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公法线长度公差
齿轮偏差的一些定义
.F i′——切向综合误差f i′——一齿切向综合误差f i′——一齿切向综合公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单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齿距角内,实际转角与公称转角之差F i′——切向综合误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单的最大幅度值,以分度圆弧长计面啮合时,被测齿轮一转内,实际转角与公称转角之差的总幅度值,值。
以分度圆弧长计值。
Fi″——径向综合误差f i″——一齿径向综合误差f i″——一齿径向综合公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齿F i″——径向综合公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距角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
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转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
F P——齿距累积误差f Pt——齿距偏差f Pt——齿距极限偏差。
定义: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
公称齿距是指所有实际齿距FP——齿距累积公差。
定义: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的平均值。
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
F r——齿圈径向跳动F Pk——K个齿距累积误差F Pk——K个齿距累积公差。
定义:在分度圆上,F 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
定义:在齿轮一转K个齿距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K 为 2 到小于z/2 的整数。
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于齿高中部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
F w——公法线长度变动f f——齿形误差.F w——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
定义: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F w=W max-W minf f——齿形公差。
定义:在端截面上,齿形工作部分内(齿顶倒棱部分除外),包容实际齿形且距离为最小的两条设计齿形间的法向距离。
设计齿形可以是修正的理论渐开线,包括修缘齿形、凸齿形等。
F Px——轴向齿距偏差f Pb——基节偏差F Px——轴向齿距极限偏差。
定义:在与齿轮基准轴线平行面大约通过齿高中部的一条直线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距离与公称距离之差。
齿轮公法线偏差计算
偏差和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有关,也就是说,同一精度级别的齿轮,由于它的齿数不同,公法线长度是不一样的,同理它的公法线长度的偏差范围也不是一样的。
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Ess*scosа-2e*sinа,Ess =-4fpt fpt齿距极限偏差(查表)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s=Esi*cosа+2e*sinа,Esi=-16 fpt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Tw=Ts*cosа-4esinа,Ts=12 fpt1、式中2e为齿轮一转内最大的几何偏心量,为ΔFr2e=ΔFr=KFr,根据国标取K=,式中F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有精度等级(查表)和分度圆直径决定2、式中α为压力角,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α=20°3、式中Ess和Esi为齿轮齿厚上偏差和下偏差,通常齿轮副,两齿轮的Ess相同,Ess=fa*tagа+(jn min+J)/2cosа=-4Fpt①式中fa为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②式中jn min为齿轮副公法线方向极限侧隙,叫作法向极限侧隙,jn min=jn1+jn2jn1=a(α1Δt1+α2Δt2)*2sinа(单位mm)a---齿轮副中心距α1,α2---线膨胀系数(45#钢齿:*10^-6,铸铁箱体:*10^-6)Δt---工作温升(相对于20℃)脚注1为齿轮,脚注2为壳体jn2=K*mn (单位um)mn---法向模数系数K---5~10(油池润滑)10(V<10m/s)齿轮线速度(喷油润滑)20(10<V<25)30(25<v<60)30~50(V>60)Esi=Ess+TsTs=(Fr^2+br^2)^1/2*2tagαFr---齿圈径向跳动(查表)br---切齿径向进刀公差(查表)4、小结要得到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必须根据应用环境来确定精度等级,有三组公差精度分别为:运动精度、平稳性精度、接触精度,示例一、7-6-6GM、示例二、7FL第一个示例表示运动精度7,平稳性精度和接触精度6,G和M代表齿厚上下偏差分别为-6fpt和-20fpt(买本书或下载齿轮手册上面有标准),fpt查表得,它属平稳性精度参数,第二个示例表示三组公差精度都为7,其他同上,只是齿厚公差带偏上一点了,F=-4fpt,L=-16fpt。
齿轮偏差的一些定义
实际转角与公称转角之差的总幅度值,差f i′——一齿切向综合公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单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齿距角内,实际转角与公称转角之差的最大幅度值,以分度圆弧长计值。
F i″——径向综合误差F i″——径向综合公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转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
f i″——一齿径向综合误差f i″——一齿径向综合公差。
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齿距角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
F P——齿距累积误差F P——齿距累积公差。
定义: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
f Pt——齿距偏差fPt——齿距极限偏差。
定义: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
公称齿距是指所有实际齿距的平均值。
F Pk——K 个齿距累积误差F Pk——K 个齿距累积公差。
定义:在分度圆上,K 个齿距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K 为2到小于z /2的整数。
F r——齿圈径向跳动F 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
定义:在齿轮一转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于齿高中部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
F w——公法线长度变动F w——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
定义: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F w=W max-W minf f——齿形误差f f——齿形公差。
定义:在端截面上,齿形工作部分内(齿顶倒棱部分除外),包容实际齿形且距离为最小的两条设计齿形间的法向距离。
设计齿形可以是修正的理论渐开线,包括修缘齿形、凸齿形等。
F Px——轴向齿距偏差F Px——轴向齿距极限偏差。
定义:在与齿轮基准轴线平行面大约通过齿高中部的一条直线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距离与公称距离之差。
沿齿面法线方向计值。
f Pb——基节极限偏差。
定义:实际基节与公称基节之差。
实际基节是指基圆柱切平面所截两相邻同侧齿面的交线之间的法向距离。
齿轮各项公差的数值表
>10~16
8
9
11
13
13
14
18
20
18
20
25
28
25
28
36
40
36
40
50
56
50
56
71
80
800
1600
1~3.5
>3.5~6.3
>6.3~10
>10~16
9
10
11
13
14
16
18
20
20
22
25
28
28
32
36
40
40
45
50
56
56
63
71
80
基节极限偏差(±fPb)值m m
40
50
80
125
>6.3~10
20
32
45
56
90
140
125
400
1~3.5
22
36
50
63
80
112
>3.5~6.3
25
40
56
71
100
140
>6.3~10
28
45
63
80
112
160
>10~16
32
50
71
90
125
180
400
800
1~3.5
28
45
63
80
100
125
>3.5~6.3
32
分度圆直径mm
法向模数mm
精度等级
大于
到
5
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
WK WK+1 1 2 3 4
WK+1-WK= 5
Pb = 6
测量 结果
公法线长度变动量Δ Fw=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 Ewm= W -W = (mm)
四、注意事项:
1.按公称公法线长度W,选择测量范围合适的公法线千分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并应注意校准其示值零位。 2.测量公法线长度时应注意千分尺两个碟形量砧的位置(或 指示 规两个量的位量)。见图:(a)图所示两个量砧与 齿 面在分度圆附近相切,位置正确;(b)图所示两个量砧与齿
面分别在齿顶和齿根处相切,不好;(c)图所示两个量砧与
表读取示值,并记入表中。 (4)所有测量值中的最大值Wmax与最小值Wmin之差为公法线
长度变动量Fw;
(5)所有读数的平均值与公法线公称长度之差为公法线平均 长度偏差EW m。 F W 和EW m应分别在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 W 和公法线平均 长度上偏差EWms 与下偏差E Wmi 范围内零件才为合格。
测量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时, 需先计算被测齿轮公法线长度
的公称值W, 沿齿圈一周每次跨过一定齿数进行测量,所 得读数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即为WmE∆ 值。
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齿数和标准压力角等参数计算跨 齿数和 公称公法线长度W,计算公式:
+2
m、z、α——齿轮的模数、齿数、标准压力角; invα——渐开线函数,inv20度为0.014904;
内,所有实际公法线长度的平均值W平均与公法线长度公称值 W之差,即: △Ewm =W平均- W 它反映齿厚减薄量。 其测量目的是为了保证齿侧间隙。
公法线千分尺测量公法线原理图
公法线千分尺量仪说明和测量原理
3. 齿轮公法线长度通常使用公法线干分尺或公法线指
实验三 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
四、注意事项:
1.按公称公法线长度W,选择测量范围合适的公法线千分尺,
并应注意校准其示值零位。
2.测量公法线长度时应注意千分尺两个碟形量砧的位置(或 指示 规两个量的位量)。见图:(a)图所示两个量砧与 齿 面在分度圆附近相切,位置正确;(b)图所示两个量砧与齿 面分别在齿顶和齿根处相切,不好;(c)图所示两个量砧与
(2)根据齿轮的齿数z、模数m、压力角及跨测齿数k,由上表
查出齿轮的公法线公称长度W。
(3)根据所得的公法线公称长度选择测量范围相适应的公法 线千分尺,然后逐齿测量或均布测量6 条公法线长度,从指示
表读取示值,并记入表中。
(4)所有测量值中的最大值Wmax与最小值Wmin之差为公法线 长度变动量Fw; (5)所有读数的平均值与公法线公称长度之差为公法线平均 长度偏差EW m。 F W 和EW m应分别在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 W 和公法线平均 长度上偏差EWms 与下偏差E Wmi 范围内零件才为合格。
二、实验仪器
本实验的主要实验仪器
是公法线千分尺。
公法线千分尺测量公法线原理图
公法线千分尺量仪说明和测量原理 测量原理: 1.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Fw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
内,各条实际公法线长度中的最大值Wmax与最小值Wmin之
差,即: △Fw = Wmax- Wmin 它反映齿轮加工中切向误差引起的齿距不均匀性, 故可 用于评定齿轮的运动精度。 2.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Ewm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
WK
WK+1 1 2 3 4
WK+1-WK=
5
Pb =
6
测量 结果
公法线长度变动量Δ Fw=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 Ewm= W -W = (mm)
齿轮公法线长度公差
一、实验目的
1、练习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加深对公法线长度变动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的理解。
二、仪器简介
三、仪器的调整和使用 1、跨齿数的选择: 测量公法线长度时应使量具两个量占的工作面与齿 轮的接触点落在分度圆上,或在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 触,以便消除齿形角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要满足 这一条件应选择合适的跨齿数n。 当 20 0 时,对标准齿轮或变位系数不大 ( 0.3~ 0.3) 的齿轮,n可由下式算得:
W
1
Z
ai
Z
W
四、实验步骤 1、计算被测齿轮的跨齿数n,计算公法线 公称长度W。 2、测量前将仪器零位检查一下,如不对零, 可利用修正量对读数进行修正。 3、按跨齿数沿齿圈逐齿进行测量,依次将 读数填入报告中。 Z 4、计算出公法线长度变动 FW 和公法线平均 Wai Wmax Wmin Wav W 1 长度偏差 EW,并作出结论。 W
(二)公法线长度变动与平均长度偏差
的测量
公法线长度变动 FW是指同一齿轮实际公法线 Wmax Wmin 的最大长度与最小长度之差,属于第它也用于齿侧 间隙Ⅰ公差组的评定指标,可反映齿轮运动误差中 的切向误差分量;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EW Wav W 则是 指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之差,它也用于控制齿 侧间隙。测量齿轮公法线的量具和量仪种类很多, 其中精度较高的有公法线指示千分尺、公法线指示 F 和 W Wmin W 卡规和万能测齿仪等,都可同时评定 W EmaxWav W 两项 指标。本实验采用车间中最常用的公法线千分尺。
Z
z n 0.5 9
当计算结果有小数时应取相近的整数。 2、计算公法线的公称长度w: 对于标准齿轮用下式计算: W m[1.476 (2n 1) 0.014 z]
实验十一__齿轮公法线的测量
实验十一齿轮公法线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量△Fw的测量方法;2.掌握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Ewm的测量方法;3.学会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测量对象模数为2,齿数为23的直齿圆柱齿轮三、实验仪器公法线千分尺量具测量范围:0-25mm 分度值:0.001mm四、测量原理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的最大值Wmax与最小值Wmin之差。
测量ΔFw可以得到齿距累积误差ΔFp中的切向误差部分,这一误差主要是由于齿轮加工机床传动中分度蜗轮的回转中心与机床主轴(或工作台)的旋转中心不重合而产生的(通常称作运动偏心)。
它使得同一齿轮上的基节或基圆齿厚不均匀,从而影响齿轮在传动中传动比变化的准确性。
ΔFw主要反映由于运动偏心而造成的齿轮切向长周期误差。
为控制齿侧间隙,还应使公法线平均长度在规定偏差范围内。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Wmax-Wmin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Ewm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所有实际公法线长度的平均值与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之差,即△Ewm=W平均-W公称其中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计算理论公式为W=m[ 2.95213(k-0.5)+0.014Z]测量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时的跨齿数k=Z/9+0.5公法线长度的算术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Ewm作为测量结果用公法线平均长度的上偏差△Ewms和下偏差△Ewmi进行评定,极限偏差可用下式进行换算:△Ewms=Ess cosα-0.72Fr sinα△Ewmi=Esi cosα-0.72Fr sinα五、实验步骤1.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数K,并计算公法线公称长度W;2.根据公法线公称长度W选取适当规格的分法线千分尺并校对零位;3.测量公法线长度:根据选定的跨齿数K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沿被测齿轮圆周均布的公法线长度;4.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Ewm:取所测实际公法线长度的平均值W后减去公称公法线长度,即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Ewm;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取测得的实际公法线长度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变动ΔFw;6.查表判断合格性。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的分组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的分组公差组公差与极限偏差项目误差特性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ⅠF i′、F P、F Pk F i″、F r、F w以齿轮一转为周期的误差传递运动的准确性Ⅱf i′、f i″、f f ±f Pt、±f Pb、f fβ在齿轮一周内,多次周期地重复出现的误差传动的平稳性,噪声,振动ⅢFβ、F b、±F Px齿向线的误差载荷分布的均匀性(1) 精度等级齿轮的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分成三个组。
根据使用的要求不同,允许各公差组选用不同的精度等级,但在同一公差组内,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应保持相同的精度等级。
参见(2) 齿轮检验与公差根据齿轮副的使用要求和生产规模,在各公差组中选定检验组来检定和验收齿轮精度。
(3) 齿轮副的检验与公差齿轮副的要求包括齿轮副的切向综合误差ΔF ic′,齿轮副的一齿切向综合误差Δf ic′,齿轮副的接触班点位置和大小以及侧隙要求,如上述四方面要求均能满足,则此齿轮副即认为合格。
(4) 齿轮侧隙齿轮副的侧隙要求,应根据工作条件用最大极限侧隙j nmax(或j tmax)与最小极限侧隙j nmin(或j tmin)来规定。
中心距极限偏差(±f a)按“”表的规定。
齿厚极限偏差的上偏差E ss及下偏差E si从来选用。
例如上偏差选用F(=-4f Pt),下偏差选用L(=-16f Pt),则齿厚极限偏差用代号FL表示。
参看图“齿轮、齿轮副误差及侧隙的定义和代号”。
若所选用的齿厚极限偏差超出所列14种代号时,允许自行规定。
(5) 齿轮各项公差的数值表(6) 图样标注在齿轮零件图上应标注齿轮的精度等级和齿厚极限偏差的字母代号。
标注示例a) 齿轮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其齿厚上偏差为F,下偏差为L:b) 第Ⅰ公差组精度为7级,第Ⅱ、Ⅲ公差组精度为6级,齿厚上偏差为G,齿厚下偏差为M:c) 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4级,其齿厚上偏差为-330m,下偏差为-405m:齿轮传动精度等级的选用注:本表不属GB10095-88,供参考齿距累积公差(FP)及K个齿距累积公差(FPK)值m注:1. F P和F PK按分度圆弧长L查表:查F P时,取L=d/2=m n z/2cos;查F PK时,取L=K m n/cos(K为2到小于z/2的整数)。
齿轮公法线上下偏差计算公式(特选内容)
齿轮公法线上下偏差计算公式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Es*scosа-2e*sinа,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s=Esi*cosа+2e*sinа,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Tw=Ts*cosа-4esinа,1、式中2e为齿轮一转内最大的几何偏心量,为ΔFr2e=ΔFr=KFr,根据国标取K=0.72,式中F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有精度等级和分度圆直径决定(你未给出分度圆直径及应用,所以我没办法给你准确数,你自己查表)。
2、式中α为压力角,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α=20°3、式中Ess和Esi为齿轮齿厚上偏差和下偏差,通常齿轮副,两齿轮的Ess相同,Ess=fa*tagа+(jn min+J)/2cosа①式中fa为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②式中jn min为齿轮副公法线方向极限侧隙,叫作法向极限侧隙,jn min=jn1+jn2jn1=a(α1Δt1+α2Δt2)*2sinа(单位mm)a---齿轮副中心距α1,α2---线膨胀系数(45#钢齿:11.5*10^-6,铸铁箱体:10.5*10^-6)Δt---工作温升(相对于20℃)脚注1为齿轮,脚注2为壳体jn2=K*mn (单位um)mn---法向模数系数K---5~10(油池润滑)10(V<10m/s)齿轮线速度(喷油润滑)20(10<V<25)30(25<v<60)30~50(V>60)Esi=Ess+TsTs=(Fr^2+br^2)^1/2*2tagαFr---齿圈径向跳动(查表)br---切齿径向进刀公差(查表)4、小结要得到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必须根据应用环境来确定精度等级,有三组公差精度分别为:运动精度、平稳性精度、接触精度,示例一、7-6-6GM、示例二、7FL 第一个示例表示运动精度7,平稳性精度和接触精度6,G和M代表齿厚上下偏差分别为-6fpt和-20fpt(买本书或下载齿轮手册上面有标准),fpt查表得,它属平稳性精度参数,第二个示例表示三组公差精度都为7,其他同上,只是齿厚公差带偏上一点了,F=-4fpt,L=-16fpt。
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计算
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计算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一种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将轴传递的动力和扭矩转换成另一轴的动力和扭矩。
齿轮的准确性是影响机械传动效率和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是齿轮准确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是指齿轮齿厚和公法线平均
长度与设计尺寸之间的最大允许偏差值。
这个指标通常用来表示齿轮的精度等级,精度等级越高,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就越小,齿轮的准确性也就越高。
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是根据齿轮的设
计尺寸和精度等级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齿轮的设计尺寸是根据齿轮的传动比、扭矩和转速等参数来确定的。
而精度等级则是根据齿轮的应用要求和制造工艺来确定的。
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其中包括齿轮的模数、齿数、压力角、齿廓系数、齿轮材料、热处理工艺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齿轮的准确性和耐久性,因此在计算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时必须综合考虑。
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对齿轮的准确性和寿命有着
重要的影响。
如果齿轮的齿厚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过大,会导致齿轮噪声增大、振动加剧、传动效率下降、寿命缩短等问题。
因此,在齿轮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确保齿轮的准确性和耐久性。
总之,齿厚及公法线平均长度的极限偏差是齿轮准确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方法和控制要求都比较复杂。
在齿轮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个指标,严格控制齿轮的准确性和耐久性,确保齿轮能够正常运转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齿轮公法线偏差计算
偏差和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有关,也就是说,同一精度级别的齿轮,由于它的齿数不同,公法线长度是不一样的,同理它的公法线长度的偏差范围也不是一样的。
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Ess*scosа-2e*sinа,Ess =-4fpt fpt齿距极限偏差(查表)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s=Esi*cosа+2e*sinа,Esi=-16 fpt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Tw=Ts*cosа-4esinа,Ts=12 fpt1、式中2e为齿轮一转内最大的几何偏心量,为ΔFr2e=ΔFr=KFr,根据国标取K=0.72,式中F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有精度等级(查表)和分度圆直径决定2、式中α为压力角,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α=20°3、式中Ess和Esi为齿轮齿厚上偏差和下偏差,通常齿轮副,两齿轮的Ess相同,Ess=fa*tagа+(jn min+J)/2cosа=-4Fpt①式中fa为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②式中jn min为齿轮副公法线方向极限侧隙,叫作法向极限侧隙,jn min=jn1+jn2jn1=a(α1Δt1+α2Δt2)*2sinа(单位mm)a---齿轮副中心距α1,α2---线膨胀系数(45#钢齿:11.5*10^-6,铸铁箱体:10.5*10^-6)Δt---工作温升(相对于20℃)脚注1为齿轮,脚注2为壳体jn2=K*mn (单位um)mn---法向模数系数K---5~10(油池润滑)10(V<10m/s)齿轮线速度(喷油润滑)20(10<V<25)30(25<v<60)30~50(V>60)Esi=Ess+TsTs=(Fr^2+br^2)^1/2*2tagαFr---齿圈径向跳动(查表)br---切齿径向进刀公差(查表)4、小结要得到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必须根据应用环境来确定精度等级,有三组公差精度分别为:运动精度、平稳性精度、接触精度,示例一、7-6-6GM、示例二、7FL第一个示例表示运动精度7,平稳性精度和接触精度6,G和M代表齿厚上下偏差分别为-6fpt和-20fpt(买本书或下载齿轮手册上面有标准),fpt查表得,它属平稳性精度参数,第二个示例表示三组公差精度都为7,其他同上,只是齿厚公差带偏上一点了,F=-4fpt,L=-16fpt。
齿轮公法线偏差计算教学提纲
齿轮公法线偏差计算偏差和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有关,也就是说,同一精度级别的齿轮,由于它的齿数不同,公法线长度是不一样的,同理它的公法线长度的偏差范围也不是一样的。
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EsS^scos -2e*sin a, Ess =-4fpt fpt齿距极限偏差(查表)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s=Esi*cos a +2e*sin a , Esi=-16 fpt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Tw=Ts*cosa-4esin a , Ts=12 fpt衰•和齿阜极限倫建1、式中2e为齿轮一转内最大的几何偏心量,为△ Fr2e=A Fr=KFr根据国标取K=0.72,式中F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有精度等级(查表) 和分度圆直径决定2、式中a为压力角,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 a =20°3、式中Ess和Esi为齿轮齿厚上偏差和下偏差,通常齿轮副,两齿轮的Ess相同,Ess=fa*tag a +(jn mi n+J)/2c=s4Fpt a①式中fa为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②式中jn min为齿轮副公法线方向极限侧隙,叫作法向极限侧隙,jn mi n=jn1+jn2jn^a( a 1 A t1+ a 2 A t2)*2单位mm)a---齿轮副中心距a 1 a2线膨胀系数(45#钢齿:11.5*10八-6,铸铁箱体:10.5*10八-6)At-工作温升(相对于20C)脚注1为齿轮,脚注2为壳体jn2=K*mn (单位um)mn---法向模数系数K---5~10 (油池润滑)10 (V<10m/s)齿轮线速度(喷油润滑)20 (10<V<25)30(25<v<60)30~50(V>60)Esi=Ess+TsTs=(Fr A2+br A2)A1/2*2tag aFr---齿圈径向跳动(查表)br---切齿径向进刀公差(查表)4、小结要得到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必须根据应用环境来确定精度等级,有三组公差精度分别为:运动精度、平稳性精度、接触精度,示例一、7-6-6GM、示例二、7FL第一个示例表示运动精度7,平稳性精度和接触精度6, G和M代表齿厚上下偏差分别为-6fpt和- 20fpt(买本书或下载齿轮手册上面有标准),fpt查表得,它属平稳性精度参数,第二个示例表示三组公差精度都为7,其他同上,只是齿厚公差带偏上一点了,F=-4fpt,L=-16fpt。
齿轮公法线上下偏差计算公式
齿轮公法线上下偏差计算公式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Es*scosа-2e*sinа,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s=Esi*cosа+2e*sinа,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Tw=Ts*cosа-4esinа,1、式中2e为齿轮一转内最大的几何偏心量,为ΔFr2e=ΔFr=KFr,根据国标取K=,式中F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有精度等级和分度圆直径决定(你未给出分度圆直径及应用,所以我没办法给你准确数,你自己查表)。
2、式中α为压力角,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α=20°3、式中Ess和Esi为齿轮齿厚上偏差和下偏差,通常齿轮副,两齿轮的Ess 相同,Ess=fa*tagа+(jn min+J)/2cosа①式中fa为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②式中jn min为齿轮副公法线方向极限侧隙,叫作法向极限侧隙,jn min=jn1+jn2jn1=a(α1Δt1+α2Δt2)*2sinа(单位mm)a---齿轮副中心距α1,α2---线膨胀系数(45#钢齿:*10^-6,铸铁箱体:*10^-6)Δt---工作温升(相对于20℃)脚注1为齿轮,脚注2为壳体jn2=K*mn (单位um)mn---法向模数系数K---5~10(油池润滑)10(V<10m/s)齿轮线速度(喷油润滑)20(10<V<25)30(25<v<60)30~50(V>60)Esi=Ess+TsTs=(Fr^2+br^2)^1/2*2tagαFr---齿圈径向跳动(查表)br---切齿径向进刀公差(查表)4、小结要得到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必须根据应用环境来确定精度等级,有三组公差精度分别为:运动精度、平稳性精度、接触精度,示例一、7-6-6GM、示例二、7FL第一个示例表示运动精度7,平稳性精度和接触精度6,G和M代表齿厚上下偏差分别为-6fpt和-20fpt(买本书或下载齿轮手册上面有标准),fpt查表得,它属平稳性精度参数,第二个示例表示三组公差精度都为7,其他同上,只是齿厚公差带偏上一点了,F=-4fpt,L=-16fpt。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的分组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的分组公差组公差与极限偏差项目误差特性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ⅠF i′、F P、F Pk F i″、F r、F w以齿轮一转为周期的误差传递运动的准确性Ⅱf i′、f i″、f f ±f Pt、±f Pb、f fβ在齿轮一周内,多次周期地重复出现的误差传动的平稳性,噪声,振动ⅢFβ、F b、±F Px齿向线的误差载荷分布的均匀性(1) 精度等级齿轮的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分成三个组。
根据使用的要求不同,允许各公差组选用不同的精度等级,但在同一公差组内,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应保持相同的精度等级。
参见齿轮传动精度等级选择(2) 齿轮检验与公差根据齿轮副的使用要求和生产规模,在各公差组中选定检验组来检定和验收齿轮精度。
(3) 齿轮副的检验与公差齿轮副的要求包括齿轮副的切向综合误差ΔF ic′,齿轮副的一齿切向综合误差Δf ic′,齿轮副的接触班点位置和大小以及侧隙要求,如上述四方面要求均能满足,则此齿轮副即认为合格。
(4) 齿轮侧隙齿轮副的侧隙要求,应根据工作条件用最大极限侧隙j nmax(或j tmax)与最小极限侧隙j nmin(或j tmin)来规定。
中心距极限偏差(±f a)按“中心距极限偏差”表的规定。
齿厚极限偏差的上偏差E ss及下偏差E si从齿厚极限偏差表来选用。
例如上偏差选用F(=-4f Pt),下偏差选用L(=-16f Pt),则齿厚极限偏差用代号FL表示。
参看图“齿轮、齿轮副误差及侧隙的定义和代号”。
若所选用的齿厚极限偏差超出齿厚极限偏差表所列14种代号时,允许自行规定。
(5) 齿轮各项公差的数值表齿距累积公差F P及K个齿距累公差F PK齿向公差Fβ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 w轴线平行度公差中心距极限偏差(±f a)齿厚极限偏差接触斑点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 r径向综合公差F i″齿形公差F f齿距极限偏差(±f Pt)基节极限偏差(±f Pb)一齿径向综合公差f i″齿坯尺寸和形状公差齿坯基准面径向和端面跳动齿轮的表面粗糙度R a圆柱直齿轮分度圆上弦齿厚及弦齿高(6) 图样标注在齿轮零件图上应标注齿轮的精度等级和齿厚极限偏差的字母代号。
齿轮公法线长度公差怎么确定
齿轮公法线长度公差怎么确定?听说是要查什么《齿轮精度》手册,请问有电子版的下载吗?图纸上标有精度要求及公差,但是与公法线长度公差并不一致,请问是什么意思?1、齿轮精度主要是控制齿轮在运转时齿轮之间传递的精度,比如:传动的平稳性、瞬时速度的波动性、若有交变的反向运行,其齿侧隙是否达到最小,如果有冲击载荷,应该稍微提高精度,从而减少冲击载荷带给齿轮的破坏。
2、如果以上这些设计要求比较高,则齿轮精度也就要定得稍高一点,反之可以定得底一点3、但是,齿轮精度定得过高,会上升加工成本,需要综合平衡4、你上面的参数基本上属于比较常用的齿轮,其精度可以定为:7FL,或者7-6-6GM精度标注的解释:7FL: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齿厚的上偏差为F级,齿厚的下偏差为L级7-6-6GM:齿轮的第一组公差带精度为7级,齿轮的第二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轮的第三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厚的上偏差为G级,齿厚的下偏差为M级5、对于齿轮精度是没有什么计算公式的,因为不需要计算,是查手册得来的。
6、精度等级的确定是工程师综合分析的结果,传动要求精密、或者是高负载、交变负载……就将精度等级定高一点7、精度等级有5、6、7、8、9、10级,数值越小精度越高8、(齿厚)偏差等级也是设计者综合具体工况给出的等级,精密传动给高一点,一般机械给低一点,闭式传动给高一点,开式传动给低一点。
9、(齿厚)偏差等级有C、D、E、F、G、H、J、K、L、M、N、P、R、S级,C级间隙最大,S级间隙最小。
10、不管是精度等级,还是偏差等级,定得越高,加工成本也越高,需要综合分析之后再具体的给出一个恰当的精度等级和偏差等级。
1、齿轮精度主要是控制齿轮在运转时齿轮之间传递的精度,比如:传动的平稳性、瞬时速度的波动性、若有交变的反向运行,其齿侧隙是否达到最小,如果有冲击载荷,应该稍微提高精度,从而减少冲击载荷带给齿轮的破坏。
2、如果以上这些设计要求比较高,则齿轮精度也就要定得稍高一点,反之可以定得底一点3、但是,齿轮精度定得过高,会上升加工成本,需要综合平衡4、你上面的参数基本上属于比较常用的齿轮,其精度可以定为:7FL,或者7-6-6GM精度标注的解释:7FL: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齿厚的上偏差为F级,齿厚的下偏差为L级7-6-6GM:齿轮的第一组公差带精度为7级,齿轮的第二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轮的第三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厚的上偏差为G级,齿厚的下偏差为M级5、对于齿轮精度是没有什么计算公式的,因为不需要计算,是查手册得来的。
圆柱齿轮公法线公差计算
>10~16
0
0
0
0
-0.1 -0.2
-0.1 -0.2
-0.15 -0.25
-0.15 -0.25
-0.168 -0.28
>500~630 >630~800 >800~100 0 >1000~12000~25 00 >2500~40 00
-0.4 -0.512
-0.4 -0.512
-0.576 -0.72
0
>3.5~6.3 -0.078 -0.13 -0.078 -0.13 -0.112 -0.168 -0.112 -0.168 -0.112 -0.168 -0.14 -0.224 -0.14 -0.224 -0.168 -0.28 -0.224 -0.28
0
0
1
0
0
-0.112 -0.14
-0.216 -0.36
-0.288 -0.432
-0.36 -0.432
-0.48 -0.64
-0.48 -0.64
-0.72
-0.128 0 0
-0.9
-0.256 1 0
>10~16
0
0
0
0
-0.144 -0.216
-0.144 -0.288
-0.144 -0.288
-0.144 -0.288
-0.22 -0.275
-0.275 -0.352
-0.275 -0.352
-0.325 -0.416
-0.416 -0.52
-0.56
-0.12 0 0
-0.7
-0.16 1 0
>10~16
0
0
试验七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测量
实验七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测量
一、测量原理与器具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的最大值Wmax与最小值Wmin之差。
测量ΔFw可以得到齿距累积误差ΔFp中的切向误差部分,反映齿轮的运动精度。
公法线平均长度Δwm则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
因公法线长度是由若干个基节Pb和一个基圆齿厚Ss组成,而基节偏差比齿厚偏差小得多,故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主要反映被测齿轮的齿侧间隙。
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如图3-27)、公法线指示卡规(图3-28)或万能测齿仪等测量。
本实验采用公法线百分尺测量。
公法线千分尺是在普通千分尺上安装两个大平面测头,其读数方法与普通千分尺相同。
二、测量步骤
1、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数K,并计算公法线公称长度W。
当测量一压力角为20°的非变位直齿圆柱齿轮时:
W= m•[ 1.4761×(2K – 1) + 0.014Z]
式中: m——模数 Z——齿数 K——跨齿数
2、根据公法线公称长度W选取适当规格的分法线千分尺并校对零位。
3、测量公法线长度:根据选定的跨齿数K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沿被测齿轮圆周均布的5条公法线长度。
4、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取所测5个实际公法线长度的平均值W 后减去公称公法线长度,即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
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取5个实际公法线长度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变动ΔFw。
三、填写测量报告单
按步骤完成测量并将被测件的相关信息、测量结果及测量条件填入测量报告单7~12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1、练习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加深对公法线长度变动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的解。
二、仪器简介
三、仪器的调整和使用 1、跨齿数的选择: 测量公法线长度时应使量具两个量占的工作面与齿 轮的接触点落在分度圆上,或在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 触,以便消除齿形角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要满足 这一条件应选择合适的跨齿数n。 当 20 0 时,对标准齿轮或变位系数不大 ( 0.3~ 0.3) 的齿轮,n可由下式算得:
W
1
Z
ai
Z
W
四、实验步骤 1、计算被测齿轮的跨齿数n,计算公法线 公称长度W。 2、测量前将仪器零位检查一下,如不对零, 可利用修正量对读数进行修正。 3、按跨齿数沿齿圈逐齿进行测量,依次将 读数填入报告中。 Z 4、计算出公法线长度变动 FW 和公法线平均 Wai Wmax Wmin Wav W 1 长度偏差 EW,并作出结论。 W
Z
z n 0.5 9
当计算结果有小数时应取相近的整数。 2、计算公法线的公称长度w: 对于标准齿轮用下式计算: W m[1.476 (2n 1) 0.014 z]
3、测量公法线长度时应沿整个齿圈逐齿进行测量, 并按下列两式计算测量结果
FW Wmax Wmin
EW Wav W
(二)公法线长度变动与平均长度偏差
的测量
公法线长度变动 FW是指同一齿轮实际公法线 Wmax Wmin 的最大长度与最小长度之差,属于第它也用于齿侧 间隙Ⅰ公差组的评定指标,可反映齿轮运动误差中 的切向误差分量;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EW Wav W 则是 指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之差,它也用于控制齿 侧间隙。测量齿轮公法线的量具和量仪种类很多, 其中精度较高的有公法线指示千分尺、公法线指示 F 和 W Wmin W 卡规和万能测齿仪等,都可同时评定 W EmaxWav W 两项 指标。本实验采用车间中最常用的公法线千分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