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生物化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类元素:包括Fe、Cu、Co、Mn和Zn。是 生物体内存在的主要少量元素。
➢ 第四类元素:包括Al、As、B、Br、Cr、F、Ga、 I、Mo、Se、Si等。
生物分子
生物分子是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结构基 础和功能基础,是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 对象。
生物分子的主要类型包括:多糖、聚脂、 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
细 胞 的 基 本 构 成
二、生命的的共同“语言”——化学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亚瑟·肯伯格 (Arthur Kornberg)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建校 100周年时说:“所有的有生命体都有一个共 同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化学。”
DNA是生命体的“共同语言”
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维生素、辅酶、激素、核苷酸和氨基酸 等。
七大营养要素:水、无机盐、糖、脂、 蛋白质、维生素、氧
第二节
发展简史
1780-1789 Lavoisier(法) 研究“生物体内的燃烧”, 指出此类“燃烧”耗氧并 排出二氧化碳。后人称他 是生物化学之父。
1830-1842 Liebig(德)将食物 分为糖、脂、蛋白质类,提出 “代谢”一词,证明动物体温形 成是食物在体内“燃烧”的缘故。 最先写出两本生物化学相关专著。
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首次用体细胞“克隆” 培育法获得绵羊——多利。
1998年,美科学家成功地在体 外培养和增殖了人体胚胎干细胞。 干细胞研究因此被美国《科学》杂 志评为199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成就 之冠。
21世纪
2000年,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人 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公布 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4年发现“垃圾DNA”不是“垃圾”。
自然界 所有的 生命物 体都由 三类物 质组成 水、无 机离子 和生物 分子
生命体的元素组成
➢ 在地球上存在的92种天然元素中,只有28种元 素在生物体内被发现
➢ 第一类元素:包括C、H、O和N四种元素,是组 成生命体最基本的元素。这四种元素约占了生物 体总质量的99%以上。
➢ 第二类元素:包括S、P、Cl、Ca、K、Na和 Mg。这类元素也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Herbert Boyer Stanley Cohen
源自文库
2001 Venter(美)等报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测序。
我国生物化学家的贡献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有 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1971年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牛胰岛素的空间 结构
1979年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 核糖核酸。
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
Hamilton O. Smith
Daniel Nathans
Werner Arber
1969-1972, Arber(瑞士),Smith(美)与Nathans(美)在核酸限制酶的
分离与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978年共获诺贝尔奖。
1972 Berg(美)在基因工程 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成果, 获1980年诺贝尔奖。 1973 Cohen等(美)用核酸 Paul Berg 限制性内切酶EcoR1,首次基 因重组成功。
1972年,Berg 等完成了世界上首次 DNA体外重组实验,1973年,Cohen 等 成功进行了另一个体外重组实验, 从而 诞生了一门崭新的技术——基因工程。
20世纪80年代
1981 年,Cech在四膜虫中发现有催化功能的RNA (核酶,Ribozyme)。
20世纪90年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10月启动,耗资30亿 美元,被誉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蛋白质变性的理论是我国科学家吴宪创立的。
我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吴宪教授
蛋白质研究领域内国际上最具有权威性的综述 性丛书《Advances in Protein Chemistry》第 47卷(1995年)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蛋 白质研究的老前辈J. T. Eddsall的文章“吴宪与 第一个蛋白质变性理论(1931)Hsien Wu and the first Theory of Protein Denaturation(1931)”,对吴宪教授的学术成就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该卷还重新刊登了吴宪教 授六十四年前关于蛋白质变性的论文。一篇在 1931年发表的论文居然在1995年仍然值得在第 一流的丛书上重新全文刊登,不能不说是国际 科学界的一件极为罕见的大事。
概念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 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代 谢转变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第一节
生命
一、生命的定义
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 自我装配(self-assemble) 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
一个边界 一套执行机构 一套遗传机构
1890-1902 Fischer(德)首次证明 了蛋白质是多肽;发现酶的专一性, 提出并验证了酶催化作用的“锁-匙” 学说;合成了糖及嘌呤。1902年获诺 贝尔奖。
生物化学的创始人埃米尔·费舍尔(Emil Fischer)
1937年 Krebs(英)发 现三羧酸循环,1953年 获诺贝尔奖。
汉斯·克雷勃斯(Hans A. Krebs)
刘思职
1940 我国生物化学家刘思 职发现抗体、抗原反应存在 定量关系。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杨焕明
◆ 生物化学的重要成就
20世纪50年代1953年 Watson和Crick提出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分子生物学的里程碑。
1958年Watson 和Crick提出分子遗传的 中心法则。
20世纪70年代
2002年,发现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破译老鼠基因组。
1949 Pauling(美)指出镰 刀形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分 子病,并于1951年提出蛋白 质存在二级结构。 1954年获 诺贝尔奖
李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1953年 Watson(美)与 Crick(英)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 构模型,1962年共获诺贝尔奖。
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H. Crick)
➢ 第四类元素:包括Al、As、B、Br、Cr、F、Ga、 I、Mo、Se、Si等。
生物分子
生物分子是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结构基 础和功能基础,是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 对象。
生物分子的主要类型包括:多糖、聚脂、 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
细 胞 的 基 本 构 成
二、生命的的共同“语言”——化学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亚瑟·肯伯格 (Arthur Kornberg)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建校 100周年时说:“所有的有生命体都有一个共 同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化学。”
DNA是生命体的“共同语言”
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维生素、辅酶、激素、核苷酸和氨基酸 等。
七大营养要素:水、无机盐、糖、脂、 蛋白质、维生素、氧
第二节
发展简史
1780-1789 Lavoisier(法) 研究“生物体内的燃烧”, 指出此类“燃烧”耗氧并 排出二氧化碳。后人称他 是生物化学之父。
1830-1842 Liebig(德)将食物 分为糖、脂、蛋白质类,提出 “代谢”一词,证明动物体温形 成是食物在体内“燃烧”的缘故。 最先写出两本生物化学相关专著。
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首次用体细胞“克隆” 培育法获得绵羊——多利。
1998年,美科学家成功地在体 外培养和增殖了人体胚胎干细胞。 干细胞研究因此被美国《科学》杂 志评为199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成就 之冠。
21世纪
2000年,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人 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公布 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4年发现“垃圾DNA”不是“垃圾”。
自然界 所有的 生命物 体都由 三类物 质组成 水、无 机离子 和生物 分子
生命体的元素组成
➢ 在地球上存在的92种天然元素中,只有28种元 素在生物体内被发现
➢ 第一类元素:包括C、H、O和N四种元素,是组 成生命体最基本的元素。这四种元素约占了生物 体总质量的99%以上。
➢ 第二类元素:包括S、P、Cl、Ca、K、Na和 Mg。这类元素也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Herbert Boyer Stanley Cohen
源自文库
2001 Venter(美)等报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测序。
我国生物化学家的贡献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有 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1971年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牛胰岛素的空间 结构
1979年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 核糖核酸。
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
Hamilton O. Smith
Daniel Nathans
Werner Arber
1969-1972, Arber(瑞士),Smith(美)与Nathans(美)在核酸限制酶的
分离与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978年共获诺贝尔奖。
1972 Berg(美)在基因工程 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成果, 获1980年诺贝尔奖。 1973 Cohen等(美)用核酸 Paul Berg 限制性内切酶EcoR1,首次基 因重组成功。
1972年,Berg 等完成了世界上首次 DNA体外重组实验,1973年,Cohen 等 成功进行了另一个体外重组实验, 从而 诞生了一门崭新的技术——基因工程。
20世纪80年代
1981 年,Cech在四膜虫中发现有催化功能的RNA (核酶,Ribozyme)。
20世纪90年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10月启动,耗资30亿 美元,被誉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蛋白质变性的理论是我国科学家吴宪创立的。
我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吴宪教授
蛋白质研究领域内国际上最具有权威性的综述 性丛书《Advances in Protein Chemistry》第 47卷(1995年)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蛋 白质研究的老前辈J. T. Eddsall的文章“吴宪与 第一个蛋白质变性理论(1931)Hsien Wu and the first Theory of Protein Denaturation(1931)”,对吴宪教授的学术成就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该卷还重新刊登了吴宪教 授六十四年前关于蛋白质变性的论文。一篇在 1931年发表的论文居然在1995年仍然值得在第 一流的丛书上重新全文刊登,不能不说是国际 科学界的一件极为罕见的大事。
概念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 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代 谢转变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第一节
生命
一、生命的定义
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 自我装配(self-assemble) 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
一个边界 一套执行机构 一套遗传机构
1890-1902 Fischer(德)首次证明 了蛋白质是多肽;发现酶的专一性, 提出并验证了酶催化作用的“锁-匙” 学说;合成了糖及嘌呤。1902年获诺 贝尔奖。
生物化学的创始人埃米尔·费舍尔(Emil Fischer)
1937年 Krebs(英)发 现三羧酸循环,1953年 获诺贝尔奖。
汉斯·克雷勃斯(Hans A. Krebs)
刘思职
1940 我国生物化学家刘思 职发现抗体、抗原反应存在 定量关系。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杨焕明
◆ 生物化学的重要成就
20世纪50年代1953年 Watson和Crick提出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分子生物学的里程碑。
1958年Watson 和Crick提出分子遗传的 中心法则。
20世纪70年代
2002年,发现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破译老鼠基因组。
1949 Pauling(美)指出镰 刀形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分 子病,并于1951年提出蛋白 质存在二级结构。 1954年获 诺贝尔奖
李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1953年 Watson(美)与 Crick(英)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 构模型,1962年共获诺贝尔奖。
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H. Cr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