,因此有2Sn=n(n 1),所以Sn=n(n 1)/2。
即:1 2 ... n=n(n 1)/2。
但是对于自然数前n项的平方和公式,恐怕很多朋友就不是很清楚了,现在推导如下。
首先回顾一个重要公式,两个数的和的立方展开式(a b)^3=a^3 3*(a^2)*b 3*a*(b^2) b^3 所以:(n 1)^3=n^3 3*n^2 3*n 12^3=(1 1)^3=1^3 3*1^2 3*1 13^3=(2 1)^3=2^3 3*2^2 3*2 14^3=(3 1)^3=3^3 3*3^2 3*3 1......(n 1)^3=n^3 3*n^2 3*n 1等式左右两边相加得,消掉相同的立方项得:(n 1)^3=1^3 3*(1^2 2^2 ... n^2) 3*(1 2 ... n) n令Sn=1^2 2^2 ... n^2,则(n 1)^3=1 3Sn 3n(n 1)/2 n化简后易得Sn=n(n 1)(2n 1)/6即:1^2 2^2 ... n^2=n(n 1)(2n 1)/6顺便说一句,利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得出1^3 2^3 ... n^3=n^2*(n 1)^2/4=[n(n 1)/2]^2=(1 2 ... n)^2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大家可以自己尝试去证明一下!。
欧拉公式 斯特拉公式(一)
欧拉公式斯特拉公式(一)欧拉公式1. 定义欧拉公式(Euler’s formula)是一条涉及虚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数学等式。
它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中。
2. 公式表达欧拉公式可以表示为:e ix=cos(x)+isin(x),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x是实数,i是虚数单位。
3. 解释说明欧拉公式通过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提供了三角函数与虚指数函数之间的联系。
该式的左边表示一个复数的虚指数形式,右边则是该复数的三角形式。
这个公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许多数学和物理问题的求解中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4. 示例应用a. 欧拉公式的证明可以通过泰勒级数展开和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欧拉公式。
这个证明过程非常经典,在许多数学教材中都有详细阐述。
b. 复数运算利用欧拉公式,可以方便地进行复数的运算。
例如,给定两个复数z1=r1e iθ1和z2=r2e iθ2,它们的乘积可以表示为:z1⋅z2=r1r2e i(θ1+θ2)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欧拉公式将复数的乘法转化为简单的数学运算。
斯特林公式1. 定义斯特林公式(Stirling’s formula)是用于近似计算阶乘的一条数学公式。
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接近真实值的近似结果,并在概率统计、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公式表达斯特林公式的一般形式为:n!≈√2πn(ne )n,其中n是一个正整数。
3. 解释说明斯特林公式利用了对数、指数和积分等数学工具,给出了阶乘的一个近似计算公式。
随着n的增大,斯特林公式的近似结果越来越接近真实的阶乘值。
这个公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效率,还可以用于推导一些概率统计问题的解析表达式。
4. 示例应用a. 非整数阶乘的计算由于斯特林公式提供了一个近似计算阶乘的方法,因此可以通过它来计算非整数阶乘。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斯特林公式来计算!:!≈√2π⋅()e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接近真实值的近似结果。
斯特林公式限制条件
斯特林公式限制条件斯特林公式,这可是数学领域里一个相当有趣的家伙。
先来说说斯特林公式到底是啥。
简单来讲,斯特林公式是一个用来近似计算阶乘的公式。
你可能会想,阶乘不就是从 1 乘到那个数嘛,直接算不就得了。
但当数字特别大的时候,直接计算阶乘可就难喽。
这时候斯特林公式就派上用场啦。
它的表达式是:n! ≈ √(2πn) * (n / e)^n 。
不过呢,这斯特林公式可不是随便用的,它有一些限制条件。
咱们得先明白,数学里的很多公式定理都不是无条件通用的,斯特林公式也不例外。
比如说,当 n 特别小的时候,用斯特林公式去近似计算阶乘,可能误差就会比较大。
就像我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让他们分别用直接计算阶乘和斯特林公式来算 5 的阶乘。
结果有些同学偷懒直接用了斯特林公式,算出来的结果和准确值相比,偏差还挺大。
这就好比你想走捷径,结果反而绕了远路。
还有啊,如果 n 是负数或者不是整数,那使用斯特林公式就得特别小心,甚至可能根本就不能用。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老师,那负数的阶乘能不能用斯特林公式算呀?”我就跟他说:“宝贝儿,这可不行哦,负数的阶乘在常规数学定义里都没有呢,更别说用斯特林公式啦。
”另外,在一些精度要求特别高的计算中,斯特林公式可能也不太够格。
比如说在一些科学研究或者工程计算里,一点点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大不同。
这就好像做蛋糕,配方稍微有点不对,做出来的蛋糕味道就差了好多。
所以啊,咱们在使用斯特林公式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它的限制条件,不能盲目乱用。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做选择一样,得先搞清楚规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的来说,斯特林公式是个好工具,但要用对地方,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可别像拿着一把好剑,却不会用,反而伤了自己。
数学的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奇妙和规则,等着我们去探索和遵循。
从1开始连续自然数的立方求和公式
从1开始连续自然数的立方求和公式立方求和公式是指从1开始连续自然数的立方求和的数学公式。
立方求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从1到任意正整数n的连续自然数的立方求和。
表达立方求和公式的数学符号如下:S = 1³ + 2³ + 3³ + ... + n³其中S表示从1到n的连续自然数的立方求和。
为了推导立方求和公式,我们可以利用数列求和的方法。
首先,我们观察到每一项是连续自然数的立方。
可以发现每一项可以等价表示为i³,其中i表示自然数的序号。
因此,立方求和公式可以重写为:S = 1³ + 2³ + 3³+ ... + n³ = Σ(i³)其中Σ表示求和符号,i的取值范围为1到n。
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来推导立方求和公式的具体形式。
假设立方求和公式成立时,当n=k时,即S(k) = 1³ + 2³ + 3³ + ... + k³。
现在我们要证明当n=k+1时,也满足立方求和公式。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推导:S(k+1) = 1³ + 2³ + 3³ + ... + k³ + (k+1)³= S(k) + (k+1)³通过数学归纳法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S(n) = 1³ + 2³ + 3³ + ... + n³ = (1+2+3+...+n)²这就是从1开始连续自然数的立方求和公式。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求解从1到任意正整数n的连续自然数的立方求和,我们只需要将自然数序号相加,并将结果的平方即可。
请注意,立方求和公式适用于任意正整数n,并且不适用于负整数和分数。
在实际应用中,立方求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从1到n的连续自然数的立方求和,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关于自然数幂之和的几个公式
命题1:对该命题进行数学归纳法对n 的证明:当n=1时;成立;假定对n 成立,则对n+1有:则要证明需证明又∵则命题1证明完毕。
(简便方法见末)对于同类型的只含n 的命题为命题2:证明该命题前先证明另外两个命题:①均为线性变换故有:;)1()1()(00i n m i i m i m n im i i m i m n m n m a C a C a a +=-=-⋅⋅-=⋅E ⋅⋅-=⋅I -E =∆∑∑②对m 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当m=1时:成立假定对m 成立,则对m+1有:;2]1)1(2[2)12(-2)22(2222-n 11--++⋅+++=⋅++⋅++=∆-∆=∆n n n m n m n m m n m n m n a a a 结合以上两个命题有:则命题2证明完毕。
;)1(0i n m i i m i m n m a C a +=-⋅⋅-=∆∑;,,,n 1∆∆I -E =∆=I =E +记为n n n n n a a a a I E ,)0,1(2)12(2≥≥⋅++=∆-n m m n a n n m ;2)112(2)3(2)1(2)2(222111----+⋅+⋅+=⋅+=⋅+-⋅+=-=∆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12)121()1(21101+=⋅++=⋅⋅-=∆-+=-∑n n a C a i ni i n i n n ;2)1(),0(,1)1(210-+=-⋅+=≥+=⋅⋅-∑n n i n i i n i n n a n n a C ];)1(),([)1()1,()1()1(101101i i m m i i m i m m i i m m n n i b C n i b C n ++⋅⋅-=+⋅⋅-=+∑∑-=---=--;)],()1([)1(10110∑∑-=---=⋅-+⋅=⋅+=+m i i m i i m im i i m mm n i b n C n C n n ;1)11(1)1(1)1,()1(0101=--=⋅--=⋅⋅-∑∑=--=--m m i i m i m i m m i i m C i b C ∑∑=-=--=≥≥⋅⋅-=ni m i m m i i m m i n m b n m n i b C 1101),(;1,1),,()1(n ;)1()1(10110i m i i m i m i m i i m n C n C+⋅⋅-=⋅∑∑-=---=;)1(])1()11[()1()1(101m m m m i m i i m i m n n n n n C -+=+--+-=+⋅⋅-∑-=--,)1(10m m i m i i m n n n C -+=⋅∑-=命题3:S(m,n)表示第一类Stirling 数,特别一点是s(0,0)在此处为11),(,10),,1()1()1,1(),(=-≤≤-⋅-+--=p p s p k k p s p k p s k p s 证明:先证明下一命题首先故上述命题成立,记对n 求和:)0(1),(),(),1(!10≥+=⋅=++=∑m m P n i b i m s n m a m m n m i 则该命题成立。
自然数的1至n幂的求和公式的递进推导法
自然数的1至n幂的求和公式的递进推导法(连载一)《自然数平方和公式推导及其应用》(/s/blog_4d9ff3d10100cc8t.html)发表以来,得到了数学爱好者的好评。
其实,那是自然数平方和公式推导,推广到偶数、奇数自然数平方和以及自然数立方和公式与偶数、奇数自然数立方和求法的一种偶然思路。
如何由二项式定理推导自然数的n次幂的求和公式才是该数学问题的完美思路,其研究的结果在现实中具备广泛的现实利用价值和数学理论意义,比如它完全可以代表等差数列N项的高次幂求和的思路与方法。
1.自然数的1至n次幂的求和的递进推导关系1.1自然数的1次幂的求和即s=1+2+3+...+n实际上是一个等差为1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n(n+1)/21.2自然数的2次与二次以上幂的求和 s=1n+2n+3n+...+N n(n≥2)不是一个等差数列,也不是一个等比数列,但通过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可以转化为按等差数列,由低次幂到高次幂递进求和。
怎样转化为等差数列、怎样由低次幂递进到高次幂这才是研究思路的重点。
当n为奇数时,由1n+2n+3n+...+N n与s=N n+(N-1)n+(N-2)n+...+1n相加得:2s=N n+[1n+(N-1)n]+[2n+(N-2)n]+[3n+(N-3)n]+...+[(N-1)n+(N-N-1)n]+N n =N n+N n+N n+...+N n加或减去所有添加的二项式展开式数=(1+N)N n减去所有添加的二项式展开式数。
当n为偶数时,由1n+2n+3n+...+N n与s=N n+(N-1)n+(N-2)n+...+1n相加得:2s=N n+[1n+(N-1)n]+[2n+(N-2)n]+[3n+(N-3)n]+...+[(N-1)n+(N-N-1)n]+N n=2N n+2[(N-2)n+(N-4)n+(N-6)n+...0或1]加或减去所有添加的二项式展开式数又当n为偶数时,由1n+2n+3n+...+N n与s=N n+(N-1)n+(N-2)n+...+1n相加得:2s=[N n+1n]+[(N-1)n+2n]+[(N-2)n+3n]+...+[(N-N-1)n+(N-1)n]=2[(N-1)n+(N-3)n+(N-5)n+...0或1]加或减去所有添加的二项式展开式数,合并n为偶数时2S的两个计算结果,可以得到s=N n+(N-1)n+(N-2)n+...+1的计算公式。
斯特林数、欧拉数的求和技术及应用
斯特林数、欧拉数的求和技术及应⽤斯特林数和欧拉数 斯特林数主要处理的是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k个集合或环的个数问题,可以分为第⼀类斯特林数和第⼆类斯特林数,其中第⼀类斯特林数还分为有符号和⽆符号两种。
第⼀类斯特林数 第⼀类斯特林数表⽰的是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k个不同环的⽅案数,当且仅当两个环不可通过旋转得到时,则两个环不相同。
表⽰法为: \begin{bmatrix} n\\ k \end{bmatrix}读作: n circle k. 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k个不同的环有两种⽅式。
第⼀种,有可能是n-1个元素分成了k-1个环,当前第n个元素独⽴成环。
第⼆种可能是n-1个不同元素已经分为k个不同的环,当前元素插⼊这k个不同的环中,对于每个环,共有n-1种不同的插⼊⽅式,故: 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k个不同的环有两种⽅式。
第⼀种,有可能是n-1个元素分成了k-1个环,当前第n个元素独⽴成环。
第⼆种可能是n-1个不同元素已经分为k个不同的环,当前元素插⼊这k个不同的环中,对于每个环,共有n-1种不同的插⼊⽅式,故:\begin{bmatrix} 0\\ 0 \end{bmatrix}=1; \begin{bmatrix} n\\ k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n-1\\ k-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n-1\\ k\end{bmatrix}*(n-1)此即为第⼀类斯特林数的递归式,也可写作: s(n,k)=s(n-1, k-1)+s(n-1, k)*(n-1)第⼆类斯特林数 第⼆类斯特林数表⽰将n个元素分成k个⾮空集合的⽅案数,集合内是⽆序数。
我们可以很简单得出递推⽅程: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前n-1个元素组成了k-1个⾮空集合,则当前元素应⾃成⼀个集合;第⼆种情况,如果前n-1个元素组成了k个集合,则当前元素可以放进这k个集合中的任意⼀个,则递推⽅程为:\begin{Bmatrix} n\\ k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n-1\\ k-1 \end{Bmatrix}+k* \begin{Bmatrix} n-1\\ k \end{Bmatrix}也可写作: S(n,k)=S(n-1, k-1)+k*S(n-1, k)通项公式: S(n, m)=\frac{1} {m!}\sum_{k=0}^{m}(-1)^k C_{m}^{k}(m-k)^n欧拉数 欧拉数\langle\begin{smallmatrix}n\\ k\end{smallmatrix}\rangle是\{1,2,...,n\}的有k个升⾼的排列\pi_1\pi_2...\pi_n的个数,也即是说,在其中k个地⽅有\pi_j<\pi_{j+1}下⾯试图求出\langle\begin{smallmatrix}n\\ k\end{smallmatrix}\rangle的递归式,如果⽤所有可能的⽅法插⼊⼀个新元素n, 那么\{1,...,n-1\}的每个排列\rho=\rho_1...\rho_{j-1}n\rho_{j}...\rho_{n-1}.如果j=1或者\rho_{j-1}<\rho_{j},\pi中升⾼的个数就与\rho中升⾼的个数⼀样;如果\rho_{j-1}>\rho_j或者j=n,那么它要⽐\rho中的个数⼤1.于是,\pi有k个升⾼,这其中有(k+1)\langle\begin{smallmatrix}n-1\\k\end{smallmatrix}\rangle种⽅式从有k个升⾼的排列\rho获得,加上有((n-2)-(k-1)+1)\langle\begin{smallmatrix}n-1\\ k-1\end{smallmatrix}\rangle种⽅式从有k-1个升⾼的排列\rho得到。
stirling 公式
stirling 公式
斯特林公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它用于近似n的阶乘。
斯特林公式的一般形式如下:
n! ≈ √(2πn) (n/e)^n.
其中,n! 表示n的阶乘,π是圆周率,e是自然对数的底。
这
个公式由苏格兰数学家詹姆斯·斯特林在18世纪提出,并且在数学
和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斯特林公式的作用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近似计算n的阶乘,
特别是当n很大时,计算n的阶乘会变得非常复杂,而斯特林公式
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近似值。
这在统计学、概率论、物理学等
领域的计算中非常有用。
斯特林公式的推导涉及到数学分析和级数展开等高级数学知识,它的证明比较复杂,但是可以通过泰勒级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来进
行推导。
斯特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比如在概率论中的
泊松分布、统计学中的伽玛分布等都会用到斯特林公式来近似计算阶乘。
在物理学中,斯特林公式也可以用来近似计算热力学系统的微观状态数。
总之,斯特林公式在数学和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斯特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它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近似计算阶乘,为复杂计算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n的m次方求和公式
n的m次方求和公式好嘞,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关于“n 的 m 次方求和公式”的文章:咱们先来说说“n 的 m 次方求和公式”这玩意儿,它可不像咱平常吃的蛋糕那么容易一口就咬明白。
就拿我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小明来说吧。
有一次课堂上,我刚讲到这个知识点,小明那小脑袋瓜就像被塞住了一样,一脸的迷茫。
我问他咋啦,他嘟囔着说:“老师,这 n 的 m 次方求和咋就这么难呢,感觉像一团乱麻。
”其实啊,n 的 m 次方求和公式看起来复杂,但是只要咱们一点点梳理,还是能弄清楚的。
咱们先从简单的开始。
比如说,当 m = 1 的时候,这就是一个等差数列求和啦。
假设 n 从 1 到 k ,那求和公式就是 (1 + k) * k / 2 。
这就好比你从一楼爬到 k 楼,每爬一层楼的高度都一样,算总高度就是这么个算法。
再复杂点,当 m = 2 时,也就是平方的求和。
这时候公式就变成了k * (k + 1) * (2k + 1) / 6 。
想象一下,这就好像你在操场上摆正方形的砖块,一行摆 n 个,一共摆 k 行,算总砖块数就是这个式子。
那要是 m = 3 呢?这可就更难一点啦,公式是 [k * (k + 1) / 2] ^ 2 。
感觉有点晕乎?别着急,咱们慢慢来。
回到小明这儿,我给他举了个例子。
比如说,咱们算 1 的 2 次方一直加到 5 的 2 次方。
按照公式,5 * (5 + 1)* (2 * 5 + 1)/ 6 ,也就是 5 * 6 * 11 / 6 ,算出来就是 55 。
小明眼睛一下子亮了,说:“哎呀,老师,好像有点明白了!”可别以为这就完事儿了,真正做题的时候,还得灵活运用这些公式。
有时候题目不会直接告诉你要算 n 的几次方的和,得你自己去琢磨,去转化。
比如说,给你一道题:已知数列 an = n ^ 2 ,求前 10 项的和。
这时候你就得反应过来,这就是要算n 的2 次方的和呀,套公式就能解决。
总之呢,“n 的m 次方求和公式”虽然有点难搞,但只要咱们多练习,多琢磨,就像解开一团乱麻一样,总能理出个头绪来。
斯特林公式Stirling Formular
题目:关于阶乘的近似公式1.相关历史与进程历史上对阶乘的估计在数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它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733年一位法国的数学家de Moivre 的工作,同时也是第一次遇到对整数阶乘的估计问题。
在他研究Gauss 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时发现了如下公式:!constant nn n e ⎛⎫≈ ⎪⎝⎭然后,瑞典数学家Stirling在试图给出二项分布的一般的近似值时,发现了未知的常数:constant =Stirling 公式:!nn n n e σ⎫≈=⎪⎭紧接着他就得到如下的结果,并发表在了Miscellaneis Analyticis Supplementum 中:221111ln[(1)!]~ln()ln(2)222(21)k k k B n n n n k k nπ-≥⎛⎫---++ ⎪-⎝⎭∑ (1)公式(1)也被称为Stirling 级数,其中的2k B 称为Bernoulli 数,定义如下:0011,0kj j k B B j =+⎛⎫== ⎪⎝⎭∑其中1k ≥。
将(1)式的前m 项记为2211exp 2(21)nm k m k k B n e k k x τ-=⎛⎫⎫= ⎪⎪-⎭⎝⎭∑同时Euler 提出了一个函数,它可以作为整数的阶乘在正实数中的拟合。
这函数便是Γ-函数:10()t z z e t dt +∞-Γ=⎰,也可以定义为极限的形式:!()lim(1)()zn n n z z z z n →∞Γ=++而且显然有(1)!n n Γ+=,而且目前对阶乘的估计也或多或少的用Γ-函数来描述,甚至利用Γ-函数的性质来发现新的更好的渐进函数。
之后,关于!n 的渐进公式的探索逐渐缓慢下来。
直到最近才有了新的突破。
2.第一种有关!n 的渐进形式——含有幂级数的渐进公式依靠幂级数来求数值解的思想一直是较好的方法。
其中在Stirling 所处的时期便已经有了一个幂级数展开,而且拥有着各种相似的形式,如在Abramowitz 和Stegun [1]的书中记载着:3571111!exp 1236012601680nn n e n n n n ⎫⎛⎫=-+-+⎪ ⎪⎭⎝⎭但是在1763年Bayes [5]在给Canton 的信中说:Stirling 给出的这个幂级数展开并不是一个收敛级数。
lnn!斯特林公式
lnn!斯特林公式Lnn!斯特林公式,也称作马可斯特林公式或马可斯特林格式,是20世纪30代英国数学家(Sir)约翰马可斯特林(John M. Stirling)提出的数学规律。
此公式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变成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使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数学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Lnn!斯特林公式是一个函数,形式如下:lnn!=ln(n!)=nln(n)-n+ln((2πn)/e)+1/2ln(n)其中:n!表示1乘以2乘以3乘以...乘以n的乘积,ln表示自然对数,π表示圆周率,e表示自然常数。
Lnn!斯特林公式的数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但它最早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数学家约翰马可斯特林提出的。
斯特林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马可斯特林公式,以解决复杂的问题。
他认为,通过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换为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人们可以轻松地进行数学分析,并较容易地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Lnn!斯特林公式最常用于求解概率论和概率统计的问题。
它是许多概率论的基础。
由于它的可靠性和效率,它也被用于解决其他科学问题。
例如,可以使用它来计算力学和物理学中的熵及其他函数。
Lnn!斯特林公式也可以用于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CLT)分析,以及概率论和统计分析中的分布问题。
它也可以用于求解统计学中的参数估计问题,如最小二乘法、线性模型和判别分析。
Lnn!斯特林公式也被广泛用于机器学习。
它可以用于计算机科学中的信息压缩,因为可以用来求解通过熵定义的信息压缩算法的比特数。
它也可以用于编码和译码,这种编码是一种数据压缩方法。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机器学习中的核函数,这是一种用于处理非线性功能的方法。
总之,Lnn!斯特林公式可以以多种方式被用于各种科学和数学问题,从概率论到机器学习,它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尽管许多人有时可以无法理解其复杂的数学结构,但它依然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和数学问题的解决中。
自然数幂和公式推导
]
(利用(12)式)
即当 = + 1时,原式也成立。
综合①、②知(16)式成立。
【自然数幂和的公式形式】
利用 可以把 写成
=∑
(−1)
(17)
在加之二项式定理( + ) = ∑
=
!
=
=∑
∑
!
[
∑
!
∑
( ≥ 1),得
∑
(−1)
(−1)
∑
(−1)
546
4536
22449
67284
118124
9
45
870
9450
63273
269325
723680
10
55
1320
18150
157773
902055
3416930
11
66
1925
32670
357423
2637558
13339535
12
78
2717
55770
749463
6926634
44990231
(5)
= + +
(6)
【组合积和
】
设( + 1)( + 2)( + 3) ⋯ ( + ) = ∑
。其中 称为组合积和,可看作韦达定理的特例。
显然有
=
(7)
= !
(8)
=1
(9)
当 > 时,
=0
(10)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自然数之和公式的推导法计算1,2,3,…,n,…的前n项的和:由 1 + 2 + … + n-1 + nn + n-1 + … + 2 + 1(n+1)+(n+1)+ … +(n+1)+(n+1)可知上面这种加法叫“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一般地,称为数列的前n项的和,用表示,即1、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
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①②由①+②,得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了。
2、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读基础教好学生要介绍)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
例如:====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
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进行比较。
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是知道和n,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一)12+22+32+…+n2=n(n+1)(2n+1)/6,在高中数学中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一个命题,没有给出其直接的推导过程。
其实,该求和公式的直接推导并不复杂,也没有超出初中数学内容。
一、设:S=12+22+32+…+n2=12+22+32+…+n2+(n+1)2+(n+2)2+(n+3)2+…+(n+n)2,此步设题是解题另设:S1的关键,一般人不会这么去设想。
有了此步设题,第一:S=12+22+32+…+n2+(n+1)2+(n+2)2+(n+3)2+…+(n+n)2中的12+22+32+…+n2=S,1(n+1)2+(n+2)2+(n+3)2+…+(n+n)2可以展开为(n2+2n+12)+( n2+2×2n+22)+( n2+2×3n+32)+…+( n2+2×nn+n2)=n3+2n(1+2+3+…+n)+ 12+22+32+…+n2,即=2S+n3+2n(1+2+3+...+n).. (1)S1=12+22+32+…+n2+(n+1)2+(n+2)2+(n+3)2+…+(n+n)2可以写为:第二:S1=12+32+52…+ (2n-1)2+22+42+62…+(2n)2,其中:S122+42+62...+(2n)2=22(12+22+32+...+n2)=4S.. (2)12+32+52…+(2n-1)2=(2×1-1)2+(2×2-1)2+(2×3-1) 2+…+ (2n-1) 2= (22×12-2×2×1+1) +(22×22-2×2×2+1)2+(22×32-2×2×3+1)2+…+(22×n2-2×2×n+1)2=22×12+22×22+22×32+…+22×n2-2×2×1-2×2×2-2×2×3-…-2×2×n+n=22×(12+22+32+…+n2)-2×2 (1+2+3+…+n)+n=4S-4(1+2+3+…+n)+n……………………………………………………………..(3 )由(2)+ (3)得:=8S-4(1+2+3+...+n)+n.. (4)S1由(1)与(4)得:2S+ n3+2n(1+2+3+…+n) =8S-4(1+2+3+…+n)+n即:6S= n3+2n(1+2+3+…+n)+ 4(1+2+3+…+n)-n= n[n2+n(1+n)+2(1+n)-1]= n(2n2+3n+1)= n(n+1)(2n+1)S= n(n+1)(2n+1)/ 6亦即:S=12+22+32+...+n2= n(n+1)(2n+1)/6 (5)以上可得各自然数平方和公式为n(n+1)(2n+1)/6,其中n为最后一位自然数。
[分享]斯特林数和自然数前m项n次方的求和公式.doc
斯特林数和自然数前m项n次方的求和公式将H个元素,分成k个非空子集,不同的分配方法种数,称为斯特林数(Stirling Number),记为S(n9k), l< k < n <>例如,将4个物体a,b,c,d分成3个非空子集,有下列6种方法:{(a,b),(c),(d)}, {(a,c),@),(d)}, {(d,d),(b),(c)},{(b,c),(a),(d)}, {(b,d),(a),(c)}, {(c,d),(a),(b)}。
所以,5(4,3) = 6 o斯特林数S(n,k)的值列表如下:容易看出,有S(/?,l) = 5(n,/?) = l, S5,2) = 2"T—1, SgT) = Cj =。
定理1 当2<k<n时,有SS + l,k) = S5,k —1) + 席(仏幻。
证把〃+ 1个元素分成R个非空了集,有SS + 1,R)种不同分法。
把斤+ 1个元素分成R个非空子集,也可以这样考虑:或者将第〃+ 1个元素单独作为1个子集,其余〃个元素分成P-1个非空子集,这种情况下有S(/t,k-l)种不同做法;或者先将前刃个元素分成R个非空了集,有S®,k)种分法,再将第〃+ 1个元素插入这R个了集,有R种选择,这种情况下有R S(n,k)种不同做法。
所以共有S(n,k-l) + kS(n,k)种分法。
两种考虑,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因此有S(n + l,k) = S(n,k-l) + kS(n,k)。
如果规定当kvl 或k>n时,S(n,k) =0,则公式S(n+ 1J) = S(n,k-1) + kS(n, k )对-1 伙一1)! £ (—1)C;伙—,)" /=!1伙一1)! 心0S(n,2) = = 2心_12!3Z, -3-?n + 3• r Sg3) - 2・2心+13!S(z4)= 4〃_4・3〃+6・2〃_4・1"4“_]_3.3“_] +3.2Z3!5(/i,5)=5"-5・4”+10・3"-10・2"+5・l"5! 5”-i _4.4”・i +6・3"“ — 4・2心+1 _ 4!任何正整数斤和任何整数k都成立。
斯特林公式之经典证明
斯特林公式之经典证明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n的阶乘n!可以近似表示为以下等式:n!≈√(2πn)*(n/e)^n现在我们来证明斯特林公式的经典证明:首先,我们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n!的一个近似估计式。
当n=1时,公式右边为:√(2π*1)*(1/e)^1=√(2π)/e≈0.922而当n=1时,n!=1显然,0.922>1然后我们假设当n=k时,斯特林公式成立,即:k!≈√(2πk)*(k/e)^k。
我们现在来证明当n=k+1时,斯特林公式仍然成立:(k+1)!=(k+1)*k!≈(k+1)*√(2πk)*(k/e)^k(根据假设)≈√(2π(k+1))*(k/e)^k(公式左边乘以√(2π(k+1))/(k+1),右边乘以(k+1)/√(2πk))≈√(2π(k+1))*(k/e)^k*(k+1)/(k+1)(公式左边乘以(k+1)/(k+1))≈√(2π(k+1))*((k+1)/e)^(k+1)(整理后,将分数部分简化)所以,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斯特林公式都成立。
接下来,我们来证明斯特林公式与自然对数的关系。
设f(x) = ln(x),则有f'(x) = 1/x。
我们对斯特林公式的等式两边取对数:ln(n!) ≈ ln(√(2πn) * (n / e)^n)。
根据对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两部分:ln(n!) ≈ ln(√(2πn)) + ln((n / e)^n)。
再根据对数的乘法法则和常数的对数性质,我们可以继续简化:ln(n!) ≈ 1/2 * ln(2πn) + ln(n / e)^n≈ 1/2 * ln(2πn) + n * ln(n / e)。
现在,我们对ln(n!)的近似估计与上式进行比较。
记斯特林公式的右边为g(n):g(n)=√(2πn)*(n/e)^n=√(2πn)*(n^n)*e^(-n)≈√(2πn)*(n^n)*e^(-n)*n!/n!(这里将n!/n!=1)≈√(2πn)*n^n*e^(-n+1/2)(整理后)由此可得:ln(g(n)) ≈ln(√(2πn) * n^n * e^(-n+1/2))=ln(√(2πn)) + ln(n^n) + ln(e^(-n+1/2))=1/2 * ln(2πn) + n * ln(n) + (-n+1/2) * ln(e) (这里整理分解对数)可以看到,ln(n!)与ln(g(n))非常接近。
第二类斯特林数计算
第二类斯特林数计算摘要:一、斯特林数的定义与分类二、第二类斯特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1.第二类斯特林数的定义2.第二类斯特林数的计算公式3.第二类斯特林数的性质三、第二类斯特林数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1.与第一类斯特林数的关系2.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正文:一、斯特林数的定义与分类斯特林数是一种特殊的组合数,用来表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
根据排列中元素的选取方式,斯特林数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斯特林数是从n 个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不考虑元素的顺序;第二类斯特林数是从n 个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考虑元素的顺序。
二、第二类斯特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1.第二类斯特林数的定义第二类斯特林数,记作S(n, m),表示从n 个不同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并考虑元素顺序的排列数。
2.第二类斯特林数的计算公式第二类斯特林数的计算公式为:S(n, m) = n! / (n-m)!其中,n! 表示n 的阶乘,即n! = n × (n-1) × (n-2) ×...× 1。
3.第二类斯特林数的性质第二类斯特林数具有以下性质:(1) S(n, m) = S(m, n),即从n 个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与从m 个元素中选取n 个元素的排列数相等。
(2) S(n, m) = m! × S(n-1, m-1),即从n 个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等于m 的阶乘与从n-1 个元素中选取m-1 个元素的排列数的乘积。
三、第二类斯特林数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1.与第一类斯特林数的关系第一类斯特林数,记作S(n)^m,表示从n 个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组合数。
它与第二类斯特林数S(n, m) 的关系为:S(n, m) = S(n)^m / m!2.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第二类斯特林数在排列组合中有广泛应用,例如在计算排列组合、概率论等方面的问题时,常常需要用到第二类斯特林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特林数和自然数前m 项n 次方的求和公式将 n 个元素,分成 k 个非空子集,不同的分配方法种数,称为斯特林数(Stirling Number ),记为),(k n S ,n k ≤≤1。
例如,将4个物体d c b a ,,,分成3个非空子集,有下列6种方法:)}(),(),,{(d c b a ,)}(),(),,{(d b c a ,)}(),(),,{(c b d a , )}(),(),,{(d a c b ,)}(),(),,{(c a d b ,)}(),(),,{(b a d c 。
所以,6)3,4(=S 。
斯特林数),(k n S 的值列表如下:容易看出,有 1),()1,(==n n S n S ,12)2,(1-=-n n S ,2)1,(2==-C n n S n 。
定理1 当 n k ≤≤2 时,有 ),()1,(),1(k n kS k n S k n S +-=+ 。
证 把1+n 个元素分成k 个非空子集,有),1(k n S +种不同分法。
把1+n 个元素分成k 个非空子集,也可以这样考虑:或者将第1+n 个元素单独作为1个子集,其余n 个元素分成1-k 个非空子集,这种情况下有)1,(-k n S 种不同做法;或者先将前n 个元素分成k 个非空子集,有),(k n S 种分法,再将第1+n 个元素插入这k 个子集,有k 种选择,这种情况下有k ),(k n S 种不同做法。
所以共有),()1,(k n kS k n S +-种分法。
两种考虑,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因此有 ),()1,(),1(k n kS k n S k n S +-=+ 。
如果规定当1<k 或n k >时,0),(=k n S ,则公式 ),()1,(),1(k n kS k n S k n S +-=+对 任何正整数n 和任何整数k 都成立。
定理2 对任何整数 n 1≥ 和 0≥k ,有∑-=--=1)()1(!1),(k i n i k i i k C k k n S 。
证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 1=n 时,∑-=--10)()1(!1k i i k i i k C k ∑-=---=101)1(!)1(1k i ik i C k ),1(1011)1(!01000k S k k C =⎪⎩⎪⎨⎧≠==-= , 公式成立。
(2)设已知对某个正整数 n ,公式成立,下面看 1+n 时的情形:),()1,(),1(k n kS k n S k n S +-=+∑-=-----=201)1()1()!1(1k i ni k i i k C k ∑-=--+10)()1(!k i n i k i i k C k k ∑-=------=1111)()1(!)1(1k i ni k i i k C k ∑-=---+10)()1(!)1(1k i n i k i i k C k ∑-=----=101)()1()!1(1k i n i k i i k C k ∑-=+--=101)()1(!1k i n i k i i k C k , 可见 1+n 时公式也成立。
(3)所以,对任何正整数 n ,公式都成立。
例如,有12!2122)2,(1-=⋅-=-n nn n S ,!21223!313233)3,(11+⋅-=⋅+⋅-=--n n n n n n S , !3123334!41426344)4,(111-⋅+⋅-=⋅-⋅+⋅-=---n n n n n n n n S , !412436445!515210310455)5,(1111+⋅-⋅+⋅-=⋅+⋅-⋅+⋅-=----n n n n n n n n n n S 。
定理3 当 n k ≤≤1m ≤ 时,有nm ∑==nk k m k n S P 1),(),()2,()1,(21n n S P n S P n S P nm m m +++= 。
证 将n 个元素分配到m 个不同的格子中,每个格子可以有多个元素,也可以没有元素,共有nm 种不同分配方法。
将n 个元素分配到m 个不同的格子中,也可以这样考虑:先将n 个元素分成k 个非空子集,有),(k n S 种不同分法,再将这k 个子集分配到m 个格子中,每个格子最多只能放一个子集,不同的子集分配在不同的格子中,有k m P 种不同分法,共有),(k n S k m P 种不同做法。
这里k 可取n ,,2,1 中每一个值,所以有nm n mm m P n n S P n S P n S ),()2,()1,(21+++= ∑==nk km P k n S 1),( 。
定理4 对任何正整数 1≥m ,1≥k ,有 1111+=++=∑k P P k m mj k j。
证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 1=m 时,11110111111+⎩⎨⎧==>==++=∑k P k k P P k k j kj时当时当 ,定理显然成立。
(2)设已知对某个正整数 m ,定理成立,下面看 1+m 时的情形:=∑+=11m j k jPk m k m k m mj k j P k P PP 111111++++=++=+∑k m k m P P k k m 1111+++++-=k m P k m 112+++=112+=++k P k m , 可见当 1+m 时,定理也成立。
(3)所以,对任何正整数 m ,定理都成立。
定理5 对任何整数 1≥m 和 1≥n ,有∑==++++mj n nnnnj m 1321∑=+++=nk k m k P k n S 1111),(∑∑=++-=+⎥⎦⎤⎢⎣⎡--=n k k m k i n i k i C i k C 111101)()1( 。
证 由定理3可知 nj ∑==nk kjP k n S 1),(,由定理4可知 1111+=++=∑k P P k m mj k j,所以∑==++++mj nnnnnj m 1321 ∑∑===mj nk kjP k n S 11),(∑∑===nk mj k jP k n S 11),(∑=+++=nk k mk P k n S 1111),(∑∑=++-=+⎥⎦⎤⎢⎣⎡--=nk k m k i n i k i k P i k C k 111101)()1(!1∑∑=++-=⎥⎦⎤⎢⎣⎡--=nk k m k i n i k i C i k C 11110)()1( 。
例如,有211+==∑m mj C j 2)1(+=m m , ∑=m j j 1231212+++=m m C C 6)12)(1(++=m m m ,∑=mj j1341312166+++++=m m m CCC4)1(22+=m m ,∑=mj j1451413121243614+++++++=m m m m CCCC30)196)(1(23-+++=m m m m m ,∑=mj j15615141312112024015030+++++++++=m m m m m CCCCC12)142)(1(232-+++=m m m m m 。
举例:∑==++++nj jn1100100100100100321∑=+++=1001111),100(k k n k P k S 101)100,100(4)3,100(3)2,100(2)1,100(1011413121++++++++=n n n n P S P S P S P S1014212233)12(21011419999319921++++++⋅+⋅-+-+=n n n n P P P P⎥⎦⎤⎢⎣⎡++--+⋅-+--++=-101)2)(1(81223)1(31221)1(991999999n P n n n n n 。
一.第一类Stirling 数 s(p,k)s(p,k)的一个的组合学解释是:将p 个物体排成k 个非空循环排列的方法数。
s(p,k)的递推公式:s(p,k) = (p-1)*s(p-1,k) + s(p-1,k-1) ,1<=k<=p-1边界条件:s(p,0) = 0 ,p>=1s(p,p) = 1 ,p>=0递推关系的说明:考虑第p个物品,p可以单独构成一个非空循环排列,这样前p-1种物品构成k-1个非空循环排列,方法数为s(p-1,k-1);也可以前p-1种物品构成k个非空循环排列,而第p个物品插入第i个物品的左边,这有(p-1)*s(p-1,k)种方法。
二.第二类Stirling数S(p,k)S(p,k)的一个组合学解释是:将p个物体划分成k个非空的不可辨别的(可以理解为盒子没有编号)集合的方法数。
S(p,k)的递推公式是:S(p,k) = k*S(p-1,k) + S(p-1,k-1) ,1<= k <=p-1边界条件:S(p,p) = 1 ,p>=0S(p,0) = 0 ,p>=1递推关系的说明:考虑第p个物品,p可以单独构成一个非空集合,此时前p-1个物品构成k-1个非空的不可辨别的集合,方法数为S(p-1,k-1);也可以前p-1种物品构成k个非空的不可辨别的集合,第p个物品放入任意一个中,这样有k*S(p-1,k)种方法。
第一类斯特林数和第二类斯特林数有相同的初始条件,但递推关系不同。
引用Brualdi《组合数学》里的一段注释“对于熟悉线性代数的读者,解释如下:具有(比如)实系数,最多为p次的那些各项式形成一个p+1维的向量空间。
组1,n,n^2,...。
n^p和组A(n, 0),A(n,1),A(n,2),... ,A(n,p)都是该空间的基。
第一类Stirling数和第二类Stirling数告诉我们如何用其中的一组基表示另一组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