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知觉的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河湖可供人捕鱼、行船、取水;一块石头可供人坐下休息;一个空间大于人体、 坚固不漏的山洞可供人藏身和躲避风雨。
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 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 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
例如一根树枝,可以把它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 可以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 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
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 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 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 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 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 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 觉的体现。
—对始祖生活的伊甸园环境的深深眷恋。
(二)恐惧
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 恐惧。观察发现,猩猩玩耍时总是躲避着带有眼 睛的玩具。因为动物世界中充满了捕食和逃生 的竞争与对抗,被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往往意味 着被捕杀的威胁。
(三)艺术欣赏
人类对视觉艺术的反应,与其说是基于美学, 不如说是基于动物的本能—恐惧和愉悦的情感反应 也决定了我们的审美倾向。艺术的源泉就是动物的 天性,更准确地说,是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对栖 息环境的选择。(玛瑙石、河田玉、奇石)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的。他的研 究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 生存适应, 该理论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一)环境的提供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 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 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 态特性的直接产物。
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 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 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
择)
(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人类 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重力、天地、四季变换、 昼夜循环等,相对于人类进化史而言是恒定的,这 一恒定的天地大环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条件。
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 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 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 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 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 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 一、定义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发 端于德国而后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 一,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维台默(M.Werthemer,)、 考夫卡(K.Koffka)和苛勒(W.Kohler)。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为"形态、 形象",后引申为"定形、结构、组织"。苛勒说:" 在格式塔的学说里,Gestalt一词的含义乃是指不 单是指图形和式样,而更重要的是指组织的整体。
即便一事物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 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 得出的感觉元素的叠加。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 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 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2. 心理场的概念
格式塔派的另一特点是援引现代物理科学的概 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提出了“心理 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 等概念,认为心理也是一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
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
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
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 仅为其属性之一。
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 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 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 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
二、基本观点
1.知觉的整体性
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本能的行为习性,缘自本能的情感反应。孕育生 命的天地大环境也孕育了我们基本的情感反应
—愉悦和恐惧。这是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体记 忆, 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biophilia)。
(一)愉悦
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例如给紧张 的病人观看一段风景录像,5分钟内,他们的肌肉紧 张程度和脉搏显著下降.暴露于自然风光可以减少 手术后的紧张和焦虑。对自然风光的偏爱,反映了 我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也反映了我们精神的回归
华盛顿大学的戈顿·奥吕斯等人曾观察了35幅描绘日落的风景名画,发现其中2/3 都涉及一个避难所,或是教堂,或是房屋,常常还伴随着窗内透出的灯光。他认为, 这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即将来临的黑暗的恐惧,以及寻找归宿和理想栖息地的情 感需要。
(四)信息控制
无论攫取食物还是躲避危险,都离不开对信息的 控制—提高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控制,预防被控制, 是提高自身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减少恐惧感的有 效办法之一。因此,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 后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与数字环境
城市设计学院 尚涛
教材: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 马铁丁
国防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环Baidu Nhomakorabea心理学 林玉莲,胡正凡 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 听觉心理学 第四章 视觉心理学 第五章 交际空间心理学 第六章 行为环境心理学 第七章 数字环境 第八章 校园客观评价体系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的 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 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 一旦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 想象丰富。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 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潜在 功能),人们便会发现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