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望月有感》

合集下载

《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作者: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

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望月有感》鉴赏

《望月有感》鉴赏

《望月有感》鉴赏《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的七律名篇之一。

下面给大家带来《望月有感》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朝代: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似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局部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局部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望月有感诗歌鉴赏

望月有感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诗歌鉴赏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是一首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诗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音乐的美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详细鉴赏。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诗的开头:“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这几句诗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概括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

在战乱频繁、年岁荒芜的时代,家业荡然无存,兄弟们为了生计各自奔波在西东不同的地方。

寥落的田园和流离失所的亲人,构成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悲苦和无奈。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天空:“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诗人以孤雁和秋蓬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和兄弟们的离散和漂泊。

孤雁千里飞行,形单影只;秋蓬辞别根土,随风飘散。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诗人对离散的深刻感受,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然而,在诗的下一联,诗人的情感突然高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尽管兄弟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他们却在同一轮明月下共同感受着离别的痛苦和思乡的愁绪。

明月成为了他们情感的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巧妙地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生命的共同体意识。

在整首诗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背景融为一体,抒发了对人生、爱情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音乐的美妙,传达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从艺术手法上看,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他以孤雁和秋蓬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和兄弟们的离散和漂泊;以明月为纽带,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生命的共同体意识。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白居易在诗歌的音韵和格律方面也表现出极高的造诣。

他注重押韵和平仄的协调,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

这种音韵之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白居易诗词《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诗词《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下⾯是⽆忧考分享的⽩居易诗词《望⽉有感》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望⽉有感》 唐代:⽩居易 ⾃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处。

因望⽉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兄、於潜七兄、乌江⼗五兄,兼⽰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园寥落⼲⼽后,⾻⾁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应垂泪,⼀夜乡⼼五处同。

【译⽂】 ⾃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在⼀处。

因为看到⽉亮⽽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踪不定酷似⽆根的秋蓬。

同看明⽉,分散的亲⼈都会伤⼼落泪,⼀夜思乡⼼情五地相同。

【注释】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部和⼭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部及⽢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兄:⽩居易的长兄⽩幼⽂,贞元⼗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居易叔⽗⽩季康的长⼦,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五兄:⽩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居易的⽗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授⽥制度,所授之⽥分“⼝分⽥”和“世业⽥”,⼈死后,⼦孙可以继承“世业⽥”。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个⼈孤⾝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望月有感》是的思想代表作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望月有感》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望月有感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望月有感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

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原文:《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望月有感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

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原文:《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白居易诗词《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诗词《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诗词《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白居易诗词《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望月有感诗歌鉴赏

望月有感诗歌鉴赏

望月有感诗歌鉴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望月有感诗歌鉴赏月是诗人笔下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以“望月”为题材,写下了许多动人至深的诗歌。

望月,象征着孤独、思念、渴望等情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悟和情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望月”的诗歌,其中有许多佳作,成为我们永远不会忘怀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望月的诗歌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最知名的当属杜甫的《望月怀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远方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远方的向往。

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对远方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豁达心境。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另外一首关于“望月”的经典之作是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静夜里,默默望月,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和迷茫,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思维和感悟。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抒发和忧郁的情感,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杜甫、李白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诗人也以“望月”为主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和渴望。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丝照蔻,金间露,轻觞匝皓靥相与娱”的句子,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豁达。

望月,是诗人们永恒的主题,也是读者们永远的情感寄托。

在望月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思索。

望月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柔软和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和魅力。

望月有感,唯美动人,永恒传世。

第二篇示例:望月有感诗歌鉴赏望月,是古人最为推崇和赞美的景象之一。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望月有感白居易此夜曾经是,断续到天明。

今宵是几度,花影在中庭。

独坐滋思静,广寒宫外静。

天心与人静,可怜皆倚楹。

月影摇沧洲,澄镜无瑕疵。

遥怜共落尽,此意同斜障。

静眺皎洁月,寒声欹楚杵。

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金波秋水澄,鹰旗临碧空。

高楼清夜月,清光照涧中。

望月饮花杯,应闲流碧竹。

此中多儿思,无人下红宅。

思归思旧乡,人生若有若。

兵络南山直,家园北地卓。

天高星月明,秋水涵映清。

缀贵落南山,泪湿东篱草。

赏析:在这首《望月有感》中,白居易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同时又展示了对月亮美丽景色的赞叹和思考。

整首诗的情感饱满,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绪。

在诗的开头,“此夜曾经是,断续到天明。

”诗人揭示了诗篇的时间和情感起点,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冷静、冷峻的气氛。

接着,诗人通过“今宵是几度,花影在中庭。

”将场景转移到了中庭花影之处,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基调。

紧接着,白居易通过“独坐滋思静,广寒宫外静。

”表达了诗人独自坐在宫外广寒的宁静处思乡的心情。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天心与人静,可怜皆倚楹。

”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天地静谧与诗人寂寞的对比,表达了对心灵空虚的苦闷。

下一句诗,“月影摇沧洲,澄镜无瑕疵。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月亮清澈如水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洁白。

随后的句子“遥怜共落尽,此意同斜障。

”通过表达对月亮渐渐落下的感叹,将诗人的情感与月亮紧密联系起来。

诗的中间部分,白居易通过对月亮的形容,展示了月亮的美丽和恢宏。

“静眺皎洁月,寒声欹楚杵。

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诗人利用“皎洁”、“寒声”等形容词,展现了月亮在夜空中的光辉与静谧。

而“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则通过将月亮的形象与广阔的天空相联系,增添了诗的意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自己,“金波秋水澄,鹰旗临碧空。

高楼清夜月,清光照涧中。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月光的抒发,诗人表达了自己宁静的心境与对高楼和月光的接触。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唐] 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原题: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注解】: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诗中对战乱造成的流离之苦,思念亲人之切,都只是如实写来,结尾更把彼此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阅读及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阅读及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阅读及赏析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阅读及赏析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月有感》原文:白居易〔唐代〕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望月有感》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

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后诗歌鉴赏《望月有感》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后诗歌鉴赏《望月有感》课件 新人教版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 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 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 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邽弟妹 。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诵读后,你对本诗 内容是怎样理解的?
中国人的 月亮情结
关于月的古诗句
•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相见欢 (唐)李煜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宋)苏轼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水调歌头》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
瓜洲》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 桥夜泊》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 题》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残月如弓,新 月如眉,满月如 镜,美丽的月亮 是历代诗人笔下 多情之物。你能 试着写一写吗?
感谢白居易,感谢他用浅白平 实而又意蕴精深的语言,倾诉自己 身受的离乱之苦。感谢白居易,感 谢他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 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 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望相似。”愿大家美好的人生路上 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望月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望月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望月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所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所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所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所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所所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所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所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所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
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初中语文冯娟
教学目标:
学会赏析诗歌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沉郁的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诵读体悟法、诗歌赏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歌曲《月之故乡》导入。

我们为优美的旋律所沉醉,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看月亮,思故乡”,凄婉,思乡情浓。

的确,自古以来在月亮上就承载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只要月亮与诗人相遇,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

今天我们要走进中唐重要诗人白居易早期的作品,再次体悟明月传情的美妙。

二、整体感知
诵读是学习诗歌必不可少的环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请同学们结合诗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歌。

老师将任抽一位同学作示范朗读。

一生读,另一生点评。

师指正点拨:读出感情(语气、语调、语速、轻重、颤音。

要有诵读指导,举例:对一联中表意丰富的关键字词可重读慢读,比如首联中的“难”“荒”“空”“各”,想象画面来读)、读出困惑。

师读:老师也跃跃欲试,毛遂自荐,给大家作配乐朗读。

师评:谢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同样需要你们的鼓励。

其实我读得好,究其原因还在于作品写得好。

通过老师的读,让你们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诗歌的意思、体味到了诗歌的意境。

由此可见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我们就酝酿一种悲伤的感情再来齐读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三、细致品读
(一)、品读首联和颔联:望月怀远、思乡思亲的名作不少,为何白居易的这首作品特能打动我们,他因望月而有感的是不是也是思乡思亲之情?除了这种感情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感情?
我们从白居易“平中见奇”的语言中品出感情。

首先关注律诗的前两联。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积极举手)
(展示投影)思考:
1、用四字短语概括首联和颔联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时代背景,战乱中家庭沦落的情况:战乱频发、家园荒残、手足离散。

2、赏析首联“难”、“荒”、“空”。

“难”,时局、时代艰难,动荡不安;“荒”,年成收成不好;“空”,双关,既指物质上的,也指内心的一种感受空荡荡。

交代了背景,而且背景由大到小,由时代到个人。

(先解释词义,再说好在哪)
3、分析颔联的描写手法。

运用了白描手法。

何谓白描?学生答。

师展示:
(投影)描写手法白描
..:简练的语言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粗笔勾勒出一个引人共鸣的画面场景。

追问:画面场景引人共鸣!此刻的你共鸣了吗?请你发挥想象跨越时空,你和你的父母也身处在白居易的中唐社会,骨肉至亲被迫分隔处于颠沛流离之状,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死未卜,凄苦无助,永无团聚之日。

这一切是由谁造成的?(抓此联的关键字词:干戈,战争)战争乃万恶之首,只要有战争的介入,这种灾难和不幸就不再是白居易一家人的,而是整个社会、时代的不幸!
3、我们把战乱带给家庭的祸害以及心中的哀痛用情景剧还原画面再现,师诵读前两联内容,找3位同学尝试表演。

“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思考:白居易用平易的语言为我们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乡思亲,还有对战争的不满,忧国忧民。

(二)品读颈联和尾联:接下来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小组活动。

请各小组按老师提示要求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投影)小组合作要求:
(1)从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和尾联,思考、交流、讨论。

(2)要求每组推选出“讨论记录人”、“中心发言人”、“补充发言人”。

备注:小组发言实行举手抢答制。

“补充发言人”对本组发言或对其他组发言均可补充。

语文课代表认真统计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发言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明确:比喻、对偶、想象、虚实结合。

1、颈联:比喻、对偶(使表达的内容凝练集中,句式整齐、增强节奏感,朗朗
上口。


①比喻:本体,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喻体,迁徙中落单的孤雁。

本体,
战乱荒年中离散的兄弟姐妹;喻体,散飞的蓬草。

比喻修辞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在哪里?
②那么多的意象,比如落叶、落花、杨柳、斜阳等,为何要选取“雁”和“蓬”不选其他?生答。

(补充投影,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也是诗人倾注情感的焦点)
(投影)
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思乡怀亲的常见意象(明白意象的特征)
雁:每年秋季南迁,喜群居的鸟类。

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
蓬草:
蓬,即蓬蒿,亦称“飞蓬”。

“蓬”依其枯后根断,随风飘飞,且飘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常常象征着天涯游子。

③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形象地写出了兄弟离散的惨状,间接抒情,表达自伤孤寂和与至亲分离的凄苦之情,以及对战乱的不满。

请女生读出这种感情,男生再读。

2、尾联:想象,虚实结合。

①想象、虚实结合
问:共看的人是谁?我和远方离散的亲人。

问:这一联的内容都是眼前所见到了吗?实景只有明月,其余都是想象之词,即虚景。

问:你是如何知道这是想象出来的画面?抓“应”字。

一种揣测,想象。

因为这种想象是由望月而触发的,有实景,也有虚景,因此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追问: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借助想象,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传递感情更为巧妙,拓宽了诗的意境。

(拓展投影)想象、虚实结合(传递感情巧妙的名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
师析:此时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已经不重要了,借月抒情、睹月思人,引发思考。

②思考:难道骨肉分离共盼团聚的就这“五”个人吗?
明确:不是的。

横括地域,明月寄相思,在融融月光洒满人间时,天下离人都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望月怀远,思乡思亲。

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骨肉分离不能相见?战争,还是战争,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没有国家的稳定,哪来小家的安宁?以小见大,意旨深远。

所以,望月而垂泪,那泪水饱含的感情太丰富沉郁了。

拓展: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春望》。

全诗通过望春景,表达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同样是深沉厚重的,还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家国合一的情怀。

(投影)齐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考:诗言志,赏析到此处,让我们明白了白居易望月有感的除了思乡思亲,还有什么感情?生答:控诉战争,忧国忧民。

因此这首望月怀远之作显得格外深沉和感人。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啦!请课代表公示小组活动发言次数最多的小组(老师迅速板书明示第几小组,画一个笑脸)。

恭喜得分最高的小组!他们是我们今天的“思维活跃之星”。

(投影诗歌内容)
请“思维活跃之星”全组起立,领读
..。

(读时要注意感情:
..每句诗,全班同学跟读
低婉、无奈、悲哀、悲痛中有期盼。

快慢轻重)
尝试抓关键词背诵整诗。

四、总结升华
感谢白居易,感谢他用平易通俗而又意蕴深刻的语言,倾诉自己的离乱之苦;感谢白居易,感谢他以绵邈真挚的情思,构成了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感人图景。

请记住,望月怀远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怀。

板书设计:
望月有感
白居易
初读:感情基调---悲伤
品读:品首联和颔联,思考作答炼字白描
品颈联和尾联,小组交流典型意象比喻想象、虚实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