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质质量标准

合集下载

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1、稻谷(GB1350-2009):⑴整精米率指标按1-5等级分别为:籼稻:≥50%、≥47%、≥44%、≥41%、≥38%粳稻:≥61%、≥58%、≥55%、≥47%、≥44%⑵等外级:出糙率低于5等的稻谷⑶标签标识要求: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类别、产地(县)、收获时间,为稻谷产品溯源提供根据和方便。

2、玉米(GB1353-2009)⑴按1-5等容重指标分别为:≥720g/L、≥685g/L、≥650g/L、≥620g/L、≥590g/L等外级:<590 g/L⑵5个等级可以兼顾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主产区丰年、平年和歉年的玉米质量,同时各等级也能够与各主要玉米生产国家要求相一致。

⑶不完善粒按1-5级分别为:≤4%、≤6%、≤8%、≤10%、≤15%⑷对于水分>18%的玉米,须将水分降到18%以下,待玉米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再测定容重。

⑸标识要求。

3、大豆(GB1352-2009)⑴高油大豆按粗脂肪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等分别为:≥22%、≥21%、≥20%,低于20%的大豆不作为高油大豆,其它质量指标与普通大豆3等相同。

⑵高蛋白大豆按蛋白质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等分别为:≥44%、≥42%、≥40%,低于40%的不作为高蛋白大豆,其他指标与普通大豆2等相同。

⑶普通大豆定等指标使用完整率代替纯粮率进行定等,质量等级仍为1-5级分别为:≥95%、≥90%、≥85%、≥80%、≥75%,⑷新标准取消东北黄大豆与一般黄大豆分类,根据种皮与子叶颜色将大豆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颜色大豆、混合大豆等,并要求黄大豆、青大豆和黑大豆中同类型大豆不低于95%,不符合要求的归为混合大豆。

⑸我国新标准中首次对损伤粒单独进行要求,1-5等损伤粒分别要求≤1%、≤2%、≤3%、≤5%、≤8%,其中热损伤粒分别为:≤%、≤%、≤%、≤1%、≤3%。

棕榈油质量标准

棕榈油质量标准

棕榈油质量标准
棕榈油质量标准是指对生产、加工和销售棕榈油的品质要求和相关规定。

以下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棕榈油质量标准:
1. 外观:棕榈油应呈黄色、半固态或液态,无悬浮物或不溶性杂质。

2. 纯度:棕榈油的纯度应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不得含有有害物质、重金属或农药残留。

3. 酸价:棕榈油的酸价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为不超过
2mgKOH/g。

4. 过氧化值:棕榈油的过氧化值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量的过氧化值可能表示油脂已经变质。

5. 水分和杂质:棕榈油的水分和杂质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食用安全和产品质量。

6. 脂肪酸组成:棕榈油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应满足行业要求,例如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以上仅为一般棕榈油质量标准的参考,具体标准可能会因不同国家、地区或用途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购买或销售棕榈油时,需要参考当地相关法规和标准。

食用油品质检tpm标准

食用油品质检tpm标准

食用油品质检tpm标准TPM (通用油品质量检测标准)是指"食用油品质检标准",其全名为"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油通用油品质量检测技术规范",是我国油脂行业的主要标准之一。

TPM标准按照疏水性、稳定性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

下面将对TPM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重要性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TPM标准明确了食用油的疏水性要求。

疏水性是指食用油的亲水性和油脂分子之间的吸附能力。

TPM标准规定了食用油的疏水性指数要求,以确保油脂具有适当的吸附能力,能够更好地吸附并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此外,疏水性还与食用油的烟雾点、火候控制等方面相关,对于烹饪品质和油炸食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TPM标准明确了食用油的稳定性要求。

稳定性是指食用油在加热、氧化和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保持其质量稳定。

TPM标准规定了食用油的酸价、过氧化值、保质期等指标要求,以确保油脂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酸败、变质和氧化等情况。

稳定性对于食用油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至关重要,不合格的食用油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最后,TPM标准明确了食用油的营养价值要求。

食用油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脂质来源,具有提供能量、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等功能。

TPM标准规定了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维生素含量等指标要求,以保证食用油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合格的食用油应该能够满足人体对脂肪酸和维生素的需求,并能够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总的来说,TPM标准通过对食用油的疏水性、稳定性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规范,保障了食用油的质量安全。

符合TPM标准的食用油具有适当的吸附能力、稳定性和营养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和安全的油脂来源。

同时,TPM标准的实施还促进了油脂行业的发展和规范化,并提高了食用油的整体质量水平。

然而,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合格和假冒伪劣的产品。

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食用油时,应该选择符合TPM标准的产品,注意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批次号、生产许可证等信息,并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大豆油质量标准

大豆油质量标准

大豆油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和气味:优质的大豆油应该是清澈透明的,没有浑浊、沉淀物或者悬浮物。

同时,它的气味应该是纯正的,没有任何异味。

2. 酸值:大豆油的酸值是衡量其新鲜度和氧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酸值越低,说明大豆油越新鲜,氧化程度越低。

3. 过氧化值:过氧化值是衡量大豆油氧化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过氧化值越高,说明大豆油的氧化程度越高,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越低。

4.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豆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人体健康有很多益处。

因此,优质的大豆油应该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

5. 重金属含量:大豆油中可能含有一些重金属,如铅、镉、汞等。

这些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优质的大豆油应该严格控制重金属的含量。

6. 残留农药和有害物质: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因此,优质的大豆油应该严格控制残留农药和有害物质的含量。

7. 包装和储存:优质的大豆油应该有完整的包装,以防止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同时,储存条件也应该符合要求,以保证大豆油的品质。

总之,优质的大豆油应该在外观、气味、酸值、过氧化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重金属含量、残留农药和有害物质以及包装和储存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

在选择大豆油时,可以参考这些标准来判断其品质。

食用油的国家质量标准

食用油的国家质量标准

食用油的国家质量标准未进行调整,保持原有标准。

1.4.2质量指标进行了调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部分质量指标进行了调整。

例如,玉米油的过氧化值从原来的10克/千克调整为8克/千克,花生油的酸值从原来的2.0克/千克调整为1.5克/千克等。

这些调整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1.4.3卫生指标未进行调整,保持原有标准。

1.4.4其他(掺伪试验)指标进行了调整对掺伪试验的指标进行了修改,更加严格地控制了产品的质量。

同时,还增加了对掺杂非食用油脂的规定,严格禁止将非食用油脂掺杂到食用油脂中,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总之,这次标准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食用植物油市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通过明确强制条文、重新明确产品分类等级、调整部分质量指标等措施,将食用植物油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促进了食用植物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介绍了植物油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指标。

其中,质量指标包括气味、滋味、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酸值、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

增加了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两项指标,以更全面地反映油脂产品的质量。

卫生指标执行GB2716《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和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同时规定不得混有其他食用油或非食用油,也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

此外,标签的重要性也被强调,需要标明转基因、压榨、浸出产品和原料产国,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五个标准的质量指标内容分别为棉籽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和葵花籽油。

棉籽油的质量指标包括气味、滋味、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酸值、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其中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是强制指标。

成品油分为四个等级,质量指标包括色泽、气味、滋味、透明度、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酸值、过氧化值、加热试验、含皂量、烟点、冷冻实验和溶剂残留量。

其中,一级和二级油的气味、滋味、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酸值、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都有明确的限制。

总之,植物油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油的国家质量标准

食用油的国家质量标准

《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大豆油》、《花生油》五项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已于2003年5月14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将于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内容1.1规范名词术语根据《化工标准名词术语》的规定,对专业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统一定义和表述。

将文本中的名词术语逐一进行阐述。

1.2 明确强制条文本次修订的标准主要采取了条文强制的形式。

强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2.1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这3项指标,既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又是产品的卫生安全限制指标。

它们的高低不但反映了加工工艺的控制、产品品质的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油脂的分解速度和氧化、劣变情况。

上述指标过高,都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1.2.2限定了食用油质量的基础等级指标对第四个等级的压榨成品油和第四个等级的浸出成品油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

这是对食用植物油产品的最低质量要求。

不仅是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也是为了避免低质量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2.3增加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条款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用转基因油料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压榨油,浸出法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和原料原产国等都必须分别用“转基因”、“压榨”、“浸出”、原料原产“国名”等字样在标签中标识。

1.3 重新明确产品分类的等级根据产品的用途、加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的不同,将油脂产品分为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分为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

原油即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人类食用,只能作为成品油的原料。

增加原油这个类别,使原油在进行贸易时有章可循,同时也防止将原油直接投放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成品油则是经过精练加工达到了食用标准的油脂产品。

压榨成品油是指用机械挤压方法提取原油加工的成品油;浸出成品油是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溶剂,采用浸出方法提取的原油加工的成品油。

油品质量标准

油品质量标准

油品质量标准油品质量标准是指对各种类型的油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所应符合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油品的质量,保护环境,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促进油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油品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燃料油、润滑油、润滑脂等多个方面的标准。

首先,燃料油的质量标准是保障燃料油在燃烧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燃烧效果,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保护环境。

燃料油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硫含量、密度、凝点、闪点、凝固点等多个指标。

其中,硫含量是燃料油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硫含量会导致燃烧产生硫化物,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严格控制燃料油的硫含量是保障燃料油质量的重要手段。

其次,润滑油的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润滑油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润滑和保护作用,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润滑油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粘度、闪点、凝固点、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等多个指标。

其中,粘度是润滑油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当的粘度能够保证润滑油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够发挥良好的润滑作用,保护机械设备不受磨损。

此外,润滑脂的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润滑脂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润滑和密封作用,防止机械设备出现故障。

润滑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钢网油滴点、工作稠度、滴点、防锈性、抗氧化性等多个指标。

其中,钢网油滴点是润滑脂的重要指标之一,高钢网油滴点能够保证润滑脂在高温下仍然能够发挥良好的润滑作用,保护机械设备不受磨损。

总的来说,油品质量标准是保障油品质量,保护环境,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的重要手段。

各种类型的油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这些标准,才能够保证油品的质量,促进油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能够重视油品质量标准,共同维护好油品质量,保护好环境,促进油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汽油、柴油质量要求及其质量指标要求

汽油、柴油质量要求及其质量指标要求
主要内容
通常包括油品的理化指标、污染物含量、燃料性能等,以 确保油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互换性和兼容性。
意义
通过实施国际标准,可以推动全球油品市场的规范化和一 体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全球环境 保护水平。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汽油应为透明液体,无悬浮物和机械杂质;柴油应清澈,无悬浮物和沉淀物。两 者都应具有正常的气味,不应有刺激性气味。
详细描述
汽油和柴油的外观应清澈透明,不应含有悬浮物和机械杂质,这些物质会影响燃 油系统的正常工作。此外,汽油和柴油应具有它们各自特有的正常气味,不应有 刺激性气味,刺激性气味可能表明油品质量不佳或含有有害物质。
粘度检测
使用粘度计测量汽油、 柴油的运动粘度,确 保油品流动性符合要 求。
闪点检测
使用闪点仪测量汽油、 柴油的闪点,评估油 品的安定性。
辛烷值检测
对于汽油,使用辛烷 值机测定其辛烷值, 评估其抗爆性能。
05 汽油、柴油质量标准及法规
CHAPTER
汽油、柴油的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定义
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汽油、柴油质量要求,旨在确保油品的质 量和安全性。
汽油、柴油的馏程和闪点
要点一
总结词
汽油的馏程范围应为40℃-200℃,闪点应不低于60℃;柴油 的馏程范围应为150℃-350℃,闪点应不低于55℃。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馏程是衡量油品蒸发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决定了发动机的 启动性能和加速性能。汽油的馏程范围应为40℃-200℃,这 个范围内的馏分能够提供良好的启动和加速性能。闪点是衡 量油品在加热条件下形成蒸汽并接触火焰时发生闪火的最低 温度,汽油的闪点应不低于60℃,柴油的闪点应不低于55℃, 以确保油品的安全使用。

食用油产品标准号

食用油产品标准号

食用油产品标准号食用油产品标准是指根据食用油的性质、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和监督食用油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因此,对食用油质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油产品标准。

1.GB2716-2005《食用植物油中农药残留限量》此标准规定了食用植物油中农药残留最高限量,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硫农药和合成杀虫剂等。

该标准的实施对确保食用植物油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GB2715-2024《食品用污染物限量》此标准规定了食品中的污染物限量,其中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石蜡油、酶解蛋白酶、沙门氏菌和大肠菌群等。

该标准的实施对确保食用油的卫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3.GB1535-2024《食用油脂》此标准规定了食用油脂的分类、命名、质量要求、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

其中包括食用油脂的酸价、过氧化值、杂质、水分和溶剂残留等质量指标。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确保食用油脂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GB1534-2024《未提炼食用植物油脂》此标准规定了未提炼食用植物油脂的分类、品质、外观、色泽、气味、酸价、过氧化值、杂质和微生物指标等要求。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未提炼食用植物油脂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GB/T1536-2024《动物脂肪和食用动物脂》此标准规定了动物脂肪和食用动物脂的分类、品质、外观、色泽、气味、酸价、过氧化值、杂质和微生物指标等要求。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动物脂肪和食用动物脂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除上述标准外,不同国家和地区还有各自的食用油产品标准,如美国的USP/NF标准、欧盟的EVOO标准等。

这些标准通常由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制定,旨在保障食用油产品质量安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总之,食用油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只有质量合格的食用油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油品质量标准

油品质量标准

油品质量标准油品质量标准是指对各类润滑油、燃料油和其他石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规范。

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保障环境健康,促进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涉及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多个层面,其中国家标准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标准。

首先,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国际上的标准和规范。

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油品的使用环境、使用要求以及技术指标等因素。

对于不同种类的油品,其质量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润滑油的质量标准会涉及到粘度、抗氧化性能、抗磨性能等指标,而燃料油的质量标准则会涉及到硫含量、凝固点、闪点等指标。

其次,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油品的生产、储运、销售和使用全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和环境因素。

比如,在油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原料的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因素;在油品的储运过程中,需要考虑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对油品质量的影响;在油品的销售和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市场监管、产品质量检验、使用效果评价等因素。

此外,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新的油品种类不断涌现,对油品质量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比如,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发动机油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应的质量标准。

总之,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油品质量标准,才能保障油品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希望各方能够加强沟通,共同推动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食用油质量等级标准

食用油质量等级标准

食用油质量等级标准
中国食用油质量等级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1. 酸价和过氧化值:食用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是衡量油脂品质
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标准,酸价≤0.6g/100g,过氧化值≤20meq/kg,可以达到一级食用油的要求。

2. 游离脂肪酸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是指食用油中未与甘油结
合的自由脂肪酸含量。

国家标准规定一级食用油游离脂肪酸含量
≤0.05g/100g。

3. 感官指标:食用油的颜色、气味和口感等感官指标也是评价
油脂品质的重要因素。

4. 石蜡含量:石蜡是指固态脂肪酸酯。

国家标准规定一级食用
油石蜡含量≤0.05%。

5. 色泽指标:食用油的色泽应该清亮、透明,没有混浊或沉淀物。

6. 重金属含量:国家标准规定一级食用油重金属含量应符合食
品安全标准。

以上是常见的食用油质量等级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可能
会有所差异。

食用油检测标准

食用油检测标准

食用油检测标准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品原料,而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

因此,对食用油的检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食用油的检测标准主要包括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有害物质指标三个方面。

首先是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是评价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和杂质等。

酸值是衡量食用油中酸度的指标,一般来说,酸值越低,说明食用油的品质越好。

过氧化值则是评价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过高的过氧化值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水分和杂质也是评价食用油质量的重要参数,水分过高会导致食用油易氧化变质,杂质过多则会影响食用油的口感和品质。

其次是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污染是食用油质量安全的重要隐患,常见的微生物指标包括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数量过多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而霉菌和酵母菌则会导致食用油变质,降低其品质。

最后是有害物质指标。

有害物质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常见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和致癌物质等。

重金属如铅、镉等会对人体造成慢性中毒,而农药残留和致癌物质则会增加患癌风险。

因此,对食用油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尤为重要,以确保食用油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食用油的检测标准涉及到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有害物质指标三个方面,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才能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食用油生产企业能够高度重视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加强对食用油的检测监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用油产品。

油品检测 标准

油品检测 标准

油品检测标准
油品检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油品质量的要求: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密度、粘度、
闪点、凝固点、含水量、含杂质和异物等。

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来确定。

2. 对油品成分的分析:油品成分的分析包括确定油品的主要成
分和次要成分的含量。

主要成分可以是碳氢化合物、酚类、脂肪酸等,次要成分可以是溶解气体、混合物、水分等。

3. 对油品性能的测定:油品的性能测定主要包括粘度、凝固点、凝固度、流动性、渗透性、持久性等。

这些性能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设备测量或现场检测来确定。

4. 对油品污染物的检测:油品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插入物、有机物、微生物等。

这些污染物的检测可以通过物理、化学
或生物分析方法来确定。

5. 对油品标准的评定:确定油品是否符合标准的评定可以通过
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如果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则油品可
以认为是合格的;如果不符合标准要求,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进
行处理。

以上是油品检测的一般标准,具体的检测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油
品类型和用途来确定。

食用油验收标准

食用油验收标准

食用油验收标准
食用油的验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信息:检查产品名称、品牌信息、包装完整性、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数量等。

2. 外观:食用油的外观应为清澈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无异色异味。

优质食用油的颜色一般较黄,如豆油、花生油等。

3. 气味:优质的食用油应该无异味或味道轻微。

若有异味,可能是食用油变质或质量不佳,应避免购买。

4. 酸价:食用油的酸价是表示油质酸度的指标,酸价过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不同种类的食用油酸价的限定值不同,应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标签以获取具体信息。

5. 过氧化值:过氧化值是衡量食用油品质和保存状态的重要指标,过高的过氧化值说明油品质不佳或已变质,应避免购买。

6. 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是指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酸度。

游离脂肪酸过高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因此应注意其含量。

7. 等级:食用植物油一般按质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以一级为最好。

消费者可以通过包装容器上标识的质量等级来判断。

在购买食用油时,消费者还应注意选择有正规品牌或优质口碑的产品,以保证食用油的质量。

同时,要合理使用、储存和保养食用油,避免暴晒、放置过久、受潮、受热等情况。

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食用油,应及时投诉举报,维护自身权益和消费市场秩序。

油品质量标准

油品质量标准

油品质量标准
油品质量标准是指对各类石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规范,它
是保障石油产品质量、促进石油产品质量提高和规范石油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依据。

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石油产品质量提高和促进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油品质量标准对于石油产品的各项指标有着明确的要求。

例如,汽油的燃烧性能、辛烷值、含铅量等指标都有具体的标准要求;柴油的凝点、闪点、含硫量等指标也有相应的标准;润滑油的
粘度、氧化安定性、蒸发损失等指标同样有着明确的要求。

这些指
标的制定和执行,保证了石油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可靠性,保障了消
费者的权益。

其次,油品质量标准对于石油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
环节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
质量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在储存和运输环节,也要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避免产品质量受到污染或损害;
在销售环节,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保证消费者
的权益不受侵害。

最后,油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可以促进石油产品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高,推动整个产业向着更加环保、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石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内外市场的互通互认,推动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油品质量标准是石油工业的重要依据,它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石油产品质量提高和促进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才能保证石油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可靠性,推动石油工业向着更加环保、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葵花油质量标准

葵花油质量标准

葵花油质量标准
葵花油质量标准是指葵花油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满足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葵花油的质量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自身要求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葵花油质量标准:
1. 酸值:酸值是反映葵花油品质的重要指标,通常要求酸值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不超过
2.0。

2. 过氧化值:过氧化值可以反映葵花油的氧化程度,一般要求不超过10。

3. 色泽:良好的葵花油应呈浅黄色或淡金黄色,无明显异色。

4. 硫酸盐和氯酸盐:葵花油中的硫酸盐和氯酸盐含量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标准要求,通常要求低于一定限定值。

5. 残留溶剂:葵花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产品中不得含有未经蒸馏或其他适当工艺处理的有害溶剂。

6. 铁、铜、铅等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含量应符合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标准要求,通常要求低于一定限定值。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葵花油质量标准,实际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生产企业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和法规来进行生产,并严格把关产品的质量,确保葵花油的品质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3536
5
密度(20℃),Kg/m3
报告
报告
GB1884,GB1885
6
酸值,mgKOH/g不大于
----
----
GB264
7
中和值,mgKOH/g不大于
报告
报告
GB4945
8
机械杂质


GB511
9
水分


GB260
10
破乳化值(54℃),min 不大于
15
15
GB7305
11
起泡性试验,ml/mL
新汽轮机油质量标准(GB11120-89L-TSA)
序号
试验项目
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
32号汽轮机油
46号汽轮机油
1
运动粘度(40℃),mm2/s
28.8~35.2
41.4~50.6
GB265
2
粘度指数1)不小于
90
90
GB1995
3
倾点2)不高于
-7
-7
GB3535
4
闪点(开口),℃ 不低于
180
180
DL/T429.1
2
密度(20℃),g/cm3
1.13~1.17
GB/T1884
3
运动粘度(40℃ISOVG46), mm/s2
39.1~52.9
GB/T265
4
倾点,℃
≤-18
GB/T3535
5
闪点(开口),℃
≥235
GB/T3536
6
自燃点,℃
≥530
DL/T706
7
颗粒污染度(NAS1638), 级
40
38
GB/T6541
14
水分,mg/kg≤0.1
报告
SH/T0207
【注释】
① 把产品注入100ml量筒中,在25±5℃下测定,如有争议时,按GB511测定机械杂质含量为无。
运行变压器油质量标准(BG/T7595-2008)
序号
试验项目
设备电压等级KV
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
投入运行前的油
运行油
1
外状
透明、无机械杂质或悬浮物
≥35
≥19
GB/T6541
7
介质损耗因数(90℃)
500~1000
≤330
≤0.005
14
铜片试验(100℃,3h),级不大于
1
1
GB5096
15
空气释放值(50℃)min,不大于
5
6
SY2693
运行中汽轮机油质量标准(GB/T7596-2008)
序号
试验项目
设备规范
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
1
外观
透明
目测
2
颜色
无异常变化
目测
3
运动粘度(40℃),mm2/s
与新油原始值相差<±10%
GB/T265
9
液相锈蚀试验
无锈
GB11143
10
空气释放值(50℃) ,min
≤10
SH/T0308
11
机械杂质

GB/T511
12
起泡性试验,ml
24℃
500/10
GB/T12579
93.5℃
50/10
后24℃
500/10
13
旋转氧弹值,min
报告
SH/T0193
新磷酸酯抗燃油质量标准(DL/T571-2007)
13
矿物油含量,%
≤4
14
空气释放值(50℃) ,min
≤10
SH/T0308
新变压器油质量标准(GB/T2536-1990)
序号
试验项目
质量指标
试验方法
25号变压器油
45号变压器油
1
外观
透明,无悬浮物和机械杂质
目测①
2
密度(20℃),Kg/m3不大于
895
GB/T1884,GB1885
3
运动粘度(40℃),mm2/s
序号
试验项目
质量标准
试验方法
1
外观
无色或淡黄,透明
DL/T429.1
2
密度(20℃),g/cm3
1.13~1.17
GB/T1884
3
运动粘度(40℃),mm/s2
41.4~50.6
GB/T265
4
凝点,℃
≤-18
GB/T3535
5
闪点(开口),℃
≥240
GB/T3536
6
自燃点,℃
≥530
DL/T706
≥1×1010
DL/T421
13
空气释放值(50℃) ,min
≤3
SH/T0308
14
水解安定性
油层酸值增加mgKOH/g
≤0.02
SH/T0301
水层酸度mgKOH/g
≤0.05
铜试片失重mg/cm2
≤0.08
运行磷酸酯抗燃油质量标准(DL/T571-2007)
序号
试验项目
质量标准
试验方法
1
外观
透明
外观目视
2
水溶性酸(pH值)
>5.4
≥4.2
GB/T7598
3
酸值,mgKOH/g
≤0.03
≤0.1
GB/T264
4
闪点(闭口), ℃
≥135
GB/T261
5
水分mg/L
330~1000
220
≤110及以下
≤10
≤15
≤20
≤15
≤25
≤35
GB/T7600或GB/T7601
6
界面张力(25℃),mN/m
GB/T265
40℃不大于
13
11
-10℃不大于
200
----
-30℃不大于
----
1800
4
倾点, ℃ 不高于
-22
报告
GB/T353
GB/T510
6
闪点(闭口),℃ 不低于
140
135
GB/T261
7
酸值,mgKOH/g不大于
0.03
GB/T264
8
腐蚀性硫
非腐蚀性
≤6
DL/T432
8
水分,mg/L
≤1000
GB/T7600
9
酸值,mgKOH/g
≤0.15
GB/T264
10
氯含量,mg/kg
≤100
DL/T433
11
泡沫特性
mL/mL
24℃
≤200/0
GB/T12579
93.5℃
≤40/0
后24℃
≤200/0
12
电阻率(20℃),Ω.cm
≥6×109
DL/T421
4
闪点(开口杯),℃
≥180,且比前次测定值不低10℃
GB/T267
5
洁净度(NAS1638),级
200MW及以上报告
≤8
DL/T432
6
酸值,mgKOH/g不大于
未加防锈剂≤0.2
GB/T264
加防锈剂≤0.3
7
破乳化值(54℃),min 不大于
≤30
GB7605
8
水分,mg/L
≤100
GB/T7600
SH/T0304
9
氧化安定性
氧化后酸值, mgKOH/g 不大于
氧化后沉淀,%不大于
0.2
0.05
DH/T0206
10
水溶性酸或碱

GB/T259
11
击穿电压(间距2.5mm),KV不小于
35
GB/T507
12
介质损耗因数(90℃),不大于
0.005
GB/T5654
13
界面张力(25℃),mN/m不小于
24℃ 不大于
93℃不大于
后24℃不大于
450/0
100/0
450/0
450/0
100/0
450/0
SY2669
12
氧化安定性
a、总氧化产物,%
沉淀物,%
b、氧化后酸值达2.0 mgKOH/g时,h不小于
报告
报告
3000
报告
报告
3000
GB8119
SY2680
13
液相锈蚀试验(合成海水)
无锈
无锈
GB11143
7
颗粒污染度(NAS1638),级
≤6
DL/T432
8
水分,mg/L
≤600
GB/T7600
9
酸值,mgKOH/g
≤0.05
GB/T264
10
氯含量mg/kg
≤50
DL/T433
11
泡沫特性(24℃),mL/mL
24℃≤50/0
GB/T12579
93.5℃≤10/0
后24℃≤50/0
12
电阻率(20℃),Ω.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