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研读经典感悟先贤――读...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及对学生成长影响初探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及对学生成长影响初探作者:蒋承龙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在新课标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学生在高中课程中主要的语文选修教材,其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非常的重要。
学生能够在学习新课标下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不断的提高自我修养。
在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内涵后,才能够改变自身的观念与追求。
新课标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过程中,保证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引言(一)《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教材是以历史发展与儒道发端两部分组成,其中在构造方面主要是根据时间的顺序进行的排列。
包含了我国上千五千年的文化作品以及发展始末,一共有十个单元,另一个则是以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内容结合上述内容,为学生能够在选修的过程中,了解到关于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精神。
(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分析1.教学措施实施的意义在新课标的实施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承中国文化,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不断促进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学生阅读材料的数量,从而能够真正的实现我国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的群体,《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选修课程能够有效的将中国传统精神渗透到教学课程中,正确提高学生掌握民族责任感中的要点,加强学生对于国家的爱国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程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能够减少学生掌握知识的片面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措施的理论指导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以新课标下为主,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模式,改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标准,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以往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一 个成语概括。
• 防微杜渐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 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 呢?
•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 会苦谏。
•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 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 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 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 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 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纵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 人?”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 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 • 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 年间唐太宗XXX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 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 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 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 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 治上颇为敏锐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 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 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 起施政的榜样。《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 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 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THREE
《求谏》所反应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 义?
•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 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
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 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
高中语文 5.5《坛经》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高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坛经》两那么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研读《慧能受法》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
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
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2、《慧能受法》内容分析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
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
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3、研读《南能北秀》译文: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
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
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
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史学鼻祖——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
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说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它的写作立足于对春秋社会的批判。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妾媵、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业盛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而对鲁季孙氏、齐田成子、晋国韩赵魏诸卿与公室的矛盾,郑子产的改革等描述,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它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一、课程目标 ㈠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 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 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 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 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 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 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㈡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 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 定基础。
⑻简释《道德经》中的“道”。 ⑼《道德经》的艺术手法浅析。 ⑽试谈老子眼中的“圣人”。 ⑾怎样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⑿老子对后世的影响及其这些影响产生的 原因。 ⒀试谈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 的异同。 ⒁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为什 么有必要互补? ⒂亦儒亦道的大文学家苏轼。
⒎其它教学内容或教学点的处理。 ⑴“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主要请学生读一读、译一 译,整理一下重点字词句,就文中关键 句看一看其所体现的儒、道思想。另外 还可以作为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的研读资 料。
⑵“题解”、“大视野——《论中国 文化》”及“相关链接”等内容请学 生课外自读。 ⑶指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练习, 不一定全形成书面作业,可以考虑以 师生共同研讨的形式完成。 ⑷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一些名句。
⒏教学建议 ⑴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确定是缓步进入选 修课程还是快步进入选修课程。 ⑵抓住一些具体的点切入展开探究活动, 面不要延展得太宽。 如:请结合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谈一谈孔子 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 别是怎样的人,然后就君子与圣人的异同 谈儒与道的异同,并指出孔子、老子为什 么分别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 ⑶对于比较深的问题,可考虑简化处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万世师表——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73岁。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失意,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后将精力用在教育上。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为各国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
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
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
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
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
文学背景: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 目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0《人间词话》十则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佛理禅趣
经典原文 5《坛经》两则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家国天下
经典原文 6 求谏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
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 7《朱子语类》三则 相关读物 童心说
科学之光
经典原文
8《天工开物》两则
相关读物
麻叶洞天
经世致用
经典原文
9《日知录》三则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人文心声
配人教版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八单元 第九单元
第十单元
入门四问
入门四问
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
1《论语》十则 2《老子》五章相关读物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
3 晋灵公不君
相关读物
直书
修齐治平
经典原文
4《大学》节选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单元概述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单元概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史记》和《尚书》都叙述了原始社会尧、舜、禹“禅让”王位的史事。
这说明了当时的王位并不是父子相传的世袭制,而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礼记》的“礼运”篇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在以“天下为公”和“禅让”王位制为特点的“大同”之世,国家、财产和土地是公有的。
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的国王也没有什么特权和待遇。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礼记》)可见,原始社会的先王们和当时的人民一样,同样过着艰苦的生活。
由于其平等、自由、和睦的特点,因而被许多史学家称赞为理想的“大同之世”。
禹是五帝之末,他并没有废除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没有将天下授予自己的儿子启。
据《史记》的《夏本纪》所载,禹死时以“天下授益”。
但禹的儿子启却仗着禹的威信和自己的势力,在禹死后三年,用武力夺取了帝位。
开创了王位由父子世代相传的“世袭制”。
从此,“天下”成为一人之天下,一家之天下。
“天下为公”的社会,必然实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而“天下为家”的专制社会,必然实行父子相传的世袭制。
世袭制就是把天下家国视为一人一家之私有,但“私”必生乱。
古人云“公私之交,存亡之本”,“政出私堂,其国必危”,“君狎臣嘻,各爱其私,其邦必亡”。
纵观历史,私之害可见于历朝历代,秦有赵高之私,则有秦亡;晋有八王之私,则有晋亡;明有宦官之私,则有明亡。
直到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才以最清醒的头脑、最响亮的口号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于是,废除世袭制、主张天下为公,成了最为醒目和最有感召力的旗帜。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素养评价:2.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含解析】
衡石量书整理课时素养评价三孟子见梁惠王胠箧(50分钟·58分)一、基础过关(32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也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C.唇竭.则齿寒竭:缺失D.毁绝钩.绳而弃规矩钩:木匠画曲线的工具【解析】选A。
A项,亦:句首助词,无义。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B.阖四竟之内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D.焚符破玺,而民朴鄙【解析】选D。
A项,“匮”同“柜”,柜子;B项,“竟”同“境”,疆界;C 项,“乡”通“向”,先前,从前。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D。
都是代词,指“天下人”。
A项,①介词,表处所,从;②介词,表对象,向。
B项,①副词,才;②判断词,是。
C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选D。
D项为宾语前置,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B.窃国者为诸侯C.灭文章..论之..,散五采 D.故尝试【解析】选B。
A项,古义:不能行窃。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C项,古义:文辞,文饰。
今义:篇幅不是很长的单篇作品。
D项,古义:曾经试图。
今义:试,试验。
6.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官名,夏商周三代,官职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B.古代称小官吏为“庶人”,也称老百姓为“庶人”,课文中的“庶人”指的是老百姓。
C.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它是诸侯和天子祭祀祖先的地方,庶人不准设庙。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不仅能够让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能健全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一、课程目标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生的境界》(一等奖课件)
2、人物典故解说生动有趣, 恰当5分,结合《论语》等资料5分,结合文本
理解深刻。 3、体现很好的迁移能力。
有关语句5分,谈谈对概念的解读。 3、根据文意,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君从其初心
而充之”中“初心”的含义。有一条加5分,发
表自己独到的评价看法,加5分。
4、小组成员及时补充,内容展示丰厚加5分。
5、其他同学:有效质疑5分,正确补充5分。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 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 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 你的心外。”
——明《传习录》
阅读后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作品突出景物是“梅”,还有竹、鹤等意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并展示思维导图 ,解决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突出景物的什 么特点,可以看到人物什么样的审美情趣。
欢迎指导!
品山水之情意 悟个性之情操
——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分析
授课者:陈海波
学习目标
• 1.阅读《萧氏梅亭记》,借助注释及资料,掌握字词句等文言 知识点,梳理并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 2.通过展示《萧氏梅亭记》思维导图,归纳游记散文共同特点, 即借助写景叙事抒情言志,从而理解作者文天祥精神世界中古 代传统文化启示出来的运行不息的“仁”“道”。
• 3.通过课外资料阅读、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究文本意象和概念 的文化内涵,感受萧元亨先辈的仁人君子之德,把握中国传统 文化艺术形象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4单元 相关读物 01《中庸》节选
探究1、归纳全文内容,写出相关文句。 “道”的重要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实现“中庸之道”的三条原则: 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五达道”,即处理的五种人际关系: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三达德”,即运用时须备的三种品德: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九经”,即要做的九项具体事务:
2016/10/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 Nhomakorabea6
(二)解释句中加点字
1、率性之谓道:遵循 修道之谓教:修明道德 不可须臾离也:片刻,一会儿 莫见乎隐:同现,显现,明显 喜怒哀乐之未发:表现 发而皆中节:符合节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本性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致中和:达到 万物育焉:生长繁育 小人反中庸:违反,违背 君子而时中:时常、随时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条常规 体群臣也:体恤,体谅 怀诸侯也:安抚,怀柔 敬大臣,则不眩:迷乱 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勉力 弗措也:放弃,放下
•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形。 天地位焉:方位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 • 亲亲也 :形容词做动词,亲爱;(第二个作名词,亲人) 子庶民: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 • 来百工:动词作使动用法,使 …… 来,招来
中庸其至矣乎:动词作名词,最高的道德标准 • 柔远人:形容词作动词,怀柔,安抚 • 3、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也 :不能实行 择善而固执之者 :坚守不渝 • 4、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乎其所不闻( 在 ) 中庸其至矣乎( 吧,语气词 好学近乎知( 于 )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 (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 (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 (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 (安抚诸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 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 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 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文学小言》
•小结:
•(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 境域
•(2)环绕“境域”提出了哪些独 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 境域的意义 • 境域有“造境”与“写境” • 境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境域离不开“真情”与“真景” • 境域需要有表现力的文字 • 成功者必经过三种境域 • 词的境域取决于作家“心”的境域 • 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 有高致即有境域的作品
后两句写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围绕, 着一“绕”字,而境域全出,让人油然而生优 美遐想,可谓“无我之境”。
最后两句,柳絮纷飞为写实,处处芳草为 理想,先抑后扬,在跌宕起伏中,可见词人旷 达的襟怀。
谢谢,再见!
三、知识迁移
讨论:下面这些词句分别体现了哪种 “境域”,这种“境域”是如何体现 的?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三、知识迁移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点明时令,写 花残春去的伤感,是“有我之境”,着一“褪” 字,写出所余不多的花也一点一点褪去,使感 伤之情更浓。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 初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 的学者,清华研究院首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22岁前,在故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 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 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 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 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 ,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 趋保守。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负皇帝 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文学侍从)。1927年6月 ,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 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的使用策略
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的使用策略作者:鲍英姿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4期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过程体验,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一,让中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中国文化经典,这对学生品味文化经典的永恒价值、提升文化素质以及为他们将来进一步阅读经典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效力,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更要注意灵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一、相得益彰之“必修”与“选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理论层面的要求很明晰,但不少学校在实施中,开设的选修课则属徒有其表。
最终学生手中拿到的是固定的课本,同一班级的学生依然坐在同一教室与同一位教师共同完成选修课的学习。
因此,在选修权已由教育行政部门越俎代庖、学习材料相对统一的情况下,作为课程执行者的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三尺讲台前尽可能地为学生找到一些选择权,[1]教师就要用心考虑如何体现选修课的特点,如何体现出与必修课的不同,如何在选修课程中回应必修,做到融会贯通。
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
比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一文可与必修1中《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教授中既要体现出关联,又要体现出不同。
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根据课标中对必修课程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考虑到此篇文章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会介绍《左传》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而针对选修课文《晋灵公不君》,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及学习起点,将学习内容的选择确定权交给学生,因此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阅读积累确定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在整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华文化经典研读”《读圣贤书,明君子理: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朱子语类》三则选自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部分。
出自于先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的讲学记录《朱子语类》。
三则语录分别围绕读书的方法,天理人欲之间的关系和读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
学习这一课,既可以让学生获得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了解历史上真正的“理学”与“天理人欲”的观念。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目前已经完成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部分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较好,对于先秦时期的文化也有所了解。
同时《论语》部分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篇与《孟子》部分的《王何必曰利》选篇所涉及到的古之学者的“义利观”也与本文中所提到的朱熹的“义利观”有一脉同源的关系。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朱熹的“天理人欲”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
2、教学难点: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设计思路】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多则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本次的教学中,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文本顺序,以“读书”为设计主线,按照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价值和读书的方法这一逻辑线,将三则语录连接起来。
因为是学校选择课本之外的选修教材,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了相关的课文原文,并印制了导学案,介绍文本的相关创作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播法。
【学习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很多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我们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肌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经典常谈》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经典品文化观当代强自信——《经典常谈》导读及学习教材分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研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经典常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叶圣陶先生的推介书籍,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及对经典作品的系统介绍。
开展本课教学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书籍的体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语文学习兴趣,更应注重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对经典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零碎的知识,可能在某方面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只是还不够系统。
从学习能力来看,高一学生有一定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能够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从学习习惯来讲,他们习惯于先听老师讲授,再完成相关练习,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能联系已有知识,在初读经典的基础上围绕“姓氏”、“婚恋”、“修身”、“学习”四个关键词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能表达出来。
2、思维发展与提升:找寻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对经典的独立分析探究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交流讨论中力求抓住四个鉴赏点,探究文化意蕴,欣赏汉字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认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书美和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主动传承;联系自身实际,明白为学和创业需“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朱自清《经典常谈》读经典,在了解《诗经》、《周易》等经典的基础上有侧重地研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探索阅读的门径,实现思维的提升拓展;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美,联系自身实际,重现其当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研读经典感悟先贤――读...研读经典感悟先贤――读《<论语>十则》北京丰台二中李婷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亓东军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在这个多少有些浮躁的时代,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娱乐,而是严肃;缺少的不是对超女快男的关注和膜拜,而是对古代先贤的敬畏和仰视;缺少的不是对韩流的趋之若鹜,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
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读经典正是对他们灵魂的洗礼,所以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语》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研读方法才能从中受益。
因此,我这节课定位在研读方法上。
《论语》语录体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但是作为一部著作它又的确是有它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所以《<论语>十则》比较适合小专题式教学模式:寻找每一则之间的联系,在一个专题的统领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在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再加上他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七则《论语》,因此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并不算困难。
但是对《< 论语>十则》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选修课应该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如何将看似没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对孔门师徒的思想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是选修课应该考虑的问题。
综合以上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补充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根据重、难点的设定,制定教学方法如下:1.学生阅读《<论语>十则》2.围绕注释,进行探讨3.回顾旧知识,解决“新”问题4.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教案课题研读经典感悟先贤――读《<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辨析注解以文解文、借助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
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二进入新课研读“学”研读“志”三布置作业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论语>十则》字词的疏通,对十则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孔子,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主张与追求在有生之年未能经世致用,斗转星移,世人还在叹惋,年复一年;他的智慧与思想却超越了时空,时至今日,后人仍在学习,孜孜不倦??????没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不似《孟子》的犀利雄辩,《论语》呈现给我们的是语约义丰的只言片语,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学。
本节课我们将运用一些方法对《<论语>十则》进行深入的研读,以此来认识真实的孔子,来汲取人生的智慧。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认为《十则》的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预想:“治学”、“修身”、“立志”。
(一)治学师:哪几则和“治学”有关?师:读完这三则,请同学们思考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是好学之人?预想:1、这个人首先是一个君子。
2、这个人对吃住没有太多的要求。
3、他得勤快地做事,说话要谨慎。
4、他主动地靠近那些有道德的人来修正自己的言行。
师:我注意到你说这个人做事要(),还有不同的理解吗?预想:课下另一注释。
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我们的看法不一致,专家也有不同的注解。
大家看看专家对“敏”的不同解释,请同学们出声读。
幻灯:做事勤勉,说话慎重。
(《<论语>今读》)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
《<论语>新解》)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论语>译著》)师:归纳一下专家注释代表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敏是勤勉,第二种认为是敏疾,第三种认为勤劳,敏捷二者兼有。
师:现在请前后四个同学一起探讨一下,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某某同学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对“敏”的理解多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试试从文本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
预想:慎。
师:从慎怎么推?预:慎和敏相对,它们意思相反。
慎是慎重的意思,敏就是敏捷。
师:方法非常巧妙,从慎来反推敏。
慎是慎重的意思这一点没有分歧,慎重是说人做事的态度,那么敏捷和勤快哪个是说做事态度的呢?预想:勤快。
文化经典距离我们时间久远,阅读时难免遇到理解障碍,专家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但是由于注家太多分歧在所难免,这时候需要我们认真辨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辨析注释时,我们可以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来获得正确的认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发现,一句话往往前后关照,互为解释,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以文解文。
师:现在我们明确了一个不讲究吃住,多做事,少说话,见贤思齐的君子是好学之人。
师:如果用三好学生“德智体”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符合哪一项?预想:德。
师:看来第一则中所说的好学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学是不一样的,它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好德”。
好学即好德,在这里学的内容就是道德实践,好学就是注重品德修养、道德实践。
师:我们知道了第一则中“学”的内涵,在初中我们学过《论语》中的这样两则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师:比较第一则中的“学”与这两则中的“学”内涵是否一致。
预想: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则中的“学”和这两则中的“学”是不一样的,第一则中的学是道德实践,这两则中的“学”是学习书本知识,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意思相近。
师:孔门弟子除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有进行各种道德方面的实践,哪种学是孔子所强调的呢?预想:道德实践师:这是大家的猜测,这个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在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论述。
幻灯:自己出声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师:正如大家猜测的那样,与书本知识相比较,孔子更强调道德实践。
借助补充材料,通过知识的勾连和前后参照,我们对学的认识更深入了。
师:以上所探讨的孔子的治学思想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预想: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二)立志师:除了“治学”,十则还谈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立志”和“修身”。
师:十则中哪一则是谈立志的。
预想:第四则。
师:请大家齐读第四则。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第四则。
师:你的解释与课下注释一致,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大家可能首先会接受课下注释,现在我给大家提供另外一种解释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幻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
(课下注释)(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们安逸,朋友使他们相互信任,少年人使他们得到关怀。
预想:第二种好。
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它们的句式结构相同。
如果第一个之指代老者,第三个之指代少者,第二个之应该指代的是朋友。
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文解文,相同句式的句子我们可以利用对应关系以文解文。
师:请大家以四人为一组,回顾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立足文本,结合补充材料,研读“志”。
完成探究材料上的思考题。
1. 第四则中子路的志与孔子的志有何异同?2. 结合材料一和《侍坐》谈谈,孔子的志指什么?材料二(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思考题:1、孔子之志和子路之志有何异同?2、《论语》中的“志”指的是什么,给出你的结论。
师:孔子之志与子路之志有何异同?预想:子路之志和孔子之志都是将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幸福为着眼点。
师:子路之志与孔子之志的不同点在哪里?预想:子路之志是他个人修身的目标而孔子之志涉及到了对老人、朋友、晚辈是他的社会理想。
师:大家认为孔子之志是他的社会理想,能不能用补充材料来印证你们的观点?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下曾点的志向,曾点的志向也就是孔子之志。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师:多找几位同学读,同学评判谁读得好。
师:谈谈你在朗读时的感受。
预想:身心非常愉悦,悠然自得。
师:你设想一下这样一幅图景应该出现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预想:应该出现在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
师: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孔子之志完整地呈现出来?请同学们组织一下语言,将你的答案写在探究材料上。
预想:孔子之志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安定祥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