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万之争的研究报告
宝能与万科并购防御案例研究

宝能与万科并购防御案例研究石蕾曹慧秋摘要:本文章通过对“宝万之争”并购防御的案例进行研究,将万科集团防御成功的优秀经验以及美中不足的地方加以总结,对我国上市公司恶意并购、如何进行并购防御等一系列有关公司治理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对此提出企业进行并购防御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恶意并购;并购防御;防御策略Keywords:maliciousM&A;M&Adefense;defensestrategy0 引言作为进行敌意并购与并购防御的研究案例,“宝万之争”这一事件的发生时间距现在较近并且在众多案例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从目标企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的股权结构不集中,而且决策效率十分低下,因此,王石等人作为万科的相关领导人,对企业的控制是在并不牢固的股权基础上的。
再从并购企业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方面来说,因为在我国民营企业意图想要并购一些优质的上市公司,所以导致了这次恶意并购事件的发生,在社会经济制度下运行的民营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将“宝万之争”作为研究并购防御的案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案例概况1.1恶意并购的双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是当前中国最大的一所具有专业性的住宅开发企业。
从1991年开始万科就稳居深圳交易所里上市公司的第二位。
“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一直是万科集团推行的,所以股权一直都不集中,具体是大众持股的现象。
在1997年以前,尽管是公司最大股东,该人的持股也都没有超过9%。
公司具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不足,那就是股权分散,这个局面一直都没有被改变。
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00)。
笔者调查了解到该集团有着物业综合开发、物流行业、金融行业、文化旅游和民生产业等大量多样的业务。
宝能集团的资金规模十分壮大,控制权在它手中的下属公司以及企业数量与很多,可以列举出来的宝能地产、前海人寿等等。
1.2恶意并购的过程2022年1月宝能开始对万科集团进行恶意并购,宝能集团子公司开始斥资购入万科集团的股份,其中包括前海人寿、钜盛华。
透过“宝万之争”解读公司治理

2016年第11期企业管理121透过“宝万之争”解读公司治理温秀英摘 要:本文透过“宝万之争”,解析公司治理的含义,重要性、剖析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司治理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宝万之争 公司治理 改进方向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6.11.049“宝万之争”自2015年7月开始,“宝能系”已四度举牌万科,时点分别为:2015年7月10日、7月24日、8月26日、12月4日。
据央视财经报道:万科A 股东钜盛华于2016年7月5日至2016年7月6日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A 股股份78,392,300股,占公司总股份的0.710%。
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合计持有公司A 股2,759,788,024股,占总股份的比例为25.00%。
宝能强势增持万科,股权和控制权之争再趋白热化。
这期间“宝万之争”还出乎意料的演变为“华万之争”,原第一大股东华润对于万科重组预案即万科深铁合作程序提出异议,反对万科和深铁联姻。
正如万科独立董事华生所言:“万科公司股权和控制权之争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其引出了现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规制、独立董事的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都是关系到中国企业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上市公司的治理架构和政策指引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宝万股权之争”,本质上是公司治理问题,万科股权之争如此喧嚣,说明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还缺乏共识。
众所周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主要是要依靠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公司治理,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
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一、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说:“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的合理与否关乎企业的经营绩效。
宝万之争的分析与启示_徐世清

【摘要】持续逾一年的“宝万之争”折射出中国的证券市场中的不完善之处,犹如美国上世纪80年的并购潮一样,上市公司被恶意收购,重组拆分,资本大鳄在资本市场中纵横捭阖。
上市公司构建一个有效的反恶意并购机制已经是当下必须面对和不可回避的重大实践课题, 这对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的资本市场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因此, 市场参与各方特别是上市公司要高度关注市场化并购到来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立足于未雨绸缪, 通过改变公司治理的思想观念、调整和修改公司章程内容、储备反恶意并购手段以全力构建起有效的反恶意并购机制。
【关键词】恶意收购;上市公司;反恶意收购万科(02202.HK),吴晓波笔下“中国公司30年发展至今最值得骄傲的标本之一”,作为风云企业,总有风云人物次第登场弄潮,先是“地产教父”王石,而今又有“潮汕后生”姚振华。
2015年下半年开始,一场沸沸扬扬的“宝万之争”,持续一年尚未平息,并正在向更为复杂的纵深发展。
前不久恒大人寿也疯狂购入万科股票,那么在这次“宝万之争”中,“野蛮人”宝能是恶意收购吗?恶意收购,顾名思义,就是不怀好意的收购,一般而言,根据目标公司管理层对收购方实施交易的态度,公司收购可以分为善意收购(Friendly Acquisition)与恶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
善意收购是指收购方的收购行为得到了目标公司管理层的配合。
恶意收购是指收购方的收购行为得到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强烈抵制。
在一般情况下,恶意收购方由于不能获得目标公司董事会的合作,只能绕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直接寻求与目标公司的股东进行交易,只能采取股权收购的交易形式。
恶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是指收购方的收购行为虽然遭到目标公司管理层的抵制仍然强行实施,或者没有事先与目标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而单方提出公开收购要约。
恶意收购以强烈的对抗性为表现特征。
所以从以王石,郁亮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层是不欢迎宝能成为万科的大股东,2015年12月17日的王石内部讲话曝光,他表示,不欢迎的理由很简单——信用不够。
宝万之争的认识

宝万之争的认识宝万之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个争议始于宝洁公司和万宝路公司之间的商标侵权纠纷。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宝洁公司和万宝路公司都是全球知名的品牌公司,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着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宝洁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公司,以生产家庭和个人护理产品的质量闻名全球。
而万宝路公司则是一家跨国烟草公司,生产和销售众多品牌的香烟。
在这场宝万之争中,万宝路公司指控宝洁公司在其行业内心目中的第二个“P”(品牌、包装、定价、营销)方面进行了商标侵权。
具体来说,万宝路公司声称宝洁公司在其品牌名为“Head & Shoulders”的洗发水包装上使用了与万宝路品牌“Marlboro”的包装相似的设计,以试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加强对其品牌的认知度。
然而,宝洁公司却驳回了这些指控,并认为这些指控毫无根据。
此外,在一份声明中,宝洁公司还表示其对万宝路公司的指控感到失望,并认为其只是在试图利用这场争议来推动其品牌的销售。
尽管如此,宝万之争还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有些人认为,宝洁公司在其“Head & Shoulders”洗发水的包装上确实使用了类似于万宝路品牌“Marlboro”的包装设计,但这不是商标侵权。
相反,这只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竞争策略,旨在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获得更多的销售。
然而,也有人对这种行为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这种行为与商业道德和诚信不符。
他们认为,品牌公司应该竞争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不应该依赖于似乎不道德的市场策略。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和讨论点,例如商标侵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角度等。
无论是哪种情况,媒体和公众对于宝万之争的关注都是正常的。
总而言之,宝万之争是一场备受瞩目的争议,涉及到了市场策略、商标侵权、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
不管最终的结果将是什么,这场争议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商业道德和诚信的良好机会。
宝万之争

PA R T. 0 3
如何构建有效的企业结构
三、如何构建有效的企业结构
分散的股权结构埋下争夺隐患
万科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 很低,导致了宝能的多次举牌。在我国证券市场 上,股权过于分散不利于公司的治理,在公司价 值被低估的状态,容易被收购。
解决方案
保持股权结构的相对集中,形成各大股东相 互制衡的状态,保证公司股权结构的相对动态性, 平衡各股东的权益。
一、“宝万之争” 案例描述-过程介绍
12月17日,王石明确表示不欢迎 宝能成为第一大股东。 12月18日,宝能:“恪守法律, 遵守规律,相信市场的力量” 1.万科被认为是中国最领先的开发 商之一。 2.万科股权比较分散。 3.万科经营一直比较稳健。 4.万科有适中的土地储备量。 5.宝能系欲将手中的资金与地产相 关联,需投资一个上市地产公司。
代表人物:姚振华,宝能董事长
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能
集团)成立于2000年3月,注册资本3亿元,总 部在深圳,姚振华是其唯一股东,下控制子公 司-前海人寿、钜盛华
一、“宝万之争” 案例描述-过程介绍
2015年7月,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收购事件,由姚振华控股的宝能大举增
持万科股份,在连续多次举牌么后超过华涧集团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前前后后共耗资4 00多亿元,直至达到控股股东地位,引发了“宝万之争“,仿佛一夕之间,让万科和宝能 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焦点。 2015年7月24日,宝能 增持至10%,成为万科 第二大股东。
前最大股东华润增持 15.29% ,夺回第一大股 东位置。
01
02
03
04
05
万科宣布停牌
2015年7月10日,前海人寿买 入万科5.5股,持股比例为5%, 首次举牌。
”宝万“之争研究报告

”宝万“之争研究报告“宝万之争”,这在当年的商业领域可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
还记得那时候,我正跟几个朋友在咖啡馆闲聊。
旁边桌的几个商务人士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宝万之争”,那神情激动的,好像他们自己就是这场大战的主角。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回去后我就仔细研究了一番。
“宝万之争”说白了就是宝能系和万科之间的股权争夺大战。
宝能系那是来势汹汹,大量买入万科的股票,试图取得控制权。
万科这边呢,自然也不会轻易就范。
万科,那可是地产界的巨头,多年来在房地产市场上呼风唤雨。
它的品牌、管理团队以及市场地位那都是响当当的。
而宝能系,就像是一个突然崛起的挑战者,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想要在万科的版图上插上一脚。
这其中的利益纠葛那叫一个复杂。
宝能系为啥要这么干?说白了,就是看上了万科的优质资产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万科的股价相对被低估,宝能系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投资机会。
而且一旦掌控了万科,能带来的好处可不是一星半点。
万科这边呢,王石等管理层肯定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企业被别人轻易夺走控制权。
他们四处奔走,寻找各种支持和解决方案。
这场争斗对市场的影响那也是相当大的。
万科的股价那是上蹿下跳,股民们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
整个地产板块都跟着波动,相关的金融机构也紧张得不行。
从监管层面来看,“宝万之争”也引发了对保险资金运用、上市公司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监管的加强。
再来说说双方的策略。
宝能系是简单粗暴,就是买买买。
万科这边则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又是拉盟友,又是向监管部门申诉。
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最后,这场争斗在各方的协调和努力下,算是有了一个相对平和的结局。
回过头来看,“宝万之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对于企业来说,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野蛮人”。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内在价值和风险。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和稳定。
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发展——以宝万之争为例

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发展——以宝万之争为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也不断经历着重大变革,宝能系通过金融资本以杠杆的力量收购著名房地产企业万科的大比例股权引起了资本市场各方关注。
本文在对宝万之争事件全过程概述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治理、资本市场环境等层面分析其成因,进而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总结提炼出经验教训,以期为未来中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宝万之争;上市公司;公司治理1宝万之争始末2015年7月宝能系下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花费80亿元买入万科A约5.52亿股,占万科总股本5%。
接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宝能系下前海人寿、钜盛华等持股比例首次超过华润,直至年末名不见经传的深圳潮汕资本集团“宝能系”成为地产商业巨头万科集团第一大股东,为此以王石为代表的公司管理层表示万科不欢迎宝能系进入,将宝能系增持万科股份认定为恶意收购,为此万科不久便以重大资产重组为由宣布停牌,华润承诺一如既往支持万科发展。
随着事情不断发展,宝能系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请罢免包括王石在内的全体董事。
与此同时,万科欢迎安邦成为万科重要股东,并通过定向增发支付对价的方式引入深圳地铁,最终有惊无险地赢得胜利。
2宝万之争成因分析2.1市场环境变化回顾当时经济环境,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减缓,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等行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这种经济形态曾在美国上世纪 80 年代发生过。
此时,手中有比较充足资金的持有人会进行存量运作,正如宝能系一样,其作为保险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我国法律不允许基金公司设立实体公司,也不允许基金公司运用已经掌握的资金进行发债,所以“万能险”(一种实质不具有保险功能但处于监管空白的理财产品)成为撬动金融杠杆的一种工具。
我国经历几十年货币迅速增长后,在资金方面,我国目前的货币资金储备很丰富,许多资本财团体手中具有大量的富余资金。
目前运用万能险进行资金投资的企业限于受到国家监管力度较小的中小型民营保险企业,按此推测,这类保险企业联合起来就能成为撬动经济市场重要力量。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我一直认为,商业世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宝万之争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一次激战。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各方利益的交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复杂。
宝能,这家以保险起家的金融巨头,突然宣布收购万科股权,意图明显:要么控制万科,要么将其私有化。
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万科管理层的强烈反击。
而我,作为万科的一员,也在这场反击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看到了股东利益的冲突,也看到了企业管理层的坚守。
万科管理层深知,宝能的介入并非出于对万科的关爱,而是出于对其庞大资产的觊觎。
因此,万科管理层决定采取行动,保卫公司免受宝能的侵略。
我见证了万科管理层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的坚定与勇敢。
他们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股东沟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在内部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并非只有万科管理层和宝能之间的较量。
在背后,还有着更复杂的利益纷争。
各方势力在这场战争中角力,意图在这场资本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看到了监管部门的介入,他们试图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我也看到了其他房地产企业的观望,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等待着事态的发展。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无常。
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敌人,而敌人也可能变成合作伙伴。
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也看到了勇敢与坚定。
如今,宝万之争已经告一段落,万科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留给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我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商业世界,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与发展。
宝万之争,让我更加坚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是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
只有管理层能够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坚守阵地,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未来,我将继续陪伴万科走过一个个艰难的时刻,共同面对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敢面对挑战,万科一定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关于宝万之争的研究报告

关于宝万之争的研究报告一、宝能与万科的简要情况市宝能投资集团(简称宝能集团)成立于2000年3月,注册资本3亿元,总部在,振华是其唯一股东。
宝能集团旗下包括综合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产业等五大板块,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云信资信评估、粤商小额贷款、深业物流、创邦集团、建业、宝时惠电子商务、民鲜农产品多家子公司。
这次涉及宝万之争的子公司主要是市钜盛华股份(简称钜盛华)和前海人寿保险股份(简称前海人寿)。
钜盛华成立于2002年,由宝源物流、市浙商宝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市宝能创赢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和宝能集团等四家股东共同投资,实缴资本163.04亿元,其中宝能集团占股67.4%。
前海人寿成立于2012年2月,注册资本85亿元,钜盛华占股51%,负责人为振华。
万科企业股份成立于1984年,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为,1991年成为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国最大的住宅开发企业。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际权威媒体评出的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连续八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确立了在住宅行业的竞争优势。
在万科上市以后,华润集团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在长达十五年的合作中,不参与经营管理,管理层主导企业发展的模式,一直被业看作企业治理的典。
二、宝万之争的本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之争(一)分散的股权结构埋下争夺隐患。
据WIND资料,当前万科总股本11,039,152,001,其中A股发行总量为9,724,196,533,流通市值1,925.39亿人民币元;H股当前发行数为1,314,955,468,流通市值217.76亿港币。
万科作为上市企业,股权分散,前十大股东占股比为55.41%,管理层占股为0.19%。
宝能集团正是瞄准了万科股权分散的情况,通过“2+7”的模式,分三个阶段,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宝万“之争研究报告

”宝万“之争研究报告近期,“宝万”之争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该争议源于广东省宝安区“宝安万安村”涉及土地开发问题,村委会一方认为已经完成清算分配,却有人以“宝万”公司名义要求共享土地收益,双方互相执着。
本文将基于最新研究和专家观点,对“宝万”之争展开研究和探讨。
据最新研究指出,目前宝安万安村宗地面积9.23万平方米,其中农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31万平方米、集体土地3.60万平方米、农民自留地1.93万平方米、集体自留地1.39万平方米,其他用地0.02万平方米。
涉及的土地规划建设项目包括住宅、商业、公共设施、绿化等,总建筑面积达106.22万平方米。
而所谓“宝万”公司成立于2017年,其注册地为林竹镇东湾村。
在“宝万”之争中,村委会方认为,涉及的土地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应该按照分配方案进行清算分配。
而“宝万”公司方则称,他们是与另一家开发商共同竞拍了宝安区的一个地块,并向村委会支付了相应的村庄土地置换款,因此在涉及的土地增值收益上应该有所分享。
具体来说,涉及的100亩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出让给村庄企业(即“宝万”公司合作方),合作方已经向村庄支付了约2.9亿元的代价,并协议提供了住房供应不低于800套。
不难发现,“宝万”之争很难简单地由法律来解决,其中既涉及到农民集体土地交易的公正和透明,又涉及到各地的土地政策和管理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引导舆论关注每一方的合法利益,通过协商和诚信,寻求一个能够最大程度维护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在专家观点方面,南昌大学城乡规划与建设系教授蒙振平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对于“宝万”之争的看法。
他认为,“宝万”事件是一起既有合同纠纷又有土地权属纠纷的案例,“共赢”是关键,两方应该先从合法权益出发,通过协商寻找共赢解决方案。
同时,他也指出,在土地利益分配上,需要找出统一的、公正的土地估价机构,严格执行人民币出让和估价等操作程序,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管理机制,以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宝万之争”的法律启示

“宝万之争”的法律启示2015年7月10日宝能系首次举牌,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耗资80亿元买入万科A约5.52亿股,占万科A总股本的约5%,通过第三次举牌,2015年8月26日,前海人寿、钜盛华合计持有万科15.04%的股份,首次超过20年来始终位居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华润。
恒大拿出上百亿资金买入万科6.82%的股份,超越安邦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拿到2017年3月万科董事会改选的一张门票。
目前的战局结果是,第一大股东宝能系持股比例25.40%,第二大股东华润集团持股15.29%,第四大股东安邦持股6.18%,第五大股东万科事业合伙人持股比例为4.49%。
新的董事会席位估计将在前五大股东之中产生,华润和万科管理层的董事会席位都会大幅减少,尤其是万科管理层控制的董事席位损失最多。
针对此次事件,我简单谈一看我的看法和观点:第一,宝能系企图通过二级市场不断购入万科股票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进而达到收购万科的目的。
在当前国内产业结构需不断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变革的情况下,收购是国内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市场效率,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收购无论是成交的金额,还是收购数量的增长,都超过直接投资。
其中最重要原因在于,直接投资需要巨大的现金流支持而收购市场则主要通过资产置换、股票互换以及换股权证等衍生交易工具作为主要支付工具,并且还要依赖债务融资、杠杆收购等多种手段来完成,所以这种低成本操作方式日益成为企业整合的主流。
对于收购是否经目标公司管理层同意,收购又可分为善意收购和恶意收购。
恶意收购由于采取在二级市场举牌收购并发出要约收购。
其未与目标公司协商或双方未就某些重大事项达成一致,当事双方通常采用各种攻防策略完成收购行为。
不管采用哪种收购方式,由于恶意收购是在股票市场买入目标公司股票,所以也被投资者公认为最市场化的并购形式。
关于宝万之争的研究报告

关于宝万之争的研究报告【第一篇】宝万之争是近年来引起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本文将着重探讨宝万之争的起因和影响,并分析不同观点的依据。
首先,宝万之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企业竞争与市场需求的复杂交织。
宝和万是两家行业巨头,其产品和服务竞争激烈。
双方均致力于开发和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争夺市场份额。
然而,在市场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情况下,两家企业的产品定位以及市场定位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这导致了宝万之争的爆发。
其次,宝万之争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场竞争不仅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也牵动了广大消费者的心弦。
双方都提供着各自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一时间,粉丝们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
他们互相攻击和抨击对方,试图通过贬低竞争对手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种竞争对于整个行业市场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它也提醒了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上要加强考量,以迎合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需求。
接下来,本文将对宝万之争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
首先是支持宝的观点。
支持者认为,宝公司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线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们认为,宝公司的产品性能稳定可靠,质量上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宝公司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为市场带来新的惊喜。
因此,支持者们坚定地认为宝公司就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万公司更胜一筹。
他们认为万公司产品更实用耐用,性价比更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
而且,万公司注重客户服务和售后保障,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体验。
因此,万公司在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他们强烈主张消费者选择万公司的产品,以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和使用享受。
【第二篇】在宝万之争的激烈竞争中,也有人持中立的态度。
他们认为,宝万两家公司的产品各有优点和不足,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这些中立观点的持有者强调市场竞争的正面作用,认为竞争能够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从“宝万之争”看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

摘 律阐述。
要:本文系2015年7月至2016年底万众瞩目的“宝万之争”,公众所关注的做出简要分析并做出法
关键词:宝万之争上市公司;控制权
一、关于宝万之争事件分析
董事的议案。7月1日,万科董事召开会议,以11票 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不同意深圳 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 司提请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 意味着华润也投票反对罢免现任董事监事。 7月5日,钜盛华继续购人万科A股股份,由此 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占公
司总股本的24.972%。
就宝能系首次举牌万科,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 场耗资80亿元买人万科A股约5.52亿股,约占万科 A股总股本5%。7月24日,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 人钜盛华对万科二度举牌,持有万科A股股份1 1.05 亿股,约占万科A股总股本的10%。到8月26日, 前海人寿、钜盛华增持了万科5.04%的股份,宝能系 合计持有万科15.04%的股份,首次超越了万科原第
但是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界的龙头企业其体量之大足可以用巨无霸来形容虽然在宝万之争爆发之前公司的发展良好公司保留的创始人王石团队的管理层也受到诸多褒奖但是控制权应该要和所有权相匹配想要控制一个上市公司保持相对优势的股权是最有效且最基本的这也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励控制者为公司用心经营
第2期
投资与刨业
从“宝万之争"看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
款、暂缓推进或考虑终止合作;另外,6月底以来,万
科A合作伙伴、客户、员工、以及其他中小股东对公 司前景的疑惑和担忧进一步加剧;第三,万科物业5 个洽谈合作项目暂缓、变更或考虑终止合作;1家物 流地产的合作方要求调整合作条款;多家境外基金和 银行暂缓了项目合作与贷款;第四,团队稳定性受到
宝万之争的思考和启示

宝万之争的思考和启示一、引言宝万之争是指中国电商领域的两大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在2015年之后的激烈竞争。
这场竞争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竞争,更是整个电商行业的洗牌和格局重构。
二、宝万之争的起因与背景1. 起因: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有着强烈的野心和扩张欲望,都希望成为中国电商领域的领导者。
2. 背景: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庞大,增长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
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加速了电商行业的发展。
三、宝万之争的过程1. 阶段一:价格战。
2015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和京东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双方都对商品价格进行了大幅度降价。
2. 阶段二:物流战。
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和快速配送能力,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加大了对物流系统建设投入。
3. 阶段三:生态建设战。
阿里巴巴通过淘宝、天猫等平台,构建了庞大的电商生态圈;京东则通过京东金融、京东物流等业务板块,拓展了自己的生态系统。
四、宝万之争的启示与思考1. 重视用户体验。
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中,用户体验成为了企业赢得用户和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2. 投入物流系统建设。
快速配送和高效物流能力已经成为电商企业竞争的重要指标。
3. 构建生态系统。
电商企业需要通过多元化业务板块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服务。
4. 重视品牌价值。
品牌价值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需要不断加强品牌形象塑造和管理。
5. 积极探索新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电商领域应用,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并应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
五、结语宝万之争是中国电商领域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这场竞争,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商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宝万之争

宝万之争:宝能为何入股万科?宝能资金来源分析。
一、宝能系收购资金来源分析宝能系自有资金62亿元,杠杆撬动资金262亿元,杠杆倍数4.19,总耗资约430亿元,购入占比24.27%的万科股票。
监管部门最终认定宝能系的杠杆比率为1:4.宝能系举牌万科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前海人寿的保险金,共斥资104.22亿元,其中包括万能险账户保费资金79.6亿元和传统保费资金24.62亿元。
;第二部分是宝能系旗下的钜盛华公司联合证券公司的杠杆资金,其主要的合作对象是中信证券、国信证券、银河证券等券商,杠杆方式以融资融券和收益互换为主,钜盛华以自有资金约39亿元,以1:2的杠杆撬动券商资金约78亿元;第三部分是钜盛华联合银行理财资金成立资管计划,合作对象为广发、建设、平安、民生、浦发等银行,杠杆是以优先/劣后分级形式安排的基金。
宝能系持有的万科A股份中,近40%是通过资管计划买入。
这些资管计划是基金公司和券商发行的“一对多”分级产品,钜盛华作为劣后方实际出资仅约69亿元,为宝能系配资的6家银行包括建行、广发、平安、民生、浦发、浙商银行。
根据摩根大通的计算,上述6家银行为宝能收购万科融资约260亿元。
第四部分为股权质押,前海人寿从2015年7月开始,股权就不断被质押,在所持的45亿股中,已经有31.047亿股权被质押,占比近70%。
除了质押前海人寿,“宝能系”其他资金也加了多重杠杆,包括宝能投资集团持有的30.98亿股钜盛华股权,钜盛华持有的9.26亿股万科股票均已质押(杠杆收购)。
此外,宝能系相关企业在增持万科股票期间亦多次谋求发行债券以募集资金。
容易看出,宝能系收购万科期间多方面募集资金,除小半自有资金外,宝能系不惜通过举债、收益互换、资管计划、股权质押等方式,向券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大量融资,动用杠杆倍数达到4.19的杠杆资金,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为。
二、宝能谋求入股万科原因分析1.万科方面(1)在保险资金投资中,以地产为代表的权益性资产最被看好。
公司金融关于宝万之争的实训

公司金融关于宝万之争的实训一、案例简要回顾2015年7月宝能系下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花费80亿元买入万科A约5.52亿股,占万科总股本5%。
接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宝能系下前海人寿等一致行动人通过多方运作,持股比例首次超过万科原最大股东华润集团,期间华润与宝能系旗下前海人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持,直至年末名不见经传的深圳潮汕资本集团“宝能系”成为地产商业巨头万科集团第一大股东,为此以王石为代表的公司管理层表示万科不欢迎宝能系进入,将宝能系增持万科股份认定为恶意收购,为此万科不久便以重大资产重组为由宣布停牌,此后安邦、黑石、恒大、深圳地铁增持万科股份,成为万科重要股东之一,华润在期间立场一度反转。
随着事情不断发展,宝能系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请罢免包括王石在内的全体董事。
与此同时,万科通过定向增发支付对价的方式引入深圳地铁,中国证监会、深交所相继介入,随着华润退出、恒大转让,深圳地铁集团最终成为最大股东,宝能系逐步退出竞争,随后原万科董事长卸任由接棒,宝万之争落下帷幕。
二、案例思考(一)利益双方的目的分析本次股权争夺的主体是以宝能系为主导的收购一方与万科为主导的防守方,此外还出现了钜盛华、前海人寿、华润、安邦、恒大、深圳地铁等诸多利益方,基本可视作为双方的“一致行动人”,故仅对宝能与万科作为利益阵营的主体进行分析。
从宝能的角度出发,宝能为什么收购万科呢?这里面很复杂,但是从逻辑上来讲,宝能收购万科是看到了万科的市场价值,看到了万科品牌,宝能收购万科是为了获取万科的控制权、管理权,按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万科,这可能是它的目的。
其根本目的就是想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对万科的优质资产进行股份收购,从而夺取企业控制权。
从万科的角度来讲,从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立足本职业务,从一无所有到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
无论是从情感角度还是资本角度,万科的管理层都不可能将这块蛋糕拱手相让,更何况这是块极具发展潜力的蛋糕,这也是矛盾的根本。
从财务角度看宝万之争

从万科与保利的财务对比分析看宝万之争最近看宝能与万科管理层以及华润对万科控制权之争,其中涉及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即更换万科管理团队会对万科造成多大的影响?各方对此问题莫衷一是:一方面挺王派都拿过去十多年万科取得业绩来举证万科团队的优秀和不可取代性。
但因为过去十年是中国地产行业的黄金时期,地产公司的业绩大都不错。
而且过去的成绩并不能说明未来。
而反王派则拿万科与保利对比,指出保利近十年的业绩增长速度远快于万科,来证明万科管理层并非特别出众。
但这类举证也完全不靠谱。
正如中国过去三十年经历了年均10%左右的增长,但你让美国也增长这么快试试!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财务角度通过与保利进行对比分析,来看看万科管理团队在万科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我们看股东权益回报率ROE,因为这个指标比较综合,也反映了公司经营最终对股东的贡献。
从万科与保利自08年以来的数据看,两者水平差不多,近几年来都在20%左右。
虽然都还不错,但万科并没有突出的表现。
而且与保利趋势也都基本一致,好的时候都好,回落的时候也一起回落。
万科管理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能使得万科与众不同。
我们再把股东权益回报率这一指标分解下,看看影响其水平的三个关键指标的情况: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从08年以来的数据来看,这三个指标两者水平也都不相上下。
说明两者经营情况差不多。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这与我们平常现实中的感受也基本一致。
从销售来讲,购房者主要关注的是地段、房价等,真正房产开发商的品牌能有多少溢价贡献,其实不会太大。
同样各房地产公司的成本构成也差不多,主要都是地价,建筑成本等,这些都是透明、完全市场化的。
开发模式和销售模式也无大的差别。
万科和保利都是国内一线地产商,都有较强的背景,能获得的各项资源,比如地块、融资等基本差不多。
因此,在中国较强的市场监管下,两家公司可选择项也都差不多,从而导致两者的经营结果基本一致。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股本的 24.972%
相关参与方的行为——恒大
中国恒大集团在11月10日至11月17日期间继续增持万科企业股
01 份有限公司至9.452%,至此,中国恒大总计持有10.434亿股万
科A股,占万科总股本的9.452%,总计耗资222.6亿元人民币。
万科的公司治理模式
万科属于股权分散的公众控股上市公司, 最大的股东比例不超过15%,万科不仅 规定了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利 益相关着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而且明确 了在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 程序,即使没有控股权,以王石为首的 职业经理团队也能实际控制公司。华润 没有过度干涉万科的决策,成为一个真 正的财务投资者。股权的分散为万科营 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企业环境。
02
重组终止
03
获得表决权
04
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万科公告称,已经于3月12日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 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收购标的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 400亿~600亿元之间。万科拟主要以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支 付对价。
2016年12月18日,万科A发布公告称,其与深圳地铁集团的重 组预案未得部分主要股东同意,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召开股东大 会。经董事会同意,公司终止了与深铁集团的重组。
围绕万科股权展开的宫斗大戏,之后发生戏剧性反转。
万科和安邦先后在其集团官网公开发表声明,表达互相 欣赏和支持的态度。这两份声明直接粉碎了此前关于 “宝能系与安邦是一致行动人”的猜测,这意味着宝能 系离控股股东所需的股份数额尚有差距,王石获得一张 至关重要的好牌。
行动
大股东深铁的行为
01
”宝万“之争研究报告

宝能系短债长投、循环杠杆,风险 大。
层层借钱,循环杠杆,是不留退路的赌博。宝能通过 短期借债长期投资的方式入主万科,在逐利的动机下,可 能对万科本身的经营、管理、理念等造成损伤。
就像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券、杠杆收购,借钱 时承诺的高收益,最终在投资后得不到高收益,最终引发 了数十家美国保险公司破产,一旦撑不下去,后果不堪设 想,1990年美国有接近60家寿险公司破产。
• 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具证券 供其卖出证券的业务
• 类似于“分级基金”,但门槛比分级基金更高,且带 有一定的私募性质
• 融资方跟券商商定好融资利息,然后让券商买指定的 股票,股票的涨跌盈利亏损归融资方,权益归融资方, 到期后支付给券商约定的利息,是一种重要的权益衍 生工具交易形式。
重庆房 产品买入总计占万科3.81%的股份,这部分股份耗资在60亿元左右,通过“收益 重庆市的搬 重庆市将出台 互换”宝能系并未实际动用真金白银。收益互换的杠杆普遍都能放到2至3倍,高 地产市 于两融杠杆。今年11月,在经历券商股的一次暴跌之后,监管层认为其隐含风险 迁安置将全 场 房地产开发款 较大,已经叫停了增量业务,但存量业务继续履行;
求助华润——继续增持的可能性很小
王石在细数宝能系种种“不够格”时,给予了原第一大股东华润极大的肯定。 “华润做大股东的时,作为国际化的公司,与万科的业务板块互相交流,互相借鉴。 华润的信用不低于万科,能力不低于万科,在万科的发展当中,无论是在万科股权 结构的稳定、业务管理还是国际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按照相关规定,上市公司筹划定增,停牌时间原则上一般不超过10个交易日, 如果仅定增,不构成资产重组,停牌时间累计不会超过2个月。在公告中,万 科也明确了30个自然日的时间期限。宝能系借来的80多亿资金,按一年9% 的资金成本计算不到10亿,即便停牌一年,宝能系也能拖得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宝万之争得研究报告
一、宝能与万科得简要情况
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能集团)成立于2000年3月,注册资本3亿元,总部在深圳,姚振华就是其唯一股东。
宝能集团旗下包括综合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产业等五大板块,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广东云信资信评估、粤商小额贷款、深业物流、创邦集团、深圳建业、深圳宝时惠电子商务、深圳民鲜农产品多家子公司。
这次涉及宝万之争得子公司主要就是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钜盛华)与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前海人寿)。
钜盛华成立于2002年,由深圳宝源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市浙商宝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市宝能创赢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与宝能集团等四家股东共同投资,实缴资本163、04亿元,其中宝能集团占股67、4%。
前海人寿成立于2012年2月,注册资本85亿元,钜盛华占股51%,负责人为姚振华。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为,1991年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
经过二十多年得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得住宅开发企业。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
际权威媒体评出得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连续八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确立了在住宅行业得竞争优势。
在万科上市以后,华润集团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在长达十五年得合作中,不参与经营管理,管理层主导企业发展得模式,一直被业内瞧作企业治理得典范。
二、宝万之争得本质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之争
(一)分散得股权结构埋下争夺隐患。
据WIND资料,当前万科总股本11,039,152,001,其中A股发行总量为9,724,196,533,流通市值1,925、39亿人民币元;香港H股当前发行数为1,314,955,468,流通市值217、76亿港币。
万科作为上市企业,股权分散,前十大股东占股比为55、41%,管理层占股为0、19%。
宝能集团正就是瞄准了万科股权分散得情况,通过“2+7”得模式,分三个阶段,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第一阶段,主要就是用前海人寿得保险资金购买,共斥资104、22亿元,其中包括万能险账户保费资金79、6亿元与传统保费资金24、62亿元。
第二阶段,通过钜盛华大举买入万科。
这一阶段钜盛华以自有资金约39亿元,以1:2得杠杆撬动券商资金约78亿元。
这期间得杠杆主要就是通过与中信、国信、银河等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与收益互换实现得。
至此,前海人寿与钜盛华持股万科比例合计超过15%。
第三阶段,就是在2015年9月份为后,宝能得“金主”从保险与证券变成了银行。
这一阶段,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两种方
式成为宝能购买万科股票得主要来源。
一方面银行理财资金转换券商资金。
宝能引入建设银行理财资金约78亿元替换前期得券商收益互换等带来得资金。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资金成立投资公司间接增持万科。
截止7月7日,宝能集团旗下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万科公司总股本得25%。
其中,宝能系自有资金62亿元,杠杆撬动资金262亿元,杠杆倍数4、19,总耗资约430亿元。
(二)经营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矛盾激化。
一就是王石作为万科董事长没有与第一、第二股东进行良好沟通。
在宝能系举牌万科,王石与姚振华深谈后,王石在微博中坦言“宝能就是强行入室得野蛮人”,明确表示不欢迎宝能投资万科,这为以后得股东与经营管理层之争埋下了隐患。
再接下来,王石与华润新任董事长傅育宁之间得沟通也不畅通,王石没有得到后者得认可。
从而导致王石失去了第一股东与第二股东得有力支持。
二就是管理层得重组决议没有得到股东得认可。
在宝能系举牌万科以后,万科管理层为了摆脱困境,通过董事会决议,万科拟通过定向增发股票得形式支付对价(发行价15、88元,发行股票2,872,355,163股,总价约456、13亿元),购买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地铁)持有得深圳地铁前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100%得股权。
通过定向增发,深圳地铁将持有万科股份得20、65%。
但此决议,因为计票权得问题也处于纷
争之中,华润集团不承认投票结果,并致函证券监管部门要求万科依法合规经营。
而此重组决议得提出,又增加了深圳地铁与华润集团、宝能集团得股权之争,使局面更加复杂。
(三)优秀得管理团队被罢免引发社会关注。
在万科重组决议披露以后,宝能集团提议董事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罢免万科董事会10名成员,遭到董事会否决。
由于万科管理层在业界具有良好得知名度与信誉度,经营管理能力超群,得到了广大中小股东得高度认可,宝能集团提出了罢免全体董事得议案,也引起了社会得广泛关注与纷争质疑。
宝能集团作为综合性得企业,在地产方面得投资却就是不成功得,目前宝能地产许多项目处于停工状态,恰好与万科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宝能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股市收购万科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进而提出罢免董事会成员得作法,使社会公众广泛质疑宝能集团经营万科地产得能力,由此担忧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三、涉及到得几个法律问题
(一)回避表决与弃权表决得法律问题。
万科董事会由11人组成,其中3人为独立董事。
在董事会审议万科重组方案时,由华润集团推荐得独立董事张利平先生,以任职得美国黑石集团与万科正在洽售一项商业地产涉及关联交易为由,申请回避表决。
最终该项方案表决结果为赞成票7票,反对票3票,弃权票0票,回避表决1票。
万科董事会按照通过标
准认定并发出公告后,华润集团提出激烈反对,认为张利平先生不涉及关联交易,应就是弃权表决,由此向监管层致函要求否决该议案。
张利平这关键一票,就是被认定为“利益冲突回避”还就是纳入计票总数得“弃权”,关系到重组议案能否获得三分之二通过得认定。
(二)关联关系问题。
独立董事张利平以任职得美国黑石集团正在与万科洽售一项商业地产项目作为回避表决得理由,就是否成立,成为法律界争执得焦点。
一方认为不存在关联关系,因为独立董事并不在深圳地铁任职,因此议案涉及万科与深圳地铁得交易,并不存在关联关系,此表决应视为“弃权”。
另一方认为,张利平董事提出回避表决时,董事会予以默认,没有人提出异议。
按照公司自治得原则,此表决应视为“回避”。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
宝能集团提出罢免董事会成员得一个理由,就就是万科由内部人控制。
这就是由万科成长得历史决定得。
关于内部人控制,在法律上并没有明文禁止得条文。
股权分散型上市公司得实际控制权大都掌握在管理层手中,由此产生“代理问题”。
问题不在于有无“内部人控制”,而在于掌握实际控制权得管理层就是否履行信托责任,有无滥用权力、损公肥私等。
(四)一致行动人。
万科独立董事华生质疑宝能集团与华润集团就是一致行动人。
为此,深交所向华润及“宝能系”
分别下发关注函,要求双方各自说明,二者就是否存在协议或其她安排等形式,以共同扩大所能支配得万科股份表决权数量得行为或事实,同时须对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说明就是否互为一致行动人及其理由。
宝能集团与华润集团给予了否定回答。
(五)要约收购。
承上所述,如果证券监管部门认定两者就是一致行动人,由于华润集团与宝能集团合计持有万科股份达到30%以上,就触发了要约收购。
按照《证券法》第八十八条得规定,一致行动人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30%时,继续进行收购得,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得要约。
按照万科当前市值,宝能集团与华润集团将出资2000多亿元收购万科上市股份,这将给两家公司造成巨大得资金压力。
(六)事业合伙人计划。
万科管理层自2014年实行了事业合伙人计划。
该计划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就是跟投制度,即对每一个万科楼盘,参与操盘得万科员工,必须按照一定金额出资跟投地产项目,这些跟投得资金需要等待项目销售完毕后,才会分发收益。
一部分就是事业合伙人制度,即万科员工将其在经济利润奖金集体奖金账户中得全部权益,委托给深圳盈安财务顾问企业(有限合伙)(简称盈安合伙)得普通合伙人进行投资管理,盈安合伙通过券商集合计划多次增持万科A股股票。
截至2015年底,该集合计划共持有万科
A股股份4、9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得4、15%。
四、趋势判断
截止7月7日,宝能集团持有万科股份达到25%,还差5个点就达到了30%,继续持有得话,就触发要约收购条件。
如此,宝能集团将面临巨大得资金压力,从实际考虑,宝能不会如此决策。
如果执行爬行条款,每年增持2%,不触发要约收购,但就是万科管理层继续砸盘,使股价跌破成本线,宝能仍将面临资金崩盘危险。
从万科股份来说,自7月4日开盘以后,已经连续2个跌停板,并呈现出继续下跌得趋势。
按照宝能集团杠杆资金得成本线,这些资管计划整体平仓价约为15、12元/股。
截止7月8日,万科A得股价为18、75元,再下跌2个跌停板,股价为15、19元,跌破成本价。
如此,宝能集团将面临巨大得资金压力,甚至可能出现崩盘局面,被迫退出万科之争。
因此,对宝能集团最好得结果就就是寻求与解,或者转让所持万科股份,使所投资金安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